當前位置:首頁 » 緬甸資訊 » 緬甸要崛起最大的困難是什麼呢

緬甸要崛起最大的困難是什麼呢

發布時間: 2023-03-08 17:46:51

❶ 緬甸為什麼會走上軍政府道路,結合近現代史談談

緬甸軍人政權的產生、運轉和走向

關鍵詞: 緬甸 軍人政權 產生 運轉 走向

緬甸地處中南半島,背靠中國大西南,是中南半島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人口約5300萬人(2004年),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國家,有40多個民族,其中緬族是其主導民族,約占總人口數的70%多。首都現在為內比都(2006年由仰光遷入),全國有七個省、七個邦和兩個直轄市。緬甸資源豐富但卻是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是一個典型的發展中國家。緬甸還是一個軍人執政的國家,從1962年3月至今,軍人已在緬甸連續執政45年多,成為二戰後世界上執政時間最長的軍人政權。【1】

軍人政權是由軍隊控制國家立法、司法和行政大權的一種政治統治形式。這是發展中國家常見的一種政治現象。軍人政體是介於傳統政體與現代政體之間的一種過渡政體。軍人團體以軍事力量或以軍事力量相威脅,通過流血或不流血的軍事政變推翻君主制政體或以議會文官政府以及其他形式的形體而獲得政體,並依靠軍事力量來維持專制制度。

一、緬甸軍人政權的產生

軍人政體的產生主要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革命性的軍人政權, 另一種是保守性的軍人政權【2】,緬甸軍人政權正是後一種形式。議會民主制在緬甸實施的初期就一直面臨著巨大的困難:西方式政體吸納政治參與的程度與社會的實際參與水平發生矛盾;文人政府軟弱無力;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官僚階層結黨營私,統治集團內訌不斷,腐敗成風,社會貧富分化嚴重等等。這一系列問題使剛剛成立的新政府幾乎無所作為。

緬甸獨立初期的政治體制受外來影響很大,具有明顯的模仿性和搖擺性,這與緬甸民族資產階級的畸形發展是分不開的,其深層次的原因在於緬甸獨立初期民族資本的貧乏和對國際資本與市場的依賴。另外,獨立初期的緬甸國內各種政治力量發展極其不平衡,也為緬甸未來的政治不穩定埋下了種子,尤其是在緬甸這樣一個民族勢力嚴重對立並導致武力沖突不斷的國家裡,軍人政權的情強人統治也就應運而生。

緬甸國父昂山將軍在日軍的幫助下於1941年在泰國組建「緬甸獨立軍」並於1942年初隨同日軍攻入緬甸。之後日軍不履行讓緬甸獨立的諾言,卻准備成立效忠於日軍的傀儡政權,於是,昂山將軍又組織「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以對抗日軍。1945年,緬甸光復,英國殖民者又卷土重來,於9月重新佔領緬甸。昂山在1947年遇刺身亡,緬甸人民在其繼承人德欽努的領導下繼續獨立運動,1948年英國正式承認獨立的緬甸聯邦共和國,從此,緬甸以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的身份出現在國際舞台上。

獨立以來的緬甸,其政治制度幾經變化,1948到1962年基本上實行以吳努為首的資本主義的多黨議會制度。1962年,內溫將軍發動政變,推翻吳努政權,成立革命委員會。1974年,頒布新憲法,成立人民議會,組建了「社會主義綱領黨」,內溫任黨主席,定國名為「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88年,因經濟惡化,全國爆發遊行示威,黨主席內溫和總統吳山友辭職,吳盛倫被選為主席和總統。【3】

緬甸曾經實行過西方議會民主制度,1948年1月,緬甸擺脫英國殖民統治獲得獨立,並且脫離了英聯邦,但在政治體制方面,仍然選擇了英國式的議會民主制度。獨立前夕制定的緬甸聯邦憲法規定,緬甸實行「三權分立」,聯邦議會是最高立法機構;聯邦政府為最高行政機關;最高法院為聯邦最高司法機構。

但是,緬甸的議會民主制從確立之日起就遇到了巨大的困難和挑戰,錯綜復雜的民族矛盾、階級矛盾和執政集團的內訌,使政府總理吳努頭痛不已。1958年9月,吳努不得不將權力移交給國防軍總參謀長奈溫將軍。1960年2月吳努再度執政後,緬甸局勢繼續惡化。1962年3月2日,奈溫以防止國家分裂為由發動政變,推翻吳努政府,終結了緬甸的議會民主制。

1988年,9月18日,以國防部長蘇貌將軍為首的軍隊接管政權,成立軍人執政的國家,命名「國家恢復法律和秩序委員會」,宣布廢除憲法,解散人民議會和國家權力機構。23日將「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改名「緬甸聯邦」由於治理不當和腐敗導致的經濟蕭條,國內反政府的活動持續不斷,1992年,丹瑞大將接替蘇貌執政,1997年改「國家恢復法律和秩序委員會」為「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

二、緬甸軍人政權的運行

戰後執政時間最長的軍人政權,從1962年3月至今,軍人已在緬甸連續執政45年多,成為二戰後世界上執政時間最長的軍人政權。緬甸軍人的執政可以分為三個不同階段,即1962年~1974年間的直接統治、1974年~1988年間的間接統治、1988年至今的軍人與政黨競爭體制。

在政治統治方面,1962年政變成功後,軍人直接掌握了國家政權,由17名高級軍官組成的革命委員會成為國家的最高權力機構。奈溫最初的考慮並非由軍人直接執政,而是建立大眾政黨體制,但由於當時的政黨不願意與軍人合作,於是奈溫領導的革命委員會徹底改變了原來的政治制度,規定國家一切權力歸革命委員會所有,革命委員會主席奈溫既長期擔任軍隊的最高領導人,同時履行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總理)的職權,具有充分的立法、司法和執行的權力。為了加強政權建設,奈溫於1962年 7月4日成立了緬甸社會主義綱領黨,革命委員會全體成員自動成為該黨的第一批正式黨員。1964年該黨成為緬甸惟一的合法政黨。【4】

由於軍事機關和純軍事方法不適應管理國家,奈溫決定採用比較正常的國家政治和行政體制,並從1971年開始了從完全的軍人統治向立憲軍人統治的過渡。1973年12月,全民公決以高票通過新憲法草案,1974年1月3日,革命委員會正式頒布新憲法,規定緬甸的政體為人民議會一院制,人民議會閉會期間,由國務委員會行使國家最高權力,國務委員會主席即為國家總統。1974年3月,已退出現役的奈溫被選為國務委員會主席(即總統),山友當選為國務委員會副主席,盛溫任總理,革命委員會宣布解散,正式將權力移交給人民議會——「還政於民」。但實際上,奈溫政府仍是軍政權,因為政府最高層的官員多在軍隊中服過役,軍人1974年以後仍全方位參與國家的政治、經濟和社會事務的管理。

雖然新軍人政權一直強調不會長期執政,並於1990年5月在時隔30年之後舉行了新一輪大選,但卻拒絕交權給在大選中獲得壓倒性勝利的全國民主聯盟,並多次軟禁該黨領導人昂山素季。緬甸新軍人政權也因此長期受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經濟制裁。軍政府最近在政治方面的作為就是響應「路線圖」計劃,緩解政治壓力。東盟的路線圖分三個階段:(l)迅速釋放昂山素季;(2)軍政當局同全國民主聯盟和少數民族代表進行對話,建立相互信任關系,促進「國民和解」;(3)通過東盟、美國、中國和歐盟等對緬甸表示關注的第三勢力給予緬甸側面支持,實現民主化,包括保證全國民主聯盟的政治自由和制定新憲法。最終實現的時間計劃為緬甸作為東盟主席國的2006年。

2003年8月30日上午,緬甸總理欽紐在接見各部門負責人、軍區司令、非政府的社會和經濟團體協會代表時,就緬甸未來發展政策走向發表講話,對緬甸民主化作出了具體安排。其主要內容包括:第一步,重新啟動1996年臨時中斷的國民大會;第二步,召開國民大會,逐步開始各項工作進程,建立一個真實的、有充分秩序的民主制度;第三步,按照國民大會制定的基本原則起草新憲法草案;第四步,舉行全民公投,通過憲法草案;第五步,舉行大選組成議會;第六步,按照新憲法召開議會;第七步,由議會選舉產生的國家領導人和議會組成的內閣及權力機構領導國家邁向現代化的、發達的新民主國家。這可以看作是對路線圖計劃重要環節的具體化。

然而,欽紐只不過是前台干實務的人物。國家軍政大權仍掌握在丹瑞大將手上。丹瑞交出總理職位,卻保留了國防部長、三軍司令和全國最高決策機構「和平與發展委員會」主席等要職。欽紐之所以被推到前台來,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為人文質彬彬,素來給人以溫和派的印象,對內外可起緩沖的作用。不過,未來的緬甸政治激流不可能容許他長期中庸騎牆。如果他執行的和解任務失敗了,欽紐的政治生涯也許就此告終。欽紐上將如今在「和平與發展委員會」內已不再擔任任何職務。從目前的情況看,他很可能步吳奈溫的後塵,屆時脫下軍裝,參加競選。

在經濟領域內,在奈溫執政的26年間,緬甸由東南亞自然資源最好、發展水平位居東南亞前列的國家成為了落後的國家之一,1987 年12月被聯合國列為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緬甸國內也出現對軍人政權不滿的聲音。曾於1961年~1971年任聯合國秘書長的吳丹,生前就堅決反對軍人政權。從1988年3月開始,緬甸持續爆發大規模的反奈溫政府示威遊行,奈溫被迫辭去緬甸社會主義綱領黨主席職務。

現在,新軍人政權放棄了僵硬的計劃經濟體制,宣布實行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緬甸自然條件優越,資源豐富。但多年來工農業發展緩慢。1987年12月被聯合國列為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之一。1989年3月31日,政府頒布《國營企業法》,宣布實行市場經濟,並逐步對外開放,允許外商投資,農民可自由經營農產品,私人可經營進出口商貿。目前私營經濟佔主導地位,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75%。1992-95年緬甸經濟得到較快的發展,年均增長率達7.5 %。1995年緬政府制訂了1996/1997年度至2000/2001年度五年經濟發展計劃,力圖通過優先發展農業,帶動其它產業的發展。五年發展計劃期間,緬甸年均經濟增長率達8.4%。2001年度,政府制訂了2001/2002-2004/2005四年經濟發展計劃,並制定經濟年均增長10%的目標。【5】同時繼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降低通貨膨脹,使經濟走上健康、持續發展的軌道。由於美等西方國家的長期制裁,及本身經濟結構的封閉性和脆弱性,緬甸經濟仍然未走出困境。。

在民族問題上,緬甸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民族關系錯綜復雜、民族問題普遍存在,民族因素在國際政治中有著廣泛的影響。民族構成的復雜,民族壓迫現象較為嚴重,民族間的互不信任、歧視、仇恨、沖突十分嚴重,各民族之間的戰爭連續不斷。新軍人政權改變了以往政治高壓和軍事圍剿為主的策略,改為以政治安撫、經濟輸血為主,從而使多數少數民族反政府武裝與政府達成了政治和解。

在政黨和社會團體方面,1988年9月18日,以蘇貌為首的緬甸國防軍又一次發動政變,推翻了緬甸社會主義綱領黨政府,建立了新軍人政權。在政治領域,新軍人政權組建了「國家治安建設委員會」(1997年11月改名「和平與發展委員會」)作為國家的最高權力機構,主要政府官員以及法律的制定和頒布均由該委員會負責。該機構的主席兼任政府總理,直到2003年8月才單獨任命另外的高級軍官擔任政府總理。新軍人政權宣布實行多黨制。緬甸政黨的數量在1989年 3月達到最高峰的233個,但真正有影響力的並不多。到1990年5月大選時,只剩下93個政黨,目前還有九個合法政黨,其中七個是少數民族政黨。

緬甸現有第二大黨民族團結黨,最大民主政黨全國民主聯盟,少數民族政黨撣邦民主聯合會;最大群眾團體緬甸聯邦鞏固與發展協會(鞏協),系軍政府培育扶植的半官方組織,此組織目的在於最大限度地爭取群眾以抗衡反對派民盟的勢力。【6】

在處理與最大反對派的關繫上,軍政府施以鐵腕對策。1988年,緬甸爆發全國性反對軍政府、要求民主的運動。素季積極地參加到了這一民主浪潮之中。 9月27日,緬甸全國民主聯盟成立,素季出任總書記。她在出任該職後更加活躍,四處演講宣傳,為即將舉行的全國大選做准備。民盟也隨之迅速壯大,成為全緬最大的反對黨。這一切引發了緬甸軍政府的警惕,最終在1989年7月20日以煽動騷亂為罪名對素季實行軟禁。

昂山素季在緬甸的影響並沒有因其被軟禁而消失。1990年5月全緬大選,民盟大獲全勝,贏得了議會495個議席中的392席。但軍政府對此不予承認。這樣,民盟在緬甸爭取民主的努力日益具體化為兩點:要求軍政府釋放素季;承認1990年大選結果,將政權歸還給民盟。而西方各國也以這兩個問題指責緬甸政府侵犯人權,對其實行制裁,施加更大的壓力。

軍政府於1990年舉行了大選,昂山素季的政黨「全國民主聯盟」贏得了絕對優勢。在正常情況下,她應該成為國家總理,但選舉結果被作廢,軍政府拒絕交出政權。在國際上產生了巨大回響,她於1995年7月被釋放。【7】她被多次阻止會見她的政黨支持者,並在2000年9月再次被軟禁。2002年5月6日,她在一次建立在互信基礎上由聯合國主持的秘密協商後被釋放。然而,她在2003年5月底再次被捕。經歷一段時間的關押和9月的一次手術之後,她繼續在仰光遭到軟禁直到如今。2004年3月2日,聯合國緬甸事務特使伊斯梅爾在緬甸看望了緬甸民主派領袖昂山素季並與緬甸總理欽紐舉行了會談,再次試圖促使雙方展開會談。昂山素季,成了緬甸軍政府最頭疼的人物。

三、關於緬甸軍人政權未來走向的預測

軍人政權是發展中國家社會發展和政治發展不成熟的體現,緬甸軍人政權當然也不例外。它是利弊共生、優劣互見的政治形式。從政治發展與社會進步相適應的角度來看,它有壓制民主、加劇對抗、專制沒落的弊端,同時有強調秩序、整肅社會、集中權力和發展經濟的特定優勢。從發展中國家的發展階段來看,軍人政體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它對於政治參與的限制,對於超過政黨進行政治動員的嘗試,對於階級合作的鼓吹以及對於行政效率和政府廉潔的倡導,在一定程度上壓制或推後了許多社會政治問題的爆發,贏得了發展經濟、安定社會的寶貴時間。盡管軍人政權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軍政府集權政體的長期存在和延續導致權力過度集中,必然導致權力失衡,其專制集權的性質是與社會進步、政治民主的歷史潮流相背離的,民主化的趨勢不可抗拒。面對國內外的壓力與挑戰,外來的緬甸軍政府可能走向何處呢?我的預測是緬甸軍政府可能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自己的「新政」。

首先,緬甸軍政府會加快經濟發展,改善民生,以爭取更大的民意來繼續鞏固自己的統治。經濟發展是社會各項事業發展的基礎,發展經濟的首要條件是國際的和平和國內政局的穩定。政治穩定與政治變革、政治變革與經濟發展、經濟發展與政治穩定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緬甸當前最重要的是能夠為經濟發展創造一個和平與穩定的國內環境。經濟發展對政局穩定的反作用。幾十年來國際上的實踐證明,只有持續、平衡的經濟發展,才能穩定政局。經濟發展對維護政局具有積極的作用。【8】

緬甸爆發「袈裟革命」的直接原因是油價大幅度上漲影響了普通民眾的生活,但更為深層次的原因,是軍人長期統治導致的社會壓力需要釋放以及軍政府對民生問題的忽視。因此,目前緬甸局勢雖已基本穩定,但是動亂的根源並未消除。另一方面緬甸這次的所謂「袈裟革命」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西方媒體炒作起來的,緬甸局勢並未惡化到失去控制的地步。參加遊行的僧侶最多時也只有全緬僧侶總數的1/20,遊行只發生在仰光、曼德勒、實兌、帕科庫等少數大中城市,而且以往緬甸歷次反軍人統治運動的主力之一——大學生並未加入其中,緬甸三大政治力量之一的少數民族也沒有與反政府運動形成呼應,軍人、警察、公務員以及軍政府扶持的最大社團——緬甸聯邦鞏固與發展協會仍然忠於軍政府。此外,目前緬甸多數民眾已厭倦政治斗爭,而把主要精力放在經濟領域。只要軍政府在今後一個時期加大改善民生的力度,軍人統治的危機並不像西方媒體渲染得那樣嚴重。

其次,緬甸軍政府在政治改革方面可能會主動機智地與各大政治力量盡快達成妥協或共識,以便是自己在未來的國內政治格局當中占據主導地位。緬甸新軍人政權一直在按自己的步驟推進2003年8月制定「七步走民主路線圖」。該「路線圖」主要包括:重新召開1996年以來處於休會狀態的國民大會;由議會選舉產生的國家領導人和政府以及其他中央機關,將領導人民把緬甸建設成一個現代、發達和民主的國家。就在開始出現抗議遊行的9月3日,緬甸政府宣布歷時14年之久的制憲國民大會勝利結束,將組織一個班子按照大會制定的新憲法原則起草憲法全文。根據新憲法的原則,軍隊在各級議會中必須擁有25 %非選舉產生的議會代表名額,三軍總司令是緬甸武裝力量的最高統帥,在國家陷入危機時可以接管國家政權。這些原則已得到參加國民大會的少數民族代表及其他階層代表的認可,這表明暫時沒有一支力量可以取代軍人來管理這個國家。

再次,緬甸軍政府迫於國際壓力可能會對最大反對派民主聯盟作一些低姿態讓步。由於爆發的「袈裟革命」導致國際社會更加關注緬甸的民主和人權問題,緬甸軍人政權極有可能在與反對黨民盟領袖昂山素季舉行對話的同時,仍按原計劃在2008年進行新憲法的全民公決,並在2009年舉行新的大選。但無論如何,軍人不會因此退出政治前台,在較長時間內仍將主導緬甸政局的發展。

2001年9月底,91歲的奈溫病情嚴重。軍政府最高領導層為了防止在奈溫過世後對局勢失控、談判夭折、軍隊分裂,所以加快了談判的進程。這才是5月6日素季獲釋的最直接、最主要原因。而總結過去的斗爭經驗與教訓後,民盟也意識到必須在現實政治的基礎上進行必要的妥協,以漸進方式實現緬甸民主。所以,在談判中,民盟及昂山素季在一些重大問題上也作出了讓步:民盟同意放棄要求軍政府承認1990年大選結果的一貫原則立場,同意與軍政府組成3年到5年期的聯合過渡政府,並根據在此期間通過的新憲法舉行大選。一旦民盟在大選中獲勝,保證不會運用法律追究軍政府的所作所為,昂山素季本人亦不在新政府中任職。

民盟同意在憲法中明確規定軍隊可在議會中擁有25%的席位,三軍總司令有權任命其繼任者和指定參加議會的軍隊代表,總統與三軍總司令級別平等,在得到總統授權的情況下,三軍總司令直接領導國家安全事務。 為了使談判得到全社會的認可,軍政府從2001年5月開始與其他合法政黨會談,並成立了包括奈溫在內的54人政治協商委員會。【9】

軍政府原計劃在2002年3月份結束與民盟的談判,此後組建過渡政府,待新憲法制定完畢後舉行新的大選。這也就是說,緬甸軍政府考慮在2005-2007年間完成向民選政府的過渡。如果這一計劃能夠按部就班地得到實現,苦苦追尋民主多年的緬甸將最終走上民主政治的軌道。

最後,緬甸軍政府內部在對待一些問題上尤其是對民盟的問題上分歧嚴重,所以在未來一段時間內,軍政府還要處理好統治集團內部的關系,防止發生內訌給反對派機會可趁。已故奈溫將軍,從2000年10月開始極力推動軍政府與民盟談判,但後來雙方的談判似乎又陷入僵局,民盟與軍政府對對方的不滿情緒又有所抬頭。但當時隨著奈溫年歲漸高,軍隊內部的分化也開始顯露痕跡。所幸內溫去世後軍政府內部沒有發生大的震盪。

❷ 巔峰時期的緬甸有多牛如果不是招惹中國很可能統一東南亞

緬甸,位於中國西南部,是一個物產富饒但經濟較為落後的東南亞國家。作為一個二流國家,緬甸在國際上幾乎沒有什麼存在感,國人對這個鄰邦最大的印象也許就是貧窮落後。不過這個不起眼的國家 歷史 上曾輝煌一時,一度成為東南亞的霸主,甚至差點讓他統一了東南亞。那麼巔峰時期的緬甸有多牛?

歷史 上,緬甸一直是東南亞比較發達的地區。緬甸毗鄰中國和印度兩大文明區,是兩大文明的交匯地。受兩大文明的影響,緬甸的文明和開化程度很高,是東南亞文明程度最高的地區之一。大約公元11世紀,蒲甘王朝初步統一了緬甸,為緬甸的崛起打下了基礎。13世紀,東吁王朝興起,經過長期的戰爭,在16世紀東吁王朝統一了緬甸大部分地區。18世紀初,東吁王朝逐漸分崩離析,最終被貢榜王朝取代。

貢榜王朝的第一代君主雍籍牙是一位非常有才華的君主。他不僅統一了緬甸,而且把緬甸治理的井井有條,使得緬甸的國力蒸蒸日上。緬甸不僅農業非常發達,海外貿易也非常繁盛。實際上,緬甸作為東南亞面積較大、人口較多的國家,其發展潛力是非常巨大的。當國家獲得統一並出現有作為的君主時,其潛力自然就會很快爆發出來。

經過緬甸三代君王的努力,緬甸的國力達到了頂峰。憑借雄厚的國力,緬甸到處侵略,四處擴張,不僅吞並了印度東北部的曼尼普爾王國和中南半島中部的寮國,還佔領了東南亞的另一大國泰國,控制了中南半島的大部分地區。當時的緬甸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東南亞第一強國。

緬甸吞並泰國後,國力達到了頂峰,整個東南亞已經沒有國家是緬甸的對手。不管是內亂不斷的越南、柬埔寨、馬來亞,還是南部一盤散沙的印尼群島諸國,都不是緬甸的對手。如果照這個勢頭發展,緬甸統一東南亞只是時間問題。但當時的緬甸被勝利沖昏了頭腦,野心和自信心急劇膨脹,他們不僅對東南亞國下手,甚至還打起了中國的主意。由於緬甸不斷發動侵略戰爭,因此戰爭開銷很大。為了彌補虧空,緬甸竟然把手伸到了中國境內,向中國邊境地區的土司徵收重稅。緬甸的行為引起了中國的強烈不滿。當時的大清朝也正值國力巔峰時期,自然不會慣著他。乾隆皇帝四次派兵征伐緬甸,但讓人無語的是,清軍四戰皆敗,緬甸的實力可見一斑。不過雖然清政府沒有打贏緬甸,但持續的戰爭讓緬甸不堪重負,緬甸被迫向清政府求和,最終雙方各讓一步,體面的結束了戰爭。

清緬戰爭後,緬甸國力大損,泰國趁機獨立,緬甸國力大不如前。不過即使如此,英國也花費了數十年的時間才徹底幹掉了緬甸。在第一次英緬戰爭中,緬甸竟然重創英國,讓英國傷亡數萬人,打的英國人很長時間沒有緩過來。如果當初緬甸沒有野心膨脹招惹了大清國,而是安心的在東南亞發展,弄不好真可能會統一東南亞。即使統一不了,也能多扛些年,讓英國和法國在東南亞多吃點苦頭。

❸ 從富裕到貧窮,緬甸到底經歷了什麼

緬甸從之前的富的流油到現在的一窮二白,這完全都是他們自己造成的。因為內部的民族矛盾,他們一直在發生內戰,這就造成了緬甸經濟的衰弱,漸漸的從一個富裕的國家變得貧窮起來。我國的疆域遼闊蒙古就曾經是我國的一部分,但緬甸卻在以前佔領了我國20萬領土面積,不過惡人有惡報,他們卻因此引發了內戰,導致了他們經濟的下滑。

來到這里,不僅可以欣賞到美景,還可以感受到緬甸的文化氛圍,體驗到不一樣的異國風情。當然,民間的交往只是一方面,我國與緬甸之間也有貿易往來,兩國的經濟關系也日漸密切。

❹ 為什麼緬甸用了70年都沒有成功收復果敢

引言

發生於上世紀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未來的國際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戰爭結束後以美英蘇為首的國家重新制定了世界秩序,然而這同樣也產生了很多爭端,比如說條約的不公平導致出現了很多有爭議的地區,像是北方四島、克什米爾、果敢自治區等等。值得一提的是這些爭議領土地區上面都很少有人居住,除了果敢自治區以外。果敢的面積僅僅有2700平方公里,他們並不是一個獨立建國的國家,然而境內卻有著20多萬的常住人口,那麼果敢是如何誕生的,又是怎樣變成這樣一個特殊的地位呢?



正因如此果敢有著很多中華元素,他們用著我們的文字,說著中國話,在街頭上也都是隨處可見的漢字,但這卻讓緬甸非常惱怒,他們認為果敢已經是他們的領土,自然應該學習他們的文化使用他們的語言。2015年緬甸主動出兵軍事控制了這一地區,然而這卻並沒有帶來預期的效果,他們認為這樣可以讓果敢人民屈服於緬甸之下,但卻遭到了當地強烈的反抗,即使國內面積狹小人口稀少,但他們的軍事武裝力量不容小覷,一旦爆發大規模沖突對於雙方都不是一件好事,因此這場沖突最終和平化解,果敢仍然保持著高度的自治權。

結語

在國際社會上由於緬甸的國力很弱,再加上他們的地理位置並不是非常重要,因此這一地區始終沒人主動站出來管,即使是我國也沒有對此多說什麼,畢竟讓國敢就這么獨立下去要比回到中國或是回到緬甸更好。但相信在未來的某一天如果中國真的強大到一定程度,我們會將這一地區收回祖國,讓這里的人民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

❺ 緬甸為什麼到現在沒有統一

我們知道,二戰日本投降撤出東南亞後,緬甸就藉助民族解放的契機,脫離原英國的殖民統治,實現了獨立。但是幾十年過去了,幾乎所有周邊國家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緬甸,時至今日,連國家統一都還沒有實現,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緬甸究竟存在什麼問題,為什麼幾十年來,緬甸都不能統一
(網路配圖)

目前,在全球范圍內,仍然打內戰的國家並不少。只是和緬甸不同的是,這些國家基本上是政府軍和反政府軍之間的對抗,而緬甸除了緬族控制的中心區域外,只要有一定實力的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軍隊。小小的一個緬甸,反政府的少數民族武裝多達十幾個。

這些地方武裝,不僅輪流和緬甸政府過招,逼急眼了,他們還聯合起來和政府軍對著干,使緬甸政府的統一理想頻頻破滅。

其實,造成這種局面的根源,還是要追溯到歷史上,英國對緬甸殖民統治期間產生的遺毒。

一、緬甸政府對政治權利​的剝奪造成內部民族危機。

緬甸自古以來,就是個多民族國家,多達130多個民族。其中緬族占人口總數的70%,另外30%為其它少數民族居民。

英國在佔領緬甸時,曾遭到了緬族人強烈反抗。疲於應付的英國人,想出了以緬治緬的統治思路,那就是扶持少數民族勢力來打壓緬族,通過在克欽、克倫、果敢、佤族等少數民族地區推行土司制度,使他們擁有高度自治權利,幫助他們建立軍隊,給他們武器和經濟支持。

槍桿子裡面出政權,這樣一來,高度自治的少數民族實力大大增強。

等到英國殖民統治結束撤出緬甸,緬族掌權後,開始回收少數民族手中的權力及軍隊時,這些土司老爺們就不答應了。以前各自為政,相安無事,憑啥以後要受你管轄。最終,雙方只能在戰場上論高低。於是打打停停,一直打到了現在。

緬甸究竟存在什麼問題,為什麼幾十年來,緬甸都不能統一
(網路配圖)

二、緬甸政府對歷史移民的態度激化了外來民族矛盾

當年英國人為了打壓緬族人的影響力,從同為殖民地的孟加拉和印度大量移民到緬甸的若開邦。我們知道,緬族人信奉佛教,而移入的孟加拉羅興亞人信奉伊斯蘭教。

這幫移民進入緬甸後,因為信仰差異,屢屢和當地的緬族人發生民族矛盾沖突,大量搶奪土地和政治資源。據當年英國駐若開邦的移民幫辦史茂特記載:「阿拉幹人(緬甸人)正被來自孟加拉的人擠走,他們不得不向東遷移。」

英國人在日本佔領緬甸時,在若開邦組建了一支由羅興亞人組成的「孟加拉V支隊」武裝力量,用來阻擋日軍。

但是這支軍隊並沒有攔擊日軍,而是對當地的緬族人進行種族清洗式的大屠殺。據緬甸和英國資料記載,V支隊屠殺了若開邦10多萬緬甸人,僅靠近孟加拉邊境的一個小鎮,就有3萬多名佛教徒被殺,民族仇恨進一步升級。

緬甸軍政府掌權後,非常擔心,如果承認當地佔主導地位的羅興亞人的身份,貧窮的孟加拉會有更多的移民進入。到那時,若開邦將完全成為羅興亞人的天下,遲早會被分裂出去。

1982年吳奈溫上台後,緬甸政府制訂《緬甸公民法》,明確羅興亞人為非法移民。不承認他們的身份,為了同化羅興亞人,緬甸政府搗毀了若開邦的清真寺廟。佛教徒對羅興亞人的人身迫害,政府也不聞不問。這使得羅興亞人對緬甸政府的仇恨不斷升級,反抗愈加強烈。

緬甸究竟存在什麼問題,為什麼幾十年來,緬甸都不能統一
(昂山將軍)

三、緬甸政府以大緬族為中心的沙文主義路線不得民心。

早在1947年2月,帶領緬甸脫離英國殖民統治的昂山將軍,在撣邦彬龍鎮,與克欽族、佤族等少數民族舉行了會議,達成建立統一緬甸聯邦的共識。少數民族擁有高度自治、相互平等的權利,這就是有名的《彬龍協議》。

六十年代緬甸奈溫軍政府上台後,否認《彬龍協議》合法性,意圖用軍事強權統一緬甸,實行中央集權的黨政軍聯合獨裁統治,推行大緬族沙文主義。緬族利高於一切。

被剝奪政治權利的少數民族公民,淪為飽受歧視的二等公民。最終導致以緬族主導的軍政府,與地方少數民族之間的矛盾不斷激化。

多年來,緬甸軍政府在各方努力下,也曾多次和少數民族武裝達成停火協議。但很快又重新開戰。究其根源,如果雙方不能建立相互誠信,在民族矛盾和政治矛盾之間達成共識。消除民族歧視和不平等,保證各民族之間擁有等同的公民身份和政治公權,那麼,想從根本上停止內戰亂象,幾無可能。

❻ 從亞洲富國淪落為窮國,緬甸為何越混越慘

近幾年來,整個亞洲的金融體系和各個國家的經濟實力經歷了令人咋舌的變化,這其中命運最慘的國家就是緬甸了。當時的緬甸還是亞洲首富的國家,但是如今的緬甸已經成為了亞洲弱子的地位。原因其實非常簡單,首先就是緬甸的政治格局非常混亂和不堪。其次就是緬甸多次進行了大規模的戰爭,消耗了大量的國力。最後就是周邊國家的陸續崛起,讓本來就小國寡民的緬甸更加難以立足。

最後就是緬甸本身是小國寡民的屬性。所以隨著周邊國家的崛起,小國寡民的緬甸其實已經很難跟得上這一新興的節奏了。不論是資源還是勞動力,小國寡民的緬甸都已經捉襟見肘了。

❼ 緬國為什麼那麼窮

緬甸為什麼這樣窮?

人民網海南視窗特約評論員:廖遜

中南半島
(即印度支那半島)
貧富懸殊,
最富的新加坡去年人均
GDP
超過日本,
達到
43117
美元;其次是馬來西亞,
8423
美元;第三是泰國
4992
美元略高於中國。再排下來就都不怎麼
樣了:越南
1174
美元,寮國
984
美元,這兩國好歹脫貧,進入了下中等收入經濟體之列。還
有兩家尚未脫貧:一是柬埔寨
814
美元,二是緬甸
702
美元。中南半島地處熱帶,土地肥沃
水量充沛,資源條件優越無比,所有的國家都是魚米之鄉,七國竟然兩國沒脫貧、兩個剛脫
貧,實屬「人禍」所致。而排名最末的緬甸,按照客觀條件也最不應該。

緬甸的自然條件和泰國非常接近:
緬面積
67
萬平方公里,

51
萬平方公里;
緬人口
5540
萬,泰
6476
萬。緬甸還是中南半島資源最豐富的國度,歷史上曾經是泰國的宿敵,
19
世紀經
三次慘烈的抗英戰爭失敗,淪為英國殖民地長達
63
年,泰國卻一天也沒有當過殖民地。按照
「全盤西化」論者的觀點,緬甸理應比泰國發達得多。

平心而論,緬甸絕非一無所獲,一整套英式法律秩序——特別是與生產力發展密切相關
的民商法,在中南半島最先進的交通運輸體系,鐵路超過法屬印度支那三國,是泰國的
2

以上;最先進的礦業——石油佔世界產量
2%
,鎢產量世界第二,鉛產量亞洲第一,銅產量亞
洲第四;大米出口世界第一,碾米業也因而異常發達。但其它基礎工業一無所有,殖民地經
濟特色鮮明。處處依附於國際市場和英國經濟,使其在
1929-1931
年全球經濟危機中損失慘
重,接下來是二戰,緬甸成為主戰場之一,遭遇空前浩劫,山河破碎,民生凋弊,所有城市
化為廢墟,連村莊都大量破壞。相比之下,奉行「以夷制夷」的泰國毫發未損。盡管如此,
1948
年獨立時,幾乎人人看好前英國殖民地緬甸,而非半殖民地的泰國。

泰國加入軸心國而苟且偷安,佔了大便宜。緬甸也不清白,愛國志士們想藉助日本擺脫
英國殖民統治,
1943
年建立過「滿洲國」式的傀儡政權,後來赫赫有名的大政治家,如昂山
素季之父、
民族英雄昂山任國防部長,
開國總理吳努任外交部長。
真正清白的是緬甸共產黨,
獨立後卻被排除在外,長期堅持武裝斗爭。緬甸主流政治精英到
1944
年,盟軍開始大反攻時
才反戈一擊,二戰後又反抗英國殖民統治。昂山
-
吳努主張在西方資本主義和蘇聯社會主義之
間,走一條符合本國國情的中間道路。昂山不幸遇刺,吳努成為首任總理。

吳努建立的英國式議會民主,運行了整整
12
年,之後悲慘告終。執政的反法西斯人民自
由同盟,是一個多黨派聯合的大雜燴,從建立之日起,內部就不停地爭權奪利,事事爭吵,
誰也妥協讓步。人民飽經戰亂、一貧如洗,既無恆產,也無恆心,一肚子邪火,反對派一點
就著,工人罷工、學生罷課成了家常便飯,「保衛民主,打倒吳努」不絕於耳。吳努只好求
奈溫將軍組織看守軍人內閣,一年零四個月大刀闊斧的彈壓,果然收到奇效,再還政吳努,
又遇上少數民族分離主義的難關。這回奈溫不請自來,直接發動軍事政變奪取政權。

吳努時期的經濟政策,基本上沿襲英式市場經濟,唯一的區別大力是扶植民族資本,推
行土地國有化改革失敗,從東西方兩頭討錢
5
億美元(美國
1
億、日本
2
億,其餘來自包括
中國在內的東方社會主義陣營)
,交通通訊和大型廠礦收歸國有,民族資本迅速崛起,最大的
受益者是華裔和印度裔企業家,他們逐漸排擠並取代了西方資本。但直到
1962
年主要產品產
量和出口,仍然低於
1939
年的水平。
1960
年,泰國人均
GDP
已達
94
美元,緬甸才
59
美元。

1957
年泰國軍人政變上台,勵精圖治,
60
年代初一派生機盎然,緬甸軍人在一旁看著
好饞。由於「看完內閣」時期的鐵腕政績,廣大人民群眾普遍認同軍政府。吳努時期華僑商
人和印僑商人的大發展,令廣大緬甸人眼紅。奈溫政權便投其所好,高舉起民粹主義旗幟。
革命委員會政權宣布,不僅要實行國有化和中央計劃經濟,還要大力排斥華商印商,推行經
濟民族化,緬泰兩國軍人獨裁政權分道揚鏣。

現在回過頭來看,這是極其重要的歷史分水嶺。因為在冷戰時代,美國不遺餘力地扶持
反共獨裁政權,這本是推行經濟自由化的良機。可惜奈溫將軍外受
20
世紀
30-70
年代世界潮
流裹挾,內受民眾排華排印情緒的驅使,痴迷於閉關自守的社會主義道路,重拳打壓華印僑
商,一直到十年之後才重新鼓勵私人企業發展,結果還是華印僑商最為成功。盡管他對華友
好,對內仍然反共,還小心翼翼地同蘇聯陣營保持距離,所以社會主義陣營的援助也為數寥
寥。奈溫在位
26
年,經濟越搞越糟,
70
年代後調整經濟政策略有好轉,但與東南亞多數國家
的距離越拉越大。泰國經濟已經起飛脫貧,緬甸人均
GDP
卻只有
190
美元,淪為世界最不發
達國家之列。奈溫心力交瘁,辭職下台,提出由全民投票決定政體,不料反而激起民變。他
的批評者要求結束「社會主義綱領黨」的一黨統治,國家面臨大動盪,軍人集團見勢不妙,
才於
1988

9
月再度發動政變,上台執政。

此時及此後的幾任軍政府終於看明白,只有走「東亞四小」式的現代化道路,才能拯救
緬甸經濟,誰知歷史的班車已經開走。接下來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美國變臉,不再支持反
共獨裁政權搞威權主義現代化,而是要求發展中國家在政治體制上「一律向美國看齊」,因
而很自然地支持在
1990
年大選獲勝的昂山素季。緬甸的中產階級微乎其微,昂山素季的社會
基礎與其說是中產階級,不如說是心急如焚的廣大窮人。緬甸軍方違憲賴在台上,又招來國
際制裁。

然而即便是在西方的高壓和制裁之下,幾任軍政府推行私有化、市場經濟和對外開放的
改革,
也使緬甸經濟大為好轉。
人均
GDP

1988
年的
190
美元,
增長到
2010
年的
702
美元。
3

23
年年均增長
5.9%
,超過了奈溫的「社會主義時代」,更超過了吳努的「議會民主
+
資本主
義時代」。
1997
年亞洲金融危機和本次全球金融危機中
2008

2010
年美國量化寬松,緬甸經
濟兩次遭受重創,卻都挺了過來。
2010
年增長
5.3%
,人民生活繼續改善,至今沒爆發西方期
望的全民抗議。

只要美國不搞第三輪量化寬松,軍政府領導下的緬甸,就還能保持發展,那麼
62
歲的昂
山素季,就還得在軟禁中繼續等待。改革開放雖生不逢時,卻也成功堅持了
23
年,目前人均
GDP
大約相當我國改革開放頭
21
年——也就是
1999
年的發展水平。
緬甸人口七成以上是農民,
大規模城市化尚未開始,社會矛盾尚不尖銳,仍處在發展機遇期。對於緬甸軍政府來說,真
正的考驗將在經濟起飛之後。

❽ 作為東南亞第二大國,緬甸的條件到底有多優越呢

緬甸坐落於東南亞中南半島的東部地區,其土地佔地面積為68萬公頃,人口總數做到5300萬,從總體上我國規模來講一定可以排在世界上全部國家中的布等水準。緬甸的原油,天燃氣,稀有金屬及其玉石等電力能源礦產地的儲藏量十分豐富,早就在二戰時期緬甸每一年的石油產量便達到上百萬噸級,就氣候條件而言緬甸絕大多數土地處在高溫多雨的熱帶,亞熱帶地區,三大河流伊洛瓦底河,薩爾溫江,湄公河均流過在此,給緬甸帶去能夠發展趨勢工業和農業的充沛水源。

迪拉瓦經濟發展特區是和日本住友商事,三菱民商事,丸紅等財團協作,土瓦經濟特區與泰國共建,而皎漂經濟發展特區與中國協作修建,現階段進駐迪拉瓦經濟發展特區的公司有100好幾家。按照規劃,這種經濟發展特區將引入大量外資公司,包含石油化工,煉油廠,鋼材等工業,服裝廠等輕工行業及車輛,電子器件等產業,除此之外也將興建物流中心,遠洋國際深水碼頭等。

❾ 為什麼清朝收服不了緬甸

清朝為什麼征服不了緬甸?

首先,自雲貴高原往西和往南,中原王朝直接統治疆域很少突入到東南亞,首要原因就是地理和氣候因素。

在東南亞,由於氣候、山地地形等原因,交通不便,一直是支離破碎狀的,至今東南亞和印度東北部都還是世界上民族最多最復雜的地區之一。

別說緬甸,中原王朝實質性掌控雲南也是在元明之後,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中原王朝無法輕松越過雲貴高原。

印度洋的暖濕氣流在北上的過程中沉降在緬甸北部,所以這片區域降水量一直很充沛,再加上東南亞炎熱的氣候,毒蟲和微生物就先於人類成了這里最早的主人。直至今日,緬甸都是全球瘧疾高發區,比常年喝恆河水的印度還高。

其次,清朝時期建立的貢榜王朝是緬甸歷史上少有的擴張性王朝,先滅了西邊的曼尼坡,又在乾隆年間攻打暹羅和寮國,甚至攻破暹羅國都阿瑜陀耶城,致使阿瑜陀耶王朝滅亡。

地形造就氣候,氣候又影響植被,你再強盛的王朝也拿它沒轍,所以就會出現清軍雖然在清緬戰爭中一度佔有戰術優勢,但還是解決不了疾病和後勤問題,再加上對手是個遠在中原核心區的小霸王。

而且,這次戰爭中,清朝的軍事裝備也不佔多大優勢,緬軍所用的西洋武器比清軍先進,清軍損失數萬,耗費了一千萬兩白銀的軍費,不可能靠國力硬壓倒對方。所以只能講和。

但是說句公道話,清朝在戰術層面沒有獲得勝利,但是在戰略上獲得了勝利,至少維護了東亞的朝貢體系,震懾了周邊小國,將緬甸重新拉回了朝貢體系。

清軍的進攻,也在一定戰略上配合了暹羅的反擊,造成了暹羅的崛起,從此東南亞出現緬甸和暹羅二強的局面,不再是緬甸一家獨大。

❿ 緬甸獨立多年始終不能完成國家的統一,背後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因為緬甸太亂了,根本管理不好,才導致的不能完成。而且經濟一直都不行,因為地理復雜原因,交通各方面也是非常的不方便,但是卻非常有利於戰爭,就在發生二戰的時候,緬甸就非常容易的敵人,引入復雜的地理位置,迅速的成功擊敗了。

就算西方變強了也不願意完全放棄緬甸。有好幾個西方國家長期干擾緬甸內部的事情。由於種種原因,它實際上助長了緬甸的局勢。這就是為什麼他們仍然很難實現團結。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043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361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376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970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004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668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586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165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639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