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緬甸不怕穆斯林
『壹』 為什麼緬甸不能接納羅興亞人
緬甸是一個以佛教徒為主導的國家,信奉我們所說的南傳佛教,穆斯林只是其少數群體,大多生活在若開邦。而我們現在要說的羅興亞人就生活在這里,是一個信奉伊斯蘭教的族群。由於歷史糾葛以及宗教信仰等原因,在緬甸羅興亞人和緬族關系一直都很緊張,生存空間不斷受到他們的擠壓,即使是同屬穆斯林的緬甸領國如孟加拉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也都不太待見羅興亞人。
關於羅興亞人的歷史由來,大致有兩種說法:一種是羅興亞人自己的主張,他們認為自己是公元8世紀左右,來到若開區的阿拉伯商人的後裔,如果這種說法成立,那麼羅興亞人就是土著民族,具有先天合法性;另一種是緬甸政府的的說法,羅興亞人是英國殖民者為了長期控制緬甸地區,從孟家拉國遷移過來的幫凶吉大港人,如果按照這種說法,那麼你看緬甸現在也擺脫殖民統治了,你們羅興亞人是不是就應該哪來的回哪去。可是這兩種說法都沒有實際的說服力,只是一直在充當雙方博弈的工具。
其實若開地區的緬族與少數民族一開始關系還是比較融洽的,仇恨完全是由後來的大英帝國帶來的,論起干這種事情大英帝國舉世無雙。1885年英緬戰爭後,英國殖民控制了緬甸地區,由於殖民地的開發,若開地區發展的很快,於是就吸引了同屬殖民地的印度和孟加拉的穆斯林的前來。這些穆斯林和當地的穆斯林混在一起,就產生了集群效應,不可避免的擠壓了當地非穆斯林特別是緬族的生存資源。與此同時大英帝國也在不同族群及不同信仰者之間採取分而治之的策略,人為的製造矛盾引起內斗和消耗,以便於人口占極少數的英國人的統治。
日軍入侵東南亞時,日本人以同屬亞洲的身份認同,號召緬族起來驅逐英國勢力,並且武裝組建了若開愛國部隊打算讓他們與英國人開戰。而不甘被驅逐的英國人則以穆斯林為核心組建了第五縱隊,雙方針鋒相對,一度打的昏天暗地,可是交戰的對象並不涉及到英國人和日本人,而僅僅在於穆斯林和緬族之間,這是徹徹底底的內斗,雙方的恩怨從此大大加深了。
我們知道,英國人的陸軍一向不咋地,在日本人的攻勢下他們節節敗退,這時的英國人不在戰略戰術上想應對策略,而是又開始動起歪腦筋來。他們向若開地區的穆斯林許諾,你們去狠狠的打日本人,等打跑了他們,就把孟都地區劃給你們羅興亞人建立穆斯林地區。對於如此夢寐以求的事情,穆斯林當然義無反顧地去做了,就跟英國人當炮灰也願意去干。
可是勝利後,英國人迅速變臉,急迫地和緬甸主體民族和好,支持當地的若開族官員執政。這下就慘了,緬族跟羅興亞人新仇舊恨一起算,結果就導致了大批逐穆斯林被驅逐,雙方矛盾越來越大。面對英國人的背信棄義以及緬甸主體民族的冷血驅逐,羅興亞人徹底的走向了分離主義道路。
接下來的歷史就沒有什麼好說的了,羅興亞人的生活軌跡大致有兩條主線:或是武裝斗爭進行獨立活動而遭到緬甸政府的打壓,或是流亡出境尋找安全居住點而遭到拒絕。其中我們經常在新聞里看到的是生活在難民營里的羅興亞人,可是真正的人間悲劇是偷渡時死在海上的和被蛇頭殘害時丟棄在森林裡的羅興亞人。
那麼為什麼孟加拉國也不接納他們呢?
印巴分治後,緬甸若開邦的穆斯林就和巴基斯坦國父真納商量,希望把若開邦地區並入到孟加拉國(當時叫東巴基斯坦)。就實而言這的確讓人心動,但是真納還是非常清醒的,因為他明白英國人支持穆斯林在南亞次大陸獨立建國,是希望通過宗教武器來制衡緬甸和印度,而並不想看到穆斯林做大。
為了不激怒英國人和緬甸,真納明面上沒敢答應緬甸穆斯林的建議,而是私下裡給緬甸穆斯林各種支援。緬甸穆斯林從那個時候起就不斷得到孟加拉的軍火和訓練,武裝對抗緬甸政府,進行獨立和分裂活動,所以緬甸穆斯林對處於權力中心的巴基斯坦是極度的忠誠。
隨著伊斯蘭熱情的消退,民族意識的覺醒,民族主義者主張脫離巴基斯坦,整過國家迅速分裂為支持統一的宗教勢力和支持獨立的民族主義勢力。於是由印度支持的孟加拉解放戰爭爆發,重視宗教信仰的羅興亞人幾乎都站在巴基斯坦一邊(也就在這場戰爭中他們大部分逃往到緬甸)反對孟加拉的解放。
這就是孟加拉國不肯接納羅興亞人的歷史原因,同時孟加拉國也很清楚,如果允許羅興亞人合法居留,那麼湧入孟加拉國的羅興亞人將會是超過200萬的人口規模,這對於本來人口就眾多而且極端貧窮的孟加拉國來說根本就難以招架,況且邊界地區槍支毒品泛濫加上這些人的文化素質低下,無疑會成為禍亂之源。
因此孟加拉國也是完全否定羅興亞人的身份,要求全部遣返。而顯然緬甸方面根本不認定這些人是緬甸人,兩國又不是難民條約簽署國,於是難民營地區已經不是臨時性的解決方案,很多羅興亞人把住在難民營里當做生活常態。即便是聯合國都對這個問題束手無策。這就是羅興亞人的現狀,在轟轟烈烈的世俗化進程和宗教勢力碰撞的時候,他們由於錯誤的選擇而成了地緣博弈的無情犧牲品。
『貳』 為什麼緬甸不怕穆斯林
因為緬甸是佛教國家,而佛教是全世界可以說最包容平和的宗教,在所有世界性宗教之中,在這一點上沒有之一!從理性的角度上思考,佛教也是唯一一個從教理上真正讓人擺脫獸性的宗教,也同樣沒有之一......
『叄』 57個穆斯林國家,16億穆斯林,不能援助災難中的緬甸穆斯林原因何在
任何援助都是政府行為,都是有政治目的和經濟利益所驅使,緬甸政府沒有太大的利用價值!所以緬甸穆斯林跟著遭殃! 查看原帖>>
『肆』 為什麼緬甸拒絕尼赫魯的建議,不願意成為印度的一個省
就是因為要是接受了尼赫魯的建議,成為印度的一個大省。那不就是主僕和奴隸的關系嗎。換做那個大領導都不會接受這樣的要求,說白了就是我生活得好好的,你要我去給你當奴隸,換做是你,你去嗎。首先兩個地區的宗教信仰不同。緬甸以信奉佛教為主,印度則以信奉印度教為主,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其次就是經濟問題,當時英國還控制著馬來亞等地。緬甸與這些地區的貿易往來很多,這是重中之重。出於這些方面的考慮,緬甸沒有加入印度的計劃,而是選擇了獨立建國。1948年,斯里蘭卡和緬甸先後獨立。在經濟上他們兩個地方,都存在很明顯的差距。對緬甸經濟的發展之路,起到了很大的阻礙。
印度和緬甸之間夾著一個孟加拉國。當時是東巴基斯坦,所以今天印度東北部和印度本土之間,只能靠一道幾十公里的走廊相連,交通極不便利。緬甸比印度東北部還靠東,且不說佔領緬甸的難度很大,就是佔領了緬甸這么大的地盤,這么多的人口,也難免要分裂的,到時候恐怕反而會給印度共和國帶來危機。
畢竟當時的巴基斯坦並不落後,還有美蘇兩國的支持,尼赫魯不能不謹慎。緬甸只是被英國人強行拉入了英屬印度。事實上,印度只是個地理概念,英印本身也不等同於印度,印度也從來沒有完全統一過印度大陸。
『伍』 緬甸多穆斯林嗎
還好多的是佛家子弟
『陸』 緬甸的羅西亞人為什麼遭受歧視
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胡賽因2016年6月20日在瑞士日內瓦發布最新報告
該報告指出,羅興亞人被任意剝奪國籍,行動自由受到嚴格限制,生命安全遭威脅,受教權與工作權被剝奪,就醫困難,面臨強迫勞動、性暴力、投票權被剝奪等政治權利受限等侵害。此外,極端佛教組織煽動仇恨與宗教偏執的言行日漸嚴重,已達到讓人警覺的程度。胡賽因也首度指出,對羅興亞人的長期迫害可能構成「危害人類罪」(crimes against humanity),這是國際犯罪,代表嚴重、普遍、全面的人權侵害。
事實上,對於緬甸境內羅興亞人的人道危機問題,昂山素季始終採取迴避的冷處理態度,絕口不提「羅興亞人」,這種做法受到海外人士與緬甸國內一些人的批評。
緬甸有130萬羅興亞人,信奉伊斯蘭教,15世紀起定居在該國西南部、孟加拉灣東岸的若開邦,當局不承認他們是緬甸公民,堅稱他們是西邊鄰國孟加拉來的非法移民。2012年6月,羅興亞人與若開邦當地佛教徒發生一場宗教種族沖突後,羅興亞人糟糕的處境雪上加霜,14萬人被迫逃離家園,留下來的羅興亞人被政府隔離圈禁在特定地區,家園降格為難民營,生活環境惡劣。
『柒』 為何東南亞會出現那麼多的伊斯蘭國家
從地理上我們知道,東南亞和中東相距甚遠,然而馬來群島的印尼、馬來西亞還有汶萊等卻以伊斯蘭教為國教。此外,新加坡、菲律賓、緬甸、柬埔寨也有不少穆斯林。其中印度尼西亞是全球信仰伊斯蘭教人口最多的國家。
15世紀初,馬六甲王國在馬來半島上建立後,王族和上層統治者漸漸改宗伊斯蘭教。
15世紀後期,在穆斯林商人的支持下,該地建立第一個伊斯蘭教國家,淡目蘇丹國。
可以看出,伊斯蘭在傳播過程中, 首先使統治集團伊斯蘭化,進而使整個國家伊斯蘭化,馬六甲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在這種類型的國家中,改教往往是自上而下的,統治者在伊斯蘭教的傳播過程中發揮了關鍵的作用。
今天,東南亞海島地區是伊斯蘭世界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它約有1.8億穆斯林人口,佔全世界穆斯林近五分之一。印度尼西亞是現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伊斯蘭國家,其國民90%都是穆斯林;伊斯蘭教是馬來西亞的國教,穆斯林也佔全國人口半數以上。
『捌』 為什麼緬甸反印度也反孟加拉國伊斯蘭教的人。緬甸是佛教徒,印度人和孟加拉國是伊斯蘭教徒,為什麼會沖突
緬甸是佛教國家,穆斯林尤其是從孟加拉滲透入緬甸的穆斯林試圖鳩占鵲巢在緬甸建立獨立國家分裂緬甸甚至蠶食緬甸,緬甸是個小國家對這種事比較敏感。因為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原來都是印度的,後開就是同樣被穆斯林分裂出去了
『玖』 緬甸教派沖突原因
在緬甸6000萬人口中,雖然穆斯林只佔4%,但全國的少數民族加起來卻占緬甸總人口的三分之一,而且過去多年間,緬甸政府的戰爭多半是武力制服少數民族而引發的戰爭,因而雙方的對峙仍在加大。近年來,緬甸國內教派沖突頻發與所謂的羅興亞人問題遲遲未能解決密切相關。羅興亞人是緬甸一百多個少數族裔中的一支,是到孟加拉灣經商的阿拉伯人後代,早在公元7世紀就已在緬甸居住。他們信奉伊斯蘭教、說孟加拉語,從外觀以至文化上來看都是南亞人,但在人口以緬族和佛教徒為主的緬甸卻一直遭到排擠。以居住在若開邦的若開族佛教徒與信仰羅興亞穆斯林為例,兩個族群的矛盾並非一朝一夕結下的,雙方恩怨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國殖民時代。
二戰中,羅興亞族站在英國一邊,而若開族則和緬族一起發起反對殖民統治的斗爭,雙方之間的爭斗埋下仇恨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