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緬甸資訊 » 麗江有多少緬甸人

麗江有多少緬甸人

發布時間: 2022-12-20 10:58:34

❶ 麗江人口2022總人數口是多少

麗江人口222總人數口是4.45萬。
麗江,雲南省轄地級市,位於青藏高原東南緣,滇西北高原,金沙江中游,是國際知名旅遊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古代「南方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的重要通道。
市區中心位於東經1°25',北緯26°86',總面積2、6萬平方千米,東接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和攀枝花市,南連大理白族自治州劍川、鶴慶、賓川三縣及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永仁兩縣,西、北分別與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蘭坪縣及迪慶藏族自治州維西縣毗鄰。
222年戶籍人口599km_管轄面積64、72人/km_人口密度約為(非官方)第1在麗江人口排名第1592在全國人口排名111、7533億。

❷ 雲南有多少少數民族

1、壯族

2、水族

3、阿昌族

4、拉祜(hu,四聲)族

5、布朗族

6、布依族

7、普米族

8、蒙古族

9、獨龍族

10、景 頗 族

11、納 西 族

12、僳(li)僳(su) 族

13、哈 尼 族

14、基諾族

15、滿族

16、藏族

17、白族

18、瑤(yao)族

19、彝(yi)族

20、納西族

21、回族

22、德昂族

23、怒族

24、哈尼族

25、佤(wa,三聲)族

26、傣(dai) 族

壯族

壯族是由古代百越的一支發展而形成的,是我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共有1548萬多人,其中雲南有100萬,主要聚居在文山州,紅河、曲靖也有一部分。在1965年統一族稱以前,壯族的自稱和他稱較多,僅雲南就40多種,主要有「儂人」、「沙人」、「土僚」等。
雲南壯族和廣西壯族同源,是我國歷史較悠久的一個民族,早在公元前三世紀,居住在今廣西雲南的壯族就和當時中原人民有了較為密切的交往。壯族人民在歷史上就善於利用豐富的水利資源種植水稻,婦女則擅長紡織和刺綉,所織的壯布和壯錦,均以圖案精美和色彩艷麗著稱,還有風格別致的「蠟染」也為人們所稱道。
壯族還以唱山歌聞名,山歌言詞婉轉、講究押韻、富有感染力。山歌有講述歷史的古歌,傳授生產技術的「生產歌」,以及「酒歌」、「情歌」。民歌主要是「苦歌」,如「長工歌」、「婦女苦情歌」等。壯筆還善舞,具有悠久歷史的「銅鼓舞」,節奏鮮明,舞步雄健。

水族

水族現有人口34.59萬多人,主要分布在貴州省三都、荔波、都勻、獨山等縣,廣西北部也有少量分布。雲南有7000多人,主要分布在富源、彝良,是1982年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時新識別出來的。

雲南省的水族和貴州三都的水族本為一族,該源為"百越"中"駱越"的一支發展而來,由於早年遷入雲南,與居住在三都的水族長期脫離,語言、習俗等不盡相同。

受鄰近布依族、壯族、苗族、彝族的影響,文化習俗多與布依族相仿。用漢語、漢文。原有"水書",僅巫師占卜時使用。婚姻為一夫一妻制。老人受尊重。

阿昌族

阿昌族現有人口2.77萬人,雲南有2.76萬人,主要聚居在滇西隴川縣戶撒鄉和梁河縣遮島、大廠兩個鄉。阿昌族是雲南境內最早的土著民族之一,由古代的「尋傳」部落的一部分發展而來,遠在公元二世紀就居住在怒江流域。

公元五、六世紀後一部分向西南遷移,定居在隴川、梁河等地,元明後稱為「峨冒」,今戶撒地區自稱為「蒙撒」、「蒙撒禪」、「襯撒」,梁河地區則自稱為「漢撒」、「阿昌」,解放後統一定名為「阿昌」。阿昌族有語言無文字。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大多數阿昌男子會講漢語和傣語,有的還會講緬語和景頗語。

阿昌人所生產的「戶撒刀」名聞中外。制寶刀的阿昌人性情卻十分溫和,刀不離身的小夥子,身上會時時帶著一隻音色優美的三葉簫,行路途中,勞作間歇,或是遇著意中人,便會吹起三葉簫,簫聲梟梟,悅耳動聽。

拉祜族

拉祜族現有人口41.1萬多,其中雲南有40.8萬人,主要分布在瀾滄、孟連、耿馬、滄源、勐海、西盟等縣。拉祜族先民屬於古代蓋羌人,「拉祜」是自稱,是用火烤虎肉吃的意思,故拉祜族被稱為「獵虎的民族」。

拉祜族先民屬於古代人系統,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拉祜"是用火烤吃虎肉的意思,因而拉祜話被稱為"獵虎的民族"。

拉祜人民喜歡歌舞,年節期間,集體跳舞,通宵達旦。

布朗族

布朗族共有人口8.2萬多人,雲南有8.1萬多人,主要聚居在西雙版納勐海縣的西定、巴達山區,那裡是著名的「普洱茶」產地之一。其餘散居在臨滄地區的雲縣、雙江、鎮康和思茅地區的瀾滄、景東、墨江等縣,唐代稱「朴子蠻」,元代稱「蒲人」,明清稱「濮滿」、「苞滿」等,這些都是同音異字的族稱。

布依族

布依族現有人口254.5萬,主要聚居在貴州,少量在四川。雲南有3.4萬多人,居住在羅平、富源縣的布依族地區,少量在師宗、馬關、河口等縣。布依族由古代越人中的「駱越」及後來的「僚人」逐步發展形成,五代時稱「都勻蠻」,明清以來稱「八番」、「仲苗」、「仲家」、等,自稱「布依」、「布饒」等。雲南的布依族是從貴州的凱里和廣西遷來。

布依族婦女善於紡織和刺綉,蠟染工藝已有上千年的歷史,色調淳樸、圖案獨特,深受各族人民的歡迎。

普米族

普米族現有人口2.96萬人,雲南有2.93萬人,90%居住在滇西北的蘭坪、寧蒗、麗江、維西、永省事等縣,舊稱「西番」。
普米族原是西北青藏高原的游牧部落氐羌人的支系,公元八世紀左右,逐漸南移至川、康一帶,公元十三世紀中葉,由部落首領率眾加入蒙古解放軍隊,隨忽必烈入滇。普米族自稱「普米英」、「普日米」、「培米」,都是白人的意思。也稱有「博」、「巴苴」等。1960年定名為普米族。
殷勤禮貌、熱情好客是普米族的傳統美德。大年初一這天,他們會到村口爭相邀請素不相識的地路人到家裡作客,由於大家都把能請到客人當作是一件吉祥快樂的好事,有時候會因為來往的行人少,就出現了幾家爭搶一個客人的熱烈場面。若是行人請不到,就請村裡那些有德才的人。如果還請不到,就到山上「請」一塊石頭回家作「客」。

蒙古族

蒙古族現有人口480.6萬餘人,其中雲南有1.3萬人,聚居在通海縣新蒙鄉,分中村、下村、白閣、交椅灣和陶家嘴5個自然村,是元朝初年隨忽必烈戰遺留在雲南的蒙古族後裔。

雲南蒙古族人民善於農耕和漁業,並從事劃船運輸和土木建築。

雲南的蒙古族通用獨特的通海蒙古語(卡卓語),語言與內蒙古語言比較,有特殊性,與附近的漢、彝語比較有差別,又有共同點。

獨龍族

獨龍族現有人中5800多人,雲南省有5500多人,是我國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聚居在貢山縣的獨龍江兩岸。史稱獨龍族為「俅人」或「 人」。

獨龍族內部分為50多個父系氏族,每個父系氏族中又劃分成若干個兄弟民族。獨龍族的傳統生活方式是以家族公社為中心的原始共產制,共同生產,共同佔有生產生活資料。家族長負責處理協調,族人共耕,兒媳輪流煮飯,吃飯時由主婦按人頭平均分配。族人之間親善友受,路不拾遺,夜不閉戶。

獨龍人信仰萬物有靈。男著"麻布短衣",女著"短衣長裙"。通過交換解決裝飾品。婦女用著色的藤皮作發箍,上綴白銀泡、貝殼和鑄幣,戴手鐲和珠子;男的常戴獸角表示擅於狩獵和勇武.

景 頗 族
景頗族現有人口12萬人,雲南有11.8萬人,主要聚居在德宏州。景頗族中有景頗、高日、蒙友、載佤、浪峨、布拉等支系,主要使用景頗和載佤兩種方言。據本民族歷史傳說,景頗族先民最早居於青藏高原,約在一千多年前沿金沙江,怒江和恩梅開江南遷,到十七世紀以後才逐步定居在緬甸北部和德宏等地。唐代的「裸形」、「尋傳」部落即其先民。

景頗族喜歡飲酒,嚼草煙、檳榔。景頗族熱情好客,對獵獲物和祭品都有"見者一份"平均分配的習慣。景頗族的服飾:
婦女穿黑色短上衣,下著黑、紅色織成的統裙, 腳上帶裹腿、腰、頸、腕戴有塗過紅、黑色漆的藤圈。盛裝時上衣前後及肩上都釘有很多泡泡,頸上掛銀項圈、銀鏈子,帶銀耳環和銀手鐲。男子喜穿黑色對襟短上衣、褲腿短而寬,頭上課以黑或白包頭。外出時必掛棉麻織 成的掛包和長刀。

景頗族家庭為父系一夫一妻制,女子在婚前有性生活的自由。景頗人認為萬物有鬼魂,遇到不祥之事就要祭鬼。部分信仰基督教。景頗族的歌舞慶典叫:"目腦縱歌",譯意為:"大夥跳舞"。每逢慶祝五穀豐收,迎送親人與賓客,婚嫁大禮,都要舉行不同規模的目腦縱歌,它代代相沿,成為景頗族傳統的盛大節日。

納 西 族
納西族現有人口27.8萬多人,雲南有26.5萬多人,主要聚居在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寧蒗、永勝、維西、中甸、德欽以及四川的鹽源、鹽邊、木里等縣也有少量分布。納西族與我國古代游牧民族氐羌支系有淵源關系,古文獻里記載的「氂牛夷」、「摩些蠻」、「摩沙夷」指的就是納西族的先民。其自稱叫「納」、「納西」、「摩梭」等。

生活在寧蒗縣瀘湖畔的摩梭人,現在仍保存著母系社會的遺風,女性在家庭中地位比男性高,家庭中一般以年長或能乾的婦女當家。男女不娶不嫁,實行走婚,雙方關系以感情來決定相處的時間的長短。

僳 僳 族
僳僳族現有人口55.74萬多,雲南有55.71萬人,其中將近一半的人聚居在雲南西部的怒江僳僳族自治州,其餘散居在麗江、保山地區和迪慶、德宏、楚雄、大理等自治州。

僳僳族為氐族後裔,即藏緬語族的一支,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

僳僳族的服飾很有特點,婦女穿綉花上衣,麻布裙,喜歡戴紅白料珠、珊瑚、貝殼等飾物;男子穿短衣,外著麻布大褂,左腰佩刀,右腰掛箭包。僳僳族能歌善舞,每到收獲、結婚、也獵和蓋房等時節,他們都要盡情地歌舞。僳僳族相信萬物有靈,崇拜祖先。
僳僳族人待客熱情,禮儀也十分特別.遇有佳賓.主人端來一大碗酒,與客人各用一隻手共捧互相摟著脖子和肩膀同飲「合歡酒」。此時,盛情的主人會悄悄地把碗向客人一端傾斜,以使客人能多喝一些酒,藉此表示自己的敬意。

哈 尼 族
哈尼族共有125萬多人,其中雲南有124.8萬多人,主要聚居在紅河和瀾滄江的中間地帶。哈尼族有「卡多」、「 尼」、「碧約」等自稱和他稱20多種,解放後統稱為哈尼族。
哈尼族有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至今仍在村村寨寨蔚然成風。無論見到熟人或生人總是笑臉相迎,親切問候。老人處處受到尊敬和照顧,平時在家裡,兒子、兒媳、孫子、孫女總要拿最好的食品給老人吃,吃飯時讓老人坐上席。在全寨性的節日和會餐活動中,第一口肉要請全村輩份最高的老人吃。平時誰家殺豬,都要請長者到家裡做客。在長者面前,後生不能翹二郎腿,否則會被認為不懂禮貌。人們對小孩也很關心,就連稱呼也用「阿黑然古」(親愛的小弟或小妹之意)。

過去哈尼人一直沿襲著古代遺留下來的"搶婚"的習俗。搶婚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男方親屬相中姑娘之後,不經媒約提親,也不讓男女雙方認識交往,便組織一幫小夥子把姑娘偷搶回來,由男方家長或親戚主持,讓他們結為伉儷。
另一種情況的搶婚,是在自由戀愛的基礎上進行的,雙方相互愛慕,他們將自己的心願告訴了家長。男方已備禮品請媒人多次到女方家登門求婚,但女方家長百般阻撓,不願成全女兒的婚事。兒女們為反對長輩對婚煙自由的束縛,便合謀策劃出"搶婚"的喜劇。

基諾族

基諾族現有人口1.8萬餘人,主要聚居在景洪市的基諾山區,其餘分散在景洪、勐海的一些地方。

基諾族尊敬長老,每個村寨都有一個「卓巴」(寨父),一個「卓生」(寨母)管理村社事務。

基諾族宗拜太陽,在基諾人的背心上,綉有太陽的圖案,能分辨村寨的主要飾物棗背包上,也綉有太陽的圖案。太陽鼓是基諾族的重要法器,太陽鼓舞是基諾族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太陽鼓的正面似一輪太陽,鼓身插有17根木管,象徵太陽的光芒,基諾人在除夕敲之,據說能帶來吉祥。人們從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反映出對太陽的虔誠和崇拜。

滿族

雲南的滿族是清朝初年吳三桂率清兵入滇時遷徒來的,後來一部份滿族遷回北方,一部份留在了雲南,在抗日戰爭時期和建國以後,又有許多滿族來到雲南,主要在城鎮從事手工業和商業貿易。
過去,滿族男子留發梳辮,穿馬蹄袖袍褂,女子穿寬大直筒旗袍。清代滿式服裝流行到全國,現在與漢族服式一樣。
滿族婚姻為一夫一妻制,過去實行族內等級婚,後來限制放鬆,可以與漢族通婚,也可同各種民族通婚。
古代滿族信仰節薩滿教,分為管祭祀的家薩滿和跳神的薩滿。以後在同漢族的長期相處互相影響,相互學習中,滿漢兩族人民的共性愈來愈多,從宗教文化、到生活習慣和傳統節日等、都沒有多大區別。

藏族

藏族現人口459.3萬,主要居住在西藏自治區,其餘分布在四川、青海、甘肅、雲南四省和其他地區。雲南又主要聚居在迪慶州,少數散居在麗江、怒江等地、州,有11.1萬多人。 藏族聚居在高原,那裏海拔較高,幅員遼闊,雪峰連綿,山巒起伏,風光神奇而壯美。傳說藏族最初是由「神猴」和「岩魔女」結合而產生的。據史料記載,藏族源於我國古代游牧民族羌人,與當地土著民族融合而發展成今天的藏族。
藏族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禮俗節日帶有鮮明的高原印記。糌粑、酥油茶和青稞酒是藏族同胞的生活必需品。糌粑由青稞或豌豆炒熟之後磨製而成。酥油茶是把磚茶熬出的茶葉倒入1米長的木質長筒內,加上鹽巴和酥油,用長軸上下沖擊,使其各種成分均勻融合而成。藏族同胞寧可三月無肉,不可一天無酥油茶。青稞酒是用當地出產的青稞釀制而成的一種低度酒,男女老少皆喜飲,食物多有肉食和奶製品,不少愛吃風乾的牛羊肉。
藏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文化絢麗多姿,是祖國文化寶庫中的一顆光彩奪目的明珠。其歌舞、音樂、戲劇、繪畫都有獨到的特色。《格薩爾王傳》是舉世著名的英雄史詩,不僅是全世界最長的詩,情節也較生動。

白族

白族共有160萬人,其中雲南省134萬人,80%以上居在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自稱白子、白尼、白伙、意為白人。

白族的歷史悠久,經濟文化發達,公元前二世紀就與中原漢族有較為密切的經濟文化聯系,受其影響較深,現在習俗部分與漢族相同。白族使用漢字書寫,但是有自己的語言,文學藝術豐富多采,如優美動人的民間傳說《望夫雲》、《蛇骨塔》、《鳥吊山》、《慈善夫人》等。音樂舞蹈有「大本曲」、「白族調」、「霸王鞭」等。另有從古典戲曲「吹吹腔」發展起來的「白劇 」,都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白族的文化水準較高,各種人才輩出。白族民居「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雕龍畫鳳,堅固結實,具有很深的文化內涵,遠近聞名。

瑤族

瑤族現有人口213.4萬人,分布於廣西、廣東、湖南、貴州和雲南等省、區。雲南現有17.3萬人,主要分布在河口、金平、馬關、富寧、文山、麻栗坡、邱北、元陽、綠春、紅河等地。此外,勐臘、景東、江城等地也有少數分布。

歷史上,瑤族和苗族有密切的親屬關系,同源於秦漢時的「武陵蠻」部落。大約在隋代,居於現在湖南、湖北一帶的瑤族和苗族已分化成兩個族群。雲南的瑤族是明、清以後分別從兩廣和貴州遷入文山境內的。以後又發遷到紅河流域和墨江、勐臘等地。

雲南的不少瑤族不僅會說本民族的語言,還兼操漢語、壯語和苗語,是有其歷史原因的。 .

彝族

彝族主要分布在雲南、四川、貴州、廣西等省區,現有人口657萬多,其中雲南最多,有405萬多人。全省絕大部分縣市都有彝族分布,尤以楚雄、紅河兩州的哀牢山區,烏蒙山區和滇西北小涼山一帶比較集中。

彝族歷史悠久,有自已的語言文字,民間文化藝術豐富多采。其《太陽歷》和《十二獸歷法》有其獨特之處。自稱他稱不下一百餘種,主要的有諾蘇撥、納蘇撥、聶蘇撥、改蘇撥、撒尼撥、阿細撥等,解放後根據彝族人民的意願,統一稱為彝族。彝是鼎彝的「彝」,從漢文字義上來講,有莊重古老、豐衣足食之美意。

納西族

納西族現有人口27.8萬多人,雲南有26.5萬多人,主要聚居在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寧蒗、永勝、維西、中甸、德欽以及四川的鹽源、鹽邊、木里等縣也有少量分布。納西族與我國古代游牧民族氐羌支系有淵源關系,古文獻里記載的「氂牛夷」、「摩些蠻」、「摩沙夷」指的就是納西族的先民。其自稱叫「納」、「納西」、「摩梭」等。
納西族人民早在一千多年前創造的象形文字和用象形文字書寫的東巴經籍,使納西族文化享譽世界。流傳至今的兩萬余冊「東巴」經典,記載了古代納西族社會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東巴」文化對研究比較文字學和人類文化史學等都有很高的學術價值。納西族十分重視接受其他民族的先進文化,今天仍可以從納西族的建築、音樂、壁畫等看到具有漢、藏、白、納西文化相互融合的特點。
生活在寧蒗縣瀘湖畔的摩梭人,現在仍保存著母系社會的遺風,女性在家庭中地位比男性高,家庭中一般以年長或能乾的婦女當家。男女不娶不嫁,實行走婚,雙方關系以感情來決定相處的時間的長短。這種獨特的婚俗,吸引著中外遊客前來控究其中的秘密。

回族

全國回族有860萬人,其中雲南有52.2萬多人,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點,全省所有縣市幾乎均有回族居住。
回族源於唐宋時期的西北「回紇」、「回鶻」、「大食」諸郡。元世祖忽必烈攻滅大理國後,任命回回人賽典赤為行省長官,以後才大量遷入。元世祖忽必烈率軍攻陷大理後,有不少中亞、西亞和新疆等地的回族軍民和貴族來雲南定居。元朝時在雲南任平章政事,掌握全省軍、政、財、文大權的賽典赤瞻思丁就是回族。
回族普遍使用漢語的語言、文字。住房、服飾等也與漢族大致相同。在雲南農村的回民,除從事農業生產外,還兼營小商業和手工業,生產工藝水平都比較高。
絕大多數的回民信仰伊斯蘭教,遵循教規,風俗不吃豬肉,以牛、羊、雞肉為食。
回族節日主要有"爾儀"(開齋節)、"古爾邦"(宰牲節)和"聖紀"(聖會)等。

德昂族

德昂族現有人口1.54萬多人,雲南有1.53萬人,主要分布在潞西、盈江、瑞麗、隴川、保山、梁河、耿馬等縣,居住極為分散。德昂族原稱「崩龍」,這一族稱始於清代,系他稱,現改稱「德昂」,系自稱。其先民與瑞的佤、布朗等同為「百濮」中的一支。德昂族種茶歷史悠久,有「古老茶農」之稱。

德昂族由於方言和服飾的差異,又分別稱「紅德昂」、「花德昂」、「黑德昂」等。

怒族

怒族現有人口2.7萬人,雲南有2.6萬,主要分布在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福貢、貢山及蘭坪縣的兔峨鄉。此外,迪慶州的繼西縣也有少量分布。由於長期與僳僳族相處,怒族人普遍會說僳僳語。貢山、福貢兩縣的怒族,是當地最早的土著居民,自稱「阿龍」和「阿怒」,在古代就與獨龍族有親屬關系。原碧江縣的怒族自稱「怒蘇」,被認為是唐代「廬鹿蠻」的生裔。這兩部分來源不同的怒族先民,長期居住在怒江峽谷內,互相交往通婚,逐漸形成為一個民族。
怒族非常講究禮貌,團結互相。在路上無論遇到熟人或生人,都會主動讓路並致問候。有客人來訪,全家起立鞠躬相迎,臨別要再三挽留後送到寨邊的大路上。一家碰到因難則全寨相幫。
怒族善於演奏樂器,瑟琶和口弦較普及。青年男女談戀愛,不是用語言來交談,而是靠「達變」和「擬力」兩種怒族樂器來「彈」。這兩種樂器音域廣,表現力強,怒族青年自小就要學習,如果大了還不會,就會被認為是笨,他有可能連對象也找不到。當怒族小伙向姑娘求愛時,首先向她彈響懷中的「達變」,「叮咚」地向她傾訴心中的秘密。女青年聽到求愛,會吹起「擬力」以作答。雙方可以提問、討論,相互交換意見。從思想到生產、生活等各種問題都都可以「彈」,他們都能夠從對方的曲調和音色中理解其中的含義。據說有的青年從認識到結婚都不說過一句話,完全靠音樂來溝通,從中可以反映出他們對音樂的獨到之處。這種獨特的戀愛方式,也許在全世界都是絕無僅有的。

哈尼族

哈尼族共有125萬多人,其中雲南有124.8萬多人,主要聚居在紅河和瀾滄江的中間地帶。哈尼族有「卡多」、「 尼」、「碧約」等自稱和他稱20多種,解放後統稱為哈尼族。
哈尼族的歷史悠久,早期與彝族、拉祜族等同源於古代的羌人。隋唐時代,哈尼族與彝族的先民又同被稱為「烏蠻」。
哈尼族有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至今仍在村村寨寨蔚然成風。無論見到熟人或生人總是笑臉相迎,親切問候。老人處處受到尊敬和照顧,平時在家裡,兒子、兒媳、孫子、孫女總要拿最好的食品給老人吃,吃飯時讓老人坐上席。在全寨性的節日和會餐活動中,第一口肉要請全村輩份最高的老人吃。平時誰家殺豬,都要請長者到家裡做客。在長者面前,後生不能翹二郎腿,否則會被認為不懂禮貌。人們對小孩也很關心,就連稱呼也用「阿黑然古」(親愛的小弟或小妹之意)。

佤族

佤族共有人口35.1萬人,其中雲南有34.7萬多人。主要聚居在滄源、西盟兩縣,雙江、孟連、瀾滄、鎮康等縣亦有分布。佤族的先民在先秦時期便是「白濮」族群的一支,唐代稱為「望蠻」、「望苴子」、「望外喻」;明代稱「古刺」、「哈刺」;清初稱「卡佤」等。語言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崩語支,有四種方言。
佤族男子善於雕刻。在佤族村寨,無論是屋脊上,還是祭祀用品,或是公用大房子的牆壁上,都雕刻有人物或動物的圖案。
佤族熱情好客,客至以水酒相敬。佤族男女普遍皆紋身,男子多在頸下、胸前、脊背和四肢繪刺花鳥、牛虎圖案,婦女則在頸下、胳臂和腿上繪刺各種形狀的花草。

傣 族

傣族有人口162萬多人,其中雲南有101.4萬,主要聚居在西雙版納州和德宏州。臨興的耿馬、孟定,思茅的孟連,玉溪的新平等30多個縣也都有分布。傣族先民為古代百越中的一支,漢代稱「滇越」、「撣」。魏晉以後,有「金齒」、「白衣」、「擺夷」等多種他稱,但自稱是「傣」,意為酷愛自由與和平的人。傣族有水傣、旱傣和花腰傣之分。
傣族歷史悠久,文化豐富多彩,有自己的歷法、語言文字,並以豐富的民族民間文學藝術著稱於世。音樂、舞蹈、民歌、民間傳說故事等富有民族特色,影響甚廣。傣族主要聚居在熱帶、亞熱帶的平壩地區,村寨多臨江河湖泊,住宅通常每戶一座竹樓,竹籬環繞,果樹、翠竹掩映,環境十分優美。四周田地肥沃,特產豐富。傣族人民性格溫和,喜愛歌舞。
傣族無論男女,出門總喜歡在肩上挎上一個用織錦做成的挎包(筒帕)。挎包色調鮮艷,風格淳樸,具有濃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圖案有珍禽異獸,樹木花卉或幾何圖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一種圖案都含有具體的內容,如:紅、綠色是為了紀念祖先;孔雀圖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 圖案象徵著五穀豐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現了傣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❸ 雲南麗江有多少個民族

麗江全市現有納西、彝、傈僳、白、普米等22個少數民族,其中有12個世居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66.09萬人,佔全市人口的58.1%。


----麗江金沙旅遊 央金 ^_^

❹ 麗江古城有多少個少數名族

古城裡面嗎?
現在不好說,57%的麗江人都是納西族,其他還有白族,彝族,僳僳族,普米族,傣族,苗族,藏族,回族,壯族,可能還會有阿昌族,10多個

❺ 麗江古城有多少個少數名族

麗江市位於雲南省西北部雲貴高原與青藏高原的連接部位。市區中心海拔高度為2418米,與同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閬中、山西平遙、安徽歙縣並稱為「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位於東經100°25 "北緯 26°86 "北連迪慶藏族自治州,南接大理白族自治州,西鄰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東與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和攀枝花市接壤。總面積20600平方公里。轄古城區、玉龍納西族自治縣、永勝縣、華坪縣、寧蒗彝族自治縣,共有69個鄉(鎮) 446個村民委員會,總人口110多萬人。麗江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共有12個世居少數民族,其中納西族23.37萬人,彝族20.14萬人,傈僳族10.62萬人。其中納西族佔全縣總人口的57.7%。戰國時屬秦國蜀郡。漢屬越郡。三國屬雲南郡。南朝為遂段縣,大約在此時納西族先民遷於此。唐時曾為姚州都督府地,後為吐蕃,南詔地,稱桑川,屬劍川節度。宋為大理善巨郡地,開始建城,忽必烈南征大理,以革囊渡金沙江後曾在此駐兵操練,「阿營」遺址仍在,當時居民已有千餘戶,至元十三年改為麗江路,麗江之名始於此,以依傍於麗江(金沙江古名) 灣而得名。明末已具規模,日漸繁榮,本地土司木氏所營造的宮室非常華美,徐霞客在游記中謂其「宮室之麗,擬於王者」,而麗江府「富冠諸土郡」。《明史雲南土司傳》則言「雲南諸土官知詩書,好禮守義,以麗江木氏為首」。府城大研之名亦始於明代。以其位於麗江壩子中心,四周青山環繞,形似一巨硯,故名大研(硯)廂。清為麗江府。雍正元年(1723年),改土設流,結束木氏土司元代以來的世襲統治。乾隆三十五年(1770),置麗江縣,1961年成立麗江納西族自治縣。

❻ 雲南省麗江市寧蒗縣有多少個民族

在寧蒗縣總人口中,以彝族為主,達16.64萬人,佔63.0%;有漢族、納西族(摩梭人)、普米族、傈僳族、壯族、白族、藏族、苗族、傣族、回族等11個民族,共9.78萬人,佔37.0%;超過千人的有漢族、納西族(含摩梭人)、普米族、傈僳族、壯族等5個民族。其中漢族5.10萬人,占總人口的19.7%;納西族19640人(其中摩梭人口16119人),佔7.6%;普米族12526人,佔4.8%;傈僳族8303人,佔3.2%;壯族1173人,佔0.5%

❼ 麗江獨有的少數民族有多少個

麗江市總人口為104萬,全市主要的少數民族有納西、白、普米、藏、僳僳、彝、苗等民族,其中,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58%左右,因此麗江的民族風情迥異多彩,特點十分突出。
納西族是應該是所佔比重最多的一個少數民族了。
納西的傳承納西族在麗江的居住上限可追溯到何時?從族源的考察,有三說:
一是土著說:主要基於考古發現。據此說,納西族在麗江的生成、生息時間最古、最長。
二是南遷說:據史學家方國瑜等研究認為,麗江納西族源自古代從西北河湟地區南遷的羌人,秦漢時遷至大渡河、雅礱江流域,即今四川鹽源、木里、鹽邊一帶,再西遷至今寧蒗永寧、中甸白地、麗江奉科、大具,再西遷入麗江壩。秦漢時稱旄(máo)牛夷、白狼夷,晉常璩《華陽國志》稱摩沙(suō)夷,隋唐時稱摩些(suō)夷。據唐樊綽《蠻書》記載,其實麗江縣境金沙江沿岸多是些摩些部落,因而把金沙江稱為「摩些江」。
三是融合說:即麗江納西族由土著者和南遷者融合而成。此說已被多數學者認同。按此說,古納西族的分布中心,在漢唐時期逐漸完成了從滇川交界的東部向西部麗江的大轉移。

❽ 麗江人口有多少人啊

常駐人口也就幾十萬
哪有幾百萬
整個雲南人都不多,麗江哪有這么多
加上外來人口還差不多

祝你生活愉快
謝謝

❾ 雲南省麗江王龍納西族自治縣有多少人口

玉龍縣總人口為219348人,其中少數民族188484人。少數民族中,納西族123187人,占玉龍縣總人口的56.16%。
玉龍納西族自治縣有納西族、漢族、白族、藏族、苗族、彝族、傈僳族、普米族、回族、壯族等十種世居民族。納西族是玉龍納西族自治縣的主體民族。玉龍納西族自治縣是中國唯一的納西族自治縣。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019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345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360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950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986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647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563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147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620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