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緬甸資訊 » 緬甸為什麼沒有菩薩像

緬甸為什麼沒有菩薩像

發布時間: 2022-10-18 09:11:39

① 你參觀過緬甸的睡佛嗎

我沒有參觀過,因為我沒去過緬甸,有機會一定要去看看。

② 緬甸翡翠吊墜正面有個菩薩,背面有個尾巴是什麼菩薩

千萬不要佩戴佛像

2014年03月14日 07:50
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作者:曉愚

佛像到底可不可以戴在身上?佩戴佛像是什麼時候開始流行的,佛教經典中有佩戴佛像的說法嗎,真的是「男戴觀音女戴佛」嗎?佩戴佛像到底會為我們帶來什麼後果?今天的這一篇常識文章非常重要,各位有緣的鳳凰網友要看仔細了。
首先,不論是玉質的,還是其他任何材質製成的佛菩薩像的徽章、吊墜、掛件,乃至項鏈、手環之類,小編在此懇切勸誡:千萬不可戴在身上。原因為何?請往下看。
佛像是佛法的象徵之一,具有表法的功用和神聖的屬性,宗教的神聖性需要具體的象徵物來體現,佛菩薩是人天導師,是眾生出離生死苦海解脫苦難的依怙,佛菩薩作為我們恭敬、禮拜、學習的對象,是我們的目標、榜樣和追求,我們看到佛菩薩的像,就能時刻記得要學習佛的慈悲;歆慕佛的庄嚴;開顯佛的智慧。但是我們把佛像戴在身上,不論是為了好看,還是為了獲得保佑,都是極大的不恭敬。試想,神聖的佛像怎麼可以成為裝飾物?我們最崇敬的人天導師怎麼可以成為貼身保鏢?有人可能會說,哪有那麼嚴重,佛像就是佛像,你這小編少在這里忽悠人。說這個話的人就是對佛法要義缺乏了解。要知道,佛有法、報、化三身,佛像本來就是佛的應化身之一。試問,我們會不會把自己的父母當做裝飾或者擺設,會不會把父母當做自己的家丁或保鏢?道理不言自明。說到這里,小編要告訴大家,不要佩戴佛像,可不是我自己杜撰的,杜撰一個事關佛教信仰的說法,一個事關眾生法身慧命的教言,小編既沒那個能力,更無那個膽量。事實上,佩戴佛像,不僅在佛教經典中找不到一處記載,其實佛門高僧也早在百多年前就已經痛陳其弊,以下引用近代高僧印光大師的話,請大家仔細閱讀,從中不但可以知道為何不能佩戴佛像,也可以知道佩戴佛像何時流行,由誰肇始:
前三日接到歧路指歸二本,見後附之徽章,頗不謂然。民國二年(編註:1913年)北京法源寺道階法師做佛誕紀念會,以釋迦佛像為徽章,光絕不知其事。事後道階來普陀,送光一徽章,光痛斥其褻瀆。至十二年(編註:1923年)仍復如是。上海亦仿而行之,今居士亦仿而行之。作俑之罪,始於道階。道階尚能講經,而於恭敬尊重,完全不講,亦可嘆也。彼會中所來之一切人員,各須身佩一徽章。若佩之拜佛,亦不合宜。佩之拜人,則彼此折福。然現在由道階提倡,已成通規。光亦知此事不易收拾,然以居士過愛,不能不為一說耳。(《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二•復鄔崇音居士書》)
再錄一代大德李炳南老居士的開示:
現今之善男信女及在家居士,多以玉制(或金銀等)佛像、觀音像掛件為護身符,不僅不戴在衣服外,還緊貼皮膚,入廁不摘,洗澡也不摘,褻瀆之罪絕非淺淺!還妄想依此植福消災,豈有如願之理?!更有傳言所謂『男戴觀音女戴佛』之說!印光大師乃大勢至菩薩化身,於此弊端之始就極陳其過,鑒於此流弊之泛濫,特錄大士之法語示眾!唯願大眾惜福,莫遭罪業!(所引即為印祖《復鄔崇音居士書》)
由此我們知道,佩戴佛像不但不能植福消災,反而褻瀆之罪嚴重,更是消損我們的福報。
所以,無論如何請都不要佩戴佛像。那有人會說,不是說有什麼本命佛嗎,佩戴自己的本命佛是不是就可以呢?小編在此鄭重提醒,十二生肖是中國民俗,何來與佛法結成什麼本命佛?本命佛之說才是商家杜撰,試想以解脫一切眾生苦難為己任的佛菩薩會專門照顧哪一個群體嗎。
要知道,佛經中多處提到禮敬佛菩薩像,念佛、念菩薩能消罪業,保平安。從未提佩戴佛像。有很多人說,「如果能以恭敬的心佩戴是可以的」。請問,你當著尊敬人的面,好意思脫了褲子上廁所嗎? 這不是一個道理嗎!說心裡恭敬,卻連面兒上的恭敬都做不到,還談什麼心中恭敬?更有甚者,胡言什麼「我不著相,我不注重形式,我心中有佛就好」,還引用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來為自己的所謂不注重形式做注腳。小編想說,你的境界到了嗎,學佛有次第,我們過了河到達了對岸,當然要扔掉船和槳輕裝上路開始新的歷程,但是你到對岸了嗎,還沒過河就要把船和槳都扔了嗎?所以說,末法時期,這種愚痴狂慧真的是到處都是,對於這種說法,實在不足與語,說了人家也聽不進去,徒增爭論。
印光大師曾說,佛法從恭敬中求,一分恭敬得一份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不可佩戴佛像,一來免得我們自己在不知不覺中因褻瀆而造業,二來可以避免消損身處末法時代的我們本就不多的福報,高僧大德們的教誨,實在是為了我們好啊。
但是也可能有的網友會說,那現在我知道了佛像不能佩戴,但是我確實很想獲得護佑保平安,有沒有什麼可以佩戴的呢,小編告訴你,當然有,印祖也早就說過:
護身符可以用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的佛牌或楞嚴咒掛件,有楞嚴經做依據。萬勿用佛菩薩像。
看到了吧,佩戴佛教經咒是可以的,而且是有經典依據,就是佛親自說過的。那麼就是不但可以佩戴,還有真正的護佑平安的功用。因此楞嚴咒、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或者南無觀世音菩薩名號、南無地藏王菩薩名號,等等都是可以的。尤其,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是萬咒之王,其中所蘊含的無量功德與威神之力是我們凡夫遠遠不能想像的。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以上內容來自鳳凰網)
不要向外界尋求什麼護身符,心靈才是命運的主宰,而佛法是心靈最好的營養,學之不盡、利益無限,最大的好處就是讓我們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從而讓我們離苦得樂。
首先關鍵是要明白佛理,明白了道理人就會有定力和主見。最重要的佛理就是「因果報應」的道理,因果報應絲毫不爽(「爽」是差失,違背的意思,如:爽約,毫釐不爽,屢試不爽),「縱經千百劫,所做業不亡; 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可以在「網路」中搜索「《現代因果報應錄》(道升居士編著)--學佛網」 、 「現代因果實錄三合一」 ,裡面有很多關於轉世投胎、因果報應的事實;另外,「色是刮骨鋼刀」,「萬惡淫為首」,可以在「網路」中搜索「白話《壽康寶鑒》_網路文庫」 、 「關聖帝君戒淫經註解--學佛網」,裡面有很多有益的指示;還可以在「網路」中搜索「地獄變相圖-大圓滿法網」,裡面有地獄中受苦詳細的圖像講述,看了會令你大開眼界。
其次,做了善事會改變命運,可以在「網路」中搜索「了凡四訓白話文--學佛網」,裡面有詳細的講述。
還有,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學習佛法最重要的是「一門深入,長時熏修」,不能像學世間的技術一樣博覽群書,那樣只是在浪費時間,最終一事無成。向你推薦凈土法門,因為這個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上自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都能學習,只要往生到極樂世界就做阿惟越致菩薩,獲得無生法忍,這是七地以上菩薩才能達到的境界,而且成佛快速,是十方三世一切佛都稱揚贊嘆的法門。只要一心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或「阿彌陀佛」四個字, 其中「阿」讀【ā】),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當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還有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眾會親自來接引你,如彈指頃就往生到極樂世界了。只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作阿惟越致菩薩,獲得無生法忍,這是七地以上菩薩才能達到的境界,具備天眼洞視(十方三世一切事情都看得見)、天耳徹聽(十方三世一切音聲都聽得見)、他心遍知(知道一切眾生心中想的是什麼)、宿命通(知道自己及眾生以前生生世世的事情)、神足通(各種變化神通),壽命無量,也不再有生死,徹底脫離六道輪回,而且只要很短的時間就能成佛。
發心念佛願往生西方凈土的人,才發一念求生極樂世界的心,極樂世界的七寶池內便生蓮花一朵,並標上這位念佛人的名字。如果這位念佛的人願心精進,念佛念得很勤,這個蓮花一天一天就大,光色一天一天就好。將來你往生時阿彌陀佛來接引你,手上拿的蓮花,就是你自己修的蓮花。如果你念得懈怠,念得不勤快,這個花長得就很慢,光色就差一點,你那朵蓮花就一日比一日萎悴,最後就自動殞滅了。
《十往生經》雲:若有眾生,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彼佛即遣 二十五菩薩,擁護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卧,若晝、若夜,一 切時,一切處,不令惡鬼惡神,得其便也。
至於這句佛號的詳細意義,可以看看《無量壽經》(夏蓮居居士會集本,全稱是《佛說大乘無量壽庄嚴清凈平等覺經》),並且可以在「網路」中搜索「凈空法師影音報恩講堂」,裡面有其詳細的視頻講述。
而且念佛現世就能得大利益,可以在「網路」中搜索「念佛感應見聞記--學佛網」,裡面有很多念佛獲得感應的事實。
可以在「網路」中搜索「e世紀往生傳」,裡面有很多當代人念佛往生的事實。
還可以在「網路」中搜索「程晉林居士助念心得(41集)--學佛網」, 裡面有很多臨終助念心得。
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
我們要向身邊的親友廣泛介紹這個法門,使他們也早日脫離六道輪回之苦,早日成佛,如果能這樣做,佛說此人是最孝子、真善友!
南無阿彌陀佛!

③ 緬甸人供奉的綠色佛像是什麼佛

在緬甸,從鄉村到城市,幾乎家家戶戶都設有佛龕。每天清晨,主人用鮮花供奉佛龕,畢恭畢敬地合十行禮,跪拜佛祖,祈求平安。

④ 全球最大卧佛,靜躺在密林之中,香火旺盛,遊客為何不敢靠近

前言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

佛經很多的知識讓人心生敬畏,引發人們的深思。佛教在世界的地位舉足輕重,而且經過長時間的發展,他在世界上擁有著數以億計信徒,而很多地方為了表達信徒們的虔誠,喜歡鑄造一些佛像,目前全世界最大的卧佛,他為緬甸一處茂密的叢林,當中每年香火非常旺盛,可是,遊客卻絲毫不敢接近。

其實這都是源於他高超的建築技術,因為緬甸地處熱帶,而且這座佛像坐落在森林裡,常年有霧氣繚繞。會讓很多遊客心生恐懼。再加上它通體紅白黑的三色,更讓人顯得壓抑。對於佛教信徒來講,他認為這個佛像是有生命的,也是非常庄嚴的,外加讓他非常的大會給虔誠的佛教信徒施以一定的心理壓力,讓他不敢直視這個佛像。

結語

如果大家對佛教有興趣,或者本身就是一個虔誠的佛教信徒,那麼,我推薦大家可以去緬甸看一下,目前緬甸已經開放了我們國家到緬甸的落地簽。出國已經不再像以前那樣是天方夜譚了,而是能夠自己親身感受了,緬甸雖然地方不大,但是它的風景優美,自然環境極其壯麗,來到這里也不失一次非常完美的旅行。

⑤ 觀音除了南海觀音,泰國觀音,緬甸觀音,還有什麼種類的

觀世音菩薩以種種形游諸國土,度脫眾生。

⑥ 觀音菩薩像是在家像嗎

觀音菩薩像,那個屬於法身像(法身指的是通常人們說的身體),佛教的出家人都是光頭的,那些看起來有頭發的佛像是為了顯示佛陀的庄嚴而已。
觀音菩薩,在上座部佛教(原始佛教、南傳佛教、小乘佛教)國家,像緬甸、斯里蘭卡、泰國、柬埔寨這些國家是不承認觀音菩薩和阿彌陀佛的,信眾們根本沒有聽說過。
在原始佛教教理裡面,菩薩是屬於凡人的,他在不斷的投生的,並不是永恆存在的。現實生活的觀音菩薩主要來源是,道教屬於通天教主的弟子「慈航道人」轉化過來的。

⑦ 泰國和緬甸的佛教有哪些不同之處

東南亞佛教(Buddhism in South East Asia)
以南傳上座部為主的佛教。主要傳播於寮國、柬埔寨、泰國、緬甸、印度尼西亞,以及越南中、南部的部分地區。據有關史料記述,公歷紀元前後,上座部佛教已在東南亞流行。《太平御覽》引萬震著《南州異物志》稱:「林陽在扶南西七干余里,地皆平博。民十餘萬家,男女行仁善,皆侍佛。」《水經注》引竺枝著《扶南記》中也有「扶南舉國事佛」的記述。扶南即柬埔寨的古稱。2~6世紀,東南亞佛教已很隆盛。比佛教傳入更早的婆羅門教,經與佛教文字並存和融和的階段之後,雖為佛教所取代,但對佛教的影響仍然存在。婆羅浮屠、吳哥寺、薄甘王朝的塔寺以及其它一些寺廟建築、佛像雕塑和佛事儀式,都帶有一定的婆羅門教色彩。十世紀以後,上座部佛教受到大部分國家封建領主的推崇和提倡,並加強了同錫蘭(今斯里蘭卡)的聯系,互派僧侶留學,根據巴利語音序創立本民族文字,用以寫定音譯巴利三藏典籍,確定了摩訶尼迦耶和達磨育特兩派僧王制度,佛教被尊為國教,在大眾中產生了深刻影響。18世紀到現代,泰文、緬文、高棉文、寮國文的巴利三藏音譯編纂工作逐漸完備,並進一步將部分經卷譯為本民族文字,使上座部佛教得以更加廣泛地流傳。
寮國
1世紀初期,大乘佛教和婆羅門教曾一度流行於南部地區。14世紀中葉,由柬埔寨傳人上座部佛教,被尊為國教,並確立了達磨育特和摩訶尼迦耶兩派僧王制度。16~17世紀,曾一度成為東南亞的佛教中心,修建了許多寺塔,雕塑了佛像,創立巴利語佛教學校和實行僧侶考試制度。19世紀末,淪為法國殖民地後,佛教受到嚴重的打擊,寺塔被毀經像被劫僧侶慘遭殺戮。隨著20世紀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佛教又出現復興的氣象,成立全國統中的佛教組織機構,整理出版了寮文巴利三藏典籍,並恢復以寺院為主的巴利語教學的教育中心制度。
柬埔寨
早期的宗教信仰,除了原始的拜物教和精靈崇拜外,在公歷紀元前後,即深受婆羅門教和佛教的影響。5~6世紀時,大小乘佛教開始傳人。由於同中國和印度的貿易往來頻繁,大乘佛教得到較大的發展。其間高僧迭出。碩學沙門到中國傳教、譯經者不乏其人,如6世紀上半葉,即有僧伽婆羅和曼陀羅仙等人。9世紀後,已成為東南亞的佛教中心,但印度教也並行不衰,9世紀末創建、12世紀完成的吳哥城以及以後建立的吳哥窟大伽藍;即為兩教混合在寺廟建築上的反映。此後,由於受到外族的影響,大乘佛教和印度教趨於衰微。14世紀中葉之後,泰國的上座部佛教傳人柬埔寨,逐漸推行兩派僧王制度,並定為國教。國王為佛教的當然護持。20世紀初葉,柬埔寨人民在反抗法國殖民主義的民族解放斗爭中,雖然許多佛寺受到破壞,但佛教仍有一定的發展。很多僧侶參加反殖民主義的斗爭,創辦了巴利語學校、西哈努克大學和佛教研究所,出版了高棉字母的巴利語三藏典籍和高棉文譯文的部分上座部經論。
泰國
古稱暹羅。從那坤巴通發掘出的佛教文物和寺塔遺址判斷,早在公元前,已有小乘佛教的傳人。以後,婆羅門教和大乘佛教才由印度傳人南暹羅及其沿海鄰國。11世紀,緬甸的阿努羅陀王朝崛起,其勢力擴展到暹羅北部和中部的許多地區,阿努羅陀王篤信小乘佛教,並大力支持其發展傳播。因此,小乘佛教又一度在暹羅特別是北部地區流行。13世紀中葉,泰族在速可台建立了獨立的部族國家,勢力逐步向南擴張,將南暹羅地區納入其統治范圍,並接受流行於這個地區的大乘佛教。同時,帶有婆羅門教色彩的大乘佛教宗教儀式,也逐步為泰國小乘佛教信徒所接受。此前,錫蘭曾於12世紀時舉行佛教第七次結集,整頓僧團組織,嚴肅戒律,使上座部佛教在錫蘭臻於隆盛。當時北暹羅地區的一些部族國家,都派遣比丘前往學習,並傳人具足戒儀式。速可台王朝建國初期,錫蘭教派勢力,已擴展到南暹羅地區,並在那坤室利塔瑪羅陀建立錫蘭派傳教中心。速可台王朝第三代君主拉馬康亨,曾迎奉錫蘭僧團到都城弘揚教義,使錫蘭教派得以流行,而大乘佛教卻退居次要地位。此後,佛教在封建君主的護持下,逐漸形成僧王制度,佛教幾成全民信仰,滲透到日常生活習俗之中。速可台王朝第四位君主黎汰王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曾一度出家為僧,開創了泰國國王必須在一定時期內出家為僧的先例。他於1361年迎請錫蘭高僧,用上座部佛教統一了本國的宗教。
1767年,大城王朝的阿瑜陀耶為緬甸攻陷時,王宮和各寺院所藏典籍及經像文物,均毀於兵火。吞武里王朝建立後,國王鄭昭下令收集佛教文獻,匯集整理保存,但不久鄭昭被殺身死,此項工作遂告停頓。曼谷王朝建立後,拉瑪一世繼承鄭昭未竟的事業,於1788年召集230名碩學比丘和30名皇家學者,對已收集的三藏典籍進行整理編定,此即泰國佛教史上的第九次結集,編定的三藏名為「結集版三藏」或「皇家版三藏」,共計288篋。在拉瑪四世統治時(1851~1868),對佛教進行了改革,在上座部內出現了一個要求嚴格遵守戒律的派別,稱為「正法派」而把傳統的佛教稱為「大眾派」。這兩派在教理上沒有重大差別,只在遵守戒律方面有所寬嚴。現泰國佛教主要是這兩派。拉瑪五世朱拉隆功王在位時(1868一1910),提出將全部三藏付印的計劃。付印前,不僅對泰文本作了詳盡的校訂,還和高棉文、僧伽羅文及孟加拉文進行了比勘,於1893年出版,共39卷,印行1000部。這次編印的泰文藏經,尚遺小部經8種未曾編入。1925年拉瑪七世繼位,遵照其兄拉瑪六世遺囑,重編泰文三藏,收錄所缺的小部各經,編為45卷,於1928年全部出版。現泰國有90%都是上座部佛教徒。
緬甸
佛教傳人較早。根據《島史》記載,印度阿育王於公元前3世紀曾派須那與憂多羅兩位長老到金地傳教,有人認為金地即今之下緬甸塔通地區,但此說不能認為確鑿的史實。公歷紀元前後,從東南印度到緬甸有航路可通,錫蘭與緬甸的交通通過東南印度為中心而發展起來,因此錫蘭的上座部佛教大概是通過海道傳人的。據驃族(緬甸族一支)古都卑謬發現的碑文記載,5世紀時,錫蘭已流行上座部佛教。6世紀後期,佛教密宗的阿闍利耶教,叉傳人緬甸的蒲甘地區。11世紀中葉,蒲甘王朝阿努陀羅王統一緬甸全境,他排斥了阿閡利耶教,立上座部佛教為國教,尊阿羅漢長老為國師;1058年始創緬文字母,音譯了上座部佛教三藏典籍,奠定緬甸上座部佛教的基?4撕竺宓櫫醭�浼婦�淝ǎ��恢斃歐罘鸞獺?3世紀末,蒲甘王朝崩潰,緬甸出現了南北朝分立,但南北朝都信奉佛教,北方在阿瓦大造寺廟佛塔,南方也修建大金塔。此後歷代國王都將大金塔增高,並敷金箔,增設回顧,形成現代所見的形態。18世紀中葉,緬甸南北朝為雍籍牙王朝所統一,佛教十分繁榮。這個王朝的孟雲王在明恆費時l1年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磚塔和一口大鍾。12~19世紀末,僧伽羅僧伽派和末羅姆摩僧伽派逐漸分裂,形成善法派、瑞琴派、門派等。1871年,明頓王曾召集備派長老2400人於曼德里舉行第五次結集,重編緬文巴利三藏,後將全部經典刻在729塊大理石碑上,以垂永久。隨著20世紀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緬甸僧侶建立了佛教組織,參與反英殖民主義的斗爭。緬甸獨立後,曾於1956年釋迦牟尼涅盤2500年紀念時,邀請各國佛教界代表,舉行了有2500人參加的第六次結集,校勘上座部緬文巴利三藏,印行結集版藏經51卷本。1961年,宣布佛教為國教,繼又取消國教的地位,執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目前緬甸佛教徒約占總人口的80%以上。
印度尼西亞
在公歷紀元前後,印度尼西亞是海上交通的要沖,居民都為印度人,主要信仰婆羅門教。5世紀初,法顯去耶婆提(今蘇門答臘及爪哇)時,據他著的《佛國記》所載,當地盛行婆羅門教,但亦有少量的佛教。稍後,印僧求那跋摩赴華,路經闍婆時,已見佛教甚為流行。據中國史籍《宋書》、《南史》和《梁書》的記載,5世紀中葉至6世紀上半葉,蘇門答臘、爪哇和巴厘等地已廣信佛法,崇仰三寶。7世紀末,在蘇門答臘地區建立了室利佛逝王國。中國高僧義凈往返印度時都在此落腳,據其所述該地大小乘並舉;但從出土的文物看,密教系的觀世音菩薩和多羅菩薩信仰也很普遍。8世紀初,到中國的印度高僧金剛智,曾在室利佛逝滯留,不空即在闍婆拜金剛智為師。可見8世紀前後大乘佛教特別是密教一系在室利佛逝十分流行。8世紀以後佛教由室利佛逝向馬來半島發展,當地王室都信奉密教,在馬來半島建交了大批密教寺院,民間亦多信奉者。
5世紀以後佛教在爪哇廣為流傳。8—9世紀,在中爪哇建立的夏蓮特拉王朝諸王,都信奉大乘拂教與印度教混合的密教,建立了很多寺院,如世界馳名的婆羅浮屠大寺,高達十層,代表十法界,石砌迴廊都刻有精美的浮雕,庄嚴雄偉,是世界美術史上的奇觀。
10世紀初,室利佛逝的高僧編集了著名的佛教教義書《聖大乘論》。13世紀庚-安祿在東爪哇創建的新訶沙里王朝和14世紀韋闍耶建立的滿者百夷王朝都信奉佛教。爪哇佛教是大乘密教和印度教濕婆派的混合物。他們把佛陀和濕婆看作一體,在崇拜的對象中雜有印度教的很多神祗。15世紀伊斯蘭數傳人爪哇後,佛教和濕婆派的信仰逐漸衰落,以致絕跡。

⑧ 緬甸是佛教國家,理應受到佛菩薩的加持,為何還遭受如此大的風災呢

神通敵不過業力,下面是佛教的一則公案:
釋迦牟尼佛的故國,是印度的一個小城邦,名叫迦毗羅衛,釋迦牟尼佛出家以後,該國的許多精英,也跟著出家。未出家的釋迦族,則有一大共業的業報現前,故將遭到滅族亡國的災難,釋迦世尊座下,有一位神通第一的大阿羅漢目犍連尊者,悲憫釋迦族人的災難,乃請釋尊顯現神通化解,佛陀心理雖感到悲痛,但卻深知業力不可違,因果不可改,所以默然不語,經目犍連一再請求,釋尊才答應試一試。
釋迦世尊於烈日當空之際,坐在敵軍必經之路的一棵大樹下,那棵樹已經乾枯得僅剩一截老乾。當摩羯陀國的琉璃大王,率大軍去攻打迦毗羅衛國的途中,看到釋尊坐在大枯樹下,便下車請問釋尊:「為何不找一株有蔭的樹下去坐?」釋尊僅答以:「一切蔭不如祖國之蔭。」琉璃王聽後似有感動,掉頭把軍隊帶了回去。
第二天琉璃王還是想攻打迦毗羅衛國,釋尊又坐到大枯樹下,此次琉璃王路經時不再下車問話,僅在車上狠狠瞪了釋尊一眼,便掉轉軍隊回去。但釋尊已然了悟,其族人之共業是無可挽救了,因此第三天便不再坐到大枯樹下去了。
目犍連尊者則於心不忍,便運用他的神通,把迦毗羅衛城的許多居民,裝在他的缽中,來保護他們,釋尊亦未加阻止。等到第四天琉璃王的大軍攻破了迦毗羅衛城後,目犍連要把那些百姓放出來,發現缽中僅剩血水,無一人存活,這些釋迦族人,都是在劫難逃。別說目犍連的神通救不了,連釋迦牟尼佛的力量也無可奈何!
這說明神通還是有其極限性,強大的共業及定業是難以改變的。只有用二種方法,可以改變命運:一為被動的受報,一為主動的還報(還債)。

⑨ 漾濞那裡有菩薩廟

莽子街在會澤。在會澤縣城老公安局東邊,有一條寬不足2米的小巷道,能從義倉街直通鍾屏大街,當地群眾稱這條小巷為「莽子街」,緬甸會館原址就在這條巷子的南段。會澤人稱緬甸會館為「莽子廟」,叫緬甸人居住的街道為「莽子街」。呼緬甸人為「莽子」,還要從乾隆時期的清緬戰爭說起。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緬甸歷史上最強盛的封建王朝東吁王朝「莽」氏被瓮籍牙王朝代替。瓮籍牙勢力日漸強大,不斷向外擴張,公然挑戰中國主權。乾隆三十年(1765年)冬初至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底,中緬了四年多的戰爭,史稱「征緬之役」,為清高宗乾隆皇帝標榜的「十全武功」之一。雲南師范大學傳媒學院鄒建達教授在其文章《乾隆年間「雲南邊外土司」建置研究》中說,這次戰爭的戰場主要在九龍江外緬甸控制區內。戰爭期間,這一區域內的一些土司頭人先後投附清朝,被清政府接納,授予職銜,被稱為「雲南邊外土司」。據《東華錄》記載: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十一月,清廷接受了木邦頭人線瓮團的投誠請求,並以其在前明時原系宣慰司職銜,賞給線瓮團二品頂戴,授為宣慰司。木邦等土司投誠後,「遵制剃發留辮,同內地人民,天朝出兵保護。」據記載,木邦土司線瓮團帶領其屬下人戶,先後跟隨清軍將領明瑞和傅恆,幫助清軍攻打緬兵,屢立戰功。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十一月,中緬戰爭結束,原先的交戰地區復為緬甸所有,所置「雲南邊外土司」大部分隨清軍退回內地。《清實錄》記載:副將軍尚書阿桂等奏「木邦土司線瓮團、蠻暮土司瑞團等稟稱,已與緬夷為仇,回本處恐被殘害,懇求安置內地。擬於沿邊附近之永昌、蒙化、大理一帶,擇地安插。諒其家口多寡。建屋給田。」朝廷批准了這個安置方案。據《東川府志》記載:經略大學士傅恆奏請朝廷,將線瓮團眷屬計男婦140人安插漾濞,隨後改移大理府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雲貴總督李侍堯奏「改安插東川府會澤地方,量給田畝、房屋、令其傍田居住,自耕而食。」後因「該土司等不諳內地耕作,請安插於東川府城內,較散處鄉間易於防範。」根據《清實錄》記載:乾隆癸卯年(1783年)「毋庸改徙者,有線瓮團等二百五十餘名。」此時距緬甸人到會澤只有短短五年,就增加了110人。1785年,在會澤的緬甸「新生丁口編入里甲,就近經營覓食,與漢民相安無事。」嘉慶元年,知府屠述濂以「該土司眷屬罔知禮法,每滋事端」,稟請「發回木邦」,未獲批准。同治五年(1866年),雲南布政使司岑毓英征剿豬拱箐,率領軍隊過東川,緬甸人抓住機會請求岑毓英做主,成功撥還當年劃給他們但已經被本地佃民吞食的土地。乾隆末年,移居會澤的緬甸人在會澤縣城義倉街建蓋了一座「莽子廟」。「莽子廟佔地不廣,長大約50米,寬20米左右。」緬甸人信仰小乘佛教,「莽子廟」作為緬甸移民在會澤的同鄉會館,供奉緬甸人的祀神——銅鑄貼金的小佛像。緬甸人的祀神有菩薩多、體型小、全身貼金等特點,會澤人至今還有句歇後語,叫「莽子廟的菩薩——(金)精小人」。會澤方言里有個罵人的詞叫「生莽子」,指的就是那些話不多但脾氣火爆,動不動就會出手打架的人。從這里看來,當初的「莽子」們和會澤老百姓的相處並不是很融洽。這個方言詞折射出來的社會心理和《府志》記載的「罔知禮法,每滋事端」是相互印證的。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線瓮團死,他的侄子線五格襲土司位,再後來線宋、線榮、線蔚廷、線福恩世代相襲。《東川府續志·土司》記載了在會澤的六代緬甸「邊外土司」,歷時一百多年。現在居住在「莽子」街的老人說,原來這里的緬甸人全部姓「線」。後來他們去了哪裡,會澤本地史料再沒有記載,《東川府志》的記載也僅到光緒六年(1880年)。他們彷彿是在一夜之間就全都消失了,不過結果不外乎兩種:他們要麼是回緬甸了,要麼是又被官府轉移到其他地方安插去了。在全國各地的會館、寺廟、宗祠中,因戰爭移民外國所建的會館很少見。會澤縣城這條「莽子街」和曾經存在的緬甸會館,對研究「清朝邊外土司內地安插」這段史實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

⑩ 泰國、緬甸、柬埔寨主要信奉的宗教是佛教嗎小乘佛教是佛教的意思嗎

泰國、緬甸、柬埔寨主要信奉的宗教是佛教,小乘佛教是佛教。

泰國、緬甸、柬埔寨均將佛教定為本國的國教。佛教90%的人信奉佛教;柬埔寨95%以上的居民信奉佛教,伊斯蘭教徒占人口的2%,其他佔3%。

漢朝時期,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佛教的發源地在印度,然而印度佛教早已沒落,在其傳入中國經過漢化後佛教自成一體發揚光大。

(10)緬甸為什麼沒有菩薩像擴展閱讀

佛教,本分有原始佛教與後期佛教。原始佛教又稱為小乘佛教,後期佛教又稱為大乘佛教。大乘佛教脫胎於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在小乘佛教的基礎上兼容並蓄,形成新的佛法,而小乘佛教仍然堅守傳統的佛法。

小乘佛教只信仰釋迦摩尼佛,而大乘佛教除釋迦牟尼佛外,還有阿彌陀佛佛、彌勒佛、葯師佛、觀音菩薩、地藏菩薩等四大菩薩。

小乘佛法講究修自身,而大乘佛法則是主張普度眾生,照亮十方世界。小乘佛教講究禍福自擔、因果自負,因此沒有迴向;大乘佛教認為福德可以轉移,因此講究迴向。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016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342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357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947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983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644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560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144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617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