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緬甸資訊 » 緬甸為什麼入侵清朝

緬甸為什麼入侵清朝

發布時間: 2022-10-17 14:05:42

❶ 清朝緬甸戰爭

清朝乾隆年間發生的對緬戰爭,是因為當時緬甸剛又重獲統一,想要與中國爭奪現在邊界一部分地區的勢力和資源的控制權,緬方率先對清政府守軍發動了襲擊,並進入轄區騷擾。清政府為反擊,先後兩次調動軍隊深入緬甸境內。緬甸的中央勢力主要是在緬甸南方,清朝軍隊要長途經過各部族分立布滿山林的緬北地區。由於自然環境惡劣,又沒有得到當地部族的足夠幫助,兩次出兵都因疲病交加而不得不撤退。幸而當時暹羅進攻緬甸,並表示臣服清政府,所以緬甸無暇威脅邊疆,維持了之後的長時期和平。

❷ 為何清朝在早期,對緬甸的戰爭多次失敗

清朝和緬甸的戰爭是從乾隆年間開始的,歷時長達7年之久。戰爭期間大清投入六萬多的兵力,緬甸約五萬多的兵力,從傷亡情況來看大清死傷大約兩萬士兵,緬甸大概一萬五,可見清朝軍隊損失更大。從結果來看,清朝軍隊四次出兵皆因種種原因不了了之,花費白銀近一千萬兩,雖然最後同緬甸達成議和,但乾隆中期清朝還算鼎盛,竟然收拾不了緬甸小國,屬實有些丟人。

議和

從表面上來說,清朝和緬甸的戰爭只是乾隆一次任性的揮霍,但也使得當時的東亞整體環境仍然能夠以滿清為宗主國,乾隆在對緬甸戰爭中加重了對雲南的防務,對後來英帝國從緬甸入侵雲南起到了一些阻擋作用。但是因為乾隆表面上征服了緬甸,保住了清帝國最後的榮光,沉迷於天朝上國夢境的滿清不思進取,最終為近代的危機埋下了隱患。

❸ 清朝如何被捲入了緬甸內戰

十八世紀中期,按照緬甸的說法,東吁王朝的最後一個國王很腐敗,任用非人,導致了緬甸的內亂。緬甸內亂首先就表達為民族戰爭,表達為孟族對它的反抗,並且也是孟族人最後攻佔了緬甸的都城阿瓦。在阿瓦被攻佔之前,緬甸國王派了一個使團,由在茂隆銀廠開礦的礦主吳尚賢陪同到北京向清廷皇帝進貢,表示臣服,但是這個使團還沒有回到緬甸,阿瓦就被攻破了。此時清王朝態度很有意思,雖然說緬甸王朝已經前來投奔,但是清王朝採取完全的中立政策,包括緬甸的一個王子和王妃逃到邊境—就是現在的瑞麗,要入境避難,北京表示不同意,這些人從此就沒有下落了。後來大規模戰爭的發生,緬甸軍隊幾次進入內地。起初雙方發生沖突的原因是緬甸一方要求中國歸還入境的難民,這要求不過分,但前提條件是這些難民願意回去,難民中有些人是反緬的,他就不願回去。
緬甸內戰是從乾隆初年開始,緬甸使團入京朝貢是在乾隆十五、十六年,緬甸王子要求避難的時間是乾隆二十年前後。 當時清朝整個戰略的中心是對付准噶爾,一方面是無暇顧及,第二個方面就是它對整個西南的戰略態勢是防禦性的。即使是北方的壓力減小,它也不願意在這個地方輕易開啟戰端。盡管後來清朝不得不投入更多的資源來處理這個問題,但是戰爭前期,它是不願意這樣做的。 而且,戰爭前期是緬甸王朝和不服從它的傣族土司在打仗。這裡面的情況很復雜,緬甸會在土司政權中扶植親近自己的勢力做代理人,代理人和土司之間也會打仗;這些土司又會聯合起來和緬甸王朝打仗,這就形成反復的戰亂。乾隆二十七年以前,這些戰亂基本沒有波及中國邊境,所以中國對這一地區也沒有做出直接的反應。 另外,這與地方官員、封疆大吏的性格也有關系。當時雲南的官員,包括總督愛必達、吳達善、劉藻這些人都不喜好邊功,他們開邊患的積極性不高。

❹ 緬甸最鼎盛時期,為何與清朝,進行了長達7年的輪戰

我們總結一下緬軍的戰術,擅長游擊戰和叢林戰,擁有大量進口火器。因此,在作戰中,反而是清軍屢屢吃虧。與緬軍相比,清朝從開始之初,對緬軍的兵力、裝備情況幾乎一無所知,憑著盲目自信、匆忙開戰。開戰之後,對緬軍的戰術很不適應。再加上火器上的差距,以至於自身的傷亡居高不下。

傅恆從前線回來以後,根據緬軍的情況,提出了向西方購置先進的槍支、僱傭西方軍事技術人員、仿製槍支、增強自身國力等一系列建議。不過,乾隆皇帝並不在意,認為「騎射乃立國之本。」兩個多月以後,50歲的傅恆去世,留在了妻子和福康安。關於乾隆與福康安的故事,最終在以後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

❺ 為何處於鼎盛時期的大清王朝會被彈丸小國緬甸打得大敗虧輸

「康乾盛世」是我國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個盛世,也是清朝統治的最高峰,在此期間,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在原有的體系框架下達到極致,改革最多,國力最強,社會穩定,經濟快速發展,人口增長迅速,疆域遼闊。清軍在這一時期也連打勝仗,對外在雅克薩之戰打敗了沙俄,對內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在乾隆年間終於滅掉了西北的准格爾汗國,徹底征服了強大的蒙古人。乾隆帝晚年也吹噓自己的武功為「十全武功」,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貌似強大的大清王朝卻輸給了一個小小的緬甸,那又是為什麼呢?

四.緬甸戰術正確。

緬甸針對自己長於守城,短於野戰的特點,一邊堅守要隘,堅壁清野、誘敵深入,一邊調集重兵圍殲清軍,在戰場上取得了不錯的戰績,清軍輕敵大意,因此屢戰屢敗。

清緬戰爭的失敗,暴露了清朝外強中乾的實質,揭露了康乾盛世的虛假面目,而當時在東南亞稱霸一方的緬甸也因為這場戰爭元氣大傷,整個國家的路線發生了變化,對泰國的吞並戰爭也因為清國的巨大軍事壓力由接近完成最終化為泡影。

❻ 緬甸爆發內戰,怎麼會牽扯到我國的清朝呢

和順古鎮位於雲南境內,明清時期,很多和順人前往緬甸經商,他們在那裡站穩腳跟,生意做得越來越大。都知道,和順古鎮離中緬邊境很近,幾乎可以直接步行走過去。之後,有些經商之人成為了富賈,但是,他們的財富卻遭到緬甸地方勢力的惦記,最終,引發了雙方對峙。


還有就是,清政府保持中立,與地方大員也有關。當時,雲南的總督愛必達、吳達善、劉藻等人都不喜歡邊功,他們幾乎不可能挑起戰爭。而且,他們不僅不想參與緬甸內戰,還不允許下面的人參與緬甸內戰。總之,他們都不願意惹事。

然而,清政府還是被迫捲入到了緬甸戰爭。從乾隆二十七年開始,緬甸人不斷騷擾內地,掠奪當地資源,雲南人將其稱為匪患。當然,匪患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侵擾西雙版納的“莽匪”,一種是侵擾孟定的“木匪”。而清政府,只知道“木匪”是緬甸王朝的人,“莽匪”卻不知道是哪裡人。

直到乾隆三十二年,清政府才知道這兩種匪患都是緬甸王朝的人,可是,此時的戰爭已打了多年。

❼ 乾隆時代遠征緬甸的具體原因是什麼結局怎樣

清初,中國和緬甸之間,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沒有建立起正式的官方聯系,但兩國地域毗鄰,民間來往很是頻繁。乾隆十八年,通過與緬甸關系較密切的雲南茂隆廠主吳尚賢的介紹,兩國開始有了交往,清政府允許緬甸使節來華,這是兩國之間正式接觸的開始。但這良好的開端卻由於不久發生的緬甸內亂而中止。從乾隆二十年起,緬甸軍隊不斷侵擾清朝耿馬、孟連等土司。乾隆三十年,緬軍甚至進犯雲南九龍江橄欖壩,入據車里城。雲貴總督劉藻遣兵征討,因指揮失宜,反為其敗。乾隆三十一年(1766)正月,清政府又派大學士楊應琚自陝甘移督雲南。楊應琚到任後,指揮軍隊擊退了緬軍的進犯,收復了失地。但楊應琚卻因此而傲慢輕敵,貪功啟釁,他白普洱移駐永昌後,致書緬甸國王,聲言將率大軍數十萬征討,要緬甸投降。於是緬甸起兵迎戰,雙方戰事再起。清軍數戰不利,緬甸軍隊乘機進擾雲南。乾隆帝聞訊大怒,詔逮楊應琚至京,賜死。乾隆三十二年,派將軍明瑞分兵五路征緬。戰爭之始,清軍連戰皆捷,進展很快,已逼近緬甸國都阿瓦(今緬甸曼德勒),但畢竟是孤軍深入,糧草不繼,終於在第二年二月兵敗退回,明瑞也自盡身亡。

清軍慘敗的消息使乾隆帝甚為震驚,他見軍情緊急,「必須重臣前往督率調度」,於是授傅恆為經略,阿里袞和阿桂為副將軍,舒赫德為參贊大臣,經辦征伐緬甸事務。乾隆三十四年二月,傅恆率滿、蒙兵一萬三千六百餘名出征。臨行時,乾隆帝親自在太和殿授之敕印,並把自己用的甲胄贈給傅恆,以表示對他的信任和希望。

這一年三月,傅恆抵達雲南,四月到永昌、騰越察看情況,著手進行戰前准備。他得知緬軍防守「專恃木柵」,而「清軍向來用尋常槍炮攻取,無濟於事」,就「訪聞茂隆廠一帶有善造大炮之人,將來進兵時兵弁各帶銅、鐵一斤,遇攻柵時隨時暗鑄大炮,出其不意」。他還聚集眾將,商討進兵方略。鑒於過去明瑞將軍專由陸路進兵,緬方得以集中兵力防禦,而遭敗績的教訓,傅恆決策水陸三道並進。因緬甸都城阿瓦在大金沙江以西,若由東路錫箔江進,則阿瓦仍隔江外,於是定議一路由戛鳩江(亦名蘭鳩江,或檳榔江)出河西,取道孟拱(今緬甸密支那之西)、孟養(今緬甸密支那),直搗阿瓦,此為正師;一路由伊洛瓦底江東岸,經孟密(今緬甸傑氻)夾江南下,這是偏師:另一路則由伊洛瓦底江水路,順流而下,先造船於蠻莫(今緬甸八莫),以溝通前兩路軍的聯系,壯大聲勢,並兼及供應兩軍所需。

但是要實現水陸並進的方針,首先要解決船的問題。早在傅恆未到雲南之前,乾隆帝就曾有造船的打算,並派副將軍阿里袞去經辦此事。但阿里袞以「邊外峽行湍險,舟楫不通,沿江亦無辦公所奏止」。隨後,傅顯與佐三泰又奉命前往察勘實情,「所言與阿里袞等同」。這樣,造船之事只好暫且擱下了。傅恆抵滇後,詳細地察詢當地居民,獲知蠻莫附近的翁古山樹木較多,而位於此山旁邊的野牛壩,氣候涼爽無瘴氣之害,是建造船隻的好處所,於是傅恆就派遣傅顯督工運料,並令湖廣未的工匠造船。不久,一批船造成了。乾隆帝聞報很是高興,特頒旨嘉獎,作詩《造舟行》以壯此舉。

❽ 清朝如何被捲入了緬甸內戰

十八世紀中期,按照緬甸的說法,東吁王朝的最後一個國王很腐敗,任用非人,導致了緬甸的內亂。緬甸內亂首先就表達為民族戰爭,表達為孟族對它的反抗,並且也是孟族人最後攻佔了緬甸的都城阿瓦。在阿瓦被攻佔之前,緬甸國王派了一個使團,由在茂隆銀廠開礦的礦主吳尚賢陪同到北京向清廷皇帝進貢,表示臣服,但是這個使團還沒有回到緬甸,阿瓦就被攻破了。此時清王朝態度很有意思,雖然說緬甸王朝已經前來投奔,但是清王朝採取完全的中立政策,包括緬甸的一個王子和王妃逃到邊境—就是現在的瑞麗,要入境避難,北京表示不同意,這些人從此就沒有下落了。後來大規模戰爭的發生,緬甸軍隊幾次進入內地。起初雙方發生沖突的原因是緬甸一方要求中國歸還入境的難民,這要求不過分,但前提條件是這些難民願意回去,難民中有些人是反緬的,他就不願回去。
緬甸內戰是從乾隆初年開始,緬甸使團入京朝貢是在乾隆十五、十六年,緬甸王子要求避難的時間是乾隆二十年前後。 當時清朝整個戰略的中心是對付准噶爾,一方面是無暇顧及,第二個方面就是它對整個西南的戰略態勢是防禦性的。即使是北方的壓力減小,它也不願意在這個地方輕易開啟戰端。盡管後來清朝不得不投入更多的資源來處理這個問題,但是戰爭前期,它是不願意這樣做的。 而且,戰爭前期是緬甸王朝和不服從它的傣族土司在打仗。這裡面的情況很復雜,緬甸會在土司政權中扶植親近自己的勢力做代理人,代理人和土司之間也會打仗;這些土司又會聯合起來和緬甸王朝打仗,這就形成反復的戰亂。乾隆二十七年以前,這些戰亂基本沒有波及中國邊境,所以中國對這一地區也沒有做出直接的反應。 另外,這與地方官員、封疆大吏的性格也有關系。當時雲南的官員,包括總督愛必達、吳達善、劉藻這些人都不喜好邊功,他們開邊患的積極性不高。

❾ 清緬戰爭為什麼會爆發

歷史:歷史上每一場戰爭爆發都是有原因和背景的,所以人們如果想要根據這些戰爭來了解當時的歷史,那麼就可以先去了解這些原因和背景,因為這樣能夠方便人們去理解。

三、清緬戰爭的結果

這場戰爭持續了比較久,而且戰爭的後面 雙方國軍都對這份合約不是很滿意,在乾隆53年4月的時候,緬甸國王孟雲為應付周邊國家的壓力,主動改善了對華關系,而且還派出使節奉表納貢,所以這件事情才算結束,但是青免臨時的合約正式文本當時沒有被保留下來,然後雙方向各自國軍報的內容又有差異,因此雙方在戰爭結束交涉之後 還因為此件事情拖延了二十年。

❿ 1762年,乾隆為何與緬甸開戰當時清朝強大綜合國力為何會鎩羽而歸呢

清朝與緬甸的戰爭,總體而言,清軍表現的還可以。不僅阻止了緬甸吞並泰國,一統中南半島,成為威脅中原王朝的力量,而且還拖垮了緬甸。只是由於連續幾任清軍統帥對緬軍都沒有予以足夠的重視,盲目自大。再加上緬甸的惡劣氣候讓清軍忍受不了,這才導致清軍沒有達到乾隆皇帝的戰略預期。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044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362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377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971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005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669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587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166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640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