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緬甸資訊 » 1942年緬甸是什麼會戰

1942年緬甸是什麼會戰

發布時間: 2022-08-06 10:47:19

① 滇緬會戰誰知道

在抗日戰爭初期,日本軍國主義者蔑視中國人民英勇無敵的力量,滿以為在短期內完全可以使中國屈膝;那知打了一年、兩年、三年,偉大的中國人民不但沒有屈服,反而愈戰愈強,正循著毛主席在七七事變後指出的「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最後勝利是中國的」這個方向發展著。這時日軍妄想從沿海包圍截斷我國際交通線,截斷我通越南海防的國際交通線;一九四○年九月間又侵入越南。至此,我滇越路國際交通線已被截斷,所可依靠的僅有滇緬路。
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由於中、英、美三方矛盾重重,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自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珍珠港事變後,同月十一日第一次下動員令起;至一九四二年二月十六日遠征軍正式動員,這兩個多月期間,時而動員入緬,時而停止待命,時而准備東調,反反復復,捉摸不定,坐使仰光淪陷,已經失去保全仰光國際交通線的根本目的。加以入緬後,指揮多次變動,系統紊亂,許可權不明,各有所私,以及指揮無能,部隊戰力懸殊等等,既未能適時適地集中主力與敵決戰,以期收復仰光,又未能退而憑據險要與敵作持久戰,保全我臘戍的物資。東拉西扯,一無所成,徒使將士浴血,喪師辱國,回想起來,實深愧痛!
我遠征軍先遣第二百師附騎兵團及工兵團的一部,先頭部隊於一九四二年三月八日到達同古,九日接收英軍防務完畢,十一日騎兵團附工兵一部、步兵一連,推進至皮尤河及其南十二公里處擔任警戒,由騎兵團副團長黃行憲指揮。騎兵團團長林承熙鑒於英軍與敵作戰月余尚不明了當面的敵情,想到前哨部隊的最主要任務就是搜索敵情,應該設法獲得敵人的有關文件。他根據連日偵悉日寇大膽追擊英軍的戰術,在皮尤河南十二公里處先構築假陣地,又在皮尤河南岸構築埋伏狙擊陣地,皮尤河北岸構築主警戒陣地,並准備好皮尤河大橋下爆破工作,等待敵人行至北端,即用電氣導火爆炸。[

② 緬甸戰役的介紹

緬甸戰役(Burma Campaign)太平洋戰爭初期,日軍於1942年1月~1945年3月在緬甸對中、英盟軍實施的進攻戰役。日軍企圖佔領緬甸,切斷美英向中國提供戰略物資的交通線滇緬公路,迫使中國屈服;並伺機進軍印度,促其脫離英聯邦,以保障東南亞地區日軍翼側的安全。

③ 二戰時緬甸戰場有哪些著名戰役

緬甸戰役是太平洋戰爭中,1942年1月至1945年3月,中、英盟軍在緬甸同日軍進行的一系列防禦和反擊戰斗的總稱,大致可以分為第一次緬甸戰役和第二次緬甸戰役兩個階段性戰役。
一次戰役:
1942年中國出兵緬甸,是中國從國際國內戰略局勢出發,聯合盟國在國外進行的一次反法西斯戰爭,這一戰役以盟國方面的失敗而告終,遠征軍損失也十分慘重。此戰中,日軍傷亡約4500人,英軍傷亡1.3萬餘人,中國遠征軍傷亡5萬餘人。日本在完成緬甸戰役之後得到喘息之機,並藉此鞏固了在緬甸的地位。抗日戰爭時期,緬甸戰場既是中國和太平洋兩大抗日主戰場的戰略結合部,又是東南亞戰場的主要作戰地區。中國軍隊曾兩次進入緬甸,展開對日作戰。不僅有力地支援了盟軍在中、印、緬戰場的對日作戰,打通了中國西南國際運輸線,提高了中國正面戰場的戰爭能量,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崩潰,而且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大長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日軍訓練有素,採取迂迴包圍戰術快速推進。中英盟軍尤其是中國遠征軍英勇奮戰,但終因部署不當、指揮有誤而失敗。
二次戰役:
第二次緬甸戰役,中國駐印軍傷亡1.8萬餘人,殲滅日軍4.8萬餘人,解放緬甸土地約13萬平方公里。滇西中國遠征軍傷亡67403人,殲滅日軍21057人,解放滇西全部土地約3.8萬平方公里。中國遠征軍完成了中國戰略大反攻的全面勝利。

④ 1942年,爭奪仰光的戰役過程是怎樣的

英帕爾戰役之後,蒙巴頓制定了「卡皮特爾」計劃——英印部隊首先強渡親敦江,並在那裡建立橋頭,然後在南下進攻仰光。

1942年11月10日,斯托普福德將軍指揮的第33軍在親敦江西岸完成攻擊部署。阿薩姆團的一個突擊營向江對岸的莫七發起沖鋒,順利登上了東岸。接著,該軍的第20師主力也陸續渡過了親敦江,並佔領了莫萊。與此同時,第11東非師在皇家空軍准確無誤的空襲支持下,沿著親敦江西岸幽暗的加包山谷向加里瓦打去。

12月10日,印度工兵在親敦江上迅速架起了橋梁,使第14集團軍的各主力師得以開過對岸。

梅塞維的第4軍包括第19英印師和第17英印師,後來,集團軍直轄的第5英印師也歸梅塞維指揮。蒙巴頓給梅塞維的命令是:跨過親敦江後進入瑞波平原,與日本第15軍駐守在那裡的師團進行決戰,並奪取日本人在耶烏—瑞波地區的各重要機場。這一戰要打得既快又狠。

梅塞維部隊渡過親敦江後,遵命向東沖擊。4天之後,他們又佔領了英多西北部的班毛,並同從北部揮戈南下的英第36師會合,向瑞波平原逼近。

可是木村兵太郎中將並不想在這塊寬闊的平原上決戰。蒙巴頓便與斯利姆研究制定了一個新方案——斯托普福德的第33軍從北面向曼德勒施加壓力,去佔領伊洛瓦底江上的渡口;這時,梅塞維的3個師要從吉靈廟向正南進發,盡可能悄悄地直插密沙河流域,然後從甘高向東南推進,在本各附近的伊洛瓦底江下游佔領一個渡口,目的是越過日軍衛曼德勒部隊的後方,在敏鐵拉附近建立一個戰略性屏障,從而封鎖他們徑南向仰光的退路,並截斷來自仰光的補給,最終將日本第15軍殲擊於曼德勒—塔澤—稍埠—敏建地區。

新方案開始實施。梅塞維的部隊在深入的側翼包抄行動時,秘密穿過叢林密布的甘高山谷,並在帕科庫出其不意地強渡伊洛瓦底江,然後利用裝甲部隊和空降部隊風馳電掣般挺進,直逼東南面敏鐵拉日軍重要基地。

許多高級軍官乘坐的指揮車仍在假軍部里進進出出,使日軍諜報人員仍以為梅塞維和他的軍司令部逗留在達木。

一切就緒,即將行動。但就在這時,75架美國運輸機卻被猝然抽調到雲南去,因為中國軍隊在廣西面臨著日軍猖狂進攻。蒙巴頓為此向美國方面提出抗議,說這些飛機都已裝滿了運給先頭部隊的補給品,而梅塞維這次向敏鐵拉的遠距離穿插是以空運補給為基礎的。但抗議沒有奏效,大部分飛機還是被調走了。現在,梅塞維必須沿著一條雨季無法通行的坎坷不平的土路,從達木到帕科庫冒險行軍700公里。這條土路本是供老百姓的牛車通行的,而現在要通過的部隊卻達3個師之多,還有重型坦克、大炮和其他車輛。好在工兵部隊於15天之內,緊急加寬、加固了這條土路的2/3路段,使上述重型裝備得以勉強通行。

然而,由於美國的運輸機被猝然抽調走,直至1945年1月底前後,梅塞維的部隊終於陸續抵達了伊洛瓦底江岸地區。這條江是緬甸的主要河流,雖然江水當時處於最低水位,但是開闊松軟的沙洲卻又形成了另一道險障。盡管地勢對第41軍非常不利,梅塞維還是採取佯裝渡色漂偷渡成功。3月1日,蒙巴頓得知敏鐵拉還未拿下,非常氣惱,便要斯利姆親自飛抵前線指揮。斯利姆到現場後,在該城北面集中兵力發起攻勢,最終佔領敏鐵拉。

蒙巴頓麾下的部隊在敏鐵拉打贏了,下一步就是奪取曼德勒。其實,就在木村兵太郎中將調兵力反撲敏鐵拉的時候,蒙巴頓將尚能調用的兵力統統投入到了曼德勒外圍,伺機拿下曼德勒。接下來的目標是攻佔仰光城。

3月20日,英軍完全佔領了曼德勒。

蒙巴頓雖然打開了仰光的大門,但雨季即將來臨,必須迅速攻克仰光。

梅塞維的第4軍在和時間的賽跑中,還是輸給了雨季。於是在1945年5月1日,蒙巴頓對仰光實施兩棲登陸計劃。其實,在此之前,蒙巴頓就已經考慮梅塞維部隊被雨季阻擋的可能性,因此他從駐吉大港至若開一帶的克里斯帶森的第15軍中,抽出一個師的兵力執行兩棲登陸任務,這個師將配署一個中型坦克團和一個傘兵營,並緊急搜尋了一些登陸艇集結待命。

5月1日,英軍在發動兩棲登陸之前的幾個小時,蒙巴頓令空軍飛越仰光上空進行偵察,發現日軍已經逃之夭夭了。然而,登陸計劃繼續實施。2日,他們合為一路在未遇任何抵抗的情況下進入仰光城。5月6日晨,從勃固南下的梅塞維的第4軍先頭部隊,也終於開進了仰光。

⑤ 緬甸戰役在什麼時候進行的其目的是什麼

緬甸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軍隊從1942年1月20日至5月20日在緬甸進行的一次進攻戰役。戰役目的是切斷連接中國與英美盟國的唯一的陸上交通線,佔領緬甸,並推進到印度邊境。

⑥ 我的團長我的團 為什麼會在緬甸這是什麼戰爭

1941年12月8日,日軍在偷襲珍珠港的同時,分兵進犯東南亞各國。12月15日,日軍佔領了緬甸最南端的城鎮高東等地和三個機場。12月23日至25日,日軍轟炸仰光,緬甸形勢岌岌可危。英國為了挽救其在緬甸的危機,於12月25日與中國簽訂了《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在美、英兩國的建議下,於1942年1月2日成立同盟國中國戰區統帥部,該戰區包括中國、越南、泰國和緬甸,由蔣介石任總司令,美國將軍史迪威任參謀長。從此,中國人民和東南亞各國人民組成了反法西斯統一戰線。
1942年1月初,氣焰囂張的10萬日軍分三路入侵緬甸。緬甸戰場上打響了大規模的保衛戰。為了援助緬甸的反法西斯戰爭,同時也為了保衛滇緬公路,從2月16日起,我國派遣10萬遠征軍奔赴緬甸。遠征軍由第五軍、第六軍和第六十六軍組成,軍長分別是杜聿民、甘麗初、張軫。3月1日,滇緬公路上車輪滾滾,空中有盟軍的飛機護航,在遮放集結的遠征軍乘上英軍的紅頭大卡車,直奔國門畹町而去。這是我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唯一一次派遣軍隊出國作戰,也是中國自甲午戰爭以後第一次援助他國作戰。這次出兵,受到了緬甸人民的熱烈歡迎。
中國遠征軍進入緬甸後,戰局已十分危急。為打擊日寇的囂張氣焰,遠征軍立即組織了東瓜戰役,集中7個師的兵力,將敵五十五師圍困在仰光北面的東瓜。3月19日戰役打響。遠征軍第五軍200師師長戴安瀾將軍採用「深築高坑、坑道串通、廣設埋伏、近距殺傷、利用夜間、短促突擊」的戰術,激戰12天,消滅敵人5000多人,俘敵400多人。這就是有名的「東瓜大捷」。六十六軍於4月上旬入緬。16日,在仁安羌北面的英軍第一師及戰車營已被日軍包圍了兩晝夜,他們糧盡彈缺,水源斷絕,一再告急。六十六軍新38師副師長齊學啟少將率部奉命救援。經過3天苦戰,擊潰了日軍主力,日軍丟下1200多具屍體狼狽退出陣地。是役,遠征軍克復了仁安羌油田,救出友軍7000多人,取得了入緬作戰之後的第二次大捷——仁安羌大捷。大捷後,齊學啟將軍因公與師部失去聯系,與本師負傷官兵18人向深山覓路西進,追趕師部。在離荷馬林20英里處遭日寇騎兵追擊,在機槍掃射之下,16人壯烈犧牲,1人落水逃生,齊將軍頭部中三彈、身中四彈,倒卧血泊中昏迷過去。他蘇醒後,方知重傷被俘,被關在仰光中央監獄俘虜營。1944年5月,汪偽政權派陸軍部長葉蓬赴仰光勸降,遭齊將軍嚴辭拒絕。1945年3月7日,齊將軍在獄中被漢奸行刺,於13日去世。馮玉祥將軍曾在詩中贊頌齊將軍:「還有將軍齊啟學,寧死不屈世驚嘆……壯烈足稱中華魂,光輝史冊萬萬年。」
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以輝煌的戰績開始,一度扼制了日軍的猖狂進攻,對整個戰局起到了積極的配合作用。特別是東瓜保衛戰、仁安羌解圍戰和棠吉攻擊戰的勝利,為中國軍隊打出了軍威和國威,在世界上引起巨大反響。
然而,事與願違,因盟軍指揮失策,協作不力,加之日軍於1942年4月28日偷襲臘戍成功,切斷了我方後路,16萬盟軍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就由主動陷入被動,並上演了一出震撼世界的大悲劇——兵敗「野人山」(克欽山)。在這場災難性的國際大撤退中,中國遠征軍除了第90師、第96師、第200師、新28師、新29師的殘余部隊得以撤退回國外,歸路被截斷的其他幾個師只好於5月15日通過胡康河谷的原始森林撤往印度,其中新編38師跟隨英軍撤入印度利多,保住了隊伍。北撤的遠征軍殘部進入克欽山,彈盡糧絕,飢寒交迫,在縱橫千里、地老天荒的原始熱帶叢林中艱難跋涉,與野獸和熱帶傳染病進行殊死的拚鬥……這片地球上的黑三角,竟吞噬了無數遠征軍官兵!一個半月前出征時浩浩盪盪的10萬之眾,僅殘剩4萬多人,那6萬人多數不是在戰斗中死傷,而是在潰敗中被俘虜、被炸死、被餓死和被傳染病奪去生命。於是,緬甸全境淪陷。
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國首腦在開羅會晤,決定在中印緬戰場反攻日軍,奪回滇緬公路這條國際供給線,並重組遠征軍戰區,由陳誠任司令長官(不久衛立煌接任),節制第十一集團軍(總司令宋希濂)、第二十集團軍(總司令霍揆彰),14個師,總兵力達16萬餘人。中國駐印軍6萬人,也已早有準備,於同年10月從印度阿薩姆省出發,反攻緬北日軍,形成了三麵包圍日軍的有利態勢。12月,中國駐印軍在於邦打響了反攻緬北戰役的第一仗。1944年3月,肅清了胡康河谷之敵,並攻入勐拱城,直逼緬北重鎮密支那。與此同時,滇西遠征軍於年初強渡怒江天險,進入高黎貢山地區,與駐印軍對敵形成東西夾擊的態勢。8月底,中美盟軍以傷亡5000多人的慘重代價,奪取密支那,挫敗了曾經在中國發動蘆溝橋事變的日軍「常勝師團」——第五十六師團。10月中旬,中美盟軍南攻八莫,12月收復南坎。1945年1月27日,中國駐印軍與滇西遠征軍在中緬邊境的芒友會師。至此,緬北戰役取得了勝利,接著揮師南下光復臘戍,重新開通了滇緬公路。
根據戰後盟軍公布的檔案材料,中國遠征軍首次入緬兵員為10萬人,傷亡總數達6.1萬人,其中5萬人是在撤退途中自行死亡或者失蹤的。盟軍傷亡及被俘約1.5萬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遠征軍用鮮血和生命為中緬關系史譜寫了可歌可泣的新篇章,患難與共的中緬兩國人民,將永遠珍惜這經過戰火考驗的「胞波」友誼。

⑦ 緬甸遠征軍主要戰役有哪些

(1):滇湎路戰役 1942年(民國三十一年)3月至9月,在中日戰爭中,中國遠征軍在雲南省西南部、緬甸·、泰國西北部和印度東北部地區,對日軍第15軍進行的防禦戰役。 (2):緬北滇西戰役
1943年(民國三十二年)10月至1945年3月,在中日戰爭中,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征軍在美、英軍的協同下,在緬甸北部和雲南省西部對日軍緬甸方面軍的進攻戰役。(3):密支那戰役 1944年(民國三十三年)5月至8月,在中日戰爭的緬北滇西戰役中,中國駐印軍在緬甸北部密支那地區對日軍第18師團等部的進攻戰。(4):強渡怒江戰役 1944年(民國三十三年)6月至7月,在中日戰爭的緬北滇西戰役中,中國遠征軍第11集團軍在雲南西部怒江西岸對日軍第33軍所部的進攻作戰。

⑧ 1943年中國遠征軍出擊緬甸,遠征軍都參加了那幾次戰役

1942年春,日軍進攻緬甸。為粉碎日軍的進攻,應英美盟國的請求,中國政府派遣遠征軍於1942年3月上旬出兵緬甸,投入作戰。中國遠征軍下轄第5、第6、第66軍,約10萬兵力,其中第5軍為當時中國惟一的機械化軍。

中國遠征軍先頭部隊、機械化第5軍第200師,在師長戴安瀾將軍的指揮下千里躍進,開抵緬甸南部重鎮同古。這個師立足未穩,便與日軍第55師團在同古城外圍發生激烈戰斗。日軍不斷增兵,以4倍的優勢兵力合圍同古城。中國遠征軍援兵受阻,第200師孤軍奮斗,英勇作戰,終因寡不敵眾,奉命棄城突圍。

同古之戰後,中國遠征軍調整部署,准備在緬甸中部平滿納地區與日軍主力決戰。但是,在西路作戰的英軍一路敗退。4月16日,英軍主力7000餘人在仁安羌油田附近被日軍包圍。中國遠征軍第66軍新38師師長孫立人將軍挺身而出,率部救出英軍。為感謝中國軍隊的解救,英國女王向孫立人將軍頒發了「帝國司令」勛章。

由於西路英軍敗退和東路中國軍隊失利,平滿納決戰計劃流產。中國遠征軍北撤,計劃在曼德勒地區作最後決戰。但是狡猾的日軍迂迴包抄,攻佔滇緬公路重要樞紐臘戍,切斷中國遠征軍歸國的退路。中國遠征軍被迫放棄曼德勒會戰,分多路撤退。

第200師師長戴安瀾率部從緬北向雲南瑞麗方向撤退時,遭到日軍伏擊,戴安瀾身負重傷,於5月26日在緬北茅邦村殉國,年僅38歲。戴安瀾英勇殉國的消息傳回國內,舉國哀悼,在延安的毛澤東主席也撰寫輓詩致祭。

杜聿明率領的第5軍軍部及新22師廖耀湘部穿越緬北叢林,向印度撤退。官兵們在險惡的叢林中掙扎了近兩個月,歷盡千辛萬苦,飽受常人難以想像的磨難,於7月底退至印度。

孫立人將軍率領新38師部隊,翻越緬甸中部山脈,輾轉進入印度境內。

其他幾路撤退部隊也都慘遭重創。據統計,中國遠征軍共損失5萬餘人,其中多半是在撤退途中死於飢餓和叢林病害。

中國官兵發誓要打回緬甸,重開滇緬公路,報仇雪恨。為此,中國政府將退到印度的新22師、新38師殘部整編為新1軍,代號「X」部隊。鄭洞國將軍奉調赴印出任軍長。其後,中國政府在雲南組建了中國遠征軍Y部隊。

1943年下半年,世界大戰局勢發生重大變化,盟軍開始戰略反攻。根據開羅會議決定,中國遠征軍X部隊投入反攻緬甸作戰。返身殺回緬北的中國官兵,沿著當年撤退時留下的斑斑血跡奮勇向前,節節推進,連克孟關、孟拱、加邁等緬北戰略要點,全殲精銳的日軍第18師團,重創第53師團。與此相呼應,中國遠征軍Y部隊也從滇西奮勇出擊。1944年5月中旬,由衛立煌、宋希濂等將軍指揮的Y部隊2個集團軍近20萬人,渡過怒江,分別向松山、騰沖、龍陵等日軍據點發起雷霆般的攻勢。

緬北、滇西戰場連成一片,炮聲震天,殺聲撼地,立時成了二次大戰中一個引人矚目的大戰場。

然而,緬北重鎮密支那的攻城戰卻打得極為艱難。日軍負隅頑抗,城池久攻不下。1944年7月,史迪威將軍委派鄭洞國將軍指揮攻城,鄭軍長選擇在7月7日這個有號召力的日子發起總攻,中國官兵同仇敵愾,奮勇爭先,突破城防。之後,步步為營,掘壕推進,最終攻佔緬北戰略樞紐密支那。

中國遠征軍X和Y部隊,一路沿中印公路從緬北往回打,一路由滇緬公路往外突。兩路大軍相向而行,奮勇沖殺。1945年1月27日,兩路中國遠征軍部隊終於在緬北重鎮芒友勝利會師。至此,緬北、滇西反攻作戰宣告勝利結束。

⑨ 松山血戰的會戰過程

1942年5月,中、英聯軍在保衛緬甸的戰斗中被日軍擊敗,兩國本來就互不信任的短暫聯盟就此瓦解。英軍向西沿公路逃進印度,中國軍隊則分路進入叢林,分別向西、東北方向撤入印度、中國,在進入雨季、完全斷絕給養的情況下,由於飢餓和疾病的侵襲,在危機四伏的緬北胡康河谷一帶棄屍累累,直到三個月之後,才在美軍空中補給的援助下勉強完成了他們的」轉進」。然而這時,十萬中國遠征軍僅餘4萬,全部九個師的部隊中,只有孫立人的新38師作戰堅決,行動果敢,迅速沖破日軍的追堵退入印度,主力得以保全,而其他部隊均已殘破不堪,只剩了些骨瘦如柴的病兵,作戰的能力基本喪失,昔日鐵血昆侖關的」軍中驕子」第200師也損失殆盡,年盛有為的師長戴安瀾捐軀異國。
緬甸的陷落固然使英帝國損失了一片殖民地,並被迫把防禦線後退到了印度,但顯然大不列顛帝國沒有遭到不可承受的打擊,它的東南亞戰略重點是棄緬保印。真正感到受到重創,並由此引發一系列危機的,是中華民國政府。滇緬路被截斷,國際援華物資長河斷流了;遠征御辱不但沒有御敵於國門之外,日軍反而從另一個方向打了進來,形成對中國的兩面夾擊之勢,重慶頓覺芒刺在背,心膽俱裂。
依靠了怒江邊一小群非正規軍的亡命阻擊,戰略預備隊的迅速西進反攻,以及」飛虎隊」的空中攻擊和支援,戰線才在怒江前線得以穩固,國民政府慶幸之餘,也開始進入自抗戰開始以來最窘迫的時期。不得已而為之的歷時2年多、犧牲慘重的」駝峰航線」即是這個時期的有力佐證。為了使陷入危機的重慶政府能夠有信心堅持下去,美國政府不惜以損失飛機317架,飛行員1519人的代價,進行了歷史上最為瘋狂也最為無奈的戰略空運。
盡管從印度經西藏直至昆明、成都的航線沿途落滿了飛機殘骸與碎片,中國戰場漫長戰線的消耗還是使各種物資嚴重短缺,從炮彈到白糖,從汽車到火柴,中國國民政府統治下的工業基礎完全不能給本國的戰爭行為提供基本的物質保證。」駝峰航線」從某種意義上說,更像是一種心理暗示:儼如上帝般的山姆大叔沒有讓重慶的蔣介石大元帥成為政治上的棄兒。1943年和1944年初,中國國民政府的軍隊沒有發動過一次象樣的進攻作戰,與同一時期處於敵後的18集團軍相比,其戰斗意志無疑是消沉的。18集團軍的部隊從不因為物資缺乏而畏懼,事實上他們的戰斗一直是在甚至連槍彈都十分珍貴的情況下進行的,國民政府軍隊顯然沒有這種能力,沒有了充足的物資,國民政府的軍隊只能消極地維持著各個方向的戰線。
此種狀況在美國政府及其在中國的代表史迪威將軍的強烈干預下發生了改變。1944年初,中國政府終於決定要在怒江一線向雲南省西部盤踞的日軍進攻了。在這之前大約半年,新38師已經在史迪威將軍的直接控制下從印度利多向緬甸北部攻擊前進,在胡康河谷(野人山)將日軍曾經戰無不勝的18師團打成殘軍。國民政府即將從怒江東岸開始的進攻,目的之一就是和中國駐印軍會師緬北;之二是應英軍的請求,從日軍後方發動進攻進行牽制,其時日軍正在向印緬邊境的英帕爾大舉進犯,企圖奪佔印度–這顆英國女王」王冠上的寶石」。

⑩ 中國遠征軍共有幾次會戰,戰果如何

第一次入緬,從1942年3月中國遠征軍開始與日軍作戰,至8月初中英聯軍撤離緬甸,歷時半年,轉戰1500餘公里,浴血奮戰,屢挫敵鋒,使日軍遭到太平洋戰爭以來少有的沉重打擊,多次給英緬軍有力的支援,取得了同古保衛戰、斯瓦阻擊戰、仁安羌解圍戰、東枝收復戰等勝利。第二次入緬,1944年3月,我駐印軍新編第22師新編和第38師佔領孟關,消滅日本最精銳的第18師團的主力,繳獲其軍旗、關防、大量文件及各種武器。繼而這兩個師又乘勝進軍,一鼓作氣,攻佔緬北重鎮孟拱,再次告捷。密支那休整後,新1軍、新6軍分左右兩路向八莫發動進攻。一路上過關斬將,所向披靡。隨後,新1軍先後攻克八莫、南坎,並在畹町附近的芒友與雲南西進的遠征軍會師,中印公路完全打通。中國駐印軍旋即南下,於1945年3月8日攻克臘戌,30日與英軍會師於喬梅,緬北反攻作戰結束。此時日軍因在菲律賓失敗,收縮戰線,全部撤出緬甸。至此,緬甸戰事全部結束。
從中國軍隊入緬算起,中緬印大戰歷時3年零3月,中國投入兵力總計40萬人,傷亡接近20萬人。中國遠征軍用鮮血和生命書寫了抗日戰爭史上極為悲壯的一筆。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570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927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534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472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579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227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190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2409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206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