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緬甸資訊 » 緬甸哪些文化來自中國

緬甸哪些文化來自中國

發布時間: 2022-08-06 00:10:36

❶ 緬甸的第一大民族緬族居然起源於中國

在中國的西南邊陲有這樣一座鄰國,它有著猖獗的毒販,也有著遍地寶石,更有著佛國之稱,這里就是緬甸。然而緬甸這個名字,並不是自古以來的叫法,在中國的歷史書中,緬甸漢朝時期被稱之為撣國,唐朝稱它為驃國,宋朝稱之為蒲甘,直到明朝開始才稱它為緬甸,這個古名,緬甸一直沿用至今。

這個國家夾在中國、印度兩國之間,自古以來深受中印兩國的影響。那麼,這個國家又經歷過怎樣的發展歷史,這個國家的民族又是由何而來呢?

緬族人

在逃命的過程中,有一支名為白狼羌族的羌人隊伍,幾經波折終於到達了現在的緬甸。他們在這里繁衍生息,與當地的土著結婚生子,逐漸演變成了這里的緬族人。所以在這個民族血液中,至今還流淌著一部分羌族人的血脈。

現在的緬甸,有聞名世界的軍政府,有世界三大毒品產地之一的金三角,也已經成為了備受人們喜愛的旅遊勝地。不同的文化和宗教信仰,在這里融合,在這里發揚光大,也讓曾經的蒲甘,成為了現在的千佛之國。

緬甸什麼果敢族和中國有什麼關系歷史是怎麼樣的

果敢族是明朝的遺民!
----------------------300多年前明朝滅亡之際,明朝的一些官員和百姓追隨永曆皇帝朱由榔(桂王)從廣西、貴州和雲南一路逃亡最後流落緬甸。公元1661年十二月,吳三桂帶領十萬清兵開進緬甸,逼迫緬甸交出永曆帝朱由榔並押解回昆明,一年後永曆帝被吳三桂縊死在昆明的逼死坡。但仍有不少隨朱由榔逃入緬境的文武官員、各類隨從和大批百姓仍死不降清,流落在現今緬甸北部和中國雲南西南的荒山野僻之地頑強生棲繁衍,其中包括張獻忠手下的名將李定國,他沿路護衛朱由榔進入緬甸,此後又長期在邊境地區與清軍周旋,朱由榔在昆明被殺後不久他即病故在現中老邊境勐臘縣;通過300 多年艱苦而漫長的日子,這些流落他鄉的人員最終發展成了今天緬甸的果敢族和這一區域其他稱謂的漢民族。 長期以來,果敢人民在同英國殖民者和日本侵略軍的斗爭中做出了重要貢獻,在爭取民族利益的斗爭中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在緬甸吳奈溫排華的年代,緬甸國內一律取消漢語和漢字,更不允許教授漢文,為了保存自己的中華民族的傳統,果敢人民被迫接受「果敢族」的稱謂,並將他們操地方言的漢語稱為果敢語,使用的漢字稱為果敢文,最終保證中華文化得以傳延。 1968年後緬甸人民軍進駐果敢,1989 年果敢成立「緬甸撣邦民族民主同盟軍」,同年獲緬政府承認成立「撣邦第一特區」。該轄區於2002 年實現了基本禁絕罌粟種植,在當地的民族歷史和禁毒歷史上邁出了一大步。

❸ 明清之際中國與緬甸有什麼文化交流

公元14世紀後半葉,緬甸國內的形勢比較復雜。1364年,控制了緬甸北方的撣族建立了阿瓦王朝(公元1364~1555年)。從1368年開始,阿瓦王朝與緬甸南方孟族建立的勃固王朝進行了長達40年的戰爭。與此同時,中國國內的形勢也發生了重大變化,新興的明朝取代了元朝在中國的統治。公元1394年,明朝在阿瓦設緬中宣慰使司,與阿瓦王朝關系密切,往來頻繁。對中緬邊境一帶的各土司,明朝統治者則把他們視為自己的藩屬,冊封其為宣撫司或宣慰司。

明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三月,明朝正式成立四夷館,目的是「習譯夷字以通朝貢」。四夷館內也設有緬甸館。公元1436年至1449年間,明朝政府留下隨緬甸使節來中國的緬甸人當丙、雲清等6人,在緬甸館任教,並授予其「序班」的中國官銜。他們為中國培養了不少緬語翻譯人才。1490年至1604(年間,先後在緬甸館任教的緬甸人和中國人總共有28人。人館學習的人稱「譯字生」,譯字生的課程,起初主要是專攻翻譯雜字,就是學習一般的文字翻譯技能。供譯字生研習的課本稱《華夷譯語》,內中也有《緬甸譯語》,今均流失在他國。

四夷館至清初改名為四譯館,仍沿襲明制,隸屬翰林院,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又改名為會同四譯館。鴉片戰爭後,因與西方英、法等國往來增多,會同四譯館已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於是清政府便於1862年在北京成立京師同文館,內有英、法、德、俄等語種,附屬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緬甸產的寶石舉世聞名,自古就是輸入中國的主要商品。唐代稱為「瑟瑟」的綠寶石,曾在大理風行一時,所以《唐書》中有「大理婦女多綴(zhùi,裝飾)瑟瑟」之語;同樣,中國絲綢也極受緬甸婦女青睞(lái),因此《蠻書》(又《雲南志》、《雲南史記》,唐樊綽撰)中說「驃國婦女悉披羅緞」。到了明代,中緬兩國間的玉石珠寶以及絲綢貿易更是盛極一時。

緬甸產的玉石是雕刻玉佛的珍貴材料,一向為世界佛教界所推崇。隨著兩國玉石貿易的發展,傳人中國的緬甸玉佛不計其數。至今,中國佛教聖地、古剎名寺如五台山廣濟茅蓬的大玉佛,四川峨嵋山金頂的大玉佛和上海玉佛寺的大玉佛,都是峨嵋山金頂的果迦法師自印度歸國,途經緬甸朝拜大金塔時,緬甸佛教徒贈送給他的。此外,浙江普陀山文物館、杭州靈隱寺、福州湧泉寺、北京北海團城等處,都有緬甸贈送的玉佛。這些玉佛雕刻得十分精美,巧奪天工,潔白無瑕,是中緬兩國佛教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

公元1644年,清兵人關攻佔北京,取代明朝統治中國。明朝滅亡後,其殘餘力量在中國南方建立南明政權,其末代皇帝桂王朱由榔(即永曆帝)在清軍追擊下,失去了所有的地盤,並於公元1659年逃人緬甸境內,被緬甸人解除武裝後安置在草房之中,受盡了凌辱與虐待。後來,明朝將領李定國、白文選等曾率大軍幾次入緬,前去「迎駕」,想把永曆帝救出緬甸,都沒有成功。隨朱由榔人緬的官兵共有約1500人,多不願再返中國做清朝的「亡國之民」。因此不少人流落在緬甸鄉間隱居起來。公元1661年,明朝叛將吳三桂又率清兵1.8萬人人緬,兵臨阿瓦城下,要求緬王交出永曆帝,緬王因無力抵禦清兵,只好將永曆帝交與吳三桂。此次清軍往返緬甸,又有不少官兵流落其地不歸。明末清初中國大動亂,特別是這么多中國人留居緬甸,不能不對緬甸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產生影響。

清緬戰爭於公元1769年結束。不久,兩國間便恢復了邦交。至緬王孟雲時期(公元1782~1819年),兩國的友好往來已經相當頻繁。據《清史稿》記載:「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孟雲遣大頭目率從役百餘人齎(jī,攜帶)金葉表文,金塔及馴象八、寶石、金箔(bó)、檀香、大呢(ní)、象牙。漆盒諸物,絨毯、洋布四種」等禮品進京,要求通好;乾隆皇帝也回贈孟雲佛像、文綺(qǐ),有花紋或案的絲織品)以及珍玩器皿。此後,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嘉慶元年(公元1796年)、嘉慶五年(公元1800年),緬王又曾多次遣使入京。在1795年的緬甸來使中,有一個名叫孟乾的學者,曾多次訪問過中國,且精通漢語。他曾把中國的《康熙字典》、《淵鑒類函》(清張英等奉敕編成的類書)、《朱子全書》和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等大批古籍帶回緬甸,為中緬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貢獻。

公元1824年,第一次英緬戰爭爆發,緬甸戰敗,割地賠款。此後,緬甸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到1885年則完全被英國吞並。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在緬甸遭英軍入侵、但還未完全喪失主權的情況下,緬中之間的朝貢關系仍然沒有中斷。公元1834年、1844年和1853年,緬甸仍曾三次遣使人京。緬甸最後一次來貢是清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這時,緬甸的半壁河山已經被英國人佔領。緬甸使節此次帶來5隻大象和一批貴重禮品,並受到清德宗和慈禧太後的接見。隨這次使團入京擔任通事(高級翻譯官)的是旅緬華僑李枝榮。

❹ 元代中國與緬國有什麼文化交流

公元13世紀後半葉,元朝與緬甸之間發生過三次較大的戰爭:第一次是在1277年,第二次是在1283年至1287年,第三次則是在1300年。戰後,中緬兩國官方的聯系逐漸增多,據統計,整個元代,緬甸至少有13次遣使入元,而元朝也曾派人6次出使緬甸。政治上聯系的加強,很自然地促進了兩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中國的歷法、習俗等都曾傳人緬甸,並對緬甸農業生產的發展產生過影響。直到今天,緬歷的節氣,仍與中國的農歷相類似,同時也有閏年,緬語稱「瓦塔聶」。同樣,緬甸新年的潑水節也盛行於中國雲南西雙版納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一帶。節日期間,人們相互潑水祝福,並進行拜佛、賽龍舟等活動。潑水節同兩國的歷法、農業節令密切關聯,反映了兩國勞動人民在春耕農忙前的歡快心情;同時,潑水又含有灑水洗塵、免禍消災和助天降雨、祈望豐收的寓意。

公元1285年,元朝大軍壓境,緬王便派遣高僧信第達巴茂克為使節,前往大都(今北京)與元議和。由於信第達巴茂克是德高望重的佛教領袖,又有外交才能,終於用佛教教義說服了虔誠的佛教信徒——元朝皇帝忽必烈中止對緬國用兵,取得了外交上的勝利。回國後,因其出使有功,緬王降旨,賜給他水旱地各400畝以及耕畜和農奴。信第達巴茂克把這些賜予作為功德全部捐給了敏格拉悉提佛塔(亦稱吉祥塔),並將出使中國的詳細情況,鐫(juàn)刻在《信第達巴茂克碑銘》上。碑文中,中國被稱為「德盧」,「德盧」是蒙古語「達嚕嘎」亦名「達魯花赤」(即治民官吏)的對音。從此,「德盧」也就成了中國和中國人的專稱。

在《信第達巴茂克碑銘》的記載中,還提到公元1286年,元世租忽必烈派他的王子雪雪的斤率大軍進入緬甸時,曾帶有一個龐大的僧侶使團(由70多個寺廟的僧侶組成),入緬後駐於太公城。看來,忽必烈是深知緬甸國情的:一個信奉佛教的國家,光靠軍事力量並不能征服民心,所以他想用宗教的力量去征服緬甸的佛教信徒。而緬王選派高僧信第達巴茂克為出使中國進行和談的首席代表,也是想利用佛教教義達到和談的目的。結果,雙方都取得了勝利,這是兩國將佛教文化應用於軍事和外交的罕見範例。當時隨使團人緬的,也有西藏的喇嘛教徒,至今緬文中的「喇嘛」一詞,就是元代從中國傳人的。

元代統治者對於商業和對外貿易的重視程度,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朝代。元代航海家汪大淵在他的《島夷志略》中,對元朝與緬甸之間的海上貿易情況,有比較詳細的記述:來自福建泉州等地的中國海船在下緬甸的一些海港城市停泊並從事貿易活動,以中國絲綢、瓷器、樂器、金銀、銅鐵換取緬甸的象牙、胡椒、稻米等特產。由於到該地經商較易獲利,且可在那裡較為安定地生活下去,所以「販其地者,十去九不還也」。這些留在緬甸的中國人與當地人雜居一處,婚娶繁衍,是為緬甸華僑的先祖。當然,他們也就成了漢文化的傳播者。至今,緬語中仍有許多漢語借詞,如筷子、豆腐、油炸鬼(油條)、荔枝、帆船、舢版等,多是用福建音拼寫而成的。

❺ 緬甸的文化與習俗

1、語言

設行政組織,訂立法律,雕刻及繪畫藝術相當發達;並且以自創的緬甸文取代巴利文和梵文,並成為經書的正式文字。佛塔建築以「糾蘇吉剛佛塔」為其代表。

2、宗教

小乘佛教在西元前三世紀傳入緬甸,在西元十一世紀時成為緬甸居民普遍的信仰,並且延續至今。當時阿奴律陀聽取孟族僧人阿羅漢的建議,排除阿利僧派,定小乘佛教為國教

3、飲食

緬甸盛產稻米,人民以大米為主食。早餐常吃「饃亨卡」、椰子面、椰子粥、涼拌面、涼拌米粉及用糯米、椰子、白糖做的各種各樣的糕點小吃。緬甸人有喝早茶的習慣。人們在茶館里喝咖啡、奶茶,吃點心。如麵包夾黃油、果醬、乳酪、肉包子、油條及油餅,還喜歡喝魚片湯、鴨肉粥等。

(5)緬甸哪些文化來自中國擴展閱讀

緬甸聯邦(The Union of Myanmar)。面積676581平方公里。

人口約5540萬(截止2006年1月31日)共有135個民族,主要有緬族、克倫族、撣族、克欽族、欽族、克耶族、孟族和若開族等,緬族約占總人口的65%。各少數民族均有自己的語言,其中緬、克欽、克倫、撣和孟等族有文字。華人華僑約250萬。全國85%以上的人信奉佛教,約8%的人信奉伊斯蘭教。

❻ 能否提供一些關於我國雲貴一帶少數民族和緬甸,泰國,寮國,柬埔寨,越南等國居民的淵源關系

這個問題你最好查閱<東南亞近代史>和<世界歷史>
我在這里,簡要說一下
緬甸,泰國,寮國,柬埔寨,越南這五個國家位於中南半島,歷史地理聯系密切,文化相通.跟雲貴山水相連,同飲一江水,居民是錯綜復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1.多數民族屬於黃人.部分含有矮黑人或者棕種人血統(講南亞語系和南島語系).
語言多數漢藏語系藏緬語族\侗台語族(壯傣語族)\苗瑤語族,少數屬於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和男島語系(馬來語族).
通行小乘佛教的國家一般通行印度範文字母及其變體.而越南則使用拉丁字母(歷史上一直使用漢字)

中國的雲貴一般是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的民族(藏族 納西族 景頗族 彝族僳僳族 哈尼族 羌族 怒族 拉祜族 基諾族)
和苗瑤語族(苗族瑤族 畲族)還有侗台語族(壯族布依族傣族侗族 毛南族 仫佬族 水族)
2.主體民族:泰老兩國是壯傣語族的泰人 和僚人. 柬埔寨是高棉人,緬甸是緬族和孟族,克倫族等.越南是京族(百粵和漢人後代)

3.歷史淵源:
雲南的傣族跟泰國的泰人寮國的僚人緬甸的禪族等是一個民族起源.屬於壯傣語族的南支,
而壯族布依族跟越南的岱族,艾族,農族等是一個起源--步羅托文化.
寮國越南緬甸泰國的苗族瑤族都是起源於中國的.跟雲貴的苗瑤是一個祖先.他們自稱HMONG人

佤族 景頗族(克欽邦)在雲南和緬甸都有分布.而且聯系緊密.
5國都有大量的漢族人,被稱為華人.在其歷史文化形成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泰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就是鄭氏華人建立的.越南更是受到中國1000多年的直接管轄.柬埔寨和寮國歷史一直是中國的屬國.

❼ 緬甸緬族以前發源於中國嗎

緬族起源於古代氐羌集團,是中國古代羌人部落的南下分支。西漢至隋唐時期生活在川藏甘交界地帶及其以南地區的白狼羌是最初的原始緬人。白狼羌為戰國前後南下的氂牛羌部落的一支,分布在今川兩一帶,歷史上曾多次慕義歸化內屬,且曾獨立立國。東漢初年起,白狼羌就與中原王朝有過聯系。隋唐時白狼(羌)為吐蕃所滅,「其地沒於吐著」。唐善戰爭使得白狼人從7世紀中葉起便開始了其流離失所的生活。白狼人或內遷中原,或臣服吐蕃,或南逃滇中。內遷和臣服者最終均為漢藏兩族所同化,南逃滇中的白狼人在洱海一帶生活了約半個世紀後,由於蒙舍詔的統一入詔行動和唐與南詔的天寶大戰而無法安生,於8世紀初繼續南下,沿伊洛瓦底江、薩爾溫江、太平江、瑞麗江河谷通道於9世紀前後進入緬甸境內。
9世紀中葉,白狼先緬人陸續集中到了緬甸中部叫棲一帶,並在叫犧附近建立了11個村莊。早期的緬人(古白狼羌人)帶有游牧型經濟文化特徵。他們在吸收了驃、孟文化成為農耕民族後,發展成為先緬人。先緬人在叫棲生活一段時間後,開始向伊洛瓦底江遷徙,在伊洛瓦底江邊建立起了蒲甘城.並由此向緬甸其它地區擴張,與其它民族融合,逐步發展壯大起來。

❽ 古代緬甸與中國的關系

1、1044年,蒲甘王朝統一緬甸,為緬甸第一個統一的帝國,1287年元朝統治者忽必烈率領元軍大舉入侵而結束了蒲甘王朝的統治,中國元朝設置「緬中行省」(又稱「征緬行省」)。1290年緬中行省撤消,但之後的蒲甘國王幾乎都是元朝的傀儡。1531年緬人莽應體統一緬甸,成立東吁王朝,緬甸獨立,脫離中國統治。
2、國家簡介
(1)緬甸
緬甸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舊稱洪沙瓦底。1044年形成統一國家後,經歷了蒲甘、東塢和貢榜三個封建王朝。1824年至1885年間英國先後發動了3次侵緬戰爭並佔領了緬甸,1886年英國將緬甸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
1948年1月4日緬甸脫離英聯邦宣布獨立,成立緬甸聯邦。1974年1月改稱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
(2)中國
中國,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是一個以華夏文明為主體、以漢族為主體民族的統一多民族國家。中國境內56個民族統稱為中華民族,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
距今約5000年前,以中原地區為中心開始出現規模較大的部落。約公元前21世紀,中國第一個朝代夏朝建立,此後歷經商、周、秦、漢、晉、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直至20世紀初辛亥革命後,君主專制政體退出中國歷史,取而代之的是共和政體。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作為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中國孕育出了獨特的中華文化,在語言、文字、歷法、哲學、文學、醫學、建築、飲食、音樂、繪畫、戲曲等各方各面都有自己的特色,並且強烈影響著周邊國家。

❾ 緬甸的文化

緬甸
國名: 緬甸聯邦 (The Union of Myanmar)

獨立日:1月 4日(1948年)

國慶日:1月4日(1948年)

參考資料:
http://www.world68.com(緬甸網站導航)

國旗: 呈橫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9∶ 5。旗面為紅色,左上角有一深藍色的小長方形,裡面繪有白色的圖案——14顆五角星環繞著一個14齒的齒輪,齒輪中空,內有一株谷穗。紅色象徵勇敢和果斷,深藍色象徵和平與統一,白色象徵純潔和美德。14顆五角星代表緬甸聯邦的14個省、邦,齒輪和谷穗象徵工業和農業。

國徽:中心為一個由谷穗環繞的有14個齒的齒輪,上面繪有緬甸地圖。谷穗兩側各有一個獅子,獅子被譽為緬甸的國獸,稱聖獅,是吉祥的標志。頂端為一顆五角星,在其兩側和谷穗周圍裝飾著緬甸花卉;底部的飾帶上用緬文寫著「緬甸聯邦」。

國花: 東亞蘭花

國樹:柚木
國鳥:烏鴉
國家政要: 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主席 丹瑞大將(Than Shwe),1997年11月任職。

自然地理:緬領土有676581平方公里。位於中南半島的西部,在西藏高原和馬來半島之間。西北與印度和孟加拉國接壤,東北與中國為鄰,東南與寮國、泰國毗鄰,西南瀕臨孟加拉灣和安達曼海。海岸線長3200公里。屬熱帶季風氣候。森林覆蓋率占總面積的50%以上。

人口:5300萬人(2004年)。緬甸共有135個民族,主要有緬族、克倫族、撣族、克欽族、欽族、克耶族、孟族和若開族等,緬族約占總人口的65%。全國80%以上人口信奉佛教。約8%的人口信奉伊斯蘭教。緬甸語為官方語言,各少數民族均有自己的語言,其中緬、克欽、克倫、撣和孟等族有文字。

首都: 曾經為仰光 (Yangon),位於伊洛瓦底江入海分支仰光河左岸,是緬甸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仰光自然風光秀麗,景色迷人。世界聞名的仰光大金塔,始建於2500多年前,高達百米,塔頂鑲著4300多顆寶石。整個高塔用20516張金片貼住,形成了晝夜金碧輝煌的外觀。1852年建成的仰光港,是緬甸最大的港口,也是世界主要的稻米輸出港之一。2005年,緬甸軍政府突然遷都至仰光以北320公里的小城市彬馬那,並在彬馬那周圍建設了許多政府辦公設施。這一舉動讓許多人感到吃驚。彬馬那歷史以來就沒有作為首都使用過,只是當地的木材轉運中心,也不是交通樞紐。不過遷都以來,緬甸政府修建了許多仰光到彬馬那的高速公路,現在彬馬那的交通也十分方便。

2005年11月7日,緬甸政府發言人、新聞部長覺山准將說,緬甸政府部門已從6日起開始分批遷往緬甸中部城市彬馬那。覺山證實,已經開始搬遷的首批9個部門包括外交部、國防部、商業部和農業部等。其他政府部門也將陸續遷至彬馬那。彬馬那是緬甸中部的一個縣級城市,位於仰光以北390公里處,距緬北第二大城市曼德勒約300公里,附近有勃固山脈依託,目前常住人口估計不足10萬。彬馬那現有農業、林業和畜牧業3所大學。

簡史:緬甸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1044年形成統一國家後,經歷了蒲甘、東塢和貢榜三個封建王朝。英國於1824-1885年間先後發動了3次侵緬戰爭並佔領了緬甸,1886年英國將緬甸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1937年緬脫離英屬印度,直接受英國總督統治。1942年日軍佔領緬甸。1945年全國總起義,緬甸光復。後英國重新控制緬甸。1947年10月英國被迫公布緬獨立法案。1948年1月4日緬甸脫離英聯邦宣布獨立,建立緬甸聯邦。1974年1月改稱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88年9月23日改稱「緬甸聯邦」。 緬甸貨幣>>> 元

緬甸是著名的「佛教之國」,佛教傳入緬甸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1000多年前,緬甸人就開始把佛經刻寫在一種叫貝多羅樹的葉子上,製成貝葉經。正如李商隱詩中提到「憶奉蓮花座,兼聞貝葉經」。在緬甸4640多萬人口中,80%以上信奉佛教。緬甸的每一個男人在一定時期內都必須削發為僧。否則,就會受到社會的蔑視。佛教徒崇尚建造浮屠,建廟必建塔,緬甸全國到處佛塔林立。因此,緬甸又被譽為「佛塔之國」。千姿百態、金碧輝煌的佛塔使緬甸成為旅遊勝地。

經濟:農業是緬甸國民經濟的基礎,農作物主要有稻穀、小麥、玉米、棉花、甘蔗和黃麻等。緬甸森林資源豐富,全國擁有林地3412萬公頃,覆蓋率為50%左右,是世界上柚木產量最大的國家。柚木質地堅韌、耐腐蝕,是人類用鋼鐵造船以前世界上最好的造船材料。緬甸將柚木視為國樹,被稱為「樹木之王」、「緬甸之寶」。緬甸盛產的玉石和寶石在世界上享有盛譽。

外交: 緬奉行獨立、積極的外交政策,不依附於任何大國和國家集團。主張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各國友好相處,重視發展同鄰國的睦鄰友好關系。

與中國關系:中緬兩國是山水相連的友好鄰邦,兩國人民世代友好相處。1950年6月8日兩國建交。50年代,兩國總理共同倡導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60年10月,兩國政府簽定了中緬邊界條約,率先圓滿解決了歷史遺留下來的邊界問題。中緬領導人一直保持互訪傳統,周總理曾9次訪緬,吳奈溫12次訪華。中緬友誼被稱頌為「胞波」(兄弟)情誼。2004年7月,欽紐總理對中國進行正式友好訪問。2006年3月,梭溫總理訪問中國。

歷史

緬甸歷史,可以上溯到5000年前。當時緬甸的伊洛瓦底江邊的村莊已有人類居住。將緬甸劃分成「上緬甸」和「下緬甸」是英國殖民統治後的人為劃分。相傳西元前200年驃人(Pyu)進入依洛瓦底江的上游地區,並掌控中國和印度之間的通商之路。兩世紀之後孟族來到錫唐河(Sittang River)流域,而在849年緬甸人接管驃河流域並建立蒲甘城(Pagan)。

蒲甘王朝(1044年-1287年)

蒲甘王朝是由阿努律陀國王(King Anawrahta,1044年-1077年在位)於1044年建立,為緬甸第一個統一的帝國,以小乘佛教為國教。阿奴律陀國王相繼征服撣族和孟族,也不斷擴展領土。在阿朗西都國王(King Alaungsithu,1111年-1167年)掌政時,小乘佛教逐漸成為主流,並在13世紀初期達到頂盛。當時建造的3000餘座寺廟尚有100座保存至今。1287年元朝統治者忽必烈率領元軍大舉入侵而結束了蒲甘王朝。此後,緬甸進入了撣族時期。

東吁王朝(1531年-1752年)

1531年緬人莽應體(Tabinshwehti,1531年-1550年)二度統一緬甸,成立東吁王朝而自稱為王,並於1546年建立首都勃固城(Pegu)。之後莽應龍(Bayinnaung)即位,因多次與實力犟大的泰族阿瑜陀耶王國(大城王國)(Ayutthaya)交戰而耗盡了資源,最後因勃固城於1599年被阿卡族佔領而遷都阿瓦(Ava)。東吁王國最終在1752年沒落。1753年,緬人雍籍牙(Alaungpaya)出現,趕走當時攻佔阿瓦的孟族人,並建立大光城。

貢榜王朝(1752年-1885年)

1782年-1819年是波道國王(King Bodawpaya)主政的專制時期,因其多次企圖入侵泰國的野心,使得當時佔有印度的英國不免憂心緬甸可能造成的威脅。

殖民時期(1885年-1948年)

英國和緬甸間的緊張局勢在1824年-1826年以及1852年兩次的英緬戰爭中達到高峰。英國在這兩次的戰爭中均獲得勝利,最後攻佔勃固城並將此地稱為下緬甸。在英國人進入緬甸後,上緬甸的經濟也顯著好轉。1886年,英國再度贏得第三次的英緬戰爭,此時英國將緬甸納為印度的一省,並將政府設於仰光。

在英國的殖民統治時期,緬甸的交通和教育獲得大幅改善。英國人致力開發水路,使得無數蒸氣船得以航行於依洛瓦底江。鐵路和道路也獲興建和改善以彌補水路的不足。此時,大量的印度移民湧入導致勞工廉價,造成地方經濟受到威脅。因此緬人開始產生對印度人的仇視,以致在1930年爆發反印度人的暴動。

1936年,在英國統治下首次也是唯一一次的選舉中,巴莫博士(Dr. Ba Maw)當選為英國控制下政府的首相,1937年,英國創建一套獨特的緬甸憲法,同意緬人可以控制自國內政。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在1942年5月佔領緬甸,成立以巴莫為首的緬甸執行政府。在日本的支持下,反對英國殖民政府、渴望獨立的昂山將軍(Gen. Aung San)組織了緬甸獨立義勇軍,1942年他率軍與日軍一起參加了對英軍的戰斗,然後在日軍支持下宣布緬甸從英國獨立。1943年,巴莫與昂山等人受邀訪問日本,他們回國重組緬甸政府,昂山成為國防部長。1944年,昂山開始支持美英的同盟國一方,並組織「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以對抗日軍。1945年日本投降後,宣布緬甸獨立是有效的。戰後的緬甸仍受英國控制,昂山則在1947年7月遇刺身亡。昂山的繼承人德欽努(Thakin Nu)繼續領導獨立運動,在英國議會1948年1月4日正式承認緬甸獨立之後,於1948年初正式成立了緬甸聯邦。

大事年表

1044年∶形成統一的國家。

1886年∶英國將緬甸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

1937年∶英國又將緬甸從英屬印度劃出,由英國總督直接統治。

1942年∶日軍佔領緬甸。

1945年∶日本投降後,英國重新佔領緬甸。

1948年1月4日∶建立緬甸聯邦。

1974年∶改稱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

1988年9月23日∶改稱緬甸聯邦。

1988年9月∶成立國家恢復法律和秩序委員會,為國家最高權力機構。

1990年5月27日∶緬甸舉行首次多黨制大選。但軍政府不移交權力於政黨。

1997年11月15日∶緬甸成立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取消國家恢復法律和秩序委員會。

2005年11月7日∶緬甸政府突然宣布由仰光遷都至彬馬那。

中文全稱: 緬元
幣值換算
1緬元=100分

幣值: 1、5、10、25、50分及1緬元
文字介紹
國旗:

左上方深藍長方形中的白色圖案由稻穗和14個齒的齒輪組成,分別象徵農業和工業。齒輪外有14顆星圍繞,代表該國14個省、邦。紅色象徵勇敢,白色象徵純潔,深藍色象徵和平。

國徽:

中心為一個14齒的齒輪,上繪緬甸地圖。齒輪由稻穗環繞。稻穗兩旁各有一頭獅子,獅子被譽為國獸,是吉祥的標志。圖案頂端為一五角星,兩邊飾有緬甸花卉。底部飾帶上用緬文寫著「緬甸聯邦」。

輔幣名稱: 分

❿ 越南 泰國 緬甸 這三個國家,哪個受中國文化影響大從古到今

越南受到的影響最大,大約從東漢開始,漢字(越南人稱之為「儒字」)開始有系統和大規模的傳入越南。到了越南陳朝以後,漢字已經成為越南政府以及民間的主要文字,此時大量的漢字著作開始出現,最著名的就是15世紀編撰的《大越史記全書》。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以漢字寫成的文章基本上並不按照越南語的文法規則書寫,也不採用越南語的詞彙,而是純粹的用古漢語的文法寫成。現在的越南語使用拉丁字母書寫,叫做國語字,它是由17世紀到越南的法國傳教士亞歷山大·羅德(1591年-1660年)根據先前傳教士的拼寫原則整合而成。在19世紀法國佔領越南時期,這種書寫體系流行起來,並於20世紀全面開始使用,這樣算起來,越南現在使用的文字只有100年左右的歷史,在這之前一直都是使用繁體中文,直到現在越南還在用中國文字中的雙喜,還有福、祿、壽等字。現在在越南的很多家庭中還有懸掛中國字畫作為裝飾的習慣,現在他們的寺廟裡面的芊語(解芊用的文字)還在使用中文的。緬甸有他自己的文字,雖然它的書面語從公元1058年鐫刻的緬文「雷德榭碑」算起,到現在已經有九百多年歷史。緬文是拼音文字,不僅有著悠久的歷史,而且有著極為豐富的歷史記載。從這些寶貴的歷史資料中可以看到,緬甸語言在近一千年的歷史演變中,無論是語音、詞彙還是語法,各方面都起了不少變化。其中,輔音韻尾的變化就是一個重要的語音變化現象。近年來,對緬甸語中的輔音韻尾變化作了一些研究,發現緬甸語中輔音韻尾的變化過程及其變化規律與漢語以及中國部分少數民族的語言變化規律極為相似。對緬甸語的歷史演變進行研究,不僅可以找出緬甸語言本身發展的規律,也可以為研究親屬語言的發展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但是他們基本都行成了自己的文化體系。從現代來講,緬甸是一個軍政的國家,是中國外交上最友好的鄰國之一,這主要從軍事戰略角度上考慮的,中國可以通過滇緬公路進入緬甸然後直接進入印度洋,對中國的國防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對文化方面來說滲透並不是最重要的。泰國從地理位置上,還有他們在歷史上受中國的影響都是比較小的,他有自己的文明和宗教,從古至今受中國的影響都比較小。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571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930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539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474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581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230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194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2414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209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