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都有哪些華裔地區
A. 緬甸有多少中國人
而今天我們所說的話題就是有關於緬甸,緬甸作為東南亞國家聯盟的成員國,東北方向與我們中國所接壤,作為一個擁有著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在1044年緬甸就已經形成了極為統一的國家,在歷經了4個封建王朝之後,隨後被英國所佔領。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雖然近幾年緬甸也是在不斷的調整經濟結構想通過這樣的方式獲得一個穩定的發展,但是經濟現狀仍然處於相對落後的狀態。
在整個東南亞國家當中在緬甸的華人地位相對來說是最低的,雖然在印度尼西亞和越南等東南亞國家有大量的華人華裔存在,但是與緬甸相比較的話生活在這里的華人華裔生活卻顯得有些心酸不已。從整體看來,緬甸將國家的所有民族大體分為8大支系,在這八大支系當中再細分為135個民族分支,而作為華人華裔的族群被緬甸稱之為果敢族被歸入了禪族。
據史料記載;第1批定居在緬甸的華人是幾個世紀之前我們中國與緬甸附近山區的玉石商人,他們在雲南省移民到緬甸,並且大多數都是以廣東籍商人以及福建籍商人為主,而到了1930年華人移居緬甸人數倍增,在第2次世界大戰期間華人人數已經達到了19萬人左右,隨著華人數量不斷的增加他們在緬甸等地創辦了中文學校以及報社。
但是在之後的不斷發展過程當中,緬甸政府通過新公民權法,比較歧視外籍人,讓所有的華人華裔在緬甸難以立足,就目前而言生活在中緬邊境的果敢地區所分布的華人群體數量最為龐大。
但是從目前所發展的現狀來看經濟較為落後,發展動力略顯不足。所以從這里就不難看出生活在緬甸的華人與其他東南亞國家當中所處的社會地位有著很大的不同之處,但是相信在發展的過程當中果敢地區的華人華裔,必然能夠改變目前所處於的現狀。
B. 緬甸東北部有幾個國中之國,其領導集體都是中國人
這個地方位於緬甸東北部的禪綁,面積5萬多平方公里。
即緬甸第一、第二、第四特區。這三個特區表面名義上是緬甸政府的特區,但實際上是三個獨立的政權,都有自己獨立的武裝軍隊。包括政權設置和施政綱領與中國一樣!官方語言和文字是漢字漢語。那裡的人都能說漢語!人民幣是那裡最主要的流通貨幣。手機信號是中國移動和網通的,電話區號是雲南的(緬甸軍政府不給他們裝電話)。電視信號也是接受中國的。是三個高度自治政權,有意思吧!但是這幾個小政權還很脆弱!因為緬甸政府的大緬族主義,緬甸軍政府一直想吃掉他們。由於這三個華人政權極其團結,緬軍才一直不敢動手。如果將來某一天緬甸政府想用軍事手段打擊這幾個華人政權,希望作為中國人我們能夠支持這幾個華人同胞政權。
這三個地區的人民分別在以彭家聲主席、鮑友祥主席、林民賢主席為核心的特區政府領導下為爭取民族平等同緬甸政府軍對抗幾十年,打的緬軍丟盔卸甲,(緬軍打仗不行,欺負這些少數民族老百姓在行,06年緬甸政府軍的士兵竟為搶100元人民幣打死一個華裔兒童)最後於90年代初與緬甸軍政府達成和解協議,結束戰爭。現在這三個特區正在同中國發展經濟,建設自己特色的高度自治的獨立特區政權。
那裡生活著百萬炎黃子孫,公元1659年,清兵的鐵蹄如疾風一般叩響了明王朝的殘山剩水,南明的末代皇帝永曆帝在死忠的孤臣黔國公沐天波(開國元勛沐英的後代)及其部下的簇擁下,逃進了滇緬邊境的野人山。後來吳三桂的大軍已飲馬怒江。緬王即獻出永曆帝,後那位亡國之君在昆明五華山被吳三桂用弓弦勒死於緬桂樹下,中國的又一輪朝代更迭就此正式打上了句號。然而,在緬甸境內,事情並沒有了結。當時,前後腳追隨永曆帝竄入緬甸的南明軍民有數萬之多。明滅後他們繼續逃亡,藏匿於緬北果敢地區及金山角地區的熱帶叢林之中。其中進入果敢地區的漢人被稱作果敢族(即漢族)。
「那裡在一百多年前果敢縣,邦桑縣等原屬中國管轄,後來英國殖民者佔領的緬甸,對緬甸實行殖民統治,並強迫清政府簽定不平等條約,將這些地方(緬甸第一、第二、第四特區)劃歸英屬印度的緬甸殖民地。後來1960年代中緬兩國確定邊界條約。致使原先血脈相連的中國人被劃分到兩個國家。70年代後緬甸發生排華運動,漢人大量被迫害,果敢地區的漢民族為了避免緬族的迫害,爭取民族平等,改稱「果敢族」。
英帝國主義為了賺取巨額的利潤和毒害殖民地和中國人民的身體和精神素質在那裡傳播栽植罌粟。以後上百年來,軍閥、土司混戰,內戰延綿。在抗日戰爭中果敢人民同中國人民一道為打擊日本侵略軍作出可巨大的犧牲。
近年來這三個特區分別響應中國和聯合國要求於2002年,2005年杜絕了罌粟的種植。這些地區的人民在人民在以彭家聲主席、鮑友祥主席、林民賢主席為首的特區政府領導下始走前人不敢走的道路,毅然將一百多年前由英帝國主義播撒在果敢的罌粟給徹底禁絕了。由於這三個地區的禁種罌粟措施,使得中國減輕了毒品對國民侵害深度,消除了中國毒品來源的主要渠道。使中國的禁毒工作有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為中國及世界的禁毒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現在的果敢、邦康等地在完成了禁種罌粟的艱巨任務後,正在朝著發展生產、改善提高人民生活的方而努力奮進!
因為那裡的距離緬甸內地路程遠,交通不便,因而經濟文化同中國雲南聯系較為密切。對中國的經濟文化非常依賴。漢語是那裡的通用語言。那裡的人大部分都能說較為流利的普通話。那裡的政治制度與中國極為相 似,如縣級官員有縣長、縣委書記,部隊有司令員和政委等。人民幣是那裡最主要的流通貨幣。最重要和最可貴的是那裡的人民依然保持並宏揚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幾乎所有的記者采訪這三個特區的主要領導,他們均表示禁種罌粟以後特別需要國際社會的援助,而這些援助之中最重要的援助是教育。現在那裡的孩子70%沒有上過學那30%也僅僅是當地官員們的孩子!那些失學的孩子都會漢語可是不認識漢字。所以我呼籲商務部對外援助司能夠關注一下緬北的這三個特區(緬甸第一、第二、第四特區)的學齡兒童教育情況能夠在現代漢語教材(這些地區的學校教材與中國國內相同)和師資力量等方面給緬北三個特區予以援助!在緬北三個特區學生們的課外讀物很少,是不是可以發動國內的同學把自己的曾經學過的圖書捐獻給這些地區的兒童呢!佤邦主席鮑有祥說他們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務就是教育第二才是供電,可以見得他們是多麼渴望得到好一點的教育啊!那裡的人民以前除了種大煙外沒有什麼技術,甚至連鋪石頭路也要請中國工人來做,希望中國政府能派出一些技術人士來教育那裡的人民!現在那裡正在搞替代種植,但是替代種植(如橡膠樹是6年)的收益期較長,暫時老百姓的生活還是有很多困難。而且即便到達收益期也不能馬上見效,因為農產品的加工需要技術,需要知識!然而這些都是那裡的人民所沒有的。所以國際社會教育援助就是所有援助中的重中之重。
其實幫助緬北三個特區就是幫助我們中國自己。這句話您一想就是這樣,幫助這些煙民讓他走新的生活,放棄罌粟種植,那麼是不是就提前進化了我們這個社會,讓毒源里邊的毒品無法進入到這個地方,讓更多的人社會更潔凈,讓更多的中國人遠離了毒品的禍害,所以我覺得就是我們幫助他們等於幫助我們自己,並且不但幫助我們中國,還幫助了整個世界凈化整個世界。
強烈呼籲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對外援助司和社會各界能夠在教育方面大力援助緬北三個特區,提高了境外教師的現代漢語教育教
C. 越南和緬甸分別有多少有多少華人
緬甸北部有個果敢區,其實都是漢人,果敢語就是西南官話,電話區號都是雲南的,不過前段日子好像被緬甸ZF給推過一次,具體情況不明。
D. 緬甸中國華人哪裡最多
截止2018年果敢在籍人口約30萬,常住人口約80萬。其中90%人口為華人(緬甸謂之果敢人、果敢族),為主要緬北華人聚居區。果敢地區原為中國領土,隸屬中國雲南省。
E. 緬甸有多少華人華僑其中有多少是講閩南語的多少是講雲南話的
你好!我是緬甸華僑 緬甸果敢民族 ,緬甸有80多萬華人,普遍講的口音有兩種。一種是雲南騰沖口音,一種是果敢口音(和臨滄口音相似),其中仰光的華人有些講閩南語,多數是廣東去做生意的。
F. 華人華僑 海外主要分布在哪些國家
世界上居住華僑華人100萬以上的有印尼、泰國、馬來西亞、越南、緬甸、秘魯、新加坡、菲律賓、加拿大、美國等10國;居住華僑華人10-100萬人的有柬埔寨、印度、日本、西班牙、英國、法國、俄羅斯、紐西蘭、巴西、荷蘭、德國、澳大利亞等國。
居住華僑華人1-10萬人的有汶萊、寮國、朝鮮、韓國、尼泊爾、土耳其、沙烏地阿拉伯、比利時、義大利、模里西斯、留尼汪、馬達加斯加、南非、墨西哥、巴拿馬、瓜地馬拉、牙買加、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多米尼加、秘魯、阿根廷、厄爪多爾、委內瑞拉、玻利維亞、巴拉圭、蓋亞那、蘇利南、塔希提、西薩摩亞等32個國家和地區。
(6)緬甸都有哪些華裔地區擴展閱讀
中國人移民海外的歷史:
第一個時期,從唐代到南宋(618一1270年),為海外華僑逐漸出現的時期。這個時期,中國封建社會商品經濟相當發達,而東南亞各地仍然比較落後,於是有不少中國商人到東南亞各地從事貿易。其中有一部分人便在當地定居下來,成為第一代的華僑。這個時期的華僑大多居住在今天東南亞的印度尼西亞、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泰國、菲律賓等國,人數大約為10萬多人。
第二個時期,從元代至清代中葉(1271-1840年).為華僑出國大量增加和華僑在所在國的社會經濟基礎逐漸確立的時期。這個時期,明朝海禁開放,促進了海外貿易進一步發展。東南亞部分地區已變為西方國家的殖民地或貿易中繼地,迫切需要中國的廉價勞動力和手工業品。
因而吸引了更多的中國商人和破產的農民、漁民和手工藝人出國,加之明朝太監鄭和率兩萬多人的船隊七下西洋,歷訪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增進了中國同亞非國家的友誼,也為中國人出國經商和移居國外創造了更好的條件。這個時期,東自日本、朝鮮,西至印度東部海岸,北起緬甸伊洛瓦底江上游,南迄印度尼西亞群島,幾乎到處都可見到華僑、其人口已達100萬以上。
G. 華人華僑在東南亞的分布情況
東南亞總共有11個國家:
越南、寮國、柬埔寨、緬甸、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以下簡稱印尼)、菲律賓、汶萊和東帝汶.
其中東帝汶是經全民公決後,於2002年5月20日從印尼獨立出來的,是東南亞最年輕的國家。
東南亞總面積447萬平方公里。總人口約5.3億,大部分為黃種人,包括有屬於漢藏語系、印地語系、南亞語系、南島語系的多個民族。其中人口較多的有爪哇族、京族(越族)、泰族、緬族、老族、高棉族、蘇祿族等。華僑、華人約3000萬人,是世界華僑、華人最集中,人數也最多的地區之一。新加坡的華人比例佔70%以上,其次是馬來西亞,約佔30%。東南亞人口分布不均,主要集中於沿海平原、大河兩岸平原、河口三角洲地區和島嶼,雨林地帶則人口稀少。
東南亞國家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是印尼,其面積約有190萬平方公里,人口約1.2億,是東南亞名副其實的大國,人口居世界第四位,僅次於中國、印度和美國;面積最小的國家是新加坡,一個國家就是一座城市,其面積僅600多平方公里,東西南北的寬度和長度都只有約三十公里,駕車一天可以跑遍全國。新加坡雖然面積是最小的,但人口卻有401萬,比擁有5767平方公裡面積的汶萊要多得多。汶萊只有30多萬人,是東南亞人口最少的國家。
H. 緬甸華人的華族社區
緬甸華族社群,聚居在不同的社區。在仰光等城市,華人人口以廣府人和福建人為主,他們多數經營小生意;有些則與新加坡、香港與台灣資本家投資較大的聯營企業。果敢華人與回教徒華人,則聚居在中緬邊區。但自1989年停火令生效後,他們也到仰光、曼德勒及其它城市投資。
到了1990年代,成千上萬的雲南人持假身份證湧入北緬城市,購買產業或營業謀生,改變了北方人口的平衡狀態。
I. 緬甸華人的華人移民
緬甸與中國毗鄰,兩國的共同邊界綿延2,171 公里。自古以來,兩國人民即組成商隊,跋山涉水,進行物物交換的貿易活動。由於古時兩國分界並不明確,雲南與八莫間的陸上貿易,導致了「山地中國人」(Mountain Chinese)季節性地移居緬甸。這些中國人與後來從海路來的廣府人及福建人有所不同。
首批定居緬甸的華人,據說是在幾個世紀前移入緬北克欽邦(Kachin State)附近山區的玉石商人。他們是從雲南省移入。1861年,第一個廣東籍商人經新加坡來到緬甸曼德勒王朝古都。不過,大規模移民潮則是發生在1885年英國侵佔了整個緬甸,並把它並入成為印度的一個省後的事,其後,大規模華人通過海峽殖民地,由海路移民緬甸。
緬甸華人移民在1930年代人數激增,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華人人數已達19萬4千至30萬人,約占總人口的1% 。他們創辦華文報章、華校、並設立社團。1950年,仰光有4家華文日報、3家周刊、而全緬甸也有超過200所學校。
緬甸境內還有其它不同的華人族群,有所謂果敢華人(Kokang Chinese),回教華人(Panthays)以及國共內戰期間被擊敗的國民黨部隊。果敢華人並不是移民,他們清一色是雲南人,世代居住在中緬邊界的果敢地區,由於1897年2月4日簽訂的《中英條約》,清廷把果敢割讓給英國,這些原屬中國人的果敢華人都自動變成了緬甸的本土少數民族。
回教華人據說是忽必烈部隊中阿拉伯人及韃靼人的後裔,原來定居於雲南西部的大理,與當地婦女通婚。1855年,這批回教華人背叛清廷,慘遭清廷大軍屠殺,許多劫後餘生者,翻山越嶺,逃到緬甸東北部的撣邦定居。
1962年,尼溫將軍發動政變,隨即宣布緬甸為社會主義國家,由軍人掌政。1963至1967年間,有超過30萬印度人與10萬華人離境,所有印度人與華人創辦的學校及報紙都被迫關閉。華人大多移居泰國、新加坡、澳洲與南加利福尼亞州。
1982年,緬甸政府通過新公民權法,歧視外籍人,使華人難以立足,於是又掀起另一股離境浪潮,許多人移居台灣、香港、澳洲與美洲。
J. 緬甸果敢老街有些什麼民族
緬甸的果敢老街大多數都是中國明朝的後裔和遠征軍的後裔。基本上都是華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