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明軍多少萬人
㈠ 土木堡之變明軍究竟損失了多少人
- 關於土木之戰中明軍參戰人數,最早的記載見於劉定之《否泰錄》:「官軍私屬共五十餘萬人。」嘉靖後期以來,幾乎所有言及出徵人數的明代史家均沿襲此說,直至談遷猶於「官軍私屬」強調甚明,而清人自谷應泰以下均不提「私屬」,徑作「官軍五十萬」乃至「五十餘萬」, 數字之差,語意全非。劉定之在《否泰錄》末說道:「臣因取目擊耳聞,參以楊善、李實所述《奉使錄》,錢溥所撰《袁彬傳》,約其繁復,著為此錄。」李實《李侍郎使北錄》未記出徵人數,楊善《奉使錄》今不傳,估計亦不及此。錢溥《袁彬傳》今亦不見,其內容應為袁彬於塞外侍奉英宗的事跡,也不太可能提到明軍人數。則劉定之所記應來自「目擊耳聞」,即明軍出發時的確有號稱五十萬之舉。
《實錄》沒有提出徵人數,僅說「官軍人等死傷者數十萬」。沿此例只記傷亡人數者漸由「喪士卒數十萬」到「士卒死者數十萬」。從「官軍人等死傷」到「喪士卒」再到「士卒死者」,衍化過程與「五十萬」的遭遇相似。上引《否泰錄》作者劉定之是《英宗實錄》副總裁,與總裁陳文、彭時及副總裁吳節等於正統十四年各任翰林院侍講、修撰、編修之職,所見所聞應無太大差別。修《實錄》時「職任緊要,又在於副總裁官」,而《否泰錄》早在景泰年間已寫成,不採其「五十萬」之說於實錄,說明土木之變十餘年後,時人已經懷疑當年五十萬大軍的說法。但「死傷數十萬」之說又不知何據,《否泰錄》僅言「我師死傷過半矣。」可能《實錄》作者為交代戰爭規模,只好以「死傷數十萬」含糊了事。但此說一出,不但同樣不採「五十萬」說法的《四夷考》、《名山藏》、《明史》沿用,即連相信「五十萬」之說的《國榷》、《明通鑒》等也採用之,以與「五十萬」相呼應。另外一些不採「數十萬」說者,如薛應 、雷禮、徐學聚、谷應泰、查繼佐等多以損失「騾馬二十萬匹」搪塞。此說來自李賢所記:「二十萬人中傷居半,死者三之一,騾馬亦二十餘萬,衣甲兵器盡為胡人所得。」李賢親歷土木之變,僥幸逃生,所記當較單憑在京「耳聞目擊」者可靠。後人既然摘其記錄,卻僅斷章取義,而對其詳細的軍隊人數和傷亡記載不予理睬,實在難以理解。
土木之變前夕朱勇率軍敗死鷂兒嶺。《實錄》載其率軍四萬,《獻征錄》卷五李賢《成國公朱公勇神道碑》、王世貞、徐學聚、葉向高、談遷因之。《否泰錄》載:「遣朱勇等三萬騎還戰。」高岱、黃光升、谷應泰因之。三萬騎與四萬人尚可相輔相成。不過李賢在《天順日錄》中又說是「率五萬兵迎之。」雷禮、嚴從簡、查繼佐因之。《明史》卷一四五《朱勇傳》卻作「所率五萬騎皆沒」,顯然是專取最大數目,又擅改「兵五萬」為「五萬騎」。(其卷三二八《外國傳·瓦剌》又作「四萬人」,顯然原稿非出一人之手。)王世貞記土木之變時於出征、傷亡人數一並不書,卻又記朱勇軍數。嚴從簡在此同樣詳事而略數。來明後期已經有人對傳世的明軍人數和傷亡數大為懷疑,因而闕略不書。
明軍出發時究竟有多大規模呢?《實錄》載:「車駕發京師親征。……命下逾二日即行,扈從文武吏士皆倉猝就道雲。」此前三天,「命在京五軍、神機、三千等營在營操練者人賜銀一兩,……兵器共八十餘萬。又每三人給驢一頭,為負輜重。」可見明軍倉猝出發,兵員僅來自三大營以及必備的親軍。關於三大營的兵額,明代中後期以來有多種說法,一般認為永樂時有三四十萬。而對土木之變前京營規模尚無令人信服的說法。
當時京營由班軍和在京衛所操練官軍、幼官、舍人組成。關於班軍,「宣德元年,調河南、山東、大寧都司、中都留守司、直隸淮陽等衛及宣府軍士至京備操,令每歲輸班往來。原額春秋兩班,官軍一十六萬員名,……正統十四年,令外衛輪班官軍京操者,前班三月還,八月到,後班八月還,次年三月到,河南、山東、北直隸強壯官軍,皆隸前班。」可見土木之變當年班軍輪班之法未廢,當時在京營班軍滿額應有八萬人。
關於京衛操軍,《實錄》載:宣德五年「成國公朱勇言:『舊時五軍每軍步騎二萬人。後調大同等邊備御,今五軍總存五萬七千餘人。而神機諸營比舊亦少,扈從、征調不足於用。請令行在兵部如舊取補。』上命兵部於京衛選士卒通十萬隸五軍訓練。」正統二年,「命太保成國公朱勇選軍。先是,勇奏五軍營原操馬步官軍調遣各邊備御,並逃亡者共缺二萬五千有奇。乞命官於五軍屬衛及親軍衛分並河南、山東、大寧三都司官軍內選補。兩個月後,「朱勇等奏:奉命選拔三千大營、五軍、神機等營精銳官軍十五萬一千有奇。欲將續選行在錦衣等七十衛官軍,與之相兼編伍訓練。然於內有守陵、守衛、供役、上直者,乞為處之。上命守陵、守衛各存其半,供役、上直旗校隸錦衣衛官督操,其餘俱聽訓練備用。」十五萬軍中必然已本包括京衛軍,續選即應指所述四類,所增加者,不過原以各種名目推託操練者。但《明史》卷八九《兵志一》解釋朱勇正統二年選兵事說:「令錦衣等衛、守陵衛卒存其半,其上直旗校隸錦衣督操,余悉歸三大營。」認為正統時京衛操軍包括上直衛軍一半和五府所屬在京衛所全部。即便按這樣計算,京營規模最大有多少呢?
據葉盛《水東日記》卷二二《府衛官旗軍人數》:「正統十四年未多事之先,五軍都督府並錦衣等衛官旗軍人等」計3,258,173名,實有1,624,509名。其中「錦衣等三十五衛」294,117名,實有159,871名。「五府並所屬」2,964,056名,實有1,464,638名。錦衣三十五衛與五府所屬分列,則應指親軍二十六衛與武功中、左、右衛,永清左、右衛,彭城衛,長陵衛,獻陵衛和景陵衛等役作軍衛和陵衛,五府所屬京衛至萬曆共三十九衛。無論全國統計,還是將三十五衛分別統計,軍員實額皆為原額之半,不妨以此作為當時各衛的普遍情況。役作軍當然不會編入三大營,所以將親軍二十六衛與三陵衛合計,約佔三十五衛的六分之五,應有十四萬人左右,取其一半為七萬人。若按葉盛所記,五府屬衛每衛平均六千六百人,則五府屬衛之半應為十三萬人。但考慮到外衛往往有額外的千戶所,而京衛一般五所,則五府屬衛按每衛滿額五千六百人的一半計,為十一萬人。合計得十八萬人。若減去朱勇所言征調各邊的京營兵與逃亡者,則京衛操軍軍數尚遠不及此。土木之變後五天,「令新選余丁、官舍並舊操舍人及報效者人賜銀一兩,布二匹;守城匠人、守門軍火夫並皇城四門內外官軍人賜布二匹。」新選余丁、官舍無疑是匆匆湊集的新兵,而舊操舍人應是來自隸屬五軍營的幼官舍人營,報效者應來自殫忠效義營,匠人、火夫可能來自專供匠役的武功諸衛,他們都應屬戰鬥力較弱者,故得留守。官軍顯然指留守的部分上直軍。土木之變後次日「京師戒嚴,羸馬疲卒不滿十萬。」就是指這些留守軍隊。姑且以舊操幼官、舍人占留守兵一半即近五萬人計,合計班軍、京衛操軍與幼官舍人,當時京營最多三十萬人。英宗親征前一月即六月底,「命太保成國公朱勇選京營四萬五千人。令平鄉伯陳懷、駙馬都尉井源、都督耿義、毛福壽、高禮,太監林富率三萬往大同,都督王貴、吳克勤率萬五千往宣府,各備虜。」可見英宗親征前京營兵精銳已被抽調出不少。明軍從京師出發時,合計三大營與全部上直軍,即三十萬加七萬,再減去十萬和四萬五千,規模當在二十三萬上下。即使「私屬」隊伍龐大,明軍總數也就在二十五萬左右。
明軍幾經輾轉到達土木堡時,人員組成已經有不少變化。據《實錄》,六月派到大同、宣府的將領中,陳懷、井源、王貴等死於土木堡,吳克勤死於土木之變前夕的斷後之役,說明明軍離開大同、宣府時,六月派來的京營兵隨行回京。《否泰錄》說英宗進兵到宣府時「井源敗報踵至」,《李侍郎使北錄》載明軍到大同後遣「平鄉伯」即陳懷出戰敗績,說明此部明軍已經大受損失。而明軍在到達土木堡的前一天更是損失慘重, 吳克忠軍作為後衛,其數量當以萬計。這樣增損之後,再算進行軍過程中的減員,明軍到達土木堡時的規模應約二十萬,與李賢所記正相符合,這也間接證明了以上對京營規模的估計。明軍號稱五十萬,可能只是沿永樂時以五十萬大軍親征的說法以大造聲勢而已。相比之下,《正統臨戎錄》引也先語:「前番營里皇帝領出來大小四十萬人。」倒比「五十萬」更近事實。
http://ke..com/link?url=cWfiUnD-c3zsnoh3RiCW-W8HbHa3aUORHAodzimORTrrUrYv-#5
㈡ 「土木堡戰役」明軍有多少人「土木堡之變」意味著什麼
在土木堡戰役的時候,據說明軍有50萬人,但是具體的人數,還有待證實。這場戰役最後失敗了,史稱土木堡之變,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俘,意味著江山不穩,江山易主。在土木堡戰役中,明朝以慘敗告終,軍隊損失殆盡,明英宗朱祁鎮被俘虜,這對明朝政府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打擊。明英宗被俘,政府失去了主心骨,滿朝上下一片慌亂,有人主張南遷,這個時候,是於謙站出來主持大局,力挽狂瀾,穩住了大明的江山。
㈢ 明朝奇跡:明朝究竟有多強大
1387年,明朝對兀良哈,明軍勝,俘敵20萬人;
1388年,明朝對北元,明軍勝,俘敵7萬人,北元滅亡;
1407年,明朝對安南(越南),明軍勝,中國歷史上第三次將越南納入版圖;
1410年,明朝對韃靼,明軍勝,擊潰韃靼勢力;
1414年,明朝對瓦剌,明軍勝,明軍火槍部隊初露鋒芒;
1449年,北京保衛戰,明軍勝,擊敗也先(土木堡之戰瓦剌指揮官),最終導致也先被部下殺死;
1517年,明軍對韃靼,明軍勝,由明朝最不務正業的明武宗朱厚照親自指揮,解除了韃靼部落的騷擾;
1521年,明海軍對葡萄牙,明海軍勝,繳獲葡萄牙佛郎機炮,並大量仿製、改進,使明朝火器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1561年,戚繼光對倭寇,明軍勝,殲敵五千五百多人,明軍傷亡不足二十人,創造了軍事史上的奇跡;
1584年,明朝對緬甸,明軍勝,此時距明朝滅亡僅剩六十年,明軍以弱勢兵力擊敗緬甸30萬大軍,從此中緬再未發生戰爭;
1592年,抗日援朝戰爭,明軍勝,明軍在人數遠遠少於日軍的情況下,採用多兵種聯合作戰、並大規模使用火炮的戰術,擊敗處於歷史最高峰的日本精銳正規軍,把日本徵服世界的野心埋葬在400年前;
1606年,明海軍對荷蘭海軍,明軍勝,荷蘭海軍第一次嘗到了失敗的滋味。
1626年,袁崇煥對努爾哈赤,明軍勝,明軍在人數僅為後金軍六分之一的情況下,堅守孤城,並使用葡萄牙進口紅夷大炮,擊傷努爾哈赤,致使努爾哈赤重傷身亡;
1627年,寧錦大戰,明軍勝,大規模使用火器,擊敗皇太極優勢後金軍;
1633年,料羅灣海戰(此時距明朝滅亡僅剩11年),明海軍對荷蘭海軍,明軍勝,荷蘭殖民者動用了在亞洲的所有力量,對陣即將滅亡的大明王朝,仍然一敗塗地,被迫賠款,並不得不每年向明朝繳納12萬法郎的費用,以換取商船的安全。
1644年,李自成由西安攻入北京,歷史上對外最強硬的的朝代滅亡。
終明一朝276年,明軍對外戰爭無一敗績,海軍無一敗績。
我想說,我們中國人不是從來就懦弱膽小,我們中國人不是從來就逆來順受
㈣ 在危機四伏中號稱280萬的明朝軍隊,究竟有多少
在危機四伏中號稱280萬的明朝軍隊,其實只有兩百萬左右,具體原因是這樣的。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建立了明朝。明朝在這個時候並不穩定。撤退到草原上的蒙古貴族總是想東山再起,但當時這個國家剛剛經歷了多年的戰爭,防禦和進攻都需要大量的軍隊。在這種情況下,朱元璋建立了衛所軍制度。換句話說,一半的士兵負責種植,一半負責戰備。這一政策符合當時的國情。
在邊境地區,實際駐軍人數仍佔70%。然而,只有50%留在中部地區,只有30%留在南部地區。明朝軍隊的實際數量已經大大減少,朝廷自然知道這一點。明英宗和朱祁鎮統治時期,明朝軍隊的圖書數量達到最高點,超過280萬冊。然而,這只是一個書本上的數字。這時,明軍的實際總兵力不超過150萬。眾所周知,由明英宗率領的50萬明軍全軍覆沒。這里的50萬軍隊也不是實際數字。明軍的實際人數只有二十多萬。
㈤ 明軍和瓦剌軍在土木堡之戰真投入的真實兵力分別是多少
大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在土木堡被瓦剌部首領也先俘獲,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變”。這次兵敗是大明從全盛走向衰落的一個轉折點,同時,也給後世留下一個不小的疑問:大明以五十萬大軍何以敗給了區區二萬瓦剌軍呢?事實果真如此嗎?
土木堡一戰中,明軍准備倉促加上明英宗本人不懂兵事,王振又以邀功為主,所以明軍的戰鬥力遠遠不及瓦剌軍。況且,瓦剌部是蒙古最精銳的騎兵,以騎兵對步兵本來就有很大的優勢。從這個方面來說,明英宗以十五萬對陣九萬輸了並不丟人,之所以背上罵名,是因為他被歷史和後人給黑了。
㈥ 土木堡之變,五十萬明軍主力真的被瓦剌全殲了嗎真相到底如何
土木堡之戰,五十萬明軍主力真的被全殲了。至於到底是什麼情況,咱們慢慢來看。首先說一下明朝這個時期的歷史背景,這個時期的明朝軍隊廢弛,有意思的是宣德八年,有次遼東巡撫巡視山東時發現,130人編制的軍隊人員只剩下了老弱的5人,缺額率竟然達到了96%,面對詢問,軍中將領支支吾吾,問不出個所以然。然而這個情況並不是個例,巡視中發現連山海關這個重要的關卡竟然也只有五六個人,如此種種,便可知道當時的軍隊腐敗之風到底有多嚴重。
第一天,大軍斷炊了,雖然皇帝朱祁鎮不可能斷炊,但是五十萬大軍沒啥吃啊,一天大軍就經歷了挨餓的第一天,第二天大軍斷水了,五十萬人沒吃沒喝,就算有戰鬥力這時候也沒有了。到了第三天瓦剌大軍給明朝軍隊一條出口,以此來達到擊潰明軍的目的。明軍看到有一線希望就蜂擁而至,這時候的明軍哪裡有點軍隊的樣子,全然一副難民的樣子,這時候瓦剌大軍就開始了收割時刻,這樣導致五十萬大軍被殲滅,皇帝朱祁鎮被俘。
㈦ 明軍有80萬,卻要向1萬人的八旗軍投降呢
擁有80萬軍隊的明軍,向1萬軍隊的八旗軍投降,確實是讓人難以理解。就算明軍的戰鬥力很弱,八旗兵戰鬥力很強,但也不至於直接就投降。其中有著更深層的原因,那就是80萬明軍有水分。
古代作戰很多時候都會講究誇大其詞。明明幾十萬的軍隊,有時候號稱百萬雄師。而在這幾十萬軍隊中,很多都是些戰鬥力不高的普通農民組成的。這種事情在古代屢見不鮮,都是為了提升士氣震懾敵人。
八旗軍隊接受了他們的投降,但是因為他們要前往一些其他地方作戰,需要有一些炮灰頂在前面,於是在這80萬軍隊中,他們把要求不斷減小,最終也只挑出了幾萬個炮灰軍。由此可見當時的明軍到底有多弱,一旦選擇和明軍打起來,自己就先把陣腳給亂了,因為太多的人沒有經過訓練,全是老弱婦孺之類的。
㈧ 明朝是怎麼佔領緬北,什麼時間又失去的
轉帖]嘉靖末年至萬曆年間的中緬戰爭及其影響
--------賀聖達
16世紀50年代至17世紀初,即相當於我國明代嘉靖末年到萬曆年間,緬甸東吁王朝的軍隊入侵我國雲南邊境,引起了一場持續了數十年的戰爭。這場曠日持久的局部戰爭對雙方的歷史發展都有一定的影響,並直接牽涉到兩國邊境的沿革史。因此,有必要對之作一個比較全面、系統的研究,澄清一些不正確的或不準確的說法,恢復其歷史的本來面目。
公元1531年,緬甸東吁王朝的莽瑞體繼承王位後,即開始了統一緬甸的戰爭,到1551年莽瑞體死時,東吁王朝已經統一了緬甸中南部的廣大地區。1551年莽應龍繼位東吁國王,1553年起進兵上緬甸。1555年(明嘉靖三十四年),莽應龍的軍隊攻佔阿瓦,滅阿瓦王朝,接著繼續北進,給中國雲南邊境造成了威脅。
明初,明政府在雲南極邊之地設有六宣慰使司,即孟養軍民宣慰使司(轄境相當今緬甸八莫、開泰以北,伊洛瓦底江以西,那伽山脈以東地區,治所在今緬甸孟養)、木邦軍民宣慰使司(轄境相當於今緬甸撣邦東北部地區,治所在今緬甸興威)、緬甸軍民宣慰司(即阿瓦王朝,曾臣屬於明王朝,其地在木邦以西,孟養以南,今緬甸曼德勒為中心的伊洛瓦底江中游地區)、八百大甸軍民宣慰使司(其地在今緬甸撣邦東部和泰國清邁地區)、車里軍民宣慰使司(轄境相當於今我國雲南西雙版納)、寮國軍民宣慰使司(其地在今寮國境內)。當時明政府授與當地上層分子以宣慰使的職銜,這些土司則接受明王朝的封號,服從雲南三司(即都揮司、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但是,由於這些地區皆在西南極邊,明王朝的統治常常是鞭長莫及,當地土司有相當大的獨立性。由於經濟、政治的發展變化,一些宣慰使司如緬甸、八百、寮國,實際上成了獨立國家。由於東吁王朝的侵襲,到1575年,木邦、蠻莫都已處於在緬甸控制之下。①萬曆四年(1576),緬甸又大舉進攻孟養。面對緬軍的入侵,孟養土司思個一面積極准備抵抗,一面向明王朝的地方政權告急。金騰屯田副使羅汝芳得到報告,要求思個堅守待援,同時准備部署軍事行動。他用重金招募往來於中緬邊境的商人,派他們深入緬人控制地區,偵察其山川道路、兵馬糧響等情況,又傳檄鄰近的各土司依期增援孟養。在摸清緬軍方面的情況後,即發兵前往增援。十二月,官軍到達騰越(今雲南騰沖)。思個得知援軍即將趕到,極為振奮,命令手下頭目烏祿刺率一萬多人馬深入緬軍後方,絕其糧道。他自己則率兵埋伏在戛撒(在今緬甸傑沙)地勢險隘之處,引誘緬軍深入。②緬軍果然進攻戛撒,思個堅壁固守,不與之戰。緬軍欲進不能,糧道又被截斷,陷入了困境,「飢甚,以攝金易合米,始屠象馬,既剝樹皮,掘草根,軍中疫作,死者山積」。③走投無路的緬軍只得向思個求和,遭到拒絕。思個派出使者,要求援兵迅速趕來,殲滅緬軍。但是,當時的雲南巡撫王凝「防邊將喜事,遂一切以鎮靜待之」。④他根本不諳邊情,對於抗擊緬軍入侵採取了消極的態度,害怕「兵興禍速」,急忙傳羅汝芳,不準他發兵增援思個。「汝芳接檄憤恨,投債於地,大罵而罷」,只得撤兵。思個久等而不見援兵來,大為失望,又得知陷於困境的緬軍逃跑,「率兵追之,且追且殺,緬兵大敗,生還者什不一二」。緬軍這次進犯孟養雖然遭到慘敗,但是,由於明王朝的政府軍未能增援思個,全殲入侵的緬軍,「一時士民以為大失機會」。⑤盡管緬軍不斷入侵,已經控制了雲南邊境的許多地區,但是明王朝對於雲南邊境的軍事形勢卻昏昏然,既沒有支持邊境地區積極抗擊緬軍進犯的土司,也沒有採納有識之士的建議。萬曆五年(1577),陳文遂出任雲南巡撫,鑒於邊境的嚴重局勢,提出「檄諸夷,撫三宣,設將領,築城垣」⑥等十策,「銳意請上經營」,「然與時見相抵悟,事亦寢」。⑦萬曆六年(1578)明王朝又「遣使將迄西(孟養)所俘瑞體(按:這時的緬甸國王應為莽應龍,這里記載有誤,下同)兵象,俏以金幣諸物還瑞體」,還「好言慰諭之」。但是,緬王卻不領明王朝的這番情,「使回,緬不稱謝」。⑧由於明王朝對東吁勢力的擴張採取了姑息政策,又不加強邊防,這就使雲南邊境的抗緬愛國土司陷於孤立無援的不利處境,而緬軍則得以卷土重來,乘虛而入。萬曆七年(1579),緬軍再次進攻孟養,「思個以無援敗,將走騰越,中途為其下斷執,送瑞體」,「不屈遇害」。於是,緬甸「盡並孟養地」。⑨至此,孟密、木邦、孟養等大片土地都淪於東吁王朝統治之下,盡管如此,明王朝還是沒有採取積極的反擊措施,相反,萬曆八年(1580),雲南巡撫饒仁侃又派人去招撫緬甸,但是緬王不予理睬。⑩明萬曆九年(1581),緬王莽應龍死去,其子莽應里繼承王位。他繼承王位後,繼續竭力向北擴張。
萬曆十年(1582),緬軍襲破干崖進入姚關(今雲南施甸縣姚關)。
萬曆十一年(1583)正月,緬軍焚掠施甸(今雲南施甸),進攻順寧(今雲南鳳慶)、盞達(今雲南盈江縣蓮花街),所到之處「殺掠無算」,①給當地社會帶來了很大的破壞。緬甸軍隊在雲南境內攻城掠地,殺人放火,而且居然深入到順寧府境,窺視騰越、永昌、大理(今雲南大理)、蒙化(今雲南魏山)、景東(今雲南景東)等地,②明廷為之震動。雲南地方當局急忙採取行動,對付緬軍入侵。鎮守雲南總兵官沐昌柞從昆明移駐洱海,巡撫都御史劉世曾也移駐楚雄(今雲南楚雄),調動數萬軍隊,命令參政趙睿駐蒙化、副使胡心得駐騰沖、金事楊際熙駐永昌、陸通霄駐趙州(今雲南鳳儀),與監軍副使付寵江、忻督參將胡大賓等分道出擊。同時,雲南巡撫劉世曾、巡按董裕一起上疏朝廷,請求以南坐營中軍劉綎為騰越游擊,武尋參將鄧子龍為永昌參將,③趕赴前線,全力反擊。這時,緬王「應里亦西會緬甸、孟養、孟密、蠻莫、隴川兵於孟卯(今雲南瑞麗),東會車里及八百、孟良(今緬甸東北部,府治在今緬甸景棟)、木邦兵於孟炎(在今緬甸興威以北),復並眾入犯姚關」。④劉蜓和鄧子龍的部隊「會諸夷兵」,⑤在當地土司軍隊的配合下,大破緬軍於姚關以南的攀枝花地,⑥殺死耿馬土司罕虔和灣甸州土司景宗真,俘虜景真宗之弟宗材。
攀枝花大捷後,鄧子龍發布「告各土司檄」的文告,號召各土司「與我同仇」、「奮身立功」,「慕義效忠,謬力赴敵,或助兵以隸行,或助晌以奉戰士;為我偵候得其聲息,為我反間攜其黨與,為我挾刀刺之帳中,為我遮截遇之關外,為我特角擊其侵軼,為我設履絕其歸路」。⑦ 罕虔的兒子招罕、招色等逃往三尖山(在今耿馬西),與他們的叔叔一起,布置了五百多名葯弩手,憑借險要的山勢負隅頑抗。鄧子龍從當地蒲人那兒得知上山小道,命令裨將鄧勇等率領少數民族軍隊直搗敵軍老巢,又在山後設下伏兵,前後夾擊,活捉了招罕、招色、罕老等30多人,殺敵500餘。⑧接著鄧子龍的軍隊收復了灣甸、耿馬。⑨劉綴率領的軍隊長驅直入,於1583年12月逼近岳風盤踞的隴川。⑩在大軍壓境的情況下,岳風知道大勢已去,命令妻子及部曲先來投降。劉蜓以送岳風的妻子回隴川為名,派兵直趨隴川以東的沙木籠山,佔領險要之處,親率大軍進抵隴川。岳風知道已無法逃脫,於萬曆十二年(1584)正月到劉挺軍中投降,「盡獻所受緬書、緬銀及緬賜傘袱器、甲槍鞍、馬蟒衣,並偽給關防一顆」。⑧在此前幾天,緬將散奪已騎象逃走,僅留數十緬人留守隴川。劉綎的部隊順利地佔領了隴川,「奪獲緬書、緬碗、緬銀、緬傘、緬服、蟒牙、衣甲、刀槍、鞍馬等衣物甚眾」o.劉挺的軍隊佔領隴川後,乘勝前進,分兵三路進攻蠻莫,蠻莫土司兵敗乞降。劉綎提出五項條件,要他在五天內作出答復:一是擒送陪臣;二是交出罕氏和干崖印信;三是獻出緬王發給的印篆;四是交回被俘的居民;五是招降孟養。⑩蠻莫土司只得接受投降條件,「擒獻緬人一十八人,象一頭,馬五匹,並緬酋給偽關防一顆,詣軍前投獻」。①接著,劉綎的軍隊又收復了孟養和孟璉(今雲南孟連)。②劉綎擊敗緬軍,收降岳風後「夷緬畏蜓,望風內附者踵至」,③木邦罕鳳、巡西(孟養)思義,都殺了緬甸使者,投歸明王朝。孟密思混也派他的弟弟前來投降,④獻出了大象和緬王發給的印章。萬曆十二年(1584)二月,劉挺在威運營(今緬甸曼昌瑞亨山)築壇誓眾,受誓的有孟養、木邦、隴川三地的宣慰使和孟密安撫使,誓詞是:六慰拓開三宣恢復諸夷格心求遠貢賦洗甲金沙藏刀思窟不縱不擒南人自服⑤至此,明軍已收復了被緬軍佔領的全部領土。劉綴「糾合諸夷,獻血剖符,定縱連橫,合營進討,」⑥進兵阿瓦(今緬甸曼德勒附近)。阿瓦緬軍守將莽灼與緬王有矛盾,就投降了劉綎。
緬王得知後,就發兵進攻莽灼。這時明兵已返回,莽灼力不能敵,棄城內奔,途中病死於襄朴寨(屬干崖宣撫司,在今雲南盈江縣境內)。緬王莽應里派他的兒子莽時據守阿瓦。⑦萬曆十二年(1854)五月,緬軍再次入侵,攻佔孟密,包圍五章。明軍把總高國春率五百人前去救援,擊敗數萬敵軍,立了一大功。⑧萬曆十一年到十二年(1583-1584)明軍的自衛反擊,以勝利而告結束,東吁王朝的勢力基本上被趕出了木邦、孟養、蠻莫等廣大地區,叛國投緬的岳風及其子襄烏被押送北京處死,邊境地區的土司紛紛重新歸順明王朝。萬曆十二年九月,朝政府升孟密安撫司為宣撫司,添設了蠻莫、耿馬兩安撫司,孟璉、孟養兩長官司,姚關、孟淋寨兩千戶數(都名為鎮安),並在蠻莫設立了大將行署,任命劉f9以副總兵署臨元參將,移鎮蠻莫。⑨為了對付緬軍的象陣,劉挺還買了大象,「沖演兵馬」。⑩這些措施鞏固了雲南邊防,加強了抵禦緬軍入侵的力量。
萬曆十三年(1585),明政府命令元江土司那恕去招撫車里宣慰刀糯猛。嘉靖年間,車里曾「以大車里應緬,而以小車里應中國」。在明軍對緬自衛反擊取得勝利的形勢下,「糯猛復歸,獻訓象,金屏、象牙諸物,謝罪」。⑧在這種情況下,明王朝恢復了他的車里宣慰使的職務。
萬曆十三年(1585)以後,緬軍繼續不斷入侵我國雲南邊境。由於明王朝的統治日趨腐朽,沒有能夠鞏固萬曆十一年到十二年自衛反擊戰所取得的成果,孟養、木邦等地區便先後為東吁王朝所控制。
萬曆十三年(1585)冬,蠻莫安撫使思順由於對劉綎及其部將的貪賄勒索不滿,叛投緬甸東吁王朝。①緬王派出大襄長等占據蠻莫。孟養也在暗中依附於緬甸。明王朝在雲南的地方官員按察使李材認為,不收復蠻莫、孟養兩地就無法制止緬軍入侵,於是他派人成功地招撫了這兩個地方的土司。②孟養境內有密堵、送速兩城(兩城都在今緬甸孟養以南),這時仍為緬軍占據。萬曆十五年(1587),孟養土司思威想要收復這兩座城市,便聯絡了孟密思化、蠻莫思順一起進兵,並要求明軍援助。按察使李材、游擊劉天傣派出明軍前去配合作戰,明軍把總杜斌、李朝帶兵不多,就把許多面明軍的旗幟授與孟養兵,虛張聲勢,迷惑敵人。兩軍相遇於遮浪。緬軍看到到處是明軍的旗幟,「以為漢(這里指明王朝的正規軍)大兵至,驚潰」,明軍與土司兵乘勝追擊,殺敵千餘,斬殺緬將大襄長。,收復密堵、送速兩城。另一名緬將散鐸逃回阿瓦。③萬曆十六年(1588),孟密思忠、蠻莫思順又叛投緬甸,在此之前,明政府已決定以思忠為孟密宣撫使、思順為蠻莫安撫使。由於這兩人已投緬,明政府就讓思忠的母親罕洪、思順的母親罕送代替他們的兒子領印章。這年九月,緬軍入侵,佔領了孟密。十七年(1589),孟養土司思威死去,明王朝任命他的兒子思遠為孟養宣慰使。④次年緬軍進兵孟養,攻破猛拱(今緬甸猛拱),思遠和他的兒子逃入盞達(今雲南盈江縣境內)。十一月,緬軍又攻破孟密宣撫司管轄的孟廣(在今緬甸境內),罕烘等逃入隴川。緬軍進攻隴川,被擊退。⑤十九年(1591)二月,明王朝鑒於緬軍頻頻入侵,「諸夷力不能敵,紛紛求救,永騰震動」,⑥重新起用了「先年破緬有功,諳熟夷情」⑦的鄧子龍。當時緬軍包圍了蠻莫,蠻莫土司思化向明廷告急。鄧子龍率兵前往,趕到羅卜思庄(在今雲南梁河縣以南)。由於天氣酷熱,大軍行動不便,裨將萬國春在夜間率兵趕到蠻莫,到處燃起火炬。緬軍以為明軍大隊人馬趕到,就退走了。⑧萬曆二十年(1592),緬軍再次入侵蠻莫,思化逃到等煉山(在今雲南隴川縣境內),鄧子龍駐兵等煉,緬軍則進抵遮放(今雲南遮放)。鄧子龍與緬軍大戰於控哈,殺敵數百。明軍把總李朝、岳順戰死。緬軍退到沙州。明軍因為沒有船隻,無法進攻。兩軍相持了一個月,緬軍退去。
萬曆二十一年(1593)底,緬軍大舉入犯,號稱有大軍三十萬,戰象百頭。緬軍在侵佔蠻莫後,分兵三路,一路進攻臘撒(在今雲南隴川縣境內),一路進攻遮放、芒市(今雲南潞西),一路進攻杉木龍。隴川土司多思順抵不住,退入孟卯(今雲南瑞麗)。⑨當時雲南巡撫陳用賓銳意經營邊防。緬軍大舉入侵時,他正在永昌。為了擊退緬軍,他率兵直入隴川,命令參將王一麟奪回等煉,中軍盧承爵出雷哈,都指揮錢中選、張先聲出蠻哈,守備張光吟出打線(雷哈、蠻哈、打線三地都在蠻莫安撫司境內)。明軍師出順利,收復了蠻莫,但由於產生了輕敵思想,急於向前推進,受到緬軍伏擊,損兵折將。寧州(今雲南華寧)目把坐騎陷入泥中,被緬軍殺死。前鋒既失利,後兩營只得退回。緬軍也無力追擊。⑩萬曆二十二年(1594),陳用賓為了加強邊防,在騰越州西北至西南邊界築八關,0關址距當時的中緬邊界數十里至數百里不等。這八關就是神護關(故址在今雲南騰沖縣西北孟卡山上)、萬初關(故址在今雲南盈江縣西北布哈山上)、巨石關(故址在今雲南盈江縣西北息馬山上)、銅壁關(故址在今雲南盈江縣西北布哈山上)、鐵壁關(故址在今雲南隴川縣西北)和虎踞關、漢龍關、天馬關(清末中英勘定滇緬邊界時,這三關被劃屬緬甸)。緬軍數擾八關,叛投緬甸的孟卯土司多俺「殺天馬、漢龍兩關工役」。①廣南(今雲南廣南)知府漆文昌派木邦土司罕欽殺了多俺,並在猛卯大興屯田。②在加強邊防的同時,陳用賓又派人聯絡逼羅夾攻緬甸,③逼羅方面口頭上答應了,但攝於緬甸還很強大,未敢出兵。
作者: 222.221.168.* 2007-4-15 21:14 回復此發言
--------------------------------------------------------------------------------
4 歷史上的明朝緬甸關系!
萬曆二十三年(1595),緬軍入侵蠻莫被擊退,明軍參將吳顯忠斬殺緬將丙測。④明王朝仍然任命思化為蠻莫安撫使。⑤從萬曆二十四年到二十六年(2596-1598)莽應里的統治陷入危機,中緬邊境一度趨於平靜。由於莽應里在派兵侵犯中國的同時,從1584年到1593年連續五次發動侵略逼羅的戰爭但都遭到失敗,1596年,逼羅軍隊開始反攻。在此後的幾年中,緬甸南部的孟族起來反抗莽應里的統治,阿瓦、東吁、卑謬、良淵等地的封建領主,也紛紛宣告獨立。莽應里的統治陷入危機無力侵擾我雲南邊境。這就是包見捷在(緬略)中所說的:「自後(緬甸)屢為逼羅、得楞(孟族所攻,疲於奔命,不復內犯矣!」
在莽應里統治陷入危機時,莽應里的弟弟良淵侯趁機在北方擴大自己的勢力,並向北擴張,侵犯中國雲南。萬曆二十七年(1599),他的軍隊進攻孟養,被明軍擊退。⑥此後,孟養土司思轟和蠻莫思正「據險抗緬」。⑦萬曆三十年(1602),緬軍為了奪取孟密等地的寶井(開采玉石的礦井),出動十幾萬軍隊進攻蠻莫。蠻莫思正力不能敵,逃入騰越求援。緬軍追至離騰越只有三十里的黃連關。在緬軍兵臨城下、城內守軍人少無力擊退敵軍的情況下,雲南副使漆文昌、參將孔憲卿出於無奈,只得殺了思正,並把他的一隻胳膊呈送緬軍。緬軍進攻思正時,孟養思轟曾興兵救援,但是他的軍隊趕到時,思正已被殺。⑧緬軍又占據了蠻莫。
思正被殺和蠻莫又落入緬軍手中,使有識之士深以為憂。雲南巡安宋興祖在該年十一月上疏明廷,說:「此一時濟變,萬不得已之計。顧臣竊有憂者,蠻莫當水陸之沖,有蠻莫則外蔽三宣,內障騰永,遠通六慰;一旦授之阿瓦,六慰皆失,三宣任棟,卒有蠢動,征調何及?」⑨ 明王朝兵部在次年上報萬曆帝說:「蠻莫、逃西,為三宣之襟喉,騰越之肘腋。因阿瓦結連諸夷,仇殺思正,使逆黨多罕,占據蠻莫,塞我襟喉。??今撫鎮籌劃於上,道將協謀於下,先擊多罕,逆酋望風霄遁;後助思轟,緬賊倒戈而逃,則蠻莫已復,邇西已救,騰永之間,稍可息肩也。」⑩可見,英人哈威在他的(緬甸史》中說什麼「(良淵侯)曾確使中國引渡流亡在華之蠻莫土司,此舉足之顯示中國終已放棄其上緬甸之主權矣」,①完全是有違歷史事實的謬論。
萬曆三十二年(1604),緬軍進攻孟密,向孟養思轟徵兵。思轟拒絕了緬方的要求,並且逮捕了來使。於是緬軍進攻孟養,思轟兵敗身死。②萬曆三十四年(1606),緬軍30萬進攻木邦,明軍救兵不至,木邦失陷。③ 陳用賓因此下獄被殺。萬曆三十四年以後,中緬戰爭之間基本上停止了。這是因為:在中國方面,明王朝的統治已陷於危機,再也無力收復被緬甸佔領的廣大地區;在緬甸方面,萬曆三十三年(1605)良淵侯死去,其子阿那畢隆繼位,在侵佔中國的木邦後,即揮戈南下,進行再次統一緬甸的戰爭。
嘉靖到萬曆年間的中緬戰爭,前前後後持續了半個世紀,這場戰爭雖然規模不大,但卻是古代中國同鄰國之間持續時間較長的一場戰爭。主要戰場是在當時中國的「西南極邊之地」。
這場戰爭的主要影響,可以歸結為三個方面。
(1)嚴重破壞了木邦、孟養、孟密等地社會經濟的發展明代中葉以後,當時屬於我國雲南西南地區的木邦、孟養、孟密等地區,由於同中國內地的交往日漸密切,生產有了較大的發展,社會經濟特別是商業和礦業日趨繁榮。明人朱孟震在(西南夷風土記)中說:「寶藏之富,生齒之繁,莫如孟密」,「孟密東產寶石、產金,南產銀,北產鐵,西產催生文石」。「巡西(孟養)產唬拍、產金。」「交易賈輻轉,故物價常平。」④東吁王朝發動的侵略戰爭,給當地居民帶來了災難,也嚴重地破壞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西南夷風土記》說:「應里(緬王)性極慘刻,凡有罪者,群埋土中,露頭於外,以牛耙之,復復以柴草,舉火焚之,彼此縱觀以為樂。江頭城(一說在今緬甸八莫,一說在今緬甸傑沙)外有大明街,閩、廣、江、蜀居貨游藝者數萬,而三宣六慰被攜者亦數萬,頃歲聞天兵(指明朝軍隊)將南伐,恐其人為內應,舉囚於江邊,縱火焚死,棄屍蔽野塞江。」由於戰爭的破壞,木邦也「殘破雕敝不振。」⑤
(2)戰爭給雲南人民造成了沉重的苦難首先,是廣大無辜的居民,慘遭緬軍的屠殺。上述江頭城居民的遭遇就是一個突出的例子。萬曆十一年(1583)緬軍「分道入寇,傷殘數郡,蹂嗬一方」,留下一片「白骨青磷」,以致數年以後,人猶切齒。⑥其次,戰爭帶來了沉重的負擔。為了抵禦緬軍入侵,明政府在邊境地區駐扎了上萬人的軍隊,其糧響主要靠雲南內地供應。雲南高原山路崎嶇,大江奔騰,當時交通條件十分惡劣,「轉輸米,石運價至千金」!「至內地運銅之苦,又有不忍言者」,以致「編氓r__i妻子,諸郡邑不支」,⑦「大理、鶴慶、蒙化、姚安、楚雄五郡,邑無遺村遣戶,不死而徙耳」。⑧ 為了解決軍隊糧響問題,萬曆二十二年(1594)以後,陳用賓開始在隴川、猛卯等地屯田,「然以瘴惡,屯者不能耕,西偏諸兵,糜公幣如故」。① 明朝人沈德符在談到萬曆年間緬軍入侵造成的危害時說:「雲南自此虛耗矣」!②(3)影響到兩國疆域的變化經過這場戰爭,明王朝喪失了對孟養和木邦兩宣慰司的統治,其范圍相當於今緬甸八莫、開泰以北,那伽山脈以東直到撣邦東北部的廣大地區。這些地區主要是由撣族、低族、克欽族(景頗族)居住的地區,並入緬甸後(一些地方在清初曾一度收復,但在乾隆年間中緬戰爭後全部喪失。),在封建時代和英國殖民統治時代,當地土司頭人都一直保持著很大的獨立性。英國殖民主義者採取的「分而治之」的政策,加深了當地少數民族與緬族的隔閡,擴大了他們之間的差異。緬甸獨立以後,民族間題越來越嚴重,而緬北地區少數民族與緬甸政府的矛盾,就是緬甸民族問題的一個重要方面。
註:1.東吁王朝時期緬甸總人口約為300萬人,全國軍隊最多時為莽應龍時代的15萬人。且東吁王朝時代的緬甸注意力一直放在對國內諸侯的控制,對外則主要朝暹羅,寮國和曼尼坡王國方向侵略。
2.賀聖達,男,漢族,中共黨員,1948年3月生於上海,浙江省鎮海縣人。現任雲南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並任中國東南亞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中外關系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亞太學會理事、中國國際友好聯絡會和平與發展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㈨ 土木堡之變明軍為何損失如此之大
由此可見,此次出征,明軍的准備十分倉促,本次出征的主力部隊是京營軍隊,而京師京營又稱三大營,包括五軍營、三千營和神機營。
明軍後衛騎兵全軍覆沒以後,蒙古軍主力繼續尾隨明軍前進,隨後朱勇帶領4萬明軍騎兵趕過來交戰,與2萬蒙古騎兵在逐鹿相遇。但是朱勇是大貴族,在他和監軍太監的瞎指揮下,明軍騎兵也陷入到了蒙古軍居高臨下的包圍當中,而這只明軍騎兵主力其實也是蒙古人。

一種說法是說當時明軍有五十萬大軍,但是我覺這有點誇大了作戰人數,按當時明朝的實力,拿出五十萬大軍肯定沒有問題,但是那得需要多少糧食,物資來供應這支龐大的軍隊生存?一般來說,古代要維持一個步兵的生存需要兩個役夫承擔,那五十萬大軍起碼得有100萬雜役。所以50萬大軍出征是絕對不可能的,目的是為了嚇唬瓦刺,古代兩軍對壘,都喜歡誇大其詞,嚇唬對方。如當年三國曹操赤壁之戰時,號稱八十萬大軍,實則二十萬而已。所以我相信明軍當時號稱五十萬。
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明朝到底出兵多少萬!
劉定之《否泰錄》:「其從駕行者,尚書王佐、鄺埜,學士曹鼐等。官軍私屬共五十餘萬人,出居庸關抵宣府。」私屬指的是私人的家奴、奴隸,有時甚至還指奴婢。《否泰錄》意思說正規軍是沒有五十萬的,加上這些家奴、雜役和奴婢共有五十萬。
吳克忠他們其實就是蒙古人,是投誠明軍的中原蒙古人,這些中原蒙古人一直都是明朝邊軍和京營的精銳力量。吳克忠本名實際上叫把都帖木兒,吳克勤叫也兒克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