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哪個邦是傣族
⑴ 傣族與撣族有何區別緬甸撣族與中國境內的傣族
緬甸撣邦在地理上同我國雲南省相毗連,撣族與我國的傣族又是同源異流的民族,因而歷來同我國有很密切的關系。英國殖民者並吞緬甸前,撣邦土司一方面向緬甸國王納貢稱臣,同時也向中國皇帝進貢並接受其冊封。元、明、清三代在現今緬北的木邦、摩密、蠻莫、孟養等緬甸地方土司,均歸雲南布政司管轄。明末桂王永曆帝逃入緬甸時,曾以撣邦為基地與清政府作戰,隨永曆帝逃入撣邦的部分漢人後來與撣人通婚,並定居撣邦。現今的撣族還分為普通撣族與中國撣族(即漢擺夷)兩大類。後者不僅人數居多,文化較高,而且有中國漢族的血緣關系。由於長期受中國文化的影響,撣族很多生活習慣乃至服飾都與漢族相似。撣傣關系極為密切,雙方結親者甚多,他們跨國界而居,隔界河相望,通婚互市,走親串戚,親如一家。
⑵ 緬甸的蟬邦是不是中國雲南一帶的傣族
緬甸的傣族比中國傣族多。如此,在緬甸景頗族很多,卻國內只有幾萬
⑶ 佤邦族的來歷是什麼
佤邦在歷史上為中國領土,唐代屬於南詔國,宋代屬於大理國,元代先屬鎮康路、後分屬孟定路與木連路,明代分屬孟定府、孟璉司、孟艮府,均為傣族世襲土官封地。
清中期,阿佤山部分地區脫離原傣族土司控制,成為甌脫地,較知名者有葫蘆、莽冷。
在英國統治緬甸時期,佤邦曾和英屬緬甸分開,有過佤邦(Wa State)這一名稱。歷史上的「佤邦」與現階段的「佤邦」有很大的區別。
「佤邦」這一稱呼從何時開始已無從考證,但有資料證明,自英國殖民時期開始就有人稱茫弄以北、緬甸一側靠近阿佤山區的地方為「佤邦」 ,其中 「邦」是指防禦工事良好、以土司為單位管轄的山寨。
佤邦通行漢語西南官話雲南話和佤語。目前,佤邦的執政黨是佤邦聯合黨,軍事力量是佤邦聯合軍。佤邦大多數人都是傳統的泛靈論信仰者,另有小部分人口信仰佛教或基督教。
(3)緬甸哪個邦是傣族擴展閱讀:
人口民族
根據2010年信息顯示,佤邦是多民族雜居的地區,以佤族為主體民族,苗族、德昂族(崩龍族)、傈僳族、布朗族、緬族、回族等16個民族。2007年,佤邦北部地區人口出生率為39.5%,死亡率為16.09%,自然增長率為23.5%。
南部地區人口約12萬, 生活著傣族、佤族、苗族、彝族等民族。總人口約60萬人,佤族人口占總人口的70%。
⑷ 緬甸為什麼叫撣邦
撣邦,是緬甸聯邦東部的撣族自治邦。面積為62500平方英里,人口約八百多萬人(2005年)。是面積最大和人口最多的一個邦。主要居民是傣族而緬人稱為撣人。首府在東枝鎮。
地理
位於緬甸東面,與中國雲南省西雙版納、寮國和泰國相接壤,與克欽邦、克耶邦、克倫邦、曼德勒省、實階省相連。
撣邦位於東部高原,著名的山嶺間有江河谷地有黑河盆地、錫波盆地、登尼盆地和景棟盆地等。主要河流為薩爾溫江,該江發源於中國,流經撣邦,南流去。撣邦和寮國之間有湄公河界河。
歷史
唐宋時代梵語稱為「妙香國」,當時撣邦跟雲南南部和泰國與寮國的一部分同屬一個不可分離的地區。 元明清時撣邦與雲南分家,但無邊界,你來我往,還是親如一家人。
1885年第三次緬甸戰爭發生,1886年英國把整個緬甸地區為英屬印度直接統治的一省,並置眾撣邦、北部克欽邦、西北部欽邦等眾邊區,為英帝國的保護邊區。眾撣邦仍然由撣族土司們統治,不隸屬緬甸本部。 1947年眾撣邦與緬甸簽署彬龍協議,1948年共同從英國手中獲得了聯合獨立,是年基於彬龍協議與緬甸組建了緬甸聯邦,1949年緬甸以驅逐中國國民黨殘軍為名入侵撣邦 ,因此,撣邦後來進行反對緬甸入侵的武裝斗爭。
行政區劃
撣邦管轄11個縣和54個鎮區。
縣:東枝、萊林、臘戌、木姐、皎脈、滾弄、老街、景棟、孟薩、孟別、大其力
主要鎮區
東枝市:撣邦的首府,人口30萬多人(1994年),通鐵路和公路。黑霍的機場。
景棟市:位於薩爾溫江以東,是一個重要城鎮。
格羅鎮:一個美麗的山城。
大其力市:大其力市是一個靠近泰國邊界的邊境城市,在邊境貿易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臘戌市:撣邦北部的一個重要的鐵路運輸樞紐,航空線路可通往各地。
南渡市:南渡市因有冶煉廠而出名。
木姐市:緬中邊境城市為緬甸對中國貿易門戶。
⑸ 傣族 景頗族 阿昌族和德昂族的資料
傣族,我國的少數民族之一。傣族人民主要聚居在雲南省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孟連傣族拉祜(hù)族佤族自治縣和臨滄地區,散居於雲南的大部分地方。傣族通常喜歡聚居在大河流域、壩區和熱帶地區。 根據2006年全國人口普查,中國傣族人口有126萬,絕大多數的傣族都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1]。 國內科考資料表明:傣族與百濮及百越中的滇越有關,傣族先民出自我國雲南西南傣族聚居區,東南亞各國傣族都來源於此。中國傣族與緬甸的撣(傣)族、寮國的主體民族佬族和泰國的主體民族泰族為同一民族。總人口6000萬以上。歷史上傣族以雲南南部、泰國北部和緬甸東部為核心建有傣族國家——妙香國。後經歷史演變,這個國家已不復存在,傣族散居於我國西南一帶和中南半島各個國家。在印度的東北阿薩姆邦亦有一部分傣族. 景頗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各縣的山區,少數居住在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芒馬、崗房以及耿馬、瀾滄等縣。 景頗族有景頗和載瓦兩種方言,彼此通話困難。景頗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景頗語支。使用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景頗語文。景頗族有豐富、優美的口頭文學流傳,包括反映民族起源、遷徙歷史的敘事長詩及神話、故事、寓言、諺語、謎語等。 景頗族主要從事農業。景頗地區盛產珍貴的木材和各種葯材。經濟作物有橡膠、油桐、茶葉、咖啡等。景頗族普通崇信原始多神,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習俗 景頗族家庭中尚保留幼子繼承製,幼子地位高於長子,長子婚後另立門戶,幼子卻留在家中贍養父母,財產也主要由幼子繼承。 景頗族坦誠好客,一直保留著「吃白飯」的待客習慣。即在日常交往中,無論走到那一寨、那一家,都可坐下來吃飯,並可以不付任何報酬。對於任何一個不相識的人,主人都必須招待飯菜。民間普遍認為:讓客人餓著肚子走,是最不體面的事。 無論婚嫁、過節集會,走親串戚,景頗族人都要提一隻籃子,內裝水酒、熟雞蛋、糯米飯團,民間稱「送禮籃」,主人接過禮籃後,要向隨從的客人一一敬酒,最後才能自己喝,並清點禮物,然後再把籃子還給客人,以表示禮物如數收到。 很多地區平時進餐仍然沿襲無論男女長幼均把飯菜分份進餐,無需桌椅、餐具,飯菜都用芭蕉葉包好,進食時人手一份。忌把葉包反。無論喝酒喝湯,都是就地砍一截竹筒,筒口斜削一刀,隨用隨去。 食俗 景頗族閑時一日三餐,忙時一日兩餐。主食大米,喜食干飯和竹筒飯。所種植的蔬菜大都是不需精耕細作的瓜、豆、青采、洋芋(土豆)等,輔以竹筍、水芹、野蒜等。 肉食以豬肉和雞肉居多,農閑時進行漁獵,如捕獵野豬、麂子、山羊、野牛、野雞、鳥雀,捕撈魚蟹、田螺。 景頗族飲酒多是自製的低度酒,稱水酒,成年男女更喜燒酒。 景頗族喝酒十分注重禮節,熟人相遇互相敬酒,不是接過來就喝,而是先倒回對方的酒筒里一點再喝。大家共飲一杯酒時,每個人喝一口後都用手揩一下自己喝過的地方,再轉給別人,如有老人在場,先讓老人喝。 典型食品主要有:竹筒烤魚、撒皮、舂鱔魚、砂鍋燉竹鼠。 節慶 「目瑙縱歌」,是雲南省德宏景頗族群眾性的歌舞活動,也是景頗族人民祝頌吉祥幸福、歡度豐收的傳統節日。「目腦」是景頗語的音譯,意即「大夥跳舞」,一般在農歷正月十五之後舉行,為期2-3天,每逢「目腦縱歌」節,儀式往往從清晨到夜晚,甚至通宵狂歡。每次目腦都要殺牛祭祀,然後牛肉大家分食,並伴以歌舞活動,參加者多時成千上萬。 此外,還要祭「能尚」宸廟,祭「能尚」每年兩次。一次在春播,祭品比較隆重,屆時要殺牛、豬、雞等,以慶賀豐收。 景頗也過「吃新谷」節,「吃新谷」都選在農歷八月的一個龍日,屆時把新谷炒干、舂成米,與老米合在一起做飯,以喻老米、新米接續不斷。吃新飯時,要把飯菜和酒灑到地里一部分,獻給地鬼,然後全家共餐。 阿昌族熱情好客,尊老愛幼,有許多優良的傳統禮儀。有客來家小憩,主人要好酒好茶招待,吃飯禮讓上座,如客人年輕,輩分小可推辭坐邊座或下方坐;遇敬酒倒茶,忌不禮讓就接受。 阿昌族待客有勸飯習俗,無論會喝酒、喝茶否,忌諱客人不接受;遇勸飯時,無論已飽否都應伸雙手捧碗相接;雙手接遞或起身行禮,視為恭敬。通常勸飯是象徵性的,通過勸飯講情說意,乃至唱勸飯山歌抒情,表示歡迎客人才是真正的緣由。 阿昌族解除婚約婚誓,須退回盟誓的相片及頭發。忌燒毀相片、頭發,否則認為照片及頭發燒毀後,人會大病乃至會瘋。 阿昌族同姓忌婚配。有招婿入門習俗,上門男子須改名隨女方姓。婚禮舉行3天。在婚禮中新娘、新郎逐桌去敬糖茶,客人喝畢放少許錢幣於杯中。 阿昌族男女青年結婚的婚宴上,首先要請新娘的舅舅坐在上首,並擺上一盤用豬腦拌制的冷盤,酒宴後舅舅要送新娘一條約4.5千克的帶豬尾巴的後腿,稱為外家肉,表示新娘要永遠不忘娘家的養育之恩。 阿昌族歷史上曾有搶婚和逃婚和習俗。搶婚一般由以下兩種原因引起:一是男女深戀,但女方父母不同意,兩人只好商定由男方來搶婚,造成既成事實後,迫使女方父母同意;二是訂下婚約後姑娘反悔,男方不甘心,只好強搶,迫使姑娘就範。逃婚一般發生在雙方父母都不同意的情況下,戀人只好雙雙逃走,以此爭取婚姻的自由。 上述習俗由於時代的變遷和觀念的變化,現已基本絕跡。 阿昌族結婚按長幼順序進行,如長子未婚,次子和次女也不能結婚,姐姐未嫁,妹妹和弟弟也不能先於姐姐結婚。如弟妹先於哥姐結婚,則要舉行"跨越禮"和給哥姐一些錢,以對哥姐表示道歉和尊敬。 阿昌族的小夥子在娶親的時候,要請兩個手腳麻利,動作敏捷的陪郎幫著撐雨傘。因為當新郎要進姑娘家的堂屋時,新娘寨子的年輕姑娘們都要從廊檐兩旁向他潑清水,如果新郎被淋濕了,就會被人看不起;如果新郎滴水未沾,連陪郎也會得意驕傲。 據說,這傘是保護新郎免遭傷害的工具。在很久以前,有個阿昌族的小妹妹叫臘咪,在她六七歲時父母雙亡,靠著哥哥過日子。十六歲時,兩個哥哥分家,她便跟大哥在一起生活。 有一天,外寨一家叫臘納的來向臘咪的哥哥提親。因為要娶臘咪的這個小夥子平時嬌生慣養,脾氣不好,甚至連開銷都不會算。為了能娶到臘咪,臘納家的財禮給得十分豐厚,兄弟倆一算,除了辦嫁妝外還能剩下一些用,也就爽快地答應了。 臘咪看不上這個小夥子,她喜歡一個叫臘舍的年輕人。一次對歌後,倆人交換了定情物,並約定了下次見面的日子。臘咪的兩個哥哥知道臘舍把妹妹拐走了,而且臘舍家也送齊了財禮,心裡很不情願。兩個嫂子見臘咪找了這樣一個標致能乾的小夥子也很嫉妒,就火上澆油,於是兄弟倆就想害死臘舍。 認親的那天,天還很早,臘舍就到了臘咪的寨子。但臘咪的兩個哥哥不讓他進門,說"臘舍是晚上把人領走的,天黑了才能讓他進家門。" 好容易等到天黑下來,臘舍的夥伴放著鞭炮,吹著嗩吶,熱熱鬧鬧地進了臘咪家,臘舍高高興興地走上坷頭,正想拱手作揖,突然幾盆冷水從廊檐兩旁劈頭蓋腦地潑下來,只見眼前閃來兩條白光,臘舍一聲慘叫就倒下了。臘咪聽到這個消息後便把自己勒死了。 後來,人們為了保障新郎的人身安全,就在新郎到達新娘家門口時撐起傘來遮住新郎,叫做:傘護新郎保全身。因此,這種特殊用處的傘實際是阿昌族新郎的護身符。 德昂族 De』ang nationality 中國的少數民族。(見彩圖)自稱達昂。又分若買、涼、布雷等支系,漢語統稱崩龍。1985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改稱為德昂族。散居於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五縣一鎮及保山、臨滄、思茅地區所轄各縣。潞西縣三合山和鎮康縣軍弄等地是德昂族的聚居區。人口為12295人(1982)。使用德昂語,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昂語支,操佈雷、若買、納盎3種方言。無文字。 族源 崩龍稱謂,最早見於清王昶《征緬紀聞》。漢晉時的濮人、隋唐時的茫蠻、撲子蠻、望苴子蠻是今德昂、佤、布朗等族的先民。他們先後臣服於漢、晉等王朝及唐宋時期之南詔、大理國。元以後,他們的先民又淪為傣族土司的屬民。 反帝反封建斗爭 19世紀初,德昂族人民反抗芒市傣族土司的壓迫和統治,提出「官家不公平,殺死官家解不平」的口號,聯合傣族人民爆發了持續數年的大規模武裝起義,最後由於芒市土司得到清政府和漢族地主的支持,起義被鎮壓下去了。近代以來,德昂族與景頗族等族人民曾共同抗擊英帝國主義對中國雲南西部地區的侵略。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侵略軍從緬甸侵入中國的德宏地區,當時淪陷區的德昂族人民參加了漢、傣等族人民組織的一支二千餘人的游擊隊,用銅炮槍、長刀及弩弓,同日本侵略軍進行了多次斗爭。抗日戰爭勝利後,德昂族人民各村組織自衛隊,反抗國民黨統治。解放軍進入雲南後,德昂族人民積極協助解放軍殲滅逃竄之國民黨軍隊,迎來了德昂族的解放。 社會經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德昂族屬傣族封建土司統治,頭人多世襲或由土司任免。頭人稱達崗(漢族稱為總伙頭),相當於鄉長,管轄數村。每村設達吉崗一人(漢族稱為伙頭),並設達朴隆、達基格等頭人,協助達吉崗處理村內一切事務,為土司攤派款項和貢物。屬景頗族山官(見景頗族山官制)直接管轄的德昂族,還要向山官繳納一定數量的保頭稅、官工、官谷等,同時,要向國民黨政府繳納苛捐雜稅。 德昂族的家庭,在20世紀初,還保留著父系大家庭公社的特徵:每個大家庭由三至四代有血緣關系的若干小家庭組成,共居一長房,過著集體勞動、共同消費的生活。隨後,由於土地私有制的逐漸確立,個體經濟的發展,外來商品貨幣的沖擊,高利貸、僱工和實物地租的出現,促使大家庭日趨瓦解,而建立起個體小家庭。 文化和風俗習慣 德昂族實行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男女婚前享有戀愛自由,姑娘選擇對象有一定自主權,但最後要徵得父母同意。結婚時,男家要給女方一定聘禮。若夫妻不睦,男方提出離婚,只要出幾斤米、幾元錢,請村寨頭人祭神樹後,即可通知女方回娘家。女方提出離婚,要賠償男方聘禮。新中國成立後已發生變化。 德昂族民間有著絢麗多彩的刺綉和雕刻藝術,有揭露反動統治者罪惡,歌頌勞動人民的愛情等內容的神話故事、民間傳說。如反映男女愛情悲劇的《蘆笙哀調》、《幫工調》,笛音哀婉凄惻,非常感人。樂器受附近傣族、景頗族和佤族影響,也使用鋩鑼和象腳鼓。管弦樂器有葫蘆笙、笛、小三弦、小四弦等。木鼓是本民族獨特的一種頭部寬、腳部窄的短鼓。舞蹈以木鼓伴奏,稱木鼓舞。 不同支系的婦女有不同的服飾,從其統裙橫線條紋的顏色來識別。她們上著開襟短衫,頭纏包頭,戴銀器及彩色玻璃珠,束腰箍,紮裹腿。男子著黑布圓領大面襟,纏黑色或白色包頭。少年喜帶大耳墜和銀項圈。 住房分竹樓和土屋兩種。竹樓亦稱干欄,樓上住人,樓下關牲畜。靠壩區村寨,多居土木結構的茅屋,廂房關牲畜,堆放柴草和安置腳碓。 節日有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做擺、燒白柴等,大多帶有宗教色彩。
希望採納
⑹ 傣族的資料(⊙o⊙)哦
傣族(羅馬字母:Dai),又稱泰族(泰文:ไทย,羅馬字母:Thai)、撣族(羅馬字母:Shan)等,民族語言為傣語(泰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傣族視孔雀、大象為吉祥物,民間故事豐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歡依水而居,愛潔凈、常沐浴、婦女愛洗發,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稱,過去傣族普遍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
傣族分布在中國、印度、越南、柬埔寨、泰國等國家。2000年,傣族在中國境內共有115.9萬人。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以及耿馬和孟連兩個自治縣。其餘的散居在景東、景谷、普洱、瀾滄、新平、元江、金平等30多個縣。邊疆傣族地區與緬甸、寮國、越南接壤 。
⑺ 緬甸有傣族嗎
緬甸有傣族。
緬甸人口民族:
緬甸人口有約5390萬(2015年),68%為緬族。主要的法定少數民族為撣族(9%)、克倫族(7%)、孟族(2%)、克欽族、克倫尼族(1%)、欽族(2%)、若開族以及華人(3%)、印度人、孟加拉人,但緬甸官方不承認華人、印度人、孟加拉人為法定少數民族。
撣族:
緬甸官方將分布在撣邦高原的泰民族命名為「撣」,分布在撣邦高原邊緣和其它地區的泰民族命名為昆、允、罕底、小撣、大撣、毛撣、泰蘭、泰隆、泰那等不同族稱。
實際上,緬甸各地的泰民族並不承認緬甸官方的民族劃分,對外均統一自稱「泰」,普通緬族人稱其為「撣」。
撣族與泰國的泰族、柬埔寨的泰族、越南的泰族、寮國的佬族、中國的傣族、印度的阿薩姆族,屬分布在不同國家不同叫法的同一個民族,都是泰民族的一部分。
(7)緬甸哪個邦是傣族擴展閱讀
傣族:
傣族,又稱泰族、撣族等,民族語言為傣語(泰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
傣族是泰國、寮國的主體民族,占泰國總人口的40%,傣族還是緬甸的第二大民族,中國、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國的少數民族。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傣族在中國境內共有126萬餘人 。
族稱:
中國傣族按分布地區有傣泐、傣那、傣亞、傣綳、傣端等自稱。西雙版納等地自稱「傣泐」,德宏等地自稱「傣那」,紅河中上游新平、元江等地傣族自稱「傣亞」,瑞麗、隴川、耿馬邊境一線的自稱「傣綳」,瀾滄芒景、芒那的為傣綳支系。漢族稱傣泐為水傣,傣那為旱傣,傣亞為花腰傣。
早在公元1世紀,漢文史籍已經有關於傣族先民的記載。唐宋文獻稱為「金齒」、「黑齒」、「銀齒」、「綉腳」、「綉面」、「茫蠻」、「白衣」等。元明時期仍稱為「金齒」、「白衣」。「白衣」又寫作「百夷」、「白夷"、「伯夷」,有的誤作「僰夷」,以致與白族混淆。清以來稱為「擺夷」。另外,越南史籍稱傣族為「哀牢」;緬甸史籍稱傣族為「撣」,印度史籍稱傣族為「阿洪姆」。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政府將分布在各自境內的傣族分別命名。泰國、越南、柬埔寨稱做泰,寮國稱做老,緬甸稱做撣,中國稱做傣,印度稱做阿洪 。
⑻ 緬甸撣聯邦,克欽邦,欽邦是什麼族
撣邦的主體民族就是「撣族」,其實就是我國的傣族
克欽邦的主體民族是「克欽族」,其實就是我國的景頗族
欽邦的主體民族是「欽族」,有學者認為「欽」就是中國的「羌」。
欽族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欽語支,其先民大約在公元2世紀前後從中國內陸南遷至緬甸戶拱地區,隨後繼續向南轉移,大約於13世紀到達親敦江流域,幾經輾轉流徙,以後又於14--15世紀被迫遷至西北部山區欽山山脈定居,即今日緬甸的欽邦。一部份遷到了印度阿薩姆地區。是隨藏緬語族南遷,較早進入緬甸的民族之一。
⑼ 誰知道佤邦這個地方而且是屬於什麼國家的
佤邦,或稱緬甸第二特區或撣邦第二特區,緬甸政府稱緬甸撣邦第二特區、北撣邦第二特區,位於阿佤山區,是緬甸聯邦的一個自治區,曾為緬甸共產黨根據地。
佤邦北面與中國雲南省接壤,南面與泰國接壤,首府為邦康市。佤邦下轄勐冒縣、溫高縣、勐波縣、勐元縣、邦康特區、南鄧特區。佤邦的總人口約55.8萬人,主體民族是佤族,為主要緬北華人聚居區,軍事力量由佤邦聯合軍組成,主要經濟為農業及礦業開采。
(9)緬甸哪個邦是傣族擴展閱讀
佤邦在歷史上為中國領土,唐代屬於南詔國,宋代屬於大理國,元代先屬鎮康路、後分屬孟定路與木連路,明代分屬孟定府、孟璉司、孟艮府,均為傣族世襲土官封地,清中期,阿佤山部分地區脫離原傣族土司控制,成為甌脫地,較知名者有葫蘆、莽冷。
在英國統治緬甸時期,佤邦曾和英屬緬甸分開,有過佤邦(Wa State)這一名稱。歷史上的「佤邦」與現階段的「佤邦」有很大的區別。
佤邦這一稱呼從何時開始已無從考證,但有資料證明,自英國殖民時期開始就有人稱茫弄以北、緬甸一側靠近阿佤山區的地方為「佤邦「,其中 「邦」是指防禦工事良好、以土司為單位管轄的山寨。
⑽ 傣族、撣族、泰族、老族是同一個民族還是同一個民族的不同分支或者是同源的不同民族
國內科考資料表明:傣族與百濮及百越中的滇越有關,傣族先民出自我國雲南西南傣族聚居區,東南亞各國傣族都來源於此。中國傣族與緬甸的撣(傣)族、寮國的主體民族佬族和泰國的主體民族泰族為同一民族。總人口6000萬以上。歷史上傣族以雲南南部、泰國北部和緬甸東部為核心建有傣族國家——妙香國。後經歷史演變,這個國家已不復存在,傣族散居於我國西南一帶和中南半島各個國家。在印度的東北阿薩姆邦亦有一部分傣族.
滿族建立的清朝進入泰族地區後,代替明朝統治著北方大部分泰族,繼續明朝的改土歸流政策,委派流官進行管理,但大多數泰族地區還是保留了土司制度,仍然由各地泰族頭人世襲管理,有數十個泰族土司政權。
中華民國政府延續了清政府對北部泰族地區的統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撤消了土司制度,設立了2個泰族自治州(西雙版納泰族自治州、德宏泰族景頗族自治州),7個泰族自治縣(臨滄•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泰族自治縣、臨滄•耿馬泰族佤族自治縣、思茅•孟連泰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思茅•景谷泰族彝族自治縣、玉溪•新平彝族泰族自治縣、玉溪•元江哈尼族彝族泰族自治縣、紅河•金平苗族瑤族泰族自治縣),以及數十個泰族鄉(分散在中國西南各地)。中國爆發文化大革命後,一部分泰族又開始向南遷徒,進入緬甸、泰國、寮國。
現今,北部泰族主要分布在中國雲南西部和南部邊疆,有人口110多萬人,信仰南傳上部佛教,除政治上的隔絕外,人民之間的婚姻情緣,地域上的山水相連,與南部泰族保持著緊密的聯系。
2、南部泰族
公元前2世紀左右,泰族先民逐漸開始向南遷徒,到公元11世紀中期,泰族人南徙更多起來,已經廣泛分布在雲南西部—雲南南部—寮國北部—緬甸北部—泰國北部—越南北部,並不斷地向南遷徒。
北部泰族處在彝族白族統治之下時,南部泰族則先後建立了勐交(緬甸東部)、勐老(即蘭滄,寮國北部)、蘭那泰(泰國西北部)、拍堯(泰國西北部)、哈里奔猜(泰國西北部)等獨立的小國家。這些小國之間、與北部泰族之間保持著王族間互相聯姻的傳統。後來這些小國家時而獨立,時而受北方王朝的節制。勐老(蘭滄)後來向泰國東北部發展,成了以後的寮國。蘭那泰是泰族首先在今天的泰國境內建立的一個政權。
壯、漢、傣等族交錯雜居地區,田地、山林等主要生產資料大部分掌握在外族地主手中,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錯綜復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