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緬甸資訊 » 緬甸是怎麼發起戰爭的

緬甸是怎麼發起戰爭的

發布時間: 2022-08-03 14:27:12

A. 這次緬甸戰爭的起因是什麼

中國與印度因藏南的問題鬧得不可開交,其實,主要就是為非法的麥克馬洪線鬧得不可開交。
而據麥克馬洪線簽約,還有」麥克馬洪線緬甸段」。麥克馬洪線緬甸段就包括了果敢這片土地。而今,緬甸見中印度關系因麥克馬洪線的問題不可開交,自然覺得麥克馬洪線緬甸段即「緬北」與「果敢」有被 否認的可能!所以用軍隊先駐入此地,奪取實佔主權為重!
原來緬甸曾長期隸屬英國印度殖民地的一部份。直至1937年才成立英緬殖民地政府,緬甸才脫離英印殖民地。故在1910年代英藏兩政府背著中國中央政府所劃定的麥克馬洪線是包括有緬甸段的, 即緬甸克欽邦北部Kachin Race Distribution Map克欽邦大部份(北部)是英國在民初侵佔雲南顥頗族聚居的江心坡和孟養土司地區, 中緬邊界條約割讓與緬甸的麥克馬洪線緬甸段。 此也為何招致印度政府振振有詞的說,中國既然可以承認麥克馬洪線緬甸段,為何不能承認麥克馬洪線印度段, 使印度侵佔藏南合理化。
這次緬甸新一輪的內戰爆發的主要原因,是緬甸新政府後面實際掌權的全國最高委員會在新憲法通過後,借口民族武裝抗拒整編已超過了規定期限,並從2010年9月1日起,把這些民族武裝宣布所謂的非法武裝。新政府成立前後,對這些「非法民族武裝」的軍事圍剿,當作是新政府顯示權威和行使新憲法的首要任務

B. 英緬戰爭的起因是什麼

英緬戰爭指英國侵佔緬甸,使其淪為英國殖民地的各次戰爭。第一次英緬戰爭的起因是18世紀末英國將其印度領地的東部邊界逐漸向緬甸推進。英國作戰計劃規定在陸上以防禦為主,而派出登陸兵在伊洛瓦底江口登陸。

1824年3月5日,在阿薩姆和布拉馬普特拉河谷開始軍事行動。英軍一支部隊雖搶佔了幾個居民點,但是,未能攻下馬拉—穆克赫要塞。雨季一開始,英軍就撤退了。

5月,馬赫·班都拉率領緬軍橫渡納阿夫河,於17日在拉木附近擊潰英軍。引起加爾各答和達卡一片慌亂。

然而,緬軍獲悉英軍在仰光登陸,便不再進攻,而匆促回師增援國內駐軍。

5月11日,英軍登陸兵在仰光登陸,使緬甸政府措手不及,從而輕易地攻佔該市。緬軍據守仰光以北陣地,將仰光的敵軍登陸部隊封鎖在市內。夏秋兩季,仰光地區一直處於激戰之中。英軍在其他地段佔領了緬甸大片領土。

1824年底,緬軍轉入進攻,但在12月5~9日期間仰光附近的戰斗中遭到重創。英軍得到增援後,於1825年4月1日強攻達努彪要塞,緬軍被迫撤退。

此後,雙方均未主動出擊。10月2日開始談判。英方的要求激起緬方的義憤,緬軍於是發起進攻。緬軍雖獲得幾次局部勝利,但最後仍遭失敗。

12月30日恢復談判。

1826年2月24日締結和約。根據條約規定,緬甸不得干涉阿薩姆、卡恰爾和賈伊蒂各公國的內政,南部的若開區和丹那沙林區劃歸英國,同意償付100萬英鎊的賠款,接受英國總督到任視事,簽訂緬英通商條約。

第二次英緬戰爭的起因是英國分艦隊進行了挑釁活動。這支分艦隊借口保護仰光英商的利益而掠走了一隻緬甸商船,炮擊岸防工事。

同時,還向緬甸政府提出最後通牒,要求對方再作更大的讓步。在遭到緬方拒絕後,英軍於4月5日從海上炮擊馬塔班港。英軍的炮兵占絕對優勢。雨季過去後,英國高德文將軍統率的「阿瓦」加強集團軍開始溯伊洛瓦底江而上。

10月9日,英軍攻佔卑謬,但隨後又退回仰光,原因是作戰計劃規定只佔領下緬甸。

因此,這次戰爭實際上不是以媾和,而是以休戰結束的。第三次英緬戰爭是英國又一次進行侵略而引起的。為了徹底兼並緬甸,英國利用英商貿易公司就緬甸政府處以罰金問題提出控訴作為發動這場戰爭的口實。

10月22日,英國向緬甸政府提出最後通牒,要求賦予英國監督緬甸外事活動的權力。緬方接受了這項要求。

盡管如此,預先部署好了的英軍還是發起了進攻。

11月14日,英軍佔領明赫拉邊防炮台,直撲緬甸首都曼德勒。緬甸正規軍抵擋不住在數量和裝備上佔有優勢的英軍。

11月28日,英軍開進曼德勒。

1886年1月1日,緬甸被宣布為英國領地,作為一個獨立省劃歸印度。為了反擊英國的奴役,緬甸境內開展了反對佔領者的游擊戰爭,直至19世紀末才被英國人鎮壓下去。

C. 2019年8月20日前後,緬甸戰爭打響,這場戰爭的原因及背景是什麼

此次大規模襲擊的直接導火索是在2019年7月25日和8月5日政府軍在緬甸撣邦查獲兩起毒品和武器彈葯走私案,其幕後主使是北方聯盟中的若開軍,因為其巨大的損失而引發了這次大規模襲擊,據稱案值超過千萬美元。

2019年上半年,是緬軍自2018年12月21日宣布在北部軍區、東北軍區、東部軍區、三角軍區、東中部軍區階段性「停火」的時間點(期間緬軍數次宣布延長停火期限),在此期間,緬軍雖然未對果敢紅岩解放區發動大規模軍事進攻,但卻對駐江西地區的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各部滋擾不斷,蓄意製造摩擦,更是數次主動挑起戰火,違背其「停火聲明」對同盟軍發動軍事進攻。

(3)緬甸是怎麼發起戰爭的擴展閱讀

自從2018年11月若開邦戰事升級以來,若開軍已經成為與緬軍交戰次數最多的民武,無論是交戰的頻率之高,還是交戰的范圍之廣,都是近年來緬甸內戰所罕見。

軍方與若開軍針對一些戰略要地展開了反復的爭奪戰,北至欽邦百力瓦鎮孟緬邊界地帶,南到民壁鎮附近。在交戰中,政府軍經常動用武裝直升機參戰,但從目前的局勢來看,軍方與若開軍的戰事遠遠沒有結束,若開邦的戰事已經成為一場曠日持久的拉鋸戰。

D. 緬甸內戰的由來以及背景

緬甸是亞洲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度。大約5000年前,人們就居住在緬甸的伊洛瓦底江地區。約在公元前200年,驃人進入伊洛瓦底江的上游地區。兩世紀之後孟族來到錫唐河流域,而在849年緬甸人接管驃河流域並建立蒲甘城。
原文載於學史博客(www.xueshiboke.com),
原文鏈接;http://www.xueshiboke.com/post/41.html
公元前後,中國哀勞人沿湄公河南下,其中一支來到了今天的柬埔寨和寮國,成了高棉人,另一支進入泰國和緬甸,緬甸境內,居住在錫唐河流域的孟人則是哀勞人的後裔。3世紀,驃族建立驃國,都卑謬。與此同時,孟人在毛淡棉西北60公里建立了直通國。驃過滅亡後,孟族王朝統治者統治了整個下緬甸直到11世紀。
1044年,阿奴律陀國王統一全境,創建了緬甸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蒲甘王朝(1044-1287)。從此蒲甘作為首都為王朝服務了240年,繁華程度可想而知。蒲甘王朝是緬甸歷史上第一個包括緬、撣、孟等各民族的統一政權。
蒲甘是緬甸一個古老的城市。最初,蒲甘是聚集了20餘個村落的小鎮,名叫「阿利摩陀那補羅」,意為「驅敵城」。849年,第34代王頻那王在蒲甘築城,建立擁有12座宏偉的城門,外有護城河環繞的具有一定規模的城市,幾任城主都信奉教派鬆弛,規模陳腐的阿利教(一個萬物有靈與大乘佛教混合的教派),漸漸引起了居民的不滿。
蒲甘王朝建立後,小乘佛教取代阿利教成為國教。阿奴律陀王非常仰慕小乘佛教,他在緬甸廣修佛塔,最終將蒲甘打造成擁有上萬造型各異的佛塔,馳名世界的佛教聖地。
阿奴律陀篤信佛教,他聽說下緬甸孟人王國的京都直通一帶流行小乘佛教,信徒非常多,就派人求取真經。誰知道,孟人國王摩奴訶不買阿奴律陀的賬。他不但不給佛典,還侮辱使者,惹得阿奴律陀大怒。公元1057年,阿奴律陀統兵發動了征服直通的戰爭。,3個月後阿奴律陀大獲全勝,俘虜了摩奴訶班師回朝。在他的戰利品中有三藏經30部,300多名高僧和技藝高超的各種能工巧匠。回答蒲甘後,阿奴律陀一邊宣傳巴利語系佛教,一邊命令匠人營建大量的佛塔、佛寺,並講佛教作為維護和穩定統治的重要國策。在此之後的243年間,歷代蒲甘王朝都效仿阿奴律陀護佛宏法,並廣建佛寺,結果蒲甘城「出門見佛塔,步步遇菩薩」,1.3萬多座佛塔高聳入雲間,人送蒲甘美號「萬塔之城」。
據傳說,當時蒲甘佛塔超過四百萬座,遠大於當時城市居民的數量。這些精妙的佛塔建築遍布城內城外,密如蛛網,風格萬千。塔內佛像或坐、或立、或卧,有的頂天立地,大小高矮各有不同;塔內壁畫,精雕細刻,巧奪天工。蒲甘王朝的建塔規模宏大,是緬甸建塔歷史上的頂峰、建塔藝術幾乎集緬甸建築藝術之大成,使蒲甘成為當時緬甸文化、宗教的中心,迄今依然保持著緬甸宗教聖地的地位。
中緬兩國的正式交往,史書記載始於中國的漢代。漢永元六年(公元94年)緬甸部落正式遣使中國,此後各個朝代,兩國互派使者頻繁。公元9世紀,有3000名驃國人來到拓東城(今昆明)居住,促進了兩國的交流。此後,更是有很多中國人在緬甸定居。
802年(唐德宗貞元年)驃國國王派遣一個文化使團來到唐朝京城長安,表演緬甸古樂和精彩的舞蹈,鄭和下西洋後明朝社四夷館,即有緬甸一科,到了清朝,翻譯機構內的朝「緬甸館」中有緬甸學者,他們一邊翻譯緬文,一邊進行翻譯工作,極大的促進了中緬兩國的交流、往來。並且,講兩國友好的傳統一直保持了下來。

E. 英緬戰爭的過程

第一次戰爭(1824—1826)的起因是十八世紀末英國將其印度領地的東部邊界向緬甸推進。英國印度殖民當局利用阿拉干(1785年並入)與英國東印度公司孟加拉管區接壤的邊境上時常發生沖突為借口,向緬甸宣戰。英國作戰計劃規定在陸上以防禦為主,派出登陸部隊在伊洛瓦底江口登陸。1824年3月5日,在阿薩姆和布拉馬普特拉河谷開始交戰。英軍一支部隊雖搶佔了幾個居民點,但未能攻下馬拉—穆克築壘要點。並在雨季之初撤退。5月,馬赫·班都拉率緬軍橫渡納阿夫河,於17日在拉穆(孟加拉邦)附近郊擊潰英軍。引起加爾各答和達卡一片慌亂。但在緬軍獲悉英軍在仰光登陸消息後,便不再擴大戰果,而急速回師馳援國內駐軍。5月11日,英軍登陸兵在仰光登陸,實出緬甸政府所料,因而英軍輕取該城。緬軍在仰光城北佔領陣地,把敵登陸兵封鎖在市內。夏秋兩季,仰光地區一直處於激戰之中。英軍在其他地段進展順利,佔領了緬甸大片領土。1824年底,緬軍轉入進攻,但在12月5—9日仰光附近郊的戰斗中遭到重創。英軍得到增援後,於1825年4月1日強攻達努彪防區,緬軍被迫撤退。此後,雙方均未主動出擊。10月2日開始談判。英方的要求激起緬方的義憤,緬軍於是發起進攻。緬軍雖獲得幾次局部勝利,但結果仍遭失敗。12月30日恢復談判。1826年2月,英軍占楊達波,進逼緬京阿瓦。同月24日緬王孟既(1819—1837年在位)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楊達波條約》根據條約規定,緬甸不得干涉阿薩姆、卡恰爾和德扎伊恩季各公國的事務,南部若開、丹那沙林兩省劃歸英國,支付一百萬英鎊的賠款,接受英國常駐總督,簽訂緬英通商條約,允許英國船艦在緬甸港口自由航行,緬甸接受英國派遣的代表駐在緬京。這是緬甸歷史上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從此,英國侵略勢力逐漸深入緬甸,緬甸開始走上半殖民地、殖民地的道路。但英方在戰事中陣亡的人數也高達15000人,戰爭支出高達1300萬英鎊,使英國在印度一度陷入經濟危機。印度總督阿美士德險被撤換。
戰爭也給緬甸各族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戰爭結束後,英印總督派往緬甸的大使,利用其可參加緬王早朝的特權,暗中了解和掌握了緬甸統治集團內的大量情況,並借機組織間諜活動,給英國當局進一步在緬甸擴張提供了重要情報。這是緬甸歷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條約。從此,獨立的緬甸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第三次戰爭(1885)始於英國的又一次侵略。英國利用受到緬甸政府科以罰款的英商公司的上訴作為發動戰爭的口實,企圖兼並整個緬甸。10月22日,英國向緬甸政府發出最後通牒,要求賦予英國監督緬甸外事活動的權力。緬方接受了這項要求。盡管如此,預先部署好的英軍還是發動了進攻。11月14日,英軍佔領邊防要塞敏赫拉,直逼緬甸首都曼德勒。緬甸正規軍抵擋不住在數量和裝備上佔有優勢的英軍。11月28日,英軍開進曼德勒。1886年1月1日,緬甸被宣布為英國領地,作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獨立省。為了反擊英國的奴役,緬甸境內開展了反對佔領者的游擊戰爭。直至十九世紀末,才被英國人鎮壓下去。

F. 第三次英緬戰爭是怎麼發生的

1885年英殖民者又發動了第三次英緬戰爭。19世紀中葉,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開始由自由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帝國主義列強為擴大商品市場,掠奪原料產地,竭盡全力爭奪殖民地和勢力范圍。英殖民者為將緬甸劃入自己的勢力范圍,防止別國插手,於1885年10月22日,借口緬甸政府對英資孟買緬甸貿易公司販運柚木偷稅漏稅活動處以罰款是迫害英國商人,向緬甸政府發出最後通牒。11月9日,緬甸政府答應了英方部分要求。盡管如此,早已准備好的英軍還是發動了第三次英緬戰爭。11月14日,裝備精良的英軍1萬多人,沿伊洛瓦底江向曼德勒方向發起進攻。英軍未遇多大抵抗,僅用了14天就佔領了曼德勒。1886年1月1日,上緬甸被宣布為英屬殖民地。英國殖民者的強盜行徑激起了緬甸各族人民的強烈反抗,給侵略者以沉重打擊。英軍佔領曼德勒以後,增兵4萬人,耗費大量軍費,花了10年時間,才把各地的抗英斗爭鎮壓下去。中國人民曾協助緬甸人民抗擊英國侵略者。第三次英緬戰爭中,雲南地方官曾派騰越都司李文秀到緬甸了解戰況。後來李文秀率部500餘人去緬甸參加抗英斗爭,最後戰死疆場。

G. 清緬戰爭為什麼會爆發

歷史:歷史上每一場戰爭爆發都是有原因和背景的,所以人們如果想要根據這些戰爭來了解當時的歷史,那麼就可以先去了解這些原因和背景,因為這樣能夠方便人們去理解。

三、清緬戰爭的結果

這場戰爭持續了比較久,而且戰爭的後面 雙方國軍都對這份合約不是很滿意,在乾隆53年4月的時候,緬甸國王孟雲為應付周邊國家的壓力,主動改善了對華關系,而且還派出使節奉表納貢,所以這件事情才算結束,但是青免臨時的合約正式文本當時沒有被保留下來,然後雙方向各自國軍報的內容又有差異,因此雙方在戰爭結束交涉之後 還因為此件事情拖延了二十年。

H. 水呢給我介紹一下緬甸獨立戰爭的詳細經過,謝謝

伊洛瓦底江飲恨在英國鐵蹄下
緬甸是中南半島上最大的國家,位於中印兩國之間,是連接南亞與東南亞的紐帶,
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早在16世紀初葉至17世紀70年代,緬甸就成為歐洲殖民者爭奪的目
標。
18世紀中葉,英國取得對印度的控制權後,即覬覦緬甸,多次派人前往緬甸談判,
企圖迫使緬甸與其簽訂不平等條約,並以此為名進行偵察活動,積極為其對緬甸殖民擴
張做准備。19世紀初,英國逐步在印度站穩腳跟,為了打通印度與馬來半島英屬殖民地
的聯系,並打開從西南入侵中國的門戶,進一步擴大其對亞洲國家的殖民侵略,便把侵
略擴張的矛頭指向了緬甸。在1824年至1885年的60多年時間里,英國殖民統治者連續對
緬甸發動了三次侵略戰爭,最終侵佔緬甸全境,使緬甸淪為英屬殖民地。
第一次英緬戰爭發生於1824—1826年。英國殖民者在多次誘迫緬甸締結不平等條約
失敗後,即不斷在阿拉干、曼尼普爾、卡恰爾和阿薩姆等地區挑起事端,惡化邊境形勢,
為其發動侵略戰爭製造口實。1824年3月5日,英印殖民當局以緬甸出兵卡恰爾,進攻有
爭議的內夫河口刷浦黎島英守軍,威脅了英屬印度的安全為借口,對緬甸發動了第一次
侵略戰爭。
入侵英軍分為三路:第一路沿布拉馬普特拉河進入北方的阿薩姆地區,第二路進攻
西南部的阿拉乾地區,第三路從海上進攻緬甸南部。戰爭首先在阿薩姆打響,英軍在遭
到緬軍頑強抵抗,付出沉重代價後,於1825年1月攻佔阿薩姆首府。而在阿拉干方向,
緬軍在班都拉將軍的指揮下,於1824年5月初,渡過內夫河,主動出擊,一舉攻下英印
吉大港地區重鎮拉特納帕蘭和拉木。英國殖民當局極為震驚,唯恐緬軍乘勝進攻吉大港,
急忙調兵增援。但由於5月間從海上進攻緬甸的英軍攻佔了仰光,緬軍主力奉命回師南
下,阿拉干戰場形勢轉而對英軍有利,英軍轉守為攻,於1825年3月攻佔阿拉干首府,
隨後控制了阿拉干全境。從海上進攻伊洛瓦底江流域是這次戰爭英軍主要作戰方向。
1824年5月9日,英軍一支由66艘戰艦、1.1萬人組成的龐大艦隊從安達曼群島駛向緬甸
南部沿海,乘緬軍主力尚在西部邊境地區,南部沿海兵力空虛之機,在仰光登陸,攻佔
了仰光、勃古等海岸城市,從南面直接威脅緬甸中心地區。緬甸政府急調部隊據守仰光
以北陣地,並召班都拉率軍回師南線。11月,緬軍6萬多人冒大雨和酷熱,翻山越嶺,
趕回仰光前線。12月1日,班都拉率部向駐守仰光的英軍發起總攻,但由於雙方武器裝
備差距太大,緬軍最好的武器也只是18世紀的滑膛槍。英軍以逸待勞,緬軍長途跋涉,
疲憊不堪,又加之英軍增援部隊陸續到達。因此,緬軍幾次進攻失利,傷亡慘重,被迫
退守仰光西北掘壕固守。
1825年3月,英軍沿伊洛瓦底江北上,對班都拉勸降不成,即對緬軍陣地發起猛攻。
班都拉將軍親臨前線指揮作戰,不幸中彈身亡,緬軍陷入混亂,英軍趁機攻佔了緬軍陣
地。4月3日,英軍又占卑謬,因進入雨季,不敢繼續北上。班都拉之死和英軍不斷入侵
緬甸腹地,動搖了緬甸統治者的抗英決心,緬王接受議和派建議,於9月派人與英方談
判。英方提出的割地、賠款等苛刻條件引起緬方義憤。10月,緬政府重新組織1萬多人
的部隊,向卑謬的英軍發起反攻。緬軍雖給敵以有力打擊,但英軍大批援軍趕到後,反
攻仍遭失敗。
1826年2月,英軍長驅直入,佔領蒲甘,逼近緬甸首都,緬甸政府被迫接受英方提
出的談判條件,於2月24日與英殖民者締結了和約。至此長達兩年之久的第一次英緬戰
爭結束。根據條約,緬方割讓阿拉乾和丹那沙林兩地給英方,賠款100萬英鎊。戰爭給
緬甸各族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使獨立的緬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英國殖民當局
雖然取得了進一步入侵緬甸的橋頭堡,但在緬甸人民的頑強抗擊下,也付出了沉重的代
價,侵緬英軍4萬多人,約有1.5萬人葬身戰場,消耗戰費1300萬英鎊。
第二次英緬戰爭起於1852年。英殖民當局在取得第一次英緬戰爭勝利後,侵略野心
惡性膨脹,不但不滿足於割地賠款,還想獲得更多的政治、經濟利益。在與緬甸進行多
次締結商約的談判未果後,以緬甸整治仰光港口,懲處英商違法犯罪活動「虐待英商」
為借口,派分艦隊進至緬甸沿海地區,掠走緬甸商船,殺害緬方船員,炮擊岸防工事,
進行海上封鎖。同時,還向緬甸政府發出最後通牒,要挾緬方作出更大讓步。緬方拒絕
了英方無理要求,英國將領戈德溫遂於4月初率2萬餘人從丹那沙林向緬甸發起進攻。此
次緬甸政府沒有像第一次英緬戰爭那樣組織積極抵抗,英軍僅用了8個月就侵佔了下緬
甸地區。不堪忍受英國殖民統治的緬甸各族人民展開了長期頑強的斗爭,英殖民當局用
了5年時間才控制了這一地區。1862年,英國殖民者把阿拉干、丹那沙林和勃固三個地
區合並組成「英屬緬甸」,加強了對下緬甸的殖民統治。
1885年英殖民者又發動了第三次英緬戰爭。19世紀中葉,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開
始由自由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帝國主義列強為擴大商品市場,掠奪原料產地,竭
盡全力爭奪殖民地和勢力范圍。英殖民者為將緬甸劃入自己的勢力范圍,防止別國插手,
於1885年10月22日,借口緬甸政府對英資孟買緬甸貿易公司販運柚木偷稅漏稅活動處以
罰款,是迫害英國商人,向緬甸政府發出最後通牒。11月9日,緬甸政府部分答應了英
方要求。盡管如此,早已准備好的英軍還是發動了第三次英緬戰爭。11月14日,裝備精
良的英軍1萬多人,沿伊洛瓦底江向曼德勒方向發起進攻。由於緬甸政府沒有必要的思
想和軍事准備,英軍未遇多大抵抗,僅用了14天就佔領了曼德勒。1886年1月1日,上緬
甸被宣布為英屬殖民地。英國殖民者的強盜行徑激起了緬甸各族人民的強烈反抗,各地
抗英斗爭此起彼伏,聲勢浩大,給侵略者以沉重打擊。英軍佔領曼德勒以後,增兵4萬
人,耗費大量軍費,花了10年時間,才把各地的抗英斗爭鎮壓下去。中國人民曾協助緬
甸人民抗擊英國侵略者。第三次英緬戰爭中,雲南地方官曾派騰越都司李文秀到緬甸了
解戰況。後來李文秀率部500餘人去緬甸參加抗英斗爭,最後戰死疆場。
英緬戰爭對緬甸的社會歷史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中斷了緬甸封建專制王朝獨立
發展的進程,使緬甸從一個獨立的國家淪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為英國大量掠奪緬甸資
源,擴大殖民侵略,打開了通路。縱觀3次英緬戰爭,緬甸之所以失敗,固然有其是一
個落後的封建王朝,在政治、經濟、技術上都比不上英國殖民主義者等原因。但戰爭指
導上的失誤則是緬甸失敗的根本原因。
首先,緬甸統治階級內部缺乏堅持抗擊英國侵略者的決心和勇氣,未能組織有效的
抵抗。第一次英緬戰爭,緬甸政府尚能積極備戰,組織抗擊英軍入侵,雖然雙方武器裝
備差距很大,但在3個方向上均給英軍以重創,迫使敵進行了長達兩年之久的戰爭,付
出了慘痛代價才佔領了阿拉乾和丹那沙林地區。而這次戰爭的失利也在於,緬甸統治集
團內部對戰和問題始終未形成一致意見,總是幻想侵略者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因此,
在英軍進攻的緊要關頭,主和派就佔了上風,使緬甸政府喪失繼續抵抗的信心,被迫簽
約求和。到了第二、三次英緬戰爭,緬甸政府表現得更為軟弱,既無必要的思想和軍事
准備,又無實際組織大規模抵抗的能力,以妥協苛且偷安。結果,英軍在兩次戰爭中分
別只用了8個月和14天就佔領了下緬甸和上緬甸。而戰後英軍用了10年的時間才平息了
各地抗英游擊戰爭,這也從反面說明了,如果各族人民規模浩大的抗英斗爭能有一個堅
強統一的領導,緬甸一定能夠打敗英國侵略者的。
其次,緬甸統治者在戰略上顧此失彼,缺乏統一運籌能力。第一次英緬戰爭中,英
軍以英屬印度為基地,在戰略上採取聲東擊西,先在阿薩姆挑起戰火,吸引緬軍主力於
西線,而後乘緬甸南線兵力空虛,利用海上優勢,以1萬多人在南部沿海登陸,輕而易
舉地拿下了仰光。此時,緬軍在西線集結了6萬多人的部隊,並在班都拉的率領下主動
出擊入侵之敵,一舉攻佔了吉大港地區的兩個重鎮,引起了敵極大恐慌。
這時緬甸政府如能以少量部隊在南線牽制英軍,阻敵北上,並指揮主力部隊乘勝向
吉大港、孟加拉方向進攻,必將扭轉被動局面。可緬甸統治者卻舍近求遠,急將主力調
回南線。6萬大軍冒大雨和酷熱,翻山越嶺,用了4個月時間,行程500多公里,趕到仰
光前線,對英軍發起總攻。而英軍則利用這段時間調整部署,增援仰光方向,以優勢武
器裝備,以逸待勞,很快就擊退了緬軍的進攻。此役,緬軍傷亡5000多人,英軍只損失
不到400人,使緬方在軍事上遭受嚴重挫折,已無力挽回敗局。
第三,緬甸統治者對英國殖民者的侵略企圖缺乏警惕和戒備。英殖民當局為擴大殖
民統治,總是以談判、經商、探險等和平手段為掩護,深入對方境內進行偵察、間諜活
動,為其發動侵略戰爭做准備。對此緬甸政府缺乏應有的防備,給了敵以可乘之機。如:
早在1795—1811年,英國就通過東印度公司6次派遣使者進入緬甸,一方面企圖誘迫緬
甸當局簽訂不平等條約,另一方面深入了解緬甸社會各方面情況,積極為英國對緬甸殖
民擴張出謀劃策;第一次英緬戰爭結束後,英印總督派往緬甸的大使,利用其可參加緬
王早朝的特權,暗中了解和掌握了緬甸統治集團內的大量情況,並借機組織間諜活動,
給英國當局進一步在緬甸擴張提供了重要情報;英印政府佔領下緬甸後,即加緊向上緬
甸滲透,英印駐緬甸總督親自率代表團到上緬甸訪問。他們在上緬甸逗留長達兩個月,
雖未達成任何協議,卻收集到了大量緬甸的政治、經濟、交通、資源、氣候等重要情報。
第三次英緬戰爭爆發後,英軍就拿著事先繪制的伊洛瓦底江沿岸緬軍要塞分布和地形圖
作戰,掌握了戰場主動。

I. 緬甸打仗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緬甸內戰始於1960年,當時軍事強人奈溫奪取政權,建立軍事獨裁政府,否決少數民族的自決權,開始緬甸化同化政策。由此,緬甸陷入50多年的內戰。這場內戰,截止到現在仍未有停歇的意思。在緬甸近6000萬人口中,緬族佔了2/3,撣族、克倫族、克欽族、孟族、佤族等是比較大的少數民族。緬甸現在有公開的25支民族武裝和10多支不常露面的民族武裝,僅撣邦就有10多支民族武裝經常活動。在這些武裝當中,有一些是當年國民黨遠征軍的遺老遺少,是中華民族遺落在他國的武裝;有些是由緬共演變出來的武裝。但是,這次和緬甸政府軍打得最激烈的卻不是和中國源源較深的那些武裝,而是和美國源源頗深、受美國支持較多的克欽獨立軍。而這次緬甸政府軍和克欽獨立軍的戰爭,美國在其間的作用不可忽視。
在美國智庫(CSIS)最新提出的、針對中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2.0版的政策建議中,關於東南亞布局的內容提到的第一個國家就是緬甸。考慮到近幾年緬甸的政治改革、緬甸反對派昂山素季的出獄並恢復議員身份,以及美國政要頻繁訪問緬甸,可想而知緬甸已經成了美國在地院戰略上准備遏制中國的重要布局。考慮到中國和緬甸現政府的關系,美國的目標一直是推動親西方的昂山素季在競選中上台,這一點從美國總統奧巴馬訪問緬甸,並與昂山素季密談可以窺斑見豹。但是,緬甸現政府顯然沒有給昂山素季和美國機會,昂山素季最終因憲法所限未能獲得競選總統的資格。這使得美國通過競選途徑贏得緬甸的可能性基本沒有了。於是,美國開始選擇內戰方式。
事實上,為了使得昂山素季獲得更多支持,美國一直在努力促使克欽獨立武裝在政治上支持昂山素季,從而使昂山在緬甸獲得軍事上的力量。要想搞清楚這一點,我們還得從緬甸克欽獨立武裝的歷史說起。19世紀,英國殖民者先後發動3次侵緬戰爭,並於1886年正式在緬甸建立起殖民統治。和在印度一樣,英國人在緬甸也採取了分而治之的政策,建立了「七邦七省」,並有意識地將一些軍政要職逐步讓給克倫、克欽和佤族等少數民族。隨著時間推移,各少數民族與緬族的關系不斷惡化,緬甸的民族分離主義越來越明顯。與此同時,受英國殖民者影響,克欽等緬甸少數民族中的大部分人也拋棄了傳統的拜物信仰,改信了基督教,與英國人合作對付緬族人。1948年緬甸獨立,那時候少數民族分離主義已經很明顯。到了1962年後的奈溫軍政府時期,矛盾開始激化。克欽獨立軍就是成立於1961年2月5日,是緬甸克欽族分裂運動克欽獨立組織(KIO)的武裝力量。克欽獨立武裝是緬甸最大的地方民族武裝之一,也是緬北勢力最大的反政府武裝,數十年來與緬甸中央政府的國防軍打打停停,戰爭不斷。事實上,克欽獨立軍與美國淵源頗深。早在上世紀緬甸獨立前,可親民族的拼音文字都是由美國傳教士奧拉·漢森幫忙編制的,並把第一本用克欽文翻譯成的《聖經》交給克欽民族,克欽族就是在那時候開始改變了信仰。目前,克欽邦超過90%的人都信仰基督教。二戰爆發後,日本軍隊佔領了全緬甸,由於初期盟軍還處於劣勢,所以希望能在緬甸動員更多本土力量對抗日本侵略軍,於是美國就與克欽族合作成立了擅長山地作戰的「克欽101突擊隊」(Force 101 Ranger)。這一突擊隊參與了不少美軍對日軍的作戰,扮演了諸如偵察、突襲和炸毀日軍彈葯庫等任務。克欽101突擊隊發展迅速,到1945年初由原來2000人發展為2萬多人,成了抗日英雄部隊,部分甚至還參與了美國在太平洋的對日作戰,得到了美國總統和國防部的嘉獎。戰後,美軍撤離緬甸,但在美軍中一直保留了101突擊隊的番號和101部隊基金會。
緬甸獨立後,101克欽突擊隊以五個營兵力轉入了新成立的緬甸聯邦國防軍。當時,緬族軍隊僅有三個營。由於昂山繼任者沒有兌現「彬龍協議」中關於尊重少數民族自治意願的條款,緬甸政府與少數民族的矛盾沖突加劇惡化。1949年,實力強勁的克欽部隊應時任總理吳努的要求,南下攻打正在圍攻仰光的克倫族軍隊,擊敗克倫族軍隊後可親部隊又在勃固山區打垮了緬共力量。
但是,隨後克欽部隊發生分裂,一部分軍隊進入克倫族軍中,並於1961年2月5日建立了以早丹等三兄弟為首的克欽獨立軍,次年回到克欽邦,成了反政府軍武裝。緬甸獨立後即和美國建交,與美國關系的惡化則始於軍隊接管政權後。在奈溫建立軍政府後,美國即將駐緬使館降為代辦級,停止對緬甸提供經濟援助和進度援助,撤消了對緬甸的貿易普惠政策,對面實施了武器禁運,並對緬甸實施了金融制裁,組織國際機構對緬提供援助。
事實上,自那時開始緬甸被美國封鎖了。美國和緬甸關系的改善是從2009年9月開始,奧巴馬政府公布對緬新政策,在維持現有制裁同時,恢復與緬直接接觸並有條件擴大對緬人道援助,目的是換取親西方政治人物昂山素季的自由。2009年11月,奧巴馬在新加坡與包括緬總理吳登盛在內的東盟國家領導人舉行會晤。
2009年11月和2010年5月,美國務院助理國務卿坎貝爾兩次訪緬。作為和西方改善關系並實施內部改革的一部分,2010年11月13日,昂山素季被緬甸政府釋放。昂山素季被釋放後,美國政客即開始頻繁訪問緬甸。2010年12月,美國務院助卿幫辦約瑟夫·雲訪緬。2011年5月,約瑟夫·雲再次訪緬。2011年6月美共和黨參議員麥凱恩訪緬。2011年8月,美參議院批准關於米德偉(Derek Mitchell)擔任美國緬甸事務特使,米德偉先後於9月和10月訪問緬甸。9月29日,美助理國務卿坎貝爾、助理國務卿波斯納和緬甸問題特使米德偉分別在華盛頓會見緬外長吳溫納貌倫。11月30日,美國務卿希拉里對緬甸進行歷史性訪問,成為50多年來第一位到訪緬甸的美國國務卿,此後兩國關系開始改善。2012年1月11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宣布減輕對緬甸制裁,准許美國公司在緬甸投資。2012年11月19日,美國總統奧巴馬訪問緬甸。奧巴馬此行使其成為首位在位期間訪緬的美國總統。2013年5月,緬甸總統吳登盛訪美,成為47年來首位訪問美國的緬甸國家元首。
美國和緬甸改善關系,目的是為了緬甸政府釋放昂山素季,並推動緬甸改革,從而試圖在後面的選舉中贏得緬甸選舉,從而完成對緬甸的政權演變。對緬甸政府來說,以釋放反對派領袖昂山素季來換取美國對緬甸的制裁解禁,目的是為了進行改革,並擴大緬甸與外部的經濟合作與聯系。兩國的蜜月期在2013年5月奧巴馬訪問緬甸達到頂點,之後開始回落。
奧巴馬在訪問緬甸時,與昂山素季進行了會見並有密談。在會面後不久的6月份,昂山素季即宣布參選總統。這一變化顯然突破了緬甸政府的底線,經過一年多時間的拉鋸,最終緬甸聯邦議會議長吳瑞曼在2014年11月18日,在內比都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表示,下屆政府時期方可修改現行憲法,明年底大選依然依據現行憲法舉行。
這也意味著昂山素季將不可能擁有總統競選資格,美國針對緬甸的5年布局也就此宣布落空。為了推動改革,緬甸新政府自2011年3月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於重啟與少數民族獨立武裝的談判,但緬軍和政府之間也存在一定的矛盾和誤解,所以彼此仍是打打停停,並未真的停止,只是到2012年1月後沖突次數減少。到了2012年年底和2013年年初,沖突再次加劇。由於政府已經與多個少數民族簽署了停火協議,所以這之後的沖突雙方主要在克欽獨立武裝與政府軍之間展開。2014年4月,緬甸政府雋星新一輪人口普查,這遭到了部分少數民族武裝控制區域的抵制。由於政府軍簽署停火協議的主要條件就是要緬甸境內的獨立武裝解散軍隊,緬甸只能允許「一國一軍」的存在。連續3年的戰爭使得克欽獨立武裝壓力過大,經濟也面臨崩潰局面。在這種情況下,克欽獨立武裝也在不斷尋求外援。
考慮到中國和緬甸之間的關系,克欽獨立武裝能夠尋求最大的幫助就只能是美國。2014年4月中下旬,緬甸克欽獨立軍副總司令桑魯甘茂對美國進行了為期11天的訪問。在美國,桑魯甘茂會見了包括主管民主、人權與勞工事務的助理國務卿湯姆。馬林諾夫斯基、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薩曼莎。鮑爾、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國際開發署及國防部的一些官員。另外,甘茂還會見了聯合國秘書長緬甸特使南威哲、旅美克欽民族國際組織、其他克欽組織等代表。而早在這之前,在奧巴馬執政後不久,克欽邦的「101突擊隊」的老兵就曾聯名向白宮寫信,希望美國能對克欽予以幫助。奧巴馬政府認為,美國有必要幫助克欽,表面上理由是克欽曾幫助美國軍隊打過日本軍隊,事實上則是因為在美國對緬新政策下克欽獨立武裝對美國有了新的利用價值和意義。
不過,那時候美國還需要和緬甸官方進一步緩和關系,所以只是態度上表示支持,並未提供實質性援助。雖然沒有實質性的支持,美國還是給了克欽獨立武裝一個建議,即發展和緬甸民主派即昂山素季方面的關系,通過與昂山素季領導的民盟合作來獲得美國的幫助。這實際上是美國在給昂山素季策劃軍事支持力量。當然,由於這個選擇牽扯到大國利益,克欽獨立武裝不敢得罪中國。
因此,克欽獨立武裝並沒有很快敢下決定,雙方並未達成利益一致。但是,2014年4月甘茂訪美,希望美國政府能夠作為見證者參加緬甸政府和各民族武裝組織之間的停火協議簽訂儀式。這實際上是克欽獨立武裝試圖將美國拉入到緬甸內戰調停當中,將克欽問題國際化的一次努力。努力的目的是,迫使緬甸政府讓步,實施聯邦制,並允許克欽等少數民族保留獨立武裝。2014年4月29日,甘茂又對緬甸《伊洛瓦底江新聞雜志》表示,緬甸內戰已經打了60年,這個問題已不是雙方能夠處理的;中國是強大的鄰居,同時美國是一個認真開展對緬交流的超級大國,只有中美兩個大國參與進來,克欽民族的和平才能實現。
克欽獨立武裝的這種行為,在大國角力的情況下實際上是順著美國的利益在走,而一旦緬甸問題國際化,那麼就將影響中國的絲綢之路戰略,中印緬孟經濟走廊的戰略實施就將受到影響。所以,對中國來說,並不希望美國插入進來,特別是在中國越來越需要打通從緬甸到印度洋的陸路通道的時候。客觀上,中國反對克欽的想法。然而,由於緬甸政府確定了昂山素季不能參加本屆總統選舉,美國試圖借昂山素季勝選或敗選後發動對緬甸的和平演變的計劃破滅了。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需要搞亂緬甸。與此同時,作為緬甸政府,為了繼續贏得美國的信任,從而試圖得到美國的諒解,也在盡最大努力改革以符合美國的胃口。於是,美國以此為借口要求考察緬甸人權。2015年1月11日到15日,美國國務院人權特使訪問緬甸,與緬方舉行人權對話。美方代表團中還包括太平洋司令部副司令等數名軍方高官,他們低調訪問了緬北克欽邦首府密支那,「考察人權」的同時,了解緬北武裝沖突現狀。據報道,人權對話前,克拉奇菲爾德等美軍高級將領9日低調前往緬北克欽邦首府密支那,與緬甸武裝部隊總參謀部人員、密支那軍區指揮員及旅級前線軍官會晤。
除了探討緬甸軍隊建設和改革前景,美軍將領還專門聽取了緬北武裝沖突現狀、緬北各支「民地武」當前的情況,以及首批受訓緬軍回前線後的表現,並商討第二批緬軍少壯派軍官赴美受訓的事。美國國防部副助理部長托馬斯·哈維是負責戰略構建的。有知情人士透露,美軍高層此次訪問緬北前線和內比都目標明確,那就是爭取緬甸軍人集團、昂山素季民主派和「民地武」三方面力量。說白了,美國一方面試圖在緬軍中扶植親美勢力,同時還向將昂山素季和緬北的武裝力量糅合在一起,並最終挑起緬甸的大規模內戰。

中國希望周邊穩定,以便於推動「一帶一路」戰略;美國,希望破壞中國周邊的穩定,破壞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於是乎,緬甸就成了中美較量的一個新區域。而緬甸內部的各方,也在不斷調整自己的位置,試圖謀得利益最大化。
事實上,中國在盡力試圖說服各方坐下來談判,避免緬甸最終發展成大規模的內戰,上了美國的當。然而,由於緬甸政府和緬北武裝的矛盾難解,被美國利用恐怕是定了,只是到底會利用到什麼程度,會不會引發大規模、全國性的大戰,還有待進一步觀察。(作者署名:緬甸中文網)

J. 第一次英緬戰爭是怎麼發生的

第一次英緬戰爭發生於1824~1826年。英國殖民者在多次誘迫緬甸締結不平等條約失敗後,即不斷在阿拉干、曼尼普爾、卡恰爾和阿薩姆等地區挑起事端,惡化邊境形勢,為其發動侵略戰爭製造口實。1824年3月5日,英印殖民當局以緬甸出兵卡恰爾,進攻有爭議的內夫河口刷浦黎島英守軍,威脅了英屬印度的安全為借口,對緬甸發動了第一次侵略戰爭。

入侵英軍分為三路:第一路沿布拉馬普特拉河進入北方的阿薩姆地區;第二路進攻西南部的阿拉乾地區;第三路從海上進攻緬甸南部。戰爭首先在阿薩姆打響,英軍在遭到緬軍頑強抵抗,付出沉重代價後,於1825年1月攻佔阿薩姆首府。而在阿拉干方向,緬軍在班都拉將軍的指揮下,於1824年5月初,渡過內夫河,主動出擊,一舉攻下英印吉大港地區重鎮拉特納帕蘭和拉木。英國殖民當局極為震驚,惟恐緬軍乘勝進攻吉大港,急忙調兵增援。但由於5月間從海上進攻緬甸的英軍攻佔了仰光,緬軍主力奉命回師南下,阿拉干戰場形勢轉而對英軍有利,英軍轉守為攻,於1825年3月攻佔阿拉干首府,隨後控制了阿拉干全境。從海上進攻伊洛瓦底江流域是這次戰爭英軍主要作戰方向。1824年5月9日,英軍一支由66艘戰艦、1.1萬人組成的龐大艦隊從安達曼群島駛向緬甸南部沿海,乘緬軍主力尚在西部邊境地區,南部沿海兵力空虛之機,在仰光登陸,攻佔了仰光、勃古等海岸城市,從南面直接威脅緬甸中心地區。緬甸政府急調部隊據守仰光以北陣地,並召班都拉率軍回師南線。11月,緬軍6萬多人冒著大雨和酷熱,翻山越嶺,趕回仰光前線。12月1日,班都拉率部向駐守仰光的英軍發起總攻,但由於雙方武器裝備差距太大,緬軍最好的武器也只是18世紀的滑膛槍。英軍以逸待勞,緬軍長途跋涉,疲憊不堪,又加之英軍增援部隊陸續到達,因此,緬軍幾次進攻失利,傷亡慘重,被迫退守仰光西北掘壕固守。

1825年3月,英軍沿伊洛瓦底江北上,對班都拉勸降不成,即對緬軍陣地發起猛攻。班都拉將軍親臨前線指揮作戰,不幸中彈身亡,緬軍陷入混亂,英軍趁機攻佔了緬軍陣地。4月3日,英軍又占卑謬,因進入雨季,不敢繼續北上。班都拉之死和英軍不斷入侵緬甸腹地,動搖了緬甸統治者的抗英決心,緬王接受議和派建議,於9月派人與英方談判。英方提出的割地、賠款等苛刻條件引起緬方義憤。10月,緬政府重新組織1萬多人的部隊,向卑謬的英軍發起反攻。緬軍雖給敵以有力打擊,但英軍大批援軍趕到後,反攻仍遭失敗。1826年2月,英軍佔領蒲甘,逼近緬甸首都,緬甸政府被迫接受英方提出的談判條件,於2月24日與英殖民者締結了和約。長達兩年之久的第一次英緬戰爭結束。根據條約,緬方割讓阿拉乾和丹那沙林兩地給英方,賠款100萬英鎊。戰爭給緬甸各族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使獨立的緬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英國殖民當局雖然取得了進一步入侵緬甸的橋頭堡,但在緬甸人民的頑強抗擊下,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侵緬英軍4萬多人,約有1.5萬人葬身戰場,消耗戰費1300萬英鎊。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574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932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552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477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582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233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197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2426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211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