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緬甸資訊 » 蒙古人是怎麼征服緬甸的

蒙古人是怎麼征服緬甸的

發布時間: 2022-08-02 20:29:08

Ⅰ 蒙古帝國那麼強,為什麼沒有徵服東南亞

蒙古人平定雲南後,便派使者到越南去(那時叫安南)讓越南人納貢。結果越南人竟然將使者給殺了!所謂即使兩國交戰也不斬來使吧,何況人家只是讓你納個貢,反正越南一直給中國人納貢啊,之前的朝代不都這個規矩嗎?

斬了使節,蒙古人就火了,發兵去征服越南。兩次打到安南的都城了,後來又都退了兵。其實退兵的原因就跟印度差不多,也是因為蒙古士兵受不了濕熱的東南亞氣候,甚至比印度的情況還差,東南亞的濕熱、瘴氣那可是印度沒有的,一不小心就得了瘧疾,拉肚子拉死了。好多蒙古士兵都染了兵,損失慘重,不退兵不行。

除此之外糧草後勤保障方面也跟不上啊,戰線拉的太長了。包括蒙古人兩次征服緬甸失敗也是這種情況。再說,你讓習慣了飛馳在寬廣草原上的鐵騎去熱帶叢林打仗也夠難為的了,能跑起馬來嗎?東南亞那地方河道又多,不適合騎兵作戰。

Ⅱ 入主中原後的蒙古人實行了哪些政策,造成哪些影響

引言

蒙古人於13世紀初年登上歷史舞台,並將徹底改變亞洲大陸東北部的政治地圖。金帝國從1211年開始,承受來自鄂爾渾流域的新征服者的這些沖擊。

金王朝很快就被肢解掉了其滿洲部分,而北京地區也於1215年被蒙古人佔領。西夏王朝經過一段時期的戰爭(1225~1227年)之後,也遭到摧毀。最後,在首次受到攻擊的23年之後,金帝國最終崩潰了,而整個中國北方都被蒙古人征服了。蒙古人還需要再等13年,才能最終立足於四川;然後又用15年左右的時間,才使長江流域的中國和南方諸省,最終落入自己手中。


▲被處刑的漢族人

這種隔離是全面的,它既適用於世襲其軍隊統帥職務的蒙古貴族,又適用於被強行限制在其地位中的低下階級。國家的工匠(也就是那些在征服戰爭中被俘的人)都不能改變其職業,無論是他們本人,還是其後裔都一樣。蒙古政權向他們提供其生計和職業所必需的一切,但卻將他們放在專門分配給他們的那些建築物中嚴加看守。鹽工的情況也如此,他們的生活條件如此難以令人忍受,故導致了大批的逃亡和暴動。

Ⅲ 蒙古帝國的成敗得失

1000年至1500年的500年中,最顯著最驚人的發展是,突厥人和蒙古人從廣闊的原居住地中亞向四處擴張。這些游牧民幾乎佔領了除遙遠的邊緣地區現在的日本、東南亞、印度南部和西歐等地區以外的整個歐亞大陸和非洲北部地區。
在這幾個世紀中,游牧民的擴張明顯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000—1200年)突厥人興起。突厥人先是作為阿拔斯王朝的僱傭軍,隨後便統治了這個王朝。他們賦予行將滅亡的伊斯蘭教世界以活力和侵略能力,並擊敗拜占廷和印度斯坦,將其疆土擴張到小亞細亞和印度北部。第二階段(1200-13O0年)蒙古人入侵。蒙古帝國當時不僅統治著今天中亞、東亞和羅斯,而且統治著今天穆斯林西亞、北非、南歐等「中東」地區,差一點滅亡了穆斯林突厥人,但是由於稍後內部爭權奪利急劇加大,放棄了該地區,使得穆斯林新的擴張。最後一個階段(13O0-150O年)蒙古帝國崩潰。蒙古帝國的崩潰為突厥人的新的崛起,為伊斯蘭教突厥人再度進入歐洲東正教和印度莫卧兒帝國掃清了道路。
本章將—一敘述這三個階段,以及它們在整個世界歷史中的意義。

一、成吉思汗

在突厥人成為穆斯林世界的統治者的同時,遙遠的蒙古,有位不引人注目的首領正在開始他的征服生涯;這一征服最終導致了歷史上最大的帝國的形成。成吉思汗(也可拼成Chinggis,Chingis,Jenz等),原名鐵木真,生於1167年,是一個較小部落首領的兒子。鐵木真12歲時父親中毒身亡,結果,這位未來大汗的童年生活非常悲慘。鐵木真精通部落政治這門復雜的藝術,它需要將忠誠、狡猾、無情的背叛及自身的勇猛等各種因素創造性地混合在一起。正是由於這一點,他能戰勝早年的地位低下,在轉而反對他的首領,並消滅所有對手之後,最後完成了蒙古各部落的統一。120s年,在「庫里爾台」,即蒙古各部落酋長會議上,他被推舉為全蒙古大汗,得尊號成吉思汗,意為「世界的統治者」。
現在,他能滿足野蠻的游牧民族的征服和掠奪慾望。據說他曾說過:「人類最大的幸福在勝利之中:征服你的敵人,追逐他們,奪取他們的財產,使他們的愛人流淚,騎他們的馬,擁抱他們的妻子和女兒。」在這方面,成吉思汗與在他之前的草原征服者們沒任何區別。那麼,為什麼只有他註定成為歐亞大陸絕大部分地區的統治者呢?這個問題頗為吸引人,因為,作為一個蒙古人,成吉思汗沒有其他游收征服者——主要是突厥人——所擁有的人力資源。蒙古各部落男女老少加在一起不過100萬人,這最多隻能為他提供12500O名軍人。以如此有限的兵力,他怎能成為近乎名副其實的「世界的統治者」呢?
成吉思汗從各游牧武士所具有的內在優勢入手。其實,他們的日常生活就是作戰演習的不斷訓練。這些武士身穿毛皮衣服,外備新馬作為補充,能在極少休息、吃飯的情況下騎馬連續行軍幾天幾夜,他們將「閃電戰」引入13世紀的世界。據說,他們在匈牙利平原作戰時,三天走了270英里。他們用皮袋裝水;皮袋沒有水時,又能充氣在游泳渡河時使用。他們通常靠農村居民生活,然而,如有必要,也喝馬血、馬奶。從小學到的打獵技術,使他們能控制長距離飛奔的馬群。蒙古人最喜歡的戰術是假裝潰逃,這時,敵人很可能會一連好幾天追逐他們;結果只能是受騙中計,遭到伏擊、全軍覆沒。其他戰略戰術還有:將樹枝拴在馬尾巴上,揚起灰塵,以及讓假人騎在多餘的馬上,給人以大部隊在行軍的假象。
蒙古人最基本的武器是大型混合弓,這種弓比英國人的長弓更具殺傷力,其穿甲箭能在60O呎內殺死敵人。這是蒙古騎兵使用的一種可怕的武器;他們能在騎馬飛奔時射出所配備的30支箭。其他裝備包括鋼盔、輕便獸皮盔甲、馬刀,有時還有一支帶掛釣的長予和一把釘頭錘。蒙古馬僅在空曠的牧區牧放,漫長的嚴冬里沒有避寒之地,沒有乾草或穀物作為補充飼科。這雖使得它們體格不很高大,但卻非常能吃苦,且適應性強。「即使今天」,一位權威人士說:「在牧區用套索捕捉一匹蒙古馬,裝上馬鞍,不需要再餵食,能連續騎100多英里,這是常見的事。但第二天就不能再騎這么遠了,得將它放牧好幾天才行。」這對蒙古人來說不是什麼問題,因為他們戰時備有大批新馬,能按需要連續不斷地換著騎。
成吉思汗為游牧民族傳統的技術增添了新的技能和裝備。這些技能和裝備,絕大多數是從中國人那裡學來的,其中包括強有力的石弩、攻城槌和坑道工兵;坑道工兵能將地道挖到城牆底下,然後用火葯把城牆炸掉。這樣,成吉思汗為無與倫比的騎兵射手增加了攻城武器;這種武器在攻佔帶有防禦工事的城市時,是必不可少的。
蒙古人還是從事間諜活動和心理戰的能手。戰前,他們盡量收集有關敵人的道路、河流、防禦工事、政治和經濟狀況等方面的情報。他們還派間諜散布蒙古勢力強大,任何抵抗都無濟於事的謠言,使敵人士氣低落。戰斗中,他們採用殘酷的恐怖戰術,以削弱敵人的土氣。戰俘被迫站在隊伍前列向自己人進攻;而攻城時稍遇抵抗,便將全城居民屠殺殆盡。
最後,成吉思汗的偉大戰略獨具一格:他在進攻強大的帝國之前,十分注意征服他的游牧鄰邦.他非常熟悉中國傳統的分而治之的戰略,或如中國人所說的,「以夷制夷。」過去,許多游牧部落的酋長,因同時遭到帝國軍隊和敵對部落的進攻而被消滅。因此,成吉思汗的戰略是,首先聯合「所有住在氈制圍牆的帳蓬里的人們」。

二、早期征服

即使具有軍事天才和精良的武器,如果不是恰好出現在適當的歷史關頭,成吉思汗也不可能成為世界的征服者。若在漢朝或唐朝,團結強大的中國能輕而易舉地制止他;最強盛時期的穆斯林阿拉伯人也能阻止他。然而13世紀初期,歐亞大陸的力量對比卻完全不同了。中國這時已分成三個小國:統治北方的金朝、控制南方的宋朝和西藏黨項人建立在西北的西夏王朝。中國的西面,是建立在綠洲城市如布哈拉和撒馬爾罕的基礎上的喀拉開國;喀拉汗國西邊,奧克蘇斯河畔,是穆斯林王國花刺子模,再往西就是巴格達的阿巴斯王朝。但是,花刺子模和阿披斯王朝這時均處於衰落時期。
1205至1209年,成吉思汗首先征服了西夏,迫使它成為附屬國。1211年進攻中國的北方,佔領了長城以北地區,然後於1213年,突破長城防線,進入黃河平原。到1215年,他已劫掠佔領了北京,而且得到了那些知道如何圍攻城市的中國人和知道怎樣開發和管理農業社會的外國人的幫助。按照他的總戰略,這時,成吉思汗轉而進攻周圍游牧部落的領土。1216年滿洲淪陷,1218年朝鮮失守,次年喀拉汗滅亡。
完成上述地區的征服後,他已接近花刺子模邊境,並於1219至1221年,佔領了這個國家。富饒且古老的城市如布哈拉、撒馬爾罕和巴爾赫均慘遭搶劫,居民們被大批屠殺,只有熟練工匠倖免於死,被送往蒙古。中國一位道士當時旅經此地,這樣記載道:「我們經過偉大的城市巴爾赫,這里的居民前不久因反抗成吉思汗而慘遭屠殺,不過在街上,我們仍能聽到狗叫聲。」其實,巴爾赫已變成一座鬼城,而且是遭到如此厄運的許多的城市中的第一個。花刺子模的受侵害的統治者躲到裏海的一座小島上避難,並死於那裡,而他的兒子則向東逃到印度。但在印度河上游沿岸,他又被無情的蒙古軍打敗,於是逃亡德里;這里的突厥人蘇丹因被殘殺嚇呆,准許他在此避難。
蒙古人並不滿足在中東和印度取得的這些驚人的勝利。他們轉而向北進攻高加索,在那裡打敗了喬治亞人。隨後,繼續向烏克蘭挺進,1223年,打垮了數量上占絕對優勢的80O00羅斯軍隊。與此同時,成吉思汗因西夏反對他的統治而返回蒙古高原,再次指揮對西夏王朝的戰役,並獲得勝利。這是他的最後一次功績,不久以後,即1227年,他去世了。遵照遺囑,他被埋葬在家鄉,他生前選擇的一棵大樹下。為了確保墳墓的位置不被發現,護送屍體到現場的人全被殺。

三、蒙古帝國

王位空缺兩年後,成吉思汗的兒子窩闊台繼位為大汗。在位期間(1229-1241年),他繼續對歐亞大陸兩端約相距5000英里的中國和歐洲征戰。在中國,1234年蒙古人殲滅了北方金朝的殘兵,隨即進攻南宋。宋兵頑強抵抗,戰爭持續了45年,最終被徹底消滅。與此同時,成吉思汗的孫子拔都率兵15萬,被派往歐洲西部。1237年秋,他越過今天叫做伏爾加河的中游,進攻羅斯等國家,佔領了一個又一個城鎮,其中包括當時不太重要的城市莫斯科。到1238年3月,他已逼近波羅的海沿岸城市諾夫哥羅德,但他擔心春雪可能將騎兵困在泥濘中,因而突然撤兵南下。
兩年以後,1240年夏,中華民族的蒙古族軍隊從高加索基地再次進攻俄羅斯南部,到12月,佔領了羅斯公國首都基輔。蒙古人對當地居民極為殘暴,當時一位僧侶記載說,倖存者寥寥無幾,他們「非常羨慕死者。」第二年,蒙古人繼續西侵,進入波蘭和匈牙利,在西里西亞的利格尼茲,大敗德意志軍3萬人。然後,穿過冰封的多瑙河,佔領薩格勒布,最後到達亞得里亞海岸。至此,蒙古軍隊控制了從亞得利亞海到日本海的歐亞大陸廣大地區。1242春,蒙古傳來窩闊台大污去世的消息,於是,拔都穿過巴爾乾地區,撤回伏爾加河下游,在此建立汗國;因其帳殿金色,故名為金帳汗國。
這些來自東方的陌生的騎手影響甚大,以致在遙遠的、倫敦附近的聖奧爾本斯,馬修·帕里斯修立在其編年史中這樣記敘道:
象成群的煌蟲撲向地面,他們徹底劫掠了歐洲東部;焚燒與屠殺使這里變成一片廢墟。經過薩拉森人的國度後,他們鏟平城市、伐光林木、推倒堡壘、拔掉蔓藤、搗毀公園、屠殺市民和農民。如果他們偶爾饒恕了某些哀求者,還要強迫這些淪為最低層的奴隸站在隊伍的前列,去同自己的鄰邦作戰。那些假裝打仗或幻想逃跑的人,被韃靼人追回後統統殺個掉;而〔為他們」勇敢征戰的人,卻也得不到任何酬謝。可見,他象對待牲口一樣虐待俘虜。他們野蠻殘忍,與其說是人,不如說是鬼;他們酷愛喝血,撕吞狗肉人肉,身穿牛皮,手持鐵盾;他們身材矮胖,體格健壯,不屈不撓,戰無不勝;他們的背後毫無遮蓋,胸前披掛鎧甲;他們非常喜歡喝純羊血,騎高大健壯的馬;這些馬吃樹枝樹葉;他們由於腿短,只有藉助於三級階梯才能騎上這些馬。他們沒有人類的法律,不懂得任何安慰,比獅子熊羆還要兇猛;他們擁有牛皮船,一般10至12人一條;他們會游泳,又會駕船,因此,他們能無阻礙地渡過最寬、最急的河流;他們在沒有血〔作飲料」時,就喝濁水、泥水。他們配有單刃劍和匕首,是出色的弓箭手,當遇到敵人時,不論男女老幼、地位高低,一概不予饒恕。他們除本族語言外,不懂得其他任何語言,而他們的語言也無人知道。因為時至今日,沒有任何途徑可接近他們,他們也未曾離開過自己的國家,所以,無法通過人類的普通交往,了解他們的習俗或人們。他們同妻子一起,帶著羊群到處游牧;妻子們也象男人一樣學習打仗。因此,他們閃電般地攻入基督教世界,燒殺搶掠,使每個人膽戰心驚,無比恐懼。
這些令人懼怕、帶來災難的人是否會撤退是歐洲人所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蒙古的政治發展過程回答了這個問題。窩闊台去世五年後,其子貴由才繼位為大汗。在這一動盪時期不可能有較大的遠征,而在嗜酒如命的貴由統治的短短兩年間。遠征也不可能。貴由之後,王位又空缺了三年,最後,成吉思汗的有才能的孫子蒙哥(1251—1259年)繼位。魯伯魯克的威廉曾談到這位新大汗打算繼續入侵歐洲。他說蒙哥的大臣曾問過他「法蘭西王國的情況,那裡是否有許多羊、牛和馬,他們是否最好立即進攻那裡,並完全佔領它。」最後的決定是,完成對中國南部的征服和攻佔巴格達的阿拔斯王朝。蒙哥把這兩項非常艱巨的任務交給他的兩個弟弟忽必烈和旭烈兀;前者被派往中國,後者派往中東。
蒙古人迅猛地掃盪了中亞、中東和東歐,可是,在中國則陷入困境:同中國人的大規模戰鬥打打停停地持續了數十年。按照中國人的標准,宋朝是一個軟弱無能的王朝,但對蒙古人來說,征服宋朝卻比征服中東的穆斯林統治者要艱難得多,盡管後者離蒙古權力中心更遠。在對中國的征戰中,蒙古人再度顯示了他們從事大規模戰略包圍戰的完善戰術。除沿長江推進並攻取宋朝首府杭州外,忽必烈還從西、南兩翼包圍宋朝。經過大規模戰役,他侵佔了四川、雲南、安南和東京,從四面八方將來王朝團團圍住。1277年,佔領南方大港廣州,三年後,在海南島沿海消滅宋朝海軍,從而完成了對中國的征服。
1259年,在進攻四川期間蒙哥去世,忽必烈當選為繼承人。作為大汗,他將帝國首都從蒙古的哈拉和林遷到華北的北京。他忠實於成吉思汗最初提出的征服世界的計劃,在戰勝宋朝後,又發動了新的戰爭,從陸路侵略印度愛貓撲.愛生活和緬甸,經水路進攻爪哇和日本。難怪侍奉忽必烈17年的馬可·波羅這樣寫道:忽必烈是「從我們的祖先亞當到現在,人世間前所未有的最強大的統治者,他擁有的臣民最多,土地最廣闊,財富最充裕。」
與此同時,旭烈兀已渡過奧克蘇斯河;橫掃波斯、美索不達米亞和敘利亞。1258年,阿拔斯首都巴格達淪陷,據說除少數技藝高超的工匠外,該城的80萬居民被屠殺殆盡。按照成吉思汗的禁令,為了不讓皇族的血沾污戰刀,不幸的哈里發被裹在一張地毯里被馬活活踩死。在以同樣的方式攻克阿勒頗和大馬士革以後,似乎沒有任何力量能阻擋蒙古人繼續向埃及和北非進擊,從而完成對整個穆斯林世界的征服。
但是,在巴勒斯坦的阿因扎魯特(政利亞發源地),出現了意想不到的重大轉折。1260年,埃及馬木魯克軍隊在那裡大敗蒙古人。失敗的一個原因是,1259年,蒙哥大污的去世使團結的蒙古統治集團內部發生分裂。旭烈兀支持他的哥哥忽必烈繼承空缺的王位,但卻遭到堂弟,俄羅斯金帳汗國大殲別爾克的反對。實際上,別爾克已皈依伊斯蘭教,對旭烈兀消滅哈里發政權極為憤慨,以致兩人漸漸開始公開對戰。作為防禦措施,旭烈兀再次渡過幼發拉底河,進入波斯,而在巴勒斯坦只留下一支精疲力盡的部隊,其中絕大多數是非蒙古人。這支軍隊的失敗挽救了伊斯蘭教世界,標志著蒙古帝國衰亡的開端。

四、蒙古帝國的衰落

盡管在巴勒斯坦吃了敗仗,但這時的蒙古帝國仍是一座給人以深刻印象的龐大建築,除成吉思汗最初征服的地區外,它還佔有俄羅斯、中東和中國南方。蒙古陸軍在從波羅的海沿岸到緬甸一帶活動,而海軍則在進攻日本和爪哇。不過,這個龐大的帝國這時確已開始崩潰,實際上僅幾十年後,它便不復存在。
當然,其原因並不僅在於敗給了馬木魯克軍隊。捲入那場戰斗的蒙古軍隊很少,蒙古人仍在期望能迅速前去報復;這種報復,是以往少數贏得個別戰斗勝利的對手所逃脫不了的。然而,這種情況這次卻未再發生,其原因是帝國的崩潰過程已經開始。
從某種程度上說,這種崩潰與過分的擴張有著密切的關系。在擴張到歐亞大陸兩端之後,即使是具有高度機動性的蒙古人,這時也發現他們正陷入困境。除在歌利亞發源地的失敗之外,1285年至1303年,蒙古人對印度的進攻也被德里的突厥人蘇丹所擊退。在緬甸和越南,蒙古人還發現森林作戰完全不同於平原上的騎兵襲擊。蒙古海軍的海外征服也未能奏效。1291年,派去進攻琉球群島的艦隊甚至連這些島嶼都沒有找到;一支派往爪哇的遠征部隊,兩年後,損失慘重地撤了回來。最大的海外征服是進攻日本,1274年和1281年,蒙古人向日本派遣了大批遠征軍。日本人頑強抵抗,最後被一股西南台風所營救;這股台風吹毀了敵人的船隻,日本人感激地稱它為「神風」。這樣,在海上如同在森林裡一樣,蒙古人的擴張受到了限制。
然而,不僅僅是歐亞大陸兩端和海上諸島難以征服,對蒙古人來說,更嚴重的是他們發現無法保住已經征服的地區。首要的問題是:同屬國人民相比,他們人數太少,太不開化。正如普希金所說的那樣,蒙古人是「沒有亞里士多德和代數學的阿拉伯人。」因此,他們一旦從馬上下來,在征服的地區居住,就很容易被同化。在這方面,蒙古人與阿拉伯人迥然不同:阿拉伯人擁有自己的語言和宗教信仰,這一語言和信你為屬國人民所樂於採用,並成為帝國統一的強有力的紐帶。蒙古人沒有阿拉伯人先進,絲毫不具備這種優勢。恰恰相反,蒙古人採用了比他們更先進的屬國的語言、宗教信仰和文化,從而喪失了自己的特點。這就是其帝國創立後不久即崩潰的根本原因。
忽必烈將首都從哈拉和林遷至北京的決定,恰好表示了這一同化過程。他在中國人設計的宮殿里進行統治,舉行復雜的儒教儀式,建立新的孔廟,因此必將成為中國式的皇帝。作為大汗,忽必烈只是蒙古各汗國名義上的君主,其實地的權力僅限於中國。最初,他的弟弟阿里不哥曾與他爭奪大汗王位,經過四年的斗爭,忽必烈才取得勝利。後來,他的堂弟,控制著突厥斯坦的海都也與他爭位,於是,爆發了長達40年的內戰,最後以雙方相持不下而告終。因此,蒙古帝國的毀滅,不僅是由於文化上受到同化,而且還由於王朝內部的爭斗。
忽必烈成為中國皇帝的同時,旭烈兀也變成了波斯的統治者。他以大不里士為都,建立了所謂的伊兒汗國(伊兒汗一詞意為「附屬汗」,即指波斯的蒙古統治者從屬於大汗)。1295年,旭烈兀的繼承者著伊斯蘭教為國教,這反映並促進了伊朗-伊斯蘭教環境對蒙古人的同化。同樣,高加索山另一邊的金帳汗國也自行其事,接受了當地東正教文化和正式的伊斯蘭教教義的影響。不久以後,只有蒙古本上的那些蒙古人仍保持著純蒙古血統;在那裡,他們受到佛教的影響,從此變得湮沒無聞。

Ⅳ 蒙古人歷經三代終征服亞歐大陸,可以分為哪些階段

蒙古源於唐朝時期的“蒙兀室韋”,最初居住在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以東地區。從公元9世紀中期開始,隨著大漠草原上回鶻的瓦解和西遷,蒙古人隨著室韋諸部逐漸西遷至回鶻故地,也就是今天的蒙古草原。

遼國崛起之後,開始對蒙古人實行羈縻統治,但控制的並不牢固。

再然後,金國崛起滅遼,遼國西遷,是為西遼。金國對蒙古的控制還不如遼國,而此時的蒙古不過是大漠草原上眾多部族的一支,由於沒有一個政權可以掌控整個蒙古草原,這里一直混戰不休。

成吉思汗鐵木真的出現,結束了大漠草原群雄爭霸的局面。公元1206年,鐵木真在斡難河源召開貴族大會,被推舉為全草原的大汗,號成吉思汗,大蒙古國由此建立。

從此,大漠草原的游牧民族逐步凝聚成了統一的蒙古民族,蒙古人接下來向四面八方的征服使蒙古成為了游牧民族的終結者和最終的名字。

綜上,蒙古人的征服,歷經三代、四個階段,三次西征分別征服了中亞、俄羅斯、波斯;而在東亞,蒙古人則統一了金國、西遼、西夏、南宋、大理、吐蕃,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農牧合一的王朝——元朝。

這一征服在人類歷史上是空前的,應當也是絕後的。

Ⅳ 關於蒙古人的幾個問題。

1、蒙古人之所以能夠肆虐,是 游牧民族VS農耕民族 占據絕對優勢的時候才可能發生,和歷史上匈奴、突厥、契丹,以及西方的羅斯人、哥特人、日耳曼人等對羅馬帝國一樣,在中世紀之前是一種普遍現象。

但是自從工業革命後,無論是農耕民族還是游牧民族,都在工業化的力量前敗下陣來,還幾乎沒有還手之力。除非蒙古之後實現工業化,或者人類歷史再次倒退回農耕時代、游牧時代,才有可能發生。而現在我們看到,大多數國家再向工業化國家過渡,發達國家在向信息化國家前進,所以蒙古這樣的國家是沒有任何機會的。

2、元代「漢人除非當官,否則不允許有名字」,這種說法在正史上沒有記載,但是在各種史料能找到大量佐證。至於原因則無從查找,一般認為是民族壓迫的結果,也有人認為是當時取消了科舉,導致文盲率極高。

3、蒙古人在元朝時代埃及、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緬甸等地絕沒有打下來。第三次西征,蒙古騎兵在大馬士革一帶被埃及的馬木留克騎兵擊敗,西征的腳步停下。所以蒙古人沒有進入埃及。之後的伊爾汗國主要在現在的伊拉克、伊朗一帶。印度當時蒙古人沒有涉及,但中國明朝的時候,中亞的蒙古人後裔進入印度,建立了莫卧兒帝國,一直到近代英國入侵才滅亡。緬甸則是因為其原始森林,道路難行,蒙古人占據了一些邊沿地區,但沒有完全佔領。

蒙古人的屠殺主要發生在我國華北、中亞、西亞,也是其遭到抵抗最激烈的地區。

Ⅵ 蒙古人戰無不勝,滅國無數,為何卻滅不了一個小小的緬甸

十三世紀時蒙古人的世界,整個世界都在蒙古人的鐵蹄下瑟瑟發抖。公元1206年,蒙古族歷史上最傑出的領袖,成吉思汗統一了蒙古各部,建立了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帝國,蒙古帝國。

三.元朝內部不穩。

元朝庭對漢人實施殘酷的統治,絕大多數漢人始終沒有歸附。再加上吏治的腐敗,橫征暴斂,收刮民脂民膏,導致階級矛盾激化,時常有起義發生。元朝不得不派出軍隊鎮壓起義軍,無法集中優勢兵力征戰東南亞諸國。

Ⅶ 蒙古帝國的軍隊在哪些地方打過敗仗

1 八魯灣敗給了扎蘭丁
2 東征日本失敗。
蒙古進攻日本的遠征軍由朝鮮揚帆出海,駛往九州島,遠征軍共兩萬五千人,其中蒙古人和高麗人大約各佔一半,還有部分女真人和少量漢人。遠征軍的統帥為蒙古人忽敦,兩位副統帥為高麗人洪茶丘和漢人劉復亨。元軍航行至博多灣,首先攻佔了對馬島和壹歧島,然後分三處在九州登陸攻入內陸。三路入侵軍隊中,一路為主力,兩路為策應,主力部隊的登陸地點大約在長崎附近。

當時執政的正是鐮倉幕府,面對第一次「蒙古來襲」,鐮倉幕府調集部分正規軍迎戰,九州沿海各藩也緊急組織武士和民兵參戰。慘烈的戰斗進行了二十多天,倭人戰術較為落後,在開始的戰斗中傷亡巨大,但他們仍然成功地阻止了元軍的推進。在相持了幾天後,倭人漸漸適應了蒙古人的戰術,於是開始反擊。主要由武士組成的重騎兵隊尤為英勇,他們在弓箭手的支援下冒著箭雨列陣沖擊敵人,與敵軍貼身近戰,使蒙古人的弓箭優勢失效。劉復亨在激戰中陣亡,元軍折損大半後退回海灘依託回回炮防守。值得一提的是這次倭人之所以取勝就在於善於利用騎兵,蒙古人一直在馬上作戰,然而渡海作戰不可能攜帶大批戰馬,要知道戰馬消耗的糧草是普通士兵的五六倍,遠洋渡海不得不考慮糧草接濟,艙位有限不得不犧牲戰馬,沒有了戰馬的蒙古人如同折了臂膀,也首次嘗到被騎兵攻擊的滋味。

至此元軍傷亡慘重,進展無望,他們的敗局已不可避免,由於箭和給養都即將用盡,元軍無力繼續守住陣地,他們只得上船撤退。在返回朝鮮的路上,元軍的艦隊遭風暴襲擊,遭受了一些損失,不過大部分船隻安全回國。

需要說明的是,第一次進攻倭國時,南宋尚未滅亡,忽必烈僅控制了中原北方,當時元帝國正集結重兵准備南征,用以進攻倭國的軍隊並不多,更不是蒙古的精銳,漢人也不是此次東征的主力。至於水師的力量更為有限,這一仗戰敗原在情理當中,只是一次嘗試。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在馬背上的蒙古人幾乎是不可戰勝的,平心而論:若論吃苦耐勞,當時的蒙古戰士無人可敵,必要時他們可以靠吃生馬肉,喝馬血維持生命。蒙古人作戰時機動性第一,一般只帶很少的給養,士兵的吃穿問題主要通過掠奪戰爭地區的平民解決。可這次戰爭中蒙古人偏偏無法發揮自己的特長,他們一直未能突入內地居民區,自不可能有平民供他們掠奪,同時缺少戰馬,在機動性上大打折扣。因此可見日本人的戰術可謂十分高明,當然這也需要日本軍隊的戰鬥力做後盾。

此次戰役日本史稱「文永之役」,蒙古人在東亞第一次遇到了裝備訓練和勇氣都不遜於自己的對手。高麗人在戰斗中主要負責近戰,他們因遭受日本人的正面沖擊而損失慘重。故而高麗人對日本軍人的戰鬥力,尤其是日本人的戰刀印象深刻,據說元軍普通士兵的刀劍與日本刀一碰即斷。相對來說,使用弓箭的蒙古人損失小一些,在他們看來,日本人的弓箭雖威力強大,但射程很短,不能跟蒙古角弓相比。

蒙古人第一次東征倭國結束後,忽必烈認為倭人已領教了自己的威力,遂再次派使者去倭國要求臣服,但倭人很乾脆地將蒙古使者斬首。忽必烈自然不會忍氣吞聲,在統一中原之後,他便著手准備第二次海上入侵。軍隊由中原各地,蒙古和高麗招集至沿海地區接受登陸作戰訓練,遠征軍的糧秣補給也源源不斷從全國各地徵集,同時高麗和中原東南沿海的造船廠也晝夜趕工,製造大小戰艦和運兵船。

如此大規模的遠征准備自然無法保密,倭人自從上次之後就嚴密偵視元帝國的動向,對即將到來的第二次「蒙古來襲」做了充足的戰爭准備。此時倭國政局穩定,北條時宗對鐮倉幕府和倭國各藩的控制遠勝以往,因此倭人能夠動用更多的人力物力抗擊入侵。幕府在九州徵用民夫於博多灣一帶敵人最有可能登陸的地區沿海灘構築了一道石牆,用以阻礙蒙古騎兵。當敵人進攻日期臨近時,北條宗盛和北條宗政分別率精銳武士軍開往本州和九州沿海地區布防,北條宗政的鎮西軍後來成為戰斗的主力。同時九州各藩開始動員民兵,日本其他地區的武士也趕來參戰。

時隔八年後,元帝國龐大的遠征軍由江浙和朝鮮兩地同時出發。此次出征的軍容十分壯觀,共有大小船舶近五千艘,軍隊約二十萬,其中蒙古人四萬五千,高麗人五萬多,漢人約十萬,其中漢人大半為新附軍(收編的南宋軍),遠征軍中蒙古人自然是作戰的中堅

北方出海的艦隊於五月底如倭人所料抵達博多灣,在等待南方艦隊期間,蒙古人輕易攻佔了博多灣的幾個島嶼,島上的居民被全部屠殺,島上的建築物也被盡被毀壞焚毀。六月上旬,南方艦隊抵達,兩支龐大艦隊在九州外海會合,之後元軍開始登陸作戰,登陸地點九龍山距上次戰爭主力部隊登陸的地點不遠。這次遠征軍遇到了更頑強更有效的抵抗,倭國軍隊以石牆為掩護,不斷擊退元軍的進攻,還伺機組織反沖鋒。倭人最成功的一次反擊擊潰了高麗軍主力,高麗軍統帥洪茶丘被俘殺,幾名蒙古高級指揮官也相繼陣亡。
[

激烈的戰斗持續了一個多月,遠征軍的損失已超過三分之一,但依然不能突破石牆。到七月下旬,元軍的糧草和箭已基本告罄,此時無論蒙古人還是倭人大概都以為這次戰爭的結局將和上次相同,會以元軍的撤退收場。

八月一日,太平洋上突然颳起了猛烈的颶風,風暴持續四天,元軍南方艦隊的艦船基本被毀,北方艦隊的艦船也損失大半。北方艦隊剩餘的艦船搭載指揮官以及部分蒙古軍和高麗軍逃離戰場駛返高麗。南方軍的指揮官和部分高級官員眼看回天無術,也只得丟下大部隊,乘南方艦隊殘存的幾艘船逃離。此時九龍山的海灘上尚留有近十萬元軍,這些人失去了補給和退路,又無力突破倭人的防線,只得等死。三天後,倭人開始反攻,將殘存的元軍驅趕至一處名為八角島的狹窄地區,然後縱兵攻擊。元軍大部被殺,剩餘的兩萬多人作了俘虜。倭人按照蒙古人的標准把俘虜分四等,前三等,即蒙古人,色目人,女真人,高麗人和北方漢人全部被處死,四等的唐人(南方漢人)免死後成為部民(賤民)。

在這次慘敗中,南方軍只有三名士兵逃脫,他們拼湊了一艘小船,幸運地漂回中原。忽必烈透過這三位倖存者終於知道了戰敗的真相,此次戰爭的副統帥範文虎被斬首,其他官員也受到不同程度的處罰。

值得玩味的是倭人史稱第二次蒙古入侵為「弘安之役」,此次戰爭倭人投入的軍隊論質量和數量都遠勝過第一次的「文永之役」,蒙古人在戰術上依舊沒有絲毫的優勢。按照倭人的說法,蒙古人的戰鬥力並不像想像的那樣強大,倭人武士在各方面都勝過他們,尤其在裝備和戰技方面。倭人裝備的優勢不僅在於戰刀,也在於武士的鐵甲,據說只要距離稍遠,蒙古弓箭就無力穿透武士的盔甲。倭人武士完全脫產,自小開始接受嚴格的軍事訓練,他們的戰技勝過蒙古人毫不奇怪。蒙古人的記載稱倭人擅長單打獨斗,這可以和倭人的說法相印證。倭人對元軍中的漢人評價最低,在他們看來,漢軍貪生怕死,士氣低落,是標準的充數部隊。不過漢人打仗不行,做奴隸倒合適,因此倭人最後赦免了部分漢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兩次戰爭中的八年間隙期間,倭人似乎改進了他們的弓箭,第二次入侵時,蒙古人發現倭人弓箭的射程和穿透力都有很大的提高,已與蒙古強弓不相上下。關於日本參戰軍隊數量,各方的說法都很模糊。後來的一些一些野史稱第一次戰爭倭人投入十多萬軍隊,第二次戰爭則有四五十萬倭人參戰。這種說法毫無根據,也絕不可能,根據我後來得到的資料,當時的九州總人口不過幾十萬,即便全民動員也不會有十萬兵力,況且並非九州所有地區都派兵參戰。就是兩百多年後剛剛結束沒有幾十年的戰國時期,倭人的財富和人口都遠勝過當初,戰國時期幾場著名的大戰,各方投入的總兵力也不過五六萬人。倭國的軍隊數量不多,部分原因在於倭人較崇尚精兵。個人的估計,第一次戰爭倭國軍隊約一兩萬,第二次可能是五六萬,反正不大可能超過十萬人。從保留至今的圖畫看:日本人的長弓與當時最先進的英格蘭長弓有幾分相似,長約一點五米。由於日本人本來就很矮小,畫面上的日本弓箭手好像比他們所持的弓還短。實際上當時日本人的戰術也和英國人相似,都是以重騎兵(武士)為突擊主力,輕步兵和弓手負責保護兩翼和壓制敵人。

小國面對強國的威脅想保持獨立,它不必擊敗強國,只需讓強國意識到征服自己得不償失即可。而這一點,倭國早就做到了。就算蒙古人能攻入九州,倭人也不會向侵略者屈服,他們會堅壁清野,不斷襲擾。這樣入侵的大軍所有的人員,武器和糧秣的補充都得依賴漫長脆弱的海路運輸。即便以中原之大,也無力長期承擔這樣的戰爭,元軍最終的結局只會是退出倭國。

事實上,忽必烈確實准備第三次更大規模地入侵倭國,他命令阿塔海負責征倭准備,阿塔海動用更多的人力物力製造更多的艦船,召集更多的部隊,徵集更多的兵甲給養。然而,在准備了幾年後,元軍在安南(越南)和占城等地的失敗終於使忽必烈意識到進攻倭國不可能有任何好處。忽必烈最終降旨宣布:為了體恤民力,征日准備一律停止,士兵和民夫大多遣散回鄉。忽必烈的舉動等於承認了自己過去十多年對倭政策的失敗。但無論如何,與歷史上許多偉大的統帥相比,忽必烈承認錯誤的勇氣是令我們欽佩的。忽必烈去世後,他的孫子鐵穆耳(成宗)改變對倭敵視政策,恢復通商,蒙古人終於能通過和平渠道獲得倭國的白銀。
元帝國在安南的失敗:
安南軍隊的裝備和戰鬥力遠不如倭人,也沒有倭人的地利,不過他們奮勇抗敵的勇氣倒和倭人相似。據說所有安南軍隊的手臂上都刺有「殺韃」二字,以表明自己拚死殺敵的決心。由於中原和安南之間沒有大海阻隔,蒙古大軍能輕易突入安南腹地,在整個安南戰爭中,安南的任何地方蒙古人都能不費力攻佔。但安南軍隊在初期遭大敗後即避開正面戰斗,不斷組織小規模襲擾,蒙古人損失慘重,南征副帥唆都(就是前述的爭倭統帥)也遭伏擊身亡。安南戰爭曠日持久,元軍的人員兵器和糧草補充在中原引起了巨大的財政危機,最終忽必烈不得已將軍隊全部撤出,承認了安南的獨立。

元帝國亡於明王朝之後,朱元璋像當年的忽必烈一樣,也派使者赴倭要求倭國稱臣,倭人的反應也和當年一樣,他們拒絕了明朝的要求並殺了來使。面對同樣的冒犯,朱元璋比忽必烈冷靜得多,他沒有負氣出兵,只是下令禁止與倭人通商。為了避免子孫重蹈忽必烈的覆轍,朱元璋在一篇《大誥》(政治遺囑)中將越南,朝鮮,倭國等國列為「永不征伐之國」。

日本,越南等人口只有中國人幾十分之一小民族,它們的能擊退蒙古人的入侵,主要是憑借自己的勇氣和不屈的精神。就現代來說很多人不願意承認或者是面對,但無論如何,這些小民族的成功無疑增加了我們漢民族的屈辱感。出於大家不難理解的原因,我們對越南人的成功盡力淡化。而對於日本人,由於他們曾給我們民族帶來的深重災難,講述他們如何英勇抗擊侵略更是令人不可容忍。由於有「神風」的存在,許多愛國者遂順理成章把日本人能保持獨立歸咎於運氣。並且竭力醜化別人,為自己的懦弱開脫。當時的日本人,越南人都是英勇頑強的民族,他們光明正大地擊退了統治半個世界的可怕強敵。可我們的某些史書總是盡力誇大他們的短處,以暗示他們其實跟中國人並無差別,不過更幸運而已。講到安南的戰爭,許多史書著重說安南軍如何低劣,不敢正面迎戰,蒙古軍如何威武,如何攻城略地,後來蒙古人又如何不適應熱帶叢林,如何瘟疫流行,等等。我想:明眼人都明白,當時的安南人如果跟蒙古人逐城硬拼,那才是白痴。其實若論抵禦蒙古人的地利,南宋絲毫不比安南遜色,因為中國的南部地區江河縱橫,湖泊與水田密布,是機動騎兵最難以發揮的地域。至於元軍在日本的失敗,許多中國史書把這完全歸功於颶風。隻字不提日本人的英勇抵抗,卻憑想像大肆編造和渲染日本人如何恐懼,如何奔走呼號,如何絕望祈求上蒼,等等。

其實就是高麗人反抗蒙古人的戰爭也十分艱難,從十三世紀初蒙古人征服高麗起,高麗人的反抗就沒有停止。高麗人時降時叛,屢敗屢戰,抗戰最艱難時,高麗王浮於海上,拒不投降,也拒不和談。最終鐵穆耳意識到高麗戰事若不結束,朝鮮半島會成為帝國流血不止的傷口,在佔領高麗七十餘年後,蒙古人從大部分高麗地區撤出,承認了高麗王對朝鮮大部的統治。

我們的民族在歷史上飽受凌辱,這自然有外在的原因,可更大的原因在我們自己身上,這需要我們認真反省。尤其是在軍事上這種盲目的詆毀敵人,誇大自己更是要不得的,正確的看待每一場戰爭,客觀的評價敵我雙方,這才能在戰場上取得勝利。

Ⅷ 歷史上 蒙古人征服的地域到達了那些地方

歐洲多瑙河一帶,最遠西征至匈牙利、波蘭、敘利亞
蒙古軍最大作戰范圍:西到波蘭,西北到莫斯科,西南到巴勒斯坦(失敗),北到北冰洋,東到日本(失敗),東南到印尼爪哇島(失敗),南到緬甸、越南(失敗)。

元朝的疆域空前廣闊,今天的新疆、西藏、外蒙古、雲南、東北、台灣及南海諸島,都在元朝統治范圍內,還包括西伯利亞大部分(一說東邊到白令海)、錫金、不丹、克什米爾東半部、緬甸北部、泰國北部、寮國、朝鮮東北部。領土面積超過2000萬平方公里(一說2200萬平方公里),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家。元朝北至陰山以北,南至南海諸島,東北到今庫頁島,西北達到新疆、中亞地區。今天的新疆、西藏、雲南、東北地區、台灣部分島嶼及南海諸島都在元朝統治范圍之內。
總之,就是地跨歐亞的大國。

Ⅸ 蒙古帝國戰敗哪裡

兩次打日本被神風擊敗。攻打安南因時候不適應失敗。旭烈兀西征因蒙哥去世,留下怯的不花和埃及作戰,慘敗。
蒙古軍隊是極具侵略性的,而越是侵略,他們這種征戰和征服的慾望就越強烈,統治者的野心也越大。以上的幾次失敗,可以說都是蒙古帝國在最為強盛時期的失敗。其失敗原因大概有三點:①氣候偏差,不佔天時。蒙古人生長在北方乾旱荒漠地帶,而安南緬甸地處北回歸線和赤道之間,又瀕臨海洋,氣候濕熱,士兵水土不服,多染疾病,戰鬥力銳減。②環境所致不佔地利。蒙古軍是草原騎兵,征戰利於平原而不利於南方的丘陵山險,其優勢在安南緬甸多山地帶得不到發揮。更不擅長海戰,東征日本島只能是如虎落平陽,任人宰割。③狂妄自大不佔人和。蒙古軍隊經過數十年戰無不勝的輝煌,滋生驕橫狂妄,難免輕敵冒進。並且廣樹強敵,必會遭到被征服地區的聯合抵禦反抗,對埃及的戰事就很說明問題。④四處征討疲於戰爭。蒙古軍四處開花全線作戰,戰線太長兵力分散,後勤也不能保障,征伐安南緬甸時就出現糧草不濟和糧草被劫的情況。
蒙古軍隊創造了攻城略地的神話,妄圖統治全世界,然而即使再強悍的軍隊,和全世界比起來也是極其渺小的,吃敗仗也在情理之中。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574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932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552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478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583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233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197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2426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211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