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傣族有哪些人
⑴ 傣族人口有多少
題主你好,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21,傣族同胞在我國境內生活的人口數為1329985人,主要分布在雲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以及耿馬和孟連兩個自治縣。其餘散居在周圍30多個縣城。邊境傣族地區和緬甸、寮國、越南接壤。希望採納
⑵ 傣族人的介紹
傣族人,一般指中國境內的泰族人。傣族人主要分布在泰國、寮國、緬甸、越南、柬埔寨、印度、中國等多個國家,中國境內的傣族人主要生活在雲南的熱帶河谷地帶及溫度較高的高原盆地。
⑶ 緬甸有哪些民族
緬甸共有135個民族。主要有主要有緬族、克倫族、撣族、克欽族、欽族、克耶族、孟族和若開族等。各少數民族均有自己的語言,其中克欽、克倫、撣和孟等族有文字。緬族是緬甸的第一大民族,以緬甸語為母語,屬於漢藏語系民族,緬族在全緬各地均有分布,其中伊洛瓦底江中下游地區是緬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區,即人們所稱的「緬甸本部」。
⑷ 傣族的傑出人物
召景哈——西雙版納第37代召片領刀正宗及其在任時的議事庭庭長。傣歷1196年(公元1834年)清朝封委刀正宗為召片領,傣歷1198年(公元1836年)緬木梳王又例行加委。可是,在刀正宗准備授受緬王任命書時,召糯罕、召瑪哈康朗、召宰、召瑪哈捧、帕雅龍掌、帕雅鮓納勒宰、帕雅中罕等,對刀正宗過繼刀太和承襲召片領不服,在緬木梳王派駐景洪的使臣召龍基蓋的支持下,策劃要奪取緬王任命書,他們以300多人包圍召片領司署,聲稱要殺盡刀正宗及其親屬,擁立刀繩武次子召糯罕為召片領,於是將議事庭庭長召景哈軟禁,脅迫他參與陰謀。當時,議事庭長心想,如果召片領大印被搶奪,召片領被殺害,西雙版納眾頭人,將有罪於天王(清朝),於天理不容。於是,這位機智的召景哈藉機「向召瑪哈康朗眾人投誠」,把「奪權」時間推遲,這樣,既避免了血戰,又贏得了施展對策的時間,在一天夜晚,便派人護送刀正宗過瀾滄江,直抵勐拉(思茅)。
刀正宗安全到達思茅後,議事庭長召景哈密秘召集了各勐駐召片領司署的各級頭人會議,假意推舉召糯罕為宣慰使。並提升帕雅龍掌、帕雅鮓納勒宰、帕雅中罕為議事庭總帕雅等職,約定時間請他們到議事庭就職。當他們三人到議事庭以後,在議事庭長指揮下,突起伏兵,將三人殺於議事庭內。召糯罕見事不妙,狼狽逃走投緬去了。而此時的西雙版納司署議事庭庭長召景哈胸懷對「天王」(當時的清朝皇帝)的深厚感情,以其智謀和勇敢無畏的精神,在絕大多數深明大義、心向「天王」的召片領家庭和官員的支持下,粉碎了召糯罕等人勾結奪權篡位背叛祖國的陰謀。事後,召景哈親筆寫信給當時與西雙版納結盟的勐艮(緬甸景棟)土司府,詳細追述了這一陰謀事件經過,信末提出:「我的信到貴府後,請……把信轉交給松列帕兵召景棟,請他用兩勐名義,向勐乃阿瓦王(緬木梳王)報告,把木梳使臣召基蓋勐等人調離景洪。」召景哈從謀求和平願望出發,還寄幻想於勐艮和木梳王身上。
但是,以後的事態發展表明,召勐艮和木梳王完全支持和袒護了上述製造陰謀的這一夥。陰謀篡位的召糯罕,不僅受到景棟土司府的保護,甚至還「入侍木梳王」。同時,心懷叵測的木梳王又刁難我西雙版納召片領刀正宗。傣歷1202年(公元1840年),緬王要慶賀「南侈賀香」(明公王石宮殿落成),派使臣到景洪,請召片領刀正宗前去參加慶典活動。刀正宗認為自己是清朝的地方官員,不能離職前往,便派議事庭的帕雅龍醒哈拉宰為首席代表,帶著賀禮到緬甸阿瓦參加「南侈賀香」的慶典活動。緬木梳王聽說刀正宗沒有親往,很不高興,拒收禮品,既不讓景洪方面的代表入宮慶賀,也不準返回景洪,將他們扣留在阿瓦。同年,緬木梳王又派使臣到景洪,再次邀請刀正宗到阿瓦參加慶賀活動。刀正宗經請示普洱府,再次表明態度,召片領是大清皇朝的地方官員,末經朝廷准許不能離職前往緬甸,只能派議事庭官員去。木梳使臣串通召糯罕故弄玄虛向木梳王謊報說:「刀正宗不去阿瓦慶賀,拒絕緬封,而是匿居勐罕盡遷其民,以景洪為據點,組織兵力,構築營壘,警戒木梳王。」「召王領辭去緬職,暗請天朝大官,建築營壘,警戒木梳王。」「召片領辭去緬職,暗請天朝大官,建築營壘以御。」招致木梳王惱羞成怒,竟封叛逆召糯罕為西雙版納召片領,命召勐混、帕雅龍醒為召糯罕的左右將,隨其帶木梳兵二千名,令戈姆帶三千名,共五千之眾敵攻景洪。
刀正宗聞報,自知心地光明,對栽誣不懼,為了澄清事實真象,幾經考慮之後,遂派其弟刀承宗同母親和胞妹,赴緬甸阿瓦陳述其情。行至打洛同木梳使臣相遇,使臣遂迎刀承宗一行至勐艮,又具文呈報勐乃,於是,叛逆召糯罕才暫留勐乃待命。不料木梳王要刀承宗留在勐乃在時候,第三次再派使臣至景洪要刀正宗赴阿瓦。此刻,刀正宗不以母親和弟妹皆留緬為人質所動,沒有得到朝廷以准許,堅決不赴緬。木梳王得報,立即將刀正宗的母親等人軟禁於阿瓦,又命納康勐瑣為帥統兵二千,擁叛逆召糯罕侵入景洪自立為「召片領」。刀正宗只得避往瀾滄江以東。召糯罕引木梳軍四處劫掠,不少漢商亦遭殺害。普洱府聞報飾令召勐臘、召勐拉、召勐捧等合擊召糯罕,才將木梳軍及其一道逐出境外。
傣歷1223年(公元1861年),杜文秀在雲南領導回民起義,其中一支起義軍的領導人名楊大司馬,派一位義軍首領帶兵到景洪,宣讀起義軍大元帥頒布的命令,要西雙版納召片領交出清廷發給的大印,再由起義軍另行發給。刀正宗要召景哈召開議事庭會議商議,偽造一枚清廷發給召片領的大印交給起義軍。
傣歷1225年(公元1863年),雲貴總督要西雙版納召片領司署派兵到思茅參加官兵圍剿起義軍。當時思茅廳派駐景洪的委員馬標
⑸ 傣族的資料
傣族(The Dai ethnic group/ The shan ethnic group),在民族識別以前又被稱作擺夷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之一。散居於雲南的大部分地方。傣族通常喜歡聚居在大河流域、壩區和熱帶地區。根據2006年全國人口普查,中國傣族人口有126萬。傣族歷史悠久,與屬壯洞語族的壯族、侗族、水族、布依族、黎族、毛南族、仡佬族等有著密切的淵源關系,都是「百越」「駱越」民族的後裔。具有共同的分布區域、經濟生活、文化習俗和民族特點,語言方面至今仍保留著大量的同源詞和相同的語法結構。
傣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之一,與百濮及百越中的滇越有關,中國境內的傣族包括:傣龍(雲南德宏、思茅、臨滄)、傣泐(雲南西雙版納、思茅)、傣痕(雲南思茅)、黑傣(雲南金平)、傣阮(西雙版納)等。中國以外傣族主要分布在唉,緬甸撣邦、印度東北部、寮國北部、泰國北部、泰國東北部和越南北部,都自稱"傣",另有"蘭納傣族(傣阮)"、撣族、黑傣、白傣、紅傣等稱呼。雲南的傣族口頭上分水傣、漢傣[1]、花腰傣。
傣族風情(12張)
傣族是一個跨境民族,與緬甸的撣(傣)族、寮國的主體民族佬族,泰國的主體民族泰族(泰族只指泰國中部人),印度的阿薩姆邦的阿洪傣族都有著淵源關系。全球傣泰總人口6000萬以上。大部分傣族自稱為「傣」、「泰」,他稱為「撣」和「阿薩」。
http://ke..com/link?url=S3lIPoGUFO39iU6gXRLYSnl-WDfq7g-WhnZPFA2IFHd-ibQ7_f1F45Pys_xdN9rm
⑹ 緬甸有傣族嗎
緬甸有傣族。
緬甸人口民族:
緬甸人口有約5390萬(2015年),68%為緬族。主要的法定少數民族為撣族(9%)、克倫族(7%)、孟族(2%)、克欽族、克倫尼族(1%)、欽族(2%)、若開族以及華人(3%)、印度人、孟加拉人,但緬甸官方不承認華人、印度人、孟加拉人為法定少數民族。
撣族:
緬甸官方將分布在撣邦高原的泰民族命名為「撣」,分布在撣邦高原邊緣和其它地區的泰民族命名為昆、允、罕底、小撣、大撣、毛撣、泰蘭、泰隆、泰那等不同族稱。
實際上,緬甸各地的泰民族並不承認緬甸官方的民族劃分,對外均統一自稱「泰」,普通緬族人稱其為「撣」。
撣族與泰國的泰族、柬埔寨的泰族、越南的泰族、寮國的佬族、中國的傣族、印度的阿薩姆族,屬分布在不同國家不同叫法的同一個民族,都是泰民族的一部分。
(6)緬甸傣族有哪些人擴展閱讀
傣族:
傣族,又稱泰族、撣族等,民族語言為傣語(泰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
傣族是泰國、寮國的主體民族,占泰國總人口的40%,傣族還是緬甸的第二大民族,中國、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國的少數民族。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傣族在中國境內共有126萬餘人 。
族稱:
中國傣族按分布地區有傣泐、傣那、傣亞、傣綳、傣端等自稱。西雙版納等地自稱「傣泐」,德宏等地自稱「傣那」,紅河中上游新平、元江等地傣族自稱「傣亞」,瑞麗、隴川、耿馬邊境一線的自稱「傣綳」,瀾滄芒景、芒那的為傣綳支系。漢族稱傣泐為水傣,傣那為旱傣,傣亞為花腰傣。
早在公元1世紀,漢文史籍已經有關於傣族先民的記載。唐宋文獻稱為「金齒」、「黑齒」、「銀齒」、「綉腳」、「綉面」、「茫蠻」、「白衣」等。元明時期仍稱為「金齒」、「白衣」。「白衣」又寫作「百夷」、「白夷"、「伯夷」,有的誤作「僰夷」,以致與白族混淆。清以來稱為「擺夷」。另外,越南史籍稱傣族為「哀牢」;緬甸史籍稱傣族為「撣」,印度史籍稱傣族為「阿洪姆」。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政府將分布在各自境內的傣族分別命名。泰國、越南、柬埔寨稱做泰,寮國稱做老,緬甸稱做撣,中國稱做傣,印度稱做阿洪 。
⑺ 傣族民族目前大概有多少人
傣族在全國的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均有分布,主要集中聚居在雲南省,共有114.21萬人,占傣族總人口的98.55%。另外,傣族人口在1000人以上的地區只有廣東和四川省。
傣族是一個跨境民族,與緬甸的撣(傣)族、寮國的主體民族佬族,泰國的主體民族泰族,印度的阿薩姆邦的阿洪傣都有著淵源關系。全球傣(泰、撣)總人口6000萬以上。大部分傣族自稱為「傣」、「泰」,他稱為「撣」、「阿薩」。據考證,早時居住在廣西一帶的今天壯泰諸民族的祖先們,由於受到秦人的攻擊,他們就逐步往西南遷移,到達今天的雲南、越南西北、寮國、泰國一帶,所以今天的泰國泰族、寮國的老族、緬甸的撣族、越南北部的岱依族和儂族、中國廣西的壯族和雲南的傣族等多個民族所講的語言中的基本日常生活詞彙大多相近或相同,他們之間幾乎可以聽得懂相互的日常用語,許多傳統節日也延續下來。我國的民族學家范宏貴教授稱之為同根生的民族。
⑻ 緬甸傣族歌曲女歌手有哪些
不記得有傣族女歌手,老一輩的曲比阿烏是苗族
韓紅大姐是藏族
新一輩的斯琴格日樂是蒙古族
⑼ 傣族、景頗族、阿昌族、德昂族和漢族資料
1、傣族
傣族(羅馬字母:Dai),又稱泰族(泰文:ไทย,羅馬字母:Thai)、撣族(羅馬字母:Shan)等,民族語言為傣語(泰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
傣族視孔雀、大象為吉祥物,民間故事豐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歡依水而居,愛潔凈、常沐浴、婦女愛洗發,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稱,過去傣族普遍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
傣族是泰國、寮國的主體民族,占泰國總人口的40%,傣族還是緬甸的第二大民族,中國、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國的少數民族。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傣族在中國境內共有126萬餘人 。
2、景頗族
景頗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5個支系語言分屬景頗語支和緬語支,文字有景頗文和載瓦文兩種,均為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
景頗族的來源與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關,有「景頗」、「載瓦」、「勒赤」、「浪峨」、「波拉」5個支系,。
要聚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山區,少數居住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與緬甸克欽邦接壤地區。緬甸境內的大部分克欽族支系與中國境內的景頗族、傈僳族也有極深的淵源
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景頗族總人口數為147828人。
3、阿昌族
阿昌族是雲南特有的、人口較少的7個少數民族之一,民族語言為阿昌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語支待定,有梁河方言和戶撒方言兩種方言,兼通漢語、傣語等其他民族的語言或方言,無本民族文字,使用漢字。
阿昌族主要分布於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隴川縣戶撒阿昌族鄉、梁河縣囊宋阿昌族鄉、九保阿昌族鄉,其餘分布於潞西、盈江、騰沖、龍陵、雲龍等縣。此外,在鄰國緬甸也有部分阿昌族分布。
阿昌族製造的鐵器極負盛名,以「戶撒刀」著稱於世。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阿昌族總人口數為39555人。
4、德昂族
德昂族,也稱「崩龍族」,是中緬交界地區的山地少數民族,民族語言屬於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昂語支。
分為「布雷」、「汝買」、「若進」三種方言,沒有本民族的文字,因長期與傣、漢、景頗等民族相處,許多人通傣語、漢語和景頗語。
德昂族主要居住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緬甸聯邦共和國交界地區,是一個典型的大分散小聚居的民族,分布范圍非常廣,中國一側在主要分布在雲南省德宏、保山、臨滄等3個地州9個縣市,緬甸一側在撣邦、克欽邦等地。
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德昂族總人口數為20556人 。
5、漢族
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是上古時期黃帝和炎帝部落的後裔,炎黃子孫。 漢族舊稱漢人是因中國的漢王朝而得名,漢朝以前稱「華夏」或「諸夏」。
無論是在政治、軍事、哲學、文學、史學、藝術等諸多方面,還是在自然科學領域中,漢族都創造了許多輝煌的業績。
漢族自古對各種宗教信仰採取兼容並蓄的態度。天命崇拜和祖先崇拜是漢族宗教的主要傳統觀念。
幾千年來,提倡以仁為中心,重視倫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體系形成的儒家學說對漢族產生著深刻的影響。
漢族歷來以勤勞、富於創造精神著稱。漢族歷史上的經濟是以農業為主,兼營家庭副業,是一種典型的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
漢族的農業生產在歷史上素來發達,尤其以水利灌溉和精耕細作著稱於世,漢族的手工業也有相當高的發展水平。
漢族還是一個歷史從未中斷過的、歷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截止2009年,漢族人口約為13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19%,分布於世界各地。
在中國大陸,漢族占總人口的92%;在台灣,漢族占總人口的98%;在香港和澳門,漢族分別占總人口的95%和97%。中國兩岸三地外,漢族在東南亞、北美洲和西歐也有較多分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傣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景頗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阿昌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德昂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漢族
⑽ 傣族的資料有哪些
基本信息
傣族(羅馬字母:Dai),又稱泰族(泰文:ไทย,羅馬字母:Thai)、撣族(羅馬字母:Shan)等,民族語言為傣語(泰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
傣族視孔雀、大象為吉祥物,民間故事豐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歡依水而居,愛潔凈、常沐浴、婦女愛洗發,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稱,過去傣族普遍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
傣族分布在中國、印度、越南、柬埔寨、泰國等國家。2000年,傣族在中國境內共有115.9萬人。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以及耿馬和孟連兩個自治縣。其餘的散居在景東、景谷、普洱、瀾滄、新平、元江、金平等30多個縣。邊疆傣族地區與緬甸、寮國、越南接壤。
中國傣族按分布地區有傣泐、傣那、傣亞、傣綳、傣端等自稱。西雙版納等地自稱"傣泐",德宏等地自稱"傣那",紅河中上游新平、元江等地傣族自稱"傣亞",瑞麗、隴川、耿馬邊境一線的自稱"傣綳",瀾滄芒景、芒那的為傣綳支系。漢族稱傣泐為水傣,傣那為旱傣,傣亞為花腰傣。
早在公元1世紀,漢文史籍已經有關於傣族先民的記載。唐宋文獻稱為"金齒"、"黑齒"、"銀齒"、"綉腳"、"綉面"、"茫蠻"、"白衣"等。元明時期仍稱為"金齒"、"白衣"。"白衣"又寫作"百夷"、"白夷"、"伯夷",有的誤作"僰夷",以致與白族混淆。清以來稱為"擺夷"。另外,越南史籍稱傣族為"哀牢";緬甸史籍稱傣族為"撣";印度史籍稱傣族為"阿洪姆"。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政府將分布在各自境內的傣族分別命名,泰國、越南、柬埔寨稱做泰(Thai),寮國稱做老(Lao),緬甸稱做撣(Shan),中國稱做傣(Dai),印度稱做阿洪(Ahom),但均自稱Tai 。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傣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