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哪個皇帝逃亡緬甸
⑴ 朱由榔為啥逃到緬甸從廣東退守南沙群島不好嗎
張獻忠被射死以後,大西軍亂成了一團。這個時候他的四個義子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以及艾能奇聚集到一起開會,商量著接下來該怎麼干。
孫可望給了一個很明確的答案,認為應該把大西軍帶去廣東,如果情況不對可以乘船出海,去海南,去南沙群島都可以避難。
可是李定國卻堅決表示反對:老孫啊,你想要走絕路我不攔著你。這意思很明白,乘船出海是絕對不可取的。而到了廣東則就退無可退了。
為此他們再次商量了一番,這才決定將大軍轉移到雲南。他們在雲南滅了沙定洲的叛亂,又與南明永曆帝交好,最後投靠了永曆皇帝,堅決抗清。
可以說,李定國的這個決定是非常妙的。為什麼他們不能去廣東呢?因為大西軍的航海技術不達標,而且孤懸海外沒有供給,如果找不到合適的大陸早晚都是個死。
去雲南就不同了,因為雲南旁邊還有緬甸,還有越南、寮國、柬埔寨等等這些大陸。只要有陸地,那他們就有退路,而且隨時可以反攻回來。
同樣的道理,吳三桂南下的時候,永曆皇帝朱由榔退無可退,也只能從雲南改道前往緬甸,他是不可能去海南,去南沙群島的,去了那裡就徹底沒有希望了。
永曆帝最失敗的地方,那就是手裡實在是沒有一支拿得出手的兵馬。李定國跟他失散以後,他手裡就無兵可調了。
到了緬甸以後,人家一看你勢單力薄,當然不把你放在眼裡。你看吳三桂過去的時候多豪橫?為什麼?因為人家手裡有一支強大的軍隊。
所以說不管是逃到南沙還是緬甸,如果自身不夠強大,逃到哪裡都是要受欺負的。只有自身強大了,走到哪裡都會受到尊重。當然了,真正強大了的話,永曆帝也不用逃亡到緬甸了。
⑵ 永曆帝在逃亡的時候去了緬甸,為什麼沒有去別的地方
這是因為當時緬甸是中國的附屬國家,而且對當時的朝代非常的忠心,因此他才會選擇去緬甸。
⑶ 明朝最後一個君王流落到緬甸,住茅草屋,究竟活的有多慘
南明的永曆帝朱由榔本是萬曆皇帝的親孫子,在他登基時,明朝已經是強弩之末。他沒有根基和軍隊,不得已逃到了緬甸。緬甸國王給他蓋了一個茅草屋接濟他,因為清軍虎視眈眈,緬甸國王不敢對他太好。後來緬甸國王開始向永曆帝要錢,最後,永曆帝為了填飽肚子,還交出了自己的玉璽。
最後,為了基本的生活,永曆帝交出了自己的權力象徵,也就是玉璽。但是整日在漏風漏雨的茅草屋裡,過著有一頓沒一頓的生活的永曆帝沒有逃脫命運,最後還是被抓,並在雲南一帶被處死了。
⑷ 從逃難入緬到魂歸他鄉,最後一個漢人君王是如何被殺的
這個逃到緬甸的漢人帝王就是南明的永曆帝,是在明朝滅亡之後,明朝的舊臣在當時的皇室中扶持的皇帝。他最後是被緬甸王騙到咒水河畔然後被包圍殺死的。
綜上所述,這一個漢人皇帝之所以被殺,還是因為他自己太過於無能,聽信大臣的饞言。
⑸ 明末時永曆帝逃到緬甸後被吳三桂抓獲,請問清朝廷為什麼一定要殺死永曆帝何不招降這位明室後裔
永曆皇帝是吳三桂殺的。
吳三桂為什麼要殺永曆帝
永曆帝和他的母親、妻子既已成了吳三桂的階下囚,是生,是死,他們無法知道,他們等待著最後的結果。在度日如年的日子裡,只有悲哀和眼淚伴隨著他們。然而,最後的命運很快就降臨到他們的面前!
據與明史專家彭勇教授交談得知,清軍中有一甲喇章京軍官,暗中聯絡一些滿人,准備劫持永曆帝,逃往陝西,奉為君主,「以成不世之功」。但由於處事不慎,走漏了消息。吳三桂非常恐慌,迅速逮捕了密謀起事的11名首犯,以最殘酷的磔刑處死。為防止夜長夢多,再生變故,吳三桂加速了對永曆的處置決定。
吳三桂上書清廷,直言如將永曆帝押送北京,可能中途有被反清人士劫奪的危險。經清廷批准,就地正法。吳三桂遂於4月14日,將朱由榔及其眷屬25人押到昆明篦子坡執行絞刑。王皇後就在被清軍押解的途中,想著一代皇後,就這樣屈辱而死,心實不甘,與其受辱而死,不如悲壯而死。於是她與馬太後互相勉勵,在檻車中自相扼喉而死。壯哉!烈女皇後。就在她們斷氣的那一刻,天降大雨,山川也為之同悲!
⑹ 永曆帝逃往緬甸,清廷都想放棄了,吳三桂為何非要出兵擒拿呢
吳三桂是明末清初的重要歷史人物,也是歷史上有名的“三姓家奴”。身為明將先是答應降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又馬上反悔繼而降清。降清以後,在康熙年間又反清,發起了三藩之亂,為了自己的利益,可謂是個反復無常的小人,有些類似於今天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但是吳三桂不同意了,他見清廷對在緬甸的永曆帝不是那麼積極以後,在順治十七年二月上了一道有名“三患二難”疏,力主發兵緬甸,以求擒獲永曆帝,達到一勞永逸。
清廷內部經過商議以後,覺得吳三桂的主張也符合統治階級的利益,於是同意吳三桂發兵緬甸,並且由戶部拔銀三百三十萬兩。
順治十八年十二月,吳三桂率領大軍前往緬甸,要求要求永曆帝等人,緬甸國王自然不會為了永曆帝與吳三桂發生戰爭,於是將永曆帝等人交出。
⑺ 吳三桂為何定要將南明永曆帝趕盡殺絕
吳三桂是明末清初的一個重要歷史人物,他在山海關時的選擇影響了中國的歷史進程,而後人之所以不齒吳三桂,不僅僅是因為他引清軍入關,導致華夏淪陷,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深受明朝國恩,卻忘恩負義、將已經逃亡緬甸的明朝最後一位皇帝——永曆帝朱由榔擒獲,並殺害在昆明街頭。在中國傳統思想中,天地君親師是倫理之重,而吳三桂年紀輕輕便被賦予遼東總兵之重任,深受國恩,崇禎皇帝沒有負他,他卻負了明朝和天下。
永曆帝朱由榔原是明朝藩王——桂王,萬曆皇帝的孫子、崇禎皇帝的堂弟,崇禎皇帝失國之後,殘明勢力相繼擁護明朝藩王建立了弘光、隆武政權,但是這兩個政權僅僅堅持一年便被清朝擊潰。1646年十一月,桂王朱由榔在廣東肇慶登基稱帝,年號永曆。永曆皇帝登基之後,南明在清朝的攻勢之下依然節節敗退,所幸有清廣東提督李成棟的反正和大西軍余部孫可望、李定國的聯明抗清,永曆帝才得以(名義上)率領南明堅持抗清十餘年,直到1659年被清軍趕到緬甸。
但是隨著清廷的進攻,雲南處於戰亂之中,幾年恢復的經濟已經被消耗殆盡。據洪承疇在順治十七年的奏本所載:
三月初五日,又准雲貴總督臣趙廷臣手札,內開:雲南近狀大不如上年。每市斗米一石實賣至二十五六兩,沿途窮民有死於道途溝澗,死於寺廟破屋,死於山路田野,死於旁溪曲徑,甚有母食其女,子棄其父,慘不忍言。
而吳三桂也在奏疏之中提出了他的解決辦法——「臣徹底打算,惟有及時進兵,早收全局,誠使外孽一凈,則邊境無伺隙之患,土司無簧惑之端,降人無觀望之志。地方稍得蘇息,民力稍可寬紓。一舉而數利存焉。」吳三桂認為,只有徹底解決了緬甸的永曆帝,及早結束雲南的戰事,才能徹底解決「三患兩難」。
1661年,吳三桂率軍進逼中緬邊境,逼迫緬王交出永曆帝,緬王在清軍的威脅之下只能將永曆帝交給吳三桂,吳三桂將永曆帝押回昆明,最終被吳三桂處死在昆明。吳三桂在《渠魁不翦三患二難疏》中敘述的原因是一些客觀存在的情況,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吳三桂絞殺永曆帝的真正目的還是為了向清朝邀功,以顯示自己與明朝皇室劃清界限,只有這樣才能取得清廷的信任,才能為自己謀求更多的政治利益,至於為民著想,不過是一塊遮羞布而已。
⑻ 明朝命運最為波折的一位帝王,曾逃往異國他鄉,墓地至今下落不明。是誰呢
輝煌之時,人人巴結;落難之時,人人踩踏。這看起來很無情現實,卻是最有道理的話語。特別是帝王,天下皆歸其所有,千萬人巴結。然而,當國家危難存亡之際,又有多少人願意為帝王分憂?甚至有許多人都想取而代之,這更是不爭的事實。
南明永曆帝便經歷了這樣的人間冷暖,雖貴為帝王,命運卻著實凄慘,他有心治國,卻沒遇到一個盛景,於危難中擔起大業,還是難以力挽狂瀾,最終落得慘死下場,至今,他的帝王陵仍然是一個謎!
圖片:永曆帝與身邊的大臣們劇照
緬軍一路追殺,一直殺到永曆帝居住之處,永曆帝見無路可退,面如死灰,想要上吊結束性命,這時,身旁的侍衛趕忙勸阻,「如果陛下堅持自盡,那太後身在異國他鄉,又年事已高,她該怎麼辦?陛下就這樣命喪黃泉,該如何面對地下的高皇帝?」
一番話讓萬曆帝警醒,打消了自盡的念頭,隨後,永曆帝等人被軟禁了起來,之後,緬甸還斷絕了食物的供給,所幸,附近的僧人出於好心,自發為他們送水送食物,永曆帝等人才得以續命。
沒多久,莽白卻又派使者送來金銀錢財,並表示之前的所作所為並不是他的意思,而是緬甸的亂軍所為。永曆帝當然知道這是虛假之詞,不過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雖然憤怒,永曆帝也只得忍氣吞聲,表示相信。
⑼ 明朝時期是哪個皇帝跑到海外去了
傳說中逃跑的建文帝,據說鄭和七下西洋就是為了找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