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和緬甸哪個好
❶ 英國首相丘吉爾認為緬甸有什麼戰略地位
英國首相丘吉爾為了維護英國的利益,很看重緬甸的重要戰略地位。1942年1月20日,丘吉爾在發給伊斯梅將軍轉參謀長委員會的電報中說,「作為一個戰略目標,我認為使滇緬公路暢通無阻要比保持新加坡更為重要。」
1月21日,丘吉爾又給這位將軍發電報,他說:「緬甸如果喪失,那就慘了。這樣會使我們同中國人隔絕,在同日本人交戰的軍隊當中,中國軍隊算是最成功的……新加坡一旦淪陷,科里幾多爾必將相繼淪陷,這將使印度大大震驚;只有強大的部隊的來到和緬甸方面戰事的成功,才能把印度支持下來。」
❷ 英國軍隊實力並不強,在緬甸一萬多人的正規軍居然干不過三千多人的小鬼子,他們配擺出勝利的手勢么
呵呵是啊 , 所謂一打就散 一散就潰,一潰即敗! 當時的印緬軍隊的確如此!所謂印緬軍隊就是英國人主權 下屬都是由 印度,緬甸 英國人組成。
1942年4月12日,英軍一個師被日軍七千多人圍困在仁安羌,該師師長斷定自己突圍無望,在無線電里絕望地喊道:「我們快完蛋了。沒人能挽救我們,除非發生奇跡。」孫立人率領的新38師師部正駐扎在喬克巴當,主力已被杜聿明調往前線,孫立人身邊只有劉放吾的113團和特務營。當他收到求援電報後,果斷地帶著這一個半團七八百人,趕往仁安羌增援。 17日黃昏,113團到達拼牆河北岸,在距河5英里的地方進入准備攻擊的位置,當晚展開猛烈攻擊。18日,進攻受阻,孫立人果斷命令暫停進攻。英第1軍團長斯利姆接到被圍師長的告急電話,要求孫立人立即渡河攻擊援救。孫立人向他解釋,並請他轉告斯高特師長:「中國軍隊,連我在內,縱使戰到最後一個人,也一定要把貴軍解救出險!」 19日破曉時,左翼部隊將敵軍第一線陣地完全攻佔,戰斗轉進到山地,敵軍不顧一切猛烈反撲,113團已得的陣地,三失三得。從早上4時繼續到午後3時,敵人的第33師團完全被擊潰,丟下1200多具死屍,退出陣地,113團800多戰鬥士兵中也傷亡過。
第一次遠征中國方面傷亡將近4萬人,但值得一提的是,絕大部分是穿越野人山時造成的。日軍傷亡4000人左右。其中99%是中國軍隊擊斃。 第二次遠征,在武器和後勤都優於日軍的情況下,中國本土和印度方面的孫立人部隊2方面出擊 一共20多萬人 日軍只有3個師團不到10萬人,日軍被全殲,中國方面傷亡也將近10萬,可以說是慘勝!
❸ 對於英國來說緬甸的重要性是什麼
英國時刻都在關注緬甸的態勢。1942年2月16日,英國首相丘吉爾在發給緬甸總督的電報中,坦率地說:「我認為,緬甸以及同中國的聯系在整個(東方)戰區中是最重要的一環。」丘吉爾認為,對於英國,必須「守住緬甸……用它作為保衛印度的最後一道屏障」。英國在丟失了太平洋沿岸的一些戰略據點以後,如果再失去緬甸,就會失去英國在亞洲大陸的南翼屏障,甚至動搖英國在亞洲的根基。
❹ 緬甸這個國家怎麼樣
緬甸這個國家挺好的。
緬甸聯邦共和國簡稱緬甸,是一個位於東南亞的國家,西南臨安達曼海,西北與印度和孟加拉國為鄰,東北靠中華人民共和國,東南接泰國與寮國。東南亞國家聯盟成員國之一。
5000年前,緬甸的伊洛瓦底江邊的村莊已有人類居住。2005年,緬甸政府將首都從境內最大城市仰光遷至新都內比都。緬甸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從事農業的人口超過60%,農產品有稻米、小麥、甘蔗等等。文化在宗教、文學和政治制度等方面,深受印度文化影響。
緬甸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1044年形成統一國家後,經歷了蒲甘、東塢和貢榜三個封建王朝。英國於1824-1885年間先後發動了3次侵緬戰爭並佔領了緬甸,1886年英國將緬甸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1937年緬脫離英屬印度,直接受英國總督統治。1942年日軍佔領緬甸。1945年全國總起義,緬甸光復。後英國重新控制緬甸。1947年10月英國被迫公布緬獨立法案。1948年01月04日緬甸脫離英聯邦宣布獨立,建立緬甸聯邦。1974年01月改稱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88年09月23日改稱「緬甸聯邦」。
❺ 英國的國土面積比緬甸還小嗎
英國的國土面積23.46萬平方公里,緬甸的國土面積67.66萬平方公里,英國的國土面積要小於緬甸
❻ 越南,柬埔寨,緬甸,寮國,泰國哪個國家最好玩
只選一個,個人會選柬埔寨。去看了7大奇跡的埃及金字塔、神廟、約旦的佩特拉古城,覺得還是吳哥窟的美深得我心。所有我去過的古跡里,是我最喜歡的。
如果你對這些古跡沒興趣那就選泰國,旅遊業發達、美食多人民也不錯,潛潛水挺棒。
寮國,在我個人看來排在最後。
如果你是那種喜歡刺激喜歡熱鬧,喜歡一大群年輕人瘋狂的人,那可以去寮國,輪胎漂流、在當地人搭建在河邊的游樂場和一群老外喝酒跳水嬉戲,去溶洞探險去叢林徒步,都是又帥又年青的金毛,很養眼。
❼ 緬甸對英國有什麼意義
英國時刻都在關注緬甸的態勢。1942年2月16日,英國首相丘吉爾在發給緬甸總督的電報中,坦率地說:「我認為,緬甸以及同中國的聯系在整個(東方)戰區中是最重要的一環。」丘吉爾認為,對於英國,必須「守住緬甸……用它作為保衛印度的最後一道屏障」。英國在丟失了太平洋沿岸的一些戰略據點以後,如果再失去緬甸,就會失去英國在亞洲大陸的南翼屏障,甚至動搖英國在亞洲的根基。
❽ 英國在二戰歐洲表現比在緬甸好多少
英國把優秀人員和精銳的部隊都抽調回本土防守德國人了,留在殖民地的當然只剩下那些渣渣了。
而不管是本土英軍還是駐緬英軍,都是二戰著名的實力賣隊友大師,緬甸出賣中國人,敦刻爾克出賣法國人,米爾斯克比爾更消滅了整支法國海軍。
❾ 緬甸與中國和印度的關系哪個更好些
和中國關系更好些。
1,緬甸和印度在歷史上有積怨和嫌隙。英國殖民印度後,以印度為基地對緬甸進行滲透和侵略。在吞並緬甸後,把緬甸並入英屬印度,成為其一個省。印度人大量遷入緬甸成為僅次於英國人的二當家。特別讓緬甸痛恨的是大量印度人在緬甸從事高利貸行業,對緬甸人大肆欺壓盤剝。
2,緬甸和印度存在邊境糾紛。印度東北部地區,特別是和緬甸接壤的阿薩姆邦,米佐拉姆邦,曼尼普爾邦和那加蘭邦,這些民族長期從事反抗印度政府的民族獨立武裝活動。印度軍隊在作戰中經常越界追擊到緬甸境內,為此兩國經常發生沖突。印度都緬甸還有領土要求。
3,印度對周邊國家搞大國沙文主義,赤裸裸地干涉鄰國的內政和外交事務。在安達曼海河緬甸也是屢起爭端。每年都舉行所謂封閉安達曼的海空演戲,對緬甸耀武揚威,大肆威脅和挑釁。
4,印度人民黨和國大黨兩黨都對緬甸敵視。人民黨是激進地推行與鄰為壑的大國外交,國大黨則是以南亞盟主自居,追隨西方推行對緬甸的人權外交,對緬甸內政橫加干涉,支持其國內反對派。 而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中國和緬甸之間的關系。
5、中國和緬甸歷史上就鮮有爭端,除了清朝順治和乾隆兩朝對緬甸發動過短期戰爭外,兩國長達千年的交往史始終是和平友好相處。上世紀50年代即劃分了兩國邊界,並在邊界談判中共同創造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6、中緬兩國人民互稱胞波情意,彼此以兄弟相論。中國長期對緬甸提供了大量軍事和經濟援助,是緬甸最大的援助國和貿易對象。而且中國始終在國際上為緬甸撐腰,有效地舒緩了歐美西方和印度隊緬甸的強大壓力。緬甸也始終把中國視為最可信賴和真心依靠的對象。
所以說緬甸和印度是橫眉冷對,和中國是情深意切。
❿ 緬甸、英國、印度三者當今的關系如何
緬甸和英國的矛盾是一直不可化解的,由於現在個國家都是利益關系 互相補給需求 所以沒什麼深入的矛盾 到是緬甸和中國的關系並不是表面的那麼好 只不過是魚和水的關系互相都不可缺少 而緬甸在武器方面更要依賴中國一些所以 比較友好當年英國殖民印度後,以印度為基地對緬甸進行滲透和侵略。在吞並緬甸後,把緬甸並入英屬印度,成為其一個省。印度人大量遷入緬甸成為僅次於英國人的二當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