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虎頭標志的是哪個軍隊
⑴ P-47戰斗機的服役事件
在歐洲南部的地中海戰場上,P-47,作為P-40的替代戰斗機,於1943年11月加入戰斗,也立下了不少戰功。
1943年夏天,P-47戰斗機開始進入太平洋、亞洲戰場。曾在南太平洋國家、印度、緬甸和中國大陸等作過戰。據資料介紹,被派往緬甸支援英軍作戰的有16個大隊,可以說這是P-47投入量最大的一個地區。另外還有少量「雷電」戰斗機中隊進駐墨西哥和巴西等。
1944年春天、兩個P-47戰斗機大隊被派往中國成都地區,主要任務是為B-29轟炸機護航。P-47在太平洋上的主要對手是日本的「零」式戰斗機。這種飛機輕巧靈活、爬升性能好,曾在太平洋上空橫行多年。與它相比,P-47在爬升速度、轉彎半徑和俯沖撿起等性能上稍遜一籌,但在速度和俯沖性能上卻毫不遜色,尤其是火力和生存能力,在當時的戰斗機中是最優秀的。美軍飛行員根據兩種飛機的優劣長短,摸索出一套揚長避短的有效戰法,使P-47在與「零」式戰斗機的頻繁空戰中連連獲勝。
在太平洋戰場,最早使用P-47作戰的,是美軍第348戰斗機大隊。尼爾。E。基爾比是這個大隊的大隊長。1943年6月,他率領第348大隊抵達太平洋南部的澳大利亞。8月16日,該大隊的一部分P-47飛機轉場到新幾內亞的莫爾茲比港。9月4日,基爾比率先出征,且首戰告捷,取得了擊落日軍轟炸機和「零」式戰斗機各一架的戰果。
1943年10月11日,基爾比又率隊出航,飛往莫爾比港西北方向的韋瓦克執行偵察搜索任務。當基爾比和他的三個同伴一起在6,000米上空巡航時,基爾比首先發現一架敵機,並立刻下令攻擊,當飛機俯沖到約450米時開火,接著這架敵機拖著一股濃煙墜入了波濤洶涌的大洋之中。之後,基爾比帶領同伴重新爬升到8,000米上空,當時晴空萬里,一望無際。他們又發現前方有一群日機,12架轟炸機在36架戰斗機的護航下,正耀武揚威地前行。單按戰斗機的數量來說,雙方力量的對比是12比1,但基爾比沒有猶豫,立即下令解散編隊,實施單機攻擊。經過激烈格鬥,基爾比擊落一架「零」式戰斗機和兩架轟炸機。與此同時,隊友鄧哈姆和摩爾也各擊落一架敵機。其餘敵機見勢不妙,紛紛潰逃。當他們爬升到6,000米高度准備返航時,又發現兩架逃散的日機,於是基爾比抓住有利戰機,以740公里/小時的俯沖速度對其進行攻擊,一舉又將這兩架敵機擊落……在以少對多的情況下,經過一場惡戰,P-47取得了輝煌戰果。當他們返航著陸時,飛機上只剩下了280升燃料。
僅在1943年10月11日的這次戰斗中,基爾比一人就擊落6架日機。美國第5航空隊司令喬治。凱里中將特此授予他榮譽勛章。到1944年1月初,基爾比參加太平洋空戰不到半年,就創造了擊落日機21架的記錄。
在持續兩年多的戰斗中,P-47對日本戰斗機的作戰連連取勝,使日軍遭受重大損失。1945年初,新的P-47N遠航型投入使用(作戰半徑達1,600公里),正趕上參加對日本的戰略轟炸,在火攻日本的行動中立功不小。
P-47誕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期,先後發展了多種型別,各型生產總數達15,683架。其中在共和飛機公司法明代爾飛機廠生產了9,087架;後為了加快生產速度,在印第安那州的伊文塞爾又開辟了第二條生產線,生產飛機6,242架;在寇蒂斯飛機公司的製造廠生產了354架。它們先後投入歐洲和太平洋戰場使用,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一種飛機生產15,683架,這個數字在現代飛機中是沒有的,在歷史上也是少見的。
據統計,各型P-47「雷電」戰斗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共飛行193。4萬小時,戰斗出動54。6萬架次,消耗燃油2。04億加侖,發射子彈1。35億發、火箭6萬枚,投擲炸彈13。2萬噸、凝固汽油彈上千加侖。空戰得失比為4。6比1,即擊中敵機4。6架,自己損失1架。千架出動損失率是7架。這些記錄在作戰飛機史上都是名列前茅的,有的甚至是創先例的。
而且,P-47還造就了一大批著名的王牌飛行員和飛行隊。據資料記載,在整個歐洲空戰中,單說駕駛P-47戰斗機,個人擊落敵機20架以上的飛行員就有7人,如美軍歐洲戰場的頭號王牌弗朗西斯。S。加布雷斯基和二號王牌羅伯特。S。約翰遜等都在其中。而獲得Ace(當時歐洲國家授予擊落過5架以上飛機者的榮譽稱號)資格的飛行員則為數更多。在太平洋戰場,駕駛P-47屢立戰功的有尼爾。E。基爾比等。上面已經提到,他在太平洋作戰中,曾一次出動擊落6架敵機,不到半年就擊落21架敵機,這些在空戰史上都是少見的。可惜的是這位英勇善戰的飛行員不久便英年早逝,在1944年3月4日,基爾比又帶領3名飛行員到韋瓦克上空游獵時,遇到了日軍一個15機編隊。在激烈的纏斗中,基爾比的座艙中彈,飛機墜入新幾內亞境內的叢林之中,他沒有跳傘。基爾比的最後記錄是擊落敵機22架。
在著名的飛行隊中,最早裝備P-47並使用到大戰結束的第56大隊,空戰中共擊落敵機674架,得失比8比1,產生王牌飛行員38人,均為在歐洲戰爭中的美軍第一。該大隊被譽為「狼群大隊」,曾使敵人聞風喪膽。另一支王牌飛行隊是第4大隊,其戰績與前者差不多,但損失幾乎是它的兩倍。據分析,造成這種原因的是該大隊後期改用了P-51,而它的堅固性明顯不如P-47戰斗機。
因該機曾在解放軍空軍服役,且在1950年代中期的台海空戰中多次由台軍駕駛與解放軍空軍、海軍航空兵的米格15、拉11戰斗機交戰,故這個章節必須提及:
P47「雷電」的末日,1950年代P47在華被殲滅記錄:
1953年7月25日8時50分~10時30分,我地面防空雷達發現台軍P-47戰斗機2批4架、P-51戰斗機1批2架竄至上海市南25~30公里區域進行偵察騷擾,企圖偵測我防空實力。解放軍出動5批12架次進行攔截,除第二批宋中文帶隊的米格15雙機與敵遭遇交戰外,其餘均未發現敵機。
宋中文帶僚機楊寶海與9時35分升空,9時38分在杭州灣上空發現2架台軍P-47戰斗機遂立即展開攻擊經過2個回合較量,僅以宋中文座機機翼中彈1發致輕傷的微小代價,取得擊落擊傷P-47各1架的勝利。
1954年3月18日,海軍航空兵第2師第六團副大隊長崔巍、中隊長姜凱駕駛米格15戰斗機在大陳島附近擊落2架P-47戰斗機,迫使台空軍退出大陳島,為一江山島登陸作戰的勝利奠定製空權基礎。
1954年5月11日,台軍兩架P-47(已改名為F-47)戰斗機採取隱蔽突襲手段意圖在大陳島至松門一帶對我方去進行騷擾和偷襲。我方出動兩架米格15戰斗機進行攔截,在頭門山島附近空域發現目標,經過4個回合較量,以我長機保錫明座機左翼被擊傷,飛行員受輕傷的微小代價取得擊落擊傷P-47各1架的空戰勝利。
同年5月19日,台軍再次派出8架P-47分成2批進犯,13時27分,一批4架P-47出現在大陳島、一江山島上空企圖空襲我已佔領的島嶼和海門港錨地。我海軍航空兵起飛4批8架次戰斗機升空攔截,在與第一批P47的交戰中取得擊落3架,擊傷1架的勝利,迫使對方放棄轟炸行動。
兩岸之間唯一的一次活塞螺旋槳空戰,使用台方當事人回憶。
1954年6月3日,國民黨空軍第五大隊的兩架F-47D「雷電(台灣叫做雷霆)」螺旋槳式戰斗機按照常規,從台北桃園機場起飛,北上浙江沿海,到大陳列島上空進行例行的巡邏挑釁任務。
由於大陳距台灣二百海里,而距大陸如唇齒相依,國民黨空軍認為自己的飛機飛到大陳和解放軍空軍交戰,解放軍是以逸待勞,但為了保衛大陳基地,又只好勉強為之。F-47D「雷電」,是國民黨空軍認為比較適合執行到大陳作戰的戰機之一。這次國民黨空軍第五大隊出動的F-47D戰斗機,屬第26中隊,屬於較新型號的D-28RA型,這是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提供給台灣國民黨軍隊使用的,電子設備更加先進,不過因為體形偏大而不夠靈活的缺點沒有改變。曾經執行過轟炸大陸城市的任務,在汕頭也曾經被解放軍高射炮兵擊落過。
兩架F-47D戰斗機的駕駛員是國民黨空軍的徐德之上尉和黃宏宜少尉,兩個人都是優秀學員,但是缺乏戰斗經驗。徐德之和黃宏宜在巡邏中,隨時接聽大陳雷達站和石門雷達站的警報,警惕解放軍米格15戰機的出現。
下午4時,兩機到達大陳上空,剛剛改變航向進入巡邏航線,忽然從陽光方向殺出兩條黑影,直奔兩個措手不及的國民黨飛行員而來!
沒有米格起飛的警報阿?長機的徐德之上尉看到窗戶外面有一條條白線紅線劃過心中想。。。
他忽然意識到 -- 共軍戰斗機,在開炮!
徐上尉說,剩下的過程,就沒有多少可以回憶的了,他的全部心力,都在左躲右閃的規避「共軍」戰斗機的炮火,百忙中他看到共軍出動的也是老式螺旋槳戰斗機, 按照參照用的圖片,應是蘇制拉-9,或者拉-11戰斗機,他們顯然是起飛後超低空飛行,利用螺旋槳飛機優良的低空低速性能避開了雷達的監視,根據掌握的國 民黨空軍巡邏慣例,來伏擊「雷電」的。
這場空戰基本就是一邊倒,因為國民黨方面根本沒有回手餘地,兩架(一說六架)拉-9動作嫻熟兇悍,緊緊咬住F-47D不放。徐少尉唯一能做的就是避免被拉 -9打下來。在他連續作規避動作的時候,徐上尉看到黃宏宜少尉的僚機如同被繩子拴在長機的尾巴上,自己向上飛,他也向上飛,自己橫滾,他也橫滾。。。完全 沒有掩護的動作。
一陣狂亂的擺脫之後,徐德之終於從拉-9的攻擊中沖了出來,但黃宏宜少尉的僚機卻找不到了。事後證明,黃宏宜的那架F-47D被拉-9擊落,黃宏宜少尉被擊斃。
戰斗持續不足十分鍾,國民黨空軍兩架F-47D一架被擊落,一架被擊傷。
作一下分析,這次空戰一邊倒的原因,一方面是國民黨空軍兩位飛行員的作戰經驗不足,另一方面也是雙方飛機性能決定的。(第五大隊,屬於國民黨空軍的王牌,當年受陳納德指導成軍,名將丁紀徐任大隊長,在上海曾惡斗日寇,1941年空戰中因敗於零式戰斗機而全隊胸前縫一「恥」 字標志而聞名,在1944年作戰中終於打敗日本陸航的精銳而雪恥,重新換「虎頭」隊徽,人稱老虎大隊,直到今天,這支部隊的後身401聯隊,還是國民黨空軍最精銳的裝備F-16戰斗機的部隊,在駐扎台北松山空軍基地,是台軍的王牌)
雖然拉-9和F-47D都是同時代的優秀戰斗機,但特點完全不同,F-47D戰斗機秉承了美軍F3F,P-40等戰斗機的特點,裝甲厚,機身大,作戰中適 合悄悄躲在高空,利用重量優勢,俯沖攻擊敵機,一擊脫離,而拉-9是蘇聯拉沃契盡設計局出品,典型的前線戰斗機,爬升能力特強,裝備4門威力強大的23毫 米機炮,適合纏斗。徐德之上尉在遭到突然襲擊的時候,不自覺喪失了F-47D的優勢,和拉-9進入了Dog-Fighting,那真是以己之短擊敵之長, 自然難以招架了。
第二天,第五大隊起飛六架F-47D戰斗機進行報復,由經驗豐富,剽悍善戰的副大隊長冷培樹帶隊,滿油滿彈,直撲台州方 向,尋找解放軍的拉-9戰斗機決斗報仇。為了刺激解放軍,兩架F-47D帶了對地攻擊的炸彈,准備扔到解放軍陣地上,逼解放軍空軍出來交鋒。
就在冷副座左顧右盼的時候,國民黨軍石門雷達站發現解放軍機場上出現了六個亮點,速度奇快,直奔國民黨空軍戰機而來。石門雷達站連忙用最快的速度給冷培樹報警:共軍米格15六架起飛來戰!台軍活塞戰機自料不敵,悻悻而退。
我方記錄:
1954年6月3日,大隊長周克林(後任海航副司令員)和飛行員劉良揚、任旭利等駕駛拉11戰斗機擊落、擊傷國民黨空軍F-47戰斗轟炸機各1架,應該就是這次戰鬥了。我方伏擊部隊來自海軍航空兵第1師第15團。
⑵ 清朝最強特種部隊的虎衣藤牌兵,為何慘敗呢
虎衣藤牌兵原本是鄭成功的私人軍隊,清朝承襲明朝戚家軍的制度,在綠營中組建了藤牌兵。
在冷兵器時代,藤牌兵是非常勇猛的存在,可以刀砍、斧劈,又能使用劍弩,還能不斷翻滾躲避敵人子彈和火葯的攻擊,身手十分靈活。
藤牌兵打扮比較特別,戴著老虎帽子,穿著虎皮衣,拿著老藤編織而成的藤牌,藤牌的表面都是彩繪的一隻老虎,看起來挺滑稽的甚至有些浮誇,但威力如何呢?
首先藤牌是用一種輕巧的材料製成的,比以前的金屬材料、木質的都要輕,但表面又是斗笠狀向外突出,箭矢不容易擊中,當時康熙為了證明藤牌的威力,特意命人射擊藤牌,箭矢不得入內,藤牌毫發無傷。
藤牌兵全部壯烈犧牲無一生還,這說明虎頭藤牌兵根本無法對付槍彈大炮,只能是個可笑的擺設而已,在冷兵器時代尚能發光發熱,遇到熱兵器肯定就一命嗚呼了。
⑶ 虎頭標志的車
應該是捷豹,jaguar,給你幾張圖片,你看看是不是和你看的一樣,捷豹常見的有兩種,一個是立體的,和彪馬類似,尾巴不翹,另外個是豹子頭,是平面的,下面是圖片 http://coreldraw.com/cfs-filesystemfile.ashx/__key/CommunityServer.Components.PostAttachments/00.00.02.22.30/Jaguar-logo.jpg_2D00_600x600.jpg http://www.logobrakelight.com/media/ConceptLBLs/Flashing/Jaguar.gif http://img1.qq.com/auto/pics/4566/4566422.jpg
⑷ 遼博虎頭銅牌刻有「不認識」的契丹符文,究竟是啥意思
遼寧博物館專家曾經接到一個特殊求助,一位收藏愛好者,請求其幫助鑒定一枚特殊的銅牌。這位收藏愛好者稱,自己在地攤淘了一件虎頭銅牌,但是牌上的三個契丹文,卻神秘異常難以破解。專家經過破譯後,最終將契丹文給予了詮釋,同時還揭開了契丹國的一個重要秘密。虎頭銅牌又會揭開契丹國怎樣的秘密?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虎頭銅牌的出現,詮釋了當年遼國統治階層對於天雲軍的重視。作為一支由太尉直接負責領導的軍隊,天雲軍肩負著維護邊疆的使命與責任,在被朝廷加以調度時,天雲軍將領必須要親眼見到虎頭銅牌的調兵符,才能進行相應的軍事行動。否則,即使是皇帝親自出面,沒有虎頭銅牌的出示,也難以調動天雲軍一兵一卒。
虎頭銅牌的出現,不僅說明了當時遼國契丹軍隊的規制,同時也為後世展示了一支龐大而又特殊的遼國部隊,為日後研究遼史、金史以及宋史,都提供了重要的參照依據,真可謂是意義重大,稱它是文物界中少有的稀缺之品,其實一點都不過分,
⑸ 當年中國遠征軍入緬甸作戰的時候,200師在緬甸一個地方打了一仗,是叫同古還是叫東吁啊
1942年3月8日,中國遠征軍先頭部隊200師到達同古。在這里打了一個勝仗。
<br>同古,又譯作東吁、東瓜。
在中華民族抗戰中,戴安瀾將軍率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以身殉國,堪稱「域外死忠第一人」。
戴安瀾,字衍功,號海鷗,1904年出生在安徽省無為縣。1923年考入陶行知先生創辦的安徽公學高中部。1925年考入黃埔軍校第三期步兵科學習,翌年參加了北伐戰爭。1932年冬 ,任第25師145團團長,率部移防抗日前線北平。1933年3月,在長城古北口抗擊日軍。七七事變爆發後,戴安瀾已升任第73旅旅長,先後參加了保定、漕河、台兒庄、中條山諸役。1938年,在台兒庄對日作戰中,因戰功晉升為第89師副師長,參加武漢會戰。1939年1月,升任中國第一支機械化部隊——第5軍200師師長。12月奉命參加桂南昆侖關戰役,苦戰一月,斃敵6千,擊斃日軍前線指揮官第 5 師團第12旅團旅團長中村正雄少將,寫下了抗戰史上輝煌的一頁,各報記者在國內外報刊上報道大戰經過,盛贊戴安瀾師長頗具北宋大將軍狄青的風度。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應美國和英國的一再請求, 1942年初,中國組建了中國遠征軍開赴緬甸。戴安瀾奉命率200師作為中國遠征軍的先頭部隊赴緬參戰,「揚威國外,藉伸正義」。冬瓜(亦稱同古)是阻止日軍北侵的重鎮, 3月20日,日軍向駐守冬瓜的第200師各主要陣地發起了進攻。面對數倍於己的日軍,戴安瀾表示了決一死戰的堅定信念,於當日晚召集全師營以上軍官開會,帶頭立下了 「誓與同古共存亡」的遺書,他說:「此次遠征,系唐明以來揚威國外的盛舉,雖戰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東瓜。」並宣布了如下命令:「如本師長戰死,以副師長代之;副師長戰死,以參謀長代之;參謀長戰死,由步兵指揮官替代,各級照此辦理。」 在十多天激烈的東瓜保衛戰中,戴安瀾率部奮戰,以少勝多,擊斃敵軍5千餘人,取得了出國參戰的首次勝利。美國政府認為,東瓜保衛戰是「所有緬甸保衛戰所堅持的最長的防衛行動,並為該師和他的指揮官贏得了巨大的榮譽」。蔣介石對此的贊譽是:「中國軍隊的黃浦精神戰勝了日軍的武士道精神」。英國的《泰唔士報》稱之:「東瓜之命運如何,姑且不論。但被圍守軍,以寡敵眾與其英勇作戰之經過,實使中國軍隊光榮簿中增一新頁。連日寇也不得不承認,冬瓜之戰是緬戰中「最艱苦的戰斗之一」。
4月21日,戴安瀾奉命收復棠吉。24日拂曉,戴安瀾率軍發起攻擊,先後攻佔西南北三面高地,並突入市區與敵人展開激烈的巷戰,將軍親臨前線指揮,戰斗至午夜,棠吉被攻克,捷報傳來,舉國上下無不歡欣鼓舞。然而,由於日大批日寇由泰國、寮國邊境竄入中國軍隊後方進行圍攻,戴安瀾所部陷入日軍重圍,形勢危急,上級急令其突圍回國。戴將軍率部突圍,退入泰、緬老邊區原始森林地帶,條件異常艱苦,將士們無衣無食,每天只能以野草雜菜充飢,爬山越嶺七十餘日。1942年5月16日,大雨滂沱,戴部突遭日軍重兵伏擊,激戰兩天後,全師傷亡慘重,戴將軍在一個小平山坡上指揮奪取敵軍陣地時,不幸被敵軍槍彈擊中肺部,血流如注,由於無醫無葯,傷口發炎潰爛。5月26日,第200師進軍至茅邦時,戴將軍流盡最後一滴血,以身殉國,年僅37歲。當時緬境無木棺,將軍馬革裹屍回國。途經保山、昆明、貴陽、柳州等地,至廣西全州,將遺體安放於湘山寺內,沿途民眾無不愴然淚下,隆重奠祭戴將軍。
1943年4月1日,國民政府在廣西全州的香山寺為戴安瀾舉行了國葬儀式。國共兩黨的領導人紛紛送來輓詩、輓聯和花圈,對戴安瀾的以身殉國給予極高的評價。
毛澤東在輓詩中寫道:
外侮須人御,將軍賦採薇。
師稱機械化,勇奪虎羆威。
浴血東瓜守,驅倭棠吉歸。
沙場竟殞命,壯志也無違。
周恩來在輓詞中贊戴將軍道:
黃浦之英,
民族之雄。
蔣介石的輓聯是:
「虎頭食肉負雄資,看萬里長征,與敵周旋欣不忝;
馬革裹屍酹壯志,惜大勛末成,虛予期望痛何如?」
戴安瀾去世後,美國政府為表彰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作出的巨大貢獻,1942年10月29日向其頒授懋績勛章一枚,戴安瀾將軍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斗爭中第一位獲得美國勛章的中國軍人。美國總統羅斯福簽署的命令中說:「中華民國陸軍第200師師長戴安瀾將軍於1942年同盟國緬甸戰場協同援英抗日時期,作戰英勇,指揮卓越,圓滿完成所負任務,實為我同盟國軍人之優良楷模」
同年12月,國民政府發布命令,追贈戴安瀾為陸軍中將,並批准戴安瀾的英名入似南京忠烈祠。 1943年的秋天,戴安瀾的靈柩由廣西全州遷葬於安徽蕪湖故里。
1956年9月2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追認戴安瀾將軍為革命烈士, 10月3日,毛澤東主席向戴安瀾的遺屬頒發了《革命犧牲軍人家屬光榮紀念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