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緬甸資訊 » 英軍什麼時候撤離的緬甸

英軍什麼時候撤離的緬甸

發布時間: 2022-07-30 02:25:27

① 緬甸戰役都經歷了哪些歷程

緬甸戰役是日本第15軍實施的。這次戰役於1月20日從泰國領土發起。英國軍隊曾企圖將敵人阻止在薩爾溫江、米鄰和錫唐河地區,但未成功。1月31日,日軍佔領毛淡棉,2月23日奪佔了錫唐河上唯一的一座橋梁,3月8日進入仰光。中國的3個軍開到緬甸也未能扭轉局勢。日軍繼續進攻,佔領了東吁、仁安羌、臘戍、曼德勒等城市。英國軍隊和中國軍隊隨即退卻並形成毫無組織的潰退。日軍佔領了緬甸,並侵佔了中國雲南省的部分地區及騰沖、龍陵等城市。

為了防止英國海軍可能參加作戰而影響緬甸戰役的結局,以及為了徹底擊潰英軍,日本海軍對在錫蘭的英國海軍基地進行了襲擊,迫使英國海軍退駐馬爾地夫群島海域。日軍採用了迂迴、包圍和果斷深入敵人後方等戰術,其作戰行動比英軍更為機動靈活。

日軍進攻獲勝的一個有利因素是,為數頗多的緬甸居民相信,靠日本人的幫助,就可以使國內反對英國統治的長期斗爭最後完成。昂山領導的緬甸獨立軍迅速發展壯大。許多城市為緬甸獨立軍派出的隊伍所佔據;這些地方建立的政權機構,對入侵的日軍分隊均善意相待。

但是,緬甸獨立軍的領導人很快就看清了日本「同盟者」的狡詐和虛偽。不過,要撲滅對昔日殖民者的怒火,尤其是要使怒火轉向日軍,已很困難,這需要時間。至5月底,倖存的英國軍隊的大部分到達印度境內的英帕爾城。

在翻越山嶺之前,他們丟棄了自己所有的武器。到達印度的只有1.2萬人,只佔參加緬甸戰役的英軍的1/3左右。與此同時,中國軍隊的第38師殘部也開到了英帕爾。日本在完成緬甸戰役之後得到了一次暫息的機會,遂利用這一機會鞏固了在緬甸的地位。

② 英緬戰爭的過程

第一次戰爭(1824—1826)的起因是十八世紀末英國將其印度領地的東部邊界向緬甸推進。英國印度殖民當局利用阿拉干(1785年並入)與英國東印度公司孟加拉管區接壤的邊境上時常發生沖突為借口,向緬甸宣戰。英國作戰計劃規定在陸上以防禦為主,派出登陸部隊在伊洛瓦底江口登陸。1824年3月5日,在阿薩姆和布拉馬普特拉河谷開始交戰。英軍一支部隊雖搶佔了幾個居民點,但未能攻下馬拉—穆克築壘要點。並在雨季之初撤退。5月,馬赫·班都拉率緬軍橫渡納阿夫河,於17日在拉穆(孟加拉邦)附近郊擊潰英軍。引起加爾各答和達卡一片慌亂。但在緬軍獲悉英軍在仰光登陸消息後,便不再擴大戰果,而急速回師馳援國內駐軍。5月11日,英軍登陸兵在仰光登陸,實出緬甸政府所料,因而英軍輕取該城。緬軍在仰光城北佔領陣地,把敵登陸兵封鎖在市內。夏秋兩季,仰光地區一直處於激戰之中。英軍在其他地段進展順利,佔領了緬甸大片領土。1824年底,緬軍轉入進攻,但在12月5—9日仰光附近郊的戰斗中遭到重創。英軍得到增援後,於1825年4月1日強攻達努彪防區,緬軍被迫撤退。此後,雙方均未主動出擊。10月2日開始談判。英方的要求激起緬方的義憤,緬軍於是發起進攻。緬軍雖獲得幾次局部勝利,但結果仍遭失敗。12月30日恢復談判。1826年2月,英軍占楊達波,進逼緬京阿瓦。同月24日緬王孟既(1819—1837年在位)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楊達波條約》根據條約規定,緬甸不得干涉阿薩姆、卡恰爾和德扎伊恩季各公國的事務,南部若開、丹那沙林兩省劃歸英國,支付一百萬英鎊的賠款,接受英國常駐總督,簽訂緬英通商條約,允許英國船艦在緬甸港口自由航行,緬甸接受英國派遣的代表駐在緬京。這是緬甸歷史上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從此,英國侵略勢力逐漸深入緬甸,緬甸開始走上半殖民地、殖民地的道路。但英方在戰事中陣亡的人數也高達15000人,戰爭支出高達1300萬英鎊,使英國在印度一度陷入經濟危機。印度總督阿美士德險被撤換。
戰爭也給緬甸各族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戰爭結束後,英印總督派往緬甸的大使,利用其可參加緬王早朝的特權,暗中了解和掌握了緬甸統治集團內的大量情況,並借機組織間諜活動,給英國當局進一步在緬甸擴張提供了重要情報。這是緬甸歷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條約。從此,獨立的緬甸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第三次戰爭(1885)始於英國的又一次侵略。英國利用受到緬甸政府科以罰款的英商公司的上訴作為發動戰爭的口實,企圖兼並整個緬甸。10月22日,英國向緬甸政府發出最後通牒,要求賦予英國監督緬甸外事活動的權力。緬方接受了這項要求。盡管如此,預先部署好的英軍還是發動了進攻。11月14日,英軍佔領邊防要塞敏赫拉,直逼緬甸首都曼德勒。緬甸正規軍抵擋不住在數量和裝備上佔有優勢的英軍。11月28日,英軍開進曼德勒。1886年1月1日,緬甸被宣布為英國領地,作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獨立省。為了反擊英國的奴役,緬甸境內開展了反對佔領者的游擊戰爭。直至十九世紀末,才被英國人鎮壓下去。

③ 第一次英緬戰爭是怎麼發生的

第一次英緬戰爭發生於1824~1826年。英國殖民者在多次誘迫緬甸締結不平等條約失敗後,即不斷在阿拉干、曼尼普爾、卡恰爾和阿薩姆等地區挑起事端,惡化邊境形勢,為其發動侵略戰爭製造口實。1824年3月5日,英印殖民當局以緬甸出兵卡恰爾,進攻有爭議的內夫河口刷浦黎島英守軍,威脅了英屬印度的安全為借口,對緬甸發動了第一次侵略戰爭。

入侵英軍分為三路:第一路沿布拉馬普特拉河進入北方的阿薩姆地區;第二路進攻西南部的阿拉乾地區;第三路從海上進攻緬甸南部。戰爭首先在阿薩姆打響,英軍在遭到緬軍頑強抵抗,付出沉重代價後,於1825年1月攻佔阿薩姆首府。而在阿拉干方向,緬軍在班都拉將軍的指揮下,於1824年5月初,渡過內夫河,主動出擊,一舉攻下英印吉大港地區重鎮拉特納帕蘭和拉木。英國殖民當局極為震驚,惟恐緬軍乘勝進攻吉大港,急忙調兵增援。但由於5月間從海上進攻緬甸的英軍攻佔了仰光,緬軍主力奉命回師南下,阿拉干戰場形勢轉而對英軍有利,英軍轉守為攻,於1825年3月攻佔阿拉干首府,隨後控制了阿拉干全境。從海上進攻伊洛瓦底江流域是這次戰爭英軍主要作戰方向。1824年5月9日,英軍一支由66艘戰艦、1.1萬人組成的龐大艦隊從安達曼群島駛向緬甸南部沿海,乘緬軍主力尚在西部邊境地區,南部沿海兵力空虛之機,在仰光登陸,攻佔了仰光、勃古等海岸城市,從南面直接威脅緬甸中心地區。緬甸政府急調部隊據守仰光以北陣地,並召班都拉率軍回師南線。11月,緬軍6萬多人冒著大雨和酷熱,翻山越嶺,趕回仰光前線。12月1日,班都拉率部向駐守仰光的英軍發起總攻,但由於雙方武器裝備差距太大,緬軍最好的武器也只是18世紀的滑膛槍。英軍以逸待勞,緬軍長途跋涉,疲憊不堪,又加之英軍增援部隊陸續到達,因此,緬軍幾次進攻失利,傷亡慘重,被迫退守仰光西北掘壕固守。

1825年3月,英軍沿伊洛瓦底江北上,對班都拉勸降不成,即對緬軍陣地發起猛攻。班都拉將軍親臨前線指揮作戰,不幸中彈身亡,緬軍陷入混亂,英軍趁機攻佔了緬軍陣地。4月3日,英軍又占卑謬,因進入雨季,不敢繼續北上。班都拉之死和英軍不斷入侵緬甸腹地,動搖了緬甸統治者的抗英決心,緬王接受議和派建議,於9月派人與英方談判。英方提出的割地、賠款等苛刻條件引起緬方義憤。10月,緬政府重新組織1萬多人的部隊,向卑謬的英軍發起反攻。緬軍雖給敵以有力打擊,但英軍大批援軍趕到後,反攻仍遭失敗。1826年2月,英軍佔領蒲甘,逼近緬甸首都,緬甸政府被迫接受英方提出的談判條件,於2月24日與英殖民者締結了和約。長達兩年之久的第一次英緬戰爭結束。根據條約,緬方割讓阿拉乾和丹那沙林兩地給英方,賠款100萬英鎊。戰爭給緬甸各族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使獨立的緬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英國殖民當局雖然取得了進一步入侵緬甸的橋頭堡,但在緬甸人民的頑強抗擊下,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侵緬英軍4萬多人,約有1.5萬人葬身戰場,消耗戰費1300萬英鎊。

④ 緬甸戰役是什麼時候

緬甸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軍隊從1942年1月20日至5月20日在緬甸進行的一次進攻戰役。戰役目的是切斷連接中國與英美盟國的唯一的陸上交通線,佔領緬甸,並推進到印度邊境。

緬甸戰役是日本第15軍實施的。這次戰役於1月20日從泰國領土發起。英國軍隊曾企圖將敵人阻止在薩爾溫江、米鄰和錫唐河地區,但未成功。1月31日,日軍佔領毛淡棉,2月23日奪佔了錫唐河上唯一的一座橋梁,3月8日進入仰光。中國的3個軍開到緬甸也未能扭轉局勢。日軍繼續進攻,佔領了東吁、仁安羌、臘戍、曼德勒等城市。英國軍隊和中國軍隊隨即退卻並形成毫無組織的潰退。日軍佔領了緬甸,並侵佔了中國雲南省的部分地區及騰沖、龍陵等城市。

為了防止英國海軍可能參加作戰而影響緬甸戰役的結局,以及為了徹底擊潰英軍,日本海軍對在錫蘭的英國海軍基地進行了襲擊,迫使英國海軍退駐馬爾地夫群島海域。日軍採用了迂迴、包圍和果斷深入敵人後方等戰術,其作戰行動比英軍更為機動靈活。

日軍進攻獲勝的一個有利因素是,為數頗多的緬甸居民相信,靠日本人的幫助,就可以使國內反對英國統治的長期斗爭最後完成。昂山領導的緬甸獨立軍迅速發展壯大。許多城市為緬甸獨立軍派出的隊伍所佔據;這些地方建立的政權機構,對入侵的日軍分隊均善意相待。

但是,緬甸獨立軍的領導人很快就看清了日本「同盟者」的狡詐和虛偽。不過,要撲滅對昔日殖民者的怒火,尤其是要使怒火轉向日軍,已很困難,這需要時間。至5月底,倖存的英國軍隊的大部分到達印度境內的英帕爾城。

在翻越山嶺之前,他們丟棄了自己所有的武器。到達印度的只有1.2萬人,只佔參加緬甸戰役的英軍的1/3左右。與此同時,中國軍隊的第38師殘部也開到了英帕爾。日本在完成緬甸戰役之後得到了一次暫息的機會,遂利用這一機會鞏固了在緬甸的地位。

⑤ 歷史上中國曾經在1942到1944年幫助緬甸抗擊美軍的這段歷史誰能幫我詳細的描述一下、謝謝了

日軍於1942年1~5月在緬甸對中、英盟軍實施的進攻戰役。日軍企圖佔領緬甸,切斷美英向中國提供戰略物資的交通線滇緬公路,迫使中國屈服;並伺機進軍印度,促其脫離英聯邦,以保障東南亞地區日軍翼側的安全。日軍佔領緬甸後,1942年6月,日本駐緬甸佔領軍司令飯田祥二郎將軍宣布在緬甸成立日本軍政機構,各級行政機構的工作由日軍司令部負責監督,建立起了軍事殖民政權。飯田還宣布:在戰爭勝利結束以後,緬甸將獲得自由,緬甸必須准備長期戰爭,並為戰爭動員一切資源,違者將由軍事當局嚴加懲處]日本還制定了一個緬甸分階段獨立計劃,建立了一個由緬甸主要政治領袖組成的籌備委員會,負責與日本合作並制定緬甸殖民地憲法。
1942年,日本成立了大東亞省和隸屬於日本銀行的南方開發銀行,負責制定對佔領的東南亞各國的政策和掠奪各國的經濟。緬甸由於在日本預定的計劃中是入侵印度的橋頭堡,受到日本的特別重視。
佔領緬甸的日軍沒收了英國的全部財產,將緬甸倖免於戰火的技術設備和原料直接送往日本,發行既無黃金又無商品保證的佔領區紙幣。農業上,強行規定農民種植日本戰爭經濟所需要的作物,徵用牲畜和居民的其他財產,鼓勵發展日軍需要的家庭手工業,強制居民參加勞動。這樣,日本達到了以戰養戰,維持日軍的給養,並為日本戰爭經濟運轉輸送原料的目的。
日本確立了在緬甸的殖民統治後,以日本三井三菱為首的壟斷組織開始操縱緬甸的經濟資源,所有大城市都開設了橫濱銀行的支行。日本的殖民政策使緬甸通貨膨脹,物價飛漲。大批工人失業,人民群眾的生活境況急劇惡化。從這年夏季開始,日本開始在緬甸推行強制勞動,緬甸80萬工人和農民被強行徵募到「勞動軍 」中[註:V·湯普森:《東南亞的基本問題》紐黑文1942年版第9頁。],位居東南亞各國之首。為了減輕英美海上封鎖的壓力,日本強迫東南亞各國人民修築緬甸-泰國-新加坡鐵路,被刺刀驅使修築鐵路的5萬緬甸人,很少生還,而各國戰俘死去的大概有12000人以上,勞工死去的有25萬人以上。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了根本的轉折,德國法西斯在斯大林格勒遭到慘敗,美英在北非登陸成功。日軍在中途島和瓜達爾卡納爾群島遭受挫敗後,轉入戰略防禦。同時,由於亞洲各國人民的抗日斗爭空前高漲,牽制了大量日軍,威脅著日本的殖民統治。日本為了驅使緬甸人民為日本的侵略戰爭付出更大的犧牲,與日本一道,對同盟國作戰到底。於1943年8月,日給予緬甸「獨立」。同時,緬甸向英國和美國正式宣戰。此後,日緬簽訂同盟條約,規定兩國在「軍事、政治和經濟上進行合作。」緬甸宣布「獨立」後,德國及仆從國立即承認緬甸為獨立國家。緬甸取得形式上獨立後,日本顧問取代日本軍官,控制了緬甸政治、經濟等一切領域。
日本的法西斯統治和橫征暴斂,暴露了給予緬甸獨立的真象,激起了緬甸各族人民的反抗。1943年初,緬甸CCP秘密舉行了第一次代表大會,選舉了中央委員會,制定了建立民族統一戰線,開辟群眾性抗日斗爭的決議。此後,緬共動員廣大工農群眾,開展游擊戰爭,不斷打擊日寇。為了團結一切愛國力量,組成廣泛的統一陣線,緬共同各派愛國政治力量進行了廣泛的聯系,使反法西斯的力量匯合成抗日洪流。緬甸愛國志士昂山將軍和緬甸領導德欽丹成為了利用合法身份進行斗爭,參加了政府,分別擔任國防部長和農業部長。
1944年8月,由緬甸CCP發起,反法西斯各派政治力量和武裝力量成立了統一的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通過了關於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反抗日本佔領者的斗爭的宣言。日本佔領緬甸後,世界局勢開始發生變化,美國在太平洋地區逐漸擺脫被動局面,英美聯軍勝利登陸北非。在二戰形勢開始發生轉折的時候,作為盟軍亞洲太平洋戰場重要基地緬甸的喪失,對盟國的總體戰略產生了巨大影響。滇緬路的截斷,使進入艱苦抗戰第6年的中國失去了取得盟國軍援的唯一陸上通道。雖然駝峰航線空運仍在進行,但數量十分有限。日軍佔領緬甸,打開了進攻印度的門戶,英印危在旦夕。緬甸的失陷,還加重了美國在太平洋上的軍事壓力和駝峰航線的空運負擔。這一切,迫使盟國不得不考慮反攻緬甸的戰略計劃1943年10月,中國軍隊發起了緬北滇西大反攻。中國駐印部隊從印度列多以南野人山出發,向侵緬日軍一路攻擊前進,經過一年多的作戰,先後贏得了胡康河、孟拱河谷戰斗和密支那戰役的巨大勝利,攻克了八莫、南坎等地。中國遠征軍於1944年4月,強渡怒江天險,從滇西開始反攻、連克騰沖、松山、龍陵和芒市等城市。1945年1月,兩支遠征軍在畹町勝利會師。至此,中國軍隊肅清了入侵緬北的全部日軍。3月8日中國軍隊又攻克臘戍,續向康沙追擊。殘余日軍向景東方向潰退。至此,戰役結束。是役歷時一年半,中國軍隊以陣亡31443人、負傷35948人的代價,斃傷日軍25000餘人,打通了中國西南國際交通線。

⑥ 近代中國歷史中英國什麼時候從緬甸入侵雲南的

1910年12月底,英國一支2000餘人的遠征軍跨過中緬邊境,再次入侵中國雲南片馬地區。清朝在片馬地區並沒有駐扎軍隊。因此英國軍隊的推進沒有遇到什麼抵抗,輕輕鬆鬆地就佔領了片馬地區。19世紀以前,緬甸是中南半島領土最大、軍事實力最強的國家。中國與緬甸是山水相連的鄰居,自古以來交往頻繁,清乾隆年間,兩國確立朝貢關系。

然而,從18世紀下半葉開始,隨著英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先後完成工業革命,西方殖民者開始對中南半島加緊武裝侵佔活動,領土最大的緬甸首當其沖。1824年3月5日,第一次英緬戰爭爆發,深刻影響了緬甸及東南亞歷史進程。三次英緬戰爭歷時61年,是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對英國和緬甸,產生重大深遠的影響,戰爭使中南半島的其他國家受到極大震動並作出不同反應,從而導致半島形勢發生劇變。

⑦ 中緬戰爭的原因、結果

中國遠征軍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為支援英軍在緬甸(時為英屬地)抗擊日本法西斯、保衛中國西南大後方而建立的出國作戰部隊。是中國與盟國直接進行軍事合作的典型代表,也是甲午戰爭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出國作戰,並立下赫赫戰功。

抗戰爆發後,由於中國的工業基礎薄弱,急需大量物資和外援,遂於1938年初修築滇緬公路。來自滇西28個縣的20萬民眾在抗日救國信念鼓舞下,自帶口糧和工具,風餐露宿,劈石鑿岩,歷時10個月,在高山峽谷激流險灘上,沿滇西,緬北990公里的山野,用雙手和血汗修築了滇緬公路。其間因爆破,墜岩,墜江,土石重壓,惡性痢疾而死去的不計其數。1938年底通車,從此,滇緬公路成為中國抗戰的輸血管。

抗戰開始後,日本謀圖以武力強迫中斷「第三國」的援華活動。1939年冬,日佔我南寧,斷我通越南海防的國際交通線。

1940年春,日本對滇越鐵路狂轟爛炸;6月迫使法國接受停止中越運貨的要求。盡管如此如此,日寇並不罷休,9月,日本侵入越南,並與泰國訂友好條約,滇越線全面中斷。滇緬公路成了唯一的一條援華通道。

緬甸是東南亞半島上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國家。西屏英屬印度,北部和東北部與中國西藏和雲南接壤。滇緬公路是中國重要的國際交通線,日軍據此還可以威脅中國西南大後方。緬甸對於盟國中的中英雙方來說都有重要戰略意義。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在短時間內席捲東南亞,隨即矛頭直指緬甸。

為了保衛緬甸,中英早在1941年初就醞釀成立軍事同盟。中國積極准備並提出中國軍隊及早進入緬甸布防。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941年12月23日,中英雙方在重慶簽署了《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中英軍事同盟形成。

但是,由於英軍輕視中國軍隊的力量,過於高估自己,又不願外國軍隊深入自己的殖民地,一再拖延阻撓中國遠征軍入緬,預定入緬的中國遠征軍只好停留在中緬邊境。然而,1942年1月初日本展開進攻後,英緬軍一路潰敗,這才急忙請中國軍隊入緬參戰。中國成立遠征軍第1路司令長官部(原定第2路在越南方面,後因情況變化取消),開赴緬甸戰場。但是,由於已經失去作戰先機,造成緬甸保衛戰的失利。這主要由於英國極端堅持先歐後亞的既定戰略,戰局一旦不利,便對保衛緬甸完全失去興趣,而是一再撤退,使中國遠征軍保衛緬甸的作戰變成了掩護英軍撤退的作戰。

但是,中國遠征軍卻仍然作出了讓英美盟國盟軍欽佩的戰績,並達到了一定的戰略目的。從1942年3月中國遠征軍開始與日軍作戰,至8月初中英聯軍撤離緬甸,歷時半年,轉戰1500餘公里,浴血奮戰,屢挫敵鋒,使日軍遭到太平洋戰爭以來少有的沉重打擊,多次給英緬軍有力的支援,取得了同古保衛戰、斯瓦阻擊戰、仁安羌解圍戰、東枝收復戰等勝利。

在仁安羌援英作戰中,中國遠征軍新編第38師師長孫立人憑借一團之力與數倍於己之敵連續英勇作戰,以少勝多,解救出被圍困數日瀕臨絕境的英緬軍第1師,轟動英倫三島。新編第200師師長戴安瀾屢建奇功,掩護了英軍的平安撤退,後在翻越野人山對敵作戰中不幸受傷殉國。戰役結束後,英美政府高度頌揚並給孫立人與戴安瀾將軍追贈了功勛章。第一次緬戰日軍傷亡約4500人,英軍傷亡1.3萬餘人,中國遠征軍傷亡5萬餘人(絕大部分在胡康河谷野人山)。


同時,中國鑒於緬甸的重要性,積極醞釀反攻緬甸,在滇西重新組編並整訓第2批遠征軍,於1943年2月設立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部,嚴陣以待,隨時准備與英美軍隊協同反攻緬甸。

1943年10月,為配合中國戰場及太平洋地區的戰爭形勢,中國駐印軍制定了一個反攻緬北的作戰計劃,代號為「安納吉姆」,以保障開辟中印公路(中國昆明-印度利多)和敷設輸油管。計劃從印緬邊境小鎮利多出發,跨過印緬邊境,首先佔領新平洋等塔奈河以東地區,建立進攻出發陣地和後勤供應基地;而後翻越野人山,以強大的火力和包抄迂迴戰術,突破胡康河谷和孟拱河谷,奪占緬北要地密支那,最終連通雲南境內的滇緬公路。

1944年3月,我駐印軍新編第22師新編和第38師佔領孟關,消滅日本最精銳的第18師團的主力,繳獲其軍旗、關防、大量文件及各種武器。繼而這兩個師又乘勝進軍,一鼓作氣,攻佔緬北重鎮孟拱,再次告捷。
此役歷時一年半,殲滅日軍4.8萬餘人,中國駐印軍傷亡1.8萬餘人,中國遠征軍傷亡4萬餘人。

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征軍的反攻勝利,重新打通了國際交通線,使得國際援華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入中國;把日軍趕出了中國西南大門,揭開了正面戰場對日反攻的序幕;鉗制和重創了緬北、滇西日軍,為盟軍收復全緬甸創造了有利條件。

從中國軍隊入緬算起,中緬印大戰歷時3年零3月,中國投入兵力總計40萬人,傷亡接近20萬人。

⑧ 緬甸戰爭第一次戰役是什麼原因導致盟軍打敗

抗戰開始後,日本圖謀以武力強迫中斷「第三國」的援華活動。1939年冬,日佔我南寧,斷我通越南海防的國際交通線。 1940年春,日本對滇越鐵路狂轟濫炸;6月迫使法國接受停止中越運貨的要求。盡管如此如此,日寇並不罷休,9月,日本侵入越南,並與泰國訂友好條約,滇越線全面中斷。滇緬公路成了唯一的一條援華通道。
緬甸是東南亞半島上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國家。西屏英屬印度,北部和東北部與中國西藏和雲南接壤。滇緬公路是中國重要的國際交通線,日軍據此還可以威脅中國西南大後方。緬甸對於盟國中的中英雙方來說都有重要戰略意義。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在短時間內席捲東南亞,隨即矛頭直指緬甸。 為了保衛緬甸,中英早在1941年初就醞釀成立軍事同盟。中國積極准備並提出中國軍隊及早進入緬甸布防。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941年12月23日,中英雙方在重慶簽署了《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中英軍事同盟形成。 但是,由於英軍輕視中國軍隊的力量,過於高估自己,又不願外國軍隊深入自己的殖民地,一再拖延阻撓中國遠征軍入緬,預定入緬的中國遠征軍只好停留在中緬邊境。然而,1942年1月初日本展開進攻後,英緬軍一路潰敗,這才急忙請中國軍隊入緬參戰。中國成立遠征軍第1路司令長官部(原定第2路在越南方面,後因情況變化取消),開赴緬甸戰場。但是,由於已經失去作戰先機,造成緬甸保衛戰的失利。這主要由於英國極端堅持先歐後亞的既定戰略,戰局一旦不利,便對保衛緬甸完全失去興趣,而是一再撤退,使中國遠征軍保衛緬甸的作戰變成了掩護英軍撤退的作戰。 但是,中國遠征軍卻仍然作出了讓英美盟國盟軍欽佩的戰績,並達到了一定的戰略目的。從1942年3月中國遠征軍開始與日軍作戰,至8月初中英聯軍撤離緬甸,歷時半年,轉戰1500餘公里,浴血奮戰,屢挫敵鋒,使日軍遭到太平洋戰爭以來少有的沉重打擊,多次給英緬軍有力的支援,取得了同古保衛戰、斯瓦阻擊戰、仁安羌解圍戰、東枝收復戰等勝利。 在仁安羌援英作戰中,中國遠征軍新編第38師師長孫立人憑借一團之力與數倍於己之敵連續英勇作戰,以少勝多,解救出被圍困數日瀕臨絕境的英緬軍第1師,轟動英倫三島。其中遠征軍新38師113團團長劉放吾以一團兵力浴血奮戰、立功異域。新編第200師師長戴安瀾屢建奇功,掩護了英軍的平安撤退,後在翻越野人山對敵作戰中不幸受傷殉國。戰役結束後,英美政府高度頌揚,授予孫立人將軍、戴安瀾將軍(追贈)功勛章。 緬甸失守給以後作戰帶來極為消極的影響,使日本可以直接威脅印度,也使中國徹底失去了滇緬公路這唯一的陸上交通線,以後不得不開辟從印度飛越駝峰(在喜馬拉雅山)的空中航線。但是,也有重大的戰略意義,掩護英軍撤退,保存了力量,以保衛印度,並消耗日軍部分力量,阻滯了日軍進攻中國西南大後方,從而贏得時間,配合國內部隊阻敵於雲南境內怒江天險,最後形成長期對峙,粉碎了日軍從緬北進攻中國西南大後方的企圖。這次遠征作戰,也是中國自甲午戰爭以來首次出國作戰,他們弘揚了中國人民的國際主義和民族犧牲精神,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第一次緬戰日軍傷亡約4500人,英軍傷亡1.3萬餘人,中國遠征軍傷亡5萬餘人(絕大部分在胡康河谷野人山)。

⑨ 英緬戰爭的起因是什麼

英緬戰爭指英國侵佔緬甸,使其淪為英國殖民地的各次戰爭。第一次英緬戰爭的起因是18世紀末英國將其印度領地的東部邊界逐漸向緬甸推進。英國作戰計劃規定在陸上以防禦為主,而派出登陸兵在伊洛瓦底江口登陸。

1824年3月5日,在阿薩姆和布拉馬普特拉河谷開始軍事行動。英軍一支部隊雖搶佔了幾個居民點,但是,未能攻下馬拉—穆克赫要塞。雨季一開始,英軍就撤退了。

5月,馬赫·班都拉率領緬軍橫渡納阿夫河,於17日在拉木附近擊潰英軍。引起加爾各答和達卡一片慌亂。

然而,緬軍獲悉英軍在仰光登陸,便不再進攻,而匆促回師增援國內駐軍。

5月11日,英軍登陸兵在仰光登陸,使緬甸政府措手不及,從而輕易地攻佔該市。緬軍據守仰光以北陣地,將仰光的敵軍登陸部隊封鎖在市內。夏秋兩季,仰光地區一直處於激戰之中。英軍在其他地段佔領了緬甸大片領土。

1824年底,緬軍轉入進攻,但在12月5~9日期間仰光附近的戰斗中遭到重創。英軍得到增援後,於1825年4月1日強攻達努彪要塞,緬軍被迫撤退。

此後,雙方均未主動出擊。10月2日開始談判。英方的要求激起緬方的義憤,緬軍於是發起進攻。緬軍雖獲得幾次局部勝利,但最後仍遭失敗。

12月30日恢復談判。

1826年2月24日締結和約。根據條約規定,緬甸不得干涉阿薩姆、卡恰爾和賈伊蒂各公國的內政,南部的若開區和丹那沙林區劃歸英國,同意償付100萬英鎊的賠款,接受英國總督到任視事,簽訂緬英通商條約。

第二次英緬戰爭的起因是英國分艦隊進行了挑釁活動。這支分艦隊借口保護仰光英商的利益而掠走了一隻緬甸商船,炮擊岸防工事。

同時,還向緬甸政府提出最後通牒,要求對方再作更大的讓步。在遭到緬方拒絕後,英軍於4月5日從海上炮擊馬塔班港。英軍的炮兵占絕對優勢。雨季過去後,英國高德文將軍統率的「阿瓦」加強集團軍開始溯伊洛瓦底江而上。

10月9日,英軍攻佔卑謬,但隨後又退回仰光,原因是作戰計劃規定只佔領下緬甸。

因此,這次戰爭實際上不是以媾和,而是以休戰結束的。第三次英緬戰爭是英國又一次進行侵略而引起的。為了徹底兼並緬甸,英國利用英商貿易公司就緬甸政府處以罰金問題提出控訴作為發動這場戰爭的口實。

10月22日,英國向緬甸政府提出最後通牒,要求賦予英國監督緬甸外事活動的權力。緬方接受了這項要求。

盡管如此,預先部署好了的英軍還是發起了進攻。

11月14日,英軍佔領明赫拉邊防炮台,直撲緬甸首都曼德勒。緬甸正規軍抵擋不住在數量和裝備上佔有優勢的英軍。

11月28日,英軍開進曼德勒。

1886年1月1日,緬甸被宣布為英國領地,作為一個獨立省劃歸印度。為了反擊英國的奴役,緬甸境內開展了反對佔領者的游擊戰爭,直至19世紀末才被英國人鎮壓下去。

⑩ 第一次英緬戰爭的起因的過程是怎樣的

1824年3月5日,在阿薩姆和布拉馬普特拉河谷開始軍事行動。英軍一支部隊雖搶佔了幾個居民點,但是,未能攻下馬拉—穆克赫要塞。雨季一開始,英軍就撤退了。

5月,馬赫•班都拉率領緬軍橫渡納阿夫河,於17日在拉木附近擊潰英軍。引起加爾各答和達卡一片慌亂。然而,緬軍獲悉英軍在仰光登陸,便不再進攻,而匆促回師增援國內駐軍。

5月11日,英軍登陸兵在仰光登陸,使緬甸政府措手不及,從而輕易地攻佔該市。緬軍據守仰光以北陣地,將仰光的敵軍登陸部隊封鎖在市內。夏秋兩季,仰光地區一直處於激戰之中。英軍在其他地段佔領了緬甸大片領土。

1824年底,緬軍轉入進攻,但在12月5~9日期間仰光附近的戰斗中遭到重創。英軍得到增援後,於1825年4月1日強攻達努彪要塞,緬軍被迫撤退。

此後,雙方均未主動出擊。10月2日開始談判。英方的要求激起緬方的義憤,緬軍於是發起進攻。緬軍雖獲得幾次局部勝利,但最後仍遭失敗。12月30日恢復談判。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567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924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526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467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571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223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187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2399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198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