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是什麼半球
A. 緬甸在哪
緬甸
全名為緬甸聯邦(The Union of Myanmar)。
位於東半球、北半球。
一個位於東南亞的國家,西南臨安達曼海,西北與印度和孟加拉國為鄰,東北靠中華人民共和國,東南接泰國與寮國。東南亞國家聯盟成員國之一。
2005年,緬甸政府將首都從境內最大城市仰光遷至新都內比都。
從地圖上看,是一個在中國左下角和中國接壤的很小一塊地方。
B. 緬甸位於哪個半球,五帶
緬甸位於北半球,五帶--熱帶
C. 緬甸佤邦是那個方是南方還是東方
佤邦(緬甸第二特區)位於緬甸聯邦北部,名義上屬撣邦管轄,在歷史上為中國領土,唐代屬於南詔國、宋代屬於大理國。通用漢語與中文,它由南、北兩塊地區組成,總面積約2.7萬平方公里,人口約50萬。北面與中國雲南省接壤,人口約36萬,南面地區與泰國接壤,人口約10萬,首府是邦康市。佤邦的領導人絕大多數是佤族。撣邦第二特區(佤邦)由南、北兩塊地區組成。北部地區位於緬甸東北部,約在北緯22°—23°,東經98°—100°間,東北與中國雲南省臨滄地區耿馬縣、滄源縣,普洱市瀾滄縣、西盟縣、孟連縣、西雙版納州勐海縣接壤;北與緬甸第一特區(果敢)相連;南與緬甸撣邦第四特區相鄰;西面至緬甸第二條大江—薩爾溫江(怒江),與滾弄、當陽等城鎮隔江相望。
緬甸撣邦第二特區(佤邦)的歷史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
1967年以前的幾千年是佤邦漫長的歷史階段,這段歷史是原始社會末期,封建社會初期的變革階段。鬼神支配著人們的思想,世襲的山官、頭人統治整個社會,其表現形式是部落制度。整個佤邦分為大大小小幾十個部落(佤語叫「恩」)。
緬甸第二特區(佤邦)地圖
佤邦在歷史上為中國領土,唐代屬於南詔國、宋代屬於大理國。明代分屬孟定府、孟璉司、孟根府土司疆域,清代部分地區脫離原土司控制,成為甌脫地,較知名者有葫蘆、莽冷。
在英國統治緬甸時期,佤邦曾和英屬緬甸分開,有過佤邦(Wa State)這一名稱。
1948年開始,佤邦各族人民被中國國民黨領導了20年。1966年在佤邦先後出現了四家游擊隊,開始削弱了國民黨的勢力。1969年,緬共利用佤邦地區是聯邦政府管理的薄弱地區,又控制了佤邦20年。佤邦在1989年脫離了緬甸共產黨的錯誤領導,在當年的5月份就與緬甸聯邦政府達成停火協議,從此走向了和平發展的道路。
第二階段
1967—1989年在部落混戰、各族群眾處於暗無天日的危難時刻,佤邦許多有識志士勇敢地站出出來。他們認識到,要拯救處於水火之中的人民,必須推翻反動的部落制度,組織革命的武裝力量,以實現佤邦的統一和和解。
1966年6月,以鮑有祥、鮑三板為首的領導人組織了昆馬游擊隊。
1967年5月,岩肯、岩克龍為首的領導人,組織了岩城游擊隊。
1968年,以魯興國為首的領導人,組織了戶雙游擊隊。
1969年2月以趙尼來為首的領導人組織了紹帕游擊隊。
這些游擊隊的出現,鼓舞了人民求解放的願望,受到了人民的擁護和愛戴。人民群眾積極參軍參戰、傳遞情報,隊伍發展迅速。但這些游擊隊組織都是自發的、分散的。對統一佤邦、解放佤邦很有局限性。各游擊隊領導人不謀而合地意識到:必須統一組織、統一領導、統一指揮。趙尼來、鮑有祥、魯興國、岩肯等領導人加強了聯絡,經過很多曲折,找到了緬甸共產黨。以誠懇的態度請緬甸共產黨來領導游擊隊鬧革命。
1969年三月,緬共代表來到紹帕、戶雙,7月到昆馬、岩城。緬共代表與游擊隊領導經反復協商,密切合作,對各游擊隊進行了整編。以戶雙游擊隊為基礎,成立了緬甸人民軍東北軍區4048營,以紹帕游擊隊為基礎,成立了4049營,以昆馬游擊隊的基礎,成立了502營,以岩誠游擊隊為基礎,成立了501營。
部隊成立後,組成了江東指揮部。指揮部成員有:周昆系、郭志明、楊福康、魯興國、郭志、趙尼來、鮑有祥等人。指揮部成立後,70年4月30日解放了勐冒(新地方)、隨後解放了營盤、邦腰、金廠等地。根據東北軍區的命令,4048、4049部隊到外區域作戰,501、502部隊留佤邦地區作戰。
1971年11月,佤邦的部隊和民兵群眾參加了滾弄戰役。
1972年3月,緬共東北軍區總部遷到勐冒,進駐佤邦的部隊有4045、4046、4047、3035、炮營等。本年底,佤邦境內大都獲解放,北佤南佤實現了統一。1973年解放了勐波地區,孟延地區的大部分及勐寧等地區。1973年4月,東北軍區總部遷到邦康,1978年7月中央總部也遷到邦桑,直到1989年4月16日。
緬甸共產黨在佤邦地區20年,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思想;以階級斗爭為綱;以農民為基礎;以軍事為中心;以農村包圍城市、贏得戰爭、奪取政權為方針路線,解放了佤邦、統一了佤邦,使佤邦人民擺脫了部落統治的桎梏與枷鎖,佤邦人民是不會忘記的。
20年來,緬共除以上部隊編號外,還先後組建了2旅、5旅、8旅、683旅、685旅、768旅、859旅、12旅、6旅、7旅、48師、68師等部隊編號。在地方,還廣泛地成立了民兵,各縣成立了縣大隊。武裝力量形成了民兵、地方軍、主力軍三結合體制。
在地方政權方面,組建了北佤縣、南佤縣、景北縣、邦傘特區。
佤邦民兵
緬共在佤邦20年,為佤邦辦了20多所學校、5個醫院,動員群眾修了乾季公路300公里,搞了部分開田挖溝等農田水利工作。
1985年9月9日,緬共召開了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趙明同志,被選為中央委員。趙尼來、鮑有祥、李自如被選為中央候補委員。緬共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前後,內部發生了許多問題:根據地越來越小,階級斗爭越搞越激烈,中央主要領導年齡老化,思想僵化,教條主義十分頑固。大民族主義、宗派主義日趨明顯,幹部中培置親信,拉幫結伙。連年戰爭,群眾生活逐年下降,部隊供給短缺……對此形勢,當時許多中下層幹部提了許多改進意見,但緬共主要領導聽不進,還加上「反黨」帽子。在這種情況下,3月11日,原緬共東北軍區副司令員彭家聲在果敢宣布脫離緬共領導,成立了果敢民族民主同盟軍。
在對待和處理果敢問題上,緬共內部有兩種主張:一是和平解決,二是軍事鎮壓。主張軍事鎮壓的佔了上風。他們組織了指揮部,命令當時任北佤縣縣長、12旅旅長的趙尼來和當時任中部軍區副司令員的鮑有祥,率部隊前往鎮壓。他們倆人都是主張和平解決的幹部。在這即將發生兄弟互相殘殺的危急時刻,趙尼來、鮑有祥左右為難,一邊是上級領導,不執行軍令不行;一邊是20多年同一戰壕的戰友,不忍心互相殘殺。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他們最後決定:脫離緬共領導。這就是震驚內外的「4.17」事件。
第三階段
1989年4月17日,佤邦舉義旗,脫離了緬共錯誤領導,組建了佤邦聯合黨、佤邦聯合軍。5月18日和政府對話,達成停戰協議。4月17日是佤邦歷史上一個里程碑,從此佤邦進入了和平建設的新時期。
D. 北半球的國家
北半球的國家有很多,現在列舉如下幾個:
亞洲屬於北半球的國家有45個,部分位於北半球的國家有2個:完全位於北半球:中華人民共和國、蒙古、朝鮮、韓國、日本、菲律賓、越南、寮國、柬埔寨、緬甸、泰國、馬來西亞、汶萊、新加坡、尼泊爾、不丹、孟加拉國、印度、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烏茲別克、土庫曼、阿富汗、伊拉克、伊朗、敘利亞、約旦、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沙烏地阿拉伯、巴
林、卡達、科威特、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曼、葉門、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土耳其、塞普勒斯。
歐洲完全位於北半球的國家有44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白俄羅斯、烏克蘭、摩爾多瓦、俄羅斯、塞爾維亞、黑山、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馬其頓、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希臘、義大利、梵蒂岡、聖馬利諾、馬爾他、西班牙、葡萄牙、安道爾、英國、愛爾蘭、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摩納哥、冰島、丹麥、挪威、瑞典、芬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德國、奧地利、瑞士、列支敦斯登。
E. 北半球的國家有哪些
北半球的國家有:中國、蒙古、朝鮮、韓國、日本、菲律賓、越南、寮國、柬埔寨、緬甸、泰國、馬來西亞、汶萊、新加坡、尼泊爾、不丹、孟加拉國、印度、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
烏茲別克、土庫曼、阿富汗、伊拉克、伊朗、敘利亞、約旦、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沙烏地阿拉伯、巴林、卡達、科威特、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曼、葉門、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土耳其、塞普勒斯。
北半球的氣候特點
根據地球的轉軸傾角,北半球的冬天是始於二十四節氣中的立冬,結束於三月分點(約3月20日);夏天是始於立夏,結束於九月分點(約9月21日)。北半球最北端的地區即是北極圈,北極則是北極圈的北端。其季節大略上可以分為嚴寒的冬天和寒冷的夏天,溫度平均上來說都較其他區域低。
一般情況下,其夏天為雨季,冬天則為旱季。在北半球,穿過或在地平面以上的大型物體會受到科里羅利力的影響而照順時鍾的方向移動。大型的氣流或洋流在北半球也會如此,而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的洋流就是最好的例子。在南半球,方向則剛好相反。
F. 泰國緬甸屬於南半球國家還是北半球國家
南北半球是以赤道為分界的,這兩個國家都在赤道以北,屬於北半球國家。
G. 緬甸雖然很窮,但是藏著哪些小而美的景點
緬甸一個神秘而又歷史悠久的國度,古時稱為洪沙瓦底。自動1044年國家統一後,先後經歷了3個封建王朝,分別是蒲甘、東塢和貢榜。而後在1824年至1885年間緬甸被英國先後3次侵佔並最終佔領了這里,此後又成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直到60多年後緬甸脫離英聯邦宣布獨立。顯然獨立不算久的緬甸加上內戰讓這里如今依然是混亂貧窮的代名詞。
如果說佛塔承載了這座城市的人文底蘊,那麼市場則濃縮了曼德勒的生活氣息,也是讓我最快了解到這個城市最本真的一面。
H. 東南亞的半球位置是怎麼樣的
東南亞地處東半球,地跨南北半球,大部分在北半球。
東南亞(SEA)位於亞洲東南部,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兩大部分。中南半島因位於中國以南而得名,南部的細長部分叫馬來半島。馬來群島散布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廣闊海域,是世界最大的群島,共有兩萬多個島嶼,分屬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東帝汶、汶萊和菲律賓等國。
東南亞地區共有11個國家: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汶萊、印度尼西亞、東帝汶,面積約457萬平方千米。僅東帝汶不是東盟成員。
熱帶風光:
東南亞地處熱帶,中南半島大部分地區為熱帶季風氣候,一年中有旱季和雨季之分,農作物一般在雨季播種,旱季收獲。馬來群島的大部分地區屬熱帶雨林氣候,終年高溫多雨,分布著茂密的熱帶雨林。農作物隨時播種,四季都有收獲。
東南亞具有茂密的原始叢林、美麗的熱帶海濱、眾多的名勝古跡、獨特的風土人情,它們以特有的魅力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旅遊者,旅遊業已成為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等國的重要產業。
I. 東半球有哪些國家
1、歐洲:東半球的國家有芬蘭、瑞典、挪威、冰島、丹麥、愛沙尼亞、白俄羅斯、俄羅斯、烏克蘭、波蘭、捷克、匈牙利、德國、奧地利、瑞士、英國、愛爾蘭、荷蘭、比利時、法國、保加利亞、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
2、非洲:東半球的國家有:埃及、利比亞、蘇丹、阿爾及利亞、摩洛哥、衣索比亞、索馬里、肯亞、盧安達、查德、中非、加彭、剛果。
3、亞洲:東半球國家有中國、日本、韓國、朝鮮、越南、寮國、緬甸、泰國、菲律賓、印度、沙烏地阿拉伯、巴基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尼泊爾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