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克欽邦為什麼老打仗
① 緬甸軍政府為什麼要對克欽軍大打出手
因為克欽幫要獨立
② 緬甸克欽獨立軍是如何與緬甸政府對抗半個世紀的
克欽獨立軍是緬甸北部的一支民族武裝力量,從名字中就能看出這是克欽族為了追求獨立而建立的軍隊。
(緬甸政府要求徹底解散克欽獨立軍,遭到克欽政府的拒絕)
到2011年,克欽獨立軍與緬甸政府再度爆發沖突,緬甸政府軍攻克了克欽軍旗下的多個市鎮,戰火更是燒到了中緬邊境。
以現在的實力對比來看,如今緬甸政府軍的實力已經完全碾壓緬北各民族武裝,克欽軍和果敢軍只能依靠深山老林打游擊。
目前克欽政府寄希望於歐美國家插手緬甸事務,阻止緬甸政府在緬北的行動。
在克欽政府看來,歐美國家對緬甸政府的影響力極大,前幾年歐美就插手過緬甸的羅興亞人問題,迫使緬甸政府在該問題上作出一定讓步。如果克欽政府能夠得到歐美國家的支持,那麼必然會讓緬甸政府忌憚三分。
為此克欽政府在許多事務上都附和西方國家,希望以此換取西方的支持,甚至不惜為了西方而得罪北京。
面對任性的克欽政府,中國政府還是從大局出發,積極調停緬甸政府與克欽政府的沖突,緬克雙方的幾輪談判都是在雲南境內舉行的,畢竟克欽的存在是對我們比較有利的。
不過由於雙方的分歧巨大,談判總是無果而終,戰事也是斷斷續續。
③ 大家好, 我要問問緬甸戰爭是何時開始的,至今死亡了多少人 戰爭的原因是從哪方面引發的
緬甸政府和地方的武裝沖突從六十年代持續到現在
打打停停,沒完沒了
這個事情說來話長
緬甸二戰後建國是靠《彬龍條約》
這個條約給各個少數族裔的自治區很高的自治權
成為了緬甸立國之本
但是軍政府時代開始緬甸政府一直想收回地方的自治權
畢竟過高的地方自治權實際上就等同於番邦了
中央對地方缺乏控制力是非常痛苦,也是非常煩人的
所以才會和地方武裝常年沖突
雙方能談判的時候就和談,談不攏就打
核心問題是地方自治權
至於誰開的第一槍,這個問題並不重要
最早是緬甸政府驅逐緬共,緬共帶領各個自治邦進行反擊
後來緬共沒了,就剩自治邦的武裝了
④ 緬甸為什麼和果敢同盟軍發生戰爭
這次果敢戰事,還有前一時期的江西南庄戰役,果敢同盟軍的主要政治目標是以打促談,爭取到自己的政治地位。而這個訴求,中方在給緬軍的有關緬北和平建議中也提到了果敢同盟軍的政治地位問題。這次果敢戰役後,緬軍總司令敏昂來在接受采訪時,也提到了,說中方在果敢同盟軍的問題上,提了干涉緬甸內政的建議,表示不滿,也佐證了中方的這個建議。
但從筆者所能了解到的情況來看,中方在建議中,僅僅是要緬軍正視果敢同盟軍的事實存在,緬北和平問題,需要一攬子解決,而不能留下戰火復燃的死角。可惜的是,緬軍沒有聽進去而直接拒絕了關於果敢同盟軍的建議,隨後,果敢戰事就正式爆發。
中方的建議中,只是要求緬軍正視果敢同盟軍的事實存在,要給予其應有的政治地位進行和談,沒有涉及到支持果敢同盟軍打回果敢,光復果敢。在果敢戰事爆發之前,彭家聲接受采訪時也是反復提到要緬方給予其談判的政治地位,也沒有得到緬軍的響應。隨後,果敢戰事爆發後,局面就暫時都失去控制,同盟軍提出的恢復果敢第一特區的政治目標,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新的政治目標。
二、果敢同盟軍宣傳上的政治失策略談
果敢同盟軍在打回果敢之初,就明確提出了果敢人不打果敢人,目標只對准緬軍。可惜的是,同盟軍的某個在網路上有影響的宣傳人員,一看到同盟軍起初的攻勢勢如破竹之時,就狂妄無知到了極點,在博客上對白所成明學昌魏三等自治區政府要員喊打喊殺,表現得比同盟軍更極左更革命的樣子。
而歷史早就證明,現實也正證明,往往這些民族主義口號喊得最響亮,最激烈的人,最後往往就是叛徒。
該宣傳人員在博客上的把敵人直接對准自治區政府要員而不是真正的敵人緬軍,看似是在為同盟軍搖旗吶喊,而實際上,是在為同盟軍樹立更多的政治敵人。之後,該宣傳人員又把矛頭直接對准了中國政府,對中國政府連篇累牘地痛罵。
這種夾帶個人私利的宣傳,利用任何可以利用的組織和事件來達到泄自己私憤的目的,絲毫不顧及到整個局勢下的果敢同盟軍的前途,是任何組織都無法容忍的,而這里我暫時說這是他的私利和泄憤,已經是很輕的表述了。
從開始到最後不顧果敢同盟軍的勸告直至警告,依然我行我素無限消費果敢同盟軍,為果敢同盟軍到處樹敵,達到自己肩負某國的政治目標。到最後,同盟軍不得不公開發出聲明與他進行政治上的切割,該宣傳人員的調子立馬一轉,說果敢同盟軍還沒站穩腳跟就要清算白所成魏三等等,他為白所成等感到悲哀,自己也是兔死狐悲,到這個時候,還不忘記對同盟軍栽贓和樹敵。
查同盟軍的官方博客,從沒有要通緝白所成要殺白所成,反而對白所成等惡狠狠地喊打喊殺的,就是該宣傳人員他自己。就是那個通緝令,也是由果敢同盟軍里與其關系要好又沒政治頭腦的某人頭腦發熱而擅自發出。果敢同盟軍在政治上被該人的夾帶個人私利的宣傳搞得越來越被動,迫使同盟軍不得不徹底與其進行切割。
在其夾帶個人私貨的謊言宣傳和暗示下,讓眾多網友認為彭家是受到美國資助才打回果敢而痛罵自己的國家不幫果敢人民,那麼中國由政府出於人道主義安置的大量果敢難民並收治傷員,何以視而不見?
有人說,單憑一個宣傳人員就能把這事攪渾了,側面說明很多問題;也有人覺得這個人能長期存在網路上這事很詭異。其實,果敢同盟軍的實力畢竟還很弱小,經不起這類政治投機商的消費。果敢同盟軍需要的是被幫助,而不是被消費。
三,關於果敢同盟軍的性質
當然,出於各種利益的考慮,網上包括群里有歌頌白所成的,有歌頌彭家聲的,有認為壓根就不需要借用彭家聲名望就可以打回果敢的,或者現借用彭家聲的聲望打回果敢然後一腳踢開彭家聲的,各種觀點在網路上都得到了充分地展示,也客觀上讓網友可以接受到四方的觀點以供自己判斷。
關於果敢同盟軍與彭家聲的關系問題,我的觀點是:沒有彭家聲的聲望,就不可能有果敢同盟軍的重新組建,但果敢同盟軍也不等同於彭家聲。果敢同盟軍目前是有著明確的政治目標並由緬甸民族正義黨所領導的以爭取少數民族的政治權利的革命武裝組織,而非某個人的私人武裝。
四、果敢同盟軍的戰役戰術得失談
這個問題由於敏感,筆者已經就這個問題在內部進行過意見交流,因此,在公開的層面上,不再談及。
五、果敢戰事的中方態度
有關中方的態度,從目前來看,沒有什麼改變,那就是:建議各方坐下來談,只要緬方願意,中國這次願意當調停人,而不再僅是見證人。這是在緬甸和平路線圖上,從沒有出現過的態度。
不過大家一定要注意,目前中方的態度也僅進行到此為止,還是沒有說支持同盟軍光復果敢,是否光復果敢,取決於談判的政治結果,而不是軍事結果。解讀出來的意思就是:一個名義上統一的緬甸是符合中國的利益的。
所以,在果敢問題上,在克欽問題上,中國目前是絕不接受任何一方用武力獨立於緬甸之外的政治訴求的,在這點上,佤邦和四特把握的相當精準,所以,佤邦和四特總是強調我們不分裂,但我們必須要高度自治。
當然,現在緬甸內地大緬主義情緒被煽動,針對中國的各種過激的政治言論在紛紛出籠,如果緬甸政府和軍方不從兩國和平穩定的大局考慮,只一味地宣洩自己的不滿和無限度向中方索取不恰當的回報,那麼,中方在目前上述立場上是否有微調、調整、方向性陡轉?還有待觀察,在此,筆者提醒網友注意研究下1967年緬甸和1969年的緬甸歷史。
六、緬甸軍方為什麼在果敢戰事上如此強硬?
熟悉緬北近些年的所有重大事件的網友應該知道,緬軍目前的高層,包括三軍總司令敏昂來,都是藉助2009年的88果敢事件而一戰成名爬上高位。因此,不管是中方的建議,還是果敢同盟軍的通過武裝斗爭打回果敢,這都無異於是要這些緬軍高層既得利益者把早已經吞進去的勝利果實吐出一部分出來,因此,不管是在政治考量上,還是在他們私人的利益考量上,是絕不輕言退讓的。
而緬甸國家的政治格局的角度來看,對於西方國家和緬甸內部大量的政黨和民眾要求就憲法的任何條款進行全民投票修憲的呼聲,吳登盛政府已經夾持這些有利於他政治利益的呼聲答應就修憲問題在5月份進行全民公投,在這種局面下,除了總統資格條款有可能修改公投外,軍方不經任何選舉就自動佔有議會25%的席位的條款的修改也可能會進行公投。
在軍方面對國際國內的巨大修憲公投的壓力下,軍方如果堅決反對修憲公投的聲音就會顯得異常刺耳。而此時的果敢戰事的爆發,無疑為緬軍提供了巨大的政治機會,為此,敏昂來總司令甚至高調說打擊果敢同盟軍是一場反侵略戰爭,就是意在通過調動國內的大緬主義情緒來讓緬甸民眾認為軍方的25%的席位是不可修改的,對果敢地區實行90天的軍管,也恰好涵蓋了計劃5月份的修憲公投。
因此,在修憲公投沒有結束之前,不管緬軍在果敢戰場遭到多大損失,也不會輕言撤軍和和談,相反,這個期間的緬軍重大傷亡反而更能刺激緬甸內地民眾的大緬主義情緒,從而達到就軍方在議會中的25%席位不舉行修改公投。在達到這個政治目標後,才有可能轉變對果敢同盟軍的政治態度。
七、如何讓緬軍和緬政府承認果敢同盟軍的政治地位?
有人問如何讓緬軍承認同盟軍的政治地位?答案是目前只有一個選擇,那就是繼續打,堅持到緬甸修憲公投之後,直到緬軍自己覺得損失慘重,政治籌碼也在輸的時候,態度才會出現變化。
同時,緬甸內部各個政黨、政治家、分析家、一些軍方人士,也認識到,如果在果敢問題上,不接受中方的建議,恐怕會重蹈69年的覆轍,到最後,輸的褲子都快沒有了,還是得談,因此也在積極建議和呼號希望政府和軍方高層不要因為自己的個人政治利益而不接受中方的建議。
同時,緬甸這些有識之士也暗示接受了中方的建議,88果敢事件的既得利益者今後在政治上相信中方不會讓其有損失的。但是緬軍不會把已經吞進肚子里的東西自動吐出的。
所以,後一階段的果敢戰事,將會出現這樣的狀況:會有多場惡戰,特別是在春節假期後中方的態度再次出來之前,雙方都會惡戰幾場,以爭取在談判時的政治籌碼。也就會看到,從緬軍目前誓言徹底干凈地消滅同盟軍,到後來會表述成消滅同盟軍的主力,之後再表述成擊潰同盟軍的主力,再之後就表述成為了國家和平,緬軍願意高姿態接受中方的調停。各位網友今後可以細心觀察緬軍就果敢戰事的評論表述的這種用詞細微變化。(緬甸東子
⑤ 緬甸為什麼爆發內戰!
深層:軍政府希望逐步瓦解國內各個少數民族勢力,而果敢就是其中一支最弱的地方力量。而軍政府實施軍事行動前,通常都先會以販毒罪名來打擊對手。
表明:緬甸政府聲稱這次軍事行動是為了要接管果敢一家軍工廠,並指控當地武裝分裂分子涉嫌經營制毒工場及販毒生意。但分析人士懷疑這只是政府的表面藉口。
歷史:緬甸的全名是「緬甸聯邦」,在歷史上,緬北地區,什麼撣邦高原地區一直是在反反復復的變換的,以前大概前清時期還是屬於中國版圖的,不過後來由於英國殖民的原因,就劃歸了緬甸。緬甸獨立後,中央能力不夠吧。於是和該少數民族地區簽訂了停戰協議,延續了緬甸為軍閥割據的國家的情況,不過想法還是會有的,畢竟收在自己手上還是會放心些,所以緬甸政府近幾個月來不斷打擊國內克欽邦(Kachin)、果敢、佤邦(Wa)等地區的少數民族,造成邊境局勢緊張,分析認為內比都政府是希望在明年大選以前打擊他們,並將他們收編為邊境軍隊。可是少數民族並不信任邊境軍隊,並指責那些軍人常常於當地犯下殺人、強奸和偷竊等罪行。所以就不可避免的爆發了戰事,並且有擴大的趨勢,其他的少數民族會和果敢一路的。
另附:
果敢族是中國少數民族的一支,但已長年居住緬甸。他們擁有自己的軍隊,過去數十年來一直與緬甸政府對抗,但不久前已經與政府簽訂了一份長達二十年的休戰協議。
果敢族近年更突然捲入了販毒爭議,並被指為是全球其中一個主要罌粟生產地。但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UNODC)前主任雷馬休指出,根據2003年聯合國一份報告顯示,在中國政府的大力打擊下,果敢2003年已經再沒有種植任何罌粟。
戰事源起於8月8日,當天駐果敢的緬甸政府軍派員調查果敢族營運的軍工廠,並闖進果敢最高領袖彭家聲(Peng Jiasheng)家中搜查毒品。據稱,彭家聲現時已經往東逃走,向擁有一萬五千兵力的東部反叛勢力佤邦尋求庇護。佤族跟果敢族一樣,原本也是中國少數民族的一支,與中國關系密切。
奈溫將軍1962年發動軍事政變上台以後,緬甸政府已經與國內17個少數民族簽署了休戰協議。但住在中國瑞麗的一位緬甸異見者認為,事件演變至此,看來緬甸與果敢族的二十年休戰協議已形同無效。
溫教授也認為,「克欽邦和佤邦當前也與緬甸軍政府簽訂了休戰協議,可是這場戰事卻向各邦傳達了負面訊息。各邦形勢也可能會演變成這樣。」
美聯社引述撣邦先軀新聞(Shan Herald Agency)編輯昆賽(Khuensai Jaiyen)分折,「佤邦軍隊和其他已宣布停戰的軍隊也可能會參與這場果敢戰事,與軍政府對抗。除非軍政府表現出和解姿態,否則戰事可能會演變成『全面內戰(full-scale civil war)』。」他表示,中國也希望促使緬甸各少數民族克制,因為中國不希望鄰國爆發內戰。
前面是整理添加的;後面是引用的。大概就是這個情況.哈~
⑥ 緬甸和克欽武裝打仗,緬甸華人果敢為何參加!企圖什麼
因為緬甸北部少數民族勢力較弱,果敢只有和緬北各族聯合起來才能對抗緬甸政府
⑦ 為什麼緬甸果敢地區會發生戰亂
緬甸果敢地區會發生戰亂原因:民族復雜各有武裝,且和解進程實現未果。
緬甸共有135個民族,按地理劃分為8個大族群。緬甸共有7個省和7個邦,緬族占緬甸人口的六成左右,主要生活在緬甸的7個省,剩下7個大的少數族群分別生活在7個邦。撣族主要生活在撣邦,而撣邦中又有33個民族,包括果敢族。
緬族掌握國家的主要政治和經濟資源,少數民族多數生活在邊境地區,那裡自然環境相對惡劣,經濟發展滯後,不少少數民族擁有武裝力量並各自占據一片地盤,有的還建立特區實行自治。
比如,果敢族在果敢地區建立了「撣邦第一特區」(現果敢自治區),其軍隊稱為「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簡稱果敢同盟軍。
另外一支由克欽族人在上世紀60年代為爭取獨立而組建的反政府武裝名為「克欽獨立軍」。1994年與政府停火,成立「克欽邦第二特區」。
隨著緬甸民主進程的推進,2008年緬甸通過了新憲法。為保證2010年大選順利進行,緬甸中央政府著手收編少數民族武裝。
有些武裝比較順利地與中央政府達成和解,有些則進行了強烈抵抗。
(7)緬甸克欽邦為什麼老打仗擴展閱讀:
緬甸是個多民族國家,在近6000萬人口中,緬族佔了2/3,撣族、克倫族、克欽族、孟族、佤族等是比較大的少數民族。英國殖民緬甸時期採取了「分而治之」的措施,曾造成這個東南亞國家的分裂。
1947年2月,為了反對英國殖民政府「分而治之」、成立幾個國家的圖謀,緬族與主要少數民族在彬龍會議上簽署《彬龍協議》。
1948年1月4日,緬甸脫離英聯邦宣布獨立,但殖民者留下的陰影還是讓一些少數民族武裝在過去幾十年中不斷與中央政府對抗。
在緬甸,緬族雖然是主要民族,但並不佔絕對優勢,其他的主要勢力是南方的孟族,北方高原的撣族(就是傣族),西北地區的克欽族(景頗族和傈僳族),北部的佤族,此外還有欽族、克耶族、克倫族和若開族等等,很多部族都割據一方,並不服從政府領導。
1988年以來,緬甸軍政府實行新的民族和解政策,截至2011年年初,先後有40支武裝與政府實現和解,有的完全放棄了武裝,有的被改編成民兵或編入中央領導的邊防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