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緬甸資訊 » 緬甸傣族為什麼有日本文化

緬甸傣族為什麼有日本文化

發布時間: 2022-07-28 22:10:34

㈠ 緬甸傣族

緬甸傣族又叫撣族 主要分布在緬甸撣邦

㈡ 傣族的由來

傣族源於怒江、瀾滄江中上游地區的哀牢人。哀牢人是雲貴高原的古人類之一。公元前五世紀左右,哀牢人在瀾滄江、怒江中上游地區創立了達光等部落聯盟國家。公元前二世紀末,達光王國開始與漢朝接觸,因當時的達光王叫「哀牢」,漢朝開始把達光王國稱作「哀牢國」。

在這之前,因哀牢人善騎大象,生活環境又與漢朝南方的越人相似,被漢朝誤以為是越人的一支,把達光王國稱作「滇越乘象國」。

公元一世紀開始,位於達光王國東面的滇王國與其宗主國(漢朝)沖突不斷,大量滇人(因其吸收了越文化,也稱「滇越人」)湧入哀牢境內,哀牢人吸收融合了滇人後,初步形成現代傣族的雛形。

(2)緬甸傣族為什麼有日本文化擴展閱讀

傣族節日習俗

1、潑水節

傣歷年——潑水節是傣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傣語稱「桑勘比邁」或「楞賀桑勘」,意為六月新年。時間在傣歷6月下旬或7月初(公歷4月中旬)。約在農歷清明後十日舉行,它象徵著「最美好的日子」。

節期一般是3天。頭兩天是送舊,最後一天是迎新。節日清晨,傣族村寨的男女老幼沐浴盛裝到佛寺賧佛,並在寺院中堆沙造塔4、5座,大家圍塔而坐,聆聽佛爺念經。之後,婦女們各挑一擔水為佛像「洗塵」。

佛寺禮畢,青年男女退出,相互潑水祝福。接著成群結隊四處遊行,潑灑行人以示祝福。西雙版納每年過潑水節的時候,傣族群眾都要在瀾滄江舉行聲勢浩大的龍舟賽,賽後就將龍船拆散放進佛寺的竹樓里保管,待第二年潑水節到來之前,再把拆散的龍船拼裝起來,拼裝龍舟就稱之為「旱黑」。

2、花街節

花腰傣最隆重的節日要數農歷正月十三的「花街節」。這天,上千名青年男女從周圍的村寨匯集到花街。節日的花街熱鬧非凡,身著盛裝的小卜少(少女)排成長隊,款款走過花街,競妝比美,風情無限;小夥子們則瞪大眼睛尋找意中人。

如果情投意合,兩人就相約到鳳尾竹下荔枝叢中,姑娘解下腰間的秧篾飯,掀開青翠的芭蕉葉,只見噴香的糯米飯用鮮花汁染成了一半金黃一半鮮紅,以芭蕉葉相隔一層又一層盛滿豬脊肉、油炸干黃鱔、腌鴨蛋等美食。兩人一起吃著,說著情話。吃完秧蔑飯,提親成婚的大事也就定下了。

3、關門節、開門節

在這兩個節日當天,各村寨的男女老少都要到佛寺舉行盛大的賧佛活動,向佛像佛爺敬獻美食、鮮花和錢幣,在佛爺佛像前念經、滴水,以求佛賜福於人。從關門節到開門節的3個月內,是「關門」的時間,為一年中宗教活動最頻繁的時期。

禮佛,聽佛爺講經,7天一小賧。晚上要放火花、爆竹、高升(孔明燈),舉行「趕擺」。關門期間,男女青年可以談情說愛,但不能結婚,不能外出;待「開門」後方能結婚和外出。

㈢ 1943日本侵略中國西雙版納時的情景

一、日本列島—「雲南熱」風潮的策源地

1979年,日本大阪教育大學人類學名譽教授鳥越憲三郎最早發表新說---「日本人的發源地在中國雲南省」。

1982年,佐佐木高明、渡部忠世等一批批日本學者又直奔雲南,他們踏入了滇南的西雙版納密林中,進行了艱苦的實地社會考察。在這批著名的學者中,自然少不了大名鼎鼎的鳥越憲三郎。

1984年2月23日,致力於社會人類文化研究的鳥越憲教授又宣布:「對被認為是從雲南南下的泰國山嶽地帶(泰國北部)的少數民族進行了實地考察,結果發現了所有嬰兒的臀部有胎斑」。鳥越憲教授就這一發現又強調:「日本人在體質上所具有的胎斑淵源是雲南,這是一個旁證,證實這個地區是日本人的發源地。」

1984年夏秋,鳥越憲教授再次率隊抵滇,隨行考察的有大約30餘名著名學者。

1988年9月,日本電視工作者同盟抵達雲南,其任務就是拍攝《日本人的起源》。隨之,日本列島掀起的「雲南熱」風潮也卷到了頂峰。

在一陣陣「熱效應」的沖擊下,我國部分學者聞風而動,他們爭相對日本人提出的「倭人起源於雲南」、「日本的發源地在雲南省」等種種推論進行論證。此後,日本人的推論又由「倭人起源於雲南」,進一步演繹為「倭人的祖先為雲南的少數民族」,其范圍與核心,基本圈定到彝族、哈尼族、傣族(西雙版納)諸族等多種說法,甚而擴展到「佤族說」以及哈尼族支系的「愛尼人說」。

雲貴高原諸族,究竟誰是日本人的祖先?

二、「日本人起源於雲南彝族」之「彝族說」

「彝族說」者認為,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曾命方士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渡大海,以求長生不老之葯。遇大風,倖存者抵澶州(今日本九州)後成家業,此為島上最早的日本民族。另據《史記》,秦王室家庭屬羌戎。羌戎歷史遷徒,最後抵達西南,又成為今天雲南彝族的祖先。「彝族說」還認為,因為鳥越憲、佐佐木、渡部等專家到雲南考察後發現石林等地撒尼人(彝支系)的「火把節」,類似日本的「孟蘭盆節」,即日本的紀伊半島,同一天也舉行「火把節」,而在日本南部紀伊半島的神戶、京都、大阪、奈良、和歌山等地,正是中國傳統文化在日本表現最為集中的地方。由此看,彝族應是日本人的祖先。就「彝族說」而言,當年漂落到澶州的徐福等三千童男童女,其實並非島上最早的日本民族。

羌族是我國最古老的山地民族之一。他們長期居住在青藏高原,過著游牧生活。在青海、西藏的廣大草原地帶,分布有「細石器遺址」,部分可能屬於仰韶文化范疇,距今僅有6000年。然而,在出自羌戎的三千童男女尚未渡海之前,彝人的祖先早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就創造了足夠彪炳史冊的輝煌業績。

在雲貴高原的彝州---楚雄的沃土上,曾棲息著世界上最大的動物恐龍,而「祿豐臘瑪古猿」化石,則是距今800萬年以前正在形成中的人;上那蚌村的「元謀猿人」,那是距今135萬年到170萬年間的直立人,而「十月太陽歷」則是彝人祖先對世界天文、歷法的一大貢獻;再從2700年前上溯到5000年以前的楚雄青銅文化中,還有迄今世界發現最早的銅鼓---楚雄萬家壩銅鼓。彝族銅鼓隨著各民族文化的交融和傳播,也曾經由東南亞、馬六甲海峽到蘇門答臘島,又到大洋州的巴布亞紐幾內亞。至今,仍有早先製作粗糙而後加工更為精美的各式銅鼓,珍藏於東京博物館。彝州大地,畢竟是人類祖先的發祥地之一,它有著豐富的最原始的歷史文化的積淀,又有著四通八達的傳播渠道,但是,仍然沒有在血緣和人種諸方面,證明彝族曾經是日本的「祖先」。

在日本列島,「中國山」山脈橫貫本州西部,其餘脈延伸到紀伊半島的腹地京都、大阪、神戶和奈良。紀伊半島是中國傳統文化在日本最為集中的地方。半島上每年的同一時節,當地人都與中國西南部的彝族共享著「火把節」的歡樂。從其文化傳播途徑來看,長江上游(金沙江段)和長江支流的清水江,正是從滇川黔等彝族聚居區穿隙而過。那麼,「火把節」習俗的源頭,正好處於金沙江沿岸的雲南北部(含滇東北)、四川南部和貴州西部等三個重要的彝族聚居區,自然,「火把節」習俗也就和長江流域的賽龍舟等等民族傳統節一樣,經由長江沿岸,傳到了日本列島的九州,再經本州或四國,直抵紀伊半島。因為,從長江入海口到九州島前沿的長崎僅460海里,到本州島前沿的下關也僅為550海里。這一傳播途徑,不管我們從當時或今天來看,比之黃河流域的中原文化經由朝鮮半島而輾轉日本,都可謂便捷之道。

由於受南方長江流域文化影響或相處在共同的文化圈內,一部分地域邊緣民族如哈尼族、納西族和白族等,也都有過「火把節」的習俗。

如同哈尼、彝、壯、拉祜、朝鮮、日本等民族都有打鞦韆的習俗的一樣。因此,「火把節」、「賽龍舟」、「打鞦韆」乃至任何一種習俗,都不足以成為某一地某一民族「祖先」的起碼旁證。

三、「日本人起源於雲南哈尼族」之「哈尼族說」

「哈尼族說」者認為:「在70年代,日本學者最先提出自己的祖先是哈尼族」。日本驚奇地發現,中國雲南的哈尼族與日本大和民族的信仰都具有相似的「萬物有靈」觀念,特別是在諸神中,日本族最有權威的「日神」和哈尼族的「阿匹梅煙(日神)」都為女性;日本崇拜「穀神」並奉櫻花為國花,哈尼族也崇拜「穀神」,並視櫻桃樹、櫻桃花為神花。就「哈尼族說」而言,日本族最早的宗教習俗與哈尼族「萬物有靈」、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是一樣的。以「萬物有靈」為核心,在日本族稱之為神道,即崇拜自然現象如太陽、山脈、樹木、水、岩石以及生殖的整個過程。這種「萬物有靈」的多神崇拜,其定義表現為「視自然界的萬物都是神靈的化身」。值得提出的是哈尼族和日本族早期「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信仰,在整個世界和整個中國大陸各民族中都具有普遍性。一般來講,中國北方部族的靈魂意識,總是和天上有所聯系,中國南方部族的靈魂意識又總是和地下相聯系。因此,在南方的農耕社會廣泛流行的是地母信仰和多神教世界。這樣,哈尼族和日本最有權威的日神都為女性就不足為奇。

在日本早期社會的重要特徵中,無疑是以女權為基礎的。傳說中的皇族祖先就是「太陽女神」。公元3世紀的中國史書記載,日本「女王國」在部落中享有霸權,這種母系制度,應該是日本神話中「皇族是太陽女神的後代」的一種印證。總之,人類的父系氏族社會尚未從母系氏族社會崛起之前,世界眾多的民族主要崇拜女神,這從古印度樹神(女性)雕像,從古希臘文化,從標志出身血緣關系的姬、姜、贏、姚、晏等中國早期姓氏中,我們既可看到母系氏族社會至高無上的尊嚴,又可以從中了解到人類社會發展史上,東西方不同民族對「女神」崇拜的共性。

在「萬物有靈」的多神崇拜中,哈尼族和日本族怎麼又都會崇拜「穀神」呢?在傳說中,日本的太陽女神曾在天上的稻田中任職播種,並將一些種子給了天皇的後裔去種植;在印尼巴厘島,爪哇人的谷種則是地威斯利女神的賞賜物。在東方文化中,泰國的泰族,中國的傣、壯、哈尼等等少數民族都有稻米崇拜,並相信稻米有靈魂。在雲南思茅地區的墨江哈尼族自治縣,哈尼村寨在亡者出殯前,要在亡者腳前放一碗紅米飯,飯上置鴨蛋和雙筷供其享用。出殯中,本族本家少男縱列跪拜,八人棺木從其頭上抬過,並由長者邊撒穀子、紅米,邊「叫魂」。何以如此?在東方文化中,人們都相信稻米是女神所賜,既然它有靈魂,則可視為親戚而與之說話,那麼,撒出去的稻米就會將其親人的祈禱和祝願,轉告在天亡靈。

日本人奉櫻花為國花,哈尼族則以龍樹為神聖。龍樹即落葉喬木的大葉萬年青。哈尼山寨每村必有大龍樹,隆重的「祭龍」活動在各村的龍林里舉行,當「祭龍」進入高潮時芒鑼大鼓轟響,銅炮槍聲大作,鞭炮回盪遠山。哈尼族年年「祭龍」,定期「祭龍」,凡有重大事件,必定「祭龍」。由此看,櫻花和龍樹分別是日本族和哈尼族之聖物。

四、「日本人起源於雲南少數民族」之「傣族說」

「傣族說」都主要有鳥越憲三郎、佐佐木高明和渡部忠世等。他們根據《史記》、《漢書》的記載,以及稻米文化、飲食文化等特點和風俗習慣的共性,提出了「日本人的發源地是雲南」的假說。對於泰國西北部的傣族和雲南西雙版納傣族,鳥越憲教授的新說認為:「對被認為是雲南南下的泰國山嶽地帶的少數民族進行實地考察,結果發現了在所有嬰兒的臀部都有胎斑,同時,也在西雙版納傣族中發現了胎斑。」鳥越憲認為:「胎斑說」已從體質方面證明了我的假說,西歐人命名的「胎斑」如果很早就在雲南和泰國內地進行實地調查,那麼也許可以叫做雲南斑。所謂「胎斑」,是指在嬰兒臀部及腰、背和肩等各部分皮膚出現的青色斑紋。原因是在皮膚真皮上有黑色素細胞,它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消失。自然,鑒定某一人種的「根源」,僅從皮膚中的色素細胞定論並不足取。然而,鳥越憲還從血液分析中得出力論:「在西日本(九州、本州)有許多人的血型是A型,這一點同雲南和泰國內地相同。」

我們知道,北方漢人屬於東亞蒙古人種,其體質特徵介於北方蒙古人種和南方蒙古人種之間。而屬阿爾泰語系的日本人則是蒙古人種的東西類型,這一人種類型既有蒙古人種胎斑的類似性,又有蒙古人種血型多為A型的特點。

日本學者還認為,大和的佐咪田古墳中出土的一件房屋紋飾鏡,畫面上亦有干欄式住宅,而西雙版納傣族的這種干欄式建築,至今仍散見於日本部分地區;日本平安時代盛行贅婚,現代也還有這種上門婚占壓倒優勢的習俗,這與西雙版納的婚俗,也有驚人的相似之處。

在亞熱帶地區,干攔式建築較為普遍。這種建築民居南起菲律賓巴拉幹人,泰國泰族,中國雲南的傣、哈尼族,以及海南黎族,多為干欄式高架住房;至於贅婿婚,除西雙版納傣族外,泰國農村社會和中國雲南滇南哈尼族多有贅婚習俗,如道光《普洱府志》卷十八描述當地哈尼族婚俗「貧則入贅多年,始得攜妻歸」。

五、中國文化是日本人的「祖先」

其實,「日本人起源於雲南少數民族」的「彝族說」、「哈尼族說」和「傣族說」等等假說,均是在日本人種起源的南來說」、「北來說」、「大陸說」等諸多觀點上發展起來的新說。早年,鳥越憲也曾根據胎斑,多次強調了日本族和蒙古人種的類似性,並主張大陸北方是日本人的發源地之一。然而,蒙古人雖有胎斑,卻因其不種稻穀而成不了日本人的「祖先」。於此反證之中,鳥越憲教授等又將調研、取證轉向中國南方雲南的西雙版納傣族。此後,許多日本人類學專家紛至沓來,並分別提出了「彝族說」、「哈尼族說」和「傣族說」等等假說。

但是,在日本列島掀起的「雲南熱」風潮中,日本著名社會人類學教授荻原秀三郎更具遠見卓識。他認為:「研究日本文化不限於一國的民俗中兜圈子。」因此,他研究的出發點不是為本民族找祖先,而是將研究各種文化現象的出發點,放在了中國沿海和南方一些主體民族各種文化的研究中。早在七十年代「雲南熱」開始之時,荻原秀三郎曾多次從朝鮮半島到泰國西北部乃至印尼的巴厘島各少數民族中進行了調查。八十年代,他開始到中國廣西武鳴縣的壯族聚居區,而後又根據「倭人起源於雲南」新說而到雲貴高原。1981年春,他經海南島後再度進入雲南,到各少數民族村落中進行察訪。「過去一直認為純屬日本固有的民俗,在這些地方卻不乏其例」。如日本在春秋特定的日子裡,男女有對歌習俗,特別在日本關東築波山一帶更甚。但荻原秀三郎發現,除雲南哈尼、彝、傣、佤、白、納西等族有此習俗外,台灣高山族、海南黎族、廣西壯族、湖南苗族、貴州苗、侗、布依等族,雲南屏邊苗族,均盛行對歌相戀的習俗。這些人類社會中歷史文化的共性,啟發了荻原秀教授:「如果不把周圍民族特別是中國華東到西南地區民族的習俗弄清,對倭人的研究總會使人覺得立論下得不夠。」

日本由於其島國固有的特殊性質,社會文化便促成外來諸種民族帶入的奇風異俗與當地民風民俗融合而形成今天的共有文化。因此,他既有平原文化,又有著以雲南多種少數民族為代表的山地文化,同時又融合了古越人、吳人、黎族、高山族等海洋文化的遺風。各民族文化在日本島展現著自己的特點,最終形成一種多元的復合文化。這一復合文化是從朝鮮半島南部、中國南方以至西南的雲南,再到緬甸、泰國、印度阿薩姆地區、印尼、菲律賓這一廣大的照葉森林帶之中產生和培育起來的。他以平原文化、山地文化與海洋文化牢固地組合起來,當中既有雲南西雙版納傣族為代表的水文化,又有雲南楚雄彝族為代表的火文化的因子,從而成就了十分和諧、相融的「水火文化」。在如此廣大的歷史文化氛圍中,我們還能看出誰是日本人的「祖先」?

日本族的人種起源有種種假說,其目的絕然不是論理誰是日本人的「祖先」,所謂尋找「祖先」,無外乎尋找出亞洲諸民族之間與日本民族存有什麼共通的歷史文化現象,這與民間、民族中找「趙錢孫李」等血緣祖先的提法相去甚遠。但是,這種積極的研究方法,對於缺乏文字記載的日本古代史來說絕對是至關重要的。

英國人發展和借鑒了外國的東西,從而成就了今天的英國文化。如果日本人將源於中國大陸的正統文化和南方少數民族的民情風俗拋棄,那麼,所謂的「日本文化」也就所剩無幾。從漢代開始,日本人在以後的幾個世紀都在大量吸收中國的高度文明,他們的許多傳統價值觀念和文化藝術都源於中國,因此,應該說中國文化是日本文化的「祖先」。在中國近代以前,日本人都喜歡用「同文同種」來形容與中國的關系,這就是長期以來日本人為什麼要到中國大陸,為什麼又要到中國南方以及雲南各少數民族中尋找「祖先」的真正目的所在

㈣ 為什麼有的日本人會說日本的發源地在雲南

大和民族究竟形成於何時,先人來自何方,在悠久的歷史長河和紛紜的傳說中,早已變得不可追尋。但許多近現代日本學者並未放棄溯源的研究,得出的結果也是多種多樣,但“源自中國”的說法在所有的研究結果中,所佔比例最大,支持的學者也最多。

此後,“日本人源自中國雲南”的說法進一步升級。1996年,中日學者將江蘇發掘的春秋至西漢的人骨和差不多時期的日本北九州人骨進行了DNA檢驗分析,發現兩者排列順序竟然一致,於是日本學者確定其祖先遠不止來自中國邊陲南疆。日本《產經新聞》在1999年3月9日的報道中就寫道:“中日兩國,不但同種,而且同宗”。

㈤ 緬甸的傣族有什麼風俗習慣

傣族風俗習慣:傣族的家庭和婚姻過去帶有明顯的封建色彩,其特點是等級內婚。土司之間實行嚴格的等級內婚,盛行一夫多妻。廣大農民實行父權制的一夫一妻小家庭,家庭成員為父母與未婚子女。青年男女婚前社交活動相當自由,可以自由戀愛。未婚青...

㈥ 傣族的文化有哪些

傣族

一、傣族概述

傣族人口102.5萬(1990年),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耿馬、孟連、新平等30餘縣市。

傣族有悠久的歷史,自古以來傣族先民就生息在滇、桂、黔地區。公元前109年,漢武帝開發西南夷,建置益州郡,傣族聚居的地方是益州郡的西南邊疆。公元69年,東漢時期,增設永昌郡,傣族地區屬永昌郡管轄。當時,傣族先民的首領曾多次派遣使者、藝人到東漢王朝的的首都洛陽獻樂表演,贏得了東漢王朝的贊賞與歡迎,被賜予金印、紫綬,其首領被封為「 漢大都尉」,與東漢王朝建立起政治上的隸屬關系。公元8—13世紀,傣族地區先後隸屬於以彝族、白族為主體建立的雲南南詔蒙氏政權和大理段氏政權。公元12世紀,西雙版納首領叭真憨勢力逐漸強大,統一各部,以景洪為中心建立了「勐泐」地方政權,稱為「景金殿國」。據史料記載,有上百萬人口,曾受過元朝封號,授「虎頭金印」,此後一直同中央王朝保持著從屬關系。元代,傣族地區隸屬雲南行省,實行土司制度。在德宏、西雙版納等地設置金齒宣撫司、徹里軍民總管府,負責管轄傣族地區。明代,在這里設置較小土司區,全面加強土司制度。清代,雖沿襲元明舊制,但在社會經濟更為發展的內地傣族地區實行「改土歸流」政策,派遣流官進行直接統治。國民黨統治時期,在傣族地區成立縣和設治局,實行民族壓迫政策。

盡管歷代統治者對各族人民群眾進行殘酷的壓迫和盤剝,但是各族人民群眾之間仍進行著友好的交流和往來。傣族在當地較其他少數民族生產技術先進,產品的種類和數量也較多,因此,在壩區逐漸形成各民族交換產品的集鎮。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傣族對居住在山區、半山區的景頗、阿昌、德昂、布朗、哈尼、拉祜、佤、瑤、基諾等族人民在政治經濟、文化 藝術、宗教信仰方面都有很深的影響。傣族與漢族人民的交往更是歷史悠久,關系更為密切。早在秦漢以前,中、緬、印之間就有貿易往來,傣族德宏地區是當時中外聯系的通道之一。元代以後,大量漢族勞動人民和士兵移住傣族地區墾荒戍邊,和那裡的傣族人民共同勞動生活,互相通婚,各民族和睦相處。

二、傣族的語言文字

傣語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分西雙版納方言、德宏方言和金平方言。傣族的拼音文字來源於梵文字母,各地不盡相同。1954年進行了文字改革,分傣哪文(德宏)、傣泐文(西雙版納)、傣綳文(瑞麗、耿馬、瀾滄等地)和金平傣文。現通行西雙版納和德宏兩種傣文。

三、傣族的天文歷法

傣族有自己的傳統歷法。傣語稱「祖臘薩哈」,意即「小歷」。其起源可上溯至周秦之際,現行傣歷則始於明代以前。是一種陰陽合歷。傣歷的年是陽歷年,即繞太陽公轉一周的時間;傣歷的月是陰歷月,即以月亮的一個圓缺為周期。一年分12月,單月是30天,雙月是29天。以六月為歲首,它的正月相當於夏歷十月。平年是350或355天,閏年為384天。傣歷始於公元638年。

四、傣族的醫葯衛生

傣醫葯作為一門知識,是傣族科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幾千年來,傣族人民在和疾病的斗爭中,不斷總結經驗,匯積了豐富的民間葯方,收集了上千種草葯。其中《檔哈雅》(醫葯書),是傣族一部重要的醫學文獻。

據文獻記載:傣族遷到景永時,許多村寨因疫病死亡了很多人,唯獨有一個村子,在景永壩頭,不但沒有人病死,而且個個身強力壯。他們開出了許多田地,生產發展得很快。一天,有個名叫波的牙老人上山摘野果,路過這個村子,看到村裡的人個個都很健康覺得很奇怪,就問村子裡的人:「你們吃些什麼東西,為什麼人人都身強力壯的?」村子裡的人告訴他:「沒有吃別的什麼,只不過剛來的時候大家天天上山採摘野果野菜吃,可能是這當中有什麼原因吧。」

波的牙回去後把這一情形告訴了別的村寨的人,並勸大家不妨試試看,上山去採摘野菜吃。大家都想把病冶好,便紛紛照波的牙說的去做了。經過一段時間,果真見效,疫病明顯減少。波的牙注意從大家每採摘回來的野果、野菜中挑出樣品保存起來。以後只要村子裡有人生病,他就依樣找這些果、菜給病人吃,有的吃了病就好了,也有的效果不太明顯,而換了別樣的一吃就有效。就這樣他慢慢地總結、積累經驗,凡遇有人生病(當時主要是瘧疾),就按不同類型的病分別給予治療。逐步地疾病減少了,人們健康了,傣族群眾就把波的牙稱為「摩雅」,意思是會治病的人。從此就有了傣醫。有了文字以後,才記載下來成為今天較完整的傣族醫書。

《傳統傣醫學手稿》:傣族古典醫學著作。記載了傳統傣醫關於醫葯、方劑、制劑方面的理論和治療方法。至今保存下來的有在貝葉上書寫的「貝葉本」和用構樹皮支撐的紙張轉抄的「棉紙本」多種。這是中國醫葯遺產中的珍品,目前已根據這些手稿資料整理編寫出版了傣漢文對照的《德宏傣葯驗方集》及《西雙版納傣葯志》。

五、傣族的宗教信仰

傣族是一個信仰南傳佛教的民族,傣語稱為「布塔沙散那」。它對傣族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方面都有極深刻的影響。大約在公元6—8世紀傳入傣族地區。在此之前,傣族先民信仰的是多神崇拜,亦即原始宗教。由於佛教的廣泛傳布,傣族地區佛寺十分普遍。送子入寺為僧似乎是天經地義之事,尤其是在西雙版納地區,男孩到了8—10歲幾乎都要入寺去過僧侶生活。他們在那裡學經識字,一般在1~5年還俗回家。傣文的大藏經號稱八萬四千部,大部分刻寫在貝葉上,稱貝葉經。其中有些是傣族僧俗根據佛教義加以發揮和補充的著述。

六、傣族的文學

民族文學:傣族人民有著蘊藏豐富的民間文藝作品,包括敘事長詩、寓言、神話、傳說、童話等。許多著名的敘事長詩,如《召樹屯與嫡木諾娜》、《娥並與桑洛》、《阿鑾的故事》 等中外聞名。

史詩:《巴塔麻嘎捧尚羅》又名《南師巴塔麻嘎帕薩傣》。傣族創世史詩。內容包括開天闢地、人類形成,傣族先民的興起、遷徙、定居的過程。其中有許多傣族的神話故事和歷史人物傳說,是一部研究傣族古代神話及社會的古籍文獻。

史書:《泐史》原名《囊絲本勐泐》)(《西雙版納歷代編年史》)。該書採取編年體記錄了傣族從1180年(傣歷542年)傣族首領叭真入主西雙版納建立景金殿國始,止於1950年西雙版納解放的主要史實。該書有1947年雲南大學刊印的、李拂一的譯本,譯名為《泐史》,翻譯的是從1180年~ 1864年部分。1958年由張公瑾補譯1844~1950年部分,名為《續泐史--西雙版納近百年大事記》。該書還有其他詳簡不同的譯本。《泐史》為後人提供了了解傣族社會歷史的許多珍貴資料,是傣族重要的史書類文獻。

七、傣族的戲劇

西雙版納境內有泰緬化的歌舞劇,騰龍沿邊一帶有漢化的傣族戲。歌舞劇都在較大的宗教集會中演出,例如車里宣慰街每年冬間的賧佛大會,一連三天晚上都有歌舞演出,劇情有歷史故事,宗教神話,愛情傳奇,而行頭化裝則千奇百怪,用紙紮成龍、孔雀、龜、鶴、鹿、蚌等,彩畫鮮麗。化裝為美女的演員,把紙扎的孔雀分前後兩段纏在身上,以兩手捉翼而飛。化裝為青年的演員,把紙鹿纏身上做鹿舞。大龜則用一個人伏在龜腹內、手腳即龜之四足,龜頸內有一機關;能使龜頭倏而伸長數尺,倏又縮回腹內,引得觀眾大笑。

傣戲:傣戲大約有二百年的歷史。較早的劇目有《十二馬》、《公孫犁田》、《昌少對唱》等。到本世紀初,盈江土司成立了第一個傣戲劇團,在上演原劇目的基礎上,吸收、改編了不少京劇、滇劇劇目,同時吸收了它們服飾、道具、樂器等方面的成分,豐富了傣戲。傣戲一般人物不多,主要是反映勞動人民的生產勞動和生活習俗等方面的內容,表演形式靈活多樣、生動活潑,內容短小精悍,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民族特色,深受廣大傣族群眾的喜愛和歡迎。

傣劇:傣族戲曲劇種。流行於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盈江、潞西、梁河、隴川、瑞麗等縣和保山地區的保山、騰沖、龍陵等縣傣族聚居區。傣劇是在「冒少對唱」(男女對歌)、「耍白馬」(逢年過節到各家祝福的一種歌舞)、「銀海」(趕著牛表演的歌舞)等傣族民間歌舞的基礎上,經過向雲南花燈學習,發展為帶有一定情節、人物的「十二馬」、「布屯臘」(犁田的老漢)等歌舞和歌舞小戲,吸收 滇劇的劇目、表演、打擊樂,逐漸形成的比較完整的戲曲形式。

傣劇的表演是在提煉本民族各種舞蹈的基礎上,吸收了漢族戲曲的表演技巧而發展豐富起來的,具有較鮮明的民族特色。傳統劇目有根據傣族民間傳說和民間敘事詩改編的《帕罕》、《千瓣蓮花》、《紅蓮寶》、《阿暖海東》、《郎金布》、《七姐妹》、《思南王》等;有根據漢族戲曲和小說演義改編的《三聖歸天》、《王莽篡位》、《三下河東》、《穆柯寨》、《花果山》、《大鬧蟠桃會》等;有按歷史故事、傳說編演的《沐英第一次征南》、《張四姐》等;有新創作的現代戲《波岩三回頭》、《波過石的婚禮》、《金湖緣》、《國境線上》、《三丑會》等。較有影響的劇目有《布屯臘》、《陶和生》、 《娥並與桑洛》、《岩佐弄》等。

傣族文學作品大都帶有濃厚的神話色彩。關於開天闢地的最古老神話,在傣族群眾中流傳最廣的是《布桑該與牙桑該》。至今,傣族人民仍然把布桑該與牙桑該稱為「我們的祖宗」。關於開辟西雙版納、勐遮、易武,建立村寨,砍柴、修房等,都有一段段神奇的傳說。在傣族地區,還廣泛流傳著 召瑪賀、艾蘇和艾西等聰明人的故事。這些理想化的人物,具有萬能的本領和超人的智慧。

傣族詩歌,包括歌謠和敘事長詩兩大類,傣族中有職業歌手或半職業歌手,傣 語叫做「贊哈」。

贊哈:傣族曲種。「贊哈」在傣語中就是民間歌手的意思,贊哈演唱是傣族民間喜聞樂見的傳統文藝形式,形式靈活簡便,一人一笛,隨時隨地可以演唱,被譽為傣族人民生活中的鹽巴。傳統曲目多為民間故事和神話傳說,也有藝人即興編唱的獵歌、酒歌,如《召樹屯》、《四棵緬桂花》、《賀新房》、《哈路教》等;新編曲目為《流沙河之歌》、《彩虹》等。贊哈對傣族民間文學的繼承和發展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他們的演唱優美生動,塑造人物細膩委婉,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他們有即興創作的才能,深受廣大群眾的愛戴和歡迎。

古歌謠,是傣族文學的萌芽,至今還以口頭和手抄本形式流傳民間。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雲南)出版的《傣族古歌謠》中的許多短篇作品反映了傣族先民原始 時代的生活、勞動、思想和感情,例如《蜈蚣歌》描述人類通過實踐逐漸認識了 客觀世界;《打水歌》描述人類逐步改變自己的居住條件;《摘果歌》和《拾菌歌》等描述的則是人類的勞動生活。這些詩歌形式簡單,節奏明快。

敘事長詩,是傣族文學寶庫中光彩奪目的明珠。基本上可分三類:神話敘事詩,阿鑾的頌歌,愛情悲劇敘事詩。神話敘事詩與神話傳說的內容基本相似。關於阿鑾的頌歌,數量極多。「阿鑾」一詞,據說來自梵文,指有本領的匠人。在傣語中 是指出身貧寒、意志堅強、本領高超、正直善良的英雄,或者是有福氣、有本領的善良人。佛教徒則把這些故事說成是描述釋迦牟尼轉世的故事。阿鑾故事中,有宣傳佛教教義的成分,但整個內容遠遠超出了佛教思想范圍,堪稱傣族民間故事的總匯,內容涉及當時的社會結構、政治制度、階級關系、倫理道德、婚姻戀愛等。

隨著佛教傳入傣族地區,印度文化對傣族文學產生了巨大影響。《吾沙麻里》,是由印度的一個小故事發展演變而成,《蘭嘎西賀》的情節與印度史詩《羅摩衍那》相似,但主題思想、人物和故事結構均有變化。長詩加強了召朗瑪對十頭魔王的戰爭,成為反映社會生活、政治斗爭與宗教斗爭的巨幅畫卷。

傣族佛教保存的經典甚為豐富,所譯三藏佛典包括經、律、論中相當多的經典,還有不少藏外典籍。這些經典中有一部分是用傣文字母音譯的巴利語寫本,保存了小乘佛典比較早期的面貌,還有一部分是傣族僧人根據佛教教義加以闡發的著作,其中記錄了許多關於傣族地區的歷史、地理、語言、文學材料。西雙版納及孟連、耿馬等地的經典大多刻寫在貝葉上,稱為「貝葉經」,其他地區多寫在當地製作的構皮棉紙上。

八、傣族的音樂

傣族音樂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包括民間歌曲、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音樂4類。

民間歌曲:傣族民間歌曲有山歌、敘事歌、悲歌、宗教歌等。

山歌:多由青年在田野、山林獨唱或男女對唱。有的表達愛情、贊美家鄉、歌頌幸福生活,有的為即興編唱。德宏地區山歌主要有「喊嘛」與「喊同卯」 兩種。金平地區的山歌傣語稱「琿卯騷」,由男女青年在夜間對唱,用玎琴伴奏,曲調多為宮調式,但在徵音上結束。另外,元江、景谷等地有風格不同的山歌。

敘事歌:包括「喊秀」(鸚鵡歌)、「喊吳哦」(敘事歌)、「喊暖轟」(流水歌 )、「桑烘」(鳳凰情詩調)、「拽」、「索」、「森」等。喊秀為綠色的歌,是用以詠唱情詩或敘事詩的民歌,流行於德宏的瑞麗、芒市等地。曲調富吟誦性,與跟鼓調旋律相近,常由中、老年人在家中演唱。喊吳哦與喊暖轟流行於德宏瑞麗地區。前者富吟誦性,後者歌唱性較強,常用含有變徵音的羽調式。桑烘流行於西雙版納的古老詩歌形式,也是表達青年人真摯愛情的長篇抒情詩,有唱本流傳。唱腔類似贊哈調,依字行腔,旋律較自由,可用玎、篳等伴奏,亦可清唱 。拽與索、森流行於孟連縣邊境孟阿地區。拽的音樂較抒情,速度稍自由,多採用羽調式,演唱時常用弓弦樂器多洛伴奏。索的音樂較活躍,速度稍快,多採用商調式。森的旋律性強,多為羽調式。演唱索與森時皆用彈撥樂器玎列伴奏。

悲歌:傣語稱「喊細喊海」,包括「喊海」、「喊海賽篾」、「喊玎」、」 喊蹩「等,流傳於德宏各地。喊海,傣語意為哭調,辦喪事時由婦女邊哭邊唱。喊海賽篾,是在姑娘出嫁時母女相對哭泣而唱,歌詞表現了母女戀戀不舍之情。二者曲調基本相同,音域不寬,旋律似宮音三和弦的分解,句尾的長音常用較強烈 的下滑音。喊玎,意為玎琴歌;喊蹩,意為口弦歌。演唱時不用樂器伴奏,多在憂傷時吟唱。

宗教歌:德宏地區有拜佛調、念經調、倒水祝福調等;西雙版納地區有拜佛調 、升和尚調、念經快調、念經慢調等。此外各地還有反映原始崇拜的祭神調,以及巫婆演唱的師娘調、跳柳神調和巫師演唱的卜卦調等。其共同特點是音調近於朗誦。此外,還有催眠歌、兒歌等。

歌舞音樂:歌舞音樂包括孔雀歌、打鼓調、十二馬調、依拉恢、喊扎等。在年節、趕擺、喜慶時演唱,多用象腳鼓等打擊樂器伴奏。

孔雀歌:傣語稱」喊羅永「,流行於德宏地區,歌唱與孔雀舞表演穿插進行。音樂輕快活躍,多為徵調式。

打鼓調:傣語稱」喊海光「,流行於德宏芒市、遮放一帶,分跟鼓調(喊本光)及 跟鼓說唱調(喊盞光)兩種,二者音樂近似,前者用宮調式,後者用徵調式;歌唱與舞 蹈穿插進行。

十二馬調:傣語稱」喊馬細雙「,流行於盈江、梁河等地。由12個男女青年腰間套上竹扎的彩色紙馬邊歌邊舞,表現青年們在趕擺路上相遇對歌的情形,及每年12個月中的生產活動。曲調抒情,多為商調式。

依拉恢:是一種群眾性歌舞,流行於西雙版納各地。每年潑水節賽龍船放爆竹時,人們載歌載舞,氣氛熱烈。唱詞基本是3字句,音樂質朴,多由羽調式的三音列或四音列構成。

說唱音樂:主要流行在西雙版納及孟連等地。傣族人民在逢年過節、 建造新房、婚嫁生育、賧佛儀式等活動時,都邀請民間歌手到場演唱助興。這種半職業性藝人在西雙版納稱」贊哈「,在孟連稱」窩甘「。各地流傳的曲調有」 贊哈調「、」窩甘調「、」孟連調「等。由一人演唱,一人伴奏,伴奏樂器分別用篳、西玎,曲調與語言結合緊密,節奏較平穩,音樂結構基本是樂段的變化反復,唱詞多押腰韻。由於唱詞的結構較自由,故樂句數量及長短也不固定;樂器伴奏常與唱腔聲部形成支聲復調的關系。

戲曲音樂:傣劇是在傣族民間歌曲和歌舞音樂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並借鑒了漢族戲曲藝術的表現手段,流傳於德宏、保山、臨滄等傣族聚居區。傣劇包括多種男女唱腔,男腔多用羽調式,女腔多用徵調式。20世紀50年代以來,傣劇吸收了多種傣族民歌和舞曲,豐富了唱腔,增強了音樂的表現力。傣劇唱腔基本是上下句組成的樂段及其變化反復。由於唱詞字數可多可少,因此唱腔樂句長短不一。過去,傣劇只用小堂鼓、鑼、鑔等伴奏,後逐步採用了多種民族樂器及西洋 管弦樂器,組成新型的傣劇樂隊。

民族樂器:傣族的民族樂器有屬於吹奏樂器的有篳、葫蘆簫 、豎笛、木葉等;彈撥樂器有玎琴、口弦等;弓弦樂器有西玎、牛角玎等;打擊樂器有象腳鼓、光隆、光邊、光邦、鑔等。

芒鑼:傣、佤、壯、景頗、德昂等族的打擊樂器。流行於雲南、廣西等民族地區。芒鑼形體圓厚,用響銅鑄成。鑼面低,中心有乳頭凸起。鑼邊有穿皮條的孔兩個。演奏時,左手提鑼,右手執槌擊奏。也有將大小不同的錄組成編芒,掛在木架上擊奏的。多用於歌舞伴奏和器樂合奏。

九、傣族的舞蹈

象腳鼓舞:流傳於雲南傣族、景頗族、阿昌族、德昂族、佤族和布朗族等少數民族中的民間舞。是一種男子自娛性舞蹈,因舞者身挎象腳鼓而得名。象腳鼓用芒果樹或木棉樹干挖空,蒙上牛皮製成,形如象腳。鼓有長短之分,長者1.7米左右,中長者1米左右,短者0.7米左右。長象腳鼓舞端莊瀟灑,舞步緩慢,擊鼓方法多變,鼓點節奏豐富;中象腳鼓舞穩重扎實,剛健有力,動作幅度較大,有甩鼓、轉鼓、掖腿等技巧動作,短象腳鼓以靈活騰躍著稱,有斗鼓、賽鼓等競技內容。象腳鼓舞是雲南省代表性舞蹈,凡盛大節日,舞蹈行列皆以象腳鼓領舞。

孔雀舞:傣語叫「戛洛涌」、「煩洛涌」或「戛楠洛」。是傣族人民最為喜聞樂見的舞蹈 ,流傳於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境內。西雙版納被稱為孔雀的故鄉,在傣家人的心目中,孔雀又是吉祥、幸福、美麗、善良的象徵。因此,孔雀就成了傣族人民最喜受的民間舞蹈。在歡度潑水節期間,跳孔雀舞是必不可少的活動,屆時,傣家人聚集在一起,敲起芒鑼,打起象腳鼓,跳起優美的孔雀舞,歡度節日。孔雀舞最早是一種化裝舞蹈,演員頭戴菩薩金冠,臉覆金剛面具,腰間綁著用彩紙或花布紮成的孔雀,兩手用線牽住孔雀的翅膀的尾巴,隨著鑼鼓的節奏做出各種優美的孔雀動作。後來,不用道具而舞,以象腳鼓、芒鑼等伴奏。跳孔雀舞在西雙版納傣族地區非常普及,幾乎每個村寨都有跳得較出色的。

花環舞:傣語叫「戛洞」,是青年人的集體舞蹈。主要流行在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一些地區。如今只在盛大的節日時才跳,已變成一種有組織的舞蹈表演。花環舞中的花環在長二米左右的竹篦上紮上鮮艷的花朵做成,舞時雙手握住花環的兩端,在移動步伐的同時,著重於花環的變化。並組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圖案。花環舞跳到極樂時,由一人指揮,舞者一起由慢板轉入快板,有踮步、「頓錯步小跳」等動作。

大鵬鳥舞:大鵬鳥舞,傣語叫「戛倫」。是傣族人民在盛大的節日里跳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舞。主要流行於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瑞麗縣一帶。大鵬鳥舞矯健、粗獷,動作大而有力。舞蹈主要表現大鵬鳥與雨神搏鬥的動作和不畏強暴的氣質。動作變換快速有力,造型時間較長「三道彎」舞姿稜角突出。如:出場動作一般是大跳接一個大的舞姿造型,表現大鵬鳥從空中迅猛疾下的氣魄。多用爪式手型(手指張開成扇形)和掌式手型,這些手式加強了動作的力度。大鵬鳥舞的表演者只有一至二人。過去舞蹈時帶大鵬鳥型道具和面具,現多已棄之不用,使舞蹈動作得到了充分的發展。鼓點異常豐富,鼓聲深厚有力。

十、傣族的美術

傣錦:傣族生產和使用的一種具有民族風格的紡織品。傣錦是以薴麻為原料的色織物,紋樣為幾何圖案,用挑花方法織制。傣錦利用腰機織成。織幅不寬,長度也有限,以較細的薴麻線織成平紋作地組織,以較粗的薴麻紗經染色作彩緯織入。在平紋部分不起花紋,而在使用色緯時緯浮顯色於織物表面。傣錦常使用小方塊組成的菱形回紋。在大菱花紋轉向時則往往又換用另一色的彩緯,因而在織物表面上常隨菱形花紋的斜向轉換而調換色調。色調要求和諧,以棕色和黑傣錦紋樣色調配。傣錦用挑花方法起紋,織物表面出現大量的浮紋起花。整經後的經紗均繞於木輥上,然後穿入分經輥、線綜,而緯紗卷於小紆管上。織布時可以將卷有經紗的木輥掛在架上,展開經紗,在經紗上已繪有花型,織錦時只需在提綜時一梭按平紋織入,另一梭則在織入前先用挑花木片按花型挑起經紗,而後用雙緯色紗一次織入雙根有色緯紗。打緯則用打緯刀壓緊緯紗。用這種方法不適於生產過寬過細密的織物,花型也不能過於復雜。傣錦質地堅牢硬挺,花型美觀,多作被面或裝飾用。由於傣錦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作為工藝美術裝飾用品,也受到其他各族人民的喜愛。

十一、傣族的建築

建築藝術別具一格,尤以寺塔和飛架於江河上的竹橋最為有名。傣族的佛寺建築精緻、堂皇。寺廟中的雕塑和壁畫既有南亞藝術風格,又顯現出中原文化的影響,是傣族造型藝術的精品。佛塔的樣式更是多種多樣,有金剛寶座式、密檐式、亭閣式、金鍾式等,塔也分單塔、雙塔、群塔。群塔大都是中間為一大塔,周圍是若干小塔,如盈江的曼勐町塔就有小塔四十多座,宛如眾星捧月,直上雲霄,巍巍壯觀。

傣家竹樓:竹樓是傣族人因地制宜創造出的一種特殊形式的民居。傣族竹樓是一種全用竹子建造的二層樓房。上層住人,下層拴放牲畜。柱、梁和屋架結構用粗竹,圍牆用竹片編織,剖開的竹子壓平做樓板,門、窗也用竹子製作,屋頂蓋茅草或葵葉編的草排。底層有的架空,用來飼養耕牛、舂米或堆放雜物,有的用竹牆圍作糧倉或廚房。二層設堂屋和卧室供人居住,並在一側或兩側設有外廊和曬台。屋頂坡度較陡,屋脊兩端設通風孔。屋檐很低而且出挑深遠,起遮陽避雨作用。廊下安裝樓梯供人上下。傣家竹樓通風、涼快、清潔、明亮,又可以防備野獸的襲擊,十分安全。

十二、傣族的娛樂

丟包:丟包不僅是傣族青年男女喜愛的一種傳統娛樂活動,也是它們選擇對象、尋覓情侶的一種方式。每當傣歷新年來臨之際,姑娘們就精心地用花布條拼製成一種多菱形的布包,包內裝滿綿籽,四角綴有花穗子,正中有一根60厘米左右的提繩,包上還綉有各色花紋。這就是姑娘們的愛情信物——花包。丟包時,男女各若幹人分立在廣場的兩邊,用包互相扔擲。凡接不到而使包落地者受罰,男的接不到,把袋裡的錢輸給女方,女的接不到,把身上飾物輸給男方,男的取到了勝利品,排到家裡陳列著,但並不就據為已有,第二天仍原件送還給女方。每年新春有一次宴請賓客丟包盛會。這一天,附近村寨的少女,都花枝招展極盡妍麗的裝飾了來到廣場上,總得有五六十人。每人提著一個棉籽包,由一個年長的做領隊,提了一藍鮮花,外客帶著許多銅幣到廣場上應戰,兩陣對立,中間間隔不到五丈地。傣族姑娘們不等你陣腳扎穩,五六十個棉籽包便紛紛地投過來,當然大半數是落在地上,於是輸了,一群女將爭上來領賞,每人發給銅元三枚。再對陣,客方照樣把棉包丟過去,她們接不到,每人送上一朵鮮花。這樣,待銅元都輸光了,鮮花也散完了,方始滿足地放你會赴席。

潑水:傣族的浴佛節約當漢地的清明前後,又稱為潑水節是一個富有青春意味的男女狂歡日。潑水節這天,村寨中的青年男女,一清早便群往山中摘取野花樹枝,攜到佛寺中供佛。中午,把一尊佛像放置院里,擔清水來浴佛。浴畢,以水灌花。男女互以水濺潑為戲,等到遍體淋漓,然後相偕擔水遊行街中,遇到人便以水濺之,被濺的不論是土司頭人或漢宮,都只報之以笑臉。在這一天被潑水在身上是一種吉利,所以人們都特意走到街上去讓青年們戲潑,如瘋似狂的嬉戲,直到街中水流成渠,始淋漓盡興而歸。

賽龍舟:每年端陽這一天,傣族都舉行龍舟競渡,比賽時,用平時航行江中的小木船,扎以花彩,每船由青年男子多人駕駛,在江而上作速度競賽,數百里內的男女都收拾打扮在兩岸圍觀,鑼鼓喧天,熱鬧非凡。優勝者會得到獎品。

火燈:火燈傣語叫「貢菲」。潑水節的夜晚,人們可以看見傣家人把巨大的火燈放入天空。放火燈是潑水節期間的一項傳統活動,傳說佛教傳入西雙版納時,與原始宗教爭奪傳教權,佛教用火燈與原始宗教放高升比賽誰升得更高。比賽結果,火燈比高升升得更高,佛教取得了勝利,火燈便流傳開來。後來,放火燈卻變成傣家人的一種精神寄託,人們把錢和其他物品拴在火燈底部,讓火燈把這些東西帶到天上,同時把人們死後的靈魂也帶到天上去。今天,傣家人又賦予放火燈新的內容,它是帶著傣家美好的理想和願望飛向天空。

火燈是用棉紙糊成的,一盞火燈要幾百張棉紙才能做成。火燈的底部不糊,用幾十斤重的棉線繞起來做燈芯,燈芯用植物油浸泡透。放火燈時,先用竹竿把未充氣的火燈撐開,然後點燃燈芯。燈芯點燃後,熱的氣流就把干癟的紙袋式的火燈漲得鼓鼓的,成了一個橢圓形的氣球,這時,只要抓住火燈底部的手一放開,它就像氫氣球那樣徐徐上升上。質量好的火燈,可以連續在空中運行幾天幾夜,從地面仰望,就如同天上的星星。

十三、傣族的服飾

傣族婦女講究衣著,追求輕盈、秀麗、淡雅的裝束,協調的服裝色彩,極為出色。青年婦女盤於頭頂,是傣族服飾的一個顯著的特點。女裝用色彩鮮

㈦ 幫我介紹一下傣族的起源和歷史

傣族,現有人口102.5萬。傣族主要聚居在雲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其餘分布在雲南各縣市。傣族自稱傣仂」、傣雅」,後定名傣族。 傣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傣文為傳統的拼音式文字。 傣族信仰小乘佛教。 傣族歷史悠久,公元前1世紀漢文史籍就有關於傣族先民的記載。公元前109年,漢武帝設置益州郡,傣族地區屬益州郡管轄。公元69年,傣族地區屬永昌郡。至明清兩代,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廢除世襲土司,改由臨時官員(即流官)統治的改土歸流」政策起,傣族地區漸歸朝廷直接統治。民國時期在傣族地區成立了縣,設置了局。 傣族人居住的竹樓是一種干欄式建築。竹樓近似方形,以數十根大竹子支撐,懸空鋪樓板;房頂用茅草排覆蓋,竹牆縫隙很大,既通風又透光,樓頂兩面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竹樓分兩層,樓上住人,樓下飼養牲畜,堆放雜物,也是舂米、織布的地方。 傣族男子一般上穿無領對襟袖衫,下穿長管褲,以白布或藍布包頭。傣族婦女的服飾各地有較大差異,但基本上都以束發、筒裙和短衫為共同特徵。筒裙長到腳面,衣衫緊而短,下擺僅及腰際,袖子卻又長又窄。 傣族人以大米為主食,最具特色的是竹筒飯。其製作方法是將米裝進新鮮的竹筒後加水,放在火上燒烤,吃起來清香可口。普洱茶是雲南西雙版納的特產,在唐代就已遠銷中國各地,清代時遠銷東南亞及南亞,現已進入日本和西歐等國家和地區的市場,成為中外馳名的名茶。 傣族有自己獨特的歷法。傣歷和公歷紀元相差638年,即公歷的639年為傣歷元年。傣歷的年是陽歷年,月卻是陰歷月。傣歷分為三季,一至四月為冷季,五至八月為熱季,九至十二月為雨季。 傣族人民十分喜愛詩歌,尤其是敘事長詩。敘事詩《召樹屯與楠瑪諾娜》、《娥並與桑洛》等作品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 傣族舞蹈種類很多,動作及內容主要模擬當地常見的動物的活動,在此基礎上加以人格化。孔雀舞既來源於孔雀優美動作的模仿,也來源於傣族美麗動人的傳說。著名舞蹈家刀美蘭因表演孔雀舞而聞名中外。 潑水節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節日。潑水節是傣歷的新年,節期在六月六日至七月六日之間,相當於公歷4月。潑水節這一天人們要拜佛,姑娘們用漂著鮮花的清水為佛洗塵,然後彼此潑水嬉戲,相互祝願。起初用手和碗潑水,後來便用盆和桶,邊潑邊歌,越潑越激烈,鼓聲、鑼聲、潑水聲、歡呼聲響成一片。潑水節期間,還要舉行賽龍船、放高升、放飛燈等傳 統娛樂活動和各種歌舞晚會。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特產非常豐富,僅水果就有110多種,這里動植物品種繁多,是有名的植物王國」和動物王國」。1991年西雙版納國家自然保護區正式向外界開放,人們可以親身游歷大自然的寶庫,體味濃郁的亞熱帶風情。

㈧ 傣族的聚居地區、風土人情、民俗習慣、傳統節日

傣族,現有人口102.5萬。傣族主要聚居在雲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其餘分布在雲南各縣市。傣族自稱「傣仂」、「傣雅」,後定名傣族。

傣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傣文為傳統的拼音式文字。

傣族信仰小乘佛教。

傣族歷史悠久,公元前1世紀漢文史籍就有關於傣族先民的記載。公元前109年,漢武帝設置益州郡,傣族地區屬益州郡管轄。公元69年,傣族地區屬永昌郡。至明清兩代,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廢除世襲土司,改由臨時官員(即流官)統治的「改土歸流」政策起,傣族地區漸歸朝廷直接統治。民國時期在傣族地區成立了縣,設置了局。

傣族人居住的竹樓是一種干欄式建築。竹樓近似方形,以數十根大竹子支撐,懸空鋪樓板;房頂用茅草排覆蓋,竹牆縫隙很大,既通風又透光,樓頂兩面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竹樓分兩層,樓上住人,樓下飼養牲畜,堆放雜物,也是舂米、織布的地方。

傣族男子一般上穿無領對襟袖衫,下穿長管褲,以白布或藍布包頭。傣族婦女的服飾各地有較大差異,但基本上都以束發、筒裙和短衫為共同特徵。筒裙長到腳面,衣衫緊而短,下擺僅及腰際,袖子卻又長又窄。

傣族人以大米為主食,最具特色的是竹筒飯。其製作方法是將米裝進新鮮的竹筒後加水,放在火上燒烤,吃起來清香可口。普洱茶是雲南西雙版納的特產,在唐代就已遠銷中國各地,清代時遠銷東南亞及南亞,現已進入日本和西歐等國家和地區的市場,成為中外馳名的名茶。

傣族有自己獨特的歷法。傣歷和公歷紀元相差638年,即公歷的639年為傣歷元年。傣歷的年是陽歷年,月卻是陰歷月。傣歷分為三季,一至四月為冷季,五至八月為熱季,九至十二月為雨季。

傣族人民十分喜愛詩歌,尤其是敘事長詩。敘事詩《召樹屯與楠瑪諾娜》、《娥並與桑洛》等作品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

傣族舞蹈種類很多,動作及內容主要模擬當地常見的動物的活動,在此基礎上加以人格化。孔雀舞既來源於孔雀優美動作的模仿,也來源於傣族美麗動人的傳說。著名舞蹈家刀美蘭因表演孔雀舞而聞名中外。

潑水節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節日。潑水節是傣歷的新年,節期在六月六日至七月六日之間,相當於公歷4月。潑水節這一天人們要拜佛,姑娘們用漂著鮮花的清水為佛洗塵,然後彼此潑水嬉戲,相互祝願。起初用手和碗潑水,後來便用盆和桶,邊潑邊歌,越潑越激烈,鼓聲、鑼聲、潑水聲、歡呼聲響成一片。潑水節期間,還要舉行賽龍船、放高升、放飛燈等傳 統娛樂活動和各種歌舞晚會。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特產非常豐富,僅水果就有110多種,這里動植物品種繁多,是有名的「植物王國」和「動物王國」。1991年西雙版納國家自然保護區正式向外界開放,人們可以親身游歷大自然的寶庫,體味濃郁的亞熱帶風情。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565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923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514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466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565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220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186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2385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196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