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征緬甸的遠征軍有哪些部隊
① 中國遠征軍共幾次赴緬甸作戰及每次最高指揮官是誰
先後共兩次。
第一次:1942年2月16日,第5軍以第200師為先頭部隊入緬。中國方面以杜聿明為代理思令長官,由中緬印戰區參謀掌史迪威指揮。
第二次:1943年2月1日,陳誠被任命為中國遠征軍思令官,1943年冬,陳誠因病辭職,由衛立煌接任遠征軍思令。
② 中國遠征軍有多少兵力入緬甸作戰
1942年1月初,氣焰囂張的10萬日軍分三路入侵緬甸。緬甸戰場上打響了大規模的保衛戰。為了援助緬甸的反法西斯戰爭,同時也為了保衛滇緬公路,從2月16日起,我國派遣10萬遠征軍奔赴緬甸。遠征軍由第五軍、第六軍和第六十六軍組成,軍長分別是杜聿民、甘麗初、張軫。3月1日,滇緬公路上車輪滾滾,空中有盟軍的飛機護航,在遮放集結的遠征軍乘上英軍的紅頭大卡車,直奔國門畹町而去。這是我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唯一一次派遣軍隊出國作戰,也是中國自甲午戰爭以後第一次援助他國作戰。這次出兵,受到了緬甸人民的熱烈歡迎。
中國遠征軍進入緬甸後,戰局已十分危急。為打擊日寇的囂張氣焰,遠征軍立即組織了東瓜戰役,集中7個師的兵力,將敵五十五師圍困在仰光北面的東瓜。3月19日戰役打響。遠征軍第五軍200師師長戴安瀾將軍採用「深築高坑、坑道串通、廣設埋伏、近距殺傷、利用夜間、短促突擊」的戰術,激戰12天,消滅敵人5000多人,俘敵400多人。這就是有名的「東瓜大捷」。六十六軍於4月上旬入緬。16日,在仁安羌北面的英軍第一師及戰車營已被日軍包圍了兩晝夜,他們糧盡彈缺,水源斷絕,一再告急。六十六軍新38師副師長齊學啟少將率部奉命救援。經過3天苦戰,擊潰了日軍主力,日軍丟下1200多具屍體狼狽退出陣地。是役,遠征軍克復了仁安羌油田,救出友軍7000多人,取得了入緬作戰之後的第二次大捷——仁安羌大捷。大捷後,齊學啟將軍因公與師部失去聯系,與本師負傷官兵18人向深山覓路西進,追趕師部。在離荷馬林20英里處遭日寇騎兵追擊,在機槍掃射之下,16人壯烈犧牲,1人落水逃生,齊將軍頭部中三彈、身中四彈,倒卧血泊中昏迷過去。他蘇醒後,方知重傷被俘,被關在仰光中央監獄俘虜營。1944年5月,汪偽政權派陸軍部長葉蓬赴仰光勸降,遭齊將軍嚴辭拒絕。1945年3月7日,齊將軍在獄中被漢奸行刺,於13日去世。馮玉祥將軍曾在詩中贊頌齊將軍:「還有將軍齊啟學,寧死不屈世驚嘆……壯烈足稱中華魂,光輝史冊萬萬年。」
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以輝煌的戰績開始,一度扼制了日軍的猖狂進攻,對整個戰局起到了積極的配合作用。特別是東瓜保衛戰、仁安羌解圍戰和棠吉攻擊戰的勝利,為中國軍隊打出了軍威和國威,在世界上引起巨大反響。
③ 9名緬甸遠征軍詳細資料~~!!
這是一個長達半世紀的尋親故事,93歲的重慶遠征軍老兵朱凱在緬甸已病入膏肓,今年5月第一批遠征軍戰士回國,他因找不到在重慶的親人而放棄。昨日,在記者的多方聯系下,終於找到了他在重慶的親人。朱老在緬甸的女婿藺以富在電話中對記者說:「他最近生病了,快死了,真的想回家。」
「我打死過很多日本兵」
昨日上午,緬甸密支那南堤(音),當女婿將話筒遞到朱老手上時,朱凱自顧自地用鄉音對記者說:「我快死了,可能真的回不來了。」記者聽出他的口音是川東口音。
朱凱的女婿藺以富說:「他聽力下降得很快,最近老說自己要死了,回不來。」朱凱會說緬甸語和四川方言,這么多年來,他堅持收看收聽中國電視頻道和廣播。朱凱總說:「怕自己到家了,家鄉話都不會說,找不到家人。」
朱依稀記得自己的部隊番號,他是國民黨第五軍第22師第66團第二營第二連重機槍手。女婿藺以富用很不流利的中文說,他是被國民黨軍隊當時抓壯丁抓去當兵的,早年隨第五軍在廣西昆侖打過仗,1942年進入緬甸在密支那和印度邊境打仗。朱至今還保存了當年國民黨發的遠征軍勛章。他對女婿說:「我在密支那打死了很多日本兵。」這段經歷,藺以富也是最近才聽他說的,此前根本不知道這個拄拐杖的瘦弱岳父竟然是個重機槍手。
緬甸遠征軍戰斗尾聲,朱凱由於撤退時和部隊失去聯系就留在緬甸印多舉,這一留就是60餘載。從20年前開始,70多歲的朱凱就開始找尋國內的親人,他當時寫了一封信寄回重慶,也收到了回信地址為「合川縣尖山鄉朱家場武街(音)」的家鄉信,這讓老人十分興奮。
目前老人手上僅有的信息是一系列親人名字,哥哥朱紹雲(榮)、侄兒朱中良、朱中林。而這些人究竟在哪?今年5月,緬甸第一批遠征軍老兵回國,他因沒有找到親人而失去了回國的機會,女婿記得那天他一直念著:「回不去了,這輩子回不去了。」
尋親川女想給他一個家
而就在這個老人尋找家人的同時,家在四川眉山但在無錫打工的女子鄒璐也在尋找她的家人。
鄒璐說:「自己有家人參加過國民黨軍隊,也出國打仗。」她指出自己的家人跟老人的家人提供的名字一模一樣,鄒璐丈夫的爺爺名叫朱中林,家人中也有叫朱中良的。她找的也是朱凱。鄒璐得知朱凱在緬甸時欣喜若狂,她說:「那天全家人都非常高興,終於找到了。」第二天,鄒就通過緬甸遠征軍老兵找到了朱凱的電話號碼,而這次通話並不十分愉悅,鄒說:「他說自己是重慶的,不是四川眉山,也沒有去過眉山。」
究竟是怎麼回事,難道鄒璐真錯了,鄒昨日對記者說:「我不知道是對是錯,如果錯了,我想如果老人能夠回國,我願意去圓這個善意謊言,給老人一個家。」
67年來首和重慶家人通話
記者昨日在網上只搜到合川尖山鎮,而朱家場武街則無法查找,隨後記者致電合川政府部門,一工作人員稱,如今的尖山鄉已合並到大石鎮,而大石鎮工作人員稱,時隔這么多年,地名肯定有變,這個地名沒聽過。
記者隨即通過合川戶籍民警查尋,尋找到一個1924年生的朱紹雲,但已過世,他的後人否認曾有家人到緬甸作戰。經多番尋找,大石鎮方面終於傳來消息,朱老侄兒朱中林就在大石鎮玻侖村二社,朱中林和朱凱終於通上電話,這是他到緬甸67年後第一次聽到重慶家人的聲音。
④ 中國遠征軍哪支部隊入緬作戰的
戴安瀾
⑤ 抗日時期中國在緬甸的遠征軍是中國政府當時最精銳的部隊嗎
基本上算是當時國民政府的王牌部隊。
第一批先期部隊基本由嫡系中央軍組成,屬於最精銳的德械或半德械部隊,設置包括中國數量極少的裝甲部隊。在第一次入緬作戰時,這只力量由於戰損和杜聿明的指揮失誤誤入野人山,幾乎損失殆盡。但第二批次遠征軍基本上是經過訓練的美械或半美械部隊,戰鬥力更強。而孫立人在印度蘭姆伽極地的駐印軍更是經過系統的軍事訓練和火力強大的美械裝備,又具備了美國兵不具備的堅韌精神,所以駐印軍可以算是當時最精銳的部隊,王牌中的王牌。
⑥ 1943年中國遠征軍出擊緬甸,遠征軍都參加了那幾次戰役
中國遠征軍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入緬對日作戰部隊,亦稱「中國赴緬遠征軍」、「中國援緬遠征軍」。1941年12月根據《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編成,遠征軍受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中將和羅卓英司令長官指揮。1942年3月,遠征軍由第5、第6、第66軍編成,計9個師10萬餘人入緬作戰;1945年4月,中國遠征軍的任務順利完成。主要戰役戰果:同古保衛戰,仁安羌大捷,胡康河谷戰役,孟拱河谷戰役,密支那戰役,松山戰役,龍陵戰役,騰沖戰役等。
⑦ 當年遠征緬甸,以1萬左右的兵力,殲滅日軍10萬餘人的部隊叫什麼
第二支新一軍,成名於抗戰,原為孫立人之稅警總團,後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三十八師,孫立人和他的部下在仁安羌重創日軍主力33師團,是中國遠征軍入緬後第一個勝仗,及盟軍在亞洲戰場唯一的勝仗。孫立人以不滿一千的兵力,擊退數倍於己的敵人,救出近十倍於己的友軍,蔣中正頒發四等雲麾勛章表彰孫立人的戰績。美國羅斯福總統亦授予他豐功勛章,英王喬治六世則授予他英帝國司令勛章。 仁安羌戰後,英國方面決定棄守緬甸,撤往印度,新三十八師奉命掩護盟軍撤退。4月下旬,英軍撤過曼德勒後繼續向西逃往印度。由於英軍的潰退,導致了中國遠征軍陷入日軍包圍。中國遠征軍第一路軍副司令官杜聿明因對英國人的欺騙和不忠感到不滿,拒絕了時任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要他撤往印度的指示,而執行了蔣介石令他經野人山熱帶叢林北上撤回雲南的命令。孫立人則認為野人山屬瘴癘之區,縱橫千里,難以穿越,當機立斷率新三十八師向西撤往印度。由於日軍被杜聿明率領北上的大部隊所吸引,新三十八師在撤退途中比較順利地打垮日軍的阻擊。部隊裝備不但沒有損失,還收容了數以千計的難民和英印散兵。 而杜聿明所率的第五軍因遭到日軍阻擊和追擊,喪失了穿越野人山的最好時機,半數葬送在野人山中,孫將軍得知後立刻派遣新三十八師搜尋並救出部分友軍轉而撤往印度。 5月底,孫立人率新三十八師到達印度邊境。英駐印邊防軍要求中國軍隊解除武裝,以難民身份進入印度。孫立人拒絕解除武裝。恰巧,為新三十八師在仁安羌解救過的英聯軍第一師師長正於當地醫院療傷,聞知孫立人部的情況後,即前往調解。第二天,新三十八師開進印度,英軍儀仗隊列隊奏樂,鳴炮十響以表歡迎。 1944-1945年,孫立人率新編成的新一軍進攻胡康河谷號稱「叢林作戰之王」的日軍第18師團,將之消滅。孫立人將軍屢克強敵,戰功卓著,其運用的戰術、顯示的戰力備受國內外各方肯定,有「東方隆美爾」之譽;而被打敗的日軍在緬甸戰後史料上,尊稱他為「軍神」。1945年5月,孫立人率新一軍返抵廣西南寧,准備反攻廣州。同月,應歐洲盟軍最高司令艾森豪威爾之邀,孫立人赴歐考察歐洲戰場,是中國唯一被邀請的高級軍官。8月15日,侵華日軍投降。9月7日,新一軍進入廣州,接受日軍第二十三軍投降,並建造新一軍印緬抗日陣亡將士公墓。嗣後,新一軍進行了休整和擴充,成為國軍五大主力之一,號稱「藍鷹部隊」、「天下第一軍」。
求採納
⑧ 中國軍隊赴緬甸作戰的部隊有哪些
1942年2月,中國政府根據《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調遣3個軍10個師共10萬多人,組成中國遠征軍第一路軍,由副司令長官杜聿明率領第5、第6軍進入緬甸,不久,又增調第66軍進至緬甸北部的重要城市曼德勒地區作戰。這一仗,一打就是半年多。
⑨ 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始末
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此後,日軍分兵出擊東南亞各地,連接中國和外部世界的兩大運輸線——滇越鐵路和香港通道相繼被切斷,西方援華物資只能先運抵緬甸仰光,然後經過滇緬公路輾轉運抵昆明。「倘若日寇進犯緬甸,我後方軍民則無異困守孤城,坐以待斃。」
1941年12月,侵泰日軍第15軍先頭部隊進犯緬甸南部,直逼仰光。中、英、美三國當月在重慶召開軍事聯席會議,決定中國「不日將出兵緬甸,與日寇決戰」。
十萬大軍揮師南征
對正處在艱苦抗戰時期的中國人來說,保證緬甸的安全直接關系著抗戰大後方的安危。可對英國而言,緬甸充其量不過是印度的一道外圍屏障。雖然已經自顧不暇,但殖民緬甸的英國人還不忘盤算自己的「小九九」——如果中國軍隊在緬甸打跑了日本人又賴著不走怎麼辦?就這樣,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被英國人一拖再拖,喪失了趁日軍在緬甸立足未穩、「擊其半渡」的大好戰機。美國總統羅斯福決心說服英國人,因為他明白,只有中國在亞洲堅持抗戰,英美才能集中力量在歐洲對付納粹德國。1941年底,盟軍決定將緬甸、泰國和越南與中國戰區合並為中緬印戰區。為了協調英中軍隊的關系,羅斯福還派出史迪威將軍擔任該戰區參謀長。
就在羅斯福忙於在中英之間穿針引線的時候,日本人也沒閑著。1941年12月23日,日軍拉開了全面侵緬的序幕,次年1月英國守軍土崩瓦解,3月8日仰光陷落。然而,日本人沒有想到,此時中國遠征軍第5、6、66軍的10萬大軍正在向緬甸開進。中國國民政府拿出全部15個機械化師中的9個赴緬作戰,可見對此役的高度重視。
1942年3月,戴安瀾率領第200師千里躍進,抵達緬甸南部重鎮同古。
同古位於仰光以北260公里處,扼陸路、水路要沖。當第200師趕到這里,他們首先看到的並非日軍,而是大量從仰光潰敗的英軍。這些英軍的確被日本人嚇破了膽,其中很多人連同古都不敢停留就倉皇往北面的曼德勒方向逃去,道路兩邊留下了大量被他們遺棄的武器。就在此地,中國遠征軍與日寇進行了入緬以來的第一場惡戰。從3月19日開始,孤軍深入的第200師與北上的日軍第55師團殺得昏天黑地。24日,日軍敢死隊百餘人摸入最杯陣地,排長馬立成身中六彈死戰不退;26日,屋墩陣地兩度失守,597團3營與日軍反復肉搏,全部壯烈殉國……盡管日軍每天出動百餘架次飛機對同古城進行狂轟濫炸,但同古防線仍然沒有被突破。然而11天後,日軍撕開了第200師的防線。究其原因並非是第55師團長竹內寬中有了什麼驚人之舉,而是他們的援軍第56師團突然出現。30日晚,第200師在新22師掩護下,殺出一條血路成功突圍。最終,同古大戰以中國軍隊主動撤退宣告結束。
1942年4月,中國遠征軍擺開陣勢,准備在緬甸中部平滿納地區與日軍主力決戰。大戰在即,可戰線西側的英國人又掉鏈子了。16日,日軍第33師團快速穿過英軍的三道防線,將近萬英軍包圍在仁安羌。17日傍晚,就在英軍指揮官開始向上帝祈禱的那一刻,奇跡真的出現了——一支中國軍隊突然出現,並消滅日寇一個聯隊,為被困英軍打開了一條撤退的通道。這支部隊就是中國遠征軍第66軍新38師。為感謝中國軍隊的解救,英國女王向新38師師長孫立人將軍頒發了「帝國司令」勛章。雖然仁安羌之戰的勝利不能被稱為「輝煌」,但這畢竟是中國遠征軍入緬後的第一場勝仗,狠狠打擊了日寇的囂張氣焰。
協作不力千里潰敗
⑩ 1943年中國遠征軍出擊緬甸,遠征軍都參加了那幾次戰役
1942年春,日軍進攻緬甸。為粉碎日軍的進攻,應英美盟國的請求,中國政府派遣遠征軍於1942年3月上旬出兵緬甸,投入作戰。中國遠征軍下轄第5、第6、第66軍,約10萬兵力,其中第5軍為當時中國惟一的機械化軍。
中國遠征軍先頭部隊、機械化第5軍第200師,在師長戴安瀾將軍的指揮下千里躍進,開抵緬甸南部重鎮同古。這個師立足未穩,便與日軍第55師團在同古城外圍發生激烈戰斗。日軍不斷增兵,以4倍的優勢兵力合圍同古城。中國遠征軍援兵受阻,第200師孤軍奮斗,英勇作戰,終因寡不敵眾,奉命棄城突圍。
同古之戰後,中國遠征軍調整部署,准備在緬甸中部平滿納地區與日軍主力決戰。但是,在西路作戰的英軍一路敗退。4月16日,英軍主力7000餘人在仁安羌油田附近被日軍包圍。中國遠征軍第66軍新38師師長孫立人將軍挺身而出,率部救出英軍。為感謝中國軍隊的解救,英國女王向孫立人將軍頒發了「帝國司令」勛章。
由於西路英軍敗退和東路中國軍隊失利,平滿納決戰計劃流產。中國遠征軍北撤,計劃在曼德勒地區作最後決戰。但是狡猾的日軍迂迴包抄,攻佔滇緬公路重要樞紐臘戍,切斷中國遠征軍歸國的退路。中國遠征軍被迫放棄曼德勒會戰,分多路撤退。
第200師師長戴安瀾率部從緬北向雲南瑞麗方向撤退時,遭到日軍伏擊,戴安瀾身負重傷,於5月26日在緬北茅邦村殉國,年僅38歲。戴安瀾英勇殉國的消息傳回國內,舉國哀悼,在延安的毛澤東主席也撰寫輓詩致祭。
杜聿明率領的第5軍軍部及新22師廖耀湘部穿越緬北叢林,向印度撤退。官兵們在險惡的叢林中掙扎了近兩個月,歷盡千辛萬苦,飽受常人難以想像的磨難,於7月底退至印度。
孫立人將軍率領新38師部隊,翻越緬甸中部山脈,輾轉進入印度境內。
其他幾路撤退部隊也都慘遭重創。據統計,中國遠征軍共損失5萬餘人,其中多半是在撤退途中死於飢餓和叢林病害。
中國官兵發誓要打回緬甸,重開滇緬公路,報仇雪恨。為此,中國政府將退到印度的新22師、新38師殘部整編為新1軍,代號「X」部隊。鄭洞國將軍奉調赴印出任軍長。其後,中國政府在雲南組建了中國遠征軍Y部隊。
1943年下半年,世界大戰局勢發生重大變化,盟軍開始戰略反攻。根據開羅會議決定,中國遠征軍X部隊投入反攻緬甸作戰。返身殺回緬北的中國官兵,沿著當年撤退時留下的斑斑血跡奮勇向前,節節推進,連克孟關、孟拱、加邁等緬北戰略要點,全殲精銳的日軍第18師團,重創第53師團。與此相呼應,中國遠征軍Y部隊也從滇西奮勇出擊。1944年5月中旬,由衛立煌、宋希濂等將軍指揮的Y部隊2個集團軍近20萬人,渡過怒江,分別向松山、騰沖、龍陵等日軍據點發起雷霆般的攻勢。
緬北、滇西戰場連成一片,炮聲震天,殺聲撼地,立時成了二次大戰中一個引人矚目的大戰場。
然而,緬北重鎮密支那的攻城戰卻打得極為艱難。日軍負隅頑抗,城池久攻不下。1944年7月,史迪威將軍委派鄭洞國將軍指揮攻城,鄭軍長選擇在7月7日這個有號召力的日子發起總攻,中國官兵同仇敵愾,奮勇爭先,突破城防。之後,步步為營,掘壕推進,最終攻佔緬北戰略樞紐密支那。
中國遠征軍X和Y部隊,一路沿中印公路從緬北往回打,一路由滇緬公路往外突。兩路大軍相向而行,奮勇沖殺。1945年1月27日,兩路中國遠征軍部隊終於在緬北重鎮芒友勝利會師。至此,緬北、滇西反攻作戰宣告勝利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