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沖突的都有哪些方面
⑴ 為什麼緬甸總是經常發生內戰
緬甸內戰不斷,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緬甸的土地上存在著太多的民族,這些民族對於利益的分配始終沒有達成統一,因此緬甸核心和北部的少數民族長期發生戰爭。
由於緬甸北部都是高原、山地,緬甸政府的軍隊始終沒法徹底消滅這些盤局在復雜地勢里的武裝力量,在內戰後期,西方列強和印度的不法分子也對北部的少數民族力量投入了金錢、裝備上的支持,面對這樣的局面,緬甸軍隊始終沒有拿下內戰的勝利。
⑵ 緬甸內部各民族之間的復雜矛盾,他產生的社會根源是什麼
他產生的根源是單一制與聯邦制國家結構形式的選擇困境。
在緬甸等多民族國家,實行聯邦制有助於緬甸現代國家建設進程。但是,聯邦制強調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分權化原則以及當地人退出聯邦的權利,實際上將不可避免地引起少數民族地區與緬甸聯邦政府之間的利益沖突。盡管統一制有利於加強中央政權,但在緬甸,種族關系復雜的緬甸,實行統一制仍然存在許多障礙。因此,既不能實行真正的聯邦制也不能實現真正的統一制的困境,已成為阻礙緬甸建立現代國家的重要原因。
⑶ 緬甸若開邦武裝沖突原因
主要原因是羅興亞人認為自己在若開邦生活的歷史很久,是本地合法居民。而緬甸國內主流民意認定他們是來自孟加拉國的「非法移民」,拒絕承認羅興亞是一個民族。這也是目前緬甸政府的立場。
若開邦位於緬甸西北海岸,毗鄰孟加拉灣,與孟加拉國接壤,古稱阿拉干。這里曾有一個獨立的阿拉干王國,直至18世紀被緬甸王國征服。英國殖民者在18世紀先後征服印度、緬甸後,將包括阿拉干在內的緬甸劃入英屬印度,直至1937年才把緬甸單獨劃出。1948年,緬甸獨立,阿拉干成為緬甸的若開邦。
⑷ 緬甸十三日的武裝沖突
緬甸武裝沖突已導致19人死亡 有司機被流彈擊中
⑸ 是什麼導致了緬甸果敢地區的軍事沖突
緬甸是個多民族國家有一百多個民族,主體民族是緬族占總人口的27%,主要生活在下緬甸。緬甸分為下緬甸和上緬甸,就像中國的南方與北方一樣。下緬甸屬於平原地區上緬甸是高原山區。少數民族主要生活在高原山區。歷史上緬族人的統治從來就沒有觸及目前沖突撣幫北部,上千年北部民族一直處於自治狀態。
第二次世界大戰英國的國力遭到重創,二戰結束後英國人已無力顧及廣大的海外殖民地。昂山將軍領導的緬甸政府經過談判從英國人手裡獨立,緬甸政府軍是日本統治時期成立的緬甸軍,相當於中國抗日戰爭時期的偽軍,戰鬥力很差,國民黨殘軍退到緬甸在撣幫北部統治了二十多年緬甸政府軍一直拿他們毫無辦法,直到緬共進入這一地區才把國民黨殘軍清除干凈。(就是目前處於沖突狀態的果敢(第一特去)瓦幫(第二特區)還有第四特區)。
歷史上緬甸一直就是鬆散聯邦,緬甸獨立後,昂山在第一屆議會上對各地方政府承諾:這一屆政府到期後你們對中央政府不滿意可以退出聯邦。這一態度可以看出昂山從法理及各方面都是不自信的。昂山在緬甸政府算是素質高的(現在緬甸的民主鬥士昂山素姬是昂山將軍的女兒)不久昂山遇刺身亡。
第一屆議會是在英國人按排下組成的,少數民族占的比例相當高,第二屆議會變成了幾乎全是緬族人。引起其它民族強烈不滿,紛紛與中央政府產生了離心力。緬族人的外貌特徵與印度人有些相似,印度有種姓制度,前幾年緬甸總理欽紐來第四特區視察,來了幾卡車政府軍我與老緬兵有過近距離接觸,看他們一個個那個樣子,拿的槍摩的漆都掉了,像根柴禾棍,人臟兮兮的像土猴一樣,眼神給人感覺很愚昧。
緬族的文化屬於印度文化范疇,而且是印度劣等種姓文化。緬甸其它民族受中國影響屬於漢文化范疇,相當多民族都會講雲南漢話。緬族人從1948年獨立以來一直想用緬族文化影響其它民族,從印度劣等種姓文化與漢文化比較其它民族從心理上就瞧不起緬族文化,用落後的文明去影響先進的文明這種做法是不合邏輯的,是難以融合的,也是不可能實現的。
⑹ 緬甸教派沖突原因
在緬甸6000萬人口中,雖然穆斯林只佔4%,但全國的少數民族加起來卻占緬甸總人口的三分之一,而且過去多年間,緬甸政府的戰爭多半是武力制服少數民族而引發的戰爭,因而雙方的對峙仍在加大。近年來,緬甸國內教派沖突頻發與所謂的羅興亞人問題遲遲未能解決密切相關。羅興亞人是緬甸一百多個少數族裔中的一支,是到孟加拉灣經商的阿拉伯人後代,早在公元7世紀就已在緬甸居住。他們信奉伊斯蘭教、說孟加拉語,從外觀以至文化上來看都是南亞人,但在人口以緬族和佛教徒為主的緬甸卻一直遭到排擠。以居住在若開邦的若開族佛教徒與信仰羅興亞穆斯林為例,兩個族群的矛盾並非一朝一夕結下的,雙方恩怨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國殖民時代。
二戰中,羅興亞族站在英國一邊,而若開族則和緬族一起發起反對殖民統治的斗爭,雙方之間的爭斗埋下仇恨的種子。
⑺ 緬甸軍事沖突怎麼回事
緬甸的軍事沖突是緬甸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據軍閥之間的內戰
由於歷史原因,緬甸中央政府和緬甸北部和東北的一些地方割據武裝一直都有著很多的矛盾,雙方的內戰也是經常打的很激烈。而緬甸的地方武裝割據勢力,也就是那些地方軍閥們其實也不一條心,他們背後也有著錯綜復雜的關系和背景,很多都有外部大國的支持。
作為緬甸的鄰國以及把緬甸當做西南出海口之一的中國,我們是希望緬甸國內保持和平穩定,並且人民生活健康,富餘的。因為穩定的緬甸能更好的充當中國的西南出海口,而戰亂的緬甸肯定沒法充當出海口的角色。所以中國對緬甸政府軍和個別地方武裝軍閥也是都有著聯系和支持的。至於如何判斷那些地方武裝是中國支持的,那你看看中國出面調解緬甸政府和地方武裝沖突的時候,那個地方武裝支持,不出來挑事就知道了。而出來挑事的,那肯定不是中國支持的,而應該是西方某些大國支持的來攪亂緬甸國家局面,阻止中國西南出海口建立的。
⑻ 緬甸打仗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緬甸內戰始於1960年,當時軍事強人奈溫奪取政權,建立軍事獨裁政府,否決少數民族的自決權,開始緬甸化同化政策。由此,緬甸陷入50多年的內戰。這場內戰,截止到現在仍未有停歇的意思。在緬甸近6000萬人口中,緬族佔了2/3,撣族、克倫族、克欽族、孟族、佤族等是比較大的少數民族。緬甸現在有公開的25支民族武裝和10多支不常露面的民族武裝,僅撣邦就有10多支民族武裝經常活動。在這些武裝當中,有一些是當年國民黨遠征軍的遺老遺少,是中華民族遺落在他國的武裝;有些是由緬共演變出來的武裝。但是,這次和緬甸政府軍打得最激烈的卻不是和中國源源較深的那些武裝,而是和美國源源頗深、受美國支持較多的克欽獨立軍。而這次緬甸政府軍和克欽獨立軍的戰爭,美國在其間的作用不可忽視。
在美國智庫(CSIS)最新提出的、針對中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2.0版的政策建議中,關於東南亞布局的內容提到的第一個國家就是緬甸。考慮到近幾年緬甸的政治改革、緬甸反對派昂山素季的出獄並恢復議員身份,以及美國政要頻繁訪問緬甸,可想而知緬甸已經成了美國在地院戰略上准備遏制中國的重要布局。考慮到中國和緬甸現政府的關系,美國的目標一直是推動親西方的昂山素季在競選中上台,這一點從美國總統奧巴馬訪問緬甸,並與昂山素季密談可以窺斑見豹。但是,緬甸現政府顯然沒有給昂山素季和美國機會,昂山素季最終因憲法所限未能獲得競選總統的資格。這使得美國通過競選途徑贏得緬甸的可能性基本沒有了。於是,美國開始選擇內戰方式。
事實上,為了使得昂山素季獲得更多支持,美國一直在努力促使克欽獨立武裝在政治上支持昂山素季,從而使昂山在緬甸獲得軍事上的力量。要想搞清楚這一點,我們還得從緬甸克欽獨立武裝的歷史說起。19世紀,英國殖民者先後發動3次侵緬戰爭,並於1886年正式在緬甸建立起殖民統治。和在印度一樣,英國人在緬甸也採取了分而治之的政策,建立了「七邦七省」,並有意識地將一些軍政要職逐步讓給克倫、克欽和佤族等少數民族。隨著時間推移,各少數民族與緬族的關系不斷惡化,緬甸的民族分離主義越來越明顯。與此同時,受英國殖民者影響,克欽等緬甸少數民族中的大部分人也拋棄了傳統的拜物信仰,改信了基督教,與英國人合作對付緬族人。1948年緬甸獨立,那時候少數民族分離主義已經很明顯。到了1962年後的奈溫軍政府時期,矛盾開始激化。克欽獨立軍就是成立於1961年2月5日,是緬甸克欽族分裂運動克欽獨立組織(KIO)的武裝力量。克欽獨立武裝是緬甸最大的地方民族武裝之一,也是緬北勢力最大的反政府武裝,數十年來與緬甸中央政府的國防軍打打停停,戰爭不斷。事實上,克欽獨立軍與美國淵源頗深。早在上世紀緬甸獨立前,可親民族的拼音文字都是由美國傳教士奧拉·漢森幫忙編制的,並把第一本用克欽文翻譯成的《聖經》交給克欽民族,克欽族就是在那時候開始改變了信仰。目前,克欽邦超過90%的人都信仰基督教。二戰爆發後,日本軍隊佔領了全緬甸,由於初期盟軍還處於劣勢,所以希望能在緬甸動員更多本土力量對抗日本侵略軍,於是美國就與克欽族合作成立了擅長山地作戰的「克欽101突擊隊」(Force 101 Ranger)。這一突擊隊參與了不少美軍對日軍的作戰,扮演了諸如偵察、突襲和炸毀日軍彈葯庫等任務。克欽101突擊隊發展迅速,到1945年初由原來2000人發展為2萬多人,成了抗日英雄部隊,部分甚至還參與了美國在太平洋的對日作戰,得到了美國總統和國防部的嘉獎。戰後,美軍撤離緬甸,但在美軍中一直保留了101突擊隊的番號和101部隊基金會。
緬甸獨立後,101克欽突擊隊以五個營兵力轉入了新成立的緬甸聯邦國防軍。當時,緬族軍隊僅有三個營。由於昂山繼任者沒有兌現「彬龍協議」中關於尊重少數民族自治意願的條款,緬甸政府與少數民族的矛盾沖突加劇惡化。1949年,實力強勁的克欽部隊應時任總理吳努的要求,南下攻打正在圍攻仰光的克倫族軍隊,擊敗克倫族軍隊後可親部隊又在勃固山區打垮了緬共力量。
但是,隨後克欽部隊發生分裂,一部分軍隊進入克倫族軍中,並於1961年2月5日建立了以早丹等三兄弟為首的克欽獨立軍,次年回到克欽邦,成了反政府軍武裝。緬甸獨立後即和美國建交,與美國關系的惡化則始於軍隊接管政權後。在奈溫建立軍政府後,美國即將駐緬使館降為代辦級,停止對緬甸提供經濟援助和進度援助,撤消了對緬甸的貿易普惠政策,對面實施了武器禁運,並對緬甸實施了金融制裁,組織國際機構對緬提供援助。
事實上,自那時開始緬甸被美國封鎖了。美國和緬甸關系的改善是從2009年9月開始,奧巴馬政府公布對緬新政策,在維持現有制裁同時,恢復與緬直接接觸並有條件擴大對緬人道援助,目的是換取親西方政治人物昂山素季的自由。2009年11月,奧巴馬在新加坡與包括緬總理吳登盛在內的東盟國家領導人舉行會晤。
2009年11月和2010年5月,美國務院助理國務卿坎貝爾兩次訪緬。作為和西方改善關系並實施內部改革的一部分,2010年11月13日,昂山素季被緬甸政府釋放。昂山素季被釋放後,美國政客即開始頻繁訪問緬甸。2010年12月,美國務院助卿幫辦約瑟夫·雲訪緬。2011年5月,約瑟夫·雲再次訪緬。2011年6月美共和黨參議員麥凱恩訪緬。2011年8月,美參議院批准關於米德偉(Derek Mitchell)擔任美國緬甸事務特使,米德偉先後於9月和10月訪問緬甸。9月29日,美助理國務卿坎貝爾、助理國務卿波斯納和緬甸問題特使米德偉分別在華盛頓會見緬外長吳溫納貌倫。11月30日,美國務卿希拉里對緬甸進行歷史性訪問,成為50多年來第一位到訪緬甸的美國國務卿,此後兩國關系開始改善。2012年1月11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宣布減輕對緬甸制裁,准許美國公司在緬甸投資。2012年11月19日,美國總統奧巴馬訪問緬甸。奧巴馬此行使其成為首位在位期間訪緬的美國總統。2013年5月,緬甸總統吳登盛訪美,成為47年來首位訪問美國的緬甸國家元首。
美國和緬甸改善關系,目的是為了緬甸政府釋放昂山素季,並推動緬甸改革,從而試圖在後面的選舉中贏得緬甸選舉,從而完成對緬甸的政權演變。對緬甸政府來說,以釋放反對派領袖昂山素季來換取美國對緬甸的制裁解禁,目的是為了進行改革,並擴大緬甸與外部的經濟合作與聯系。兩國的蜜月期在2013年5月奧巴馬訪問緬甸達到頂點,之後開始回落。
奧巴馬在訪問緬甸時,與昂山素季進行了會見並有密談。在會面後不久的6月份,昂山素季即宣布參選總統。這一變化顯然突破了緬甸政府的底線,經過一年多時間的拉鋸,最終緬甸聯邦議會議長吳瑞曼在2014年11月18日,在內比都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表示,下屆政府時期方可修改現行憲法,明年底大選依然依據現行憲法舉行。
這也意味著昂山素季將不可能擁有總統競選資格,美國針對緬甸的5年布局也就此宣布落空。為了推動改革,緬甸新政府自2011年3月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於重啟與少數民族獨立武裝的談判,但緬軍和政府之間也存在一定的矛盾和誤解,所以彼此仍是打打停停,並未真的停止,只是到2012年1月後沖突次數減少。到了2012年年底和2013年年初,沖突再次加劇。由於政府已經與多個少數民族簽署了停火協議,所以這之後的沖突雙方主要在克欽獨立武裝與政府軍之間展開。2014年4月,緬甸政府雋星新一輪人口普查,這遭到了部分少數民族武裝控制區域的抵制。由於政府軍簽署停火協議的主要條件就是要緬甸境內的獨立武裝解散軍隊,緬甸只能允許「一國一軍」的存在。連續3年的戰爭使得克欽獨立武裝壓力過大,經濟也面臨崩潰局面。在這種情況下,克欽獨立武裝也在不斷尋求外援。
考慮到中國和緬甸之間的關系,克欽獨立武裝能夠尋求最大的幫助就只能是美國。2014年4月中下旬,緬甸克欽獨立軍副總司令桑魯甘茂對美國進行了為期11天的訪問。在美國,桑魯甘茂會見了包括主管民主、人權與勞工事務的助理國務卿湯姆。馬林諾夫斯基、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薩曼莎。鮑爾、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國際開發署及國防部的一些官員。另外,甘茂還會見了聯合國秘書長緬甸特使南威哲、旅美克欽民族國際組織、其他克欽組織等代表。而早在這之前,在奧巴馬執政後不久,克欽邦的「101突擊隊」的老兵就曾聯名向白宮寫信,希望美國能對克欽予以幫助。奧巴馬政府認為,美國有必要幫助克欽,表面上理由是克欽曾幫助美國軍隊打過日本軍隊,事實上則是因為在美國對緬新政策下克欽獨立武裝對美國有了新的利用價值和意義。
不過,那時候美國還需要和緬甸官方進一步緩和關系,所以只是態度上表示支持,並未提供實質性援助。雖然沒有實質性的支持,美國還是給了克欽獨立武裝一個建議,即發展和緬甸民主派即昂山素季方面的關系,通過與昂山素季領導的民盟合作來獲得美國的幫助。這實際上是美國在給昂山素季策劃軍事支持力量。當然,由於這個選擇牽扯到大國利益,克欽獨立武裝不敢得罪中國。
因此,克欽獨立武裝並沒有很快敢下決定,雙方並未達成利益一致。但是,2014年4月甘茂訪美,希望美國政府能夠作為見證者參加緬甸政府和各民族武裝組織之間的停火協議簽訂儀式。這實際上是克欽獨立武裝試圖將美國拉入到緬甸內戰調停當中,將克欽問題國際化的一次努力。努力的目的是,迫使緬甸政府讓步,實施聯邦制,並允許克欽等少數民族保留獨立武裝。2014年4月29日,甘茂又對緬甸《伊洛瓦底江新聞雜志》表示,緬甸內戰已經打了60年,這個問題已不是雙方能夠處理的;中國是強大的鄰居,同時美國是一個認真開展對緬交流的超級大國,只有中美兩個大國參與進來,克欽民族的和平才能實現。
克欽獨立武裝的這種行為,在大國角力的情況下實際上是順著美國的利益在走,而一旦緬甸問題國際化,那麼就將影響中國的絲綢之路戰略,中印緬孟經濟走廊的戰略實施就將受到影響。所以,對中國來說,並不希望美國插入進來,特別是在中國越來越需要打通從緬甸到印度洋的陸路通道的時候。客觀上,中國反對克欽的想法。然而,由於緬甸政府確定了昂山素季不能參加本屆總統選舉,美國試圖借昂山素季勝選或敗選後發動對緬甸的和平演變的計劃破滅了。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需要搞亂緬甸。與此同時,作為緬甸政府,為了繼續贏得美國的信任,從而試圖得到美國的諒解,也在盡最大努力改革以符合美國的胃口。於是,美國以此為借口要求考察緬甸人權。2015年1月11日到15日,美國國務院人權特使訪問緬甸,與緬方舉行人權對話。美方代表團中還包括太平洋司令部副司令等數名軍方高官,他們低調訪問了緬北克欽邦首府密支那,「考察人權」的同時,了解緬北武裝沖突現狀。據報道,人權對話前,克拉奇菲爾德等美軍高級將領9日低調前往緬北克欽邦首府密支那,與緬甸武裝部隊總參謀部人員、密支那軍區指揮員及旅級前線軍官會晤。
除了探討緬甸軍隊建設和改革前景,美軍將領還專門聽取了緬北武裝沖突現狀、緬北各支「民地武」當前的情況,以及首批受訓緬軍回前線後的表現,並商討第二批緬軍少壯派軍官赴美受訓的事。美國國防部副助理部長托馬斯·哈維是負責戰略構建的。有知情人士透露,美軍高層此次訪問緬北前線和內比都目標明確,那就是爭取緬甸軍人集團、昂山素季民主派和「民地武」三方面力量。說白了,美國一方面試圖在緬軍中扶植親美勢力,同時還向將昂山素季和緬北的武裝力量糅合在一起,並最終挑起緬甸的大規模內戰。
中國希望周邊穩定,以便於推動「一帶一路」戰略;美國,希望破壞中國周邊的穩定,破壞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於是乎,緬甸就成了中美較量的一個新區域。而緬甸內部的各方,也在不斷調整自己的位置,試圖謀得利益最大化。
事實上,中國在盡力試圖說服各方坐下來談判,避免緬甸最終發展成大規模的內戰,上了美國的當。然而,由於緬甸政府和緬北武裝的矛盾難解,被美國利用恐怕是定了,只是到底會利用到什麼程度,會不會引發大規模、全國性的大戰,還有待進一步觀察。(作者署名:緬甸中文網)
⑼ 緬甸內戰的雙方沖突
克欽邦首府密支那市市民鈕興8日向記者透露,這兩天在距密支那80公里的邊境地帶確實發生了沖突。鈕興還告訴記者,2012年1月以來,緬甸政府軍和克欽獨立軍的沖突次數在減少,規模也比以前小,但仍給沖突地區尤其是靠近緬中邊境地區的緬甸百姓的生活帶來較大影響。克欽新聞社主編諾丁表示,克欽持續不斷的戰事不僅讓中緬邊境口岸無法正常運轉,而且造成大量難民湧入邊境地區,給緬中邊境的安全形勢帶來重大隱患。
緬甸新政府2011年3月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於重啟與少數民族獨立武裝的談判。2012年1月20日,緬甸政府表示,恢復和平是當務之急。緬甸政府和平工作組表示,將竭盡全力推動與少數民族武裝達成協議,「在雙方都沒有限制的前提下,通過協商和談判,盡一切可能實現和平」。緬甸總統吳登盛2011年12月下令單方面停火,停止對克欽獨立軍的進攻,除非在受到克欽獨立軍的進攻後採取自衛行動。但克欽獨立組織說,緬甸軍隊並未能嚴格執行這一命令,仍在發起進攻。
克欽獨立軍是仍未能與緬甸政府簽署停火協議的主要的少數民族武裝。2011年6月,由於緬甸軍隊整編克欽獨立軍的最後期限到來,雙方長達17年的停火協議作廢。但雙方沒有就如何整編克欽獨立軍達成一致,武裝沖突開始增加。
自2011年年底以來,緬甸政府已經先後同撣邦軍、克欽民族陣線、克倫民族聯盟和新孟邦黨等簽署了停火協議。2011年11月和2012年1月,緬甸政府和克欽獨立組織代表舉行了兩次談判,但沒有就停火達成協議。緬甸媒體透露說,雙方將在2月中旬再次進行談判。
「克欽新聞網」8日報道說,克欽獨立軍一位領導人在最近的公開會議上重申,他們想和緬甸政府進行正式的「政治對話」,而不是就簽署「停火協議」進行談判,希望緬甸政府關切克欽族人的強烈政治願望。緬甸撣邦、克欽邦的一些主張民族獨立的社會團體人士表示,他們擔心緬甸政府進行停火協議談判可能只是一個姿態,以換取西方解除對緬甸的經濟制裁,而不會給予克欽等少數民族一直謀求的政治上的平等權利和自治權利。
緬甸政府軍同少數民族武裝之間仍缺少互信,簽訂的停火協議只是原則性協議,具體實施細節沒有細化,最重要的是,該協議沒有觸及如何進行政治談判這一根本性問題。因此,即便停火協議已經簽署,緬甸政府軍與民族獨立武裝之間的沖突仍會時有發生。撣邦軍日前發布的一份聲明稱,如果政府軍不能確保不再對撣邦民眾施壓,「停火將毫無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