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鐵路質量怎麼樣
1. 中緬、中老、中泰鐵路為什麼都採用中國技術標准
中國設備,中國承建
2. 緬甸有沒有火車
緬甸有鐵路4463千米,公路38000千米,內河航道10271千米,伊洛瓦底江是主要通航干線。仰光、毛淡棉、勃生為主要海港。航空有民用飛機22架、民用機場45個國內航線總長4500千米,國際航線4000千米。
仰光市內的火車路線呈環狀圍繞仰光市,從仰光到Insein,Mingaladon,North Okkalap,最後再回到仰光市區。整個火車路線繞行完畢約需時3個小時,車票只要緬幣15元,列車在早上6點到下午8點間,每半個小時一班車。
此外,從仰光到緬甸的其他地區,大部分的鐵路路線由國營的緬甸鐵路局負責,另一家民營的鐵路公司,Dagon Mann,營運的路線是從仰光車站沿著仰光抵達瓦城(周三、周五、及周日的15:30從仰光車站出發,翌日的早晨5:40抵達瓦城。)民營的Dagon Mann基本上是為了迎合緬甸的當地人而設,因為Dagon Mann的列車速度並沒有比國營的列車快,但是價格卻很便宜,一般的座位只要美金1、2元,不過對於國外旅客,Dagon Mann提供另一種較好的座位或車廂供選擇,第一級的車箱(1st Class)約美金30元(沒有冷氣及錄影機),高級車箱(Upper Class)含冷氣,約美金42元,高級車箱的躺椅座位,約美金45元,另外有四人一間的車箱,包括冷氣、床位、衛浴及冰箱,約美金50元(兩人一間的車箱亦為同等價格)。此外,要搭乘Dagon Mann最好是在要出發的一個月前就先預定好車票。(Dagon Mann鐵路公司電話:01-249024)
3. 中國瑞麗到緬甸臘戍130公里的無人區修中緬鐵路,去了那裡安全嗎
1。安全,沒有猛獸
2。沒有,大多都是緬甸政府軍,
3。應該沒什麼。
4. 那來的死亡?
5。蚊子到很多
6。毒品,你以為是賣飲料到處叫賣嗎?是有但你不可能買得到,可能見都見不到。除非你認識吸毒的,讓他帶你去買
4. 仰光的城際交通
仰光國際機場(Myanmar International Airport)位在仰光西北方19公里處,現已和許多國家之間開通航線,包括中國,此外還將航班信息收錄到了國內大型OTA公司中,如攜程、微驢兒等。
緬甸國內鐵路線質量良好,但需時間較長、座位有限,而且不設餐車,旅客必須自行准備食物及飲品。火車的座艙分為普通艙和上等艙,後者的特色是多了放映影片的服務。含有卧鋪的火車也有普通及上等卧鋪之分,後者為四人的艙房,有浴室、冰箱、電視和影片放映的設備。
5. 為什麼曼谷到仰光的鐵路成了半拉子工程
日本在太平洋戰爭初期佔領泰國和緬甸,在無法安全使用馬六甲海峽之後,運往緬甸的軍隊以及後續補給必須靠陸路維持;20世紀初,英國曾勘測一條通泰國和緬甸的鐵路,因建設難度太高而放棄。日本在戰爭逼迫下採取了英國人的探勘路線,並趕在緬甸戰區稍告平定的1942年6月開工,工程在泰國和緬甸兩邊一起開工,泰國的工程起點為北碧府(Kan-chanaburi),緬甸的起點為丹彪扎亞(Thanbyuzayat),鐵路經由三塔山口連結兩國。從鐵軌的記號顯示泰緬鐵路的建材來自從爪哇、馬來西亞等地拆毀的不列顛馬來亞聯邦鐵路。開始時聯軍經常空襲路途,但是日軍告知修路者為多名戰俘,聯軍只好停止轟炸工程。
當時,泰國北碧府西部地區是一片荒無人煙的山區,氣候炎熱、瘴氣籠罩。日軍用刺刀逼迫戰俘和勞工日夜施工,而糧食和飲水卻供應不上,使大批戰俘和勞工死在工地和路旁。一位倖存戰俘回憶說,他眼看著同伴一個接一個地倒在地上,整個工地屍橫遍野,慘不忍睹。 曾在泰國戰場作戰的日軍士兵在回憶錄中如此描述:"1944年3月11日,我第一次走這條鐵路。火車以其最高速度(每小時20公里)爬行,450公里的全程走了4夜3天。火車穿過叢林,叢林里的戰俘,沒日沒夜地幹活。他們都光著身子,白種人特有的粉紅色皮膚上盡是血污。日本軍官在後邊揮舞著鞭子驅趕他們。"
原計劃6年完工的鐵路在工人高死亡率的代價下17個月之後(1943年10月17日)完成全長415公里的鐵路。兩邊來的鐵路在Konkuita連接。修路者的生活和工作條件低的不可想像,約25%的戰俘因過度疲勞,營養不良,虐待或各種沒人管的傳染病(如霍亂、瘧疾及痢疾)喪生。亞洲工人死亡率更高,但是日軍沒有詳細記錄。竣工之後,大部分戰俘被轉到日本本土,剩下的維修者不但生活惡劣,還不時遭到盟軍空襲。
二戰之後,鐵路幾乎已經完全報廢。泰國重建部分,鐵軌加寬。1949年4月修復北碧府到NongPlak,1952年到Wampo,1957年7月到Nam Tok,總共約50公里現在可以應用,緬甸部分沒有修復。為修鐵路炸開的山谷只能步行,現在有從緬甸來的非法入境者從這里進入泰國。1990年代一直提出計劃重修整個鐵路,但是一直沒有進行。
如今,數十年過去了,這座沾滿了盟軍士兵鮮血的鐵路依然存在,「死亡鐵路」上的列車也在照常運營。行駛在「死亡鐵路」上的火車沒有扶手和空調,一切都保持著原始的簡陋。隨著「咯吱咯吱」的聲音,火車緩緩向西,沒多久就從「塔基蘭」車站駛到了「死亡鐵路」最出名的路段——「探卡賽」。探卡賽這段鐵路依山而建,右邊是高山,左邊是懸崖,崖下是混濁的奔流著的桂河。鐵路完全靠當年戰俘用最原始的工具搭建出來的支架撐住。火車剛一開到探卡賽,只聽劇烈的「滋扭」聲大作,車廂巔盪,一些行李從行李架上跌落,乘客們在沒有扶手的車廂里站立不穩,東倒西歪,並發出陣陣驚呼。
6. 中國瑞麗到緬甸臘戍130公里的無人區修中緬鐵路,去了那裡安全嗎注意什麼事項,有沒有反叛軍之類
我來回答你:
1:瑞麗到臘戌大概有140多公里,基本都是長年失修的柏油路,大概小車需要開4-5個小時。
2:沒有什麼叛軍之類的,只要是合法的事情,應該比內地一些地方安全。
3:環境和氣候比較好,最熱也就32度左右,冬天最冷一般也就10度,出了太陽也很熱,不需要穿毛衣什麼的,有件外套足夠。
4:什麼是死亡高不高?想死了就高,不想死就低唄,
5:電話很不方便,基本沒辦法上網,邊境附近都是用中國的通信系統。
6:少喝生水,少干壞事,拒絕黃毒賭,生命和身體都會有保障的。
7. 緬國為什麼那麼窮
緬甸為什麼這樣窮?
人民網海南視窗特約評論員:廖遜
中南半島
(即印度支那半島)
貧富懸殊,
最富的新加坡去年人均
GDP
超過日本,
達到
43117
美元;其次是馬來西亞,
8423
美元;第三是泰國
4992
美元略高於中國。再排下來就都不怎麼
樣了:越南
1174
美元,寮國
984
美元,這兩國好歹脫貧,進入了下中等收入經濟體之列。還
有兩家尚未脫貧:一是柬埔寨
814
美元,二是緬甸
702
美元。中南半島地處熱帶,土地肥沃
水量充沛,資源條件優越無比,所有的國家都是魚米之鄉,七國竟然兩國沒脫貧、兩個剛脫
貧,實屬「人禍」所致。而排名最末的緬甸,按照客觀條件也最不應該。
緬甸的自然條件和泰國非常接近:
緬面積
67
萬平方公里,
泰
51
萬平方公里;
緬人口
5540
萬,泰
6476
萬。緬甸還是中南半島資源最豐富的國度,歷史上曾經是泰國的宿敵,
19
世紀經
三次慘烈的抗英戰爭失敗,淪為英國殖民地長達
63
年,泰國卻一天也沒有當過殖民地。按照
「全盤西化」論者的觀點,緬甸理應比泰國發達得多。
平心而論,緬甸絕非一無所獲,一整套英式法律秩序——特別是與生產力發展密切相關
的民商法,在中南半島最先進的交通運輸體系,鐵路超過法屬印度支那三國,是泰國的
2
倍
以上;最先進的礦業——石油佔世界產量
2%
,鎢產量世界第二,鉛產量亞洲第一,銅產量亞
洲第四;大米出口世界第一,碾米業也因而異常發達。但其它基礎工業一無所有,殖民地經
濟特色鮮明。處處依附於國際市場和英國經濟,使其在
1929-1931
年全球經濟危機中損失慘
重,接下來是二戰,緬甸成為主戰場之一,遭遇空前浩劫,山河破碎,民生凋弊,所有城市
化為廢墟,連村莊都大量破壞。相比之下,奉行「以夷制夷」的泰國毫發未損。盡管如此,
1948
年獨立時,幾乎人人看好前英國殖民地緬甸,而非半殖民地的泰國。
泰國加入軸心國而苟且偷安,佔了大便宜。緬甸也不清白,愛國志士們想藉助日本擺脫
英國殖民統治,
1943
年建立過「滿洲國」式的傀儡政權,後來赫赫有名的大政治家,如昂山
素季之父、
民族英雄昂山任國防部長,
開國總理吳努任外交部長。
真正清白的是緬甸共產黨,
獨立後卻被排除在外,長期堅持武裝斗爭。緬甸主流政治精英到
1944
年,盟軍開始大反攻時
才反戈一擊,二戰後又反抗英國殖民統治。昂山
-
吳努主張在西方資本主義和蘇聯社會主義之
間,走一條符合本國國情的中間道路。昂山不幸遇刺,吳努成為首任總理。
吳努建立的英國式議會民主,運行了整整
12
年,之後悲慘告終。執政的反法西斯人民自
由同盟,是一個多黨派聯合的大雜燴,從建立之日起,內部就不停地爭權奪利,事事爭吵,
誰也妥協讓步。人民飽經戰亂、一貧如洗,既無恆產,也無恆心,一肚子邪火,反對派一點
就著,工人罷工、學生罷課成了家常便飯,「保衛民主,打倒吳努」不絕於耳。吳努只好求
奈溫將軍組織看守軍人內閣,一年零四個月大刀闊斧的彈壓,果然收到奇效,再還政吳努,
又遇上少數民族分離主義的難關。這回奈溫不請自來,直接發動軍事政變奪取政權。
吳努時期的經濟政策,基本上沿襲英式市場經濟,唯一的區別大力是扶植民族資本,推
行土地國有化改革失敗,從東西方兩頭討錢
5
億美元(美國
1
億、日本
2
億,其餘來自包括
中國在內的東方社會主義陣營)
,交通通訊和大型廠礦收歸國有,民族資本迅速崛起,最大的
受益者是華裔和印度裔企業家,他們逐漸排擠並取代了西方資本。但直到
1962
年主要產品產
量和出口,仍然低於
1939
年的水平。
1960
年,泰國人均
GDP
已達
94
美元,緬甸才
59
美元。
1957
年泰國軍人政變上台,勵精圖治,
60
年代初一派生機盎然,緬甸軍人在一旁看著
好饞。由於「看完內閣」時期的鐵腕政績,廣大人民群眾普遍認同軍政府。吳努時期華僑商
人和印僑商人的大發展,令廣大緬甸人眼紅。奈溫政權便投其所好,高舉起民粹主義旗幟。
革命委員會政權宣布,不僅要實行國有化和中央計劃經濟,還要大力排斥華商印商,推行經
濟民族化,緬泰兩國軍人獨裁政權分道揚鏣。
現在回過頭來看,這是極其重要的歷史分水嶺。因為在冷戰時代,美國不遺餘力地扶持
反共獨裁政權,這本是推行經濟自由化的良機。可惜奈溫將軍外受
20
世紀
30-70
年代世界潮
流裹挾,內受民眾排華排印情緒的驅使,痴迷於閉關自守的社會主義道路,重拳打壓華印僑
商,一直到十年之後才重新鼓勵私人企業發展,結果還是華印僑商最為成功。盡管他對華友
好,對內仍然反共,還小心翼翼地同蘇聯陣營保持距離,所以社會主義陣營的援助也為數寥
寥。奈溫在位
26
年,經濟越搞越糟,
70
年代後調整經濟政策略有好轉,但與東南亞多數國家
的距離越拉越大。泰國經濟已經起飛脫貧,緬甸人均
GDP
卻只有
190
美元,淪為世界最不發
達國家之列。奈溫心力交瘁,辭職下台,提出由全民投票決定政體,不料反而激起民變。他
的批評者要求結束「社會主義綱領黨」的一黨統治,國家面臨大動盪,軍人集團見勢不妙,
才於
1988
年
9
月再度發動政變,上台執政。
此時及此後的幾任軍政府終於看明白,只有走「東亞四小」式的現代化道路,才能拯救
緬甸經濟,誰知歷史的班車已經開走。接下來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美國變臉,不再支持反
共獨裁政權搞威權主義現代化,而是要求發展中國家在政治體制上「一律向美國看齊」,因
而很自然地支持在
1990
年大選獲勝的昂山素季。緬甸的中產階級微乎其微,昂山素季的社會
基礎與其說是中產階級,不如說是心急如焚的廣大窮人。緬甸軍方違憲賴在台上,又招來國
際制裁。
然而即便是在西方的高壓和制裁之下,幾任軍政府推行私有化、市場經濟和對外開放的
改革,
也使緬甸經濟大為好轉。
人均
GDP
從
1988
年的
190
美元,
增長到
2010
年的
702
美元。
3
23
年年均增長
5.9%
,超過了奈溫的「社會主義時代」,更超過了吳努的「議會民主
+
資本主
義時代」。
1997
年亞洲金融危機和本次全球金融危機中
2008
、
2010
年美國量化寬松,緬甸經
濟兩次遭受重創,卻都挺了過來。
2010
年增長
5.3%
,人民生活繼續改善,至今沒爆發西方期
望的全民抗議。
只要美國不搞第三輪量化寬松,軍政府領導下的緬甸,就還能保持發展,那麼
62
歲的昂
山素季,就還得在軟禁中繼續等待。改革開放雖生不逢時,卻也成功堅持了
23
年,目前人均
GDP
大約相當我國改革開放頭
21
年——也就是
1999
年的發展水平。
緬甸人口七成以上是農民,
大規模城市化尚未開始,社會矛盾尚不尖銳,仍處在發展機遇期。對於緬甸軍政府來說,真
正的考驗將在經濟起飛之後。
8. 距離那麼近!為什麼沒有緬甸到中國的火車
在亞洲的眾多國家裡面,還是有一些富有文化特色的國家,緬甸就是其中的一個,在緬甸有很多當地文化的建築,還特別適合我們去旅遊,而且緬甸在亞洲的位置跟我的國家非常的相信,中國人也非常喜歡去緬甸進行遊玩。而且緬甸也是一個有著多年歷史的文明國家,不過緬甸這個國家的發展卻不是很好,甚至被稱為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現在是以農業為主,有將近一半以上的人口都是從事農業的。他離我們中國這么近,但是卻不能夠乘坐火車到達緬甸,就是因為有這么幾個原因第一,從中國到緬甸的火車,鐵路非常難修第二,緬甸的不發達導致火車不能夠正常建設。
這就是為什麼緬甸這個國家離我們中國很近,但是卻沒有火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