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緬甸資訊 » 哪些文學作品傳入緬甸

哪些文學作品傳入緬甸

發布時間: 2022-07-25 01:22:09

① 中外學者做過哪些著名的關於《比較文學》的定義

比較文學一詞最早出現於法國學者諾埃爾和拉普拉斯合編的《比較文學教程》(1816)中,但該著作未涉及它的方法與理論。使這一術語得以流行的 ,是法國文學批評家、巴黎大學教授維爾曼 (1790~1870)。1827年他在講授中世紀和18世紀法國文學課時,曾幾次使用「比較文學」和「比較分析」等術語,兩年以後他將題名為《18世紀法國文學綜覽》的講稿出版。1865年後,「比較文學」作為專門術語而被普遍接受。
遠在唐代,就有人對南朝時吳均在《續齊諧記》中所寫的「許彥鵝籠」故事的來源作過研究。「許彥鵝籠」故事說的是,陽羨(即今江蘇宜興)地方一個名叫許彥的人,在途中遇到一位十七、八歲的書生,這位倒在路邊的書生聲稱腳痛,要求坐進許彥的鵝籠里。許彥以為是說著玩的,誰知書生真的入籠與雙鵝並坐,而許彥提起鵝籠竟不覺得重。等走到樹下休息時,書生出了鵝籠,說要設宴答謝許彥,說完就從口中吐出美酒佳餚來款待許彥。過了一會,又從口中吐出一位芳齡十六的美女來陪伴宴飲。又過一會,書生酒醉睡著後,此女子竟從她口中也吐出一個二十三、四歲的男子來作伴。許彥正同此男子寒暄之際,書生卻象要醒的樣子,美女忙又吐出絲綿屏風來遮住,並同書生一道睡了。可那男子卻從他口中也吐出年約二十的女子一道飲酒嬉戲。過了許久之後,聽到書生響動聲時,此男子忙將二十歲的女子吞入口內;年方十六的美女醒後,也忙吞入那男子,並獨對許彥而坐。書生起來後,就次第吞下美女與各種餐具,然後留下一個大銅盤給許彥留作紀念,並告別而去。 晚唐時與李商隱、溫庭筠齊名的詩文家段成式,在他於九世紀中期寫成的《酉陽雜俎》一書中,通過與印度佛經《譬喻經》中的「梵志吐壺」比較後就曾說過:「釋氏《譬喻經》雲:昔梵志作術,吐出一壺,中有女子與屏,處作家室。梵志少息,女復作術,吐出一壺,中有男子,復與共卧。梵志覺,次第互吞之,拄丈而去。余以吳均嘗覽此事,訝其說以為至怪也。」後來,還有多人提及此事,直到魯迅,才對這一「公案」作了透徹明斷。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然此類思想,蓋非中國所故有,段成式已謂出於天竺(即古代印度)……當又為梵志吐壺相之淵源矣。魏晉以來,漸譯釋典,天竺故事亦流傳世間,文人喜其穎異,於有意或無意中用之,遂蛻化為國有,如晉人荀氏作《靈鬼志》,亦記道人入籠子中事,尚雲來自外國,至吳均記,乃為中國之書生。」魯迅說得極對,這一故事源自印度,隨佛經傳入中國後,開始還說這是外國道人,如晉代荀氏所作的《靈鬼志》中說:「太元十二年,有道人外國來。」到了南朝吳均手裡,就被吸收消化成了純為中國的人、事與地點了。當然,這種「蛻化為國有」的過程,一直綿延到現當代。1981年台北出版的台灣作家張曉風的小說《人環》,就進一步將許彥鵝籠的故事,演變為有心理活動、環境襯托與細膩描寫的當代小說了。然而,其題材、基本故事情節與主要人物關系,依然如故。 象魯迅與段成式二人,對中印不同民族和國家的文學作品進行的這種研究,比較其相似,追溯其淵源,探究其聯系與原因,實際上就是一種比較文學的研究。由於各民族的文學之間,在歷史上存在著大量的相互交往的聯系,因此就出現了如下文學現象:日本的古典小說《源氏物語》中,就運用了不少中國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詩作;我國古典小說《西遊記》中,孫悟空能七十二變,就吸收了印度佛經中神猴哈奴曼會三十六變的成分,孫悟空大鬧天宮又發展了印度佛經《賢愚經》中頂生王鬧天帝宮殿的故事;相傳李白首先創作了《菩薩蠻》,但據考證,《菩薩蠻》是古代緬甸的樂調,經雲南而傳入中原;更早的《楚辭·離騷》,開頭就是「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攝提貞於孟陬兮,維庚寅吾以降」。這難以理解的「攝提」、「孟陬」等詞,有的專家研究認為,它們是從國外傳入的星座譯名,極可能是希臘文,也可能是撒馬里亞語等。這類研究,由於主要是尋溯不同民族文學之間交往聯系,研究其淵源、媒介、流傳、翻譯、接受等等的影響事實,所以就叫它為比較文學中的「影響研究」。這一類研究,一百年前興起並盛行於法國、德國,並一度還曾主宰了比較文學的全部領域,因此「影響研究」的成績可謂碩果累累,有關「影響研究」的理論與方法也較成熟完備。凡著重這方面的研究,因其主張研究各民族文學現象之間確實存在的影響事實聯系,因此對持有這一觀點的學者及其方法,大家習慣稱之為「影響研究」學派。又因為在20世紀50年代的國際比較文學界的爭論中,其爭論的一方多是法國學者,故又被稱為「法國學派」。這一學派對比較文學的認定,可以梵·第根和基亞對比較文學所下的定義為代表。梵·第根在1931年的《比較文學論》一書中說:「真正的『比較文學』的特質,正如一切歷史科學的特質一樣,是把盡可能多來源不同的事實採納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個事實加以解釋;是擴大認識的基礎,以便找到盡可能多的種種結果的原因。」而基亞於20年後出版的《比較文學》中說得更明白:「比較文學就是國際文學的關系史。比較文學工作者站在語言或民族的邊緣,注視著兩種或多種文學之間在題材、思想、書籍或感情方面的彼此滲透。」

② 近代緬甸文學涌現出哪些現實主義作家

先後涌現的著名作家有:吳臘、列蒂班蒂達吳貌基、比莫寧、摩訶瑞、瑞林勇、達貢欽欽禮、德欽巴當等人。他們的作品或多或少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狀,體現了人們反帝、反殖、要求自由、民主、獨立的願望。吳臘的小說《瑞卑梭》,揭露了西方文化對緬甸社會,特別是對某些青年的不良影響,表達了緬甸人民維護民族傳統文化的愛國情感。列蒂班蒂達吳貌基的歷史小說《那信囊》、《達彬瑞蒂》也充滿了民族自豪感。

③ 緬甸文學的介紹

古代緬甸的口頭創作──神話、故事和民歌非常豐富。系統地搜集、研究緬族神話故事的首推丁昂博士,他在1933至1937年間整理出版過專集,其中著名的故事有《月蝕》、《拇指哥兒》和《三個龍蛋》等。作家吳拉在20世紀60年代也曾整理出版各少數民族的民間故事40餘冊。大量流傳的民歌有兒歌、舂米歌、鼓曲、插秧歌等。它們具有健康、樂觀、幽默的情調。

④ 20世紀20年代緬甸文學主要代表作家作品是什麼

20世紀20年代,緬甸現代文學中具有代表性的詩人和作家是德欽哥都邁(1875—1964),他既是投身抗英、抗日,爭取祖國獨立的社會活動家,又是以文藝為武器,開創反殖民主義文學的旗手。他的長篇小說《囑咐》(1915),描寫了人民的風俗、文化及反帝愛國斗爭,非常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被譽為緬甸現代小說發展史上的里程碑。他滿懷熱愛祖國、熱愛民族的激情,巧妙地寫下許多詩歌與散文間雜的文體——「注」,其中尤以《狗注》(1925)最出色。這些長篇詩主要批判、譏諷英國殖民當局和出賣民族利益的敗類,歌頌農民起義、學生罷課等正義斗爭。1950年,他被緬甸政府授予「文學藝術卓越者」的稱號,並於1955年獲蘇聯斯大林和平獎金。

⑤ 緬甸的古代史

緬甸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1044年形成統一國家後,經歷了蒲甘、東塢和貢榜三個封建王朝。英國於1824-1885年間先後發動了3次侵緬戰爭並佔領了緬甸,1886年英國將緬甸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1937年緬脫離英屬印度,直接受英國總督統治。1942年日軍佔領緬甸。1945年全國總起義,緬甸光復。後英國重新控制緬甸。1947年10月英國被迫公布緬獨立法案。1948年1月4日緬甸脫離英聯邦宣布獨立,建立緬甸聯邦。1974年1月改稱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88年9月23日改稱「緬甸聯邦」。 緬甸是著名的「佛教之國」,佛教傳入緬甸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1000多年前,緬甸人就開始把佛經刻寫在一種叫貝多羅樹的葉子上,製成貝葉經。正如李商隱詩中提到「憶奉蓮花座,兼聞貝葉經」。在緬甸5300多萬人口中,80%以上信奉佛教。緬甸的每一個男人在一定時期內都必須削發為僧。否則,就會受到社會的蔑視。佛教徒崇尚建造浮屠,建廟必建塔,緬甸全國到處佛塔林立。因此,緬甸又被譽為「佛塔之國」。千姿百態、金碧輝煌的佛塔使緬甸成為旅遊勝地。 緬甸
緬甸歷史,可以上溯到5000年前。當時緬甸的伊洛瓦底江邊的村莊已有人類居住。將緬甸劃分成「上緬甸」和「下緬甸」是英國殖民統治後的人為劃分。相傳西元前200年驃人(Pyu)進入依洛瓦底江的上游地區,並掌控中國和印度之間的通商之路。兩世紀之後孟族來到錫唐河(SittangRiver)流域,而在849年緬甸人接管驃河流域並建立蒲甘城(Pagan)。 蒲甘王朝(1044年-1287年) 蒲甘王朝是由阿努律陀國王(KingAnawrahta,1044年-1077年在位)於1044年建立,為緬甸第一個統一的帝國,以小乘佛教為國教。阿奴律陀國王相繼征服撣族和孟族,也不斷擴展領土。在阿朗西都國王(KingAlaungsithu,1111年-1167年)掌政時,小乘佛教逐漸成為主流,並在13世紀初期達到頂盛。當時建造的3000餘座寺廟尚有100座保存至今。1287年元朝統治者忽必烈率領元軍大舉入侵而結束了蒲甘王朝。此後,緬甸進入了撣族時期。 東吁王朝(1531年-1752年) 1531年緬人莽應體(Tabinshwehti,1531年-1550年)二度統一緬甸,成立東吁王朝而自稱為王,並於1546年建立首都勃固城(Pegu)。之後莽應龍(Bayinnaung)即位,因多次與實力犟大的泰族阿瑜陀耶王國(大城王國)(Ayutthaya)交戰而耗盡了資源,最後因勃固城於1599年被阿卡族佔領而遷都阿瓦(Ava)。東吁王國最終在1752年沒落。1753年,緬人雍籍牙(Alaungpaya)出現,趕走當時攻佔阿瓦的孟族人,並建立大光城。 貢榜王朝(1752年-1885年) 1782年-1819年是波道國王(KingBodawpaya)主政的專制時期,因其多次企圖入侵泰國的野心,使得當時佔有印度的英國不免憂心緬甸可能造成的威脅。 殖民時期(1885年-1948年) 英國和緬甸間的緊張局勢在1824年-1826年以及1852年兩次的英緬戰爭中達到高峰。英國在這兩次的戰爭中均獲得勝利,最後攻佔勃固城並將此地稱為下緬甸。在英國人進入緬甸後,上緬甸的經濟也顯著好轉。1886年,英國再度贏得第三次的英緬戰爭,此時英國將緬甸納為印度的一省,並將政府設於仰光。 在英國的殖民統治時期,緬甸的交通和教育獲得大幅改善。英國人致力開發水路,使得無數蒸氣船得以航行於依洛瓦底江。鐵路和道路也獲興建和改善以彌補水路的不足。此時,大量的印度移民湧入導致勞工廉價,造成地方經濟受到威脅。因此緬人開始產生對印度人的仇視,以致在1930年爆發反印度人的暴動。 1936年,在英國統治下首次也是唯一一次的選舉中,巴莫博士(Dr.BaMaw)當選為英國控制下政府的首相,1937年,英國創建一套獨特的緬甸憲法,同意緬人可以控制自國內政。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在1942年5月佔領緬甸,成立以巴莫為首的緬甸執行政府。在日本的支持下,反對英國殖民政府、渴望獨立的昂山將軍(Gen.AungSan)組織了緬甸獨立義勇軍,1942年他率軍與日軍一起參加了對英軍的戰斗,然後在日軍支持下宣布緬甸從英國獨立。1943年,巴莫與昂山等人受邀訪問日本,他們回國重組緬甸政府,昂山成為國防部長。1944年,昂山開始支持美英的同盟國一方,並組織「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以對抗日軍。1945年日本投降後,宣布緬甸獨立是有效的。戰後的緬甸仍受英國控制,昂山則在1947年7月遇刺身亡。昂山的繼承人德欽努(ThakinNu)繼續領導獨立運動,在英國議會1948年1月4日正式承認緬甸獨立之後,於1948年初正式成立了緬甸聯邦。

⑥ 20世紀30年代緬甸文學發展代表人物及背景是怎樣的

20世紀30年代初,仰光大學的師生在文學藝術界發動了一場歷時10年之久的「實驗文學運動」,它是緬甸新文學高漲的重要標志。緬甸文學的代表人物有:德班貌瓦(1899—1942)、佐基(1908—)、敏杜溫(1909—)等。由於這些參加者社會地位的局限,「實驗文學運動」沒有明顯的反帝、反殖傾向。但是這些作家熱愛本民族的文明,提倡發揚緬甸文學的優良傳統。他們沖破了封建思想和舊的創作方法的束縛,寫出了許多風格清新、質朴、簡練,具有濃郁生活氣息的佳作,一掃消閑文學的不良風氣,在緬甸現代文學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其中以德班貌瓦的創作最具代表性。他不僅發表了不少文章批評殖民者輕視緬甸民族文學的政策,而且擅長以一種介乎小說與特寫之間的文體來反映社會生活。如描寫區長大人乘坐的官船「崗哨號」所到之處,窮苦百姓驚恐萬狀生怕被抓去法辦的《「崗哨號」汽船》;揭露殖民主義教育實質的《失業者》;批判殖民者偽民主手段的《投票之前》等,都是緬甸現代文學中的名篇。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558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911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479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456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548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208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172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2351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184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