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在緬甸稱什麼族
A. 哈尼族的民族代碼是多少
哈尼族的民族代碼是16。
哈尼族主要分布於中國雲南元江和瀾滄江之間,聚居於紅河、江城、墨江及新平、鎮沅等縣,和泰國、緬甸、寮國、越南的北部山區。
民族語言為哈尼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現代哈尼族使用新創制的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
哈尼族,東南亞稱阿卡族,民族語言為哈尼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現代哈尼族使用新創制的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
哈尼族主要分布於中國雲南元江和瀾滄江之間,聚居於紅河、江城、墨江及新平、鎮沅等縣,和泰國、緬甸、寮國、越南的北部山區。
哈尼族日常禮儀
哈尼族素來熱情好客,只要有客人來,都要以酒相待。客人落座後,主人要先敬一碗米酒,三大片肉,稱「喝燜鍋酒」。待客食呂講究食多量大,真誠實惠。在筵席期間常常酒歌不斷。
客人離開時,有的還要送上一塊大粑粑和一包用芭蕉葉包好的腌肉、酥肉、豆腐圓子等食呂。西雙版納的僾尼人,宴請客人有男女分桌之習。
按傳統習慣,家中分別設有男室、女室。只有男人可以與客人同桌用餐,婦女一般不陪客。進餐時的席位以靠近火塘的一方為首,首席一般由長者坐。在男室進餐,首席由男性長者坐,在女室就餐,首席則由女性長者坐。
B. 哈尼族的風俗習慣是什麼
哈尼族歷史悠久,遠在唐代以前即在寧洱居住,有哈尼、豪尼、碧約、卡多、阿木自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根據民族自願統稱為哈尼族。
哈尼族主要節日為「十月年」和「火把節」。
每年農歷十月的第一個屬龍日定為歲首,舉行慶祝。由於長期與漢族交往,也與漢族同過春節。
六月火把節(寧洱的哈尼族稱為「矻扎扎」),一個村或一個家族殺一頭牛祭「秋房」,將牛肉分給各戶,煮熟後,加青玉米雌絲花生、黃瓜、京豆、糯米飯供獻祖先,供獻時間需要五天。
農歷六月二十四,各家用松柴扎火把,用枯松木研末炒黃做香面,將火把點燃,用香面撒在火焰上發出響聲,烘燎家裡各屋旮旯及畜廄,有的還撒到田邊地角,以示「驅鬼除魔」。爾後全村人聚在一起,在火把的火焰映照下邊歌邊舞,盡情狂歡。
C. 哈尼是哪個民族
哈尼族,東南亞稱阿卡族,民族語言為哈尼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現代哈尼族使用新創制的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哈尼族主要分布於中國雲南元江和瀾滄江之間,聚居於紅河、江城、墨江及新平、鎮沅等縣,和泰國、緬甸、寮國、越南的北部山區。
D. 哈尼族的民風民俗
哈尼族的民風民俗體現在宗教、婚俗、喪葬、住房、利益禁忌等方面上。
1、哈尼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
認為天地間存在著強有力的天神、地神、龍樹神和具有保護神性質的寨神、家神等,必須定期祭祀,祈求保佑。對於給人們帶來疾病和災難的各種鬼神,則要通過祭祀和巫術加以制約、驅趕。西雙版納的哈尼族每年要祭「龍巴門」(即寨門)。
2、哈尼族根據生活的地方的不同,婚俗也有所不同。
生活在墨江一帶的哈尼族,新郎在表兄弟和同齡夥伴的陪同下前去迎親。到了新娘家後,要拜見岳父岳母,並經岳父岳母同意才能娶走新娘。新娘離家的時候痛哭不止,這就是哭婚的習俗。
新娘在出嫁前三天新要哭婚,表明她對父母和家人的感情越深。新娘在弟妹和親友的陪同下,一路哭到新郎村寨門口才止信送親的隊伍則挑著背著嫁妝,一直送到男方家。
3、哈尼族具有特別的喪葬方式
人死後實行土葬。一些地區為死者選擇墓地時用滾雞蛋的方式,雞蛋滾到什麼地方破了,就在那裡挖穴埋葬。
4、哈尼族的蘑菇房狀如蘑菇,由土基牆、竹木架和茅草頂構成。
蘑菇房,顧名思義,就是住房狀如蘑菇。它的牆基用石料或磚塊砌成,地上地下各有半米,在其上用夾板將土舂實一段段上移壘成牆,最後屋頂用多重茅草遮蓋成四斜面。內部結構,通常由正房、前廊(相當於正房前廳)和耳房組成。
5、哈尼族具有特別的禮儀禁忌
路遇老人要親切地稱呼「阿波」、「阿匹」(爺爺、奶奶),並主動讓到路邊,讓老人先走。在屋內看見老人進來,要主動讓座。給老人遞煙、遞酒、遞茶要雙手捧上,躬身示禮。
給老人遞煙筒要握住煙筒的下端。在老人面前不能蹺二郎腿,不吹口哨,不高談闊論。走路不能從老人面前走過,要從老人身後繞過。殺雞時,雞頭、雞肝等要敬奉給老人。當然,當家裡有客人時,為了表示對客人的敬重,主人常把雞頭夾給客人。
E. 越南的哈尼族從哪裡來
(VOVworld)- 哈尼族是主要生活在西北山區的少數民族,其文化獨特,特色鮮明。
(VOVworld)- 哈尼族是主要生活在西北山區的少數民族,其文化獨特,特色鮮明。
哈尼族現有兩萬一千七百人口,主要居住在萊州、安沛、老街及越中、越老邊界沿線的一些省份。哈尼族已經定居下來,有的村寨多達60戶人家。他們通常在有生活和生產水源的山腰盆地居住。也許因為如此,哈尼族村寨風景總是那麼秀麗。
民族文化研究專家林伯南說:「哈尼族是幾百年前從北方遷移過來的民族。他們一般在越南山區生活,文化非常獨特,其中包括服飾。哈尼族傳統節日常與森林有關,體現了其對大自然和環境的適應能力。」
哈尼族村寨十分特別。住房背靠山坡,面朝山谷,意在讓家中的財產隨時豐盈。從遠處看,這些低矮的房屋形如蘑菇,在山腰上一個挨著一個,使得哈尼族那小小的村寨美如畫。哈尼族住房為土牆平房,符合當地高山氣候條件。在這些房子里,他們過得十分舒適,冬暖夏涼。
萊州省文化通訊局幹部阮友山表示:「哈尼族有別於其他多個民族的突出文化遺產是土牆平房。它既是各個家庭居住的地方,也是整個社區的公共場所。每一戶家庭是一個經濟單位,而每一間房子則體現了其對周圍環境特有的態度。只要研究哈尼族民房就可一窺該民族的的許多獨特文化。」
哈尼族素有修梯田、挖水渠的傳統。在農業生產中,哈尼族主要種稻、開梯田,但也有地方開坡地。他們常用牛拉車、拉犁,並在自家屋旁另闢一塊園地。哈尼族善於種植、畜牧,手工業相當發達,如編織、印染等。
盡管今天經濟交流十分方便,但大多數哈尼族人依然自己紡紗織布。哈尼族婦女勤勞,善於紡織,她們能完成一套服裝的所有工序,從繅絲、織布到縫紉。因此,哈尼族的民族服裝較為顯眼,與多個民族不同。這是哈尼族相比其他民族十分明顯的識別特點。
哈尼族文化悠久,別具特色。「區駕駕」節(Khu Gia Gia)、林神祭祀儀式、蓋被節等傳統節日也別具特色,具有深刻的人文性,體現了人與大自然的密切聯系。其中,「區駕駕」節是哈尼族歷史最悠久的大型節日。
林伯南接著說:「區駕駕節與哈尼族歷史文化息息相關。對山區居民來說,傳統節日常常帶有祈求萬物繁盛的意義。另一方面,它在民族文化保護中也體現哈尼族的社會凝聚力。」
在精神生活中,哈尼族有多種民歌、舞蹈、樂器和民間文學。民歌中有搖籃曲、請酒歌、送葬歌、賀新房歌等。
F. 雲南哈尼族祖先是越南來的嗎
不是,哈尼族是土生土長的中華民族之一的羌族分化而來。應該說越南北部的阿卡族的祖先是從中國過去的。因為大多數越南人是屬於東南亞的馬來人種,而越南北部的阿卡族和漢藏彝羌族有共同的祖先漢藏人種。
哈尼族與彝族、拉祜族等同源於古代羌族。古代的羌族原游牧於青藏高原。公元前384至前362年間,秦朝迅速擴張,居住於青藏高原的古羌人游牧群體受到攻擊,流散遷徙,出現若干羌人演變的名號。「和夷」是古羌人南遷部族的一個分支,當他們定居於大渡河畔之後,為適應當地平壩及「百穀自生」的地理環境和條件,開始了農耕生活。
哈尼族在於大渡河畔定居農耕之後,因戰爭等原因被迫離開農耕定居地而再度遷徙,進入雲南亞熱帶哀牢山中。
根據史籍記載,公元前3世紀活動於大渡河以南的「和夷」部落,就是今天哈尼族的先民,從公元4世紀到8世紀的初唐期間,部分哈尼族先民向西遷移到元江以西達瀾滄江地區。唐人文獻中,哈尼族的先民被稱為「和蠻」。
7世紀中葉,「和蠻」的大首領向唐朝進貢方物,唐朝在給雲南各族首領的敕書中列入了「和蠻」首領的名字,並承認他們為唐朝的臣屬。「南詔」、「大理」地方政權建立後,其東部的「三十七蠻郡」中,「官桂思陀部」、「溪處甸部」、「伴溪落恐部」、「鐵容甸部」等,都在今天哈尼族聚居的紅河地區。
10世紀(大理國時期),哈尼族開始進入封建領主制社會。
元朝征服「大理」政權後,設置元江路軍民總管府隸屬雲南行省。
明朝在雲南少數民族地區推行土司制度,哈尼族部落首領由明王朝授予了土職官銜,並受所隸流官的統治。
清朝在雲南實行改土歸流,廢除哈尼族地區的一些土官,流官制度代替了部分地方的土司制度,但思陀、溪處、落恐、左能、瓦渣、納埂、犒牾卡等地土官仍被保留下來,土司仍然是這些地區的統治者。
1853年(清咸豐三年),哈尼族貧苦農民田四浪(又名田政、田以政,墨江縣人)在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下,聚集三千多哈尼族、彝族、布朗族貧苦農民在團田鄉綠葉凹壁村舉行起義,迅速佔領了哀牢山中段地區。
1856年,田四浪領導的起義軍和彝族李文學領導的起義軍共同聯合作戰,起義軍在經濟上實行「庶民原耕莊主之地,悉歸庶民所有,不納租,課稅二成,荒不納」的土地綱領,得到各族貧苦農民的擁護。
1895年,法國強迫清政府割讓哀牢山南部的「十五猛」中的猛蚌、猛賴、猛梭、猛烏、烏得等5個「猛」地區。
1900年,蒙自的漢、哈尼、彝等各族奮起反抗,焚燒了侵略者在蒙自開設的洋關。法國以此為借口,出兵侵佔十五猛中的猛丁(今金平縣龍膊地區),哈尼族和各族人民擊退了侵略軍。
1917年,元陽縣猛弄和金平縣猛丁地區近兩百個村寨爆發哈尼、苗、彝、傣等族聯合大起義,起義軍領袖是元陽哈尼族貧農婦女盧梅貝。
1925年和1935年,法國兩次出兵侵擾紅河、綠春、金平、江城等地,受到哈尼族和各族人民的英勇反擊。
中華民國建立後,國民政府在紅河南岸哀牢山區逐步改土歸流,推行區、鄉、鎮制度。但土司區仍為「流官不入之地」,土司制度仍然完好無損。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 ,土司封建領主制度被廢止。
1951年4月,中央民族訪問團到紅河地區訪問,帶來了黨中央對各族人民的熱情關懷,使哈尼族人民受到極大的鼓舞。
1951年,中央民族訪問團幫助成立蒙自專區民族民主聯合政府和元陽縣民族民主聯合政府。[
1952年初,盤踞在哈尼族地區的土匪、特務已基本肅清,社會秩序安定,開始進行民主改革,發展生產創造。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頒布了「民族區域自治實施綱要」,同年,哈尼族地區成立了「紅河哈尼族自治縣人民政府」,及區、鄉級的「元陽縣太和哈尼族彝族傣族聯合自治區人民政府」、「元陽縣麻栗寨哈尼族自治鄉人民政府」。
1953年,西雙版納「格朗和哈尼族自治區」建立。
1954年元旦,成立紅河哈尼族自治區。
1957年,紅河哈尼族自治區與蒙自專區合並建立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哈尼族,是跨境而居的國際性民族,也是中國少數民族之一,是中國的一個古老的民族。哈尼族主要分布於中國雲南元江和瀾滄江之間,聚居於紅河、江城、墨江及新平、鎮沅等縣,和泰國、緬甸、寮國、越南的北部山區(稱為阿卡族) 。
哈尼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與納西族相似。現代哈尼族使用新創制的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