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曼德勒山頂上是什麼佛塔
A. 長得像奶油蛋糕,深受女生喜愛,是緬甸哪個佛塔
去過緬甸的朋友都知道,緬甸最不缺的就是佛塔了,大千世界無奇不有,緬甸有很多非常有個性的佛塔,位於曼德勒就有這么一座網紅佛塔,深受女性的喜歡,在網上非常火爆,而且形狀長得非常的像奶油蛋糕,拍起照來又很好看,已經成為了曼德勒的網紅打卡地了。
B. 緬甸什麼地方最好玩
1、仰光
仰光,緬甸最大城市,位於緬甸南部的伊洛瓦底江三角洲,仰光有著無數或鍍金或白石的佛塔,佛塔中最著名的是馳名世界的大金塔,它位於市北聖山,居全城最高點。仰光依然保持著作為港口城市輝煌時期的殖民地特色。每年4月這里都要舉行隆重盛大潑水節。
C. 有沒有曼德勒王宮的詳細資料
曼德勒皇宮位於古城內正中央,原為緬甸最後一個王朝貢榜王朝的皇宮,二次世界大戰時被火毀,現在原址重建。1989年,緬甸政府開始依據歷史圖片和資料重建,恢復了89個主要大殿,1996年9月竣工並對公眾開放。
曼德勒皇宮,皇宮有兩個地方必定要到,一個是高三十三公尺的瞭望塔,爬上一百二十一級樓梯後,便會鳥瞰整個皇宮及曼德勒市的景色。另一個必到地方是博物館,在這里展出緬甸王用過的物品、少量家俬、相片等等,是唯一可以了解到緬甸歷史的地方。王宮面積不大,但裡面的建築也很多,有皇帝上朝召見群臣的大殿、居室、嬪妃居住的一大片後宮,金瓦紅牆,都是緬式風格,可惜都沒有傢具陳設。內有古代緬甸文化博物館,展出當年宮廷的服裝、用品和佛教藝術。
曼德勒皇宮是四方形,長寬各為2000米,宮殿廣場上的房屋層層遞進,分為東西兩片,東片住著男眷,西片住著女眷,兩部分之間的金鑾殿,正中高高地安放著神聖的國王的獅子寶座。寶座的下面的大廳就是國王舉行典禮和接見外國使者的地方大廳和寶座之間各族台階,象徵著王權高高在上。寶座後面的內廳供奉著「奈特」——「馬哈吉里」的雕像。「奈特」是緬甸的神靈,有天、地、山、水等等的自然神靈,也有家族和部族的祖先,甚至還有奴隸。「馬哈吉里」保佑著皇權和皇家的世代安康和繁榮。
皇宮的建築呈現了強烈的蒲甘風格,層層向上,一層比一層小,總體看起來像蒲甘寶塔。建築群全是紅牆,邊沿是黃色。皇城有高達9米的城牆圍住,底部寬3米。每隔200米就有一個塔樓。寬為60米的護城河外的木欄桿把皇城和外面世界隔開。
皇宮呈正方形,邊長3.2公里,有四道主門,八道邊門。紅磚宮牆,牆外有寬闊的護城河。宮內有104座大小殿宇,整片建築群均為木結構,精雕細刻,宏偉壯麗。
整個皇宮呈正方形,為木結構建築,宮內大大小小共有104座廟宇,建築以紅色、金色為主,遠觀耀眼奪目、金碧輝煌,近看雕廊畫柱、精美絕倫。
皇宮由緬甸特有的珍貴樹種——柚木建造而成,有著不易裂、耐腐蝕的特點,封建緬甸王朝也將柚木定為皇家木料,皇宮、皇城均用此木建造。
不幸的是,如此宏偉壯觀的皇宮在二戰中被毀,緬甸政府於1989年進行了重建,現在已經部分恢復了歷史的勝景。
曼德勒山景區,位於曼德勒市區北部,舊稱羅剎女山,是緬甸著名的佛教勝地。曼德勒山不高,只有二百三十六米,但卻是整個曼德勒市最高的地方。從山上眺望,曼德勒全城和伊洛瓦底江景色盡收眼底。曼德勒是觀看日落必到勝地。曼德勒山雖然不高,但座擁在市區之畔。著名的緬甸母親河—伊洛瓦底江從天邊宛然而來,彎彎曲曲繞過曼德勒山,向肥沃的平原流去,從山腳下沿著山坡逐級而上,有一千七百個台階,沿途有八大寺廟。清晨太陽從曼德勒山後冉冉升起。山頂的塔尖以及綿延下來的塔廊,彷彿是一個剪紙的造型。 上到山頂是一個印度教的神廟,四周是一根根方形的柱子,柱子上用玻璃鑲嵌成棱形的圖案,柱子之間斗拱相連,迴廊貫通,在早晨的陽光下奪目耀眼,晶瑩剔透,許多當地的緬甸人在印度教的神物 — 金環眼睛蛇的造型前,虔誠禮拜,不時把折疊好的緬幣放到蛇頭上。參觀曼德勒通常從曼德勒山開始,這里以觀賞落日時的城市全貌和江景著稱,登山道路艱難。如今登山有纜車,上塔有電梯。曼德勒山斜坡上修了台階,每隔一段就有一個廟宇。台階共有1729級,直通山頂,攀登起來並不十分困難。 在半山腰處會見到一個大廟,據說,廟內有佛陀的3塊遺骨。 走完路程的2/3,路旁立著一尊鍍金的施依亞塔佛的塑像。他的手伸出去指著大皇宮的位置,造型非常獨特,它是在明登國王的金色之城動工之前樹立的,象徵佛的預言。曼德勒的名字也是來自這座城內最高的山丘——曼德勒山。當年釋迦牟尼宣揚佛法時路過此山,指著山下廣袤的土地,預言2400年後,這里會出現一座繁華的大城。曼德勒果然不負所望,在敏東國王的統治下,30年的榮景在歷史中點綴成不朽的一頁。旅客可搭乘「最多」可擠32人的小包車登上曼德勒山腰,再乘手扶電梯上山頂,省卻以往須一步一腳印的拾階1700多級而上。俯瞰曼德勒全景、729章經的庫特多佛塔、庄嚴的皇城、護城河以及浩瀚的伊洛瓦底江均盡在腳下。
世界上最大的書在緬甸,它不是寫在紙上的,而是雕刻在石頭上的。這部巨大的石書坐落在緬甸中部城市曼德勒的曼德勒碑林佛塔。曼德勒又叫瓦城,建於1857年,是最後一個緬甸王朝的首都,位於仰光以北668公里,有「寶石之城」的美譽,它是緬甸第二大城市,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一個世紀以前的首都,一部分是現代化城市。曼德勒有著豐富的文化遺產,古跡居緬甸全國之最,以佛塔眾多而著名。曼德勒碑林佛塔又名石經院,以「天下最大的書」著稱於世。塔院面積13英畝,中央有一高聳的佛塔,四周有729塊緬甸大理石碑林相圍,上刻有全本三藏經文。石碑長5英尺,寬3.5英尺,厚度為5英寸。每塊石碑都建有塔亭。碑林佛塔由貢榜王朝敏東王所建,1860年10月始建,1888年5月完工,耗資2.065億銀元。1870年至1871年,敏東王在曼德勒召開了第五次佛教集結大會,校對三藏經。敏東王曾宣布發現石碑上有一錯字者獎賞一個金元寶,結果無一差錯。這里的三百餘座塔中都有一方刻滿經文的石碑﹐相傳這些經文是當年唐僧西天取經的全部詩經。曼德勒碑林宏偉壯觀,是緬甸一處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景點。
D. 曼德勒山的介紹
曼德勒山是佛教名山,舊稱羅剎女山。曼德勒城就是因為這座山而得名。曼德勒山高236米,山上共有231座大佛塔和寺院,1000多座的小寺院。從東、南、西三個方向各有一條石階通往曼德勒山的山頂,沿途有著名的八大寺廟。
E. 緬甸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萊茵湖是緬甸最大、最美的湖泊,位於緬甸東部的撣邦高原上,海拔約900米,南北長22公里,東西寬約11公里。萊茵湖周圍有很多幽密的水道,散落著200多個村子,獨特的建築是當地的一大景觀。
F. 有一個佛塔,中間有一個圓形金黃大尖塔,周圍有許多類似的小尖塔
應該是這個
仰光大金寺或雪德宮大金塔
(英語:Shwedagon Pagoda;官方稱為:Shwedagon Zedi Daw)是一座位於緬甸仰光的窣堵坡(佛塔)。其高度為98米,表面則鋪上了一層金,再加上它是位於皇家圓林西的聖山Singuttara之上,所以這座塔也就在仰光市天際線中獨占鰲頭了。它是緬甸最神聖的佛塔,因為它供奉了四位佛陀的遺物,包括是拘留孫佛(Kakusandha)的杖,正等覺金寂佛(Konagamana)的凈水器,迦葉佛(Kassapa)的袍及佛祖釋迦牟尼的八根頭發。
金碧輝煌的緬甸仰光大金塔,與印度尼西亞的婆羅浮屠塔和柬埔寨的吳哥窟一起被稱為東方藝術的瑰寶,是馳名世界的佛塔,也是緬甸國家的象徵。緬甸人稱大金塔為「瑞大光塔」,「瑞」在緬語中是「金」的意思,「大光」是仰光的古稱,緬甸人把大金塔視為自己的驕傲。
一、歷史
在不少的傳說中記載此塔是在2500年前建成的,而考古學家相信此塔是由孟族(Mon)在公元六世紀至十世紀所建成的;可是,有佛教僧侶寫的文獻記載這塔在佛祖死前(公元前486年)已建成了;與考古學家的意見有異,所以此問題仍是頗具爭議性的。而這佛塔的傳說則由一對遇見佛祖的商人兄弟開始——他們收到了佛祖的八根毛發,准備送到緬甸供奉。該對兄弟到了緬甸,在當地國王的幫助下找到供奉不少佛祖寶物的聖山。當該八根佛祖毛發在兩人的金匣子取出供奉時,有些不可思議的事發生了:
「(譯)這是一個撼動人神的騷動,從發絲散發出來的光穿透天(堂)地(獄),使盲的能見,聾的能聽,啞的能說得清楚;而且天降旱雷,地動山搖,連須彌山也受到影響,寶石像雨般從天而降,深度達至膝下而止;在喜馬拉雅山上的樹,即使不在開花的季節中也紛紛開花結果了。」
該佛塔在建成後日久失修,直至1300年中由勃固王頻耶陀努(Binnya U)重建該塔至18米高,其後經過多次重建,直到15世紀,塔的高度才達至98米。在隨後的數個世紀中,該佛塔在多次地震中遭受破壞。而在1768年地震中,塔頂則被震毀。而現在的塔頂是由貢榜王朝的白象王興彪辛(Hsinbyushin)所建的。而新的塔尖(緬甸語為hti)則在1871年英國入侵南緬後由緬甸王敏東敏(Mindon Min)捐贈。
二、設計
塔基周長433米,周圍有由木石建成,風格各異的64座小塔和4座中塔,塔有四個入口(mouk)皆有石獅把守,而在入口後則有一連串的梯級直達至山上的平台。在東及南面的入口有售賣金箔、香燭、鮮花等祭祀用品及幸運符、佛像、書籍、傘子之類紀念品的攤檔;而在南大門兩旁則有一對「chinte」的獅身人面像把守,見圖。在一連串梯級上面,則有第二位佛陀Konagamana的像。塔底是由磚塊砌成,並覆上金塊。在塔底之上則為寺廟的梯台(pyissayan),是寺廟的核心部分的開始,故只有僧侶及男性才能進入。在更上的地方,就是其鍾型的部分(khaung laung bon),在其上面則是經幡(baung yit)及倒轉的缽(thabeik),再接著的是蓮花瓣(kya hmauk kya hlan)及蕉的花蕾(nga pyaw bu)。而最上面的金傘(hti)有5448粒鑽石及2317粒紅寶石。在塔的尖端,則有一顆被稱為sein bu,重76卡拉的巨鑽。而在塔的周圍則懸掛著1065個金鈴和420個銀鈴。
塔身所鋪的金是由真正的金塊製成的,把塔的磚石結構覆蓋。而金則是由緬甸上下各階層的人捐贈出來的。這傳統是由十五世紀自孟族女皇開始流傳至今。塔內則有壁龕里供奉著玉石佛像。
大金塔始建於 585 年,初建時只有 20 米高,後歷代多次修繕。15 世紀的德彬瑞蒂王曾用相當於他和王後體重 4 倍的金子和大量寶石,對此塔作了一次修整。現在塔的高度是112米,是1774 年阿瑙帕雅王的兒子辛漂信王修建的,本次修建時,在塔頂安裝了新的金傘。
金塔底座周長427米,塔頂有做工精細的金屬罩檐, 檐上掛有金鈴1065個,銀鈴420個,並鑲嵌有7000顆各種罕見的紅、藍寶石鑽球,其中有一塊重76克拉的著名金鋼鑽。塔身經過多次貼金,上面的黃金已有7000公斤重。 大金塔四周有68座小塔,這些小塔用木料或石料建成,有的似鍾,有的象船,形態各異,每座小塔的壁龕里都存放著玉石雕刻的佛像。大金塔左方的福惠寺,是一座中國式建築的廟宇,為清朝光緒年間當地華僑捐資建造,成為大金塔地區古老建築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
大金塔的形狀像一個倒置的巨鍾,用磚砌成,塔身高 112 米,塔基為 115平方米。塔身貼有 1000 多張純金箔,所用黃金有 7 噸多重。塔的四周掛著1.5 萬多個金、銀鈴鐺,風吹鈴響,清脆悅耳,聲傳四方。塔頂全部用黃金鑄成,上有 1260 公斤重的金屬寶傘,周圍嵌有紅寶石 664 顆,翡翠 551 顆,金剛石 443 顆。整座金塔寶光閃爍,雍榮華貴,雄偉壯觀。
大金塔東南西北都有大門,門前有與中國寺廟前常有的守門獅子一樣,各有一對高大的石獅。門內有長廊式的石階可登至塔頂,階梯兩旁擺滿商攤,有用木、竹、骨、象牙等雕刻的佛像和人像,有供佛用的香、燭、鮮花,還有各種緬甸的風味小吃。
階梯上面是用大理石鋪成的平台,平台中央是主塔。塔內供奉著一尊玉石雕刻的坐卧佛像和羅剎像,刻工細膩,端莊秀美。塔的四周有 64 座形狀各異的小塔環繞,有的像鍾,有的似帆,有石砌的,也有木製的。這些小塔的壁龕里都有形態各異、大小不同的玉佛。塔上的四角都有一個較大的牌坊和一座較大的佛殿;塔下的四角都有緬式獅身人面像。
在大金塔的東北角和西北角,各有一口古鍾,一口重約 40 噸,一口重約16 噸。古鍾色彩斑斕,是 1741 年和 1778 年由兩個在位緬王捐建的。緬甸人視西北角的古鍾為吉祥、幸福的象徵,認為連擊三下,就會心想事成,如願以償。
大金塔的東南角,有一棵菩提古樹,相傳是從印度釋迦牟尼金剛寶座的聖樹圃中移植而來的。塔的左方有一座清光緒年間由華僑捐款建造的名為「福惠宮」的中國廟宇,塔的南側還有一個專門陳列佛教信徒和香客們捐贈物品的陳列館。
氣勢宏偉、建築精湛的仰光大金塔,不僅是世界建築藝術的傑作,也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價值最昂貴的佛塔。每逢節日,很多人都到這里拜佛,人們進入佛塔時必須赤腳而行,就連國家元首也不例外,否則就被視為對佛的最大不敬。
1989年9月,緬甸政府對大金塔又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修繕,拓寬了4條走廊式的入口通道,在塔的四面安裝了有玻璃窗的電梯,使大金塔更加宏偉壯觀和富麗堂皇。因為此塔建在仰光市北茵雅湖畔的聖山上,所以不管人們站在市內的哪一個位置,都能看見金光燦燦的塔頂。如果站在塔頂上,仰光市全貌可一覽無余。
三、儀式
訪客在入寺前必須把自己的鞋子脫掉。而在東及南的梯道上則有闊的階梯及傳統的店鋪;在南方的梯道有升降機,而在較少人用的西通道也有電梯以方便遊客。緬甸人會在塔前以順時針繞行的。緬甸人相信人出生的日子會決定其星座,這樣的星座有八個,分別代表一星期的七天及星期三的上、下午,而星座則有八種的動物,有鵬鳥、虎、獅、有牙象、無牙象、鼠、天竺鼠及龍,分別代表在星期日至星期六齣生的人。而每一個星座則有一個佛相,而信眾則向其佛相供奉花,旗子及潑水以祈禱及許願。而塔的地基則為正八邊型,並被較少的神龕圍著,而八這字則代表了一星期的各天,也就是緬甸人的八個星座。
四、大金寺在文藝創作上的引用
Rudyard Kipling 於1899年在其作品From Sea to Sea and Other Sketches-- Letters of Travel vol.1 記載了他在10年前 (1889年)到大金寺游覽的事。節錄如下,而全文則有見於下方連結:
「一個金色的神秘物從地平線而起,一個令人嘆為觀止的奇跡在太陽下閃耀,它的形狀既不是伊斯蘭的圓頂,也不是印度教的尖塔。它在綠色的地上聳立著,而在塔下只有倉庫,棚子等作陪襯。我正在想,有甚麼神是不能被我國壓制的? 」
「我的同伴說:『那兒是和魔鬼有關 (Shway Dagon),把它拆掉吧!!』但這塔是不應該受到咀咒的,因為它是我們佔領仰光的原因,而且它更驅使我們在這土地上發現更多富饒珍貴的東西。這地到了現時為止,和在印度所見到的分別不大,但那圓頂彷佛向我們告訴這就是與別不同的緬甸。而我的同伴隨後便說它算是一座著名的舊寺廟現在東宇——曼德勒的路開放了,朝聖者從四方八面而來向這塔朝拜。它曾在地震中沒了大金頂,所以在它周圍搭了棚,而且你應該在拆了棚後去看這塔,因為它又重新再鋪上金了。」
五、戰爭及入侵
1608年,葡萄牙探險家菲力佩·德·布里扥(在女火、緬甸語中被稱為Nga Zinka)在大金寺搶掠,把由達磨悉提王(Dhammazedi)捐贈,重30噸的大鍾帶走,目的是為了鑄炮,但他在橫渡勃固河途中,被盜去鍾掉進河裡,從此便消失於水中了。
兩世紀之後,大英帝國在1824年5月11日第一次英緬戰爭中登陸仰光,並立刻佔領了大金寺作為英軍的要塞及司令部,原因是取其在城中為於高處的地利。而大金寺的塔則在英軍撤離後仍予以保留。該寺在佔領期間遭受破壞,而且更有一軍官為了興建彈葯庫,更曾在塔下鑽洞。而在塔中的另一個於1779年鑄造的大鍾也被英軍運去,試圖把它運到加爾各答,但也是和上面的事件一樣,大鍾也掉在河裡而不知所終。英軍嘗試把它打撈,但不成功,而當地人則以復原佛塔的條件幫助英軍,英軍答應他們的要求;潛水員在鍾底紮起百多條竹枝,並最終可以令該大鍾浮起。這一個鍾常與42噸重,在1841年由沙耶瓦底王(Tharrawaddy)捐贈的香鍾(Gandha)有所混淆,香鍾上鋪有20公斤的黃金,極其奢華之至,而它的大少更只是僅次於在大金寺東北角一亭中的明宮鍾。
在第二次緬甸戰爭中,英軍在1852年4月再次佔領大金寺,而且軍隊更佔領至1929年,時間達77年之久;但當地的人民則可以進入寺廟參拜的。
六、政治角力場
在1936年,緬甸發生第二次大學生罷課事件,而大金寺則為他們駐扎的基地。在1946年的一月,昂山將軍在大金寺向聚集的人群發表了向英國政府表達獨立要求的宣言,而在42年後的1988年8月26日,昂山的女兒,昂山素姬在塔前與500,000人舉行集合及演說,向軍政府表達民主訴求,並召集了8888起義,為第二次獨立作出努力。
G. 緬甸的大金塔
佛國緬甸,佛塔眾多,無論是在繁華的城鎮,或是窮鄉僻壤,到處都可見到佛塔,它們屹立在江河湖畔、高山之巔、鬧市中心和村頭寨尾,反映了緬甸悠久的歷史,點綴著南國的錦秀山河。據說,若把全緬甸的佛塔排成一行縱隊,全長可達1300多公里,由此可見緬甸的佛塔之多,所以人們把緬甸稱為「萬塔之邦」或「佛塔之國」。
仰光位於緬甸南部伊洛瓦底江下游的三角洲上,距安達曼海僅35公里,是緬甸的首都和最大城市,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城市呈矩形,面積約350平方公里,人口約400萬,居民中的90%為緬甸人,其餘為華人、印度人等。舊城建在一條山樑上,新城分布在四周的三角洲沖積地,因少橋梁,城市被限制在河流環繞地區內。北面為高級住宅區,工業區沿仰光河附近甘馬育伸延到北面的水盛,東部的丁千遵也是工業區,在仰光河和勃生堂溪交匯處則是主要的商業區和部分政府機關所在地。
仰光原稱大袞(Dagon),只是一個很小的城鎮,主要以瑞光大金塔(Shwedagon Pagoda)而聞名。直到1755年國王Alaungpaya賜名後才改稱「仰光」,緬語「戰爭結束」之意。1855年緬甸成為英國的屬地,英國人把緬甸的首都從曼德勒(Mandalay)移到了仰光,用來把它作為出口柚木等商品的港口。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日軍佔領,1948年緬甸獨立後定都仰光。
仰光是一座充滿濃郁東方民族色彩的現代化城市,街道多狹窄;現代化建築與傳統白尖頂、黑柏油漆的木屋交錯排列;佛塔、寺廟遍布;到處是鮮花和常綠植物;市民多著色彩美艷的紗籠和拖鞋;神鳥烏鴉在街上仰首闊步,有著吃不完的信物,車輛也要為其讓路……這里少有大城市的喧囂繁鬧,夜總會、賭博、賽馬更在取締之列,令西方遊客恍若進入另一世界。
30年代,仰光遭受到嚴重的地震和海嘯的重創,在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又成為同盟國和日本的戰場。雖然之後仰光進行重建的工作,但是再也無法恢復成為過去英國統治時期的商業重鎮。到了20世紀,更因為緬甸軍政府所採取的孤立政策,讓這個城市的經濟一蹶不振。仰光的工業近幾年開始發展起來,全國30%的產業工人都集中在仰光。仰光兼有海港、河港,港口寬闊,有延伸碼頭13個,吃水9米的萬噸遠洋輪可直抵城下,全國30%的稻米、礦石、木材、棉花輸出和貿易多在此進行,仰光成為緬甸全國的貿易中心。
作為「佛塔之國」首都的仰光,有著無數或鍍金或白石的佛塔,陽光下溢彩流金、熠熠生輝,成為仰光一大勝景。佛塔中最著名的是馳名世界的大金塔,它位於市北聖山,居全城最高點。歷史上仰光經歷過火災、戰火和經濟簫條,但依然保持著作為港口城市輝煌時期的殖民地特色。每年4月這里都要舉行隆重盛大潑水節,以期滌舊迎新。
景點列表:瑞光大金塔、喬達基寶塔、斯雷寶塔、國立博物館、慶福宮、皇家湖、仰光人民廣場、仰光唐人街、茵雅湖、Sware Taw Myat Pagod佛塔、班都拉公園、獨立紀念碑、世界和平塔。
H. 緬甸最美白色寺廟,為何這里可以深受女性遊客喜愛
緬甸作為我國的鄰國,也是東南亞地區比較有代表性的國家,近些年我國去緬甸旅遊的人數也在不斷攀升,可以說帶動了緬甸旅遊業的發展。而緬甸本土的風土人情和民俗文化也很有特色,廣受大家的喜愛。今天小編想給大家介紹的是緬甸最美的一座寺廟,據說非常受女性遊客的喜愛。那麼這座寺廟有什麼特別之處呢?跟著小編一起去看看吧。
緬甸這座最美的寺廟就是坐落在曼德勒的辛比梅寶塔。這座寶塔無論從建造歷史還是建造風格都不同於緬甸的其它寺廟,具體有哪些不同呢?咱們接著往下看。
這就是今天小編想給大家介紹的緬甸最美的辛比梅白色寺廟,它在緬甸千萬座寺廟之中絕對獨樹一幟,如果你去緬甸旅遊,千萬不要忘記來這里,它的美絕對不會讓你後悔的。
I. 仰光大金塔有哪些結構
緬甸。緬甸大約在公元5世紀開始盛行佛教。歷代統治者都十分推崇佛教,大約到11世紀中葉,在蒲甘王朝的統治者阿努律陀國王統治時期,緬甸從斯里蘭卡正式引進上座部佛教——小乘佛教,並且用緬文拼寫了巴利文的三藏典籍。從此,整個剛剛統一的緬甸開始成為信奉單一的上座部佛教國家。蒲甘王朝大興佛事,史有「建寺王朝」的稱號。據說,在方圓僅26平方公里的蒲甘城,竟造有佛塔440多萬座,號稱「四百萬寶塔城」。
後代封建國王也十分重視佛教。如緬甸最後一個王朝曼德勒王朝,對於佛教推崇更甚。曼德勒城,梵語即「多寶之城」,其中有一個世界著名的佛教聖地——曼德勒山。傳說,2400年前,釋迦牟尼曾派弟子阿南陀來到這里宣講佛法。現在,山上寺院的佛龕里還供奉著釋迦牟尼的遺物,從山麓到山頂有一條長廊,一層層蜿蜒而上,共有3380多級。山上有8座大寺院,裡面有許多佛像,大部分用金箔包身。其中有一尊釋迦牟尼的木雕立像,高達9米,手中持念珠,姿態美妙,栩栩如生。
緬甸真可謂崇佛之極。但是,在如此眾多的佛教建築中,只有仰光大金塔最為傑出。
仰光大金塔坐落在仰光市區北部茵雅湖畔一座林木蔥翠的登哥德拉聖山之上,像一隻覆蓋在地上的巨鍾。緬甸人稱仰光大金塔為「瑞大光塔」。在緬甸文字中「瑞」是「金」的意思,「大光」是仰光的古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