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毒蛇是什麼
Ⅰ 雲南發現一種毒蛇新品種,外形與銀環蛇相似,它是被如何命名的
近些天在雲南盈江,我國專家團隊發現一種外形與銀環蛇十分相似的毒蛇新品種,要是不注意分辨的話,從外表看來還真會把它當作銀環蛇。為了給這種毒蛇一個比較容易記住的命名,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弘揚我國的傳統文化,中科院決定將其命名為“素貞環蛇”。“素貞”是《白蛇傳》中女主角、千年白蛇精白素貞的名字,而專家們發現的素貞環蛇也有許多白色的橫紋,與白蛇相對接近,將其命名為素貞環蛇比較貼切,也容易讓人記住並形成深刻印象。
除了外表相似之外,素貞環蛇所分泌的毒素和銀環蛇也差不多,都是一種含有強烈神經毒性的劇毒液體。至於用銀環蛇的抗毒血清,能不能對素貞環蛇的毒液起作用,目前還是個未知數,需要專家團隊做後續的進一步研究。素貞環蛇雖然是新發現的毒蛇物種,目前在國內也只知道分布在雲南盈江縣,但其實在緬甸北部克欽邦等地也有分布。
Ⅱ 最近上班時在緬甸邊界發現一條好看的蛇,誰知道這是什麼蛇
緬甸那裡車是比較多的,所以我們也不知道它是什麼蛇,還是毒蛇,還是能吃的蛇離他遠一點,省得咬住事情更麻煩
Ⅲ 世界的十大毒蛇的種類及其分布狀況
排行榜不唯一。各種榜單都有,以下是其中一種。
10. Tiger Snake虎蛇
虎蛇分泌強烈的神經毒素、凝固劑、溶血素及蛇類特有的肌肉毒素,不同類型虎蛇的蛇毒半數致死量各不相同,從查普爾島虎蛇品種的0.4的半數致死劑量到可以低至0.12的半島虎蛇。被虎蛇咬傷,如何沒有及時治療可迅速導致呼吸麻痹,甚至60%的會導致死亡。
9. Desert Horned Viper沙漠角蝰蛇
沙漠角蝰,其特點是在每個眼睛有個很容易識別的小喇叭。它是著名的邊繞組的舉動。它壓在沙子的重量,使其能夠跨越砂的松面移動。沙漠角蝰通常在北非和中東發現。科學家們在沙漠角蝰的毒液毒性的變化半數致死劑量從0.4到0.1不等。
8. Common Krait金環蛇
常見的金環蛇通常吃蜥蜴,小型哺乳動物和其他蛇類。是什麼讓這條蛇很危險的是,在你睡覺的,它往往攻擊你。你甚至可能沒有意識到,蛇咬你,因為它的叮咬是無痛的。你可能會認為你只是被蚊子或螞蟻咬傷。常見的金環蛇的毒液需要幾個小時才能生效,但它可以通過呼吸衰竭致死。這條蛇是在印度常見。這是導致數量最多的毒蛇咬傷病例在南亞的品種之一。常見金環蛇具有半數致死量0.09。
7. Boomslang 非洲樹蛇
非洲樹蛇是一種小型,美觀,顏色鮮艷的蛇。其毒液是通過其釋放的尖牙的後部,而不是在前面。蛇咬傷的效果通常會幾個小時後顯現出來。它可能會導致內部和外部出血,因為血液凝固過程被禁用。非洲樹蛇是在非洲發現。它並不像咄咄逼人其他類型的蛇,因為它一般不主動進攻,比起喜歡進攻來寧願撤退。而引起的非洲樹蛇的叮咬死亡病例比較少見,但它仍然是危險,半數致死量0.07。
6. Tiger Rattlesnake 虎斑響尾蛇
虎斑響尾蛇是身上帶條紋的蛇,在墨西哥西北部和美國西南部常見。它被認為是所有響尾蛇中最高毒性的蛇。任何虎響尾蛇咬傷,應被視為一個重要的緊急情況。專家對虎響尾蛇的毒液強度不同的意見,但它半數致死量可以低至0.06。
5. Black Mamba 黑曼巴
黑曼巴是一個大的,黑色的,長的,快速和致命的類型的蛇。它被列為世界上最快的蛇,第二最長的??毒蛇。它可以以14英里每小時的速度移動,它有8.2英尺的平均長度。黑曼巴的毒蛇咬傷的效果可以感覺到在30分鍾到一個小時。它可以通過心臟發作或呼吸衰竭意味著死亡。幸運的是,抗蛇毒已經被創建,以防止從死亡黑曼巴的毒蛇咬傷。它的毒液具有0.05的半數致死量。
4. Eastern Brown Snake 東部棕蛇
東部棕蛇是另一個致命的蛇。它的毒液含有凝血劑和神經毒素。它通常在澳大利亞發現。有在東部棕蛇的毒液的毒性不同的報告。其半數致死量為0.05-0.03。
3. Russell』s Viper 蝰蛇(羅素的毒蛇)
蝰蛇(羅素的毒蛇)是另一個致命的蛇。是什麼使得它比其他類型的蛇更危險了,它生長在開闊的田野和茂密的地區,或地方的人居住。這條蛇是在印度,泰國,緬甸和常見。在緬甸毒蛇咬傷死亡中它佔90%。其毒蛇咬傷的一些影響,包括廣泛出血,壞死,腫脹,疼痛,嘔吐。它可以引起心臟,呼吸,或腎功能衰竭。不幸的是,羅素的毒蛇沒有固定的抗蛇毒血清,這取決於那裡的蛇。它有著0.03的半數致死量。
2. Taipan 太攀蛇
太攀蛇也被稱為凶蛇,由於其毒液的兇猛。相反,它的另一個名稱,太攀蛇實際上是深居簡出的的意思。咬住獵物後,它通常會先撤退,等待它的獵物死去。它被列為世界上最惡毒的蛇。太攀蛇是在澳大利亞發現。它的毒液會凝塊的血液,並阻止血管。雖然抗蛇毒已經發明,但是被太攀蛇咬傷的恢復期仍然可以是痛苦和緩慢的。其毒液的毒性范圍可以從0.03 半數致死量到低至0.01。
1. Sea Snake 海蛇
海蛇是蛇的一個大類。有些海蛇可能具有比眼鏡蛇的毒液危險八倍的毒性。其毒性取決於海蛇的種類,半數致死量范圍從0.04的杜波依斯礁海蛇,到半數致死量低至0.01的寶翠園海蛇
Ⅳ 世界十大毒蛇
世界毒性最強的十大毒蛇排名
第十名:響尾蛇
響尾蛇是一種管牙類毒蛇。它的毒液屬於血循毒。體長一般約1.5~2米。身體呈黃綠色,背部具有菱形黑褐斑。尾部末端具有一串角質環,為多次蛻皮後的殘存物。遇到敵人會迅速擺動尾部的尾環,發出響亮的聲音,致使敵人不敢近前,因此,故稱為響尾蛇。
大多數的響尾蛇的毒素都是具有破壞血液組織的,少數如小盾響尾蛇的毒液還包含了能攻擊神經系統的功能。而響尾蛇最為可怕之處在於其死後一小時內,仍可以彈起施襲。這種蛇即使已經被人擊斃,甚至頭部切除後,仍有咬噬的能力。
第九位:眼鏡蛇
眼鏡蛇是眼鏡蛇科的一屬,其成員大多被統稱為眼鏡蛇。雖然世上也有不少其他蛇類的名字包含「眼鏡蛇」,例如眼鏡王蛇、水眼鏡蛇、唾蛇等等,但它們因演化親緣性不足而並不歸為此屬。甚至眼鏡王蛇還會撲殺眼鏡蛇為食。
多數眼鏡蛇體形很大,可達1.2-2.5米長眼鏡蛇的毒液是高危性混合毒液。眼鏡蛇最明顯的特徵是其頸部皮褶。該部位可以向外膨起用以威嚇對手。眼鏡蛇被激怒時,會將身體前段豎起,頸部皮褶兩側膨脹,此時背部的眼鏡圈紋愈加明顯,同時發出"呼呼"聲,藉以恐嚇敵人。
第八:莽山烙鐵頭
莽山烙鐵頭蛇是中國特有的巨型毒蛇種,1990年才為學術界發現而被命名加以科學記載。截止到2013年僅知分布於中國湖南省宜章縣境內莽山自然保護區幾千公頃的狹小范圍內。
它是目前已知中國的毒蛇類里的最大型蛇種,迄今發現的莽山烙鐵頭蛇的活體,最重的為8.5公斤。該蛇類逐漸稀少以瀕臨滅絕。每條莽山烙鐵頭蛇的價格一度被炒到100多萬元。它屬於國家特級保護動物,可以說比大熊貓更加珍貴。
第七:眼鏡王蛇
眼鏡王蛇又稱山萬蛇、過山峰、大扁頸蛇、大眼鏡蛇、大扁頭風、扁頸蛇、大膨頸、吹風蛇、過山標等。雖稱為「眼鏡王蛇」,但此物種與真正的眼鏡蛇不同,它並不是眼鏡蛇屬的一員,而是屬於獨立的眼鏡王蛇屬。相比其他眼鏡蛇性情更兇猛,反應也極其敏捷,頭頸轉動靈活,排毒量大,是世界上最危險的蛇類之一。
第六:銀環蛇
銀環蛇俗稱過基峽、白節黑、金錢白花蛇、銀甲帶、銀包鐵等。毒性極強,為陸地第四大毒蛇。銀環蛇毒腺雖然很小,但毒性卻極為猛烈,是環蛇屬中毒性最強的。事實上,它不僅是陸地上毒性最猛烈的第四大毒蛇,在世界上最毒的毒蛇綜合排位(含海蛇)中也在前六之列。分布在中國安徽、浙江、江蘇、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貴州、雲南,中國之外分布於緬甸、越南北部等。
第五:黑曼巴
黑曼巴為眼鏡蛇科的一員,它是非洲最長的蛇,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可怕的毒蛇,有死神之稱。它的爬行速度是世界上最快的蛇,速度可達16~20km/h,是全世界最致命的蛇。平均全長為2.4m,最大可達4.48m,僅次於亞洲的眼鏡王蛇,是世界第二長的毒蛇。
第四:虎蛇
虎蛇分泌強烈的神經毒素、凝固劑、溶血素及蛇類特有的肌肉毒素,虎蛇攻擊性強,含劇毒液,是致人死亡的主要蛇種棲。其毒性能躋身世界最強烈的蛇毒之列。被虎蛇所咬後,除了傷口劇痛之外,從傷口附近延伸的毒素更會令足部及頸部出現痛楚,身體感到麻痹、出汗,隨即開始呼吸困難及局部肢體癱瘓。即使有有效的抗蛇毒素,但如果不立即治療的話,致命率仍高達45%。
第三:太攀蛇
太攀蛇又名普通太攀蛇或海岸太攀蛇,是一種大型的太攀蛇屬成員,亦為澳大利亞最大的毒蛇。分布於澳大利亞東部及北部沿岸一帶,另也出沒於新幾內亞的島嶼。
根據數個毒理學報告的實驗白鼠皮下注射數據,每咬一口釋出的毒液已足夠殺死100人,本種蛇也是新幾內亞南部蛇吻致死的主要元兇。此物種的毒性在陸棲毒蛇中位列第三。這種太攀蛇曾今創造過100%的臨床致死率。
第二位:鉤鼻海蛇
海蛇的毒液屬於最強的動物毒。鉤嘴海蛇毒液相當於眼鏡蛇毒液毒性的兩倍,是氰化鈉毒性的80倍。海蛇毒液的成分是類似眼鏡蛇毒的神經毒,然而奇怪的是,它的毒液對人體損害的部位主要是隨意肌,而不是神經系統。海蛇咬人無疼痛感,其毒性發作又有一段潛伏期,被海蛇咬傷後30分鍾甚至3小時內都沒有明顯中毒症狀,然而這很危險,容易使人麻痹大意。
實際上海蛇毒被人體吸收非常快,中毒後最先感到的是肌肉無力、酸痛,眼瞼下垂,頜部強直,有點像破傷風的症狀,同時心臟和腎臟也會受到嚴重損傷。被咬傷的人,可能在幾小時至幾天內死亡。
第一:內陸太攀蛇
內陸太攀蛇學名為細鱗太攀蛇,以前叫做內陸盾尖吻蛇,還有沙漠猛蛇、兇猛太攀蛇、大斑蛇等別名。 它是全世界最強毒性的陸棲蛇種,這里沒有之一。其一次釋放的毒液就可殺死20萬只老鼠。但是,形體比普通太攀蛇要小,成蛇也僅為2米左右。
細鱗太攀蛇是陸地上最毒的蛇。比響尾蛇毒性強300倍,約相當於眼鏡王蛇的20倍,但是眼鏡王蛇的注射量彌補了這點。細鱗太攀蛇與鉤鼻海蛇的致死情況不相上下,在動物毒素學上足以排到前十位。其一次排出的毒液能在24小時內毒死20噸的獵物,這相當於25萬只小白鼠、100個成年人或兩頭非洲大象的重量。殺死兩名成年人僅僅需要1毫克的毒液量。
Ⅳ 緬甸蛇現存有幾只
緬甸嗎?現在是非常少了。
也有人稱為緬甸岩蟒,又叫南蛇、琴蛇、雙帶蚺,是蛇亞目蟒科蟒屬亞洲岩蟒的亞種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巨型的六種蛇類之一。
它是東南亞地區的本土品種,多居於熱帶雨林里。在一些接近水源的地方較容易接觸到它們,有時也會出沒於樹木上。根據《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記載,此前最長的一條緬甸蟒長9.75米。但是大部分的個體多在五米以內!
外形特徵
緬甸蟒畢生會不斷成長,而且雌性的緬甸蟒比雄性更為巨大。緬甸蟒體形粗胖,頭較大軀體小,無毒。吻端扁平,有3對唇窩(熱感應器官)。體棕褐色,頭背有棕色箭頭狀斑,背面黃色,滿布不規則棕色雲狀大斑,腹部白色。泄殖腔兩側有一對退化的爪狀殘肢。[1]
緬甸蟒
緬甸蟒以體型巨大著稱,平均身長可達7米,體重可達91公斤。緬甸蟒大量的脊椎骨增生令其體型不斷加長,而且雌性的緬甸蟒比雄性更為巨大。位於美國伊利諾伊州蛇類野生動物園中的一條緬甸蟒,是全球被飼養的蛇類中體重最重的紀錄保持者,在2005年,其體重達183公斤,體長則為8.2米。 緬甸蟒的身體顏色基調較為淺色,有著許多明顯的黑紋,其斑斕的紋理深受歡迎,在皮革行業中其蛇皮成為相當高級的逸品。緬甸蟒的體紋形態及色彩均與非洲岩蟒(Python sebae)頗為相似,這令許多在野外(多指印度與緬甸的邊陲地區)遇到巨蟒的人,會對此兩個物種有所混淆。
在野外棲息地,緬甸蟒的數量在不斷的減少。野生的緬甸蟒,是帶威脅性的、攻擊性的動物,這是因為它感覺自身安全受到影響緣故。
雄性年齡通常在15年左右,雌性可以在25歲以上。
緬甸蟒是一種夜行性蛇類,生活於熱帶雨林之中。年幼的緬甸蟒僅活動於樹上或地面上的既定區域內,但當它們逐漸長大後,由於體重及長度與日俱增,它們開始將活動領域局限在地面上。另一方面,緬甸蟒亦是游泳能手,更能逗留於水內達半小時之久。緬甸蟒多把身體隱藏於矮樹叢間,一些分布於偏北地區的蟒蛇在遇到寒冷的季節也會進入冬眠狀態。 緬甸蟒約於早春時分進行生育繁殖,雌蛇平均誕下12至36枚蛇卵,並加以孵育(以身軀肌肉的磨擦動作為蛇卵提供熱能)。幼蛇孵出後,會以乳齒將部分蛋殼撐破,並逗留於蛋殼內靜待蛇皮的長完,然後便會出外自行獵食。
Ⅵ 誰有關於毒蛇的相關資料
世上的蛇,大約在2500種,其中有毒的佔650種.
(1)游蛇科Colubridae
游蛇科多達300屬1600~1800種,爬行動物的最大一科,包括現存2/3的蛇,世界各大洲均有分布,且為除澳洲以外各地的主要蛇類。游蛇科成員非常復雜,相當於進步蛇類的收容所,亞科眾多,劃分混亂,有時有些成員被列為獨立的科,其中最有爭議的是分布於非洲和中東的穴蝰,和新蛇亞目各科的成員均有些相似,但親緣關系均不很近,有時被單列為穴蝰科Atractaspididae(右圖)。游蛇科多數為無毒蛇,部分為後溝牙毒蛇,其毒性多數不大,但也有極少數劇毒的種類和少數毒牙前置的種類。游蛇科成員形態多種多樣,其中有些種類一個種就有多種不同的花紋,最著名的就是美洲的王蛇Lampropeltis getula和乳蛇Lampropeltis triagulum(下左)。王蛇有10餘個亞種,彼此之間差異甚大,從外表上往往會誤認為是不同的種類。乳蛇亞種多達25個,雖然無毒,但是外表與劇毒的珊瑚蛇非常相似,不同亞種的乳蛇看起來很象是不同種類的珊瑚蛇。游蛇科最奇特的種類當屬亞洲熱帶地區的幾種金花蛇屬成員Chrysopelea(下右),它們可以在空中滑翔一段距離,有飛蛇之稱。劇毒的游蛇科成員主要分布於非洲,如非洲樹蛇屬Dispholis(下中)和非洲藤蛇屬成員Thelotornis,它們的毒性均可致命,且非洲藤蛇的毒液尚無抗毒素。
(2)眼鏡蛇科Elapidae
眼鏡蛇科有70多屬310多種,是前溝牙的毒蛇。眼鏡蛇科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個溫暖地區,在陸地和海洋均有分布,其中在澳洲是主要蛇類。眼鏡蛇科常被分成陸生的眼鏡蛇科Elapidae和海生的海蛇科Hydrophiidae2個科,而海蛇科又常被分成尚須依賴陸地來繁殖的扁尾蛇科Laticaudidae和高度適應海洋生活的海蛇科Hydrophiidae2個科。眼鏡蛇科成員形態大多數與游蛇科類似,但少數種類,如大洋洲的棘蛇屬Acanthophis體型極似蝰蛇科成員,這可能與大洋洲沒有真正的蝰蛇科成員有關。眼鏡蛇科成員的毒牙不能折疊收回,所以毒牙不能太大,遠小於蝰蛇科成員,其中體型最大的眼鏡蛇毒牙並不大於最小型的蝰蛇,但眼鏡蛇科成員的毒性往往更加劇烈,陸地上毒性最大的蛇是澳大利亞的內陸泰攀蛇(細鱗泰攀蛇)Oxyuranus microlepidotus(左上),其一次排毒量可以殺死25萬只老鼠!而一些種類的海蛇毒性可能更大!陸棲的眼鏡蛇有45屬250種,在大洋洲、亞洲、非洲和美洲都有一些著名的種類。眼鏡蛇在大洋洲是主要的蛇類,由於缺少其它蛇類,眼鏡蛇占據了比較多樣的生態位,著名的種類除了前面提到的泰攀蛇和棘蛇以外,還有虎蛇Notechis,伊澳蛇Pseudechis等,其中伊澳蛇屬包括澳洲最常見和分布最廣的毒蛇。亞洲的眼鏡蛇中最著名的當屬眼鏡王蛇Ophiophagus hannah(右上),這是世界上最大的毒蛇,大者體長可超過5米。非洲的眼鏡蛇以曼巴蛇Dendroaspis(右下)最著名,曼巴蛇主要為樹棲蛇類,但黑曼巴蛇Dendroaspis polylepis常在地面活動,黑曼巴蛇是非洲最大的眼鏡蛇,體長可達4米,黑曼巴蛇也是非洲毒性最大的蛇,且動作敏捷,攻擊速度快,非常危險。亞洲和非洲還有幾種噴射毒液的眼鏡蛇,主要攻擊對手的眼睛。美洲的眼鏡蛇以珊瑚蛇Micrurus和擬珊瑚蛇Micruroides為代表,它們是色彩最艷麗的蛇之一,也是美洲毒性最大的蛇類之一,一些美洲的無毒蛇如乳蛇擬態成珊瑚蛇來保護自己。扁尾蛇有1屬6種,多分布於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熱帶近海,但有一種分布於索羅門群島的湖泊中。扁尾蛇毒性劇烈,但很少咬人。海蛇有16屬55種,為卵胎生蛇類,完全擺脫了對陸地的依賴而在陸地行動困難或不能行走。海蛇與扁尾蛇分布區域大體類似,但其中的長吻海蛇Pelamis platurus(左下)不局限於近海而可生活與遠洋中,因此分布非常廣泛,不僅遍及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熱帶海域,還遠及東太平洋各地直到美洲沿海,它們也是是世界上數量最多的蛇類。
(3)蝰蛇科Viperidae
蝰蛇科有28~34屬220~250種,是管牙的毒蛇,毒牙巨大並可以折疊收回,為最進步的蛇類。蝰蛇科成員的體型多與其他蛇類明顯不同,身體短粗,尾短而突然變細,頭大而成三角形,有些種類頭上還有可感受紅外線的頰窩。蝰蛇科可分為無頰窩的蝰蛇亞科Viperinae、有頰窩的蝮蛇亞科Crotalinae和原始而神秘的白頭蝰亞科Azemiopinae三個亞科,它們有時也被升級為單獨的科。蝰蛇亞科約有12~13屬70餘種,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和非洲各地。蝰蛇亞科包括分布最北的毒蛇,其中極北蝰Vipera berus遍布歐亞大陸北部,也是見於英國的唯一毒蛇,最北可深入北極苔原地區。蝰蛇亞科包括一些毒牙最大的毒蛇,如非洲的加彭噝蝰Bitis gabonica的毒牙可長達5厘米。加彭噝蝰也是非洲最大和最著名的毒蛇之一,身體非常粗壯,與其近親犀噝蝰Bitis nasicornis(右圖)等同為花紋最復雜的蛇類。白頭蝰亞科僅以白頭蝰Azemiops fea(作圖)為代表。白頭蝰是蝰蛇科最原始的成員,分布於緬甸和我國南方等地,非常罕見,目前人們對其所知甚少。蝰蛇科其它成員均屬於蝮蛇亞科,這是一個非常成功的亞科,分布廣泛,在除了澳大利亞以外的各個大陸都有分布,且在大多數地區都是主要的毒蛇。蝮蛇亞科最著名的當屬響尾蛇Crotalus,以尾部可以發出聲音報警和可以感受紅外線而聞名。響尾蛇主要分布於北美洲,但是有3種見於中南美洲。美國東南部的東部菱背響尾蛇Crotalus adamanteus體長超過2米,是北美洲最大最重的毒蛇。中南美洲的巨蝮Lachesis muta體型比東部菱背響尾蛇更大,體長近4米,是西半球最大的毒蛇,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蝮蛇和最重的毒蛇。在亞洲蝮蛇的種類很多,其中蝮蛇屬Agkistrodon和烙鐵頭屬Trimeresurus的成員是我國最常見的毒蛇,也是我國咬傷人的主要毒蛇。
據統計,我國的毒蛇有48種,其中危害較大的有以下種類,眼鏡蛇科的眼鏡蛇、眼鏡王蛇、金環蛇、銀環蛇;螲蛇科的螲蛇、尖吻蝮(五步蛇)、烙鐵頭(龜殼花蛇)、竹葉青、蝮蛇;以及海蛇科的十多種蛇類。這些毒蛇多數分布於廣東、廣西、台灣、福建、湖南、湖北、雲南、江西、浙江、江蘇、貴州、四川等省、自治區。長江以北毒蛇種類較少,以蝮蛇常見;海蛇分布於我國東南沿海。
頭尖,脖子很細的,而且有兩排牙齒,頭呈三角形,嘴裡兩端的牙齒易噴出毒液,膚色比較鮮艷的蛇一般有毒
Ⅶ 冰火蛇是什麼蛇它為何被稱為「世界上最毒的蛇」
冰火蛇是一種腹部是白色,背上是黑色,尾巴是紅色的毒蛇,之所以被稱為世界上最毒的蛇,是因為被它咬了以後,人的大腦就會崩潰,精神也會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