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克欽三少是什麼人
1. 緬甸克欽邦是中國人嗎 緬甸克欽獨立軍丁司令是誰
丁司令是華人,好像是知青那代,早在2000年左右,克欽搞開發時,各路金融投機商就開始拉攏丁司令,包括美國的和中國的德隆和廣晟。
丁司令的愛女大概在這個時間被贊助去了美國。
因此,克欽獨立軍親美,早在10年前就有基礎。
2. 果敢克欽於中國的什麼族有關系
克欽族是羌 族 南 逃 的一支後裔,和泰國的泰族一樣,原本生活在中國西南,由於H 人南 下而逃出中國。至今克欽族和泰族還有紀念乘舟躲避中原軍隊的「龍船節」。不過這是歷史上的克欽族。現在果敢的克欽族可不是這樣,通過兩次漢H,現在的克欽族早不是以前的克欽族了。
第一次漢H是明末清初永曆帝朱由榔帶去緬甸的南明余部,他們不願意降 清,就在緬甸果敢地區定居下來,和當地克欽族通婚混血,代表人物羅星漢。
第二次是G M D逃到緬甸的余部,他們也和當地人通婚,代表人物張蘇泉
所以搞得現在果敢克欽族基本用漢子(繁體)漢語。
果敢和平紀念碑:
以克欽族為代表的果敢地區對緬甸無論是政治上還是文化上根本沒有認同感。
而且果敢很少用緬甸的緬元,而主要用人民幣(博 彩業)
手機號也不用緬甸的,而是用雲南的。
好多和諧啊……
3. 緬甸克欽族於中國人的關系還有為什麼緬甸政府要滅這個種族
一、緬甸克欽族與中國人關系:
緬甸的克欽族與中國的景頗族是同一民族,同族不同稱。「克欽」是他稱,自稱為「景頗」(意為「人」)或「班陽」。
據史料顯示,克欽族起源於青藏高原,是南遷的氐羌族群的一支後裔,中國史書上記為尋傳蠻、峨昌蠻。
二、原因
1、歷史原因:英國殖民時期對緬甸採取「七邦七省」分而治之的政策,挑撥各少數民族與緬族的關系,誘發了緬甸民族分離主義,並延續到今天;
2、宗教原因:克欽族信仰基督教,與緬族人信仰沖突;
3、政治原因:緬甸克欽族武裝反政府組織爭取民族獨立自主,希望建立克欽邦自己的政府,與當局沖突加劇;
補充:
克欽族是緬甸的第六大民族,人口約124萬人(2004年估數),占緬甸總人口的2.4%,主要分布在克欽邦、撣邦和實皆省,在印緬邊境和中緬邊境瑞麗江流域以及中國的雲南省也有分布。
4. 緬甸克欽族和中國漢族有何血緣關系,請達人
緬甸克欽族屬蒙古人種,人體特徵與中國漢族相近,相傳為炎帝分支。據考,緬甸聯邦的克欽族為外來遷徙民族。據史籍記載和民間傳說,克欽族是中國南遷的氐羌族群後裔。相傳,克欽人的祖先最先生活在蒙古草原南部,後遷至青海湖附近。大約在7世紀時開始由青藏高原東部沿橫斷山脈南遷。8世紀時已定居於高黎貢山一帶了。11世紀,他們沿恩梅開江,邁立開江逐漸遷入今緬甸聯邦境內。
5. 現在金三角犯毒組織還有幾個大幫派都是叫什麼是不是佤幫最大
佤幫並不是最大的,但確實有一定的實力
金三角的歷史與現狀
歷史的故事,讓人記憶猶新,也會讓人更多地客觀地看到了今天。
不是萊島山迷人的曉霧,不是南淀河的潺潺流水,不是眾多華人的付出,我們的故事絕對不會演義到今天。是的,「金三角」中淌出的,不僅僅是鴉片,也不僅僅是罪惡,它也流淌著生命,哺育著繁衍。這里,既有美與丑的較量,也有善與惡的爭斗。如果僅僅是邪惡,沒有廣大善良山民與少數民族,「金三角」也不會發展到今天。
同時,在泰國米賽與緬甸、寮國接壤的「金三角」,也不可能成為今天的旅遊勝地,吸引眾多的旅客流連忘返。
這種文化,是那裡生存了成百上千年的人民創立的。這其中,又有廣大華人不可磨滅的巨大歷史功績與貢獻。忽略了這個事實存在,僅僅盯著毒品,應該說,這不是客觀公正的態度。
記得,在與一位泰國著名學者座談的時候,談及了泰國有關方面對「金三角」中各武裝的態度。這們學者坦率地承認,泰國的軍方,從國家安全利益出發,一直將鄰國的反政府武裝區域視為一塊有利於泰國的緩沖地帶。因此,在實際操作中,採取了許多「彈性」的處理方式。應該承認,泰國軍方的共識,是可以理解的。它所做的「彈性」處理,只要不違背兩國間的友好,也是完全可以被接受的。
誠然如此,今天的「金三角」地區,還是出現了近40年來少有的穩定階段。
泰國、寮國和越南境內的割據武裝,已經不復存在。鴉片種植,也已經大為減少。目前的年產量,估計在300噸左右,其中寮國年產量是220—240噸,泰國約15噸左右,越南40—50噸。越、泰、老國內的罌粟種植,大多依然是貧困的山地民族。在越南北部與寮國北部尤為突出。
「金三角」中的緬北撣邦地區,90年代成為當今世界最大的鴉片產地之一。也是整個「金三角」85%以上鴉片的出產地。緬甸的鴉片產地,又正好是在緬北的幾支割據武裝控制區。
涉及到「金三角」的事情,就不得不將這幾支原緬共武裝作一個細致而紀實的敘述。這數支武裝的發展,現在還沒有成為最後的定局,存在著大量的不確定因素。但是,無論將會怎樣,它們當前均實實在在在那裡。並且,它們的轄區內,存在著與緬政府若即若離的極大自由度與活動空間。撣、克欽、佤、拉祜、崩龍、漢族等民族在這里聚居。
緬共中獨立出來的四支武裝之間,以及它們內部,也同時存在著復雜的矛盾斗爭。近年來,部分武裝,內部紛爭不斷,幾番兵戎相見。與克欽獨立軍的關系,與坤沙部的關系,仍然在曲折地發展之中。
盡管緬北的這些組織和武裝,已經與緬甸政府和解,但是,各懷心思並留有一手,一直是互相戒備的。因此,幾支武裝的控制區,較緬共時期並沒有減少,反之,在武器裝備及軍隊的實際數量上,已經遠遠超過了緬共時期。
緬甸政府也同樣在做著兩手准備。仍然在採取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的策略。1995年,緬軍從國外購買了5億多美元的武器裝備,調整充實了各個「戰區」。1995年11月23日,緬軍借果敢同盟軍內部紛爭之機,揮軍跨過薩爾溫江以東的緬北地帶。對於緬甸政府來說,是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
緬共時期在一定崗位上任職的領導人,現在絕大多數還在緬北的各支割據武裝之中。有的是重要的指揮員,有的是這些地區的行政領導人,應該承認,中國血統的華人,佔了絕對的多數。這是不爭的事實。
各支武裝的罌粟種植問題,是一個令各國政治家們與有關國際組織共同關心的棘手問題。這不是緬北地區少數民族的責任,而是政治勢力作用使然。
1993年,緬甸政府代表與佤邦聯合軍、果敢同盟軍、撣邦東部同盟軍、克欽新民主軍,在緬北的瓦城共同召開了有關毒品問題的會議。鑒於緬甸當時國內的經濟發展狀況及邊區的特殊情況,政府與四支武裝分別簽署了允許其3年內「可以運用適當的方式」解決經濟來源問題的協議。這種適當的「方式」,後來被理解為對罌粟種植的一種默許。
在四支武裝與各種國際組織交往過程中,經常對國際援助被政府截留頗有微辭。認為政府打「禁毒」的旗幟招商引資,它們的邊區並沒有得到任何的實惠和好處。
至今,緬政府依然不能隨便進入佤邦、林明賢部、丁英部的轄區,即使緬軍與彭家聲部共同駐扎果敢,但緬軍駐守山上,壩區與邊境口岸,依然是彭部人馬把守。所以,政府要更多一點的了解各支武裝的內部情況,只有派情報人員秘密進入這些地區。公開的方式是很難得到真實情況。
不過,緬甸政府的民族和解政策,較過去的確有了許多重要的改變。邊區相對過去已經安寧了很多。至少,這些組織在形式上還是服從中央政府領導的,並對邊境安全負有一定的責任。
原緬共的四支地方民族武裝,近年來的發展也各不相同。但均有不同程度的壯大。
曾經一度不被緬甸政府重視的佤邦及其佤聯軍,目前,已經發展成為緬北地區最大的一支武裝力量。1990年以來,佤邦重點對軍隊建設與裝備進行了大量投入。部隊人數最高達到1.8萬人。1992年後,佤邦與坤沙部在泰緬邊境作戰,盡管打仗消耗了佤邦大量的人財物,但是,在與坤沙部的作戰中,佤邦得到了一定發展。其「南部軍區」的地盤得到進一步鞏固,泰緬的通道在坤沙部「投降」前一直暢通無阻。同時,佤聯軍與緬政府軍保持著較為強硬的對抗性,無論是領地還是軍隊的武裝問題,佤邦從來不作任何讓步。因此,緬政府一直視其為「最為惱人的一塊」。
果敢彭家聲部也是命運多桀。1991年,彭家聲在果敢老家大宴賓客,度過了自己的60歲生日。但在1992年很快衰敗下去。手下的「參謀長」楊茂良兄弟率部起事,並借外力將彭逐出果敢。彭不得不到其婦女婿林明賢部的一個小山頭上蟄居,部下作鳥獸散。許多投到坤沙部,有的投到林明賢部。由於楊氏兄弟畢竟在果敢的根基不及彭家聲,加之楊內部出現了太多的混亂。1995年11月,64歲的彭家聲又再次殺回了果敢,重掌果敢的地方大權。
林明賢的「八·一五」,勢弱力單,但處於「夾縫」中生存的「撣幫第四特區」,近年來著眼於發展本地經濟。在與緬政府的周旋中保存實力,與「友軍」避免了更大的沖突,倒也是得到了許多經濟上的利益。其轄區內的禁毒與經濟發展模式,被緬政府作為一張民族和解政策下的王牌,向國內外炫耀。林部所走的是側重經濟發展的道路,從目前的情形看,已經嘗到了甜頭。
丁英101與其它三支武裝相對距離較遠,所以也就更加獨立。他們所走的發展道路,與林明賢部有許多相似之處。丁英部地處資源豐富的蘊藏帶,對於該部地區經濟的繁榮,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101的經濟實力已經讓世人不可小視。鴉片的種植越來越少,已經不是其經費的主要來源。
克欽獨立委員會主席布朗森1994年去世之後,克欽獨立軍也迅速與緬甸政府完成最終的和解。雙方的談判從1993年開始。目前由早邁和宗卡擔任主要領導人的克欽民主軍,仍佔有克欽邦約1/4的土地,武裝力量4200餘人。其中正規軍在冊人數3100人,其餘的是「聯防」隊員。政治上,克欽獨立軍仍角堅持建立「景頗獨立國」的政治理念,發展經濟以求壯大。經費來源,也已經轉變為以玉石生意,木材生意為主。克欽民主軍與西方國家保持著較為密切的關系。由於克欽的文字是由英國與美國傳教士創立的,所以,克欽文化中有極為濃厚的基督教色彩。因此,克欽族的上層人物,許多赴西方接受先進的教育,回來後成為克欽族中的精英分子,掌握著一定的權力。
緬北邊境地區,目前還有兩支更小的武裝,他們分別從果敢同盟軍中分裂出來。一支是孟沙拉「保安軍」,占據原緬共北方分局所在地勐固一帶,兵力約600餘人;另一支是被彭家聲逐出果敢地區的楊茂良兄弟,他們的武裝被緬政府「安置」在中國龍陵境外的一個山頭上,目前僅餘400餘人,已經成不了多大的氣候了
6. 緬甸克欽獨立軍是個什麼樣的組織有什麼樣的歷史
緬甸克欽獨立軍是緬北眾多勢力中一員,克欽族其實就是咱們這邊的景頗族,其經常和政府對著干,全民皆兵!
說來說去,克欽獨立軍只不過是美國的一枚棋子,世界大勢就是這樣,弱小的國家只能受到擺布,只有強大,才是在解決一切問題的根本。
7. 克欽族的簡介
緬甸的克欽族與中國的景頗族是同一民族,同族不同稱。中國境內的景頗族有12萬餘人,據20世紀70年代的統計,在緬甸的克欽族總數約56萬人。緬甸的克欽族主要要居住在克欽邦山區,瑞麗江流域、撣邦山區以及景棟地區,在印度阿薩姆邦那加西部山區也有少量克欽族居住。
克欽族屬蒙古人種東南亞分支,人體特徵與中國漢族相近,是一支與占緬人有著淵源關系的緬族親屬民族。「克欽」是他稱,自稱為「景頗」(意為「人」)或「班陽」。據考,緬甸的克欽族為外來遷徙民族。至今克欽族中仍有其祖先居住在「木轉省臘崩」(平坦的山頂)的傳說。相傳,克欽人的祖先大約在7世紀時開始由青藏高原東部沿橫斷山脈南遷。8世紀時已定居於高黎貢山一帶了。11世紀,他們沿恩梅開江,邁立開江逐漸遷入今緬甸境內。
克欽族進入緬甸境內之後,又分兩路向南遷移。一路從孫布拉蚌沿著南部山地遷移,爾後又向西南方向遷移,另一路則沿著三角地帶的山脈,從恩梅開江沿岸南下並逐漸定居下來。15世紀克欽族再次南遷,開始與緬族、撣族接觸,文化受到影響。
克欽族有4大支系:景頗、浪峨、載瓦、勒期。克欽族有自己的語言,克欽語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景頗語支。克欽語是緬語的親屬語言,語法與緬語一致度較高,基本詞彙中有50%與緬語一致。克欽語與古漢語在語法和詞彙方面也有明顯關系。克欽族中操景頗語者人數最多,操浪峨語者次之。景頗語是克欽族的通用語,有6種方言:普通景頗語、喀古景頗語、高伊景頗語、戶拱景頗語、督茵景頗語和騰乃景頗語。普通景頗語是克欽邦普遍使用的語言,也是學校的教學用語。
克欽文字為19世紀末美國浸禮教會傳教士首先創制,後幾經完善,現已固定成型。克欽族的傳統社會形式為村社制,其基層政權實質上仍為頭人、山官、土司所掌握。
克欽族是一個以農耕為主的民族。主要行業有農業、畜牧業、礦產和林產品開采業以及家庭手工業。克欽族的農業分為平原種植、雨季山坡早地種植和梯田種植3種,平原和梯田種植比較固定。主要作物為水稻、玉米、豆類、麥子、甘蔗等,雨季山坡旱地種植較為粗放,多以刀耕火種、輪歇丟荒的方式進行。主要作物為早稻、玉米以及套種的瓜果蔬菜。克欽族人飼養牛、豬、雞等動物。飼養的目的不是為了生計,而是為了婚喪嫁娶和敬神的需要。
克欽族人大多相信鬼神和萬物有靈,上層知識分子多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克欽人心地善良、性格強悍、豪爽倔強,有助人為樂的美德。
8. 在歷史上,緬甸克欽獨立軍是個什麼樣的組織
緬甸雖然是東南亞的一個小國,但絕不省事,經常因戰爭出現在新聞中,此國在1948年脫離英國之後,仍然走在處理內政、國家統一的路上。緬甸剛獨立不久,國內居然出現了敢於跟政府武裝相抗衡的克欽獨立軍,該獨立軍人數只有1萬到3萬人,但卻每次都能打敗政府的清剿武裝,讓歷任政府倍感頭疼。
緬甸政府多次派人跟克欽族進行和平談判,但始終無法打消克欽族獨立的信念。1987年緬甸政府集結了10倍於克欽獨立軍的政府軍對克欽地區展開了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圍剿。實力懸殊的情況下,克欽獨立軍採取了退縮不抵抗政策,一直退到了距我國邊境幾百米的勒新地區,此地突然下起了幾天幾夜的暴雨,克欽獨立軍這才保得一命。1994年,克欽獨立軍領導人被迫與政府簽訂了停戰協定,但到2011年緬甸政府公然撕毀了這個協議,打破雙方維持了17年的和平,緬甸又踏上了內耗的不歸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