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緬甸斯里蘭卡哪個台風頻繁
⑴ 中國東南、緬甸南部、斯里蘭卡遭受哪個台風最頻繁地方
中國東南部。我國是全球受台風影響最頻繁的地區,每年侵襲西太平洋大陸沿岸的台風總數達到全球第一。
⑵ 中國東南地區和斯里蘭卡哪個地方遭受台風侵襲最為頻繁
全球很多國家都有台風登錄,根據不同台風的等級對其城市造成的傷害也不一樣,那麼受台風影響最多的國家有哪些?通過佰佰安全網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
具體之最沒見過統計,理論上是赤道附近的國家受到影響最嚴重。
西北太平洋沿岸、大西洋西岸、印度洋北岸都深受其害,根據記載日本、菲律賓、孟加拉國、中國、美國以及加勒比海島國都遭遇過非常嚴重的熱帶風暴災害,其中孟加拉國死亡的人數最多。
地球上的台風多在太平洋,颶風多在印度洋和大西洋,我國東南沿海台風較多,日本和東南亞島嶼國家是台風多發區。印度洋的孟加拉灣北部及沿海地區為颶風多發區,中南美加勒比海地區和美國東海岸為颶風多發區。
台風災害:
台風是一種破壞力很強的災害性天氣系統,但有時也能起到消除乾旱的有益作用。其危害性主要有三個方面:
①大風。熱帶氣旋達台風級別的中心附近最大風力為12級以上。
②暴雨。台風是帶來暴雨的天氣系統之一,在台風經過的地區,可能產生150~300mm降雨,少數台風能直接或間接產生1000mm以上的特大暴雨,如(間接)1975年第3號熱帶氣旋登陸後倒槽在河南南部產生的特大暴雨,打破了部分地區的降雨記錄(河南75.8事件)。
③風暴潮。一般台風能使沿岸海水產生增水,江蘇省沿海最大增水可達3m。「9608」和「9711」號台風增水,使江蘇省沿江沿海出現超歷史的高潮位。
台風過境時常常帶來狂風暴雨天氣,引起海面巨浪,嚴重威脅航海安全。台風登陸後帶來的風暴增水可能摧毀莊稼、各種建築設施等,造成人民生命、財產的巨大損失。
⑶ 8月份斯里蘭卡是不是雨季那裡台風多嗎那裡適合幾月份去
斯里蘭卡接近赤道,終年如夏,是典型的熱帶季風性氣候,年平均氣溫在28℃左右。每年的5月份到8月份全年中降水量最多的時候。所以8月份的斯里蘭卡是雨季。可能遇上台風,但是沒想像的那麼嚴重。12月到4月左右是斯里蘭卡的最佳旅遊時間。
⑷ 關於台風
詞語】 台風[1] 【拼音】 táifēng 【英文】 [typhoon;hurricane;stage manner of an opera actor] 【法文】 [typhoon] 【釋義】 (1) 指亞洲太平洋海域的旋風。 約瑟夫·康拉德小說中描述的台風。 (2) 指熱帶、亞熱帶海區發生的熱帶氣旋。 台風雲圖(3) [stage manner of an opera actor]∶戲劇演員在舞台上表現出來的風度。 個別演員台風不正。 英語 Typhoon這個詞(意思是颶風)是根據台風音譯而來。
[編輯本段]【台風綜述】
(1) 指亞洲太平洋及印度洋海域的旋風。例:約瑟夫.康拉德小說中描述的「台風」。 (2) 特指熱帶海洋發生的強烈熱帶氣旋。 台風(或颶風)是產生於熱帶洋面上的一種強烈熱帶氣旋。只是隨著發生地點、時間和叫法不同。印度洋和在北太平洋西部、國際日期變更線以西,包括南中國海范圍內發生的熱帶氣旋稱為「台風」;而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東部的熱帶氣旋則稱「颶風」。也就是說,台風在歐洲、北美一帶稱「颶風」,在東亞、東南亞一帶稱為「台風」;在孟加拉灣地區被稱作「氣旋性風暴」;在南半球則稱「氣旋」。 台風經過時常伴隨著大風和暴雨或特大暴雨等強對流天氣。風向在北半球地區呈逆時針方向旋轉(在南半球則為順時針方向)。在氣象圖上,台風的等壓線和等溫線近似為一組同心圓。台風中心為低壓中心,以氣流的垂直運動為主,風平浪靜,天氣晴朗;台風眼附近為漩渦風雨區,風大雨大. 有史以來強度最高、中心附近氣壓值最低的台風,是超強台風泰培(英語:Typhoon Tip,台灣譯名:狄普),日本1979年的大范圍洪災就是由這個台風造成的泰培與美國地圖的大小比較。 typhoon在美語中指發生在西太平洋或印度洋的熱帶暴風。若追溯其語源,也許很少有單詞能像typhoon 一樣表明漢語、阿拉伯語、東印度語和希臘語的多國語言背景。 希臘單詞typhon 既是風神的姓名又是意為「旋風,台風」的普通名詞,被借入到阿拉伯語(就象在中世紀時許多希臘語單詞進入阿拉伯語一樣,那時,阿拉伯人的學問保存了古典的風格,同時在把它傳向歐洲時又有所擴充)。 Tufan,希臘語的阿拉伯語形式,傳入到了印度人使用的語言,11世紀時講阿拉伯語的穆斯林入侵者在印度定居下來。這樣,阿拉伯語單詞的衍生,從印度語言進入英語(最早記載於1588年),並以如touffon 和 tufan 的形式出現於英語中,最先特指印度的猛烈風暴。在中國,給了熱帶風暴的另一個單詞—台風。漢語單詞的廣東語形式toi fung 同我們的阿拉伯語借用詞相近,最早以tuffoon 的形式於1699年載入英語。 各種形式合並在一起最後變成了typhoon。
[編輯本段]【台風形成】
熱帶海面受太陽直射而使海水溫度升高,海水蒸發提供了充足的水汽。而水汽在抬升中發生凝結,釋放大量潛熱,促使對流運動的進一步發展,令海平面處氣壓下降,造成周圍的暖濕空氣流入補充,然後再抬升。如此循環,形成正反饋,即第二類條件不穩定(CISK)機制。在條件合適的廣闊海面上,循環的影響范圍將不斷擴大,可達數百至上千公里。 由於地球由西向東高速自轉,致使氣流柱和地球表面產生摩擦,由於越接近赤道摩擦力越強,這就引導氣流柱逆時針旋轉(南半球系順時針旋轉),由於地球自轉的速度快而氣流柱跟不上地球自轉的速度而形成感覺上的西行,這就形成我們現在說的台風和台風路徑。 以下為人教版高一地理書第一冊的描述:: 在海洋面溫度超過26℃以上的熱帶或副熱帶海洋上,由於近洋面氣溫高,大量空氣膨脹上升,使近洋面氣壓降低,外圍空氣源源不斷地補充流入上升去。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流入的空氣旋轉起來。而上升空氣膨脹變冷,其中的水汽冷卻凝結形成水滴時,要放出熱量,又促使低層空氣不斷上升。這樣近洋面氣壓下降得更低,空氣旋轉得更加猛烈,最後形成了台風。 台風結構台風結構從台風結構看到,如此巨大的龐然大物,其產生必須具備特有的條件。 一、要有廣闊的高溫、高濕的大氣。熱帶洋面上的底層大氣的溫度和濕度主要決定於海面水溫,台風只能形成於海溫高於26℃-27℃的暖洋面上,而且在60米深度內的海水水溫都要高於26℃-27℃; 二、要有低層大氣向中心輻合、高層向外擴散的初始擾動。而且高層輻散必須超過低層輻合,才能維持足夠的上升氣流,低層擾動才能不斷加強; 三、垂直方向風速不能相差太大,上下層空氣相對運動很小,才能使初始擾動中水汽凝結所釋放的潛熱能集中保存在台風眼區的空氣柱中,形成並加強台風暖中心結構; 四、要有足夠大的地轉偏向力作用,地球自轉作用有利於氣旋性渦旋的生成。地轉偏向力在赤道附近接近於零,向南北兩極增大,台風基本發生在大約離赤道5個緯度以上的洋面上。
[編輯本段]【台風源地】
台風源地分布在西北太平洋廣闊的洋低緯洋面上。西北太平洋熱帶擾動c加強發展為台風的初始位置,在經度和緯度方面都存在著相對集中的地帶。在東西方向上,熱帶擾動發展成台風相對集中在4個海區: (1)中國南海海區; (2)菲律賓群島以東、琉球群島、關島等附近海面(最重要的台風發源地); (3)馬里亞納群島附近海面; (4)馬紹爾群島附近海面。
[編輯本段]【台風分級】
在熱帶洋面上生成發展的低氣壓系統稱為熱帶氣旋。國際上以其中心附近的最大風力來確定強度並進行分類: 一、台風級別 超強台風(SuperTY):底層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速大於51.0米/秒,也即台風16級或以上。 強台風(STY):底層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速41.5-50.9米/秒,也即14-15級。 台風(TY):底層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速32.7-41.4米/秒,也即12-13級。 強熱帶風暴(STS):底層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速24.5-32.6米/秒,也即風力10-11級。 熱帶風暴(TS):底層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速17.2-24.4米/秒,也即風力8-9級。 熱帶低壓(TD):底層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速10.8-17.1米/秒,也即風力為6-7級。 二、 熱帶擾動級別(由於熱帶擾動是熱帶風暴的前身,為了對其研究和追蹤,有一套獨特的分級方式): POOR表示差;FAIR表示一般;GOOD表示好。以反映熱帶擾動的結構好壞程度,以及發展成熱帶氣旋的前景。一旦可能將加強成熱帶低壓。此時JTWC亦會發出熱帶氣旋警告(TCFA),這時的擾動可能是FAIR或GOOD級別。但是,並非所有系統在獲升格為熱帶低壓前都會發出TCFA,尤在當前東亞命名機構為JMA的情況下,若JMA相當迅速地命名,JTWC可能在非慣常發報時間發布TCFA,也也可能直接升為熱帶低壓(雖然這樣的情況並不多)。
[編輯本段]【台風路徑】
台風移動的方向和速度取決於作用於台風的動力。動力分內力和外力兩種。內力是台風范圍內因南北緯度差距所造成的地轉偏向力差異引起的向北和向西的合力,台風范圍愈大,風速愈強,內力愈大。外力是台風外圍環境流場對台風渦旋的作用力,即北半球副熱帶高壓南側基本氣流東風帶的引導力。內力主要在台風初生成時起作用,外力則是操縱台風移動的主導作用力,因而台風基本台風上自東向西移動。由於副高的形狀、位置、強度變化以及其它因素的影響,致台風移動路徑並非規律一致而變得多種多樣。以北太平洋西部地區台風移動路徑為例,其移動路徑大體有三條: ①西進型台風自菲律賓以東一直向西移動,經過南海最後在中國海南島、廣西或越南北部地區登陸,這種路線多發生在北半球冬、春兩季。當時北半球副高偏南,所以台風生成緯度較低,路徑偏南,一般只在北緯16度以南進入南海,最後在越南登陸,波及泰、柬、緬等國。甚至進入孟加拉灣。 ②登陸型:台風向西北方向移動,先在台灣島登陸,然後穿過台灣海峽,在中國廣東、福建、浙江沿海再次登陸,並逐漸減弱為熱帶低壓。這類台風對中國的影響最大。 ③拋物線型:台風先向西北方向移動,當接近中國東部沿海地區時,不登陸而轉向東北,向日本附近轉去,路徑呈拋物線形狀,這種路徑多發生在5-6月和9-11月。最終大多變性為溫帶氣旋。 台風形成後,一般會移出源地並經過發展、成熟、減弱和消亡的演變過程。一個發展成熟的台風,氣旋半徑一般為500km~1000km,高度可達15km~20km,台風由外圍區、最大風速區和台風眼三部分組成。外圍區的風速從外向內增加,有螺旋狀雲帶和陣性降水;最強烈的降水產生在最大風速區,平均寬8km~19km,它與台風眼之間有環形雲牆;台風眼位於台風中心區,呈圓形或橢圓形,直徑約10km~70km不等,平均約45km。台風眼區的風速、氣壓均為最低,天氣表現為無風、少雲和乾暖。隨著台風的加強,台風眼會逐漸縮小、變圓。而弱台風、以及發展初期的台風,在衛星雲圖上常無台風眼(但是有時會出現低空台風眼)。
[編輯本段]【異常路徑】
西北太平洋常見幾種異常路徑: 根據異常台風路徑對我國的影響,通常將異常路徑分為八種型式: (1) 黃海台風西折:其主要特點是台風沿125E附近北上到黃海時突然西折,襲擊遼魯冀三省沿海,而正常路徑是在這一帶向東北方向轉向的。 (2) 南海台風北翹:這類台風主要特點是到南海北部急轉,沿經線方向北上,正面襲擊廣東省。正常路徑是在南海北部繼續西移,登陸我國廣東西部、海南島或越南。 (3) 倒拋物線路徑:倒拋物線與拋物線路徑相反,它將折向偏西或西南方向移動,有少數在我國華東登陸。正常路徑是向西北方向移動或成拋物線向東北方向轉向, (4) 迴旋路徑(又稱作「藤原現象」):當兩個台風距離足夠接近時,在太平洋上常見到互相作逆時針方向迴旋,並存在互相吸引的趨勢。日本氣象學家藤原曾對此做過實驗,並指出其間相互吸引的作用。 (5) 蛇形路徑:當台風在前進過程中,同時出現左右來回擺動,表現成一條蛇形路徑。預報時,每一次擺動,都可能引起預報結論的混亂,或隨實況不斷地改變預報結論。 (6) 順時針打轉:台風打轉是其移向急變的一種方式,打轉以後往往選擇一條新的路徑移動,使原來的預報失敗。順時針打轉一般發生在基本流場很弱的環境里。 (7) 逆時針打轉:有一部分逆時針打轉發生在幾種基本氣流並相互作用的環境里,這和順時針打轉基本氣流很微弱的環境不同。 (8) 高緯正面登陸:這類台風生成以後一直朝西北方向移動,登陸朝鮮和我國遼寧、山東一帶。這類路徑很穩定,但概率很小。在同一個經度上,這種路徑比正面登陸我國華東的路徑要偏北10-15個緯度。
[編輯本段]【防患事項】
提示一 千萬別下海游泳 台風來時海灘助潮湧,大浪極其兇猛,在海灘游泳是十分危險的,所以千萬不要去下海。 提示二 受傷後不要盲目自救 請撥打120 台風中外傷、骨折、觸電等急救事故最多。外傷主要是頭部外傷,被颳倒的樹木、電線桿或高空墜落物如花盆、瓦片等擊傷。電擊傷主要是被颳倒的電線擊中,或踩到掩在樹木下的電線。不要打赤腳,穿雨靴最好,防雨同時起到絕緣作用,預防觸電。走路時觀察仔細再走,以免踩到電線。通過小巷時,也要留心,因為圍牆、電線桿倒塌的事故很容易發生。高大建築物下注意躲避高空墜物。發生急救事故,先打120,不要擅自搬動傷員或自己找車急救。搬動不當,對骨折患者會造成神經損傷,嚴重時會發生癱瘓。 提示三 請盡可能遠離建築工地 居民經過建築工地時最好稍微保持點距離,因為有的工地圍牆經過雨水滲透,可能會松動;還有一些圍欄,也可能倒塌;一些散落在高樓上沒有及時收集的材料,譬如鋼管、榔頭等,說不定會被風吹下;而有塔吊的地方,更要注意安全,因為如果風大,塔吊臂有可能會折斷。還有些地方正在進行建築立面整治,人們在經過腳手架時,最好繞行,不要往下面走。 提示四 一定要出行建議乘坐火車 在航空、鐵路、公路三種交通方式中,公路交通一般受台風影響最大。如果一定要出行,建議不要自己開車,可以選擇坐火車。 提示五 為了自己和他人安全請檢查家中門窗陽台 台風來臨前應將陽台、窗外的花盆等物品移入室內,切勿隨意外出,家長關照自己孩子,居民用戶應把門窗捆緊栓牢,特別應對鋁合金門窗採取防護,確保安全。市民出行時請注意遠離迎風門窗,不要在大樹下躲雨或停留。
台風和颶風都屬於北半球的熱帶氣旋,只不過是因為它們產生在不同的海域,被不同國家的人用了不同的稱謂而已。在北半球,國際日期變更線以東到格林尼治子午線的海洋洋面上生成的氣旋稱之為颶風,而在國際日期變更線以西的海洋上生成的熱帶氣旋稱之為台風。一般來說,在大西洋上生成的熱帶氣旋,被稱作颶風,而把在太平洋上生成的熱帶氣旋稱作台風。
熱帶氣旋
維基網路,自由的網路全書
熱帶氣旋(Tropical Cyclone)是一種低氣壓天氣系統,於熱帶地區離赤道平均3-5緯度外的海面(如南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印度洋)上形成,其它移動主要受到科氏力及其它大尺度天氣系統所影響,最終在海上消散、轉化為溫帶氣旋或在登陸陸地後消散。登陸陸地的熱帶氣旋可以造成嚴重的財產或人命傷亡,是由天氣引發天災的一種。不過熱帶氣旋亦是大氣循環其中一個組成部分,能夠將熱能及地球自轉的角動量由赤道地區帶往較高緯度。
熱帶氣旋的最大特點是它的能量來自水蒸氣冷卻凝固時放出的潛熱。其它天氣系統如溫帶氣旋主要是靠冷北水平面上的空氣溫差所造成。熱帶氣旋登陸後,或者當熱帶氣旋移到溫度較低的洋面上,便會因為失去溫暖而潮濕的空氣供應能量,而減弱消散或轉化為溫帶氣旋。
熱帶氣旋的氣流受科氏力的影響而圍繞著中心旋轉。在北半球,熱帶氣旋沿逆時針方向旋轉,在南半球則以順時針旋轉。
不同的地區習慣上對熱帶氣旋有不同的稱呼。西太平洋沿岸的中國、台灣、日本、越南、菲律賓等地,習慣上稱當地的熱帶氣旋為台風。而大西洋則習慣稱當地的熱帶氣旋為颶風。其它地方對熱帶氣旋亦有不同稱呼。氣象學上,則只有風速達到某一程度的熱帶氣旋才會被冠以「台風」、「颶風」等名字。
熱帶氣旋級別
不同的地區對熱帶氣旋有不同的分級方法,但基本上可分為:
名稱 中心持續風力 結構
熱帶擾動(Tropical Disturbance) 熱帶氣旋的初型;沒有明顯組織的雷暴。但可能是有機會發展成熱帶氣旋的雷暴,或是熱帶氣旋減弱後的殘余。
熱帶低氣壓(Tropical Depression) 8級以下,即≤17.1米/秒,每小時不足33海里/62公里 持續而有組織的雷暴及雲,有明顯的表面對流。由相關氣象機構發出熱帶氣旋編號。
熱帶風暴(Tropical Storm) 8至9級,即17至24.4米/秒每小時34至47海里/62至88公里 持續有組織的雷暴及雲,開始出現明顯的氣旋形狀。由各海洋負責之氣象中心命名。
強烈熱帶風暴(Severe Tropical Storm) 10至11級,即24.5至32.6米/秒每小時48至63海里/89至117公里 部分地區如美國、台灣沒有此級,而是並入熱帶風暴
不同的地理區域有不同的名稱:台風(Typhoon):北太平洋西部及南中國海颶風(Hurricane): 北大西洋、東太平洋強烈熱帶氣旋(Severe Tropical Cyclone): 南太平洋西部、東印度洋強烈氣旋(Severe Cyclonic Storm): 北印度洋熱帶氣旋 (Tropical Cyclone): 西南印度洋 12級以上,即33米/秒每小時63海里/117公里以上 風眼開始形成,熱帶氣旋進入發展成熟
(關於中國大陸、香港及台灣對台風分級及名稱,參看台風。)
在美國,颶風會再根據強度分為一至五級:
• 一級颶風中心持續風速64至82海里,或119-153公里
• 二級颶風中心持續風速83至95海里,或154-177公里
• 三級颶風中心持續風速96至113海里,或178-209公里
• 四級颶風中心持續風速114至135海里,或210-249公里
• 五級颶風中心持續風速超過135海里,或249公里
美國的聯合台風預報中心,稱中心持續風力超過每小時150英里或241公里(67米/秒)的台風為超級台風(SuperTyphoon, STY)。
請注意:根據聯合國國際氣象組織的定義,持續風速指十分鍾平均風速。但是美國的持續風速為地面上十米之一分鍾平均風速。根據美國的定義所測量到的平均風速,會比聯合國定義的稍高。
[編輯]
形成
熱帶氣旋的能量來自水蒸氣凝固時放出的潛熱。形成熱帶氣旋的條件有:
• 低層水平風切變造成的氣流輻合
• 來自廣闊海洋,溫暖而潮濕的空氣。海水表面溫度不低於26.5°攝氏;水深不少於五十米。
• 地轉偏移力,離赤度超過三至五個緯度(當中亦有少數例外的,其氣流偏轉力可能由其它條件補足)。
• 不強的垂直風切變
• 高空有外散氣流的環境,垂直大氣不穩定,即對流層溫度隨著高度下降,對流層中部相對潮濕
[編輯]
主要源地
接近所有的熱帶氣旋都是在赤道南北三十緯度以內的范圍內生成。當中大約87%是在南北緯二十度之內。因為地轉偏移力弱小的關系,南北緯十度以內形成熱帶氣旋的機會極少,一般相信大約只有每一百年一次。
每年地球總共平均有80個熱帶氣旋生成,主要產地有:
• 北太平洋西部(包括南中國海):影響地區包括中國、台灣、日本、菲律賓、韓國、越南、太平洋上島國。間中可以影向泰國以至俄羅斯遠東區。每年西北太平洋生成的熱帶氣旋佔全球的三分之一。
• 北太平洋東部:第二多生產熱帶氣旋地區,影響地區包括墨西哥、夏威夷、太平洋上島國,罕有情況下可影響加利福尼亞。
• 南太平洋西部:主要影響澳大利亞及大洋洲各國。
• 北印度洋: 主要在孟加拉灣生成,亦有在阿拉伯海生成。影響印度、孟加拉、斯里蘭卡、泰國、緬甸、巴基斯坦。
• 南印度洋東部: 影響印尼及澳洲西部
• 南印度洋西部: 對這地區的熱帶氣旋資料較少,主要影響馬達加斯加、莫三比克、肯亞等地
• 北大西洋: 包括加勒比海、墨西哥灣。每年生成數目由超過二十個至一個不等。主要影響美國、墨西哥及加勒比海各國,間中影響可達加拿大。
[編輯]
罕見源地
以下的海洋很少會生成熱帶氣旋:
• 南大西洋: 由於較低的海水溫度、強力的風切變,至今只曾發現有三個熱帶氣旋在南大西洋形成。
• 北太平洋中部:強力的風切變令很少熱帶氣旋可以生成
• 地中海:只有極少數類似熱帶氣旋的風暴
[編輯]
生成時間
熱帶氣旋活動在夏天水溫較高時較為活躍。不同地方的亦會出現不同的情況:
• 北太平洋西部全年皆有熱帶氣旋,但活動以二月最少,九月初最多。
• 北大西洋及北太洋東部則主要集中在六月至十一月。
• 南半球的熱帶氣旋在十月底開始,至五月左右結束,當中以二月中至三月初是高峰。
[編輯]
結構
一個成熟的熱帶氣旋有以下的部分:
• 地面低壓:熱帶氣旋的中心接近地面/海面部分是一個低壓區。地球水平線上所錄得最低的氣壓是在熱帶氣旋中心所錄得的。
• 暖心:熱帶氣旋的暖濕空氣環繞著中心旋轉上升,過程中水氣凝結釋放大量潛熱。熱能在中心附近垂直分布。熱帶氣旋內各高度(接近海面例外)的氣溫都比氣旋外為高。
• 中央密雲區: 在中央的低壓附近有頻密而持續的雨雲及雷暴。擁有對稱中央密雲區的熱帶氣旋一般較強及發展成孰。
• 眼: 強烈的熱帶氣旋最中心是下沉的空氣,稱為眼。眼內的天氣通常都是平靜無風,無雲,有時甚至可眼陽光。(但海面可能仍然極為波濤洶涌)。眼內的地面/海面溫度是熱帶氣旋內最低的;而在高空則是最高的。眼通常都是呈圓形,直徑由8公里至200公里不等。較弱的熱帶氣旋的眼可能被中央密雲區遮蔽,從衛星圖像看不出來。
• 眼壁:包圍眼的是圓桶狀的眼壁,眼壁內對流非常強烈,亦是熱帶氣旋風力最強的地方。強烈的熱帶氣旋有眼壁更新周期,產生新的外眼壁替代內壁,但成因未明。
• 外散環流:熱帶氣旋的高空呈反氣旋式外散環流。地面/海面的風是呈強力向內旋轉,隨著高度上升減弱,最終改變方向。原因是與中心的暖芯有關。
[編輯]
消散
熱帶氣旋通常在以下情況下消散:
• 移入陸地。因為失去維持能量的暖濕空氣,而迅速減弱消散。多數的強烈熱帶氣旋登陸後一至兩天即變成組織鬆散的低壓區。但是若果能夠重新移到溫暖的洋面上,它們可能會重新發展。移經山區的熱帶氣旋可以在短期內迅速減弱。
• 在同一海面上滯留過久,消耗熱能後消散
• 遇上垂直風切變,對流方向受破壞
• 弱的熱帶氣旋被另一低壓區影響,受破壞而成為非氣旋性雷暴
• 進入冷水地區,失去熱帶氣旋特質,變成溫帶氣旋
[編輯]
影響
成熟的熱帶氣旋釋放的熱量可達 6x1014瓦,比所有人類的發電機加起來高二百倍,或等於每二十分鍾引爆一顆一千萬噸的核子彈。
在海上的熱帶氣旋引起滔天巨浪,狂風暴雨。所有的船隻得知熱帶氣旋接近,都會盡量遠離,有時國際航運會受影響。但是熱帶氣旋以登陸陸地時所造成的破壞最大。直接破壞包括:
• 大風:颶風級的風力足以損壞以至催毀陸地上的建築、橋梁、車輛等。特別是在建築物沒有被加固的地區,造成破壞更大。大風亦可以把雜物吹到半空,使戶外環境變成非常危險。
• 風暴潮:因為熱帶氣旋的風及氣壓造成的水面上升,可以淹沒沿海地區,倘若適逄天文高潮,危害更大。風暴潮往往是熱帶氣旋各種破壞之中奪去生命最多的。
• 大雨:熱帶氣旋可以引起持續的傾盤大雨。在山區的雨勢更大,並且可能引起河水泛濫,土石流及山泥傾瀉。
間接破壞則有:
• 疾病:熱帶氣旋過後所帶來的積水,以及下水道所受到的破壞,可能會引起流行病。
• 停電:熱帶氣旋可能破壞道路,輸電設施等等,阻礙救援的工作。
• 農業:風、雨可能破壞魚、農產物。
[編輯]
存在意義
熱帶氣旋所造成的人命損失是無法衡量的。但是熱帶氣旋亦為乾旱地區帶來重要的雨水。不少地區的每年雨量中的重要部分都是來自熱帶氣旋。
熱帶氣旋亦是維持全球熱量和動量平衡分布的一個重要機制。熱帶氣旋把太陽投射到熱帶,轉化成海水熱量的能量,帶到中緯度及接近極地的地區。熱帶氣旋亦作為一強烈渦旋擾動,把赤道所積存的東風角動量輸送往中緯度地區的西風帶內。
颶風形成需要三個條件:溫暖的水域;潮濕的大氣;海洋洋面上的風能夠將空氣變成向內旋轉流動。在多數風暴結構中,空氣會變得越來越暖並且會越升越高,最後流向外界大氣。如果在這些較高層次中的風比較輕,那麼這種風暴結構就會維持並且發展。在颶風眼(即颶風中心)中相對來說天空比較平靜。最猛烈的天氣現象發生在靠近颶風眼的周圍大氣中,稱之為(颶風)眼牆。在眼牆的高層,大多數空氣向外流出,從而加劇大氣的上升運動。
回答:dlamqxz2082005-07-19 10:32:14 通常我們所說的「台風」實際上和所稱謂的「颶風」都屬於北半球的熱帶氣旋,只不過是因為它們產生在不同的海域,被不同國家的人用了不同的稱謂而已。
在北半球,國際日界變更線以東到格林威治子午線的海洋洋面上生成的氣旋稱之為「颶風」,而在國際日界變更線以西的海洋上生成的熱帶氣旋稱之為「台風」。
一般來說,在大西洋上生成的熱帶氣旋,則被稱作「颶風」。比如,美國人就把大西洋上生成的熱帶氣旋稱作為「颶風」;而人們把在太平洋上生成的熱帶氣旋稱作「台風」。比如,我們就把西太平洋上生成的熱帶氣旋稱為「台風」。
回答:mask2005-07-19 12:13:11 一樣的!回答:nothing2005-07-19 13:01:52 一樣,不同的地方叫法不同~回答:Superwhales2005-07-19 13:08:01 風力大於 12 級的風 , 在太平洋上產生的 叫做 「 台風 」 , 在印度洋上產生的 叫 「 熱帶風暴 」 , 在大西洋上產生的 叫 「 颶風 」 。 回答:行者孫2005-07-19 16:15:05 台風與颶風,其實,就是同一種強風暴.只不過不同的地域稱呼不一樣而已.其實,同樣一台電腦.在中國我們稱謂"電腦",而英國,當地人卻稱為"computer".
⑸ 是中國東南還是緬甸南部還是斯里蘭卡 遭受台風最為頻繁
中國東南部沿海地區,受台風影響要遠遠大於緬甸南部,還有斯里蘭卡地區。
⑹ 比如斯里蘭卡,會不會容易產生台風還有海嘯之類的
海島國家,台風海嘯都是有可能的,概率肯定是比較小的哦。望採納~謝謝·!
⑺ 在下列國家地區中,那裡遭受台風襲擊,最為頻繁A:中國東南,B:緬甸南部,C:斯里蘭卡
選A。在列舉的三個地區中,中國東南遭受台風襲擊最為頻繁。緬甸南部、斯里蘭卡都頻臨印度洋,發生台風或海洋風暴的頻率都不如中國東南地區。
⑻ 斯里蘭卡遭受台風頻繁嗎
斯里蘭卡遭受台風頻繁
⑼ 發生在美國台風和在中國台風那個多些(最好有具體數據,不是龍卷風)
中國台風多些(具體數據見下,重點我以用( )出來.) 樓上說的是美國台風比中國台風強,但不能說明台風多些.
主要源地:
由1985年至2005年期間生成的所有熱帶氣旋路徑圖。國際日期線以西的北太平洋生成了最多的熱帶氣旋;而南大西洋則幾乎沒有熱帶氣旋活動。幾乎所有的熱帶氣旋都是在赤道南北三十緯度以內的范圍內生成。當中大約87%是在南北緯二十度之內。因為地轉偏移力弱小的關系,南北緯十度以內形成熱帶氣旋的機會較少,但並非罕見。
每年地球總共平均有80個熱帶氣旋生成,主要產地有:
北太平洋西部(中國一帶):
包括南海,影響地區包括中國大陸及海南、台灣;菲律賓、韓國、日本、越南、太平洋上各島,間中也可以影響泰國及印尼。每年西北太平洋生成的熱帶氣旋佔全球的(三分之一)。(中國的沿岸是全球最多熱帶氣旋登陸的地方);而每年也有六至七個熱帶氣旋登陸菲律賓。
北太平洋東部 :
第二多生產熱帶氣旋地區,影響地區包括墨西哥、夏威夷、太平洋上島國,罕有情況下可影響下加利福尼亞,及中美洲的北部地區。
北大西洋 (美國一帶):
包括加勒比海、墨西哥灣。(每年生成數目差距很大,由一個至超過二十個不等,每年平均大約有十個生成。)主要影響美國東岸及墨西哥灣沿岸各州、墨西哥及加勒比海各國,間中影響可達委內瑞拉和加拿大。2005年的颶風文斯(英語:Hurricane Vince)更以熱帶低氣壓的強度登陸西班牙,是有紀錄以來唯一一個登陸歐洲的大西洋風暴。
南太平洋西部 :
主要影響澳大利亞及大洋洲各國。
北印度洋 :
包括孟加拉灣和阿拉伯海,主要在孟加拉灣生成。北印度洋的風季有兩個巔峰:一個在季風開始之前的4月和5月,另一個在季風結束後的10月和11月。影響印度、孟加拉、斯里蘭卡、泰國、緬甸和巴基斯坦等國,有時更會影響阿拉伯半島。
南印度洋東部 :
影響印尼及澳大利亞西部。
南印度洋西部:
主要影響馬達加斯加、莫三比克、模里西斯、留尼汪島、坦尚尼亞、葛摩和肯亞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