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中央政府有什麼政策管佤邦
1. 看一下緬甸佤邦結婚到中國居住的有中國有什麼新的政策嗎
中緬通婚最新政策:雙方一起,到中國公民一方戶籍所在地區民政部門申請辦理結婚證。凡在中國遵守中國的法律、體檢檢查身體健康,在中國無犯罪記錄,且為中國做出重大貢獻,符合外國人在中國永久居留審批管理辦法,成功獲得審批通過,便可以領取外國人永久居留證。
《婚姻登記條例》:第四條內地居民結婚,男女雙方應當共同到一方當事人常住戶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記機關辦理結婚登記。
中國公民同外國人在中國內地結婚的,內地居民同香港居民、澳門居民、台灣居民、華僑在中國內地結婚的,男女雙方應當共同到內地居民常住戶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記機關辦理結婚登記。
綠卡一詞源自美國,因其永久居民身份證(卡)是淺綠色的,所以簡稱『綠卡』。凡在中國遵守中國的法律、體檢檢查身體健康,在中國無犯罪記錄,且為中國做出重大貢獻,符合外國人在中國永久居留審批管理辦法,成功獲得審批通過,便可以領取外國人永久居留證。
所謂外國人永久居留證是指外國人在中國居留不受限制的憑證,又稱中國綠卡,屬於中國永久居留資格,外國人在中國的合法身份證。
我國民政部在《中國公民同外國人辦理婚姻登記的幾項規定》中,作了若干規定。規定如下:我國的涉外婚姻登記工作,由民政部和省、市、自治區民政廳(局)代表政府統一管理;
外交部和省、市、自治區外事辦公室負責處理對外交涉事項。中國公民同外國人(包括常駐我國和臨時來華的外國人,外籍華人、定居我國的僑民)在中國境內自願結婚的,男女雙方當事人必須共同到中國公民一方戶口所在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指定的婚姻登記機關申請登記。
申請登記的男女雙方,必須遵守我國婚姻法和《中國公民同外國人辦理婚姻登記的幾項規定》有關條款的規定,必須分別持有下列證件:中國公民必須持的證件:
1.本人戶籍證明。
2.本人戶口所在地的縣級人民政府或工作所在單位的縣級以上的機關、學校、事業、企業單位出具的包括本人姓名、性別、出生年月、民族、婚姻狀況(未婚、離婚、喪偶)、職業、工作性質、申請與何人結婚的證明。
外國人必須持的證件:1.本人護照或其他身份、國籍證件。
2.公安機關簽發的《外國人居留證》或外事部門頒發的身份證。
3.經本國外交部(或外交部授權機關)和我國駐該國使、領館認證的由本國公證機關出具的婚姻狀況證明,或該國駐華使、領館出具的婚姻狀況證明。
外國僑民必須持的證件:
1.本人護照或代替護照的身份、國籍證件(無國籍者免交)。
2.公安機關簽發的《外國人居留證》。
3.本人戶口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或工作所在單位的縣以上機關、學校、事業單位出具的本人姓名、性別、出生年月、婚姻狀況、職業、申請與何人結婚的證明。
另外,申請結婚的男女雙方,還須提交婚姻登記機關指定醫院出具的婚前健康狀況檢查證明。為了國家利益,現役軍人、外交人員、公安人員、機要人員及其他掌握重大機密的人員,以及正在接受勞動教養和服刑人員,不準同外國人結婚。
辦理結婚登記的程序:申請結婚登記的中國公民和外國人,持准備齊全的證件和雙方照片,到婚姻登記機關提出申請。經婚姻登記機關審查了解,符合我國婚姻法和《中國公民同外國人辦理婚姻登記的幾項規定》的,准予登記,一個月內辦理登記手續,發給《結婚證》。中國公民同外國人離婚後,雙方自願復婚的,按上述有關結婚的規定辦理。
2. 緬甸政府瓦解了果敢同盟軍,為何不敢動佤族聯合軍
之所以動不了佤邦聯合軍,主要與這支軍隊的較高戰鬥力、管理方式科學,以及後備支撐力量較強等因素有關,具體分析如下:
一.合理的軍隊領導方式,增強了軍隊的綜合實力。果敢同盟軍與佤邦聯合軍,是由緬甸地區的少數民族組成的兩方割據力量,這兩支軍隊的來源都和中國有較大關系。其中果敢區域,在清朝時還是屬於中國的一部分,果敢同盟軍的組成人員較為復雜,來自不同的少數民族。
因為他們發現中國力量的支持,能夠給軍隊發展帶來諸多好處,而果敢同盟軍則一直保持著之前獨立的想法。這種政治層面上的思想改變,增強了佤邦聯合軍的後盾力量,才能讓他們不會輕易被緬甸政府掌控。此外,果敢同盟軍被收編的案例,也讓他們更加謹慎起來,通過不斷的優化升級軍隊,來提升綜合力量。
3. 緬甸佤邦現狀一
一:緬甸—佤邦全面禁毒
緬甸—佤邦是金三角地區大面積種植罌粟的典型地點,佤邦的底層農民多以種植罌粟為生,且佤邦地形多山地,適合罌粟的種植與生長。佤邦罌粟的種植巔峰期是在2000年—2002年,佤邦於2005年宣布開始全面禁止種植罌粟,2013年是佤邦禁止種植罌粟的第八年。自從2005年開始,佤邦每年都會舉行銷毀毒品的活動,2013年更是達到了10萬噸的巨大數目。自佤邦全面禁毒開始後,相關人員積極配合,民眾也開始逐漸認識到禁毒工作的重要性,佤邦的罌粟種植面積開始大面積減少,民眾開始逐漸認識到毒品的嚴重危害,以及給社會造成的巨大負擔。
毒品給佤邦人民造成巨大的危害和災難,從100多年前的英國殖民地把罌粟帶進緬甸,成為佤邦窮苦人民的生存之道,毒品使佤邦人民更加窮困潦倒。自1989年佤邦聯合黨建立之後,佤邦人民才真正認識到罌粟的危害,2005年在佤邦聯合黨的領導下,實現了佤邦全面實現了無罌粟種植。佤邦政府制定了 「不種植、不加工、不吸食、不販賣」的禁毒目標,為了實現「四無」目標,佤邦政府和人民作出了巨大的犧牲,與世界人民一道共同完成禁毒目標。佤邦和平建設以來,佤邦政府就先後出台了關於禁毒工作的很多規定。90年11月就制定了「逐年減少種植鴉片面積,最後達到根除」的禁毒計劃。並提出了用15至20年時間根除鴉片種植的要求。於97年,佤邦向世界宣布了在2005年全面禁毒的計劃,並於2000年6月12日,頒發了《禁毒通令》,以19個章節作出具體的規定和具體的禁毒工作方案。為了如期實現2005年的禁毒計劃,於2002年3月26日頒發了《第二號禁毒通令》,進一步加強了毒品犯罪的打擊力度,並開始著手計劃2005年禁種後的一些民生工程;譬如對地方的農業生產與農業開發的計劃和實施、中央對農業方面的低息貸款、向政府和鄰國求助技術人才、進行替代種植的同籌工作等。佤邦南部的移民安置工作,與北面農業替代種植工作,同時穩步的進行。經過佤邦軍民的共同努力,現如今農業替代種植已經初見成效,佤邦各個方面都在健康的發展。為了加強2005年禁種後的工作,佤邦聯合黨中央、佤邦政府、佤邦聯合軍總部又頒發了發至營、區、科、局一級的《堅決貫徹執行中央的禁毒規定》,這個規定是於《佤邦基本法》、《禁毒通令》、《第二號禁毒通令》同等使用的。以法律的形式定格禁毒工作當中,並決心實現「四無」的目標。然而,要實現這一目標還是任重道遠。很多不法分子為了個人利益,不惜挺而走險,進行毒品加工、毒品交易。有的與境外毒販進行內外勾結,將毒品帶人佤邦或過境佤邦,使佤邦受到了負面的影響,在佤邦境內致使毒品問題的一度泛濫。因此,佤邦聯合黨中央再次頒發了《關於進一步貫徹落實中央禁毒規定的通令》,通令由佤邦毒品管制委員會、佤邦司法委和各地方司法委、各部隊組成的稽查隊負責監督執行。現在佤邦的全面禁毒行動已經基本成型。
4. 緬甸的佤族和佤邦歷史和現狀如何
緬甸的佤族居住在金三角緬甸撣邦東北部,與中國雲南西南部邊境接壤。約在北緯22℃~23℃、東徑98℃~100℃,緬甸薩爾溫江和中緬邊界界河南卡江之間的縱山峻嶺地帶。佤原意為「住在山巔的人」,佤族的村寨一般建在山巔的雲海之中,茫茫雲海彷彿把佤族和人類社會的文明進程隔絕開來,千百年來,佤族長期停滯在原始部落社會。佤族在中國古代文獻記載中這是這一地區最古老的民族,屬於濮系統,稱呼為「哈刺」、「古刺」、「哈瓦」、「卡瓦」等。據清朝和民國的記載,「卡瓦」分為「熟卡」和「生卡」,「生卡」也稱「野卡瓦」,即保留獵頭祭谷原始習俗的佤族。「熟卡」即接受了中國漢族、拉祜族、傣族等影響,社會生產和社會習俗有所變化的佤族。中緬邊境地區的佤族,歷史上與中國邊境的地方民族政權和內地封建中央皇朝都有聯系,漢語和漢字是中緬邊境佤族地區民族共同通用的語言和文字。現代民族學把佤族列為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崩語支。 緬甸封建時代,靠近薩爾溫江以西接近平原地區的少數佤族與緬甸王朝的關系較為密切。十九世紀中葉緬甸淪為英國殖民地後,其勢力擴張到薩爾溫江以東的佤族地區,對殖民地實行分而治之的政策,曾在佤族地區建立過佤邦「WA.STATE」。二十世紀中葉緬甸獨立後,由於緬甸政府內大緬族主義抬頭,又因交通不便與緬甸的本土聯系較少,處於自我封閉,自我管理的原始自然狀況,大多數佤族部落沒有統一,缺少強有力的領導和整體的力量等其他的種種原因,佤族要求成立佤邦的要求沒有實現,佤族地區仍然是三不管地區,原始農業的落後生產方式和獵頭的社會習俗沒有改變。 1969年緬共應部分佤族民族武裝的要求,進入該地進行武裝革命,結束了佤族的原始部落時代,統一了佤族地區,建立了中央根據地,使緬甸佤族地區前進了一大步,為緬甸佤族現代社會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但在緬共時代,原始社會刀耕火種的生產方式,和毒品種植經濟沒有發生多大的改變。 緬甸佤族武裝在1989年4月17日脫離緬甸共產黨,與緬甸政府實現民族和解,成立民族自治政府,提出一手高舉和平民主的旗幟,一手緊握自衛的武器,發展經濟。 緬甸佤族地區的和平發展是艱難和曲折的,民族自治政府成立的初期,罌粟種植、鴉片貿易和海洛因加工仍然是經濟的主體。一方面緬甸國內經濟落後,拿不出多少資金幫助地方發展經濟。另一方面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制裁緬甸政府,中斷了對緬甸禁毒的援助。緬甸佤族地區只能在原始農業刀耕火種的生產條件下,依靠歷史上遺留的毒品經濟的原始積累來生存和發展。同時,為了爭奪金三角中心的控制權(泰、老、緬邊境地區),又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與坤薩長期激戰。緬甸佤族地區成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1990年——1995),經濟發展緩慢,但卻獲得了對坤薩販毒武裝集團作戰的勝利。 坤薩覆滅後,緬甸佤族地區的罌粟種植面積佔大金三角種植面積的1/2,產量佔1/3。緬甸佤族地區成為了金三角主要的種毒、制毒、販毒(包括冰毒)地區之一。給周邊地區的國家及國際社會帶來了毒品泛濫的巨大災難。美國稱緬甸佤族地區政府的主要軍政領導人是金三角第三代世界鴉片毒梟,中國警告緬甸佤族地方政府個別領導人向中國境內走私販毒,緬甸政府也認為佤族地方政府走在十字路口。在國內外的強大壓力下緬甸佤族地方政府領導層認真地思考了何去何從的問題。在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1996年至2000年)開始加快了發展步伐,經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交通、能源、寶石製造、商業、城鎮建設、教育等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替代種植方面也有進展,地方政府的經濟和民眾的生活也得到了一些改善,但並沒有改變毒品經濟仍然是佤族地方經濟主要來源的狀況。這種矛盾又特殊的過渡狀況,又使緬甸佤族地區蒙上了一層不散的濃霧,懷疑、威脅、恐懼┅緬甸佤族地區向何處去?受到舉世的關注。 緬甸第二特區(佤邦)概況 一 地理位置: 緬甸第二特區(佤邦),是緬甸聯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由南、北兩塊地區組成。北面地區位於緬甸東北部,約在北緯22—23,東徑98—100間,東北面與中國雲南省臨滄地區的耿馬縣、滄源縣,思茅地區的瀾滄縣、西盟縣、孟連縣、西雙版納州的勐海縣接壤。北面與緬甸第一特區(果敢)相連。南面與緬甸撣邦第四特區相鄰。西面至緬甸第二條大江—薩爾溫江(怒江),與滾弄、當陽等城鎮隔江相望。面積約1.7萬平方公里。人口約40萬。南面地區與泰國接壤,面積約1.3萬平方公里,人口約20萬。 二 歷史: 緬甸第二特區(佤邦)的歷史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1967年以前的幾千年。是佤邦漫長的歷史階段。這段歷史是原始社會末期,封建社會初期的變革階段。鬼神支配著人們的思想,世襲的山官、頭人統治整個社會,其表現形式是部落制度。整個佤邦分為大大小小幾十個部落(佤語叫「恩」)。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後,由於外來武裝勢力的干預,佤邦境內出現了布來吳、岩帥、永和、岩小石、扎跌等部落武裝組織(稱自衛隊)。這些武裝組織和部落之間互相殘殺械鬥,戰亂不斷,民不聊生。 第二階段(1967—1989年):在部落混戰、各族群眾處於暗無天日的危難時刻,佤邦許多有識志士勇敢地站出出來。他們認識到,要拯救處於水火之中的人民,必須推翻反動的部落制度。必須組織革命的武裝力量,以實現佤邦的統一和和解。 1966年6月,以鮑有祥、鮑三板為首的領導人組織了昆馬游擊隊。 1967年5月,岩肯、岩克龍為首的領導人,組織了岩城游擊隊。 1968年,以魯興國為首的領導人,組織了戶雙游擊隊。 1969年2月以趙尼來為首的領導人組織了紹帕游擊隊。 這些游擊隊的出現,鼓舞了人民求解放的願望,受到了人民的擁護和愛戴。人民群眾積極參軍參戰、傳遞情報,隊伍發展迅速。但這些游擊隊組織都是自發的、分散的。對統一佤邦、解放佤邦很有局限性。各游擊隊領導人不謀而合地意識到:必須統一組織、統一領導、統一指揮。趙尼來、鮑有祥、魯興國、岩肯等領導人加強了聯絡,經過很多曲折,找到了緬甸共產黨。以誠懇的態度請緬甸共產黨來領導游擊隊鬧革命。 1969年三月,緬共代表來到紹帕、戶雙,7月到昆馬、岩城。緬共代表與游擊隊領導經反復協商,密切合作,對各游擊隊進行了整編。以戶雙游擊隊為基礎,成立了緬甸人民軍東北軍區4048營,以紹帕游擊隊為基礎,成立了4049營,以昆馬游擊隊的基礎,成立了502營,以岩誠游擊隊為基礎,成立了501營。 部隊成立後,組成了江東指揮部。指揮部成員有:周昆系、郭志明、楊福康、魯興國、郭志、趙尼來、鮑有祥等人。指揮部成立後,70年4月30日解放了勐冒(新地方)、隨後解放了營盤、邦腰、金廠等地。根據東北軍區的命令,4048、4049部隊到外區域作戰,501、502部隊留佤邦地區作戰。 1971年11月,佤邦的部隊和民兵群眾參加了滾弄戰役。 1972年3月,緬共東北軍區總部遷到勐冒,進駐佤邦的部隊有4045、4046、4047、3035、炮營等。本年底,佤邦境內大都獲解放,北佤南佤實現了統一。1973年解放了勐波地區,孟延地區的大部分及勐寧等地區。1973年4月,東北軍區總部遷到邦康,1978年7月中央總部也遷到邦桑,直到1989年4月16日。 緬甸共產黨在佤邦地區20年,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思想;以階級斗爭為綱;以農民為基礎;以軍事為中心;以農村包圍城市、贏得戰爭、奪取政權為方針路線,解放了佤邦、統一了佤邦,使佤邦人民擺脫了部落統治的桎梏與枷鎖,佤邦人民是不會忘記的。 20年來,緬共除以上部隊編號外,還先後組建了2旅、5旅、8旅、683旅、685旅、768旅、859旅、12旅、6旅、7旅、48師、68師等部隊編號。在地方,還廣泛地成立了民兵,各縣成立了縣大隊。武裝力量形成了民兵、地方軍、主力軍三結合體制。 在地方政權方面,組建了北佤縣、南佤縣、景北縣、邦傘特區。 緬共在佤邦20年,為佤邦辦了20多所學校、5個醫院,動員群眾修了乾季公路300公里,搞了部分開田挖溝等農田水利工作。 1985年9月9日,緬共召開了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趙明同志,被選為中央委員。趙尼來、鮑有祥、李自如被選為中央候補委員。緬共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前後,內部發生了許多問題:根據地越來越小,階級斗爭越搞越激烈,中央主要領導年齡老化,思想僵化,教條主義十分頑固。大民族主義、宗派主義日趨明顯,幹部中培置親信,拉幫結伙。連年戰爭,群眾生活逐年下降,部隊供給短缺……對此形勢,當時許多中下層幹部提了許多改進意見,但緬共主要領導聽不進,還加上「反黨」帽子。在這種情況下,3月11日,原緬共東北軍區副司令員彭家聲在果敢宣布脫離緬共領導,成立了果敢民族民主同盟軍。 在對待和處理果敢問題上,緬共內部有兩種主張:一是和平解決,二是軍事鎮壓。主張軍事鎮壓的佔了上風。他們組織了指揮部,命令當時任北佤縣縣長、12旅旅長的趙尼來和當時任中部軍區副司令員的鮑有祥,率部隊前往鎮壓。他們倆人都是主張和平解決的幹部。在這即將發生兄弟互相殘殺的危急時刻,趙尼來、鮑有祥左右為難,一邊是上級領導,不執行軍令不行;一邊是20多年同一戰壕的戰友,不忍心互相殘殺。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他們最後決定:脫離緬共領導。這就是震驚內外的《4.17》事件。 第三階段:和平建設時期(1989—1999年): 1989年4月17日,佤邦舉義旗,脫離了緬其錯誤領導,組建了佤邦聯合黨、佤邦聯合軍。5月18日和政府對話,達成停戰協議。4月17日是佤邦歷史上一個里程碑。從此佤邦進入了和平建設的新時期。
5. 緬甸政府在10年前瓦解了果敢同盟軍,為何卻不敢動佤邦聯合軍
因為佤邦聯合軍他們武裝力量相當厲害,已經比緬甸厲害很多。
佤邦,由南部和北部兩個地區組成,總面積大約有三萬平方公里,略小於海南島面積,北部在緬甸的東北部,面積有1.7萬平方公里,佤邦的南部與泰國交界。
1989年與緬甸軍政權達成停戰協議,將控制區域設置「緬甸撣邦東部第四特區」,駐地為勐拉。
6. 佤邦的外交
佤邦政策路線
佤邦脫離緬共錯誤領導後,舉什麼旗?走什麼路擺在佤邦全黨全軍全體人民的面前。當時,世界形勢已發生變化,根據佤邦幾十年戰爭造成的災難的狀況及世界上由對抗轉為對話,戰爭趨於和平的形勢,佤邦聯合黨中央及時地制定了「一手高舉和平民主的旗幟,一手高舉武裝自衛的旗幟」、「爭取民族區域自治」、「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軍事實力為後盾」的策略路線。
在經濟建設和商貿活動中,佤邦制定了「引進資金、引進技術、引進人才」的對外開放政策。
根據佤邦多民族聚居的實際,制定了「各民族不分大小,都是佤邦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各民族一律平等,團結和睦,互相學習,共同進步,既要反對大民族主義,也要反對狹隘的地方民族主義」的民族政策。制定了「在不分裂國家,不分裂佤邦,不分裂民族,不幹與政權的前提下信仰自由」的宗教政策。制定了「團結和睦,和平共處,共同發展,互不幹涉內部事務」的對外關系政策。
與緬甸政府的關系
佤邦脫離緬共後,1989年5月18日與政府軍隊代表談判,達成了停戰協議。由於幾十年的戰爭對抗造成的隔閡及成見,初期雙方互相都存有戒心。從1990年起,佤邦領導人趙尼來、鮑有祥、李自如、肖明亮等多次到仰光參觀,與中央政府官員會晤,中央政府官員也多次到佤邦視察,促進了雙方相互的了解和信任。佤邦開始走上了和平發展的道路。佤邦在和平發展建設中得到中央政府在文化、教育、醫療衛生、交通建設等方面的支持和幫助。中央政府還給佤邦在商貿發展、珠寶玉石開采給了許多優惠條件。同時中央還鼓勵佤邦到緬甸的大中城市發展經濟投資建設。佤邦在原首都仰光購置了商用大樓,辦了軋鋼廠等企業。在其他大中城市也進行了部分投資,開展商貿活動。通過十年的努力,佤邦在地方建設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央政府不斷的給予支持和肯定,認為這是緬甸聯邦精神的體現,是緬甸各民族團結實現和平發展取得的成就。
與中國關系
緬中兩國人民一直保持著傳統的友誼。尤其是佤邦與中國臨滄地區的耿馬縣、滄源縣,普洱市的西盟、瀾滄、孟連縣等跨境民族地區的地方政府和人民更是保持著「胞波情誼」。佤邦脫離緬共時,外界對佤邦的義舉不了解,在佤邦處境十分困難的時候,中國雲南邊境地區的政府和人民給了佤邦很大的同情和支持,幫助佤邦度過了難關。佤邦與中國雲南邊境地區政府和人民來往密切,外事活動頻繁,文化科學技術方面的交流與合作不斷深化,相互配合。在發展替代經濟和共同打擊毒品犯罪的斗爭合作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佤邦同時和雲南昆明及中國沿海的省區及中國首都北京的一些企業和非政府組織的關系也得到了發展。
佤邦政府鮑有祥主席多次強調:「搞好和中國的關系是佤邦人民生存和發展的重要保證」。佤邦政府決心為創造一個和平穩定、繁榮友好的中緬邊界環境不斷作出努力。
7. 緬甸佤邦是獨立王國么,受緬甸管轄么
緬甸佤邦!全稱為緬甸撣邦第二特區!名義上受緬甸聯邦政府管轄!但是實際手握重兵,有自己的政黨!怎能實際聽命於緬甸中央政府嘛!緬甸中央財力有限,大緬甸主義盛行!同時又要面對十幾支民地武組織!哪能招架住這個緊靠中國!電力,通信,經濟全面依賴中國的,手握號稱三萬正規軍,兩萬民兵的佤聯軍,以鮑有祥為首的佤邦政府!可以說是一個完全的高度自治地區!緬甸中央只是能夠派駐醫生教師人員能夠進駐!其它一兵一卒都踏入不了佤邦地區!如果有興趣網上有佤邦官方博客!可以進一步了解!
8. 如果緬甸攻打佤邦中國怎麼看待這件事情
如果與佤聯軍發生戰爭!那不是現在果敢之爭的效果!佤邦號稱緬甸實力最為強大的民地武!那最低也算一場低烈度的戰爭了!那將產生巨多的難民!人道主義壓力將緊緊壓迫中國政府!可能出手制止沖突雙方!
佤邦,或稱緬甸第二特區,緬甸政府稱緬甸撣邦第二特區、佤邦自治區,位於阿佤山區,是緬甸聯邦的一個自治區,曾為緬甸共產黨根據地。
佤邦在歷史上為中國領土,唐代屬於南詔國、宋代屬於大理國。佤邦通用漢語與中文,由南、北兩塊地區組成,總面積約2.7萬平方公里。北部地區位於緬甸東北部,面積1.7萬平方公里,南部地區與泰國交界,面積1.3萬平方公里。
佤邦北面與中國雲南省接壤,南面與泰國接壤,首府為邦康市。佤邦下轄勐冒縣、溫高縣、勐波縣、勐元縣、邦康特區、南鄧特區。佤邦的總人口約55.8萬人 ,主體民族是佤族,為主要緬北華人聚居區,軍事力量由佤邦聯合軍組成,主要經濟為農業及礦業開采。
佤邦脫離緬共後,1989年5月18日與緬甸政府軍隊代表談判,達成停戰協議。佤邦在和平發展建設中得到緬甸中央政府在文化、教育、醫療衛生、交通建設等方面的支持和幫助。緬甸中央政府給佤邦在商貿發展、珠寶玉石開采給予優惠條件,鼓勵佤邦到緬甸的大中城市發展經濟投資建設。佤邦在原首都仰光購置了商用大樓,辦了軋鋼廠等企業。在其他大中城市也進行了部分投資,開展商貿活動。
緬中兩國人民一直保持著傳統的友誼。佤邦與中國臨滄地區的耿馬縣、滄源縣,普洱市的西盟、瀾滄、孟連縣等跨境民族地區的地方政府和人民保持著「胞波情誼」。佤邦與中國雲南邊境地區政府和人民來往密切,外事活動頻繁,文化科學技術方面的交流與合作不斷深化,相互配合。在發展替代經濟和共同打擊毒品犯罪的斗爭方面進行全面合作。佤邦同時和雲南昆明及中國沿海的省區及中國首都北京的一些企業和非政府組織的關系也得到了發展。
9. 佤邦的政治
佤邦政府
一九九五年五月十一日組建了佤邦政府,擔負著對內部政權事務的領導和對外的政務聯系的任務。
名譽主席:趙尼來(已去世)
主 席:鮑有祥
副 主 席:李自如(已去世)、趙明、肖明亮
邦務委員:布來康、岩倫、趙文光、鮑有義、三木魯、趙忠丹、張月祥、陳龍生、趙三里、崩丁、李祖烈、亞庫。
政府部門:佤邦對外關系部部長趙國安,佤邦禁毒執行小組組長鮑岩榮,佤邦司法委副書記兼佤邦警察局局長趙岩道,佤邦司法委副書記兼高級檢察院檢察長張岩嘎,佤邦緝毒大隊大隊長陳尼翁,衛生處處長孫成德,邦康特區區長尚孟,政工部部長閆生炳,農林水利部部長鮑華強,中央辦公廳主任李祖烈。
佤邦政治協商委員會
佤邦政治協商委員會成立於一九九二年四月二十日,第一屆全邦政協會議於九二年四月十八日到二十一日在勐冒召開。參加會議的有各地區的各民族代表262名。通過協商,推選出63名委員組成佤邦政治協商委員會。
主席:趙尼來(已去世)
副主席:周昆系、魯興國、岩小石
一九九四年四月十六日,召開了第二屆政協會。增選了趙明為副主席,陳龍生為秘書長。
政協委員會是協助各級政府宣傳組織群眾、了解民情、反映民意,促進民族團結的社會上有威望的群眾組織。各縣各特區均成立了縣、區級政協委員會。
佤邦聯合黨
佤邦聯合黨於1988年12月20日籌建,原名為緬甸民族民主聯合黨,1989年11月4日,改名為佤邦聯合黨。它是由佤邦各族人民的優秀兒女組成的先鋒隊組織,是領導佤邦革命運動、人民團體、武裝部隊、人民政權的核心力量。黨的組織原則是民主集中制。
1992年12月20日,佤邦聯合黨在邦康召開了第一次黨代表大會。通過了黨的綱領和章程。選舉趙尼來、鮑有祥、李自如、趙明、肖明亮為黨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並推舉了趙尼來為總書記,趙明、肖明亮為副總書記。選舉岩倫、趙文光為政治局委員;選舉布來康、鮑有義、三木魯、趙忠丹、張月祥、陳龍生、陳三木納為中央委員;選舉趙三木里,鮑華強、崩丁、周昆系為中央候補委員;1996年又增補衛賽堂、李祖烈、亞庫為中央候補委員;中央委員會下設各級黨委。黨的基層組織是黨的支部。
佤邦聯合軍
佤邦聯合軍總司令為鮑有祥;副總司令李自如、波來康;總參謀長為趙忠丹;副總參謀長為李祖烈、趙文新、趙國安。佤邦聯合軍總部設於邦康市。
一九八九年四月十七日是佤邦聯合軍建軍節。原定名緬甸民族民主聯合軍,由於形勢需要,一九八九年十一月四日,改名為佤邦聯合軍。
佤邦聯合軍是佤邦各族人民的子弟兵,是在佤邦聯合黨絕對領導下的,肩負著保衛佤邦、建設佤邦的武裝部隊。佤邦聯合軍一支戰斗隊;悍衛佤邦不受外來侵犯,為佤邦和平建設保駕護航,嚴守「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原則。她又是工作隊:擔負著宣傳群眾、組織群眾的任務。她也是生產隊:積極開展部隊生產,提高部隊生活,減輕人民負擔,還要積極參加地方的建設。
1989年4月,先後組建了417師、418師、420師、421師、214師、獨立團、炮團、警衛團。5月份又組建了525師。1996年420師、525師合拼為171軍區。
地方上,各縣組建了縣大隊(勐冒縣組建了629團)和民兵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