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田黃屬於什麼
Ⅰ 緬甸田黃與壽山田黃區別
你好,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緬甸田黃與壽山田黃是完全不同的兩種石頭。
出產於緬甸的緬甸田黃石又名寮國水料,部分商家稱為寮國田(寮國產的田黃的意思)
而壽山田黃產於福州市壽山鄉「壽山溪」兩旁之水稻田底下,田黃石是壽山石系中的瑰寶,素有石帝之稱。
緬甸田石有部分質地好的石皮、外觀頗像壽山田黃石,但內部石質、紋理卻又截然不同,終究質地不同,產地不同,成因不同,產量不同,價值自然也不同。
我的回答完畢,希望能幫到你。
望採納!
Ⅱ 田黃是什麼
田黃石是我國特有的「軟寶石」!全世界只有我國福建出產,因為它的色澤偏黃,又產在田裡,故稱:田黃石!
Ⅲ 田黃石和金田黃的價錢及區別
金田黃
產自印度尼西亞爪窪島的太陽溪,由於這種石頭在未經加工時,看上去很像是肥皂,被稱為「肥皂石」。 由於是從800米長的溪水和泥沙中挖撿而出,也稱太陽石、太陽仔凍石,田黃精石,金田黃凍。
「金田黃」是含鎂和錳較多的方解石,學名是「鎂錳方解石」或者「鎂菱錳礦」,「金田黃」顏色艷麗,有紅色、橙色或者黃色等不同色調,而「金田黃」的紅色、橙色或者黃色正是來源於方解石中所含的錳了。
「金田黃」屬於方解石;其化學成份鈣1.11 錳0.89 (CO 3)2,主要成份為碳酸鈣,由較高純度碳酸鈣,氧化硅等無機化合物組合而成;摩氏硬度3.5-4.5,易雕刻,一般溫度下不幹不裂。一般為玻璃光澤,斷口為油脂光澤,其摩氏硬度為3.5~4.5,比重為2.9~3.0。
由於沒有賞玩石頭的傳統,這種石頭在當地並沒有受到任何特殊的待遇。直到2000年前後,這種石頭進入中國台灣,被加工成藝術品進行收藏,它的名字也相應改成了「太陽石」。2005年這種石頭被台商帶到大陸,開始在少量藏石愛好者之間流傳,名字也改為現在的「金田黃」。在此過程中,這種石頭的價格開始逐級上行。而從2008年開始,中國金田黃市場逐漸形成,金田黃原石及其製品的價格,也進入了加速上沖階段。
「金田黃」在市場上通常被稱為「印尼金田黃」或者「台灣金田黃」。該石種產於印度尼西亞一個不太知名的地方——「太陽溪」,所以當地又稱之為「太陽石」或者「肥皂石」,質地優良,也有山產的「山料」和河中採掘的「水洗料」之分。據商家說,其產量也很稀少。市面上通常見到的「金田黃」原料多為團塊狀、結核狀,有的帶有共生的「石皮」,透明度較高。上等「金田黃」比壽山石中品質較好的「凍石」的級別還要高。其金黃、橙紅、粉紅等顏色非常有特徵,也很好看,且與產於中國福建地區的頂級名石——壽山田黃非常接近,所以有商家稱之為「印尼金田黃」。由於「金田黃」最早進入的市場是中國的台灣地區,也是最早由台灣商人帶入福建地區銷售的,因此也有「台灣金田黃」的說法。金田黃 金田黃
「金田黃」在本世紀初登陸台灣時,並沒有引起藏家的特別興趣,也沒有什麼大的轟動。但是,近兩年來「金田黃」再次進入福建地區後,身價便陡然暴漲:在印尼當地,台灣商人的原料采購價格已從一公斤原石3000元台幣漲到3萬元台幣(約合人民幣6000多元),漲幅約是10倍,而且這一價格仍在不斷攀升;福建地區一方石印從原來的1萬元到幾萬元,一下就漲到了十幾萬元,甚至幾十萬元。不少商家甚至認為,優質「金田黃」的價格已經超越了黃金。有媒體近日還稱:「在台灣,金田黃的行情價是500元/克,比黃金還要貴。即便如此,金田黃的身價現在僅為田黃的1/3。」於是,很多商家都在期待,「大陸市場目前還沒有真正認識到它的價值,後市應該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所以放言鼓勵藏家:「現在是最好的投資和收藏時機。」甚至有媒體報道廈門玉石市場時用了「震盪連連,金田黃想做下一個黃龍玉」的標題,認為「金田黃」也應該像黃龍玉一樣,可能還有幾萬倍的漲幅。
稱「金田黃」名不正且言不順
盡管詳細的礦物學報告還未出台,但根據礦物學家的肉眼鑒定和已有的一些介紹資料,我們仍然可以弄清楚「金田黃」的材料本質。
「金田黃」是含鎂和錳較多的方解石,學名是「鎂錳方解石」或者「鎂菱錳礦」,英文名為Kutnahorite,也可翻譯為「錳白雲石」。「金田黃」顏色艷麗,有紅色、橙色或者黃色等不同色調,屬於艷色方解石的集合體。我們知道,純的碳酸鈣就是方解石或者文石,含鎂多時就多了白雲石的成分了,含錳多時就多了菱錳礦的成分了。所以,雖然「金田黃」為方解石,但有較多的白雲石成分和較多的菱錳礦成分。而「金田黃」的紅色、橙色或者黃色正是來源於方解石中所含的錳了。
「金田黃」一般為玻璃光澤,斷口為油脂光澤,具有不完全的板面解理和貝殼狀斷口。其摩氏硬度為3.5~4.5,比重為2.9~3.0。「金田黃」主要形成於外生作用條件下,產於近代海底沉積、黏土或石灰岩洞穴中,也可形成於內生作用,產於溫泉沉積及火山岩的裂隙和氣孔中。「金田黃」的材質在外表上酷似壽山田黃,但兩者在折光率、硬度、透明度、質感等物理性質上卻大相徑庭。
孔子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或許是壽山田黃太令國人著迷了,抑或目睹了壽山田黃近幾年價格狂飆,於是商家便把這種外來的石頭稱為「金田黃」。這一名不正且言不順的稱呼現已讓壽山田黃的粉絲及商家大為反感,也令很多國人懵懵懂懂。我想如果老外聽了這個名字,可能更會莫名其妙。因此,這個「金田黃」也需要正名。
那麼,應該怎麼命名呢?目前,在政府機構沒有下達約束性的、具備強制力的文件來對「金田黃」進行命名的情況下,用材料名+工藝名的二名法或是一個首選方案:工藝名或者可以就叫「金田黃」,但材料名必須是科學名,因此稱之為「橙色方解石」或許是最恰當不過的了。這樣,「金田黃(橙色方解石)」或許能夠糾正市場對於這種漂亮石材的種種失之偏頗的理解。
硬度高於壽山田黃適合做印材
「金田黃」摩氏硬度為3.5~4.5,因此這種來自印度尼西亞的石頭以其比壽山石、壽山田黃明顯為高的硬度和不容易被指甲劃傷的優點,理所當然地成了文人騷客的理想印材。
我們知道,壽山田黃是福建產壽山石中的優良石品,它與壽山石一樣,主要也是由地開石、珍珠石和其他黏土礦物組成,硬度很低——摩氏硬度只有2~3,有可能為手指甲(指甲的摩氏硬度為2.0~2.5)、銅鑰匙(銅鑰匙的摩氏硬度為3.0)刻動。作為廣義的玉石,壽山田黃一般只作為圖章石和工藝美術雕刻石料。但是,不少商家在介紹「金田黃」時,都強調「金田黃」很軟,如稱其摩氏硬度在3以下或在3~3.5之間等。總之,為了和壽山田黃「攀親」,基本把「金田黃」的硬度人為地界定為與壽山田黃相當。這就很容易讓人誤以為「金田黃」與壽山田黃在物理屬性上區別不大。而實際情況是:作為方解石緻密集合體的「金田黃」的摩氏硬度比方解石單晶體的硬度要高,為3.5~4.5。所以,行內的雕刻師對「金田黃」下刀後發現:作為雕刻石,「金田黃」與壽山田黃或「昌化田黃」相比,用起刀來還真有點兒難度。
此外,不少業內藏家(包括雕刻師)敏銳地捕捉到了「金田黃」顯而易見的優點——上手後有細膩、潤滑之感;看起來,還有與壽山田黃一樣非常符合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高貴濃艷的橙黃色。
各色「田黃」你追我趕論高下
市場價值是檢驗藝術品優劣的重要標准之一,也往往最令人們關注,各色「田黃」固然也不例外。
翻翻壽山田黃在中國的歷史,其價格或許會令人失望,因為這種稀有的石頭在中國歷史上竟一度不甚值錢,即使到了明代與皇權拉上了關系,它也大都被當做奇效的治病之粉。只是到了清代,特別是相傳以「玉痴」和「石痴」而聞名天下的乾隆皇帝做了一個「福壽田」的黃石美夢之後,壽山田黃便從此一躍成為「印石之王」、「印石之冠」,身價陡然百倍,以至於被一些人稱為「石帝」。顯然,壽山田黃在清代的發跡要歸功於乾隆皇帝那個著名的夢和他的「博愛」。
被奉為「印石之王」、「印石之冠」以及「石帝」後,壽山田黃便成了名副其實的「大款」:清代,「一兩田黃一兩金」;民國時期,「易金三倍」;今天,就不是「一兩金」或「三倍金」的問題了,而是「一克田黃值千金」:壽山田黃價格一路上揚,優質者在收藏市場上的宣傳價格竟然高達每克數萬乃至數十萬元,讓不少石痴「望黃興嘆」。這還不算,近年來,從礦物組成、特徵及成因都與壽山田黃相同或類似的「昌化田黃」的橫空出世,又讓藏家蒙了一頭霧水。現在更熱鬧了,產自印度尼西亞的「金田黃」又來中國溜達,而且在硬度、質感、光澤、折光率、透明度等方面都可以和壽山田黃及「昌化田黃」一論高下,且報價一路上揚——今天的一方石印高達十幾萬元,甚至幾十萬元。
寫到這里,我不禁感嘆:300多年前的乾隆爺如果看到這個具有帝王專寵的黃色的「外來戶」,又會作何感想呢?說不準,盡管這種黃色的石頭並未承載豐富的中華文化,它也會像產自緬甸的翡翠一樣,真正會令今天的中國藏家如痴如醉,讓世人為之癲狂。
碳酸鹽質玉石碳酸鹽玉
化學成分 CaCO3結構 細粒狀結構硬度 5碳酸鹽玉外觀圖 碳酸鹽玉外觀圖
象徵意義 純潔之石
顏色 白色
礦物成分 石英岩、白大理岩
光澤 玻璃光澤
碳酸鹽玉:平川秀色雪域高原翠崗雲海丹峰山茶碳酸鹽質的玉石其主要礦物成分是方解石( CaCO3 )或白雲石( CaMg(CO3)2 )。這類玉石的名稱很多,主要是根據產地、顏色、花紋等的不同而命名:
「漢白玉」
純白色,細膩均勻,最為著名的產地是北京房山周口店。有時用來仿白玉。也有人用粗粒的大理岩染綠後仿翡翠。
「雲石」
產於雲南大理,灰色、深灰色、深綠色、褐色的花紋襯托在白色的底色上,形成了中國山水畫的效果。其白色部分是方解石,而暗色花紋中含有金雲母、綠泥石、角閃石、黑雲母、炭質。
「靈璧玉」
產於安徽靈璧的石灰岩。戰國時代就已開發利用。其中有三個著名品種:紅皖螺、灰皖螺、磬雲石。前兩種含有地質上稱之為疊層石的化石,即藍綠藻低等植物群體的遺跡。而磬雲石是含有金屬礦物和有機質的一種非常細膩的石灰岩,安徽省地質博物館有一套磬雲石做的磬。
「百鶴玉」
又稱「百合玉」。產於湖北鶴峰距今4.3億年的古老地層中,是一種含有海百合莖化石的石灰岩。其中,生物碎屑的形態有圓形、橢圓形、長條形或圓錐形,顏色有白色、紅色、綠色、褐色。適宜製作金錢豹、梅花鹿等動物擺件或是香爐、寶塔、花瓶等仿古玉器。
"蜜蠟黃玉"
產於新疆哈密地區,是一種黃色的白雲岩。其顏色來源於所含的氧化鐵。 呈明顯的蠟狀光澤。
「木紋玉」
產於黃河沿岸,是一種木紋狀的白雲岩。其紋理由鐵質渲染而成。最初用於桌面、茶幾、裝飾板材等,近年來多用於茶具、酒具、健身球等小件物品。
「阿富汗玉」
近年來在市場上出現的新品種,由很純的方解石組成。
Ⅳ 田黃是玉嗎
田黃是玉
田黃石屬於天然玉石中的雕刻石類。
《珠寶玉石名稱標准》中對玉石的定義:
天然玉石:自然界產出的美麗、耐久、稀少,具有工藝價值的礦物集合體,少數為非晶質體。
按硬度、工藝特點分為:
a、高檔玉石 摩氏硬度為6.5-7。國際上公認的高檔玉石只有:硬玉和軟玉。(即俗稱的翡翠和和田玉)
b、中低檔玉石 摩氏硬度為5-6。如瑪瑙、青金石、蛇紋石(岫玉)等。
c、雕刻石 摩氏硬度小於4,如印章石、硯石、觀賞石等。其中部分品種可有很高的價值,如田黃石、雞血石。
Ⅳ 田黃鑒定方法,兩種方法輕松鑒別真偽
田黃是一種極為奇葩的珍貴石頭,但是它卻沒有被鑒定為寶石,因為田黃石的本質是一種「泥」,而非是寶石類的一種。當然,雖然它是「泥」的一種,但是卻不溶解於水哦。許多人都喜歡用田黃石製作成印鑒以及精品雕刻的小物件來進行售賣,價錢並不會很高,但是樣貌卻出奇的好看。畢竟田黃石的外觀可是黃燦燦的,極為好看,讓人耳目一新。

鑒別方式有兩種,一是從外觀上入手,另一個是靠手感。
我們先來看田黃石外觀上的三大特徵:紅筋、石皮和蘿卜絲紋。
紅筋,也叫紅格,就是田黃石上這些紅色的線條。
田黃石是由從高山岩上分離下來的石頭滾落到溪里,再被埋入農田中形成的。石頭從山上滾落時內部難免會因為撞擊而產生裂縫,裂縫在泥土中受到微量元素長期的侵蝕,就會形成紅色或其他顏色的筋格。
那麼憑借這種紅色的筋格是否可以鑒定出田黃石的真假呢?
這塊黃色的石頭上面也布滿了紅色的筋格,但它卻不是田黃石,而是產在福州連江縣的「連江黃」。
為什麼其它品種的石頭也會產生筋格呢?原因很簡單,只要石頭受到外力影響出現了裂縫,再有機會被埋進土中或落在水裡,時間一久就會形成有顏色的筋格。
壽山石中的獨石和掘性石等石頭都有可能形成紅筋。
獨石是壽山石中一個大的種類,指因自然原因脫離礦脈,經過長時間的地質變遷而形成的石塊。田黃石和掘性石都屬於獨石;田黃石和它們的區別在於產地。
產在壽山溪流域的獨石是田黃石;產在礦洞附近或者稍下一點上坡上的獨石是掘性石;而產在其他地方的則被統稱為獨石。
由於產地不同,田黃石和其他獨石的質地也不同,田黃石的質地更加溫潤細膩。
看來只憑紅筋並不能斷定出田黃石的真偽;而有些田黃石經過切割打磨之後幾乎完美無瑕,更是看不到這樣紅色的筋格。
田黃石的另一個特徵是石皮,石皮是指石頭受到外部環境中其它微量元素的長期侵蝕而在石頭表面形成的一層外皮。
同樣,壽山石中的獨石和掘性石都可能帶有石皮,也就是說石皮和紅筋一樣,不僅僅為田黃石所特有;那麼,蘿卜絲紋是否是田黃石的獨有特徵呢,從外觀上鑒別田黃石是否可以憑借察看它的蘿卜絲紋呢?
除了外觀,手感就是鑒別田黃石的第二個方法。
田黃石的比重在2.53到2.9之間,是壽山石中僅次於芙蓉石的石種。所以,拿兩塊同樣大小的石頭放在手上,田黃石會讓人感覺稍沉一些,這種手感,行話稱之為「手頭」。
既然比重不同,也就是說石頭的礦物成分不同,在科學儀器日益發達的今天,人們是否還可以從田黃石的成分構成上鑒別它的真偽呢?
田黃石是由從高山岩上分離下來的石頭滾落而形成的,它的礦物組成與它的母體壽山石一致,所以,科學儀器的測量結果並不能作為田黃石鑒別的惟一標准。
市面上有許多田黃都是假的,真正的田黃可是非常漂亮珍貴的呢,雖然說田黃並不會很貴,但是品質越好的田黃,價錢可是會翻倍呢,畢竟品質好的田黃可是極為的稀少的。在我國的歷史之上,最喜歡田黃的就要細數乾隆了。它在清朝被代代相傳呢。田黃與寶石不同,它天然長成,美麗的程度不像鑽石要經過細心的雕琢,反而不加各種修飾,也極其的美麗。
Ⅵ 請各位老師看看,是否田黃石。大概價多少。謝謝了
這個應該是田黃,是白田,比較開門,屬於中品,這種田黃常常出自山中,而非田溪,色澤純淡,斑皮入里,紋理細膩,略帶黃和蛋清,透光肌理皆黃或紅,這種田黃,屬於現代開掘出來的,還有一種說法,叫三彩田黃,實際上就是你這東西,絕大部分是緬甸料,至於價格,你肯定會失望了,因為這東西,比較常見,價格不高,就你這東西,估價也就是300到500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