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在緬甸什麼地方
A. 吳三桂是什麼人物
吳三桂是典型的牆頭草,大漢奸
吳三桂是明朝時期遼東的著名將領,憑借優秀的軍事才能和祖家護佑,吳三桂節節攀升,深受崇禎皇帝賞識,受封平西伯,遼東總兵,1644年,吳三桂投降李自成後復判,在一片石大戰中不敵李自成,遂投降清軍,換取清軍支援,擊敗李自成後吳三桂受清廷封為平西王,成為滅明急先鋒,1659年,吳三桂鎮守雲南,進軍緬甸逼迫緬王交出永曆皇帝,1662年,在雲南昆明殺死了明朝最後的皇帝永曆及其太子,受封平西親王,1673年,清廷撤藩,吳三桂為維護自己的利益,與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三藩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反清,1678年,吳三桂稱帝,國號周,後不久病亡。
吳三桂是典型的的大漢奸,牆頭草,辜負了崇禎皇帝對他的賞識,為了表達自己的忠心,殺掉了明朝的皇帝,以換取清廷對他的信任,當明朝滅亡,國內穩定後,清廷想過河拆橋了,吳三桂又打著反清復明的荒唐口號反清,可他忘了明朝的末代皇帝可是他親手殺死的,所以,在他舉著反清復明的旗幟時,沒有幾個人相應他,缺乏百姓的支持和自己的眼光短淺,註定了失敗,留下了臭名昭著的名聲,一生在反叛之間來來回回,成為後人的笑柄
B. 吳三桂是個什麼樣的人
在歷史當中,吳三桂這個名字是非常著名,他的一生可以說是非常的傳奇。就因為他的人生非常的傳奇,所以後來很多人就將他那傳奇的經歷翻拍成很多的電視劇。吳三桂剛剛出生之後,他的家人就找算命先生給他算過命了,算命先生說他的命非常的好,可以說是天子命。
就是這么一個有天子命的人,最後卻為大清王朝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勞。同時吳三桂也是一個多情的人,甚至到最後的時候,他為了自己深愛的人而擔負了很多人對他的謾罵。李自成這個人物相信大家也都非常的熟悉,他被人們尊稱為闖將,但就是這個大名鼎鼎的闖將,最後卻喪命於吳三桂之手。
吳三桂身上有很多的特點,而且他的個性也非常的鮮明,他的性格是非常多變的,因此也有人說他反復無常。在自己愛人面前,他可以義無反顧,他是一個多情男兒。但是在江山面前,他又是非常貪婪和殘暴的。他是一個重承諾的人,同時又是一個言而無信的人。雖然明朝的皇帝給了他非常優厚的待遇,但是最後他卻背叛了明朝。他聯合過李自成,但是最後又打敗了李自成。雖然他投降過清王朝,但是也反過清王朝,所以說他的一生是非常多變的。
李自成的性格可以說是非常復雜多變的,但與其說他的性格復雜,不如說這才是一個真實的人。在當時的這段歷史當中,吳可以說是最關鍵的人之一,他的一些行為能決定著兩個王朝的生死存亡,甚至都可以說他決定著歷史的朝向。對於吳這個人,很多人都是持貶義態度,不過也有人稱贊他。在小編看來,沒有一個人可以說是絕對的好人,或者是絕對的壞人。
明朝末年的時候,吳三桂鎮守在當時的山海關,山海關離當時的明朝都城北京並不遠,僅僅只有300多公里路罷了。看似他僅僅只是一個地方,但是他對明朝卻是非常重要的存在,可以說他是當時都城的護翼,是北京的最後一道防線,因為它的重要性,所以後代很多人都把他稱為天下第一關。山海關在明朝建立的時候就開始修建了,最先修建他的是明朝的名將徐達,後來明朝的歷代名將都鎮守過這里。而山海關經過多代人的修建,也變得非常的牢固和重要。
明朝末年,當時的皇帝面臨著一個非常尷尬的境地,那就是無將可用。因為當時的大將洪承疇和祖大壽都歸順了清朝,皇帝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只好啟用吳三桂為大將,派他去鎮守山海關,從他鎮守山海關的那一刻,可以說當時的皇帝就把自己的命運交給他了。
因為祖大壽是吳的親戚,所以當時清朝的統治者就利用祖來勸降吳,不過勸降了一年都沒有什麼結果。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最後清軍統治
C. 吳三桂當年住在哪裡
吳三桂(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字長伯,一字月所,明朝遼東人,祖籍江南高郵(今江蘇高郵),錦州總兵吳襄之子,祖大壽外甥。明末清初著名政治軍事人物,吳周政權建立者。以父蔭襲軍官。明崇禎時為遼東總兵,封平西伯,鎮守山海關,後封漢中王,濟王。崇禎皇帝登基,開武科取士,吳三桂奪得武科舉人。不久,吳三桂又以父蔭為都督指揮[1] 。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初,李自成逼近北京,崇禎帝飛檄加封吳三桂為平西伯,令其放棄寧遠(今遼寧興城)入衛京師,起用吳襄提督京營。吳三桂奉旨入援京師,李自成義軍已進北京,崇禎帝自縊景山(煤山),吳三桂撤兵退保山海關。隨後,李自成率領大軍十萬,赴山海關攻討吳三桂。22日山海關之戰,吳軍初敗,吳三桂降清,在一片石戰役中大敗李自成,封平西王。不久為清軍先鋒,追擊李自成,平滅陝西等地流寇余部,滅四川軍閥張獻忠。清順治十四年(1657),進攻雲貴等地。十六年,吳三桂鎮守雲南,引兵入緬甸,迫緬甸王交出南明永曆帝。康熙元年(1662),吳三桂殺南明永曆帝於昆明。同年,晉封為平西親王,永鎮雲貴。與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廣東平南王尚可喜,並稱三藩。[2]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吳三桂自稱周王、總統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發布檄文,史稱「三藩之亂」。[2]
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在衡州(今衡陽市)登基為大周皇帝,國號大周,建都衡陽。建元昭武。同年秋在衡陽病逝,廟號太祖。
從以上簡歷可知,吳三桂明末時為遼東總兵,鎮守山海關,後來降清封平西王,鎮守雲南。希望回答對你有幫助。望採納哦!
D. 吳三桂死後葬在哪裡了
吳三桂死後葬在馬家寨。
馬家寨位於貴州省黔東南州首府凱里市岑鞏縣,馬家寨的人並不是姓馬,而是清一色的姓吳,取名馬家寨是為了:一是紀念吳三桂的軍師馬寶,他一路保護陳圓圓逃難至此,歷經千難萬險。二是掩人耳目,躲避清廷的追殺。
馬家寨村圍繞「國之寶·思州石硯 思州儺戲儺技 陳圓圓墓」三張文化名片,主動融入舞陽河流域旅遊經濟帶,梵凈山旅遊區和湘西旅遊經濟圈發展,馬家寨每年接待國內外遊客近5萬人,旅遊收入達500多萬元。
(4)吳三桂在緬甸什麼地方擴展閱讀:
陳圓圓與吳三桂的墓,以及吳三桂後裔都落在岑鞏縣水尾鎮馬家寨,證據確鑿。
據「秘傳人」陳述:當年吳三桂死後,形勢急劇惡化,陳圓圓毅然決定偕同吳三桂之子吳應麒等秘密離開雲南,並將吳三桂遺體帶走,潛入貴州岑鞏縣的密林山洞,待數年後風聲漸息才下山,搬至今馬家寨定居。
圓圓病死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終年67歲。他們感激陳圓圓保全吳氏血脈,尊稱她為「老太婆」。清朝視吳三桂為十惡不赦之罪人,故其子孫為生命計,約定不向外透露一字,絕對保守秘密,不許說,更不得寫,連家譜也不準修。
但又擔心家史失傳,便想出一個辦法:在每一代男青年中秘選一優秀者,由上一輩傳人將祖上歷史口授三遍,讓其默記心中。擔負其事的傳人,即被稱為「秘傳人」。
由此,一代代傳下去,傳到吳有鵬時,已歷10代。傳人講述吳三桂與陳圓圓事,如數家珍。
E. 吳三桂祖籍是哪裡
吳三桂(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字長伯,一字月所,明朝遼東人,祖籍江南高郵(今江蘇高郵),錦州總兵吳襄之子,祖大壽外甥。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軍事人物。明崇禎時為遼東總兵,封平西伯,鎮守山海關。崇禎皇帝登基,開武科取士,吳三桂奪得武科舉人。不久,吳三桂又以父蔭為都督指揮。
崇禎十七年(1644年)降清,在山海關大戰中大敗李自成,封平西王。順治六年(1649年),吳三桂鎮守雲南,引兵入緬甸,迫緬甸王交出南明永曆帝。康熙元年(1662年),吳三桂殺南明永曆帝於昆明。同年,晉封為平西親王,與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廣東平南王尚可喜並稱三藩。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吳三桂自稱周王、總統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發布檄文,史稱「三藩之亂」。
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在衡州(今衡陽市)登基為皇帝,國號大周,建都衡陽。建元昭武,同年秋在衡陽病逝。追謚為開天達道同仁極運通文神武高皇帝。其孫吳世璠支撐了三年之後被清軍攻破昆明,三藩之亂遂告結束。
F. 吳三桂鎮守的哪個省
吳三桂引清兵入關主要鎮守雲南省。
吳三桂(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字長伯,遼東廣寧前屯衛中後所(今遼寧綏中縣)人,祖籍南直隸高郵(今江蘇省高郵市)。明末清初政治、軍事人物,錦州總兵吳襄之子,祖大壽外甥。
相關信息:
出身將門,善於騎射。崇禎年間考中武舉,憑借門蔭,授都督指揮。屢立戰功,累遷寧遠團練總兵。崇禎十七年(1644年)歸降大清,參加山海關大戰,大敗李自成,跟隨清軍入關,受封平西王。此後平定農民起義,攻城略地,頗有功勛。
順治十六年(1659年)鎮守雲南,後攻入緬甸,擒獲南明永曆帝並將其處死,晉封親王,與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並稱「三藩」。康熙十二年(1673年),吳三桂不服朝廷撤藩,自稱「總統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開啟「三藩之亂」。
康熙十七年(1678年)在衡州(今湖南衡陽)登基稱帝,國號大周,年號昭武。同年秋病逝,時年六十七歲,只做了五個多月的皇帝,其孫吳世璠嗣位。
G. 吳三桂有多少兵力 吳三桂在哪裡稱帝
吳三桂,明朝大將,武行出身,其父吳襄在大凌河之戰大敗獲罪前任遼東總兵,初出茅廬的吳三桂跟隨明朝名將袁崇煥鎮守遼東一帶,袁崇煥被人構陷倒台後,其餘下明朝精銳部隊關寧鐵騎大部分由吳三桂接管,雖未及袁崇煥時期叱吒關內外的鼎盛,但也成為明朝末期最為牢靠的勢力。
康熙十七年,三藩之亂已進入衰弱階段,其餘藩王勢力接連投降,僅剩下吳三桂割據雲南一隅之地,面對羽翼豐滿的大清軍隊,吳三桂率領的關寧鐵騎也早已不復當年雄威,大局已定,吳三桂已無力回天。此時的吳三桂也已年近六十七歲,面對著日益雄厚清老虎,積郁成疾。
沒過幾個月的光景,吳三桂在抑鬱中抱病而終,其孫吳世璠繼續帶領雲南駐兵抗衡清廷三年之久,最終全軍覆沒,三藩之亂正式結束。吳三桂其一生的影響力才算正式覆滅,但其在歷史上的痕跡卻被留存至今,仍為世人所談論。
(7)吳三桂在緬甸什麼地方擴展閱讀
主要成就
登基稱帝
康熙十三年(1674年)十一月初五,吳三桂率兵經潭州至衡陽,以衡永郴桂道衡州知府衙門(舊衡陽市衡南區政府所在地)為「行殿」,指揮各路軍事。
改衡州府(今衡陽市)為「應天府」,改鍾鼓樓為「五鳳樓」,回雁門為「正陽門」,大街名「棋盤街」等,一切用京城名稱,冊妻張氏為皇後,孫吳世璠為皇太孫,加封文武,百官頒制新歷,鑄「昭武通寶」、「利用通寶」錢幣。稱帝時狂風大作,將臨時搭的帳篷都吹倒了。
吳三桂轄衡州、湖南、江西、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四川、陝西和甘肅等省。並且開科取士,錄取者60人。建造皇帝宮殿九十五間,象徵九五之尊。
H. 吳三桂祖籍
吳三桂(1612-1678年),字長伯,一字月所,明朝遼東人(今遼寧省丹東市),祖籍揚州府高郵(今江蘇省高郵縣),錦州總兵吳襄之子,祖大壽外甥。明末清初著名政治軍事人物,吳周政權建立者。以父蔭襲軍官。明崇禎時為遼東總兵,封平西伯,鎮守山海關,後封漢中王,濟王。崇禎皇帝登基,開武科取士,吳三桂奪得武科舉人。不久,吳三桂又以父蔭為都督指揮[1]。崇禎十七年(1644年)降清,在一片石戰役中大敗李自成,封平西王。順治十六年(1649年),吳三桂鎮守雲南,引兵入緬甸,迫緬甸王交出南明永曆帝。康熙元年(1662年),吳三桂殺南明永曆帝於昆明。同年,晉封為平西親王,與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廣東平南王尚可喜並稱三藩。[2]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吳三桂自稱周王、總統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發布檄文,史稱「三藩之亂」。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在衡州(今衡陽市)登基為大周皇帝,國號大周,建都衡陽。建元昭武。同年秋在衡陽病逝,廟號太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