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隨永曆帝到緬甸的有多少人
『壹』 明朝滅亡時,曾經威風八面的15萬錦衣衛卻消失了,他們去了哪裡
錦衣衛是明代機構,負責侍衛、緝捕、刑獄等事務。一般來說,錦衣衛的全體成員會被簡稱為錦衣衛。在夕月等重要的事項中,錦衣衛們一般會身穿飛魚服,手持綉春刀,隨侍在皇帝的身邊。比如,在《出警入蹕圖》中,在皇帝身邊,帶著綉春刀、威風凜凜的就是錦衣衛。
沒有永遠不會駕崩的皇帝,也沒有永遠不會滅亡的國家。李自成攻陷北京之後,明末的15萬錦衣衛像梅瓶一樣被打碎。他們中的許多人,走向了死亡,或慨然自盡,或死於酷刑,或戰死沙場,或淪為屠殺的對象。他們中的許多人,將錦衣衛這份工作當成了活下去的目標,在他人或排擠或獎賞的態度中,默默地看著新的朝代徹底終結大明,隨後默默隱藏起自己,不想讓任何人知道自己究竟去了哪裡。剩下的一些錦衣衛,他們將自己視為最識時務的人,沒了大明還有大清,用貳臣的身份換取榮華富貴。
就這樣曾經威風八面的錦衣衛消失在了歷史之中,就像煙花一樣,閃耀一瞬間之後,劃向了暗淡。
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貳』 緬北這個地方歷史上被漢族政權統治多久
[歷史]緬北的明朝遺民――果敢族
緬北的明朝遺民――果敢族果敢族是明朝遺民,根本是漢族;而在緬甸共產黨中真正的緬甸人很少,主要是少數民族佤族人(大約百分之七、八十),這也是強迫小數民族遷徙原因之一,至於如何搪塞西方國家指責」強迫小數民族遷徙」的罪行呢?恐怕禁毒便是一個絕佳的借口,反正指責緬甸種植罌粟的也是西方國家。
緬甸和中國現今雖保持著友好,但蹤觀中、緬近代的邊界糾紛及現今進行中的強制撣邦內漢、佤、傣族大遷徙,和美國的對華圍堵策略,我們不能不為緬甸在不久將來投向美國而作好准備。緬甸在可以預見的將來投入美國懷抱的走向,是不會隨著中國的主觀意志而轉移的,中國唯一能做的就是作好進兵緬甸討回1960年10月中緬兩國政府簽定邊界條約和1941年國民政府與英國簽定的《中英滇緬南段界務換文》所失去的南坎,即盂卯三角地(面積約二二○平方公里,八十五平方英里)、江心坡及江心坡以西與印度阿薩姆省接壤的中國藩屬的孟養土司控制的大片土地等地區,上述這兩片土地相加比台灣還大一倍。此外還要在東撣邦建立一個包括大比數漢族在內的撣邦共和國(撣蘭共和國)Republic of Shanland政府以對抗即將到來的親美翁山蘇姬政府,這會對中國起著重大的戰略作用。
果敢縣(又名麻栗壩)位於雲南省西南部和緬甸東北部的交界處,與雲南的龍陵、鎮康、孟定接界,全境面積約五千一百平方公里。原來在緬甸北金三角的撣邦果敢特區,主體民族不是傣族,而是果敢族;他們絕大部分實際上是中國漢人,如今這些漢人在金三角被稱做是果敢族。若向上追溯,果敢族的「根」在中國,是中國的漢族。因此在整個北金三角地區,無論世事如何變幻,漢文化的脈絡始終未被阻斷。此果敢縣是位在撣邦即金三角境內,處於薩爾溫江以東並和雲南省耿馬撣族佤族自治縣相連。那裡的封建領主制是一種特殊形態。土司姓楊,既不臣服於清朝皇帝,也不受制於英國殖民政府,依靠薩爾溫江這一天險傲然獨立,卻也自我封閉了幾百年。1968年以前,那裡地方政權機構的官職,依然用明朝武官的官職來命名,如守備、千總、把總之類。老百姓的服裝仍然是明朝時的漢裝,信奉的是文聖孔子和武聖關公,由於他們是明朝皇族和士大夫的後人,故一定保留了相當明朝官話。這在世界史上是一個特例。因為緬甸政府正在進行
民族強迫大遷徙,最近又移民一批果敢漢人約1,700人從撣邦北部強迫遷徙到撣邦南部泰緬交界的地區。除了從明代的漢族遺民即果敢族,東撣邦地區有著很多其巷他來源的漢族人口,如國民黨的孤軍和眷屬、文革時逃往緬甸的知青和改革開放後大批移居金三角中緬邊界緬甸一側的漢人,在金三角漢人總數應該不下一百多萬。它是「中原文化」崩潰裂變後,在邊陲異域的一種扭曲的延續。公元1659年,清兵的鐵蹄如疾風一般叩響了明王朝的殘山剩水,南明的末代皇帝永曆帝在死忠的孤臣黔國公沐天波(開國元勛沐英的後代)及其部下的簇擁下,逃進了滇緬邊境的野人山。「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緬王,忽聞中華上國的天子駕臨,受寵若驚,即派儀仗隊來接,旋踵便覺不妥,就「慰留」貴客於緬北山區。落草的鳳凰不如雞,這群中原皇孫與卿相不得不一夕數驚地潛伏於斯,幸有來自緬京的米糧接濟,不至於采野薇而食。次年緬京老王駕崩,新王繼位。他沒那幺胡塗,深知國邦里養著一群禍胎,早晚會殃及池魚,便派精兵夜襲,一舉將幾十名臣亂刀砍死,永曆帝被囚禁。果然,同年底平西王吳三桂的大軍已飲馬怒江。緬王即獻出永曆帝,後那位亡國之君在昆明五華山被吳三桂用弓弦勒死於緬桂樹下,中國的又一輪朝代更迭就此正式打上了句號。然而,在緬甸境內,事情並沒有了結。當時,前後腳追隨永曆帝逃入緬甸的南明軍民有萬余之多。明滅後他們繼續逃亡,藏匿於緬北的熱帶叢林之中,其中有一楊姓武?高手,其曾祖先是沐英將軍長驅入滇時的帳前驍將,此後多少代鎮守滇邊,對西南的民情
地理瞭若指掌。在緬北竣酷的環境中,楊氏終能統領起各部南明遺民,逃避清兵的追殺,與當地土著紅刀子進白刀子出地「打冤家」,憨厚而失之蒙昧的土著人斗不過這群「客籍」,漸漸退入野人山深處,一個華人的社團從此崛起於緬北高原,住民繁衍至數十萬之多,。其後,緬甸王正式承認了楊家的實際地位,封為果敢(地名)土司王,自此,統治緬北一個多世紀的土司王朝,無論英國人、日本人都未能撼動其百年基業。直至1962年,楊家才與吳奈溫將軍達成協議,交出土司官袍和印璽,實行地方自治。
果敢曾滋養、誕生一代毒梟「羅星漢」,此人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縱橫金三角,與毒品大王坤沙爭霸,面對全世界各地媒體侃侃而談「鴉片」和「海洛因」。如今,果敢方面的毒品生產、加工、製作、販賣,在整個金三角地區究竟處在一個什麼樣的位置,佔多大的比例,沒有科學的統計和明確的說法。果敢縣地圖上只如星點一般,很不引人注目。然而,有多少人知道:在她百年來的歷史上曾經歷過千辛萬苦,千難萬險;有許多可歌可泣的事跡,有無數可敬可愛的英雄!緬共治理果敢的二十年中,大體和土司時代相仿。治安良好,夜不閉戶。百姓照舊種大煙,生活安定,尤其是不聞槍炮之聲,百姓心情也就隨生活之安定而舒暢了。1969年3月,滾弄交通公路受緬共阻斷,補給困難,緬政府決定放棄果敢,撤守滾弄。當時協助政府軍的地方自衛隊為不留兵源和財產給緬共,竟強迫果敢人民搬遷,限三天
內全搬家,否則以「投敵」治罪。時為農歷3月,正值鴉片收獲旺季,命令即下,誰敢不從,只好忍痛盡棄,遵命搬遷,扶老攜幼,徒步向滾弄前進。自大水塘街起,至西山區各寨、新街、下壩區等地,都屬搬遷之列。其間燒毀新街及大旺地,總計到達滾弄的百姓共三千餘戶,暴曬於江邊廣場達一月之久。以後,大部分遷到臘戌、南閘拉一帶定居,少部分 因無力謀生而遷徙不定.這里要提及的是果敢大搬家,負責防守大水塘街的一名自衛隊指揮官已接到放火的命令,他一念之仁,沒有縱火,只叫百姓趕快同自衛隊一道撤退,才保住這條街及許多寨子免遭損毀。1969年,政府軍放棄果敢,隨行強迫搬遷者達
五千多家,是果敢有史以來空前大遷徙。4月以後,果敢分為兩個制度不同的地區,政府軍守住滾弄附近一部分;南帕河以上由緬共統治的果敢縣也逐漸強大。1970年11月,緬共以果敢為基地,出動野戰主力三千八百六十人大舉進攻滾弄,企圖瓦解怒江東岸的政府軍。相持四十二天,政府軍由仰光運來一零五口徑重炮,使用飛機空投炸彈,人民軍傷亡慘重才撤退。在土司時代凡滿十六歲至四十歲的男丁,一律服三年一換的兵役。在役士兵,家中免去一切賦稅和搖役,如有要事還可由自己兄弟暫時替換,家屬在村寨中受尊敬,甚至連頭人也會禮讓三分,服役期滿回家,上述優待隨之取消,照舊為民。可是既然當了三年士兵,所見所聞自然要比別人開通一些,一般說來,只要能循規蹈矩,不作威作福,大家會對其禮遇和尊敬的。徵兵制的好處是:人民對當兵無所恐懼,三年一滿就可以回家,而且明說當兵,實際上沒有打仗機會,根本無危險可言。既然受過軍訓,至少學到點軍事常識,軍人氣息總比老百姓強些,一旦有事,立可應付。土司行此策,旨在全民皆兵。果然,1963年果敢上司抗緬成立總指揮部時,幾天內就徵集兵源三千多名。這些以往老兵,不必怎樣訓練,即可編組成隊,執行戰斗任務。士兵有事請假回家,還可以帶槍回去,期滿歸隊又帶回來,此乃果敢兵役上一大特色。今天,不論在果敢境內哪裡,問起三十歲以上男人,可能有百分之八十以上都當過兵。二十年來果
敢籍官兵傷亡數包括緬政府和緬共何止兩千人?!上自六十年代副總指揮楊振業、楊振紀;下至排長、士兵,或戰死於疆場,或爭權內弘致死,或被刺殺。這些人之死,是非功過,留待果敢後人去定論。不過,他們都是耍槍炮而死,不同於老百姓的正常壽。1989年2月28日下午我們跟隨彭家聲副司令員已從賀島秘密來到老街。在果敢籍高級
南明小朝廷只得棄滇都昆明,經保山、騰沖一路敗退進人緬甸。雖然南明的大西軍戰事一再落敗,但在此期間卻冒出了一個驍勇善戰的羅姓將領,此人的第十代子孫羅星漢成為後來威震金三角的大毒梟。 據《明史》記載:朱由榔帶1500餘人由騰越 (騰沖)西逃,進人緬甸瓦城 (即曼德勒近郊的古都阿瓦),觀望形勢的緬王慰留貴客於緬北山區。1661年緬京老王駕崩,新士莽白繼位,他看清形勢,派精兵夜襲,砍死了南明數十名遺臣武將,囚禁了永曆帝。這在歷史上被稱為 「咒水之難」。1662年,吳三桂率清兵十萬之眾飲馬怒江、直抵緬甸瓦城城郊,莽白立即將永曆帝及其母、妻、妄送交清軍,以免惹火燒身。朱由榔被押解回昆明,囚禁在蓖子坡頭的金禪寺(今利民巷)內。康熙元年(1662)四月,永曆帝被吳三桂用弓弦在今稱逼死坡的地方勒死,南明王朝宣告徹底結束。 昆明百姓出於對吳三桂叛國降清的義憤,將永曆帝遇難地蓖子坡改稱為逼死坡。清雲貴總督認為有損大清聲譽,遂於道光年間將逼死坡改為昇平坡,並勒石立碑以宣揚其昇平盛世,但民間仍稱之逼死坡。後雲南都督蔡鍔將軍以三迤士民的名義,在逼死坡頭立「明永曆帝殉國處」石碑一方。石碑一度失落1983年幸得找回,如今又重新立在坡頭。 南明的殘兵數幹人選到了一個叫麻栗壩的地方,這地方在緬語里的意思是最野蠻的地方,即今緬甸果敢縣,隱姓埋名深居下來。今天果敢地區的漢人系這些明末官兵的後裔為主體,其中有一姓楊的武術高手,其曾祖先是沐英將軍長驅人滇時的帳前繞將,此後歷代鎮守滇西南,對西南的民情地理瞭若指掌。楊氏成為當地土司,統領起各部南明遺民,逃避清兵的追殺,與當地土著紅刀子進白刀子出地打冤家,憨厚的土著人斗不過這群來勢洶洶的「客籍」,漸漸退人野人山深處,一個華人社團崛起於緬北高原,繁衍至數十萬之多,其後果敢土司和萊莫土司均延承了中國封建王朝封潔的官僚體系。直至1962年,楊家才與奈溫將軍達成協議,交出土司官袍和印璽,實行地方自治。 早在明代中斯,國勢強盛,中央帝國西南周邊的各少數民族部落紛紛納貢稱臣,接受明王朝的節制。在雲南與現今屬緬北克欽邦、撣邦接壤的地方,明王朝採取以夷治夷的方法對偏遠之地的「蠻夷」進行統治。明王朝在此設立了6個宣撫司、宣慰司,其中兩個是在目前緬甸版圖上的孟洋和木邦 (明朝末年1602一1606年間,緬人趁中國改朝換代的內亂之機,舉兵向北進攻,先後攻佔了八莫、孟洋等地)。在明朝中葉,它的統治范圍很廣,薩爾溫江的上游是中國的內河,而現今的伊洛瓦底江上游的一部分也在明王朝的統治范圍。在伊洛瓦底江邊的人莫,明朝設立威遠營,曾在此築壇誓眾,其誓詞日:「六慰拓開三宣恢復諸夷格心求遠貢獻,洗甲金沙藏刀思窟不縱不擒南人自服」。 1593年,雲南巡撫陳用賓受命用武力收復了蠻莫(八莫),為了加強邊防,陳用賓在騰越州邊界築起了八關,即神護關(今雲南騰沖縣西北動卡山)、萬切關(今雲南盈江縣西北動弄山)、巨石關(今丟南盈江縣西北息馬山)、銅壁關 (今雲南盈江縣西北布哈山)、鐵壁關 (今雲南隴川縣西北)和虎距關、漢龍關、天馬關(清末中英勘界時,三關劃歸緬甸)。這八關的關址距當時中緬邊界數十里至數百里不等。 作為南明永曆帝副將的羅氏後代,因永曆帝的落敗也隨之沉淪,到了羅家第四代即立下祖訓,隱瞞其祖上曾是永曆帝寵愛副將的歷史。所以,雖有家譜傳世,但由於族人嚴格守訓,致使其家世愈加鮮為人知。到20世紀初葉,永曆帝身邊羅副將家已傳至第八代,1916年冬,羅家第四個兒子降生,這就是後來在緬北地區赫赫有名的羅四老闆。羅朝興。1934年,年滿18歲的羅朝興娶妻段氏,共生有四男一女,長子即1935年出生的羅星漢(緬名畏蒙),次子星堂,三子星期,四子星傑,長女星蕊。羅將軍第十代後裔的羅星漢,日後成為便會三角毒名揚天下的世界頭號大毒梟。 明清時朝,在宣撫目的設置下,又設有部落土司。果敢土司只是木邦宣慰司下轄33個土司之一。一百多年前,果敢一楊姓大戶,每年替代當時叫大夥頭的陳姓土司前去木邦述職,捐交一年的門賦、煙課,跑來跑去與上頭混熟了,後來木邦宣慰使將這名姓楊的青年任命為果敢土司,陳氏的職務被莫名其妙地頂替了。至晚清光緒初年,麻栗壩才有正式任命的土司一職,首任土司叫楊國正,他的子孫後來一直世襲土司至最後一任。清末,後來英國王室也對緬北的土司王朝制下的人事變動統統予以冊封追認。現在在果敢老街的大廟、大水塘兩處,還存有當年清廷與英緬政府封話果敢土司王的兩塊碑。 這一時期還有一部分漢人進入了果敢地區定居,他們主要是古代來往於南方絲綢之路上的馬幫商旅,其中以雲南、貴州、四川人居多。而後,二戰中被打散的國民黨遠征軍的散兵游勇流落緬北,輾轉來到果敢華人區定居。因此在緬北果敢地區一帶,人們的籍貫不僅有雲貴高原,還有湖南、湖北、浙江、江蘇、江西等地。永曆帝事件後不久,在今臘戍以北的登尼,清政府也仿明制,設立了木邦宣慰司一職,命當地土司 「世守其地」。但忙著應付反清復明和內亂的清廷鞭長莫及,多數時統而不治,緬北成了飛地、化外之邦。1897年,英人與清王朝談判定界,果敢被劃人英屬緬甸。
果敢南部就是後來因坤沙而聞名於世的菜莫山,它雖然在地理上屬於當陽,但與麻栗壩卻有極為密切的關系。歷史上,萊莫土司、果敢(滾弄)土司均承襲了明清的祖制,所不同的是,萊莫山由於是緬甸撣人的聚居區,漢撣文化交融在一起,而果敢至今仍保存著較完整的華人傳統。無論從文化底蘊,還是對於族系的認同上,這些地區的大多數百姓幾乎部稱自己是華人。連坤沙都曾對外宣稱過自己祖上第八代,是從中國雲南到萊莫山的漢人,其父娶了當地撣族(與中國傣族、泰國泰族系同一民族)女人為妻,生下了混有漢撣血統的坤沙。對於任何外部勢力,這里都存在一種天然的抵制與排斥。這也是作為緬甸少數民族的果敢漢人始終與緬人沒能完全融合的原因。 當地華族與緬北少數民族各按自己的習俗生活著,在緬北,種植罌粟、生產鴉片已成為當地經濟的支柱產業,鴉片經濟已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到20世紀40一50年代,逐步形成了當地少數民族以種植為主,旅緬華族收購、販運為主的格局。華族因此所賺得的錢遠遠超過了當地土著民族。 20世紀初朝楊國正主政時,正值麻栗壩大煙土聲譽鵲起之時。因出產優質鴉片,果敢由此而商業興旺,社會繁榮,人口也大大增加,並誕生了整個金三角地區最盛大的煙會,成為緬北當地一年一度最為熱鬧的鴉片集貿盛事。每年到鴉片上市交易的時節,從中國四川、雲南遠道而來的馬幫,印度、泰國來的商賈,雲集果敢老街販運大煙土,交易活動中還有一系列的其他商品交易和傳統的民間文化活動,久而久之形成聞車中國西南和金三角的鴉片煙會,時間為十天半月不等。從中國遠道而來的老闆和馬幫,一般是將生產工具、絲織品和器皿等運來果敢貿易,再換成大煙土運回雲南。從泰國、印度來的商人則以販賣日用百貨為主。英國人則以兜售洋貨為主。煙會越辦越紅火,成為果敢僅次於傳統節日的一大盛事。 在煙會上最搶手的商品當然是大煙土。20世紀40年代以前,煙會上最為活躍的主角,是常常手持文明棍的英國人。英國人僱用的馬幫,被當地人稱為趕洋腳,這是當時一件大大有利可圖的事情,馬幫幫忙販運一趟,獲利比平時跑單幫高出2一3倍。土司楊家更加熱衷於煙會。因為每年此時他們的馬幫不僅可以大賺一筆,還更進一步密切了與英國人的關系。作為土司署,每年的煙會是署內最可觀的一筆煙課,成為其最重要的財政來源。當地的煙課,幾乎是果敢上交繳撣邦土司稅賦的惟一來源。 作為果敢政治經濟中心地帶的老街,盡管是一條小街,卻因煙會而贏得多年的輝煌。百年來,整個果敢出產的鴉片幾乎全是以老街為集散地。由緬甸經滾弄運往中國的貨物,也是以老街為中轉站。在20世紀40年代初鑰,整條街商號林立,其中包括雲南最大的永昌祥、復協和、茂恆等大公司設的分號,每天進出騾馬數以千計。 果敢土司楊家與大戶羅家、蘇家因此而暴富起來。羅四老闆羅朝興在婚後將家產的大部分投人到馬幫運輸業之中,他先後添置了200多匹騾馬,成立了一支20餘人的武裝,干起了從臘戍、當陽、東枝等地向泰國清萊、渭賽一帶運送鴉片的買賣,有時也幫人運輸一些土雜干貨之類。 日本戰敗後,英人重返緬甸。為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緬甸國內展開了風起雲涌的獨立斗爭。以民族英雄昂山將軍為首的自由同盟,推動了人民的反英浪潮。撣族、克倫等少數民族,是英國統治的獲益者。在緬人奮起反英之時,整個撣族居住的撣邦,也由於自身的利益而進行了積極的活動。 為了應對可能出現的變局,果敢土司楊振材等人招兵買馬,擴充武裝,以防不測。果敢華人紛紛響應,捐款捐物,擁戴楊振材成立果敢地區自衛隊,許多青壯年果敢人加人自衛隊行列中。二戰中,中國遠征軍(以青年學生組成)流散的老兵,也在緬北各地依託華族的力量,辦起了各種華文學校和訓練班。在果敢,羅星漢原來就讀的官立小學50年代成為反共軍事學校。羅星漢時年13歲,彭家聲也未滿14歲,教官是國民黨黃埔軍校生老兵。在這個訓練班快結束時,羅、彭等人己經練就了一身本領,走馬槍,游擊作戰,幾乎無所不精。軍事培訓班結業後,所有22名學員均被授予少尉軍銜,羅星漢是最小的一個,當年只有14歲多一點。他和彭家聲均被分到果敢自衛隊中任分隊長、小隊長,開始了在金三角地區的滾打。而彭家聲更是由此開始了在果敢起伏47年的歷程,最終贏得果敢王的稱譽,成為近代歷史上控制果敢時間最長的人物。後來的坤沙也是在這所學校就學畢業。這里的授業,造就了日後三人化詫金三角的本領。 1942年以前,果敢土司署管轄本地治安與司法的是由二三十人組成的「紅包頭」,這是一支服裝怪異的警察隊伍,頭裹紅頭布,據說是仿英人僱用印度巡捕的頭飾而來,身上皂白相間的服裝與腰中的彎刀,卻又是清代衙役的裝束。這支兼容了大清與英殖民色彩的搞笑隊伍,由果敢傳統的門賦與煙課等稅捐供養。1942年日本侵佔緬甸後,為抗擊日本侵略軍,果敢的紅包頭改名稱自衛隊。當時果敢第四代土司王楊文炳,在危難之際堅拒日寇誘惑,毅然在果敢豎起抗日大旗,並在1942年3月赴重慶拜晤當時領導中國抗日的領袖蔣介石,宣稱三百年前(明朝)同出一宗,絕不當出賣漢民族的敗類,後被授予果敢地區抗日自衛隊少將司令一職。
中國遠征軍迸人緬北及果敢後,將其改編為第20集團軍果敢自衛隊,並配發槍支彈葯,自衛隊因此發展到1000餘人,在與遠征軍配合作戰中,先後與日軍直接對抗上百次,犧牲了150餘人。最輝煌的一次是在大水塘地區與中國遠征軍聯合對日作戰,打死了日軍一個聯隊1000餘人,果敢自衛隊因此留下了抗日的良好口碑。因為有了這支隊伍,那時的緬北地區始終高懸著英國米字旗和中國的青天白日旗。直到1948年1月緬甸正式獨立,土司王楊文炳參加了緬甸立國的班弄會議,果敢人因其浴血抗戰、保土有功,而獲新生的緬甸政府承認,果敢族被寫進了緬甸國冊,它成為緬甸在緬北人數最少的一個少數民族。楊振材兩兄弟分別當選上議員、下議員兼地方長官,他們提出緬北華人應加入緬甸國籍,在議會獲得通過。但1950年頒發緬甸國民身份證時,緬北果敢一帶的兒十萬華族中,僅有1萬餘人願意領取,華人的向心力還是北方的中國。楊振材後來官至緬甸撣邦財政廳長,而果敢縣長一職則多年由楊家兄弟輪流坐莊。 因抗日有功,1947年英王喬治六世向楊文炳頒發了英帝國勛章。之後僅保留百來號人的隊伍守土自治,但自衛隊的稱謂就此延續下來。以後隨著形勢的發展,自衛隊的功能逐漸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或為果敢領導層內斗的工具,或為緬甸政府所利用,或成為毒案如羅星漢擁兵自重、演變為護衛鴉片運輸的武裝,或成為如彭家聲與政府對抗的民族武裝。 1941年,楊文炳被英國人接往印度加爾各答「度假」半年。後由與他一同回到果敢的英國文官宣布:由於楊文炳長子天折,次子楊振材為「印襲官」。英人採用中國封話制,由此確立了楊家最後一代土司的地位。在楊氏家族中,不能不提到人稱楊二小姐的楊振材之妹――楊金秀。這不僅因為楊二小姐有傳奇式的經歷,而且羅星漢等人的幌起與她有著密切關系。楊二小姐生就一副倔葷性格,自幼習文練武,成年後走馬販運煙土(楊二小姐終生未嫁,現居緬甸仰光,記者2002年4月在金三角采訪時,年已70多歲的楊二小姐正在住院,已進人生命的彌留時刻)。她擁有約200人的武裝馬幫,而這支武裝的隊長,就是羅四老闆的大公子羅星漢。羅星漢比楊二小姐小十多歲,但得益於土司楊二小姐的名聲和自身的才幹,個人勢力得以迅速成長。 羅星漢等人憑自衛隊武裝擁兵自重,自立門戶。果敢形成三大勢力主導天下的局面,一是楊振聲的反緬武裝,其中一部分在泰國由楊振業領導;二是羅星漢受政府扶持的自衛隊武裝;三是彭家聲領導的由年輕人組成的反緬武裝。隨著民族矛盾的日益激化,緬甸政府加緊了對果敢地區的控制。1958年,政府軍一個連進駐果敢大水塘。1963年8月17日,緬甸軍事偵探部及東北軍區同時行動,對果敢地區頭面人物進行了搜捕,楊文燦在仰光、楊振材在臘戍、楊二小姐楊金秀在仰光、羅星漢在緬東幾乎同時被抓。緬軍第77師大規模集結完畢,開始向果敢地區快速挺進。 1965年6月,賦閑在家的彭家聲秘密成立了果敢人民革命軍,他們在果敢百姓中贏得了支持,並公開與政府軍對抗。彭家聲與其弟彭家富統領大約150人的武裝,於1968年1月1日打著緬甸共產黨人民革命軍的旗號,重返果敢。從此,果敢開始了緬共二十餘年的統治。 1968年,緬共首先攻佔果敢地區,至1972年果敢已經完全成為解放區根據地。果敢縣的建製成為20世紀70年代緬共統治區的一個縮影。
記者在果敢見到現年30歲的果敢大竹管人氏羅星偉,他在果敢老街和胞兄開小鋪做雜貨生意。以前他們在大牛場住,以玉米、茶葉、穀子和種罌粟為生。他家和羅星漢同出一族且同輩,按輩分年紀應叫羅星漢哥哥,只是由於羅星漢毒名顯赫而不願和他來往。羅星偉長年當兵打仗,平時沉默寡言,但是對地圖非常熟悉,有些文化。據羅星偉回憶說,原來這里是原始森林。明末清初,永曆帝被抓走後,數干隨從有的降清,有的逃亡,但大部分人為躲避圍剿來到果敢定居。系出名門的這些明朝將官後裔一律隱姓埋名。羅家先輩是深得永曆帝寵愛的南京名將,到了家族第八代,也就是羅星漢的父親羅朝興,才重立祖宗牌位。 據他解釋,果敢是撣族語,「果」是九的意思,而「敢」是人家的意思,合起來就是九戶人家的意思。果敢族的英文名稱為「Kokang」,在雅虎網站上解釋為 「居住在緬甸金三角的一支來自中國的少數民族」。果敢人對自己的解釋卻是:「果」等於果斷,「敢」等於勇敢。「果斷而勇敢」就是今天果敢人對自己族名的宣示。歸來吧,我們的同胞;歸來吧,祖國的熱土。
『叄』 從南明永曆帝入緬到今天三百多年,緬北地區的果敢人與漢族是否還有血緣關系
有。就是我們的同胞。
『肆』 緬甸東北部有幾個國中之國,其領導集體都是中國人
這個地方位於緬甸東北部的禪綁,面積5萬多平方公里。
即緬甸第一、第二、第四特區。這三個特區表面名義上是緬甸政府的特區,但實際上是三個獨立的政權,都有自己獨立的武裝軍隊。包括政權設置和施政綱領與中國一樣!官方語言和文字是漢字漢語。那裡的人都能說漢語!人民幣是那裡最主要的流通貨幣。手機信號是中國移動和網通的,電話區號是雲南的(緬甸軍政府不給他們裝電話)。電視信號也是接受中國的。是三個高度自治政權,有意思吧!但是這幾個小政權還很脆弱!因為緬甸政府的大緬族主義,緬甸軍政府一直想吃掉他們。由於這三個華人政權極其團結,緬軍才一直不敢動手。如果將來某一天緬甸政府想用軍事手段打擊這幾個華人政權,希望作為中國人我們能夠支持這幾個華人同胞政權。
這三個地區的人民分別在以彭家聲主席、鮑友祥主席、林民賢主席為核心的特區政府領導下為爭取民族平等同緬甸政府軍對抗幾十年,打的緬軍丟盔卸甲,(緬軍打仗不行,欺負這些少數民族老百姓在行,06年緬甸政府軍的士兵竟為搶100元人民幣打死一個華裔兒童)最後於90年代初與緬甸軍政府達成和解協議,結束戰爭。現在這三個特區正在同中國發展經濟,建設自己特色的高度自治的獨立特區政權。
那裡生活著百萬炎黃子孫,公元1659年,清兵的鐵蹄如疾風一般叩響了明王朝的殘山剩水,南明的末代皇帝永曆帝在死忠的孤臣黔國公沐天波(開國元勛沐英的後代)及其部下的簇擁下,逃進了滇緬邊境的野人山。後來吳三桂的大軍已飲馬怒江。緬王即獻出永曆帝,後那位亡國之君在昆明五華山被吳三桂用弓弦勒死於緬桂樹下,中國的又一輪朝代更迭就此正式打上了句號。然而,在緬甸境內,事情並沒有了結。當時,前後腳追隨永曆帝竄入緬甸的南明軍民有數萬之多。明滅後他們繼續逃亡,藏匿於緬北果敢地區及金山角地區的熱帶叢林之中。其中進入果敢地區的漢人被稱作果敢族(即漢族)。
「那裡在一百多年前果敢縣,邦桑縣等原屬中國管轄,後來英國殖民者佔領的緬甸,對緬甸實行殖民統治,並強迫清政府簽定不平等條約,將這些地方(緬甸第一、第二、第四特區)劃歸英屬印度的緬甸殖民地。後來1960年代中緬兩國確定邊界條約。致使原先血脈相連的中國人被劃分到兩個國家。70年代後緬甸發生排華運動,漢人大量被迫害,果敢地區的漢民族為了避免緬族的迫害,爭取民族平等,改稱「果敢族」。
英帝國主義為了賺取巨額的利潤和毒害殖民地和中國人民的身體和精神素質在那裡傳播栽植罌粟。以後上百年來,軍閥、土司混戰,內戰延綿。在抗日戰爭中果敢人民同中國人民一道為打擊日本侵略軍作出可巨大的犧牲。
近年來這三個特區分別響應中國和聯合國要求於2002年,2005年杜絕了罌粟的種植。這些地區的人民在人民在以彭家聲主席、鮑友祥主席、林民賢主席為首的特區政府領導下始走前人不敢走的道路,毅然將一百多年前由英帝國主義播撒在果敢的罌粟給徹底禁絕了。由於這三個地區的禁種罌粟措施,使得中國減輕了毒品對國民侵害深度,消除了中國毒品來源的主要渠道。使中國的禁毒工作有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為中國及世界的禁毒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現在的果敢、邦康等地在完成了禁種罌粟的艱巨任務後,正在朝著發展生產、改善提高人民生活的方而努力奮進!
因為那裡的距離緬甸內地路程遠,交通不便,因而經濟文化同中國雲南聯系較為密切。對中國的經濟文化非常依賴。漢語是那裡的通用語言。那裡的人大部分都能說較為流利的普通話。那裡的政治制度與中國極為相 似,如縣級官員有縣長、縣委書記,部隊有司令員和政委等。人民幣是那裡最主要的流通貨幣。最重要和最可貴的是那裡的人民依然保持並宏揚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幾乎所有的記者采訪這三個特區的主要領導,他們均表示禁種罌粟以後特別需要國際社會的援助,而這些援助之中最重要的援助是教育。現在那裡的孩子70%沒有上過學那30%也僅僅是當地官員們的孩子!那些失學的孩子都會漢語可是不認識漢字。所以我呼籲商務部對外援助司能夠關注一下緬北的這三個特區(緬甸第一、第二、第四特區)的學齡兒童教育情況能夠在現代漢語教材(這些地區的學校教材與中國國內相同)和師資力量等方面給緬北三個特區予以援助!在緬北三個特區學生們的課外讀物很少,是不是可以發動國內的同學把自己的曾經學過的圖書捐獻給這些地區的兒童呢!佤邦主席鮑有祥說他們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務就是教育第二才是供電,可以見得他們是多麼渴望得到好一點的教育啊!那裡的人民以前除了種大煙外沒有什麼技術,甚至連鋪石頭路也要請中國工人來做,希望中國政府能派出一些技術人士來教育那裡的人民!現在那裡正在搞替代種植,但是替代種植(如橡膠樹是6年)的收益期較長,暫時老百姓的生活還是有很多困難。而且即便到達收益期也不能馬上見效,因為農產品的加工需要技術,需要知識!然而這些都是那裡的人民所沒有的。所以國際社會教育援助就是所有援助中的重中之重。
其實幫助緬北三個特區就是幫助我們中國自己。這句話您一想就是這樣,幫助這些煙民讓他走新的生活,放棄罌粟種植,那麼是不是就提前進化了我們這個社會,讓毒源里邊的毒品無法進入到這個地方,讓更多的人社會更潔凈,讓更多的中國人遠離了毒品的禍害,所以我覺得就是我們幫助他們等於幫助我們自己,並且不但幫助我們中國,還幫助了整個世界凈化整個世界。
強烈呼籲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對外援助司和社會各界能夠在教育方面大力援助緬北三個特區,提高了境外教師的現代漢語教育教
『伍』 明朝命運最為波折的一位帝王,曾逃往異國他鄉,墓地至今下落不明。是誰呢
輝煌之時,人人巴結;落難之時,人人踩踏。這看起來很無情現實,卻是最有道理的話語。特別是帝王,天下皆歸其所有,千萬人巴結。然而,當國家危難存亡之際,又有多少人願意為帝王分憂?甚至有許多人都想取而代之,這更是不爭的事實。
南明永曆帝便經歷了這樣的人間冷暖,雖貴為帝王,命運卻著實凄慘,他有心治國,卻沒遇到一個盛景,於危難中擔起大業,還是難以力挽狂瀾,最終落得慘死下場,至今,他的帝王陵仍然是一個謎!
圖片:永曆帝與身邊的大臣們劇照
緬軍一路追殺,一直殺到永曆帝居住之處,永曆帝見無路可退,面如死灰,想要上吊結束性命,這時,身旁的侍衛趕忙勸阻,「如果陛下堅持自盡,那太後身在異國他鄉,又年事已高,她該怎麼辦?陛下就這樣命喪黃泉,該如何面對地下的高皇帝?」
一番話讓萬曆帝警醒,打消了自盡的念頭,隨後,永曆帝等人被軟禁了起來,之後,緬甸還斷絕了食物的供給,所幸,附近的僧人出於好心,自發為他們送水送食物,永曆帝等人才得以續命。
沒多久,莽白卻又派使者送來金銀錢財,並表示之前的所作所為並不是他的意思,而是緬甸的亂軍所為。永曆帝當然知道這是虛假之詞,不過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雖然憤怒,永曆帝也只得忍氣吞聲,表示相信。
『陸』 永曆帝入緬時緬甸國王是誰又是哪個國王把永曆帝交給吳三桂的
公元1661年,清軍攻入雲南,永曆帝流亡緬甸首都曼德勒,被緬甸王莽達收留。後吳三桂攻入緬甸,莽達之弟莽白乘機發動政變,殺死其兄後繼位。1661年8月12日,莽白發動咒水之難,殺盡永曆帝侍從近衛。莽白得到清軍進入緬境的消息後,曾寫信給吳三桂,到1662年1月22日,莽白將永曆帝獻給吳三桂,明朝皇統徹底滅亡。1662年6月1日,永曆帝父子及眷屬25人在昆明篦子坡遭弓弦勒死,終年40歲。其身亡處後改名為逼死坡。
『柒』 緬甸各勢力與中國關系
緬北六大武裝
1、撣邦武裝
撣邦擁有超過360萬人口,占緬甸人口總數的7%,信仰佛教,從300年前起就長期與緬甸中央政府發生武裝沖突。撣邦武裝最多時曾有100隻武裝,其中最出名有3隻,第一是撣邦軍(SSA),上世紀70年代,成為緬共最有利的同盟軍。
第二個為撣邦聯合革命軍(SURA),自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與殘留緬甸國軍聯合,從事搜集情報,走私毒品活動。
第三個是撣邦聯軍(SUA),其規模最大時,擁有超過2萬武裝力量,裝備有薩姆7型防空導彈,迫擊炮等武器。雖然其主力14000人在1996年向政府投降,但現在仍有相當力量在緬北活動。
2、佤族武裝
佤族生活在緬甸阿佤山一帶,靠近中國滇西南。該民族在1967年以前尚處於原始社會末期,數十個世襲部落首領統治整個社會。60年代,緬共來到佤邦建立根據地,大批佤族青年加入緬共軍隊,從而緬共為佤邦培養出大批軍政人員。
1989年4月,緬共中部軍區副司令鮑有祥,第12旅旅長趙尼萊突然包圍緬共中央總部,成立佤邦聯軍。
佤邦聯軍地盤與中國雲南的滄源縣,耿馬縣,瀾滄縣,孟連縣等接壤,總面積大約有3萬平方公里。佤聯軍的路線是:一手高舉和平民主的旗幟,一手高舉武裝自衛的旗幟,以軍事實力為後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最終實現民族自治和大佤邦的戰略構想。
佤聯軍現在可以說是緬北最大的武裝力量,主要軍官包括,田家新,李老二,陳祥,趙岩祥,魏學榮,扎老布,李祖烈,賽堂,三不勒等等,擁有5個師級部隊,超過2.5萬軍隊,裝備有地空導彈,120毫米,100毫米,82毫米迫擊炮,75毫米無後坐力炮,4管高射機槍,53式輕重機槍,56式自動步槍,56式半自動步槍,56式輕機槍和M-16步槍。
佤聯軍還辦有4所軍事學校,並重金聘請解放軍和台灣退役軍官擔任教官訓練部隊。改變過去緬共陳舊的作戰方式。
3、果敢武裝
果敢特區面積5200平方公里,果敢人最早是在1661年在反抗清軍的最後一戰,失敗後流亡緬甸的明軍及其家屬。1942年,日軍侵佔緬甸後,果敢自衛軍與日軍作戰百餘次,獲得英國女王頒發的OBE勛章。果敢民風強悍,素有九反之地的稱謂。
現在果敢最大武裝是果敢同盟軍,最早為1989年脫離緬共的緬共東北軍區副司令彭家聲部隊。果敢同盟軍控制面積較小,僅有2700平方公里,人口22萬,武裝力量在2000人左右。
4、克欽武裝
克欽是緬甸第六大民族,人口125萬,與中國境內景頗族是同一民族。
克欽獨立軍,現在控制區域1萬平方公里,人口10萬,克欽在其控制區實施二丁抽一,三丁抽二制度,現擁有7000武裝力量和5000名民兵,實力僅次於佤聯軍。
為獲得武器,克欽武裝想盡辦法從印度,緬甸,泰國走私M-16步槍,M-24沖鋒槍,M-79型火箭筒及子彈。
克欽新民主軍,該武裝最早為1989年,緬共第101軍區部分部隊改編而成,駐地在中國雲南怒江州,保山地區邊境外,境內森林覆蓋率高達84%,擁有大量珍貴木材。其武裝力量包括1500名常備軍和民兵,武器包括,54式手槍,56式自動步槍,75毫米無後坐力炮,82毫米迫擊炮和馬克辛重機槍。
5、克倫族武裝
克倫族擁有超過400萬人口,分布在克倫邦和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地區。為遠古古羌人集團較早南下的一支,與中國漢族同源。
克倫族自古代起就與緬甸中央政府作戰,英國殖民緬甸期間,又協助英軍進攻緬軍。二戰期間,更是在英國幫助下,猛烈進攻親日的昂山將軍領導的緬甸獨立軍。
克倫民族解放軍(KNLA)
始創於1945年,目前控制區域1.3萬平方公里,人口13萬。軍事力量包括7個旅6個直屬營等7000人。
6、克耶解放軍
成立於1949年7月,是一支以實現民族獨立和自治為理想的反政府武裝。現在其主力近萬人已經接受民族和解。泰緬邊境但仍然在其控制區(泰緬邊境)進行武裝割據,自我管理。
『捌』 明朝滅亡後,一人領著兩千多文武大臣逃入緬甸境內,後面怎麼樣了
明朝滅亡後,永慶帝曾帶領著兩千多名文武大臣逃往緬甸,目的在於復興明朝,只可惜他不僅目的沒有達成,而且最終還被吳三桂押回了雲南被處死。談起明朝末代那段歷史,人們自然會想到“崇禎”、“吳三桂”等歷史人物,盡管明朝的落敗是歷史所趨,但是很多人還是會為如此強大朝代的滅亡感到十分的惋惜。
永曆帝的逃亡之行必定是會留下痕跡的,很快清軍就逐漸地逼近了緬甸。在那個時期,緬甸的實力是不能與清軍相匹的,漸漸地緬甸就開始不待見永曆帝。並且緬甸一方開始對永曆帝的人開始下手,殺害了不少大臣。面對國王為了討好清廷,將永曆帝獻給了吳三桂。面對永曆帝的存在,吳三桂自然是忌憚的,最後以絞刑處死了他。永曆帝的去世,象徵著南朝最後一個王朝也就這樣結束了,清朝也就漸漸地登上了歷史舞台。
『玖』 永曆皇帝在緬甸有多慘
永曆皇帝在緬甸的情況:永曆皇帝被安排到城外的一塊空地,緬甸分配一些木料、草料給永曆帝君臣蓋起了一間間茅草屋,就這么居住下來。永曆帝甚至拿出自己的玉璽換取糧食填飽肚皮。
永曆皇帝在緬甸的處境時很窘迫的,因為是逃跑,所以沒有帶很多的錢財和干糧。而他的隊伍又浩浩盪盪,足有2000人之多,吃飯和居住就成了大問題。
永曆帝生平
南明的永曆帝朱由榔,他是萬曆皇帝的親孫子,也有個桂王的稱號。但自從崇禎皇帝朱由檢上吊自盡後,南明政權又被打的七零八落,可控制區域只剩下湖廣、雲貴等一部分地區。
在這種情況下,1646年,朱由榔只能登基稱帝,此時的他沒有軍隊和民心,所以南明在清朝的軍事打擊之下一直被擊退。
『拾』 那些流落緬甸的中國人,到底是怎麼回事
流落緬甸的中國人有四支:
一是果敢族:約14萬人,生活在以果敢為核心的緬甸撣邦第一特區面積約2700平方公里,轄1縣、1市、2鎮、15個鄉。第一特區設1縣1市1經濟特區,即果敢縣、老街市、清水河經濟特區。是一批追隨明永曆帝朱由榔殘存的官兵和受滿清政府迫害的平民,300多年前遷移至此,世代居住於果敢地區。
三是華族:首批定居緬甸的華人,據說是在幾個世紀前移入緬北克欽邦附近山區的玉石商人。他們是從雲南省移入。1861年,第一個廣東籍商人經新加坡來到緬甸曼德勒王朝古都。1885年英國侵佔了整個緬甸,並把它並入成為印度的一個省後發生大規模移民潮,大量華人通過海峽殖民地,由海路移民緬甸。目前華族占緬甸總人口的3%,
緬甸華人移民在1930年代人數激增,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華人人數已達19萬4千至30萬人,約占總人口的1% 。他們創辦華文報章、華校、並設立社團。1950年,仰光有4家華文日報、3家周刊、而全緬甸也有超過200所學校。
四是勐穩族,主要以居住在緬甸北撣邦貴概大勐宜。是早年從德宏芒市一帶遷徙出去的漢族,目前人數大約為一萬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