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緬甸資訊 » 緬甸誦經節吃什麼

緬甸誦經節吃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7-08 14:31:11

1. 東南亞居民的生活習俗是什麼

飲食
泰國:泰國人早餐喜歡吃豬油糕、甜麵包、水餃、沙丁魚、湯面、西式點心、多士煎蛋,喝雞粥,牛奶或咖啡。日常生活中以米為主食,愛吃魚類,但不吃海鮮

2. 緬甸有哪些佛教節日

迦提那節

俗稱希施節,是緬甸佛教徒一年一度舉辦的重要傳統節日。
迦提那節是在緬歷七月(德甸鞠月)十六日至八月(德傘夢月)十五日之間(相當於西元年裡的十一月前後)選擇一吉日來舉辦其節日的活動。當節日期間,佛教徒們都聚集一起用懷著對佛祖的敬意把金錢,僧衣,食物和生活用品都奉獻到佛寺里。
2008年11月12日,在老街市的和平寺,佛教徒們把供奉僧侶的各種生活用品和紙幣,精心製作成美觀的禮品架,跳著舞抬進寺中。他們在寺廟里向各位僧侶敬拜,僧侶們則會給他們講道,滴水和祝福。禮畢後一起聚餐,一同度過美好的節日。
像這樣的節日,對佛教徒來說,都是聖潔而榮耀的,節日將會永遠銘記在他們的心裡。所以每個緬甸佛教信徒都會參加這樣的節日。
迦提那節日的起源,相傳是在西元前五百四十多年前,一些佛教僧侶要到山上去朝拜佛祖釋迦牟尼。那天下著大雨,僧侶們都在雨中很艱苦的向山上爬,花費了好多天的時間才找到佛祖。當他們找到佛祖時,他們都很累又很餓,衣衫又濕又臟又臭。所以佛祖給他們更換新的衣衫,講完道以後給他們賜福,又給他們預備食物。
就這樣,佛教信徒們為了紀念這個事實,遂在豐收以後,選定一吉日為寺院里的僧侶們獻上金錢,僧衣和食物,代代相傳一直延續至今。

3. 緬甸最壯觀的「僧人聚會」,場面是什麼樣子的呢

一直以來,東南亞旅遊都是我們國內非常熱門的旅遊路線。

從早期“出國游”興起到現在,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都有能力走出國門,去到海外旅遊,東南亞旅遊依舊是一個很大的熱點。

緬甸,便是其中之一。

法新社報道位在緬甸中部歷史悠久的瓦城是佛教重鎮。今天在瓦城附近的機場舉行的布施大會,除了有眾多赤足僧侶參加,還有來自12個國家的佛教高層人士聚集。

當太陽升起時,著藏紅色和栗色僧袍的僧侶在足球場大小的場地形成一片壯觀人海,他們冥想、祈福及接受布施。

根據一份聲明,這場活動是為了加強“(緬泰)兩國僧侶及佛教徒之間的關系”,並強化區域的僧侶文化。

這場布施大會是2015年來第3場,也是規模最大的一場。24歲緬甸僧侶吳蘇南達(U Thu Nanda,譯音)說:“我希望未來幾年可以繼續舉辦更大的活動”。

4. 清泉節吃什麼

你說的是清明節吧
中國人的飲食文化,其實有其最基本的原因.先不說三月三吃蛋吧,端午吃粽子,鴨蛋,喝雄黃酒,中秋吃月餅,春節吃年飯,元宵節吃元宵,這里注意兩點,一是這些節日基本是分布均勻的,過一段時間一個.第二都離不開吃點什麼.這是因為,在幾千年的中國歷史上,多數年份物質是比較匱乏的,一般都不可能有什麼好吃的,也就是營養通常是不足的.長期的營養不足就會影響生存,於是需要一個充分的理由來吃些平時捨不得吃的東西.加之農歷三月三這一時期正是雞生蛋的高峰期,蛋多了,要買的話也價錢不高,所以要"擴大內需",自己吃掉一些,一舉兩得.
寒食、清明節里斗雞子(卵)之戲,真正的源起,應該還是歸於先秦時代某些地區的禁火習俗,多日的禁火寒食,煮熟的雞蛋無疑是度過這一時期的最好的食品儲備。再者清明日的郊遊踏青,熟雞蛋也是便攜的食品。事前的撞擊剝皮,難免引起孩童兩兩相撞的興趣。

倘若要探究清明節里吃雞蛋、撞雞蛋的象徵意蘊,其中應該還寄寓著人們對於對於生命、生育的敬畏與崇信之情。雞蛋在中國古代文化中是生育與生命的象徵。傳說,開天闢地的盤古在雞蛋中化孕「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藝文類聚》),商的始祖契為「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史記》)而生,秦始祖大業也是「玄鳥孕卵,女吞之」受孕(《史記》)。民間習俗,婦女生孩子後,給四鄰八舍報喜訊,送的不也是雞蛋嗎?清明的祭祖掃墓,其中不也有慎終追遠的生命意識嗎?春季里萬物化育,是生命的季節,諸多民俗事象都在深層的生命意蘊上暗合。
據說吃了這時煮的雞蛋,就一年不會頭痛。這個風俗是怎麼傳下來的呢?傳說古代孝感一帶屬雲夢澤之一部分,是一片水鄉澤國,人們都以打魚為生。因為人們天天在湖裡吹湖風,得了頭痛病。一天,嘗百草的神農路過雲夢澤,看到一些人因頭痛在湖灘上打滾。神農很可憐他們,就到處找草葯,為這些人治頭痛病。可是什麼葯吃了也無效。三月初三這一天,神農從山上撿來幾個野雞蛋,又挖了一大把地菜,拿到船上煮給人們充飢。人們吃了用地米菜煮的雞蛋後,忽然感到頭不痛了。後來,三月初三吃地菜煮
雞蛋就成了習俗,一直沿續至今。

清明吃雞蛋,如同端午節吃粽子一樣重要。節蛋,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畫蛋」,另一種則是「雕蛋」。前者可吃,後者則僅供玩賞而已。然而,也有種說法,在掃墓時,將白煮蛋在墓碑上打碎,蛋殼丟在墳上,象徵「脫殼」,已示生命更新,希望子孫皆出人頭地

5. 56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都有哪些

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

1、添倉節

每年正月二十五,滿族農村家家講究煮黏高粱米飯,放在倉庫,用秫秸棍編織一匹小馬插在飯盆上,意思是馬往家馱糧食,豐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飯,連著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兩把鋤頭插在飯上。這個節至今在東北農村保留著。

2、二月二

俗稱「龍抬頭日」。當日晨,滿族人家把灶灰撒成龍的形狀,故稱「引龍」。然後舉行儀式,祈求風調雨順。全家人還要吃「龍須面」和「龍鱗餅」。婦女們這天不能做針線活。

3、蟲王節

六七月間,易鬧蟲災。居住在遼寧省岫岩、鳳城一帶的滿族過去在六月初六這天,一戶出一人到蟲王廟朝拜,殺豬祭祀,求蟲王爺免災,保證地里的收成好。如今基本不再搞蟲王節祭祀活動,但家家要在這一天晾曬衣物,以防蟲蛀。

4、中元節

滿族以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也視為超度亡靈的「鬼節」。屆時,各處寺院設立道場,燃燈念經,要舉行各種超度儀式。院內西側向東擺一架木屏風,屏風上掛有雞冠花、毛豆枝、鮮藕等,為供月兔之用。屏風前擺一張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餅。祭時,焚香磕頭,婦女先拜,男人後拜。

5、轉山會

轉山會是藏族傳統節日,又稱沐佛節、敬山神。流行於甘孜、阿壩藏族地區。每年農歷四月八日誕辰時,有九龍葉水為其沐浴,故又稱沐佛節。每年這一天,甘孜藏區遠近群眾身著民族服裝,匯集到跑馬山上和折多河畔。人們先到寺廟里燃香祈禱,焚燒紙錢。然後轉山祭神,祈求神靈保佑。

6. 少數民族著名節日

1、蒙古族:馬奶節

馬奶節是蒙古族的傳統節日,主要以喝馬奶酒為主。流行於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和鄂爾多斯的部分牧區。通常在農歷八月下旬舉行,日期不固定,為期一天。

為歡慶豐收,彼此祝福,除准備足夠的馬奶酒外,還以「手扒肉」款待賓客,並舉行賽馬活動、請民間歌手演唱祝詞、向老懞醫獻禮等。據傳,那達慕盛會即源於此。

(6)緬甸誦經節吃什麼擴展閱讀:

少數民族節日,是指中國少數民族因歷史、人文等因素,流傳下來的一些節日。有些少數民族的節日也是因為一些傳說繼而流傳千古。

少數民族節日 網路

7. 佛教一般吃什麼 什麼不能吃 什麼可以吃 越詳細越好 做論文用的 謝謝~

佛教分很多宗派的。正常是建議你吃素,而不是強制吃葷。如果真不能吃葷的話,藏傳佛教把人該餓死了。而且佛教里對葷菜的,定義並不是僅僅指肉類,還包括有蔥姜蒜等有刺激性氣味的蔬菜。傳統的佛教裡面沒有不能吃肉這條戒律,不能吃肉這條戒律是後人自己加上的,是為了培養慈悲心。倒是對酒有明確的教義不能喝。

8. 請問佛教有那些節日

佛教節日

每一個宗教為紀念其教主或信仰的對象,都訂有特殊的節日。如耶穌教、天主教有耶誕節、萬聖節、復活節等;伊斯蘭教有聖紀節、古爾邦節、開齋節等;道教有三元、三清、三會等節日;佛教也有許多特別的節日,其中以農歷四月初八佛誕日、臘月初八佛成道日、七月十五佛歡喜日為佛教史上最重要的三個佛教節日。
佛誕日除舉行浴佛法會外,另有一盛大的「行像」慶祝活動,也就是用裝飾華美的車子載著佛像巡行城市街衢,供民眾禮拜植福,所以又稱「行城」、「巡城」。佛成道日也會在寺院中舉行紀念儀式,特別是煮臘八粥供眾,已成為民間的習俗;佛歡喜日為盂蘭盆節,舉行供僧法會,提倡孝親報恩。

此外,中國還有許多佛菩薩的節慶,依時間先後有:正月初一的彌勒菩薩聖誕、正月初六的定光古佛聖誕、二月十五的佛陀涅盤日、二月十九的觀音菩薩聖誕、二月二十一的普賢菩薩聖誕、三月十六的准提菩薩聖誕、四月初四的文殊菩薩聖誕、四月廿八的葯王菩薩聖誕、五月十三日的伽藍菩薩聖誕、六月初三的韋馱菩薩聖誕、六月十九的觀音菩薩成道日、七月十三的大勢至菩薩聖誕、七月三十的地藏菩薩聖誕、九月十九的觀音菩薩出家日、九月三十的葯師佛聖誕、十一月十七的阿彌陀佛聖誕、十二月廿九的華嚴菩薩聖誕等。

在這些節日期間,大部份的寺院也會舉行紀念儀式,誦持與佛菩薩相關的經典或禮拜懺儀等。如代表歡喜的彌勒菩薩聖誕,正值新春佳節,一般寺院均舉行禮拜千佛法會,象徵迎接彌勒菩薩早日降誕成佛,並以此賀年。

觀世音菩薩以其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廣大悲願,受到民間普遍信奉,因此觀音菩薩聖誕、出家、成道紀念日,一般寺院均舉行觀音七,或禮拜大悲懺,或舉行有關觀音菩薩雕塑、畫像展等修持、紀念活動。另外,在民間也會舉行規模龐大的觀音廟會等節慶活動。

在葯師佛、阿彌陀佛聖誕時,寺院則舉行三天至七天的佛七或葯師法會。在佛教里,葯師法門強調的是現世的平安吉祥、消災延壽;修持阿彌陀佛的念佛法門,則著重在將來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求得安穩解脫。可見一個重視「現生」,一個重視「往生」。總之,稱念彌陀聖號或葯師佛號,無非是藉此修持因緣,了生脫死,解決人生「生」和「死」兩個最大的問題。

中國的佛教節慶,不但展現佛菩薩慈悲智慧的精神,也反映佛教與中國民間固有思想、習俗相互融和發展的信仰特色。不過,佛教對節日的看法和世俗社會不太一樣,例如夏安居、冬安居、每個月的六齋日或十齋日,也都算是節日。結夏、解夏、冬至、年朝是叢林極為重視的四大節日,而一般信徒則於六齋日、十齋日自行持齋、誦經、禮拜,甚至舉行放生植福。

自古以來,佛教最重視懷恩報德,不僅是報父母生養的恩德,更要報三寶、師長長養慧命的恩德,因此寺院每逢祖師誕辰均舉行掃塔祭祖的法事,如《敕修百丈清規》即載有達摩忌、百丈忌及各寺歷代諸祖忌等儀式。

在佛菩薩聖誕時舉行各種慶祝活動,主要是希望大眾在紀念、緬懷佛菩薩的慈心悲願、功德特質之餘,還要能喚起信眾的宗教情操,激勵自己,提醒大眾學習並實踐佛菩薩的普濟精神。

不過,佛教的節日雖然很多,但截至目前為止,中國佛教還沒有一個全國性佛教節日,因此,多年來佛光山積極提倡,希望能訂定四月八日佛誕日為「佛寶節」,十二月八日佛成道日為「法寶節」,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日為「僧寶節」,並進一步推動成為國定假日,就如南傳佛教的衛塞節一樣,讓佛教徒有屬於自己的節日來共同慶祝,一方面促進佛教徒之間的團結,同時讓佛教積極走向社會,走入群眾。此一理想的實現,則有待全體佛教徒共同的努力推動,以期能早日達成。

〔注釋〕

農歷四月八日,是紀念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誕生的節日,又稱佛誕節、浴佛節。據佛傳記載:佛陀降誕時有「九龍在上而下香水,洗浴聖尊」,或說有「難陀龍王、優波難陀龍王,於虛空中,吐清凈水,一溫一涼,灌太子身」。故中國佛教於佛誕日根據此說,舉行浴佛法會。除慶祝佛陀的降誕,也使佛弟子能於此日植福培德,「發殊勝願,迴向無上一切智海」,所以佛誕日也稱為「浴佛節」。

農歷十二月初八是紀念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證悟成佛的節日。依北傳佛典記載,佛陀成道之前,曾修苦行多年而無所得,形容枯槁,身體虛弱,便決定放棄苦行,當他走到尼連禪河邊,飢餓過度的身體不堪負荷,遂昏厥倒地,時有一牧羊女親自供養乳糜,佛陀食後,體力逐漸恢復,便端坐菩提樹下,立誓不證菩提絕不起此座,終於在十二月八日夜睹明星悟道,因此稱是日為「佛成道日」。後世每逢十二月八日,寺院均仿牧羊女供乳糜的典故,於該日以「諸果品、五穀煮粥」供佛,稱為「佛粥」、「臘八粥」或「五味粥」,寺院以此粥供佛後,多分送給信徒,藉此機緣與信眾檀那聯絡感情,拉近信眾彼此間的距離。吃臘八粥之風漸廣傳至民間,乃至宮廷亦於此日架起大鍋煮粥供應,皇帝、皇後、百官等,亦互敬臘八粥,以示吉祥如意。一般社會大眾亦認為在佛陀成道日吃臘八粥能平安吉祥,能消災免難,所以在臘八節這一天多會到寺院吃粥求平安,臘八粥讓佛教的信仰融入民眾生活里。因此,身為佛教徒者應加以推廣,讓更多人能同沾佛陀成道日的吉祥氣息。

即農歷七月十五日。佛制每年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結夏安居,令僧眾會集一處,專心修道,精練身心,堅厲戒行。僧侶藉安居時期的精進修行,證道者甚多,佛甚歡喜,故名「佛歡喜日」。又解夏之日,僧眾集會,自恣懺悔得清凈,故此日又稱「僧自恣日」。

「盂蘭」即倒懸之義,表示餓鬼之苦如人倒懸一般;「盆」則為救護之器,故以「盂蘭盆」解為「救倒懸」。據《佛說盂蘭盆經》記載:目犍連尊者始得六神通,欲報父母乳哺之恩,即以天眼觀見其母生餓鬼中,不得飲食,皮骨相連,日夜痛苦。目犍連尊者見狀,即以缽盛飯,往餉其母,然其母以惡業受報之故,食未入口就化成灰碳。目犍連運用神通卻不能救拔其母,悲號涕泣的求助於佛陀。佛陀告以七月十五僧自恣日時,以百味飲食、床敷卧具,盡世之美,置於盆中,供養十方自恣僧,則能仗此功德,使「現在父母壽命百年無病,無一切苦惱之患,乃至七世父母離餓鬼苦,得生天人中,福樂無極。」目犍連尊者依示行事,是日,其母得脫餓鬼之苦。由此,佛再慈悲叮囑:「是佛弟子修孝順者,應念念中常憶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憶所生父母,為作盂蘭盆,施佛及僧,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佛教徒遵行佛制而有「盂蘭盆節」。

佛世時,印度就常興辦盂蘭盆會。據《大盆凈土經》載:頻婆娑羅王、須達長者和末利夫人等,皆曾依《佛說盂蘭盆經》,造五百金盆供養佛及眾僧,以滅除七世父母之罪業。而在中國,《佛說盂蘭盆經》在西晉時由竺法護譯出後,因其強調藉由供養十方自恣僧以達慈孝雙親,乃至度脫七世父母的思想,與中國崇尚孝道的倫理傳統很相符合,故「目連救母」的故事被改編成小說、戲劇,深受民間喜愛,而盂蘭盆會也更因為歷代帝王的提倡而盛行不衰。我國最早行盂蘭盆會者,傳為梁武帝,據《佛祖統紀》卷三十七載:「大同四年,帝幸同泰寺設盂蘭盆齋。」又《釋氏六帖》也記載梁武帝每逢七月十五日,即以盆施諸寺。自此以後,蔚成風氣,歷代帝王臣民多遵佛制,興盂蘭盆會,以報父母、祖先恩德。

七月十五日,寺院除循例舉行盂蘭盆法會外,供僧法會也在信眾的護持下日漸盛行。全國僧伽集體應供的齋僧大會,始於一九八五年,假台北中山堂舉行。提倡供僧的原意,本是希望藉此全國僧眾大集合的日子,給予僧眾一個講習的機會,亦即在供僧法會中,聆聽高僧、大德的開示和演講,一者擴大視野,接收新知識,同時藉此機會,讓所有的出家眾的服裝、禮儀和制度等,都得以統一,也讓各道場法師們互相聯誼交流,觀念得以溝通,達到共識,這才是全國供僧的真正意義。主辦單位如果將所得凈財運用於僧伽一年修行辦道之所需及僧伽教育、僧伽醫療保健等工作的經費,這便是齋僧工作的具體實踐。

近年來,佛光山積極提倡「道糧齋僧功德迴向法會」,期將齋僧功德意義擴大到「不是供養熱鬧,而是供養辦道;不是供養個人,而是供養大眾;不是供養一餐,而是供養全年;不是供養一時,而是供養永生。」因此,不僅在七月十五舉行孝親報恩供僧法會,更在七月份每天誦經迴向熱心護持的檀那及其宗親父母,並以佛教平等普濟六道群生的性格,定期舉行瑜伽焰口、三時繫念、普佛拜懺等佛事法會。其主要目的,是希望藉此一個月的佛事法會,把民間視為「鬼月」的七月轉化為慎終追遠,感念親恩的「孝道月」;僧眾誦經迴向、培福修慧的「僧伽月」;以及檀那發心供僧、作諸福德的「功德月」。並且推動孝親楷模的表揚、親子聯誼及傑出的十大僧寶、十大檀信、十大佛教青年、十大佛教兒童、十大供養人、十大功德主選拔等種種具有社會教育意義的活動,達到化導社會風氣的理想與目標。

目前佛教節日的慶祝在許多國家已成為全國性的,如南傳國家的衛塞節、日本的佛誕遊行、泰國的潑水節、韓國的佛誕燈節等,都是全民性的慶祝佛誕日的代表。甚至有些國家、地區,還將佛誕節訂為國定假日,如韓國、馬來西亞、香港,以及南傳佛教國家的斯里蘭卡、泰國、緬甸等。尤其斯里蘭卡即以此節為國家最偉大的慶典,此日,人民群集寺院參加法會,並持戒聽法;政府亦於此節慶期間禁止殺生、賣酒,間或釋放囚犯;僧人日夜說法,及念誦守護經以消災祈福,民間各項慶祝活動更是應有盡有,幾乎到了舉國歡騰的地步,他們把對佛陀的崇仰與懷念之意表露無遺。

南傳國家認為佛誕日、佛陀成道日及涅盤日是同一天,都在國歷五月五日,故將此三節匯集一起慶祝而稱衛塞節。一九五四年,世界佛教徒友誼會更將衛塞節訂為世界佛陀日,以此節日顯示佛陀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智慧光輝照耀全球,並藉以發揚佛陀慈悲平等之教義,倡導世界和平。

9. 緬甸的父親節是哪一天

緬甸的父親節在6月16日。

緬甸是個節假日眾多的國家,最隆重的要數潑水節。

緬甸的節日主要有:

1.獨立節1月4日紀念緬甸1948年1月4日獨立日

2.聯邦節2月12日1947年2月12日昂山簽署(彬龍條約)決定成立緬甸聯邦

3.農民節3月2日紀念1945年3月27日抗日勝利

4.建軍節3月27日初為抗日節,55年改為建軍節

5.工人節5月1日

6.烈士節7月19日紀念1947年7月19日昂山將軍等人遇難

7.民族節緬歷月圓節後10天

8.潑水節4月中旬緬歷1月底2月初,一般持續4天,第5天為緬歷新年首日

9.浴榕節4月下旬緬歷2月月圓日舉行。將菩提樹(榕樹)視為佛的化身。在最炎熱乾旱季節給榕樹淋水,有希望佛教弘揚光大之意

10.點燈節10月緬歷7月月圓日。傳說佛祖在雨季時到天庭守戒誦經3個月,到緬歷7月月圓日重返人間節凡間張燈彩迎佛祖歸來。

11.敬老節10月緬歷7月。傳說眾僧侶在雨季守戒3個月期後跪請佛祖訓示。後人效法,在此期間舉行敬老活動。

12.獻袈裟節10月中下旬至11月中下旬緬歷7月月圓至8月月圓期間善男信女要向僧侶敬獻袈裟。在8月月圓日點燈迎神,舉辦各種娛樂活動。此日又稱「光明節」

13.作家節12月上旬緬歷9月1日。古時舉行拜神活動,從公元1782年起演化成敬拜和獎勵「像神一樣崇高的」大作家們。1944年緬甸作協正式確定為「作家節」

10. 緬甸一年有幾天的法定節假日

緬甸法定節假日如下:

1、獨立節

1月4日,紀念緬甸1948年1月4日獨立日。獨立節有很多官方和民間的慶祝活動。許多佛塔也將在1月舉行各種宗教儀式,寺院里會看到堆積如山的供品,晚上還有戲劇歌舞演出。

2、聯邦節

2月12日,紀念1947年2月12日昂山簽署《彬龍條約》決定成立緬甸聯邦,各地的少數民族都會穿上民族盛裝遊行。

3、農民節

3月2日,紀念1945年3月27日抗日勝利,無論是仰光中心大街還是偏遠的農村,到處是歡樂慶祝的人群

4、建軍節

3月27日,初為抗日節,1955年改為建軍節,在仰光會舉行大規模的閱兵儀式,晚上放五彩繽紛的煙花。

5、潑水節

4月13日前後(緬歷新年),節日期間,不論男女老少都可以互相向別人潑水,表示洗舊迎新。水是幸福的象徵,人們便潑的越多反倒會越高興。在潑水節期間,人們還會向寺廟施捨食物與日常用品。

6、工人節

5月1日

7、烈士節

7月19日,是紀念在獨立前夕1947年遭到暗殺的昂山將軍和他的志士的先烈者日。

8、民族節,

12月1日,紀念1920年12月1日仰光大學學生抗英罷課。

(10)緬甸誦經節吃什麼擴展閱讀

緬甸其他節日

1、豐收節是緬歷的第二個月(在公歷四月至五月之間

4月到5月之間,緬歷的第二個月舉行,豐收節會令遊客胃口大開,正是品嘗緬甸傳統甜點:一種用江米,加入各種果料,如果仁、芝麻、花生仁和薑片做的點心。

2、浴榕節

4月下旬,緬歷2月月圓日舉行。緬甸將菩提樹(榕樹)視為佛的化身,在最炎熱乾旱季節給菩提樹淋水,有希望佛教弘揚光大之意

3、五月節

7月到8月之間,是緬歷的第五個月,紀念佛祖的節日,五月節將以隆重的儀式重現佛祖在世的一生,即從他出生到涅磐的全過程。五月節期間不要錯過仰光大金塔里舉行的儀式,其中最動人的場面是由虔誠的緬甸婦女頂著水罐,朝象徵佛祖頓悟的菩提樹灑下凈水。

4、點燈節

10月,緬歷7月月圓日。傳說佛祖在雨季時到天庭守戒誦經3個月,到緬歷7月月圓日重返人間,凡間張燈結綵迎佛祖歸來。

5、敬老節

10月,緬歷7月。傳說眾僧侶在雨季守戒3個月後跪請佛祖訓示,後人效法,在此期間舉行敬老活動。

6、獻袈裟節

10月中下旬至11月中下旬,緬歷7月月圓至8月月圓期間。善男信女要向僧侶敬獻袈裟,在8月月圓日點燈迎神,舉行各種娛樂活動。此日又稱「光明節」。

7、作家節

12月上旬,緬歷9月1日。古時舉行拜神活動,從公元1782年起演化成敬拜和獎勵「像神一樣崇高的」大作家們。1944年緬甸作協正式確定為「作家節」。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840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1250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2162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785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926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577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519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3048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532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