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皎梅屬於哪個區域
⑴ 曼德勒省所管轄的地區
曼德勒省是緬甸聯邦的一個行政區,位於國家的中央。與撣邦、克倫邦、勃谷省、馬圭省和實皆省相接。位於北緯19度30分和23度45分及東經94度50分和96度50分之間,面積為14295平方英里。
⑵ 崩龍邦解放軍領導人有多少皇莊多少畝
摘要 2009年10月,崩龍邦解放陣線召開第三次代表大會,決定組建德昂民族解放軍, 並從2011年開始進入德昂族聚居區開展軍事行動。
⑶ 緬甸撣邦有幾個特區與中國是什麼關系撣邦幾個特區中,哪個特區最有實力哪個特區管轄區域最大
摘要 緬甸撣邦總共有四個特區分別為:撣邦第一特區果敢,撣邦第二特區佤邦,撣邦第三特區克欽幫,撣邦第四特區小勐拉。每個特區都有自己獨立的軍隊和政府。
⑷ 緬甸的曼德勒的皎施縣離老街有多遠
曼德勒(Mandalay),是緬甸第二大城市,位於緬甸中部偏北的內陸,是幾個古代王朝曾經建都的地方。也是華僑大量聚集的城市,曼德勒地區被列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可看的古跡很多。伊洛瓦底江從城市西邊流過,城市街道橫平豎直,以數字作為街道名稱。另有同名電影。
⑸ 滇緬馬地層區
該地層區分布於實皆深大斷裂以東,昌寧—孟連—清邁—宋卡地縫合帶以西。根據內部深大斷裂展布,該地層區進一步劃分為密支那—騰沖地層分區、保山地層分區、撣邦地層分區和德林達依—普吉地層分區(圖2.1,圖2.3)。
2.1.2.1 密支那—騰沖地層分區(Ⅲ1-1)
以騰沖地區為例,該區已知最老地區為中元古界高黎貢山群,主要出露地層為志留系—泥盆系獅子山組、關上組和石炭系—二疊系勐洪群、空樹河組、大東廠組、大壩組,新近系和第四系有少量分布(圖2.3)(雲南省地礦局,1990)。
(1)前寒武系:高黎貢山群為片麻岩、變粒岩、角閃質岩石,普遍混合岩化。原岩為一套砂泥質岩石,夾有基性火山岩。
(2)志留系—泥盆系:獅子山組僅見於盈江縣關上獅子山一帶,系一套海陸混合相碎屑沉積,主要由砂岩、含礫雜砂岩及粉砂岩組成,厚約60m。時代為早泥盆世。
關上組以灰黑色含黃鐵礦炭質粉砂質板岩為主,上部夾條帶狀灰岩、大理岩,厚393m。時代為早泥盆世中晚期。
(3)石炭系:勐洪群主要分布於騰沖及梁河境內,由於斷層分割與花崗岩侵入,地層層序連續性差。下部為灰岩與硅質岩互層,往上以淺變質砂岩、粉砂岩、板岩為主,含礫,韻律不明顯,上部普遍角岩化。古生物稀少,保存差,發現有腕足類、腹足類等。屬陸緣淺海相沉積。沉積厚度最大達2721m以上。地質時代為晚泥盆世-石炭紀。
圖2.3 滇緬馬地層區地層劃分對比圖
(4)二疊系:空樹河組分布於騰沖之北固東、明光、橋頭等地。區域岩性比較穩定,為濱海—淺海相砂泥質—碳酸鹽岩沉積。下部為砂礫岩、含礫砂岩、岩屑石英砂岩、粉砂岩和泥岩;上部為含生物結晶灰岩,局部含燧石團塊。與下伏地層勐洪群呈平行不整合接觸,與上覆地層大東廠組整合接觸。
大東廠組分布於騰沖縣大東廠、先鋒營、吳家寨、大水井、空樹河等地,呈南北向展布。主要岩性為淺灰—深灰色中厚層—塊狀灰岩、白雲質灰岩,含硅質條帶或團塊,產腕足類、珊瑚、
大壩組僅見於騰沖仙人山一帶。主要岩性為灰、深灰、黃色絹雲母板岩、粉砂質板岩夾砂岩、含礫砂岩的碎屑岩組合。含植物及大量腕足類、螺類化石。下以淺灰色薄層大理岩化灰岩的出現與大東廠組呈整合接觸,未見頂。地質時代為中二疊世晚期。
(5)新近系:南林組以山間或斷陷小盆地零星分布於梁河、滄源、臨滄等地,為一套含煤的砂、泥質沉積,主要岩性為灰—深灰色砂岩、泥岩夾灰黑色炭質泥岩及褐煤,鎮康白墳寨夾少量灰褐色角礫狀白雲質灰岩,永德戶乃夾灰黑色油頁岩。其底部普遍有底礫岩,並不整合於中侏羅統柳灣組等不同時代的老地層或燕山早期花崗岩之上。頂部一般不全,梁河南林一帶被上新統芒棒組不整合覆蓋,鎮康白墳寨、永德戶乃等地則為第四系不整合覆蓋。
芒棒組以山間小盆地零星分布於騰沖、梁河、鳳慶等地。主要為一套碎屑岩夾基性火山岩及薄煤層。根據其岩性特徵、接觸關系等,又可分為3個岩性段,除中段為基性火山岩外,上、下段均為砂岩、礫岩、粘土岩夾薄煤層。在梁河盆地直接覆於南林組之上,其他地區多與下伏古生界變質岩及燕山—喜馬拉雅期花崗岩為不整合接觸。芒棒組上覆多被更新統中—基性火山岩所覆蓋。
(6)第四系:第四紀沉積物零星分布,主要為河湖相沉積物和火山噴發沉積物。
2.1.2.2 保山地層分區(Ⅲ1-2)
保山地層分區已知最老地層為震旦系—寒武系的養公河群,寒武紀至三疊紀地層齊全,侏羅紀以來地層分布十分零星(圖2.3)(雲南省地礦局,1990)。
(1)震旦系—寒武系:養公河群主要出露於施甸縣酒房街—龍陵縣平達街—畹町市一帶,向南延入緬甸境內。為一套巨厚的淺變質砂岩及泥岩,夾少量硅質岩及灰岩,具類復理石韻律。
核桃坪組分布零星,主要見於保山瓦窯至一碗水一帶,龍陵地區公養河群之上亦有少量出露。其下部為淺灰色板狀泥岩、板岩夾少量白雲質灰岩及泥質灰岩;上部為淺灰、深灰色中—厚層狀灰岩、鮞狀灰岩夾少量假鮞狀豆狀灰岩及板狀泥岩,總厚達1627m。
沙河廠組分布較廣,北自六庫、保山、施甸,南至鎮康,西至龍陵、潞西。其下段下部以灰綠、灰色粉砂質板狀頁岩為主,沉積韻律發育,下段上部以灰色鮞狀灰岩為主夾泥質條帶灰岩和泥質灰岩;上段以淺綠色頁岩、粉砂岩為主,含大量三葉蟲和腕足類化石。對比為長山階。頂與保山組、底與核桃坪組均呈整合接觸。
保山組為雲南西部寒武紀最晚期的岩石地層單位,總體上為一套沉積韻律清楚、底棲及浮游生物化石豐富、厚度較大、不等厚互層的細碎屑岩與碳酸鹽岩。北部六庫—保山地區,為灰、灰綠及深灰色頁岩、粉砂岩夾泥質條帶灰岩或呈不等厚互層,厚達1198m以上。往西南方向,紫紅色夾層漸多,在施甸—龍陵—潞西地區主要為頁岩與泥質灰岩互層,夾少量細—粉砂岩,厚495~566m。最南部的鎮康地區,為一套紫紅及黃綠色鈣泥質粉砂岩、泥岩與白雲質灰岩互層,厚達1000m以上。
(2)奧陶系:老尖山組分布於保山、鳳慶、施甸、鎮康等地。上部為雜色(紫紅、灰綠、黃綠色等)鈣質頁岩、粉砂岩夾細粒石英砂岩;中部為灰白和少許紫紅色細粒石英砂岩夾粉砂岩及頁岩;下部為雜色(紫紅、灰、灰白色)頁岩、粉砂岩夾泥質灰岩。與上覆施甸組為整合接觸,與下伏保山組主要也為整合接觸。
施甸組分布於保山、施甸、鳳慶、鎮康一帶。下部為灰、黃、黃綠色中—厚層粉砂岩、泥(頁)岩夾細粒石英砂岩及少許泥灰岩;上部為灰、黃、黃綠色中—薄層粉砂岩、泥(頁)岩夾泥灰岩,局部地段為泥(頁)岩與泥灰岩互層。與上、下地層均為整合接觸,分界標志明顯。
蒲縹組分布於保山、施甸、鳳慶、鎮康等地。總的特徵主要為一套紫紅、灰綠、黃綠色相間的雜色鈣質粉砂岩、頁岩、泥灰岩。本組與上覆仁和橋組灰黑色筆石頁岩及下伏施甸組淺色粉砂岩、泥(頁)岩夾泥灰岩均為整合接觸。
仁和橋組分布於保山、瀘水、鳳慶、施甸、鎮康一帶。岩性主要為灰黑、深灰色泥質、粉砂質、碳質筆石頁岩,頂部偶夾泥灰岩透鏡體。與上、下地層均為整合接觸,分界標志明顯。
(3)志留系:粟柴壩組分布於保山、瀘水、施甸、鳳慶、鎮康等地。上部為紫紅、磚紅色夾灰色泥質條帶灰岩、網紋狀灰岩、陸屑粉晶灰岩,夾鈣質泥頁岩;中下部為灰色、少許紫紅色鈣質泥頁岩夾泥質條帶狀、網紋狀灰岩。與上、下地層均為整合接觸,分界標志明顯。
(4)泥盆系:向陽寺組北自碧江,南達鎮康,呈近南北向帶狀展布。主要是一套含砂泥質碳酸鹽岩。以灰黃、紫紅、淺肉紅色之中—厚層狀粉砂質灰岩為主,及鈣質砂泥岩夾粉砂質生物碎屑灰岩組成。含竹節石、筆石、牙形石、腕足類、三葉蟲等化石。下與粟柴壩組整合過渡,從淺紅、姜黃色岩虞出現為分組標志;上與何元寨組整合接觸,以灰色中薄層含泥質灰岩、灰岩出現為其頂。
何元寨組由一套淺灰、灰色薄—中層灰岩、泥質灰岩、泥灰岩,夾介殼灰岩、礫狀灰岩及少量灰質頁岩組成。含極豐富的腕足類、珊瑚化石。下與向陽寺組砂質白雲質灰岩整合接觸;上被下石炭統香山組淺灰、肉紅色結晶灰岩平行不整合覆蓋。頂底界線清楚。
大寨門組指香山組與何元寨組兩套碳酸鹽岩間的硅質岩地層。岩性基本穩定,除保山瓦房街大興壩以硅質岩與泥質灰岩、燧石灰岩互層外,其餘地區為白色或灰色薄層硅質岩。
(5)石炭系:香山組平行不整合於大寨門組硅質岩之上,整合伏於鋪門前組灰岩之下,為深灰、灰色中至厚層灰岩、泥質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夾白雲質灰岩、鈣質頁岩,含燧石結核或燧石條帶。一般岩性穩定,各地沉積厚度無重大差異。地質時代為早石炭世早期。廣泛分布於碧江及其以南之瀘水、雲龍、保山、施甸、永德、鎮康等縣境內,怒江沿岸亦有出露。
鋪門前組系由岩性單一的鮞粒或似鮞粒灰岩夾生物碎屑灰岩、含燧石結核灰岩組成。整合於香山組之上,平行不整合伏於丁家寨組之下。
(6)二疊系:丁家寨組廣泛分布於碧江、瀘水、保山、施甸、永德、鎮康境內及怒江沿岸。由灰、深灰色礫岩、砂岩、粉砂岩、頁(泥)岩夾薄層生物結晶灰岩、灰岩組成完整海進旋迴,屬濱海—淺海相沉積。平行不整合於鋪門前組之上,與上覆地層卧牛寺組整合接觸。
卧牛寺組常與丁家寨組相伴出露,北起碧江、瀘水,南經保山、施甸至永德、鎮康,分布十分廣泛。各地岩性、厚度比較穩定,為海相中基性火山岩。由以緻密狀、氣孔狀、杏仁狀玄武岩、安山玄武岩、凝灰岩為主,夾火山碎屑岩、粉砂岩、頁(泥)岩及灰岩透鏡體組成。整合於丁家寨組之上,平行不整合伏於丙麻組之下。
丙麻組分布於保山、永德、鎮康一帶及潞西等地。主要岩性為鐵鋁質碎屑岩,紫紅色粉砂質泥岩、灰色粉砂質頁岩與凝灰岩、凝灰質砂頁岩互層,底部為鐵質凝灰質砂岩。下與卧牛寺組杏仁狀玄武岩呈平行不整合接觸;上以灰岩、泥灰岩的出現與沙子坡組整合接觸,上下岩性界線清楚。
沙子坡組分布於保山、永德、耿馬、鎮康及潞西等地。主要岩性為灰、深灰、淺灰、灰白色灰岩、白雲質灰岩及泥灰岩,有時夾少量頁岩。下與丙麻組紫色粉砂質泥岩呈整合接觸;上與中侏羅統勐嘎組紫紅色砂泥岩呈平行不整合接觸。
(7)三疊系:河灣街組分布於保山、鎮康、施甸、永德、騰沖和瀘水地區,以白雲岩為主,中上部夾灰岩、白雲質灰岩。整合於沙子坡組灰岩之上;區域上與上覆南梳壩組泥質岩為平行不整合接觸。
南梳壩組以灰、黃綠(少量紫紅)色頁岩、砂岩及灰岩組成,屬水體能量較弱的淺海環境。其底與牛喝塘組玄武岩,上與灣甸壩組均呈平行不整合接觸。區域上岩性穩定,厚度變化較大。鎮康國營馬場厚1439m,永德粟柴壩厚858m,保山山頭寨厚200m,騰沖一帶僅保留100餘米之灰岩與粉砂岩、頁岩互層。由南向北有迅速減薄之勢,鎮康、永德以南缺失。
灣甸壩組下部為灰、灰黃色礫岩、砂礫岩、砂岩、粉砂岩;中部為褐黃色細砂岩、粉砂岩、泥岩;上部為灰色粉砂岩、泥岩夾砂岩。底部礫岩與下伏南梳壩組頁岩夾泥質灰岩呈平行不整合接觸。區域上與上覆勐嘎組也呈平行不整合接觸。區域上岩性穩定,厚度變化較大。昌寧彎甸厚度為707m;永德忙海一帶,厚度增至2065m;鎮康南河一帶厚度也有1760m。
(8)侏羅系:勐嘎組以碎屑岩、碳酸鹽岩為主,分布在潞西、施甸、保山一帶。上與柳灣組整合接觸;下界常近呈平行不整合超覆。
柳灣組分布局限,僅見於六庫至施甸之西的怒江河谷和潞西、畹町一帶,但區域上岩性穩定,為深灰、灰黑色薄—中厚層介殼灰岩、鮞狀灰岩、微晶灰岩夾綠灰色細粒石英砂岩、鈣質頁岩和紫黃、綠色泥岩。
龍海組見於潞西龍海、弄坎一帶。岩性為黃色鈣質頁岩,黃、黃綠色頁岩、砂質頁岩、粉砂岩。下與柳灣組整合接觸,區域上被弄坎組平行不整合超覆。
(9)白堊系:弄坎組分布局限,主要見於潞西弄坎、遮放一帶,鎮康紅木樹也有少量出露。為一套以紫紅色為主的碎屑岩,下部較粗,為砂岩、砂礫岩,向上變細,為泥岩、頁岩,構成下粗上細的沉積旋迴。底部礫岩平行不整合於上侏羅統龍海組之上,也可超覆於中侏羅統柳灣組等老地層之上。
(10)古近系:木瓜河組分布局限,僅出露於永德縣木瓜河一帶。上部為紫紅、磚紅色薄—中層粉砂岩、泥質粉砂岩與同色粉砂質泥岩、泥岩之不等厚互層,間夾灰綠、黃綠色;下部和底部為黃灰、黃褐、紫紅色砂礫岩及含礫砂岩。不整合於上石炭統卧牛寺組之上。
(11)新近系:南林組和芒棒組同騰沖地層分區。
(12)第四系:主要為河湖相沉積物,零星分布。
2.1.2.3 撣邦地層分區(Ⅲ1-3)
元古宙至第四紀地層均有沉積,總厚近10000m。但中寒武統、古近系普遍缺失,部分地區缺失諾利期—瑞替期沉積(圖2.3)(Bannet et al.,1983;Wolfart et al.,1984)。
(1)元古宇:中元古界稱抹谷群。為一套厚逾千米的區域變質雜岩帶,由片麻岩、孔茲岩、麻粒岩、片岩、大理岩組成。其中大理岩在曼德勒以北地區呈面狀分布,有較多酸性、鹼性及超基性—基性岩侵入,是抹谷地區紅寶石礦化的主岩層位。地質時代為中元古代。
新元古界稱昌馬支群。下與抹谷群為不整合接觸,厚約3000m,為一套地槽復理石砂岩、頁岩沉積。頂部粉砂岩段曾見生物化石,時代可能相當於早寒武世(或震旦紀?)公養河群。
(2)古生界:下寒武統可能包含在昌馬支群頂部,中統缺失。上統稱莫洛海因群或邦陽組,為紫色砂岩夾凝灰岩、流紋岩,含Orthis irravadica及Calymene birmaniea化石,厚約1100m。
奧陶系可分兩個亞區。北部稱農干支群:下部為下農干支群(01),為砂質灰岩,含Birmanites birmanicus及Orthis calligramma;上部為上農干支群(O2-3),為雜色頁岩,含Dalmanites birmaui。南部稱平達亞群,可細分4組,自上而下為:洛凱彬(Lokepyin)組(O1),絹雲母質粉砂岩,含Acrinoceras及Ormoceras;溫邦(Wunbye)組(O1-2),碳酸鹽岩、粉砂岩,含Illaenus及Sphaerocoryphe;南翁(Nan-on)組(O2),粉砂岩、泥灰岩,含Monohraprus及Climalograptus,厚約100m;林沃(Linwe)組,扁豆狀灰岩,紅色、灰色頁岩,35~150m。
志留系仍分南、北兩區。其下部均為龐莎耶(Panghsa-pye)組,為灰色、黑色筆石頁岩,含Monograptus bius;中部均稱為那師莫(Namhsim)組,為白色石英砂岩和粉砂岩,化石稀少;上部地層在南區缺失,北部地區稱為孔沙(Konghsa)段,為粉紅色泥灰岩,紅色砂岩,含三葉蟲化石。
(3)泥盆系—三疊系:此期地層沉積可分為南、北兩個相區,即北部撣邦亞區和南部毛淡棉亞區。
A.北部撣邦區為撣拜白雲岩分布區(過去稱高原灰岩),厚5000m,自下而上可進一步劃分為:
a.西邊支組(D1),灰岩夾頁岩,含早泥盆世筆石、腕足、頭足類化石,如Mongraptus cf.riccartonensis,M.atopus等。假整合或不整合於志留系或奧陶系之上,厚約60m。
b.眉苗白雲岩組(D2-C2):巴道賓段(D2)為白雲質灰岩,含巴道賓動物群,有腕足、珊瑚、牙形刺、竹節石、苔蘚蟲等,主要有Reticalariopsis eifeeliensis,Cyathophyllum birmanicum,istulipora thmpestiva。韋溫段(D2-3)為頁岩層,含韋溫動物群,有苔蘚蟲、腕足、雙殼、腹足等類化石,主要有 eaestella polyporata var.wetwinensis,Athyris cf.spiriferoides,Janeia birmanica,Belleerophon shanensis等,地質時代為吉維期—弗拉斯期。灰岩段(C),眉苗白雲岩上部有一套碳酸鹽岩,未獲生物化石,暫歸入石炭系。
c.墨桂群(P1):與我國空樹河組相當,被認為冰川沉積的「含礫泥岩」,詳細討論見普吉群。
d.諾瓦班支白雲岩組(P—T2):厚度大於3000m。上部稱貢德克層,由灰岩、白雲岩組成,含燧石。在南撣邦區產安尼期Acrochordicaras cf.enode,Paraceratites thuillieri,Flexoptychites菊石,皎梅上部層位有Glomospirella irregularis化石。中部白雲岩夾泥質灰岩,臘戍以北含Otoceras,Ophieeras及Claraia。下部含二疊紀有孔蟲及冷水動物群,主要有Shanita amosi,Paraglobivalvulinamira,Hemigonclius reicheli。
B.在撣邦地層分區的南部地區,泥盆系與下伏志留系呈平行不整合接觸,出露十分有限,下泥盆統岩性特徵與北部地區的西邊支組含筆石灰岩、頁岩相類似。中—上泥盆統及石炭系大部分地層缺失。石炭繫上部及二疊系底部稱為樂因群(Lebyin Group),可以分為4個組:Kogwe組為板岩和雜砂岩,Poklokkyi組為石英砂岩、板岩及灰岩,Modi組為含礫泥岩及石英砂岩,Paukkwa組為礫岩,含礫泥岩。二疊系提茲平組(Thitsipin Formation)為藍灰色灰岩,厚4~500m。二疊系頂部至中—下三疊統與北部地區岩性相似,仍稱為諾瓦班支白雲岩組。
(4)上三疊統—侏羅系:仍可分為兩個區,在南部地區,上三疊統至下侏羅統稱為提帕沃(Thitpalwe)組,由砂岩和頁岩組成,厚約250m;中侏羅統稱為壘安(Loi-an)組,為陸相砂岩、頁岩,夾煤層。在北部地區上三疊統稱為龐努段(Pangno)和那逢(Napeng)組,前者為蒸發岩,後者為頁岩、碳酸鹽岩;下侏羅統缺失,中—上侏羅統為塔提組灰岩和石刨組紅層沉積。
(5)白堊系:有化石依據的白堊系分布在北部,稱卡勞紅層,屬海陸交替相沉積。由紅色粉砂岩及礫岩組成夾海相層,含Ginkgoites digitata,Cladophlebis,Turrilites,Baculites菊石,不整合於壘安組之上;另在八莫以西伊洛瓦底江第一峽谷和第二峽谷區地段,有一套厚300m的灰岩、砂頁岩夾鈣質砂岩地層,含森諾曼期Orbitolina birmanica化石。
(6)新生界:區內古近系普遍缺失,僅在零星斷陷小盆地中有中新世—上新世含煤湖盆相沉積。德林達依含油頁岩,見腹足類化石及植物碎片;第四系為高原礫岩、火山岩及洞穴堆積。
2.1.2.4 德林達依—普吉地層分區(Ⅲ1-4)
德林達依—普吉地層分區位於緬甸南部和泰國西南部(圖2.1)。在緬甸南部地區,地層劃分比較粗略,主要為下古生界、上古生界等。在泰國西南部分區地區,地層劃分比較細,已知最老地層為中寒武統—下奧陶統Tarutao群,奧陶系至第四系均有出露(圖2.3)。
中寒武統—下奧陶統Tarutao群主要為紅色、褐色石英砂岩、紅色頁岩及砂質頁岩,含有中寒武世—早奧陶世三葉蟲化石,與中奧陶統整合接觸,厚200~500m。
中—上奧陶統Thung Song群為灰色、粉紅色灰岩、含粘土灰岩、白雲質灰岩、片理化大理岩,具有頁岩、鈣質頁岩、砂質頁岩,含有豐富的化石。
中—下志留統Mahang組為一套頁岩,含有筆石類化石。上志留統—下石炭統稱為Kuan Klang群,為褐色、紅褐色、白色、淺灰色頁岩,底部夾有長石砂岩、石英砂岩、粉砂岩和燧石層,含有雙殼類、腕足類化石和三葉蟲化石碎片。上石炭統缺失。
早二疊世一套成因有爭議的特殊沉積叫普吉(Phuket)群或墨桂群,也有人稱之為「含礫泥岩層」(「Pebbly Mudstones」)(我國境內叫「含礫板岩」),它從緬甸撣邦懸崖耶岸西邊向南延伸,經德林達依地區、泰國南部普吉地區,到馬來西亞西部,呈一狹窄的帶狀斷續延伸長逾2000km。普吉群厚達3000m,由成層性不好到不成層的頁岩和泥岩組成,靠近頂部砂質增多,具交錯層理和滑塌構造。在泥岩層中有巨型碎屑。巨型碎屑有三種產出方式:①呈薄的互層;②呈凹形囊狀或透鏡狀;③呈單個分離的碎屑,有時看起來像是片麻岩、棕色砂岩、板岩、灰岩和花崗岩的「冰川落石」。礫質泥岩未見底,在普吉島和其周圍地區,頂部被槽道充填砂岩和頁岩中的苔蘚層所覆蓋,再上為中二疊統Ratburi組灰岩。在泰國整個半島和南東緬甸礫質泥岩保存在向斜軸部或斷層下降盤。在從普吉到董里的岸外島上,在礫質泥岩頂部發現有早二疊世的冷水雙殼類和腕足。在岸上董里附近發現早二疊世植物化石組合,是典型的歐美型。向西泥岩層中的巨碎屑增多,體積增大,指出原區在西邊;泥岩層本身向西增厚,環境變深,指出原區在東邊。碎屑和泥岩必定是從兩個不同方向的源區搬運沉積在同一盆地中。這些資料並不支持許多作者認為的「礫質泥岩」是岡瓦納大陸邊緣冰川沉積的認識,而是塊體流沉積。但Bunopas和Vella(1983)認為礫質泥岩是沉積在長而窄的撣泰微大陸西邊大陸邊緣裂谷中,該裂谷發展成中生代特提斯洋。只有花崗岩碎屑能肯定是外來的,綠色的變石英岩和棕色砂岩碎屑也可能是外來的。因為西澳大利亞有大量的前寒武紀的片麻岩、金剛石和花崗岩。礫岩泥岩中的礫石可能不是來自西澳大利亞海岸的塊體流沉積,只能是冰筏,這與碎屑缺乏磨圓相吻合。其他岩石的礫石可能來自撣泰克拉通老的古生代或前寒武紀沉積岩。礫質泥岩中的某些碎屑可能為濁流形成的再沉積。時間上與印度和澳大利亞冰磧岩同時。
中—上二疊統Ratburi群為一套碳酸鹽岩,包括灰岩、白雲質灰岩、具結核灰岩。下三疊統底部缺失,三疊系Khao Chiak群與Ratburi群呈角度不整合接觸。中侏羅統Khao Lak群分布於Chumphon地區,中—下部為泥岩,夾有砂岩,上部主要為砂岩,厚度大於200m,為一套海相地層。下白堊統Mae Rum Phung群為一套陸相紅層沉積。
新近系和古近系未分,統稱為Krabi群,為半固結的泥岩、粉砂岩、砂岩、泥灰岩、含粘土質灰岩,夾褐煤和石膏,化石豐富。第四系為河湖沉積。
⑹ 緬甸皎梅在哪個省/邦
皎脈:位於緬甸撣邦北部,與撣邦省會城市「蠟戌」近鄰,屬於撣邦重鎮之一,其內居民自給自足,民生安樂。(是知友也就是我的家鄉)
P.S:我是緬甸華人
⑺ 春天開的花有哪些
春天開的花有水仙花、迎春花、 報春花、山茶花、白玉蘭等
1.水仙花
水仙(Narcissus tazettaL. var.chinensisRoem. ):又名中國水仙,是多花水仙的一個變種。是石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水仙的葉由鱗莖頂端綠白色筒狀鞘中抽出花莖(俗稱箭)再由葉片中抽出。一般每個鱗莖可抽花莖1-2枝,多者可達8-11枝,傘狀花序。花瓣多為6片,花瓣末處呈鵝黃色。花蕊外面有一個如碗一般的保護罩。鱗莖卵狀至廣卵狀球形,外被棕褐色皮膜。葉狹長帶狀,蒴果室背開裂。花期春季。
水仙性喜溫暖、濕潤、排水良好。在中國已有一千多年栽培歷史,為傳統觀賞花卉,是中國十大名花之十。
(7)緬甸皎梅屬於哪個區域擴展閱讀:
中國是世界上花卉栽培面積最大的國家,有廣闊的消費市場,但花卉行業卻沒有自己的品牌。中國花卉業要以品牌化求生存。近10多年來,世界花卉業以每年平均25%的速度增長,花卉市場發展前景廣闊。
但巨大的發展空間並沒有給中國花農帶來持續的財富,由於信息的不對稱,花農總是無法擺脫好一年又一年的怪圈。中國花卉行業要擺脫這種困境,除了在提高花卉品質上下功夫,縮小國內花卉與國外花卉的差距外,還要以品牌為導向,實現從賣產品到賣品牌的轉變,讓品牌溢價,增加產品的附加值。
⑻ 緬甸的行政區劃
全國分7個省(taing / division)和7個邦(pyi ne / State)。七省:伊洛瓦底省、馬圭省、曼德勒省、勃固省、仰光省、實皆省和德林達依省是緬族主要聚居區。七邦:克欽邦、撣邦、欽邦、克倫邦、克耶邦、孟邦和若開邦,多為各少數民族聚居地。根據緬甸將實行的新憲法,緬甸新建的行政中心彬馬那(Pyinmana)將成為首都,並且其名字定為內比都(Nay Pyi Taw) ,緬甸國家行政中心於2005年11月由仰光搬遷至內比都。
緬甸行政區劃-行政區劃詳表
省邦名 COK E2003 面積(km2) 鎮區數 首府 CE2003 CC1983
實皆省 Sagaing 01 5,663,200 94 625 37 實皆 Sagaing 300,000 46,212
實皆縣 Sagaing 實皆 Sagaing 46,212
瑞波縣 Shwebo 瑞波 Shwebo 52,185
望瀨縣 Monywa 望瀨 Monywa 161,000 106,843
傑沙縣 Katha
格禮縣 Kalemyo 格禮 Kalemyo 52,628
達武縣 Tamu
莫萊縣 Mawlaik
坎迪縣 Hkamti
勃固省 Bago 02 5,581,300 39 404 28 勃固 Bago 198,400 150,528
勃固縣 Bago 勃固 Bago 198,400 150,528
卑謬縣 Pyay 卑謬 Pyay 128,700 83,332
沙耶瓦底縣 Thayarwady 沙耶瓦底 Thayarwady 33,489
東吁縣 Taungoo 東吁 Taungoo 65,861
馬圭省 Magway 03 4,760,100 44 820 25 馬圭 Magway - 54,881
馬圭縣 Magway 馬圭 Magway - 54,881
敏布縣 Magwe Minbu 敏布 Magwe Minbu 32,456
德耶縣 Thayetmyo
木各具縣 Pakokku 木各具 Pakokku 110,800 71,860
甘高縣 Gangaw
曼德勒省 Mandalay 04 6,727,900 37 024 31 曼德勒 Mandalay 1,147,400 532,949
曼德勒縣 Mandalay 曼德勒 Mandalay 1,147,400 532,949
彬烏倫縣 Pyin-Oo-Lwin 眉謬 Maymyo 111,100 63,782
皎色縣 Kyaukse
敏建縣 Myingyan 敏建 Myingyan 126,100 77,060
央米丁縣 Yamethin
梅鐵拉縣 Meiktila 梅鐵拉 Meiktila 157,900 96,492
良烏縣 Nyaung-u
德林達依省 Tanintharyi 05 1,347,700 43 343 10 土瓦 Dawei 135,300 69,882
土瓦縣 Dawei 土瓦 Dawei 135,300 69,882
丹老縣 Myeik 丹老 Mergui 145,700 88,600
高東縣 Kawthoung
伊洛瓦底省 Ayeyarwady 07 7,330,200 35 138 26 勃生 Pathein 212,600 144,096
興實達縣 Hinthada 興實達 Henzada 121,000 82,005
苗妙縣 Myaungmya
馬烏彬縣 Maubin
壁磅縣 Pyapon 壁磅 Pyapon 39,862
勃生縣 Pathein 勃生 Pathein 212,600 144,096
仰光省 Yangon 06 5,836,200 10 171 45 仰光 Yangôn 4,344,100 2,513,023
仰光東區縣 Yangon East (33鎮
仰光西區縣 Yangon West 在市內)
仰光南區縣 Yangon South
仰光北區縣 Yangon North
克欽邦 Kachin 11 1,327,700 89 041 18 密支那 Myitkyinâ 56,427
密支那縣 Myitkyina 密支那 Myitkyinâ 56,427
八莫縣 Bhamo 八莫 Bhamo 26,169
葡萄縣 Putao
克耶邦 Kayah 12 247,300 11 733 7 壘固 Loi-kaw 33,665
壘固縣 Loikaw 壘固 Loi-kaw 33,665
波勒克縣 Bawlakhe
克倫邦 Kayin 13 1,553,100 30 383 7 巴安 Pa-an
巴安縣 Hpa-an
妙瓦底縣 Myawadi
高格力縣 Kawkareik
欽邦 Chin 14 541,900 36 019 9 哈卡 Haka
法蘭縣 Falam
敏達縣 Mindat
孟邦 Mon 15 2,470,400 12 297 10 毛淡棉 Mawlamyine 395,900 219,961
毛淡棉縣 Mawlamyine 毛淡棉 Mawlamyine 395,900 219,961
直通縣 Thaton 直通 Thaton 103,000 61,790
若開邦 Rakhine 16 3,004,700 36 778 17 實兌 Akyab 159,200 107,621
實兌縣 Sittwe
孟都縣 Maungdaw
布帝洞縣 Buthidaung
皎漂縣 Kyaunkpyu
山多威縣 Thandwe
撣邦 Shan 17 5,461,500 155 801 54 東枝 Taunggyi 149,600 108,231
東枝縣 Taunggyi[西撣邦中心] 東枝 Taunggyi 149,600 108,231
萊林縣 Loilen
臘戌縣 Lashio[北撣邦中心] 臘戍 Lashio 131,000 88,590
木姐縣 Mu Se
皎脈縣 Kyaukme
滾弄縣 Kunlong
老街縣 Laukkaing
景棟縣 Kengtung[東撣邦中心] 景棟 Kengtung 46,938
孟薩縣 Mong Hsat
孟別縣 Mong-Hpayak
大其力縣 Tachileik
緬甸 Myanmar 51,853,100 676 577 324
仰光 Yangôn
緬甸行政區劃-歷史沿革
1044年形成統一的國家後,經歷了蒲甘、東吁和貢榜三個封建王朝。
1886年將緬甸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1937年緬甸脫離英屬印度,直接受英國總督統治。
1948年1月4日,緬脫離英聯邦宣布獨立。
1940: Meiktil省並入曼德勒省。
1948: 欽邦設立,析若開邦。
克倫邦設立,由德林達依省部分地區析置。
克欽邦設立,由曼德勒省密支那和八莫區置。
克耶邦設立,聯合Bawlake, Kantarawaddy and Kyebogyi三地置。
撣邦設立,由撣邦同盟和佤邦合並而置。
⑼ 炮兵射擊時的動靜有多大捂住耳朵是否管用
炮兵射擊時的動靜特別大,超過人能承受的分貝,捂住耳朵根本不管用必須要有專業的保護裝備。
現在的炮兵在操炮的時候通常使用一種降噪耳機,既減弱了炮彈聲對耳部的傷害,還能以無線方式解決相互交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