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南翁是在哪個省
① 秦觀是贏姓秦還是姫姓秦
嬴,不應該是輸贏的贏吧。
秦觀(1049年-1100年9月17日),字少游,一字太虛,別號邗溝居士,江蘇高郵人。秦觀是北宋文學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不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人,不存在什麼爭議,也沒聽說有什麼復雜身世不牽扯別的就是姓秦。
以婉約詞著稱,其詞風含蓄清麗,朦朧凄清。
② 滇緬馬地層區
該地層區分布於實皆深大斷裂以東,昌寧—孟連—清邁—宋卡地縫合帶以西。根據內部深大斷裂展布,該地層區進一步劃分為密支那—騰沖地層分區、保山地層分區、撣邦地層分區和德林達依—普吉地層分區(圖2.1,圖2.3)。
2.1.2.1 密支那—騰沖地層分區(Ⅲ1-1)
以騰沖地區為例,該區已知最老地區為中元古界高黎貢山群,主要出露地層為志留系—泥盆系獅子山組、關上組和石炭系—二疊系勐洪群、空樹河組、大東廠組、大壩組,新近系和第四系有少量分布(圖2.3)(雲南省地礦局,1990)。
(1)前寒武系:高黎貢山群為片麻岩、變粒岩、角閃質岩石,普遍混合岩化。原岩為一套砂泥質岩石,夾有基性火山岩。
(2)志留系—泥盆系:獅子山組僅見於盈江縣關上獅子山一帶,系一套海陸混合相碎屑沉積,主要由砂岩、含礫雜砂岩及粉砂岩組成,厚約60m。時代為早泥盆世。
關上組以灰黑色含黃鐵礦炭質粉砂質板岩為主,上部夾條帶狀灰岩、大理岩,厚393m。時代為早泥盆世中晚期。
(3)石炭系:勐洪群主要分布於騰沖及梁河境內,由於斷層分割與花崗岩侵入,地層層序連續性差。下部為灰岩與硅質岩互層,往上以淺變質砂岩、粉砂岩、板岩為主,含礫,韻律不明顯,上部普遍角岩化。古生物稀少,保存差,發現有腕足類、腹足類等。屬陸緣淺海相沉積。沉積厚度最大達2721m以上。地質時代為晚泥盆世-石炭紀。
圖2.3 滇緬馬地層區地層劃分對比圖
(4)二疊系:空樹河組分布於騰沖之北固東、明光、橋頭等地。區域岩性比較穩定,為濱海—淺海相砂泥質—碳酸鹽岩沉積。下部為砂礫岩、含礫砂岩、岩屑石英砂岩、粉砂岩和泥岩;上部為含生物結晶灰岩,局部含燧石團塊。與下伏地層勐洪群呈平行不整合接觸,與上覆地層大東廠組整合接觸。
大東廠組分布於騰沖縣大東廠、先鋒營、吳家寨、大水井、空樹河等地,呈南北向展布。主要岩性為淺灰—深灰色中厚層—塊狀灰岩、白雲質灰岩,含硅質條帶或團塊,產腕足類、珊瑚、
大壩組僅見於騰沖仙人山一帶。主要岩性為灰、深灰、黃色絹雲母板岩、粉砂質板岩夾砂岩、含礫砂岩的碎屑岩組合。含植物及大量腕足類、螺類化石。下以淺灰色薄層大理岩化灰岩的出現與大東廠組呈整合接觸,未見頂。地質時代為中二疊世晚期。
(5)新近系:南林組以山間或斷陷小盆地零星分布於梁河、滄源、臨滄等地,為一套含煤的砂、泥質沉積,主要岩性為灰—深灰色砂岩、泥岩夾灰黑色炭質泥岩及褐煤,鎮康白墳寨夾少量灰褐色角礫狀白雲質灰岩,永德戶乃夾灰黑色油頁岩。其底部普遍有底礫岩,並不整合於中侏羅統柳灣組等不同時代的老地層或燕山早期花崗岩之上。頂部一般不全,梁河南林一帶被上新統芒棒組不整合覆蓋,鎮康白墳寨、永德戶乃等地則為第四系不整合覆蓋。
芒棒組以山間小盆地零星分布於騰沖、梁河、鳳慶等地。主要為一套碎屑岩夾基性火山岩及薄煤層。根據其岩性特徵、接觸關系等,又可分為3個岩性段,除中段為基性火山岩外,上、下段均為砂岩、礫岩、粘土岩夾薄煤層。在梁河盆地直接覆於南林組之上,其他地區多與下伏古生界變質岩及燕山—喜馬拉雅期花崗岩為不整合接觸。芒棒組上覆多被更新統中—基性火山岩所覆蓋。
(6)第四系:第四紀沉積物零星分布,主要為河湖相沉積物和火山噴發沉積物。
2.1.2.2 保山地層分區(Ⅲ1-2)
保山地層分區已知最老地層為震旦系—寒武系的養公河群,寒武紀至三疊紀地層齊全,侏羅紀以來地層分布十分零星(圖2.3)(雲南省地礦局,1990)。
(1)震旦系—寒武系:養公河群主要出露於施甸縣酒房街—龍陵縣平達街—畹町市一帶,向南延入緬甸境內。為一套巨厚的淺變質砂岩及泥岩,夾少量硅質岩及灰岩,具類復理石韻律。
核桃坪組分布零星,主要見於保山瓦窯至一碗水一帶,龍陵地區公養河群之上亦有少量出露。其下部為淺灰色板狀泥岩、板岩夾少量白雲質灰岩及泥質灰岩;上部為淺灰、深灰色中—厚層狀灰岩、鮞狀灰岩夾少量假鮞狀豆狀灰岩及板狀泥岩,總厚達1627m。
沙河廠組分布較廣,北自六庫、保山、施甸,南至鎮康,西至龍陵、潞西。其下段下部以灰綠、灰色粉砂質板狀頁岩為主,沉積韻律發育,下段上部以灰色鮞狀灰岩為主夾泥質條帶灰岩和泥質灰岩;上段以淺綠色頁岩、粉砂岩為主,含大量三葉蟲和腕足類化石。對比為長山階。頂與保山組、底與核桃坪組均呈整合接觸。
保山組為雲南西部寒武紀最晚期的岩石地層單位,總體上為一套沉積韻律清楚、底棲及浮游生物化石豐富、厚度較大、不等厚互層的細碎屑岩與碳酸鹽岩。北部六庫—保山地區,為灰、灰綠及深灰色頁岩、粉砂岩夾泥質條帶灰岩或呈不等厚互層,厚達1198m以上。往西南方向,紫紅色夾層漸多,在施甸—龍陵—潞西地區主要為頁岩與泥質灰岩互層,夾少量細—粉砂岩,厚495~566m。最南部的鎮康地區,為一套紫紅及黃綠色鈣泥質粉砂岩、泥岩與白雲質灰岩互層,厚達1000m以上。
(2)奧陶系:老尖山組分布於保山、鳳慶、施甸、鎮康等地。上部為雜色(紫紅、灰綠、黃綠色等)鈣質頁岩、粉砂岩夾細粒石英砂岩;中部為灰白和少許紫紅色細粒石英砂岩夾粉砂岩及頁岩;下部為雜色(紫紅、灰、灰白色)頁岩、粉砂岩夾泥質灰岩。與上覆施甸組為整合接觸,與下伏保山組主要也為整合接觸。
施甸組分布於保山、施甸、鳳慶、鎮康一帶。下部為灰、黃、黃綠色中—厚層粉砂岩、泥(頁)岩夾細粒石英砂岩及少許泥灰岩;上部為灰、黃、黃綠色中—薄層粉砂岩、泥(頁)岩夾泥灰岩,局部地段為泥(頁)岩與泥灰岩互層。與上、下地層均為整合接觸,分界標志明顯。
蒲縹組分布於保山、施甸、鳳慶、鎮康等地。總的特徵主要為一套紫紅、灰綠、黃綠色相間的雜色鈣質粉砂岩、頁岩、泥灰岩。本組與上覆仁和橋組灰黑色筆石頁岩及下伏施甸組淺色粉砂岩、泥(頁)岩夾泥灰岩均為整合接觸。
仁和橋組分布於保山、瀘水、鳳慶、施甸、鎮康一帶。岩性主要為灰黑、深灰色泥質、粉砂質、碳質筆石頁岩,頂部偶夾泥灰岩透鏡體。與上、下地層均為整合接觸,分界標志明顯。
(3)志留系:粟柴壩組分布於保山、瀘水、施甸、鳳慶、鎮康等地。上部為紫紅、磚紅色夾灰色泥質條帶灰岩、網紋狀灰岩、陸屑粉晶灰岩,夾鈣質泥頁岩;中下部為灰色、少許紫紅色鈣質泥頁岩夾泥質條帶狀、網紋狀灰岩。與上、下地層均為整合接觸,分界標志明顯。
(4)泥盆系:向陽寺組北自碧江,南達鎮康,呈近南北向帶狀展布。主要是一套含砂泥質碳酸鹽岩。以灰黃、紫紅、淺肉紅色之中—厚層狀粉砂質灰岩為主,及鈣質砂泥岩夾粉砂質生物碎屑灰岩組成。含竹節石、筆石、牙形石、腕足類、三葉蟲等化石。下與粟柴壩組整合過渡,從淺紅、姜黃色岩虞出現為分組標志;上與何元寨組整合接觸,以灰色中薄層含泥質灰岩、灰岩出現為其頂。
何元寨組由一套淺灰、灰色薄—中層灰岩、泥質灰岩、泥灰岩,夾介殼灰岩、礫狀灰岩及少量灰質頁岩組成。含極豐富的腕足類、珊瑚化石。下與向陽寺組砂質白雲質灰岩整合接觸;上被下石炭統香山組淺灰、肉紅色結晶灰岩平行不整合覆蓋。頂底界線清楚。
大寨門組指香山組與何元寨組兩套碳酸鹽岩間的硅質岩地層。岩性基本穩定,除保山瓦房街大興壩以硅質岩與泥質灰岩、燧石灰岩互層外,其餘地區為白色或灰色薄層硅質岩。
(5)石炭系:香山組平行不整合於大寨門組硅質岩之上,整合伏於鋪門前組灰岩之下,為深灰、灰色中至厚層灰岩、泥質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夾白雲質灰岩、鈣質頁岩,含燧石結核或燧石條帶。一般岩性穩定,各地沉積厚度無重大差異。地質時代為早石炭世早期。廣泛分布於碧江及其以南之瀘水、雲龍、保山、施甸、永德、鎮康等縣境內,怒江沿岸亦有出露。
鋪門前組系由岩性單一的鮞粒或似鮞粒灰岩夾生物碎屑灰岩、含燧石結核灰岩組成。整合於香山組之上,平行不整合伏於丁家寨組之下。
(6)二疊系:丁家寨組廣泛分布於碧江、瀘水、保山、施甸、永德、鎮康境內及怒江沿岸。由灰、深灰色礫岩、砂岩、粉砂岩、頁(泥)岩夾薄層生物結晶灰岩、灰岩組成完整海進旋迴,屬濱海—淺海相沉積。平行不整合於鋪門前組之上,與上覆地層卧牛寺組整合接觸。
卧牛寺組常與丁家寨組相伴出露,北起碧江、瀘水,南經保山、施甸至永德、鎮康,分布十分廣泛。各地岩性、厚度比較穩定,為海相中基性火山岩。由以緻密狀、氣孔狀、杏仁狀玄武岩、安山玄武岩、凝灰岩為主,夾火山碎屑岩、粉砂岩、頁(泥)岩及灰岩透鏡體組成。整合於丁家寨組之上,平行不整合伏於丙麻組之下。
丙麻組分布於保山、永德、鎮康一帶及潞西等地。主要岩性為鐵鋁質碎屑岩,紫紅色粉砂質泥岩、灰色粉砂質頁岩與凝灰岩、凝灰質砂頁岩互層,底部為鐵質凝灰質砂岩。下與卧牛寺組杏仁狀玄武岩呈平行不整合接觸;上以灰岩、泥灰岩的出現與沙子坡組整合接觸,上下岩性界線清楚。
沙子坡組分布於保山、永德、耿馬、鎮康及潞西等地。主要岩性為灰、深灰、淺灰、灰白色灰岩、白雲質灰岩及泥灰岩,有時夾少量頁岩。下與丙麻組紫色粉砂質泥岩呈整合接觸;上與中侏羅統勐嘎組紫紅色砂泥岩呈平行不整合接觸。
(7)三疊系:河灣街組分布於保山、鎮康、施甸、永德、騰沖和瀘水地區,以白雲岩為主,中上部夾灰岩、白雲質灰岩。整合於沙子坡組灰岩之上;區域上與上覆南梳壩組泥質岩為平行不整合接觸。
南梳壩組以灰、黃綠(少量紫紅)色頁岩、砂岩及灰岩組成,屬水體能量較弱的淺海環境。其底與牛喝塘組玄武岩,上與灣甸壩組均呈平行不整合接觸。區域上岩性穩定,厚度變化較大。鎮康國營馬場厚1439m,永德粟柴壩厚858m,保山山頭寨厚200m,騰沖一帶僅保留100餘米之灰岩與粉砂岩、頁岩互層。由南向北有迅速減薄之勢,鎮康、永德以南缺失。
灣甸壩組下部為灰、灰黃色礫岩、砂礫岩、砂岩、粉砂岩;中部為褐黃色細砂岩、粉砂岩、泥岩;上部為灰色粉砂岩、泥岩夾砂岩。底部礫岩與下伏南梳壩組頁岩夾泥質灰岩呈平行不整合接觸。區域上與上覆勐嘎組也呈平行不整合接觸。區域上岩性穩定,厚度變化較大。昌寧彎甸厚度為707m;永德忙海一帶,厚度增至2065m;鎮康南河一帶厚度也有1760m。
(8)侏羅系:勐嘎組以碎屑岩、碳酸鹽岩為主,分布在潞西、施甸、保山一帶。上與柳灣組整合接觸;下界常近呈平行不整合超覆。
柳灣組分布局限,僅見於六庫至施甸之西的怒江河谷和潞西、畹町一帶,但區域上岩性穩定,為深灰、灰黑色薄—中厚層介殼灰岩、鮞狀灰岩、微晶灰岩夾綠灰色細粒石英砂岩、鈣質頁岩和紫黃、綠色泥岩。
龍海組見於潞西龍海、弄坎一帶。岩性為黃色鈣質頁岩,黃、黃綠色頁岩、砂質頁岩、粉砂岩。下與柳灣組整合接觸,區域上被弄坎組平行不整合超覆。
(9)白堊系:弄坎組分布局限,主要見於潞西弄坎、遮放一帶,鎮康紅木樹也有少量出露。為一套以紫紅色為主的碎屑岩,下部較粗,為砂岩、砂礫岩,向上變細,為泥岩、頁岩,構成下粗上細的沉積旋迴。底部礫岩平行不整合於上侏羅統龍海組之上,也可超覆於中侏羅統柳灣組等老地層之上。
(10)古近系:木瓜河組分布局限,僅出露於永德縣木瓜河一帶。上部為紫紅、磚紅色薄—中層粉砂岩、泥質粉砂岩與同色粉砂質泥岩、泥岩之不等厚互層,間夾灰綠、黃綠色;下部和底部為黃灰、黃褐、紫紅色砂礫岩及含礫砂岩。不整合於上石炭統卧牛寺組之上。
(11)新近系:南林組和芒棒組同騰沖地層分區。
(12)第四系:主要為河湖相沉積物,零星分布。
2.1.2.3 撣邦地層分區(Ⅲ1-3)
元古宙至第四紀地層均有沉積,總厚近10000m。但中寒武統、古近系普遍缺失,部分地區缺失諾利期—瑞替期沉積(圖2.3)(Bannet et al.,1983;Wolfart et al.,1984)。
(1)元古宇:中元古界稱抹谷群。為一套厚逾千米的區域變質雜岩帶,由片麻岩、孔茲岩、麻粒岩、片岩、大理岩組成。其中大理岩在曼德勒以北地區呈面狀分布,有較多酸性、鹼性及超基性—基性岩侵入,是抹谷地區紅寶石礦化的主岩層位。地質時代為中元古代。
新元古界稱昌馬支群。下與抹谷群為不整合接觸,厚約3000m,為一套地槽復理石砂岩、頁岩沉積。頂部粉砂岩段曾見生物化石,時代可能相當於早寒武世(或震旦紀?)公養河群。
(2)古生界:下寒武統可能包含在昌馬支群頂部,中統缺失。上統稱莫洛海因群或邦陽組,為紫色砂岩夾凝灰岩、流紋岩,含Orthis irravadica及Calymene birmaniea化石,厚約1100m。
奧陶系可分兩個亞區。北部稱農干支群:下部為下農干支群(01),為砂質灰岩,含Birmanites birmanicus及Orthis calligramma;上部為上農干支群(O2-3),為雜色頁岩,含Dalmanites birmaui。南部稱平達亞群,可細分4組,自上而下為:洛凱彬(Lokepyin)組(O1),絹雲母質粉砂岩,含Acrinoceras及Ormoceras;溫邦(Wunbye)組(O1-2),碳酸鹽岩、粉砂岩,含Illaenus及Sphaerocoryphe;南翁(Nan-on)組(O2),粉砂岩、泥灰岩,含Monohraprus及Climalograptus,厚約100m;林沃(Linwe)組,扁豆狀灰岩,紅色、灰色頁岩,35~150m。
志留系仍分南、北兩區。其下部均為龐莎耶(Panghsa-pye)組,為灰色、黑色筆石頁岩,含Monograptus bius;中部均稱為那師莫(Namhsim)組,為白色石英砂岩和粉砂岩,化石稀少;上部地層在南區缺失,北部地區稱為孔沙(Konghsa)段,為粉紅色泥灰岩,紅色砂岩,含三葉蟲化石。
(3)泥盆系—三疊系:此期地層沉積可分為南、北兩個相區,即北部撣邦亞區和南部毛淡棉亞區。
A.北部撣邦區為撣拜白雲岩分布區(過去稱高原灰岩),厚5000m,自下而上可進一步劃分為:
a.西邊支組(D1),灰岩夾頁岩,含早泥盆世筆石、腕足、頭足類化石,如Mongraptus cf.riccartonensis,M.atopus等。假整合或不整合於志留系或奧陶系之上,厚約60m。
b.眉苗白雲岩組(D2-C2):巴道賓段(D2)為白雲質灰岩,含巴道賓動物群,有腕足、珊瑚、牙形刺、竹節石、苔蘚蟲等,主要有Reticalariopsis eifeeliensis,Cyathophyllum birmanicum,istulipora thmpestiva。韋溫段(D2-3)為頁岩層,含韋溫動物群,有苔蘚蟲、腕足、雙殼、腹足等類化石,主要有 eaestella polyporata var.wetwinensis,Athyris cf.spiriferoides,Janeia birmanica,Belleerophon shanensis等,地質時代為吉維期—弗拉斯期。灰岩段(C),眉苗白雲岩上部有一套碳酸鹽岩,未獲生物化石,暫歸入石炭系。
c.墨桂群(P1):與我國空樹河組相當,被認為冰川沉積的「含礫泥岩」,詳細討論見普吉群。
d.諾瓦班支白雲岩組(P—T2):厚度大於3000m。上部稱貢德克層,由灰岩、白雲岩組成,含燧石。在南撣邦區產安尼期Acrochordicaras cf.enode,Paraceratites thuillieri,Flexoptychites菊石,皎梅上部層位有Glomospirella irregularis化石。中部白雲岩夾泥質灰岩,臘戍以北含Otoceras,Ophieeras及Claraia。下部含二疊紀有孔蟲及冷水動物群,主要有Shanita amosi,Paraglobivalvulinamira,Hemigonclius reicheli。
B.在撣邦地層分區的南部地區,泥盆系與下伏志留系呈平行不整合接觸,出露十分有限,下泥盆統岩性特徵與北部地區的西邊支組含筆石灰岩、頁岩相類似。中—上泥盆統及石炭系大部分地層缺失。石炭繫上部及二疊系底部稱為樂因群(Lebyin Group),可以分為4個組:Kogwe組為板岩和雜砂岩,Poklokkyi組為石英砂岩、板岩及灰岩,Modi組為含礫泥岩及石英砂岩,Paukkwa組為礫岩,含礫泥岩。二疊系提茲平組(Thitsipin Formation)為藍灰色灰岩,厚4~500m。二疊系頂部至中—下三疊統與北部地區岩性相似,仍稱為諾瓦班支白雲岩組。
(4)上三疊統—侏羅系:仍可分為兩個區,在南部地區,上三疊統至下侏羅統稱為提帕沃(Thitpalwe)組,由砂岩和頁岩組成,厚約250m;中侏羅統稱為壘安(Loi-an)組,為陸相砂岩、頁岩,夾煤層。在北部地區上三疊統稱為龐努段(Pangno)和那逢(Napeng)組,前者為蒸發岩,後者為頁岩、碳酸鹽岩;下侏羅統缺失,中—上侏羅統為塔提組灰岩和石刨組紅層沉積。
(5)白堊系:有化石依據的白堊系分布在北部,稱卡勞紅層,屬海陸交替相沉積。由紅色粉砂岩及礫岩組成夾海相層,含Ginkgoites digitata,Cladophlebis,Turrilites,Baculites菊石,不整合於壘安組之上;另在八莫以西伊洛瓦底江第一峽谷和第二峽谷區地段,有一套厚300m的灰岩、砂頁岩夾鈣質砂岩地層,含森諾曼期Orbitolina birmanica化石。
(6)新生界:區內古近系普遍缺失,僅在零星斷陷小盆地中有中新世—上新世含煤湖盆相沉積。德林達依含油頁岩,見腹足類化石及植物碎片;第四系為高原礫岩、火山岩及洞穴堆積。
2.1.2.4 德林達依—普吉地層分區(Ⅲ1-4)
德林達依—普吉地層分區位於緬甸南部和泰國西南部(圖2.1)。在緬甸南部地區,地層劃分比較粗略,主要為下古生界、上古生界等。在泰國西南部分區地區,地層劃分比較細,已知最老地層為中寒武統—下奧陶統Tarutao群,奧陶系至第四系均有出露(圖2.3)。
中寒武統—下奧陶統Tarutao群主要為紅色、褐色石英砂岩、紅色頁岩及砂質頁岩,含有中寒武世—早奧陶世三葉蟲化石,與中奧陶統整合接觸,厚200~500m。
中—上奧陶統Thung Song群為灰色、粉紅色灰岩、含粘土灰岩、白雲質灰岩、片理化大理岩,具有頁岩、鈣質頁岩、砂質頁岩,含有豐富的化石。
中—下志留統Mahang組為一套頁岩,含有筆石類化石。上志留統—下石炭統稱為Kuan Klang群,為褐色、紅褐色、白色、淺灰色頁岩,底部夾有長石砂岩、石英砂岩、粉砂岩和燧石層,含有雙殼類、腕足類化石和三葉蟲化石碎片。上石炭統缺失。
早二疊世一套成因有爭議的特殊沉積叫普吉(Phuket)群或墨桂群,也有人稱之為「含礫泥岩層」(「Pebbly Mudstones」)(我國境內叫「含礫板岩」),它從緬甸撣邦懸崖耶岸西邊向南延伸,經德林達依地區、泰國南部普吉地區,到馬來西亞西部,呈一狹窄的帶狀斷續延伸長逾2000km。普吉群厚達3000m,由成層性不好到不成層的頁岩和泥岩組成,靠近頂部砂質增多,具交錯層理和滑塌構造。在泥岩層中有巨型碎屑。巨型碎屑有三種產出方式:①呈薄的互層;②呈凹形囊狀或透鏡狀;③呈單個分離的碎屑,有時看起來像是片麻岩、棕色砂岩、板岩、灰岩和花崗岩的「冰川落石」。礫質泥岩未見底,在普吉島和其周圍地區,頂部被槽道充填砂岩和頁岩中的苔蘚層所覆蓋,再上為中二疊統Ratburi組灰岩。在泰國整個半島和南東緬甸礫質泥岩保存在向斜軸部或斷層下降盤。在從普吉到董里的岸外島上,在礫質泥岩頂部發現有早二疊世的冷水雙殼類和腕足。在岸上董里附近發現早二疊世植物化石組合,是典型的歐美型。向西泥岩層中的巨碎屑增多,體積增大,指出原區在西邊;泥岩層本身向西增厚,環境變深,指出原區在東邊。碎屑和泥岩必定是從兩個不同方向的源區搬運沉積在同一盆地中。這些資料並不支持許多作者認為的「礫質泥岩」是岡瓦納大陸邊緣冰川沉積的認識,而是塊體流沉積。但Bunopas和Vella(1983)認為礫質泥岩是沉積在長而窄的撣泰微大陸西邊大陸邊緣裂谷中,該裂谷發展成中生代特提斯洋。只有花崗岩碎屑能肯定是外來的,綠色的變石英岩和棕色砂岩碎屑也可能是外來的。因為西澳大利亞有大量的前寒武紀的片麻岩、金剛石和花崗岩。礫岩泥岩中的礫石可能不是來自西澳大利亞海岸的塊體流沉積,只能是冰筏,這與碎屑缺乏磨圓相吻合。其他岩石的礫石可能來自撣泰克拉通老的古生代或前寒武紀沉積岩。礫質泥岩中的某些碎屑可能為濁流形成的再沉積。時間上與印度和澳大利亞冰磧岩同時。
中—上二疊統Ratburi群為一套碳酸鹽岩,包括灰岩、白雲質灰岩、具結核灰岩。下三疊統底部缺失,三疊系Khao Chiak群與Ratburi群呈角度不整合接觸。中侏羅統Khao Lak群分布於Chumphon地區,中—下部為泥岩,夾有砂岩,上部主要為砂岩,厚度大於200m,為一套海相地層。下白堊統Mae Rum Phung群為一套陸相紅層沉積。
新近系和古近系未分,統稱為Krabi群,為半固結的泥岩、粉砂岩、砂岩、泥灰岩、含粘土質灰岩,夾褐煤和石膏,化石豐富。第四系為河湖沉積。
③ 古代喜愛蘭花的詩人大多都在哪個朝代
唐宋吧
蘭花是中國的傳統名花,以其獨特的花姿葉藝而飲譽古今中外。人們喜愛素淡、雅緻、清幽、潔凈的風格,推崇忠貞、廉潔、質朴、堅韌的情操,而蘭花正是這種風格和情操的完美結合。我國最早在《詩經》中就有「濤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的蘭花贊美詩,使蘭花成為「吉祥友善」的象徵。古往今來孔子、屈原、李世民、李白、蘇軾、李清照、鄭板橋、魯迅、朱德、陳毅、張學良等眾多的文人墨客詠蘭、畫蘭、寫蘭、詩蘭,蘭花已成為人們用來修身養性、寄情寓志、標明心跡、鑄塑人格的象徵,升華為意蘊深遠的蘭文化。《孔子家語》中「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謂窮困而改節。夫蘭當為王者香草。」贊譽了蘭花高貴品質。張學良將軍曾有「花中真君子,風姿奇高雅」的贊美詩句。朱德元帥早就有殷切寄語「如果蘭花進入尋常百姓家,這時的文明就更可觀了。」蘭花風姿素雅,葉片剛勁,花朵似蝶舞、賽飛燕,花形活潑瀟灑,幽香四溢,素有"天下第一香","花中君子"美稱,成了歷代文人墨客題吟描繪對象。他們愛蘭養蘭,或吟之以詩,或繪之以畫,為我們留下了不少趣聞軼事。名人總為蘭花狂,歷來被文人墨客所稱頌。孔子是最早喜愛蘭花的名人,《樂府詩集》載:「孔於自衛返魯,隱谷之中,見香蘭獨茂,喟然嘆日:'當為王者香,今乃獨茂與眾草為伍',乃止車援琴,作《漪蘭婦》一曲」。《孔於家語》贊美了蘭的品格:「芝蘭生於深谷,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困窮而改節」,並進一步移用到處世之道上來,孔子說:「與善人處,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則與之懼化」。
愛國詩人屈原不僅種蘭,身佩蘭花,而且以蘭蕙高潔自比。他在《離騷》中就多次寫到蘭花:「綠葉兮素枝,芳菲菲兮襲余」、「秋蘭兮青表,綠葉兮紫莖」、「余既滋蘭之九豌兮,又樹蕙之百畝」。這些名句被廣泛傳播,使「蘭」這個詞成為「君子」、「德人」、「美人」、「佳人」的代稱,並由此使「蘭」離開了它本身的植物性成為一種色彩絢爛的文化符號。
東晉詩人陶淵明喜愛蘭花,他棄官歸里,採菊養蘭,寫有詠蘭詩:「幽蘭生前庭,含薰待清風,消風脫然至,見別蕭艾叢」。
唐太宗李世民是第一個喜愛蘭花的皇帝,他常在上幸宛中觀賞蘭花,並寫有《芳蘭》詩:「春暉開紫苑,淑景媚蘭場。映庭含淺色,凝露泫浮光。日麗參差影,風傳輕重香。會須君子折,佩里作芬芳。」
唐代詩人王維養蘭成癖,並且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汗漫錄》說:「王維以黃磁斗貯蘭蕙,養以綺石,累年彌盛」。開創了瓷盆養蘭先例。
唐代詩人杜牧喜愛蘭花,相傳他花不少銀兩養植蘭花,建有相當規模的蘭圃,在當時寫了不少詠蘭佳作,蘇轍《次韻答人幽蘭》詩雲:「蘭花耿耿意羞春,紉佩何人香滿身。一寸芳心須自保,長松百尺有為新」,詠蘭詩中寄託自己的理想。而蘇軾的詠蘭詩則構思新穎:「春蘭如美人,不採羞自獻。時聞風露香,篷艾深不見」,把春蘭比喻成一位清高的美人,在山谷不斷散發清香,流露詩人追求高潔的心態。
宋代詩人書法家黃庭堅擅於盆栽蘭花,發明沙石養蘭法,他說:「蘭蕙叢出,蒔以沙石則茂,沃以湯茗則芳」。他的《幽芳亭》首先對蘭蕙作了分類:「一干一花,香有餘者;一干五七花,香不足者蕙」他所稱的"蕙"也為當代植物界所採用。
宋代哲學家、詩人朱熹酷愛蘭花,他寫過不少詠蘭詩,其《秋蘭》詩去:「秋蘭遞初馥,芳意滿沖襟。想子空齋里,凄涼楚客心」,又在《蘭》詩中詠道:「漫種秋蘭四五莖,疏簾底事太關情。可能不作涼風計,護得幽香到晚清」。他長期養蘭對蘭花很有研究,他在《楚辭辨證》中說:「大抵古之所謂香草,必其花葉皆香而燥濕不變,故可刈而為佩。若今之所謂蘭蕙,則其花香,而葉乃無氣;其氣雖美,而質弱易萎,皆非可刈而佩者也」,並作詩日:「今花得古名,旖旎香更好」,作為不諳植物的文人,能得出這樣結論,的確難能可貴。
宋末元初詩聖人鄭思肖,也是一位畫蘭名家,他自號所南翁,畫蘭以無根無土抗議元朝入侵,南宋滅亡時他年僅38歲,不仕於元朝,隱居蘇州。他的一幅傳世畫《春蘭圖》(1306年,目前藏於日本大阪巾立美術館)上有一首詩:「向來俯首問羲皇,汝是何人到此鄉。未有畫前開鼻孔,滿天浮動古馨香」,這一切使他深受後人敬仰。元代則大畫家之一的倪瓚,寫有《題鄭所南》極有影響,有詩為證:「密蕙媚幽圃」。
唐末八大家中的「二蘇」也是蘭花愛好者,兄弟詩:「秋風蘭蕙化為茅,南國凄涼氣已消。只有所南心不改,淚泉和墨寫《離騷》」,借詠蘭贊頌鄭思肖堅貞不屈精神。近代大畫家吳昌碩在一幅蘭花畫中也題有一首贊揚鄭思肖的詩:「怪石與叢棘,留之伴香祖。可嘆所南翁,畫蘭不畫土」。
清代詩人,書畫家鄭板橋是歷史上有名的蘭痴,「自謂平生惟蘭與竹為吾友也」。他在《種蘭》一文說:「余種蘭數十盆,三春告莫,皆有憔悴思歸之色。因移植於太湖石、黃石之間,山水之陰,石之縫,既已避日,又就燥,對吾堂亦各有本性。贈以詩日:『蘭草本是山中草,還向山中種此花。塵世紛紛植盆盎,不如留與伴煙霞』。又雲:『山中蘭草亂如蓬,葉暖花酣氣候濃。出谷送香非不遠,哪能送到俗塵中?此假山耳,尚如此,況真山乎!余畫此幅,花皆出葉上,極肥而勁,蓋山中之蘭,非盆中之蘭也「,鄭板橋:」七十三歲人,五十年畫蘭,任他雷雨風,終久不凋殘「,他的題蘭花詩有七八首,蘭畫也應有這么多,完全可以出一本《板橋蘭集》。他畫蘭瀟灑清勁,名噪一時。他的詠蘭詩也膾炙人口,如」深山絕壁見幽蘭,竹影蕭蕭幾片寒。一頂烏紗早須脫,好來高枕卧其間「。鄭板橋晚年辭官回鄉,還養了幾盆蘭花。有天夜裡上床未入眠,卻來了一個小偷人,他想了一計退小偷,便吟詩道:「細雨蒙蒙夜沉沉,樑上君子進我門。腹內詩書存千卷,床頭金銀無半文」。小偷聽見,知道暗示自己,趕緊出門想越牆溜走,這時屋裡的鄭板橋又說:「越牆莫損蘭花盆」,小偷於是小心避開逃走。
現代愛蘭首推朱德元帥,1929年9月,中國工農紅軍朱德軍長率領部隊進駐福建漳平市永福時,雖然軍務繁忙,仍然觀賞當地名花建蘭,並十分欣賞。1961年3月,朱德到廣州越秀公園游覽時,觀賞了盛開的蘭花,賦《蘭花》詩一首:「越秀公園花木林,百花齊放各爭春。唯有蘭花香正好,一時名貴五羊城」。他不但自己愛蘭,還十分關心祖國蘭藝事業,積極提倡建立蘭圃,並為各地蘭圃題寫匾額,杭州花圃里的「國香室」、「同賞清芬」、南昌「人民公園」、「蘭室」、上海植物園里的「蘭室」、福州鼓山的「蘭花圃」、廣州越秀公園的「蘭圃」等,都出自朱德之手。「幽蘭葉秀喬木下,仍自盤根眾草傍。縱使無人見欣賞,依然得地自含芳」。朱德這首《詠蘭》詩,更道出了他對蘭花情有獨鍾。
老一輩**家董必武喜愛蘭花,主要也是愛蘭花孤高芳潔的美好品德,曾寫過這樣的頌詞:「蘭有四清:氣清、色清、神清、韻清」,所謂清,即指蘭之高潔而言。現代文化名人*適喜歡蘭花。安徽績溪*適故居內有12扇落地隔門扇,上有同邑黑模雕刻大師*國賓手刻的陰刻蘭花圖,圖上還有題詩:「珍重韶華惜寸陰,入山仔細為君尋。蘭花豈肯依人媚,何幸今朝遇賞音」,這些使幼小的*適耳儒目染了蘭花木刻之美。*適第一次種蘭花,是1921年夏天種在北京後門里鍾鼓寺的四合院住所里,不久,他寫下有名的《希望》小詩:「找從山中來,帶得蘭花草。種在小園中,希望花開好。一日望三回,望到花時過;急壞看花人,花苞無一個。眼見秋天到,移花供在家,明年春風回,祝汝滿盆花。」如今,這首詩被譜成《蘭花草》歌曲,廣為傳唱。
張學良將軍酷愛蘭花,從1947年到台灣後,(在失去自由的情況下)隱居養蘭,他曾自嘲地說,我是過著「美人名花兩相歡」的生活,美人應指趙四小姐,名花就是蘭花。他曾說:「寫詩可以言志,難道養花就不能寄情?」每當蘭花開放時節,他都要到台北市郊蘭園賞蘭。有一次,他看中一盆名蘭,問價,園主瞧不起他,隨口將價值四萬的名蘭說成兩千元,張學良當即買下蘭花,園主自知吃虧也無話可說,不過,園主後來知道買蘭人是張學良,卻又感到名花得名主,十分高興。張學良晚年以養蘭花、讀《聖經》度日,他還寫有一首富含哲理的詠蘭詩:「芳名譽四海,落戶到萬家。葉立含正氣,花妍不浮華。常綠斗嚴寒,含笑度盛夏。花中真君子,風姿寄高雅。」
④ 哪個名人喜愛蘭花(最好是詩人)
蘭花是中國的傳統名花,以其獨特的花姿葉藝而飲譽古今中外。人們喜愛素淡、雅緻、清幽、潔凈的風格,推崇忠貞、廉潔、質朴、堅韌的情操,而蘭花正是這種風格和情操的完美結合。我國最早在《詩經》中就有「濤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的蘭花贊美詩,使蘭花成為「吉祥友善」的象徵。古往今來孔子、屈原、李世民、李白、蘇軾、李清照、鄭板橋、魯迅、朱德、陳毅、張學良等眾多的文人墨客詠蘭、畫蘭、寫蘭、詩蘭,蘭花已成為人們用來修身養性、寄情寓志、標明心跡、鑄塑人格的象徵,升華為意蘊深遠的蘭文化。《孔子家語》中「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謂窮困而改節。夫蘭當為王者香草。」贊譽了蘭花高貴品質。張學良將軍曾有「花中真君子,風姿奇高雅」的贊美詩句。朱德元帥早就有殷切寄語「如果蘭花進入尋常百姓家,這時的文明就更可觀了。」蘭花風姿素雅,葉片剛勁,花朵似蝶舞、賽飛燕,花形活潑瀟灑,幽香四溢,素有"天下第一香","花中君子"美稱,成了歷代文人墨客題吟描繪對象。他們愛蘭養蘭,或吟之以詩,或繪之以畫,為我們留下了不少趣聞軼事。名人總為蘭花狂,歷來被文人墨客所稱頌。孔子是最早喜愛蘭花的名人,《樂府詩集》載:「孔於自衛返魯,隱谷之中,見香蘭獨茂,喟然嘆日:'當為王者香,今乃獨茂與眾草為伍',乃止車援琴,作《漪蘭婦》一曲」。《孔於家語》贊美了蘭的品格:「芝蘭生於深谷,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困窮而改節」,並進一步移用到處世之道上來,孔子說:「與善人處,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則與之懼化」。
愛國詩人屈原不僅種蘭,身佩蘭花,而且以蘭蕙高潔自比。他在《離騷》中就多次寫到蘭花:「綠葉兮素枝,芳菲菲兮襲余」、「秋蘭兮青表,綠葉兮紫莖」、「余既滋蘭之九豌兮,又樹蕙之百畝」。這些名句被廣泛傳播,使「蘭」這個詞成為「君子」、「德人」、「美人」、「佳人」的代稱,並由此使「蘭」離開了它本身的植物性成為一種色彩絢爛的文化符號。
東晉詩人陶淵明喜愛蘭花,他棄官歸里,採菊養蘭,寫有詠蘭詩:「幽蘭生前庭,含薰待清風,消風脫然至,見別蕭艾叢」。
唐太宗李世民是第一個喜愛蘭花的皇帝,他常在上幸宛中觀賞蘭花,並寫有《芳蘭》詩:「春暉開紫苑,淑景媚蘭場。映庭含淺色,凝露泫浮光。日麗參差影,風傳輕重香。會須君子折,佩里作芬芳。」
唐代詩人王維養蘭成癖,並且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汗漫錄》說:「王維以黃磁斗貯蘭蕙,養以綺石,累年彌盛」。開創了瓷盆養蘭先例。
唐代詩人杜牧喜愛蘭花,相傳他花不少銀兩養植蘭花,建有相當規模的蘭圃,在當時寫了不少詠蘭佳作,蘇轍《次韻答人幽蘭》詩雲:「蘭花耿耿意羞春,紉佩何人香滿身。一寸芳心須自保,長松百尺有為新」,詠蘭詩中寄託自己的理想。而蘇軾的詠蘭詩則構思新穎:「春蘭如美人,不採羞自獻。時聞風露香,篷艾深不見」,把春蘭比喻成一位清高的美人,在山谷不斷散發清香,流露詩人追求高潔的心態。
宋代詩人書法家黃庭堅擅於盆栽蘭花,發明沙石養蘭法,他說:「蘭蕙叢出,蒔以沙石則茂,沃以湯茗則芳」。他的《幽芳亭》首先對蘭蕙作了分類:「一干一花,香有餘者;一干五七花,香不足者蕙」他所稱的"蕙"也為當代植物界所採用。
宋代哲學家、詩人朱熹酷愛蘭花,他寫過不少詠蘭詩,其《秋蘭》詩去:「秋蘭遞初馥,芳意滿沖襟。想子空齋里,凄涼楚客心」,又在《蘭》詩中詠道:「漫種秋蘭四五莖,疏簾底事太關情。可能不作涼風計,護得幽香到晚清」。他長期養蘭對蘭花很有研究,他在《楚辭辨證》中說:「大抵古之所謂香草,必其花葉皆香而燥濕不變,故可刈而為佩。若今之所謂蘭蕙,則其花香,而葉乃無氣;其氣雖美,而質弱易萎,皆非可刈而佩者也」,並作詩日:「今花得古名,旖旎香更好」,作為不諳植物的文人,能得出這樣結論,的確難能可貴。
宋末元初詩聖人鄭思肖,也是一位畫蘭名家,他自號所南翁,畫蘭以無根無土抗議元朝入侵,南宋滅亡時他年僅38歲,不仕於元朝,隱居蘇州。他的一幅傳世畫《春蘭圖》(1306年,目前藏於日本大阪巾立美術館)上有一首詩:「向來俯首問羲皇,汝是何人到此鄉。未有畫前開鼻孔,滿天浮動古馨香」,這一切使他深受後人敬仰。元代則大畫家之一的倪瓚,寫有《題鄭所南》極有影響,有詩為證:「密蕙媚幽圃」。
唐末八大家中的「二蘇」也是蘭花愛好者,兄弟詩:「秋風蘭蕙化為茅,南國凄涼氣已消。只有所南心不改,淚泉和墨寫《離騷》」,借詠蘭贊頌鄭思肖堅貞不屈精神。近代大畫家吳昌碩在一幅蘭花畫中也題有一首贊揚鄭思肖的詩:「怪石與叢棘,留之伴香祖。可嘆所南翁,畫蘭不畫土」。
清代詩人,書畫家鄭板橋是歷史上有名的蘭痴,「自謂平生惟蘭與竹為吾友也」。他在《種蘭》一文說:「余種蘭數十盆,三春告莫,皆有憔悴思歸之色。因移植於太湖石、黃石之間,山水之陰,石之縫,既已避日,又就燥,對吾堂亦各有本性。贈以詩日:『蘭草本是山中草,還向山中種此花。塵世紛紛植盆盎,不如留與伴煙霞』。又雲:『山中蘭草亂如蓬,葉暖花酣氣候濃。出谷送香非不遠,哪能送到俗塵中?此假山耳,尚如此,況真山乎!余畫此幅,花皆出葉上,極肥而勁,蓋山中之蘭,非盆中之蘭也「,鄭板橋:」七十三歲人,五十年畫蘭,任他雷雨風,終久不凋殘「,他的題蘭花詩有七八首,蘭畫也應有這么多,完全可以出一本《板橋蘭集》。他畫蘭瀟灑清勁,名噪一時。他的詠蘭詩也膾炙人口,如」深山絕壁見幽蘭,竹影蕭蕭幾片寒。一頂烏紗早須脫,好來高枕卧其間「。鄭板橋晚年辭官回鄉,還養了幾盆蘭花。有天夜裡上床未入眠,卻來了一個小偷人,他想了一計退小偷,便吟詩道:「細雨蒙蒙夜沉沉,樑上君子進我門。腹內詩書存千卷,床頭金銀無半文」。小偷聽見,知道暗示自己,趕緊出門想越牆溜走,這時屋裡的鄭板橋又說:「越牆莫損蘭花盆」,小偷於是小心避開逃走。
現代愛蘭首推朱德元帥,1929年9月,中國工農紅軍朱德軍長率領部隊進駐福建漳平市永福時,雖然軍務繁忙,仍然觀賞當地名花建蘭,並十分欣賞。1961年3月,朱德到廣州越秀公園游覽時,觀賞了盛開的蘭花,賦《蘭花》詩一首:「越秀公園花木林,百花齊放各爭春。唯有蘭花香正好,一時名貴五羊城」。他不但自己愛蘭,還十分關心祖國蘭藝事業,積極提倡建立蘭圃,並為各地蘭圃題寫匾額,杭州花圃里的「國香室」、「同賞清芬」、南昌「人民公園」、「蘭室」、上海植物園里的「蘭室」、福州鼓山的「蘭花圃」、廣州越秀公園的「蘭圃」等,都出自朱德之手。「幽蘭葉秀喬木下,仍自盤根眾草傍。縱使無人見欣賞,依然得地自含芳」。朱德這首《詠蘭》詩,更道出了他對蘭花情有獨鍾。
老一輩**家董必武喜愛蘭花,主要也是愛蘭花孤高芳潔的美好品德,曾寫過這樣的頌詞:「蘭有四清:氣清、色清、神清、韻清」,所謂清,即指蘭之高潔而言。現代文化名人*適喜歡蘭花。安徽績溪*適故居內有12扇落地隔門扇,上有同邑黑模雕刻大師*國賓手刻的陰刻蘭花圖,圖上還有題詩:「珍重韶華惜寸陰,入山仔細為君尋。蘭花豈肯依人媚,何幸今朝遇賞音」,這些使幼小的*適耳儒目染了蘭花木刻之美。*適第一次種蘭花,是1921年夏天種在北京後門里鍾鼓寺的四合院住所里,不久,他寫下有名的《希望》小詩:「找從山中來,帶得蘭花草。種在小園中,希望花開好。一日望三回,望到花時過;急壞看花人,花苞無一個。眼見秋天到,移花供在家,明年春風回,祝汝滿盆花。」如今,這首詩被譜成《蘭花草》歌曲,廣為傳唱。
張學良將軍酷愛蘭花,從1947年到台灣後,(在失去自由的情況下)隱居養蘭,他曾自嘲地說,我是過著「美人名花兩相歡」的生活,美人應指趙四小姐,名花就是蘭花。他曾說:「寫詩可以言志,難道養花就不能寄情?」每當蘭花開放時節,他都要到台北市郊蘭園賞蘭。有一次,他看中一盆名蘭,問價,園主瞧不起他,隨口將價值四萬的名蘭說成兩千元,張學良當即買下蘭花,園主自知吃虧也無話可說,不過,園主後來知道買蘭人是張學良,卻又感到名花得名主,十分高興。張學良晚年以養蘭花、讀《聖經》度日,他還寫有一首富含哲理的詠蘭詩:「芳名譽四海,落戶到萬家。葉立含正氣,花妍不浮華。常綠斗嚴寒,含笑度盛夏。花中真君子,風姿寄高雅。」
⑤ 國際重要濕地的名錄
截止,2013年10月,中國共有46處濕地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目錄,具體如下:
黑龍江扎龍自然保護區
青海鳥島自然保護區
海南東寨港紅樹林保護區
香港米埔濕地
江西鄱陽湖自然保護區
湖南東洞庭湖自然保護區
吉林向海自然保護區
黑龍江洪河自然保護區
黑龍江三江自然保護區
黑龍江興凱湖自然保護區
內蒙古達賚湖自然保護區
內蒙古鄂爾多斯自然保護區
大連斑海豹保護區
江蘇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
江蘇鹽城沿海灘塗濕地
上海崇明東灘自然保護區
南洞庭湖自然保護區
西洞庭湖自然保護區
廣東湛江紅樹林保護區
廣東惠東港口海龜保護區
廣西山口紅樹林保護區
遼寧雙台河口濕地
雲南大山包濕地
雲南納帕海濕地
雲南拉什海濕地
雲南碧塔海濕地
青海扎陵湖濕地
青海鄂陵湖濕地
西藏瑪旁雍錯濕地
西藏麥地卡濕地
上海長江口中華鱘濕地自然保護區
廣西北侖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福建漳江口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湖北洪湖省級濕地自然保護區
廣東海豐公平大湖省級自然保護區
四川若爾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杭州西溪濕地公園
黑龍江省七星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黑龍江省南翁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黑龍江省珍寶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甘肅省尕海則岔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黑龍江東方紅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吉林莫莫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湖北神農架大九湖濕地
湖北沉湖濕地自然保護區。
安徽省升金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⑥ 哪個名人喜愛蘭花(最好是詩人)
古往今來孔子、屈原、李世民、李白、蘇軾、李清照、鄭板橋、魯迅、朱德、陳毅、張學良等眾多的文人墨客詠蘭、畫蘭、寫蘭、詩蘭,蘭花已成為人們用來修身養性、寄情寓志、標明心跡、鑄塑人格的象徵,升華為意蘊深遠的蘭文化。
1、愛國詩人屈原不僅種蘭,身佩蘭花,而且以蘭蕙高潔自比。他在《離騷》中就多次寫到蘭花:「綠葉兮素枝,芳菲菲兮襲余」、「秋蘭兮青表,綠葉兮紫莖」、「余既滋蘭之九豌兮,又樹蕙之百畝」。這些名句被廣泛傳播,使「蘭」這個詞成為「君子」、「德人」、「美人」、「佳人」的代稱,並由此使「蘭」離開了它本身的植物性成為一種色彩絢爛的文化符號。
2、東晉詩人陶淵明喜愛蘭花,他棄官歸里,採菊養蘭,寫有詠蘭詩:「幽蘭生前庭,含薰待清風,消風脫然至,見別蕭艾叢」。
3、唐代詩人王維養蘭成癖,並且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汗漫錄》說:「王維以黃磁斗貯蘭蕙,養以綺石,累年彌盛」。開創了瓷盆養蘭先例。
4、唐代詩人杜牧喜愛蘭花,相傳他花不少銀兩養植蘭花,建有相當規模的蘭圃,在當時寫了不少詠蘭佳作,蘇轍《次韻答人幽蘭》詩雲:「蘭花耿耿意羞春,紉佩何人香滿身。一寸芳心須自保,長松百尺有為新」,詠蘭詩中寄託自己的理想。
5、宋代詩人書法家黃庭堅擅於盆栽蘭花,發明沙石養蘭法,他說:「蘭蕙叢出,蒔以沙石則茂,沃以湯茗則芳」。他的《幽芳亭》首先對蘭蕙作了分類:「一干一花,香有餘者;一干五七花,香不足者蕙」他所稱的"蕙"也為當代植物界所採用。
6、宋代哲學家、詩人朱熹酷愛蘭花,他寫過不少詠蘭詩,其《秋蘭》詩去:「秋蘭遞初馥,芳意滿沖襟。想子空齋里,凄涼楚客心」,又在《蘭》詩中詠道:「漫種秋蘭四五莖,疏簾底事太關情。可能不作涼風計,護得幽香到晚清」。他長期養蘭對蘭花很有研究,他在《楚辭辨證》中說:「大抵古之所謂香草,必其花葉皆香而燥濕不變,故可刈而為佩。若今之所謂蘭蕙,則其花香,而葉乃無氣;其氣雖美,而質弱易萎,皆非可刈而佩者也」,並作詩日:「今花得古名,旖旎香更好」,作為不諳植物的文人,能得出這樣結論,的確難能可貴。
7、唐末八大家中的「二蘇」也是蘭花愛好者,兄弟詩:「秋風蘭蕙化為茅,南國凄涼氣已消。只有所南心不改,淚泉和墨寫《離騷》」,借詠蘭贊頌鄭思肖堅貞不屈精神。近代大畫家吳昌碩在一幅蘭花畫中也題有一首贊揚鄭思肖的詩:「怪石與叢棘,留之伴香祖。可嘆所南翁,畫蘭不畫土」。
8、清代詩人,書畫家鄭板橋是歷史上有名的蘭痴,「自謂平生惟蘭與竹為吾友也」。他在《種蘭》一文說:「余種蘭數十盆,三春告莫,皆有憔悴思歸之色。因移植於太湖石、黃石之間,山水之陰,石之縫,既已避日,又就燥,對吾堂亦各有本性。贈以詩日:『蘭草本是山中草,還向山中種此花。塵世紛紛植盆盎,不如留與伴煙霞』。又雲:『山中蘭草亂如蓬,葉暖花酣氣候濃。出谷送香非不遠,哪能送到俗塵中?此假山耳,尚如此,況真山乎!余畫此幅,花皆出葉上,極肥而勁,蓋山中之蘭,非盆中之蘭也「,鄭板橋:」七十三歲人,五十年畫蘭,任他雷雨風,終久不凋殘「,他的題蘭花詩有七八首,蘭畫也應有這么多,完全可以出一本《板橋蘭集》。他畫蘭瀟灑清勁,名噪一時。他的詠蘭詩也膾炙人口,如」深山絕壁見幽蘭,竹影蕭蕭幾片寒。一頂烏紗早須脫,好來高枕卧其間「。鄭板橋晚年辭官回鄉,還養了幾盆蘭花。有天夜裡上床未入眠,卻來了一個小偷人,他想了一計退小偷,便吟詩道:「細雨蒙蒙夜沉沉,樑上君子進我門。腹內詩書存千卷,床頭金銀無半文」。小偷聽見,知道暗示自己,趕緊出門想越牆溜走,這時屋裡的鄭板橋又說:「越牆莫損蘭花盆」,小偷於是小心避開逃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