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緬甸資訊 » 元朝為什麼打不贏緬甸

元朝為什麼打不贏緬甸

發布時間: 2022-07-05 08:05:21

⑴ 關於元朝衰落的原因

元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政治腐敗,橫征暴斂。直接原因是天災。元朝時期,蒙古統治者變本加厲向漢人收取各種名目繁雜的賦稅,民族壓迫十分嚴重,漢人被掠奪更為常見。將各民族分為不同等級,殘酷剝削漢族群眾,人民揭竿而起,在泰定二年(1325年)就發生了河南趙丑廝、郭菩薩領導的起義。

元英宗時社會矛盾日益激化,皇權斗爭也日趨激烈,各地起義不斷爆發,元代開始走向衰落。從明宗到順帝是元代的後期,紅巾大起義的爆發加速了它的滅亡。1368年,朱元璋率軍攻入大都,元順帝逃走,元朝滅亡。

一、永不停歇的戰爭機器

無論元朝是建立於1206年(蒙古汗國)還是1271年(國號大元),到1368年滅亡之前,整個元朝沒有戰爭記錄的年份僅22年。這沒有戰爭記錄的22年,可憐巴巴地穿插其間,其中連續沒有發生戰爭的時間最長都沒超過三年。

自1280年元朝統一中國後,元朝並沒有、也無法象其他初立朝代那樣施行「休養生息」政策。1280-1284年間,元朝除了對日本、安南、緬甸等征戰之外,還要耗費大量精力對付國內此起彼伏的「抗元復宋」起義,「抗元復宋」最後以鎮壓黎德起義告終,元朝在這期間的用兵規模一如之前的「元滅宋」戰爭差不多。

戰爭打的就是錢和糧,不過一直以來,元朝政府似乎從沒為戰爭消耗發愁過,即使它「打到哪燒到哪」,它也沒有因此自絕了後路。在1206-1280年間,元朝的大多數戰爭實施的都是「三光」政策,打到哪破壞到哪,僅雲南等少數地區例外。

二、自製混亂的不肖皇帝們

如果將元朝比作大家族的話,它也發生過一系列這樣的內部爭斗。史學家常說,元朝中期的政局動盪就是其全面走向下坡路的表現。元中期的政局動盪表現在,1295-1368短短的七十年間,元朝的帝王世系中就出現過十位皇帝,如此頻繁的帝王更迭,對一個統一的大國家來說自然不是好事情。

三、「咬死大象」過程中的群蟻

元朝的民族分化政策使蒙古人徹底被孤立。無論是劉福通的起義還是朱元璋的起義,義軍隊伍都是由各色人等組成的。和中國古代其他起義很不一樣的是,元末農民起義隊伍中的階層品流尤其復雜,實際上,它們已超越了普通「農民」起義的范疇。

元朝為了維護蒙古貴族的統治,將全國人口不分民族種族進行了強制性的分化,蒙古人為一等人,西域各地居民則為二等「色目人」,原金國境內的漢人、契丹人、女真人以及曾作為元後方根據地的雲南人就為三等的「漢人」,而淮河以南的大部分人口則不分種族均為「南人」或「蠻人」。

在劉福通、張士誠、陳友諒、朱元璋等義軍隊伍的分段牽制、輪番啃咬之下,龐大的元朝才逐漸被蠶食殆盡,而這一過程竟也持續了近二十年。

(1)元朝為什麼打不贏緬甸擴展閱讀:

從元世祖忽必烈到成宗鐵木耳是元代統治的初期,這期間,統治者採用漢族法律,初創了政治、經濟和文化各項制度,元朝呈現出向前發展的態勢。從武宗到泰定帝是元代的中期。這時期社會矛盾日益激化,皇權斗爭也日趨激烈,各地起義不斷爆發,元代開始走向衰落。

其間的「英宗新政」也僅是曇花一現,無法從根本上挽救元代的衰敗之勢,後來新政失敗,英宗也死於非命。從明宗到順帝是元代的後期,紅巾大起義的爆發加速了它的滅亡。1368年,朱元璋率軍攻入大都,元順帝逃走,元朝滅亡。

⑵ 中國古代為何征服緬甸,打通印度洋的出海口呢

中國只瀕臨了一個大洋,那就是太平洋。如果中國的船隻要到波斯灣進口石油,那就必須要繞道馬六甲海峽,但是馬六甲海峽受制於他國,使得我國的石油安全頗受威脅。這就引起我們思考了,中國的雲南距離印度洋只有470公里,隔著一個緬甸。為什麼中國古代沒有將緬甸納入版圖,開拓印度洋呢?

一,漢朝的開拓

我們必須先了解中國古代在西南的開拓歷程,才能知道中國是如何一步步向印度洋靠近的。在古代,西南地區就是一片山高谷深、森林密布的瘴癘之地,無法穿越。先秦時期,人們不知道“西南夷”的存在,更不知道印度洋的存在。就算是武功赫赫的秦朝,也未能登上雲貴高原。

西漢時期,來自於印度的誘惑終於讓漢武帝有了開拓西南的野心。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在大夏國(巴克特里亞)見到了蜀地的物產,詢問才知道,這些物產是從身毒(印度)轉運而來。張騫將這事告訴了漢武帝,於是漢武帝試圖打通到印度的交通,派遣王然於、柏始昌、呂越人等人出使西南夷,尋找通往印度的道路。

綜合以上內容,原本元朝曾經將疆域推進到了印度洋周邊,可惜明朝未能控制這一帶,最終被東吁王朝統一。東吁王朝又和明朝戰爭,使得雲南的面積大幅度縮水。清朝建立後,收復了木邦等地區,但是在末期還是被英國占據。如此,大家就能夠較為清晰地了解這個線索了。

⑶ 元朝建立後,對外戰爭全敗,忽必烈究竟懂不懂軍

談及元朝,很多人都會給予二個詞彙評價,即:版圖最大,軍事超強!作為元朝的開國皇帝,忽必烈自然給人留下「軍事天才」的印象。

然而,這里卻有一個問題,即:忽必烈建立了元朝之後,為何對外戰爭全部失敗,無一勝績?如果從這一角度看,忽必烈在軍事上的成就,或許真的有限,甚至可以算是一個「庸才」。

1279年,南宋滅亡,元朝正式成為統一政權。但在此之後,元朝對外進攻過日本、安南、占城、緬甸與爪哇,但都遭到了失敗。如果一場失敗是偶然,那麼全部失敗就有必然性了。

那麼,忽必烈究竟懂不懂軍事呢?顯然,說忽必烈不懂軍事,有些睜眼說瞎話,畢竟他曾做過南征的一路統帥。但如果說他是「軍事天才」,又不符合現實情況。或許,只能說他是「粗懂」!

從上面三點可以看出,忽必烈或許是一名合格的政客,但卻談不上是一個軍事家!無論是廟算,還是後勤等問題,都說明了忽必烈軍事能力不足!不過也可以理解,「彎弓射大雕」之人,很難理解技術兵種和聯合作戰!

所以,歷朝歷代對他的評價中,從來都沒有說過「軍事能力卓越」!至於他為什麼能征服全國,原因很簡單:因為他手裡抓著一把「王炸」,有大規模的「坦克集團軍」(騎兵),加上對手還有各種「腦殘」行為,不贏的話真就太丟臉了!

⑷ 蒙古人戰無不勝,滅國無數,為何卻滅不了一個小小的緬甸

十三世紀時蒙古人的世界,整個世界都在蒙古人的鐵蹄下瑟瑟發抖。公元1206年,蒙古族歷史上最傑出的領袖,成吉思汗統一了蒙古各部,建立了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帝國,蒙古帝國。

三.元朝內部不穩。

元朝庭對漢人實施殘酷的統治,絕大多數漢人始終沒有歸附。再加上吏治的腐敗,橫征暴斂,收刮民脂民膏,導致階級矛盾激化,時常有起義發生。元朝不得不派出軍隊鎮壓起義軍,無法集中優勢兵力征戰東南亞諸國。

⑸ 元朝為什麼打不過日本

因為元朝要一統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是元朝並沒有把日本打下來,下面簡述一下歷史上元朝攻打日本的過程吧。其實不是上天在幫日本人,而是與當時元朝人對海洋氣候的不了解是有必然聯系的忽必烈有兩次攻擊日本
第一次東征日本,發生於1274年。原因是日本不肯臣服於元朝。於是,忽必烈決
心用武力征服日本。1274年11月,元水軍從高麗合浦(韓國鎮海灣馬山浦)出發,駛向對
馬島。出征的有大戰船三百多艘,輕型戰船艙三百多艘,小型運輸船三百多艘,蒙漢士兵
二萬餘人,高麗士兵一萬多人。元軍在對馬島登陸,全殲了日本守軍,佔領了全島。然後,
元軍繼續東行,攻佔了壹岐島。接著,元軍在肥前海岸(該地及下述各地點均位於今日本
九州西海岸)擊敗了日軍的抵抗後,向博多灣登陸,佔領了今津地區。由於該地區不利於
大部隊展開,次日,元軍改在百道原和箱崎分別登陸。在百道原登陸的元軍進展順利,打
破了日軍的阻擊,但有一部分元軍在赤坂高地被日軍擊敗。在箱崎登陸的元軍擊退了日軍
佔領了海岸松林,夾擊在百道原的日軍,使其潰敗。經一天激戰,元軍勝多敗少。但元軍
將領對日軍估計過高,害怕日軍在夜間襲擊,將部隊撤回船上休息。當夜,海上狂風大作
,波浪滔天,元軍戰船大都被刮翻,或觸礁沉沒,僅有200餘艘撤回,官兵傷亡1.3萬多人。
元軍第一次東征日本失敗告終。
第二次東征日本,發生於1281年。此次,元軍調集了重兵分兩路東征。東路軍戰船900艘,
官兵4萬人,從高麗合浦出發。江南軍戰船3500艘,官兵10萬人,從慶元(今浙江寧波)出
發。兩軍約定在壹岐島會師。6月,東路軍攻佔對馬,壹岐島,沒有按約定等待江南軍,便
搶先攻擊博多灣。由於日軍已在海灘築起石壩,元軍難以上岸,因此改為進攻防守薄弱的
老賀島。元軍同日軍為爭奪該島海灘,展開了激戰。元軍不善於在海灘上作戰,被殺千人。
血戰一個多月,元軍仍為能取勝,只得退往壹岐島。江南軍因種種原因退遲了行動時間。
但最終仍與東路軍會師。元軍向日本主島繼續前進。一路上,多次遭到日本水軍阻擊。元軍
在駛往鷹島途中,又與日本水軍激戰了一夜。此後元軍船隊在海上停留了幾天。海上又起
台風,元軍船毀人亡。元軍第二次東征日本又以失敗告終.

⑹ 乾隆時期,我國和緬甸交戰為何沒能勝利

首先跟地理環境有關系,要知道緬甸那邊的氣候跟我們這邊相比可以說是差距特別大的,從三國的時候就可以看得出來,當時諸葛亮去南征孟獲就是剛開始不了解瘴氣,損失了一些兵力。清軍當時面臨的也是同樣的問題,然後很多的士兵水土不服,甚至還有各種病霍亂在軍中,可以說還沒打就先喪失了戰鬥力。

除此之外就是清軍太膨脹了,清軍在征緬甸之前,所有人都認為緬甸是一個小國家不值一提,其實孰不知緬甸當時已經是一個整合很多國家的大國了,從這點上根本沒有做到知己知彼,一上來就吃了大的悶虧。

並且當時清軍的將領為了彰顯天朝的威望,好大喜功,然後想在皇帝的面前刷存在感,各種謊報軍情,甚至為了爭功貽誤戰機,導致一些能夠勝利的戰役最後也以失敗收場。

⑺ 古代人們佔領雲南後為何就止步了,為何不繼續進攻緬甸呢

我國古代征戰大多都止步於雲南,很少進攻緬甸,究其原因,只能說是我們有心無力,而且進攻緬甸對我們並沒有什麼益處。跨過雲南就是緬甸,雖說兩地緊挨著,但進攻緬甸卻並非是一件容易事,雲南本就地處中國邊陲,管轄起來也不容易,而且歷史上雲南多紛爭,內地對雲南的管轄效果並不理想,可想而知,進攻緬甸更是一件難事。再者,我國與緬甸歷史差異較大,語言不通,即使成功征服緬甸,對緬甸的管理也很難進行,可能還會勞民傷財,這都是不值得的。

古人們征戰到雲南就停止了,這未必不是一種遠見,沒有能力管理,對我們並沒有太大的價值,這似乎就註定了這一現象。這樣來看,不進攻緬甸對我們來說絕對是一件好事。

⑻ 元朝為什麼滅不了越南

第一:戰略縱深太長。這個問題每一個朝代都遇到過,畢竟中國國土廣闊,對越南長期作戰需要調兵遣將,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運送物資轉移,而這方面,元朝明顯准備不足。
第二:熱帶地區氣候環境太艱苦。軍隊難以適應,數不清的瘴氣、沼澤、蚊蟲毒物、各種陷阱以及酷熱的天氣,讓長期適應北方地區氣候與環境的元朝軍隊無法忍受,「死者十之七八」。這情況在征服印度和緬甸的時候同樣出現了。
第三:不得不承認越南陳朝還是很猛的。統治者比較得人心,民間口碑也不錯,元朝軍隊陷入了人民群眾的汪洋大海中,越南軍隊還喜歡打游擊,環境還熟悉,元朝軍隊在這方面根本干不過。
最後一點,元朝政府自己的認識和准備也是嚴重不足。每一次都失敗,也不長長記性,當時有大臣建議「盡用南方之人」類似於以夷制夷,分化聯合的策略,被忽必烈完全無視,長者的經驗不聽取,就知道猛沖猛打,「悶聲發大財」的道理也沒學到,你不失敗誰失敗?

⑼ 古代的帝皇為什麼沒有派兵攻打不丹、尼泊爾、緬甸

比爾蓋茨為什麼不去搶乞丐的錢?古代的帝皇就為什麼沒有派兵攻打不丹、尼泊爾、緬甸。

⑽ 元朝征服了東南亞了嗎

元代曾經政府過安南,緬甸等東南亞一些國家,但是蒙古大軍不適應東南亞的濕熱氣候.最終是以失利告終,結果那幾個國家都是實際獨立的.
鞭長莫及
蒙哥汗三年(1253年)臘月,忽必烈攻佔大理後,留大將兀良哈台鎮守。兀良哈台平定雲南各部之後,於蒙哥汗七年(1257年)秋,派使節招降安南陳朝(今越南北部)。安南國王扣留使節,拒絕投降。同年十一月,兀良哈台率大軍沿紅河進攻安南。十二月,大敗安南軍,一舉攻陷安南國都升龍(又名大羅城,今河內),安南國王逃往海島。次年二月,安南國王傳位於其子。至夏,安南新國王派使者晉見兀良哈台,表示臣服。
中統元年(1260年)十二月,忽必烈派禮部侍郎中孟甲等出使安南,允許安南保持衣冠典禮風俗等本國舊制。作為回報,安南國王派族人通侍大夫陳奉公等覲見忽必烈,請求三年一貢。忽必烈同意其要求,並予以冊封。此後有一段時間,兩國使節往來頻繁。至元四年(1267年),忽必烈應安南國王請求任命訥剌丁為安南達魯花赤(大督官)。不久,忽必烈又下詔要求安南君長親自來朝,貴族子弟入質,編制戶口,出兵役,交納賦稅,設置各級達魯花赤。安南國王不接受這些要求,也不向元使跪拜,且還提出取消達魯花赤的要求。此時,元朝忙於滅宋,無力南顧。
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朝消滅南宋殘余勢力後,開始討論對安南的用兵問題,因南方各地人民不斷起義而作罷。至元十八年,元朝成立安南宣慰司,以卜顏帖木兒為參知政事、宣慰使都元帥,進行戰事准備。至元二十年(1283年),忽必烈以進攻佔城(今越南中南部古國)為名,派其子鎮南王脫歡、大將李恆率大軍南征,要求假道安南,讓安南給元軍提供糧草。安南國王斷然拒絕了元朝的要求。至元二十一年十二月,元軍分六路侵入安南,安南興道王率兵憑險節節抵抗,安南國王親率10萬大軍布防於升龍以北的富良江一線。經過激戰,安南國王軍隊於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正月十三日撤離升龍,退守天長府。脫歡佔領安南國都後焚毀了王宮,並揮師南下,同時命令駐扎在占城的元將唆都北上,合擊安南主力。元軍會合後,分水陸兩路追擊安南王國部隊。安南王屢戰屢敗,逃往安邦海口,藏於山林,後又退據清化府。其弟陳益稷投降。
元朝軍隊暫時獲得了勝利,但對這個崛起於蒙古大漠的民族,能承受得了南亞濕熱的氣候嗎?
元軍雖然獲勝,但在安南叢林和水網地帶,蒙古軍騎兵亦無法施展其本領,又值暑雨疾疫,加上安南援兵日增,不斷襲擊元軍,脫歡被迫放棄已佔領的安南京城,於同年夏撤至思明州(今廣西寧明縣)屯守。而在元軍撤退途中,在如月江、冊江(乾滿江)等地一再遭到安南軍民的截擊,損失慘重,唆都、李恆等元帥戰死。安南一度收復了全部失地。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正月,忽必烈罷征日本,調集軍隊、糧草,准備大舉進攻安南。到第二年正月,忽必烈調集8萬大軍(江淮、江西、湖廣蒙、漢軍7萬人、雲南兵、黎族兵約1萬人;船500艘),成立征交趾行省,以奧魯赤為平章政事,烏馬兒、樊楫為參知政事,受鎮南王脫歡節制。十一月,元軍分三路攻入安南境內。程鵬飛、孛羅合答兒由西道攻永平,大小十七戰,連破老鼠、陷沙、茨竹三關,直抵萬劫;脫歡、奧魯赤從東道攻女兒關;烏馬兒、樊楫從海道攻安邦口。各路元軍會合後,矛頭直指升龍。十二月,脫歡率諸軍渡過富良江,擊敗守軍,再次進佔了安南都城。安南國王逃進了敢喃堡。

安南軍民以堅壁清野,藏粟逃匿的策略困擾元兵,而元軍糧船又在綠水洋受到安南軍的阻截,糧食全部沉入海中。元軍的長驅深入,造成士卒疲敝,糧餉短缺,加之天氣轉熱,病疫頻發,使元軍陷於進退失據之困境,次年二月初,脫歡只得下令全師北撤。在元軍撤退途中,安南王集結重兵30萬據女兒關和丘急嶺一帶布防百餘里,准備再次截擊歸師。脫歡聞訊下令各路軍隊避開敵軍,分道撤回國內。元軍水師在白藤江遭安南軍阻擊,主將樊楫受傷被俘。總領脫歡也在且戰且退時中毒箭傷腳,從單己縣撤回思明州。三月,安南國王遣使入元,歸還俘虜,進貢金人以代謝罪。忽必烈十分惱怒,但仍不得不恢復和好關系。
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安南國王去世,子繼位,又對元朝採取了不卑不亢之態。至元三十年(1293年)七月,忽必烈第三次調集大軍出征安南。翌年正月,元世祖忽必烈病逝,成宗鐵穆耳即位,下詔罷征安南,寬宥其抗命之罪。此後,兩國邊境雖然發生過一些小規模沖突,但始終維持著安南對元朝的朝貢關系。
損人耗己
至元十五年(1278年),元朝福建行省參政唆都派使節到達占城(越南中南部古國)。使節回報占城國王失里咱牙信合八剌麻哈迭瓦有歸順之意,元世祖忽必烈封其為占城郡王。至元十六年(1279年)十二月,忽必烈派兵部侍郎教化的、唆都等出使占城國,要求占城國王入朝。占城國王(保寶旦)派使者至元朝進貢,奉表歸降。貢物包括大象。至元十八年十月,元朝設立占城行省,以唆都為右丞、劉深為左丞。調集海船百艘、士卒水手萬人,准備第二年正月出征海外,要求占城郡王供給軍糧。不久,占城王子補的專權,扣押了元朝派往暹國(泰國)、馬八兒國(印度半島南端佩內爾河以南)的使者。忽必烈決心討之。

至元十九年(1282年)六月,忽必烈下令調集淮、浙和福建、湖廣駐軍5,000人,海船100艘、戰船250艘,由唆都統率水陸兩軍循海道進攻佔城。當年十一月,唆都率軍從廣州出發,航海到占城港(今越南平定省歸仁)登陸。占城國王(孛由補刺者吾)拒絕了元朝的招降。至元二十年(1283年)正月十五日半夜,元軍分三路從北、東、南三面乘船攻擊木城。第二天早晨兩軍交戰,中午,元軍攻入木城。占城國王率部逃入山中。接著,元軍進兵大州,占城國王聞訊求降。元軍開到大州東南,准許占城國王投降,赦免其罪。但要求占城國王親自來營中納降。
占城國王一面派國舅寶脫禿花為使節應付唆都,一面在大州西北雅侯山立寨,集結2萬餘人,並速派使者向安南、真臘等國借兵。二月十九日,元軍進攻雅侯山,占城軍拚死抵抗,並利用地形切斷元軍歸路。唆都率軍苦戰,才得以突圍。隨後,唆都在舒眉蓮港建立木城,固守待援,並以此為根據地,繼續攻擊占城郡縣。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三月六日,唆都奉命北上協助脫歡大將進攻安南,率軍撤出占城。二十七日,占城國王見安南不支,遣使求降。當年,元朝曾再度策劃派兵討伐占城,因安南戰事擱淺。元成宗時,與占城恢復了和好關系。
至元八年(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通過元大理、鄯闡等路宣慰司都元帥府派遣奇得脫因等出使緬甸,詔撫緬王。緬國蒲甘王朝那羅梯訶波帝派使者價博到達大都。忽必烈派使回訪緬國。兩國間建立了初步聯系。至元十年(1273年),忽必烈派勘馬拉史里、奇得脫因等出使緬國,要求緬王派遣王室子弟或顯貴大臣來京朝貢。未料,元使一去不歸。據緬甸史籍記載,元使是因為晉見緬王不肯脫馬靴而被處死的。雲南行省見使臣久久不歸,緬王毫無表示,便向朝廷建議出兵征討緬國。忽必烈沒有批准,示意先觀其動向。
忽必烈此時可能也是有些力不從心了,沒有主動發起戰爭,然而,兩國之間會相安無事嗎?
正當元朝在是否出兵問題上猶豫不決時,緬國卻先發動了戰爭。至元十四年(1277年),緬國出動士卒四五萬、戰象800頭大舉向元朝鎮西路新附千額(今雲南盈江縣城)及原附金齒(今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等地區)侵襲,千額總管阿禾遂向元廷告急。大理路(治所在今大理市)蒙古千戶忽都、總管信苴日率領700名騎兵馳援阿禾。元軍與緬軍在行進中遭遇,激戰兩日。元軍首先破其象隊方陣,緬軍大亂而敗退。元軍追逐30餘里,攻破其17寨。同年十月,元朝雲南諸路宣慰使都元帥納速剌丁統兵3,848人出征緬國。元軍進占江頭城(今緬甸蠻莫縣江新),招降了附近的撣族部落35,200戶(約300寨)。後因天氣炎熱,未深入緬境。納速剌丁回國後,向朝廷上奏曰:緬國地形虛實,全在我掌中,大可伐之。 至元十七年(1280年)二月,納速剌丁等再次請求征伐緬國,忽必烈予以批准,下詔調兵遣將,積極籌備,正式任命諸王相吾答爾為征緬大軍統帥。至元二十年(1283年),征緬元軍水陸並進,攻破了江頭城、太公城(今緬甸拉因公縣境內)等地,分兵駐守。過後,緬王的臣屬建都(緬甸北部地區)王烏蒙、金齒西南夷等12個部落歸順元朝。但緬王一直堅持到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十一月才向元朝求降。忽必烈允許他悔過自新,但重申要緬甸權貴親自來京朝貢,並為此派兵護送怯烈出使緬甸。然而,怯烈還未到達緬甸首都蒲甘,緬甸就發生了內亂。
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緬王庶子不速速古里囚禁(一說殺害)了緬王,還殺害了元朝雲南王派去的官員阿南達等人。不久,不速速古里也在與諸兄弟爭位的紛亂中被殺。緬甸蒲甘王朝實際上已經解體,分成若干撣邦。各地紛紛擁兵自立的貴族和撣族部落首領為尋求政治上的支持,大多向元朝投降,接受了元朝任命的宣慰司等各種官職名號。約於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緬王立普哇拿阿迪提牙也向元朝納貢稱臣,並派自己的兒子信合八到大都朝見元朝皇帝。第二年,元成宗鐵穆耳封立普哇拿阿迪提牙為緬國國王,信合八為緬國世子。
大德年間,緬甸權臣、木連城(今緬甸叫棲縣)首領阿散哥殺死緬王及元朝留駐緬國的信使從人百餘人。另立其子鄒聶為王。朝中大權盡操於阿散哥之手,緬王成為傀儡。元成宗聞訊,決心派兵懲罰阿散哥。大德四年(1300年)十二月,元成宗令宗王闊闊、雲南行省平章政事薛超兀而、芒完圖魯米石等出兵干涉,圍攻木連城,遭到守軍抵抗。次年二月,由於阿散哥以重金賄賂闊闊以下元軍將校,元軍將領以暑熱為由撤兵回國。元軍班師後,阿散哥派其弟弟哲迪到元上都請求寬恕。成宗赦免了阿散哥的弒君之罪,下詔停止征緬,默認了緬甸國內的現狀。此後,直到大元末期,緬甸一直保持著對元朝的朝貢及臣屬關系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844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1254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2166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788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930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582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1524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3052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537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1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