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人在緬甸打了多少人
1. 孫立人將軍在抗日戰爭時期有哪些戰績
1937年10月,孫立人率稅警總團第四團參加淞滬會戰,與日軍血戰兩周,在周家橋破壞日軍機械化橡皮橋,七次擊退強渡蘇州河的日軍,使該地成為淞滬會戰中日軍傷亡最重之處。但此役孫立人為奪回友軍失去陣地,遭迫擊炮彈攻擊身受十三處創傷,昏厥三天,藉由宋子文之協助立即送往香港接受完整治療。傷愈後,孫立人返回武漢加入財政部重組之緝私總隊擔任少將總團長,率部遷移到貴州都勻練兵。重組之緝私總隊為松滬會戰後傷愈之稅警總團殘兵(未受傷的被團長黃傑帶走改組為40師)加上新募為主,規模3團,經過兩年嚴格的訓練,孫立人將緝私總隊由原本之三團殘兵新兵逐步擴張至六團規模。
在國民政府急需有力部隊之要求下,1941年12月財政部被迫交出部分緝私總隊半數兵力給國民革命軍重組為新編第三十八師,作為交換條件由原本財政部體系的孫立人晉任少將師長,隸屬於第六十六軍,這支部隊成為中華民國當時的主力部隊之一。
1942年2月,中華民國組成遠征軍,下轄第五軍、第六軍和第六十六軍。4月,孫立人率新三十八師於進駐緬甸曼德勒,兼任衛戍司令,參加曼德勒會戰。4月14日,西線英帝國緬甸軍步兵第一師及裝甲第七旅被日軍包圍於仁安羌,糧盡彈缺,水源斷絕,陷於絕境。孫將軍奉羅卓英之命,派113團星夜馳援,劉放吾團長16日下午四時率部趕到巧克伯當。英緬甸軍司令斯利姆將軍17日親往會晤,命令該團乘汽車至平牆河地區會同安提司准將之戰車,攻擊並消滅平牆河北岸約兩英哩公路兩側之敵。18日凌晨113團會同安提司准將之戰車向日軍發起猛烈攻擊,至午即攻克日軍陣地,殲敵一個大隊,解除了七千英軍之圍,並救出被日軍俘虜的美國傳教士、各國新聞記者及婦女五百餘人。仁安羌大捷是中國遠征軍入緬後第一個勝仗,孫立人以一個團不滿一千的兵力,擊退數倍的敵人,救出近十倍於己的友軍,蔣中正頒發四等雲麾勛章表彰孫立人的戰績。美國小羅斯福總統亦授予他豐功勛章,英王喬治六世則授予他英帝國司令勛章。
仁安羌戰後,英國方面決定棄守緬甸,撤往印度,新三十八師奉命掩護盟軍撤退。4月下旬,英軍撤過曼德勒後繼續向西逃往印度。由於英軍的潰退,導致了中國遠征軍陷入日軍包圍。中國遠征軍第一路軍副司令官杜聿明因對英國人的欺騙和不忠感到不滿,拒絕了時任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要他撤往印度的指示,而執行了蔣介石令他經野人山熱帶叢林北上撤回雲南的命令。孫立人則認為野人山屬瘴癘之區,縱橫千里,難以穿越,當機立斷率新三十八師向西撤往印度。由於日軍被杜聿明率領北上的大部隊所吸引,新三十八師在撤退途中比較順利地打垮日軍的阻擊。部隊裝備不但沒有損失,還收容了數以千計的難民和英印散兵。而杜聿明所率的第五軍因遭到日軍追擊,喪失了穿越野人山的最好時機,半數葬送在野人山中,孫將軍得知後立刻派遣新三十八師搜尋並救出部分友軍轉而撤往印度。
5月底,孫立人率新三十八師到達印度邊境。英駐印邊防軍要求中國軍隊解除武裝,以難民身份進入印度。孫立人拒絕解除武裝。恰巧,為新三十八師在仁安羌解救過的英聯軍第一師師長正於當地醫院療傷,聞知孫立人部的情況後,即前往調解。第二天,新三十八師開進印度,英軍儀仗隊列隊奏樂,鳴炮十響以表歡迎。
1942年8月先後到達印度的中國遠征軍新三十八師和新二十二師進駐印度蘭姆珈訓練基地,番號改為中國駐印軍,開始裝備美械和訓練。10月,中國駐印軍改編成新一軍,鄭洞國任軍長,下轄孫立人新三十八師和廖耀湘新二十二師。1943年10月,中國駐印軍開始向緬北反攻。
戰役發動後孫立人指揮新三十八師進攻胡康河谷。10月29日佔領新平洋,12月29日攻佔於邦,1944年2月1日攻克太白加,3月4日與廖耀湘新二十二師兩路夾擊攻克孟關。3月9日,新三十八師113團與美軍麥瑞爾突擊隊聯手攻佔瓦魯班。日軍號稱「叢林作戰之王」的第18師團死傷過半,狼狽逃出胡康河谷。據日軍戰史記載:「師團長接到兩軍交鋒報告後,判斷這支敵軍只是為了掩護中美軍主力越境派出來的一支先遣部隊,首先命令富昆南部地區的第56聯隊急速前進,企圖將其各個擊破。及至該聯隊到達戰場交戰後才搞清楚,敵軍原來是中國軍第38師(孫立人師)一支勁旅,和第18師團過去在中國大陸上接觸過的中國軍隊,在素質上完全不同,因而大吃一驚。過去,日軍以優異的單兵作戰能力及較先進的裝備,在面對中國軍隊時都有壓倒性的攻勢。尤其是這個由九州編成,素有把握的第18師團轉戰中國,同中國交戰最有自信,豈料胡康河谷富昆的中國駐印軍,無論是編制、裝備,還是戰術、技術,都完全改變了面貌,盡管第56聯隊奮勇猛攻,敵軍圓形陣地在緻密的火力攻擊網和空軍的支援下不僅毫不動搖,而日軍的損失卻不斷增加。中國軍雖已遭到了將進九百名的損失,卻依舊頑強抵抗,堅守密林陣地,毫不退讓。於是立即向上級報告了這個情況,使全軍不經大為愕然。」
駐印軍攻佔胡康河谷後,3月14日乘勝向孟拱河谷進攻。新三十八師113團從左翼翻山越嶺迂迴到堅布山後方,和新二十二師兩面夾擊,29日攻佔堅布山天險,扣開了孟拱河谷的大門。4月24日,按史迪威的計劃,新三十八師和新二十二師分別向孟拱和加邁攻擊前進。5月下旬,孫立人將軍從繳獲的日軍信件中獲知:由於日軍第18師團主力在索卡道被新二十二師包圍,加邁城內兵力極為空虛,師團長田中新一坐守空城,驚恐萬狀。孫立人見機而行,不拘泥於原定計劃,以112團秘密渡過南高江,向加邁南面的西通迂迴,切斷加邁日軍的後路;以113團向西進取加邁;以114團向南對孟拱實施大縱深穿插。6月16日,113團與新二十二師會師加邁,日第18師團團長田中新一率1,500餘殘兵倉皇南逃。6月25日,孫師114團攻克孟拱。
8月3日,中美聯軍克復密支那。至此,反攻緬北的第一期戰斗結束。中國駐印軍給日軍王牌第18師團等部予毀滅性打擊,殲滅日軍2萬多人,一雪兩年前退兵緬甸的恥辱。史迪威稱此戰為「中國歷史上對第一流敵人的第一次持久進攻戰」。中國駐印軍攻克密支那後,部隊進行休整擴編,由新一軍擴編成兩個軍,即新一軍和新六軍。孫立人任新一軍中將軍長,下轄新三十八師和新三十師(後廖耀湘新六軍回國增援國內抗戰,其五十師編入新一軍)。
1944年10月,反攻緬北的第二期戰斗開始。中國駐印軍由密支那、孟拱分兩路繼續向南進攻。孫立人率新一軍為東路,沿密支那至八莫的公路向南進攻,連續攻取緬甸八莫、中國南坎。1945年1月27日,新一軍與滇西中國遠征軍聯合攻克中國境內的芒友,打通了中印公路,次日兩軍於芒友舉行會師,作為在越南河內(時稱東京)會師的前哨。隨後,孫立人指揮新一軍各師團繼續猛進,3月8日攻佔臘戍,3月23日佔領南圖,24日佔領細胞,27日攻克猛岩,消滅中緬印邊界所有的日軍部隊,第二次中緬印戰役以勝利告終。孫立人因戰功獲頒青天白日勛章。
孫先生是國民黨部隊中少數幾個給中國人提氣的將領。
2. 孫立人殺死多少日本人
孫立人(1900-1990),殲滅日軍最多的中國將領,字仲倫,安徽廬江人。曾率領38師(新一軍)在印度蘭加接受全副美式裝備以及訓練,戰鬥力極強,後入緬甸與日軍作戰,新一軍在歷時兩年的第二次緬戰中,共擊斃日軍3個聯隊長以下3萬3千餘人,傷日軍7萬5千餘人,俘虜大尉以下323人。繳獲大炮186座,戰車67台,汽車552台,攻取公路646英里。新一軍傷亡1萬7千人。沒有任何其他一個中國軍隊的
3. 你是如何看待孫立人將軍活埋1200名日軍俘虜
是假的!
1、現有史料都未有過此類記載,持此說法的文章和媒體都沒有明確出處
如果真的存在孫立人將軍公開殺俘的事情,報紙書籍等肯定會有所記載。但至今所有持這種說法者都未能提供可靠的出處,網上有人稱這種說法「最早出自李敖的《<孫立人研究>前言》,隨後被大陸的許多軍事記實小說轉載」,但編輯查看了李敖在大陸出版的書籍中《<孫立人研究>前言》原文,並未看到相關說法。
同時,編輯查閱了國民政府高官、中國駐印軍官兵、英軍、美軍的戰史記載、當時的電報往來、回憶錄、日記、傳記等,都未發現相關的記載,包括遠征軍的美軍指揮官史迪威日記和遠征軍新38師的隨軍記者孫克剛(孫立人的堂侄)的《緬甸盪寇志》(上海廣益書局1946年出版)等,也未提到此事。日本方面的戰史如日本防衛廳編寫的《緬甸作戰》、生田惇的《日本陸軍史》、服部卓四郎編寫的《大東亞戰爭全史》等也沒提及此事。
如果真如有的傳言中所說「活埋1200名日軍的事件是二次大戰中比較大的殺俘事件,此事被美國報紙披露震驚了世界,美國方面大為惱火,認為這將使日軍此後更加頑強的抵抗」的話,那麼以孫立人在國際上的聲名,國外的報刊媒體定會連篇累牘的報道,但是現在能查到的國外資料中並未有這一信息。
不僅現有史料沒查到相關說法,所有持這種說法的文章(包括人民網、鳳凰衛視及新華網的)都未給出任何可靠出處。這就不能不讓人懷疑是有人杜撰出來的。
孫立人將軍在自己的口述資料里邊也根本未提及此事,一些當年隨孫立人遠征的38師老兵也明確否認孫下令殺過戰俘。比如葉兆言曾寫文章記載一位抗戰老兵的說法:
"廣州一位三十八師老兵託人打電話給我……這位老者是孫立人部下,當年在師部諜報隊服役,是活著的見證人。出於對老長官的熱愛,他強調了以下幾點:第一,日本人非常頑強,生俘的很少,所謂活埋是胡說八道。第二,活捉俘虜可以獎勵,為了邀功,也不會這么做。第三,為獲得情報,任何一名被俘的日本士兵都有價值,為防止他們自殺,常捆綁在門板上,戰俘待遇很高,有時甚至用飛機押送,如果要殺,根本沒必要浪費時間。這位叫梁振奮的老兵特別提到了孫立人的留美經歷,說孫將軍在美國學習軍事,他接受的教育,不可能做出虐殺戰俘的不人道行為。"(《葉兆言:孫立人將軍的傳說》)
2、從現有資料中所載中國遠征軍戰績看,根本沒有那麼多日本俘虜
誠如上述遠征軍老兵所言,從現有的資料所載抗戰時國軍所有戰績來看,每次大的戰役,中國軍隊能俘虜的日軍數量少則幾個,多則數百,基本沒有上千的。據此可以得出結論,一次俘虜1200名日本官兵,可能性不大。從現今所有記載中國遠征軍戰績的史料看,基本都說在整個赴緬作戰過程中,遠征軍俘虜的日軍總數只有幾百,不足一千,如孫克剛在《緬甸盪寇志》中說:「前後兩期攻勢作戰,和我軍對壘的日軍有第二、十八、四十九、五十三和五十六五個師團,及第三十四獨立旅和其它特種兵部隊,我軍擊斃日軍共33082人,其中包括3個聯隊長和其他高級軍官,傷其75499員名,俘虜田代一大尉以下官兵323人,敵人幾乎全軍覆沒,我軍和敵軍傷亡的比列,是1:6。」
依據孫克剛的說法,孫立人所率部隊從新38師於1942年4月入緬起,至新1軍成立,到1945年4月3日止,整整3年在緬甸作戰所俘虜的日軍總數不過是323人。那麼在整個第二次緬甸戰役中中國軍隊俘虜日軍的全部數量是多少呢?據劉詠濤在《中國駐印軍、遠征軍反攻緬北滇西勝利的原因》一文中介紹:「1943年10月至1945年3月,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征軍對日本侵略軍進行了緬北、滇西反攻作戰,歷時17個月……共斃傷日軍4.8萬餘人,俘600餘人。」
也就是說,根據現有資料記載,在整個第二次緬甸作戰中國遠征軍勝利的情況下,俘敵也僅600餘人,根本不可能出現孫立人所率部隊在一次戰役中俘虜1200名日本官兵的情況。
有人說孫立人曾讓3000日軍戰俘在廣州修新一軍的紀念碑,認為新一軍俘虜的日軍遠不止數百人,但這種說法顯然不成立,因為曾參與此事的新一軍老兵黃隆熾在其《管押日俘修建新一軍抗日陣亡將士公墓經過》中說明確說明,新一軍是在日本無條件投降之後回到廣州參加受降儀式時孫立人命令修建紀念碑的:「孫軍長是在受降儀式剛結束,立即親口向走在他身邊的三十八師李鴻師長下達的命令,並說要派日俘來贖罪修建,要修好,還要快。現在經過3000多日浮的修建,基礎工程大部完成,監工的工兵營要撤走,日俘要大部遣返,就把繼續修建的任務交給留守處,留守遷把任務交給我們營。」日本投降後,在華日軍皆是俘虜,調用3000人來修紀念碑也不奇怪,並不能說這3000人就是新一軍從緬甸俘虜的。
4. 請問:孫立人將軍在解放戰爭時期有哪些戰績
46年的孫立人1946年1月,孫立人被派往美國參加聯合國參謀總長會議,1946年3月下旬,新一軍乘美艦在秦皇島登陸,由於東北戰事受阻,蔣介石急電孫立人返國指揮新一軍。5月15日,在四平被攻陷前夕從鄭洞國手中接過新一軍的指揮權,正面攻擊四平,時值新六軍廖耀湘部在杜聿明指揮下迂迴攻佔塔子山,即將切斷四平守軍的退路,林彪見戰況不力,先下令撤退,再給軍委打電話報告。杜聿明接到投降的東北民主聯軍總部作戰科長王繼芳提供的准確情報後,確定共軍戰力已失,命令所屬5個軍進行超越追擊,孫立人一路的新五十師強渡遼河,攻擊公主嶺,五日內攻陷長春,隨後取回農安、德惠等戰略要地,進展順利。在救援海城的問題上,孫立人與杜聿明發生了矛盾,致使184師因孤立無援而投共,因為美蘇的秘密協定,美國勢力不進入北滿和美國希望在中國推行兩黨制,在馬歇爾的調停下國共休戰。國軍部隊追擊到松花江南岸為止,但蔣介石為了顯示國軍在松花江以北的存在,指令杜聿明派一個團渡過松花江,佔領交通要點陶賴昭堡,杜聿明明知此地地形低窪,防守困難,但是是老頭子指定的,不好反駁,就把皮球踢給孫立人,孫就派非嫡系的新五十師派一個團執行這個任務。
1947年,林彪為打破杜聿明的先南後北的作戰方針,先後發動了三下江南、四保臨江作戰,1947年1月5日,孫部新38師1個營被共軍第3師包圍,孫立人命113團主力解圍,結果在其塔木被全殲,113團團長趙狄被擊斃。新50師150團從德惠出援也被擊潰,這是孫立人第一次見識共軍圍點打援的威力。2月21日,1縱、2縱、6縱和一些獨立師共12個師,突然二下江南,殲滅城子街新一軍新38師89團,佔領九台和農安。民主聯軍原想乘勝對德惠發起攻堅,卻久攻不下,新五十師一四九團因堅守德惠被蔣介石賜名「中正團」,孫立人和陳明仁立即指揮4個師北上解圍德惠,杜聿明打開了小豐滿水庫,使松花江江水大漲。企圖截斷民主聯軍的退路,迫使民主聯軍在松花江南與國民黨軍進行決戰。東北民主聯軍卻迴避決戰,撤到松花江北。隨後在三下江南作戰中,陳明仁的71軍又有兩個師被全殲,師長陣亡。新一軍和新六軍也各被殲滅一部。杜聿明屢次發電向蔣介石批評孫立人,指責其作戰不力,驕橫跋扈。蔣介石明升暗降其升為東北保安司令部副司令長官虛職,解除兵權,其新一軍軍長之職由堅守德惠成名,黃埔出身的新第50師師長潘裕昆接任。同年8月,蔣介石將孫立人調離東北,出任陸軍副總司令兼陸軍訓練部司令,在南京成立陸軍訓練司令部。陳誠赴東北,拆散新一軍組成新一軍、新七軍、以其老部隊新50師使用新一軍番號,而把孫的新38師改為新七軍命其駐守長春,最後在長春圍城後在他老部下李鴻帶領下繳械投降,孫立人離開東北時,東北局勢已經惡化,孫立人及時退出東北,對他個人而言是幸運,保全了他的名聲。11月,孫立人將陸軍訓練部遷到台灣,並從新一軍調去幾百名他在稅警總團和在緬甸作戰時期的幹部,一同前往台灣訓練新兵,在台灣建立新軍。早在1945年緬甸反攻勝利,孫立人聲名如日中天的時候,有記者采訪了共軍總司令朱德,問他怎麼看待新一軍的戰績。朱德回答: 「是的,他們打的很好,但那是在異域,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有美國人的全力支持,如果他回到國內這個環境,我不認為他能長期保持這種態勢,制度總是比人要強。」
5. 介紹孫立人將軍的傳奇人生
孫立人將軍在國民黨諸多將領中,是位頗為傳奇的一代名將。他畢業於美國弗吉尼亞軍事學院,有極高的軍事素養。
抗戰中他是國民黨軍級單位將領中殲滅日軍極多的將領,有「叢林之狐」、「東方隆美爾」的美稱。尤其在遠征滇緬與日寇作戰中,他戰績輝煌,這也為他贏得了極高的國際聲譽。
內戰時他曾一度擊敗中共名將林彪。隨國民黨敗退台灣後,他主持編練國民黨軍,也很有建樹。但1955年,他遭蔣介石認定叛變被軟禁,從此,關於他的一切事跡,也長期遭到國民黨的雪藏。
1990年11月19日,孫立人病逝,終年90歲。在他的遺體上,覆蓋著兩面校旗,一面是清華大學校旗,另一面是美國維吉尼亞軍校校旗。
(5)孫立人在緬甸打了多少人擴展閱讀:
孫立人是安徽廬江縣人,1920年考入了清華大學。孫立人的運動能力非常強,曾擔任清華大學籃球隊隊長,擔任主力後衛,在第五屆遠東運動會擊敗日本隊,為中國奪得第一次籃球冠軍。
清華大學畢業後,孫立人投筆從戎,考入了美國維吉尼亞軍校,與馬歇爾、巴頓將軍成為了校友。畢業後,又游歷英、法、德等地,參觀學習軍事。
回國後,孫立人被宋子文看中,加入了稅警總團。稅警總團雖然名義上是一支用於緝私征稅的非正規部隊,但無論是從編制、裝備,還是人員的訓練上,都是全部德式的,戰鬥力極為強悍。
在遠征軍的生涯,也是孫立人戎馬一生中最輝煌的時期,尤其是仁安羌大捷,孫立人率領1000餘人,大敗3000日軍,救出了被困的7000多英軍,震驚了世界。
在遠征軍的高級將領中,孫立人是最受史迪威器重的一個,但同時也是跟他吵架最多的一個。因為孫立人受過美國的軍事教育,習慣西方的交流方式,因此只有他敢明目張膽地跟史迪威對吵。
在個人生活上,孫立人極為節儉,每天家裡的伙食費都是固定的,有時去了客人,也只是再加一個鹹蛋,或是皮蛋、炒蛋,被人戲稱為「三蛋轟炸」。
後來因為兵變事件被軟禁,失去了生活來源,有些部下主動送錢給他,都被他拒絕了,而是帶著一家人種玫瑰賣(看看,到底是有文化的人),據說賣的還挺好,被人戲稱為「將軍玫瑰」。
立人被軟禁了33年。恢復自由後,有媒體采訪他,想讓他站出來揭露蔣介石的罪行。但孫立人毫不猶豫地拒絕了,因為蔣介石畢竟是他的長官,自己再恨他,也絕不能說他的壞話。
6. 孫立人到底是活埋了多少日軍俘虜400or1200
假的。這是為迎合國人阿Q式的民族情緒,而捏造出的假新聞。首先,「坑殺」一事在任何史料都查不到——別說消息被封鎖,連當年的美英方面也沒相關記錄。其次,日軍作戰意志頑強,幾乎不可能一次性讓你俘虜上千人,一次能俘虜幾十人都很不錯了。尊重事實,尊重歷史,最煩狗屁自欺的阿Q式的愛國心了!
7. 孫立人的戰績是真的嗎
是真的。
在四平的時候,他的新一軍曾擊敗號稱東北虎的林彪的東北**聯軍,所以,***不願說他太多好話。又由於與蔣太子的矛盾,他後來被蔣囚禁33年,所以國民黨亦不說他好話。
不過他是弗吉尼亞軍校畢業的,好多人誤以為是西點軍校,其實不是的。關於國民黨抗戰的歷史,當然現在的政府不願意提起,親身經過那段歷史的人都知道,其實國民黨才是抗戰的真正領導者(這些話現在還不能說),因為國民黨是當時合法的政府。因此,像孫立人,張靈浦,這些人抗日的功績都是真的。
8. 赴緬甸遠征軍八百救七千人的孫立人當的職務
1943年10月,中國駐印軍開始向緬北大舉反攻。第2次緬甸戰役開始,孫立人指揮新38師如下山猛虎般撲向胡康河谷。
1943年10月29日佔領新平洋。
孫立人、廖耀湘和史迪威在討論
1943年12月29日攻佔於邦。佔領於邦後,孫立人攻勢不減,於1944年2月1日攻克太白加,3月4日與廖耀湘新22師兩路夾擊攻克孟關。3月9日,孫師113團與美軍突擊隊聯手攻佔瓦魯班。
中國駐印軍攻克密支那後,部隊進行休整擴編,由新1軍擴編成兩個軍,即新1軍和新6軍。孫立人任新1軍中將軍長,下轄新38師和新30師(後廖耀湘新6軍回國增援國內抗戰,其50師編入新1軍)。
資料來源:http://ke..com/link?url=cPz_CLD5FiC--__kW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