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叛軍一年交多少糧食
1. 緬甸難民越境,對此,你有何看法
個人覺得處理任何國際關系,必須以本國的長遠利益為中心。
我國一直在走人道主義國家路線,違背了這個路線,必然會給其他虎視眈眈的國家留下口舌;而且,緬甸的地理位置,各種資源(或者是物料資源或者是中國的各種投資等等),對於中國也是相當重要,中緬關系一直很好,絕不能因為這個可大可小的事件破壞,不然撿了籽麻丟了西瓜,其中利弊關系很明了。那麼我國於情於理都必須要幫助緬甸難民。個人道德觀認為生命是最重要的,大於一切,我們泱泱大國幫助這些人耗費不了多少物資,即使惹點小麻煩,值得。
那麼我國的應採取急措施和方法:保障難民的衣,食,住,醫,人生安全,穩定他們的情緒。 然後和緬甸溝通,做好交接。
2. 緬甸果敢事件是什麼啊
1、2015年2月9日,緬甸政府軍與反叛武裝在該國東北部臨近中國邊境的果敢地區發生激烈沖突,已造成130多人死亡。
2、2015年2月9日,緬甸撣邦果敢地區叛軍襲擊政府軍士兵引發沖突,隨後雙方交火事件不斷,61名政府軍士兵和72名叛軍武裝人員因此喪生。緬甸軍方表示,在該地區恢復穩定之前,軍方將會繼續戰斗。戰斗十分激烈,緬甸將派遣直升飛機前往沖突地區提供援助。他還指責叛軍武裝在果敢地區襲擊緬甸紅十字會一支車隊,造成兩人死亡,導致難民救援行動暫停。而爭取地方自治的果敢民族民主同盟軍(MNDAA)則否認了政府的指責。
3、緬甸政府宣布沖突地區進入緊急狀態。中方加強了中緬邊境的巡邏工作,並呼籲緬甸各方保持克制,避免沖突繼續升級。
3. 緬甸定都仰光已經150年時間,後來為何要遷往閉塞荒涼的內比都
緬甸要遷移到那比度是有原因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害怕美國會攻打他。
緬甸首都搬遷的第二個重要原因是鎮壓緬甸北部少數民族的武裝團伙和毒品團伙。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克倫族和卡亞族在內的少數族裔已組成軍事力量,以爭取自治和改善生活條件,與緬甸中央政府的對峙已經成為影響國家穩定和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此外,位於緬甸,寮國和泰國邊界的金三角地區的黑幫組織也使軍政府感到頭疼。
4. 83年農民一年上交多少糧食
各地不一。八一年至八三年全國糧食實行責任制,連續豐收,但只有國家收購糧食,河北平均一個農民交五十斤左右的征購,還多交二百多斤的超額,各糧庫爆滿。
5. 叛軍上限最高多少
緬甸不是叛軍多而是軍閥多,手握重兵如果中央政府處理得當那他就聽你的,他們的政府不是很穩定所以這些人經常鬧,而緬甸的政府軍也確實不怎麼厲害打不過人家。國民黨的殘部退守的地方解放軍當然是說「送」了,實際確是三不管地區。緬甸的國旗確實是抄襲中華民國的。
6. 為何清朝願意被騙那麼多年,相信緬甸是藩屬國呢
滿清在建立清朝統治中原之後,繼續沿用明朝時期積累下來的政治成果, 其中就包括“宗藩體制”。宗藩體制是中國古代一個特殊現象,這種關系所維持的是一種間接的、鬆散的、低姿態的禮儀關系。作為宗主國有義務保護各屬國,也有權力干預其內政外交。而作為屬國要向清廷請封並朝貢,接受這種內政外交的干涉,雖然這種干涉非常少,在絕大部分時間里,各自都保持著獨立自主的關系。
正是由於雙方在協議上存在巨大差異,清緬戰爭結束之後,兩國的關系並沒有改善,而是形成了20多年的對峙局面。清朝方面一直等待著緬甸前來納貢,並且送回被擒的民兵,而等來的卻是緬甸方面要求開放邊境進行貿易的書信。對於緬甸提出的要求,乾隆皇帝當然嚴令拒絕。乾隆皇帝還要求軍機大臣代副將軍阿桂和雲貴總督彰寶編寫檄諭,斥責緬甸方面的爽約行為,但是送檄諭的使者卻遭到緬甸的扣留,導致清朝與緬甸的局勢再度緊張。
7. 中緬戰爭是哪年
中緬戰爭是1762年—1769年。
這場戰爭以1762年冬緬甸入侵中國雲南普洱地區,清軍自衛反擊為開端,以1769年11月16日雙方簽訂停戰合約收場。歷時7年,清朝雖然取得了緬甸名義上的臣服,但是並未能獲得戰爭的真正勝利且損失慘重。
時隔18年後,即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四月,緬甸國王孟雲為應付周邊暹羅等國的壓力,主動改善對華關系,派出使節奉表納貢,此事才結束。
清緬臨時和約的正式文本沒有保留下來,而雙方向各自國君稟報的內容又有出入,雙方戰後交涉還因此拖延了二十年。
(7)緬甸叛軍一年交多少糧食擴展閱讀
中緬戰爭的影響:
造成中南半島上的重大政局變動:清緬戰爭爆發的時候,緬甸正和它歷史上的死敵暹羅交戰,剛滅了暹羅就遇上清朝軍隊進攻。國內空虛的緬甸被迫只留下九千兵力駐扎暹羅,全軍歸國抵禦清朝進攻。暹羅的鄭信由此得以擊敗國內其他割據勢力,擊退緬兵,重建暹羅。
清緬戰爭造成中南半島上發生了一大變局,緬甸被戰爭削弱,暹羅得以復國。緬甸戰後十年主動求貢,重新被納入東亞朝貢體系。
一些參加過清緬戰爭的將領,目睹了部分緬兵所持火器威力之大,有感自身的火器技術落後。返回後曾上書乾隆皇帝,提議向西方購置先進的槍支,僱傭西方軍事技術人員,仿製槍支,增強自身國力。
但乾隆皇帝受「騎射乃建州之本」祖訓的影響,認為發展火器將會導致本來入關後因腐化導致騎射和冷兵器作戰技藝鬆弛的八旗軍依賴火器,其該方面技藝進一步鬆弛,所以未予以重視。
十八世紀中緬戰爭,總體而言,沒有勝利者。自稱十全老人的乾隆帝在晚年也承認,「五十多年八樁戰事,就征緬這樁不算成功。」但此戰造成東南亞一大變局,暹羅因此而復國;緬甸也重新認識到中國的力量,由此建立了與中國綿延二百多年的睦鄰關系。這又是當事者所始料不及的。
雖然清緬戰爭以緬甸入侵中國為開端,但卻是一場雙方以爭奪地區利益與霸權為目的的戰爭,戰爭以中緬議和、緬甸名義上對中國稱臣為結局,兩個國家都沒能達到自己的期望,清朝在這場戰爭中損失了大量兵員,耗費大量白銀,最終也沒能征服緬甸。
而當時在東南亞稱霸一方的緬甸也因為這場戰爭元氣大傷,整個國家的路線發生了變化,對泰國的吞並戰爭也因為清國的巨大軍事壓力由接近完成最終化為泡影,而這也是清國對緬戰爭對東南亞產生的深遠影響之一。
8. 緬甸抓到叛軍會怎麼辦
做人質。
9. 美國支持的緬甸是叛軍還是政府軍
即便美國想支持緬甸叛軍也沒法支持,很多人不知道緬甸的叛軍其實遠不止一支,各民族部落之間關系也很復雜,還曾經相互內戰,我們現在關注的果敢地區與中國接壤,美國人想送東西都送不進去,所謂的支持最多也就是形式而已。而緬甸的政府自己也在改革動盪中,至少名義上西方是解除了對緬甸軍政府的制裁,緬甸現在的政府也不是以前的軍政府了,西方和緬甸是保持正常接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