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為什麼叫緬甸
❶ 緬甸為什麼叫緬甸
緬甸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可以上溯到5000年前,當時緬甸的伊洛瓦底江邊的村莊已有人類居住。相傳西元前200年驃人(Pyu)進入依洛瓦底江的上游地區,並掌控中國和印度之間的通商之路。兩世紀之後孟族來到錫唐河(Sittang River)流域,而在849年緬甸人接管驃河流域並建立蒲甘城(Pagan)。
1044年形成統一國家後,經歷了蒲甘、東塢和貢榜三個封建王朝。英國於1824-1885年間先後發動了3次侵緬戰爭並佔領了緬甸,1886年英國將緬甸劃為「上緬甸」和「下緬甸」,成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1937年緬脫離英屬印度,直接受英國總督統治。1942年日軍佔領緬甸。1945年全國總起義,緬甸光復。後英國重新控制緬甸。1947年10月英國被迫公布緬甸獨立法案。1948年1月4日緬甸脫離英聯邦宣布獨立,建立緬甸聯邦。1974年1月改稱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88年9月23日改稱「緬甸聯邦」。
緬甸是著名的「佛教之國」,佛教傳入緬甸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1000多年前,緬甸人就開始把佛經刻寫在一種叫貝多羅樹的葉子上,製成貝葉經。正如李商隱詩中提到「憶奉蓮花座,兼聞貝葉經」。在緬甸4640多萬人口中,80%以上信奉佛教。緬甸的每一個男人在一定時期內都必須削發為僧。否則,就會受到社會的蔑視。佛教徒崇尚建造浮屠,建廟必建塔,緬甸全國到處佛塔林立。因此,緬甸又被譽為「佛塔之國」。千姿百態、金碧輝煌的佛塔使緬甸成為旅遊勝地。
蒲甘王朝(1044年-1287年)
蒲甘王朝是由阿努律陀國王(King Anawrahta,1044年-1077年在位)於1044年建立,為緬甸第一個統一的帝國,以小乘佛教為國教。阿奴律陀國王相繼征服撣族和孟族,也不斷擴展領土。在阿朗西都國王(King Alaungsithu,1111年-1167年)掌政時,小乘佛教逐漸成為主流,並在13世紀初期達到頂盛。當時建造的3000餘座寺廟尚有100座保存至今。1287年元朝統治者忽必烈率領元軍大舉入侵而結束了蒲甘王朝。此後,緬甸進入了撣族時期。
東吁王朝(1531年-1752年)
1531年緬人莽應體(Tabinshwehti,1531年-1550年)二度統一緬甸,成立東吁王朝而自稱為王,並於1546年建立首都勃固城(Pegu)。之後莽應龍(Bayinnaung)即位,因多次與實力強大的泰族阿瑜陀耶王國(大城王國)(Ayutthaya)交戰而耗盡了資源,最後因勃固城於1599年被阿卡族佔領而遷都阿瓦(Ava)。東吁王國最終在1752年沒落。1753年,緬人雍籍牙(Alaungpaya)出現,趕走當時攻佔阿瓦的孟族人,並建立大光城。
貢榜王朝(1752年-1885年)
1782年-1819年是波道國王(King Bodawpaya)主政的專制時期,因其多次企圖入侵泰國的野心,使得當時佔有印度的英國不免憂心緬甸可能造成的威脅。
殖民時期(1885年-1948年)
英國和緬甸間的緊張局勢在1824年-1826年以及1852年兩次的英緬戰爭中達到高峰。英國在這兩次的戰爭中均獲得勝利,最後攻佔勃固城並將此地稱為下緬甸。在英國人進入緬甸後,上緬甸的經濟也顯著好轉。1886年,英國再度贏得第三次的英緬戰爭,此時英國將緬甸納為印度的一省,並將政府設於仰光。
在英國的殖民統治時期,緬甸的交通和教育獲得大幅改善。英國人致力開發水路,使得無數蒸氣船得以航行於依洛瓦底江。鐵路和道路也獲興建和改善以彌補水路的不足。此時,大量的印度移民湧入導致勞工廉價,造成地方經濟受到威脅。因此緬人開始產生對印度人的仇視,以致在1930年爆發反印度人的暴動。
1936年,在英國統治下首次也是唯一一次的選舉中,巴莫博士(Dr. Ba Maw)當選為英國控制下政府的首相,1937年,英國創建一套獨特的緬甸憲法,同意緬人可以控制自國內政。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在1942年5月佔領緬甸,成立以巴莫為首的緬甸執行政府。在日本的支持下,反對英國殖民政府、渴望獨立的昂山將軍(Gen. Aung San)組織了緬甸獨立義勇軍,1942年他率軍與日軍一起參加了對英軍的戰斗,然後在日軍支持下宣布緬甸從英國獨立。1943年,巴莫與昂山等人受邀訪問日本,他們回國重組緬甸政府,昂山成為國防部長。1944年,昂山開始支持美英的同盟國一方,並組織「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以對抗日軍。1945年日本投降後,宣布緬甸獨立是有效的。戰後的緬甸仍受英國控制,昂山則在1947年7月遇刺身亡。昂山的繼承人德欽努(Thakin Nu)繼續領導獨立運動,在英國議會1948年1月4日正式承認緬甸獨立之後,於1948年初正式成立了緬甸聯邦。
1044年
形成統一的國家。
1886年
英國將緬甸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
1937年
英國又將緬甸從英屬印度劃出,由英國總督直接統治。
1942年
日軍佔領緬甸。
1945年
日本投降後,英國重新佔領緬甸。
1948年1月4日
建立緬甸聯邦。
1974年
改稱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
1988年9月23日
改稱緬甸聯邦。
1988年9月
成立國家恢復法律和秩序委員會,為國家最高權力機構。
1990年5月27日
緬甸舉行首次多黨制大選。但軍政府不移交權力於政黨。
1997年11月15日
緬甸成立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取消國家恢復法律和秩序委員會。
2005年11月7日
緬甸政府突然宣布由仰光遷都至內比都。
2007年9月20日
緬甸爆發大規模民眾遊行示威要求民主改革,舉世注目。緬甸人口識字率達到93.8% 創新高。
2008年5月2日
緬甸遭受強熱帶風暴「納爾吉斯」襲擊。截至8日下午3時,約有13.3萬人遇難或失蹤,1.4萬人受傷。據知情人士推測,失蹤者大多恐難以生還,最後遇難者人數可能將超過5萬人。
❷ 泰國和緬甸有什麼淵源或恩怨是同一個民族嗎
兩國有領土爭議,不是同一個民族,緬甸主要是緬族,還有其他
很多少數民族,泰國主要是暹羅人
❸ 泰國和緬甸是不是用同一種語言
泰國和緬甸不是用同一種語言。泰國是使用泰語,緬甸是使用緬甸語。
泰語(ภาษาไทย),也稱傣語(Dai language),是傣泰民族的語言,屬於東亞語系/漢藏語系的一種語言。全球有約6800萬人口使用泰語。
緬甸語屬漢藏語系下的藏緬語族;居民以農耕為生;古文化在宗教、文學和政治制度等方面,深受印度文化影響。以蒲甘王朝為代表,建於十一世紀初,以蒲甘為首都。設行政組織,訂立法律,雕刻及繪畫藝術相當發達;並且以自創的緬甸文取代巴利文和梵文,並成為經書的正式文字。
(3)泰國為什麼叫緬甸擴展閱讀
(一)泰語語序的特點
今天的泰語分成世俗用語、王族用語和僧侶用語三種。
文字的書寫採取連書形式,自左向右,橫向書寫,詞與詞之間不用標點,不留空格,一句話從頭到尾連續不斷的拼寫,以空兩個字母的間隔或句子當中的小停頓表示一個句子。
泰文字母的傳統印刷體像五線譜上的音符,大部分字母都帶有小圓圈,因此有人把它比作蝌蚪文。泰文與柬埔寨文字和寮國文字十分相似。
泰語的講話和書寫上,基本語序與漢語一樣都是「主—謂—賓」結構,但是與漢語的最大區別是修飾語在被修飾語之後,簡單而言即泰語形容詞應該放在名詞之後,副詞放在動詞之後,例如漢語中「這雙襪子真美」,在泰語中的語序變成「美真襪子雙這」。
(二)泰國文學與戲劇
早期的泰國文學與宗教、皇家、貴族有關,以詩歌的形式表現出來。在20世紀早期,拉瑪六世已對泰國的文學做了改革,從此散文成為泰國作家喜愛的一種寫作形式。在他們的作品裡也描寫普通的日常生活。最主要的文學作品之一是《拉瑪堅》。
《拉瑪堅》還被改變成泰國戲劇,配以泰國傳統音樂與舞蹈進行表演,是皇室慶典與宗教活動長盛不衰的保留節目。
❹ 緬甸、泰國、寮國、越南 的首都分別是什麼
緬甸首都為內比都。
泰國首都為曼谷。
寮國首都為萬象。
越南首都為河內。
(4)泰國為什麼叫緬甸擴展閱讀:
首都
首都,又稱國都、首要城市或行政首府,是一個國家的政治中心和中央政府所在地的政治稱謂。1927年民國政府定都南京,將南京稱為首都,至此中國第一次有了「首都」的稱呼,並將該詞沿用至今。
首都通常是一個國家的中央政府所在地,政治和經濟活動的中心城市,各類國家級機關集中駐扎地,國家主權的象徵城市。有的國家不只有一個首都,也有的國家為了謀求發展而進行遷都。中國歷朝歷代的首都也在不斷變化。
緬甸聯邦共和國
簡稱緬甸。是東南亞的一個國家,也是東南亞國家聯盟的成員國。西南臨安達曼海,西北與印度和孟加拉國為鄰,東北靠中國,東南接泰國與寮國,首都為內比都。
泰王國
簡稱「泰國」。是一個位於東南亞的君主立憲制國家。泰國位於中南半島中部,其西部與北部和緬甸、安達曼海接壤,東北邊是寮國,東南是柬埔寨,南邊狹長的半島與馬來西亞相連。
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
寮國是於中南半島北部的內陸國家,北鄰中國,南接柬埔寨,東臨越南,西北達緬甸,西南毗連泰國,其國土面積23.68萬平方公里,人口680萬(2015年),首都是萬象。
越南
全稱為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簡稱越南(Vietnam),是亞洲的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位於東南亞的中南半島東部,北與中國廣西、雲南接壤,西與寮國、柬埔寨交界,國土狹長,面積約33萬平方公里,緊鄰南海,海岸線長3260多公里,是以京族為主體的多民族國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緬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泰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寮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越南
❺ 緬甸和泰國的關系
明天和泰國是挨著的,是臨國是鄰國,然後其他的就沒什麼了
❻ 為什麼說緬甸和泰國是世仇
泰國在13世紀拜託真臘統治,而緬甸7世紀的驃國即為萬家大國。16世紀中期緬甸東塢王朝(建立,此時泰國為消滅速古台王朝的阿瑜陀椰王朝統治,二者有戰爭,緬甸佔有優勢,泰國長期對抗緬甸侵略。
1752年,東吁王朝覆滅,在東吁王朝基礎上,雍籍牙建立了貢榜王朝,並一度大舉侵入泰國,泰國的華人鄭信率領軍民英勇抗敵,樹立聲威,最後開創吞武里王朝。
1885年英國發動第三次英緬戰爭,佔領曼德勒,國王錫袍被俘,貢榜王朝滅亡。泰國一直由曼谷王朝統治至今,但19世紀亦受到英國半殖民統治。
(6)泰國為什麼叫緬甸擴展閱讀:
緬甸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舊稱洪沙瓦底。1044年形成統一國家後,經歷了蒲甘、勃固、東吁和貢榜四個封建王朝。1824年至1885年間英國先後發動了3次侵緬戰爭並佔領了緬甸,1886年英國將緬甸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
1988年9月23日,國名由「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改名為「緬甸聯邦」。2008年5月,緬甸聯邦共和國新憲法獲得通過,規定實行總統制。緬甸於2010年依據新憲法舉行多黨制全國大選。
❼ 緬甸與泰國的關系史
緬甸的歷史比泰國長。泰國在13世紀拜託真臘統治,而緬甸7世紀的驃國即為萬家大國。
11世紀,驃國的蒲甘王朝建立,空前強大。1287年被蒙古所滅。此時泰族的速古台王朝(暹羅)剛剛建立,並長期與元、明保持友好。16世紀中期緬甸東塢王朝(東吁王朝)建立,此時泰國為消滅速古台王朝的阿瑜陀椰王朝統治,二者有戰爭,緬甸佔有優勢,泰國長期對抗緬甸侵略。1584年納黎萱領導反抗斗爭,取得獨立。
此後二者都受到西方侵略者的入侵,淪喪。但依然有對抗。
1752年,東吁王朝覆滅,在東吁王朝基礎上,雍籍牙建立了貢榜王朝,並一度大舉侵入泰國,泰國的華人鄭信率領軍民英勇抗敵,樹立聲威,最後開創吞武里王朝,這也是華人海外皇帝之第一人。此後鄭信被部將昭丕耶卻克里所篡殺,曼谷王朝奪權。
1885年英國發動第三次英緬戰爭,佔領曼德勒,國王錫袍被俘,貢榜王朝滅亡。泰國一直由曼谷王朝統治至今,但19世紀亦受到英國半殖民統治。
現代社會兩國關系逐步正常化:兩國1948年8月24日建交。2006年9月,泰陸軍司令頌提對緬進行正式訪問,雙方商討共同打擊邊境毒品犯罪和武器走私問題。11月,素拉育總理對緬進行正式訪問,期間會見了緬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主席丹瑞大將及總理梭溫,雙方就發展雙邊關系、多邊合作、緬籍勞工、肅毒、對緬援助及傳染病等問題廣泛地交換了意見。應當說兩國的關系穩定。
❽ 緬甸和泰國為什麼打起來
緬甸和泰國近年並沒有大規模的交火,如果你問的是近期的事,那麼交戰的雙方是泰國和柬埔寨。今年2月雙方為爭奪柏威夏寺地區4.6平方公里爭議區而發生交火,交火地點在泰國四色菊府與柬埔寨柏威夏省交界處。不過這幾天的交火是為了爭奪另一段邊境上的2個寺廟及其附近地區,即達凱寺和達曼通寺,交火地點位於泰國素林府(也叫素輦府)與柬埔寨班迭棉吉省(似乎是這個省,記不太准了)交界處。
說白了就是歷史遺留問題,聯合國當年把有爭議的地方劃給了柬埔寨,但泰國一直不承認,雙方時不時都會擦槍走火,再說現在泰國國內政局不穩,軍隊想要突出其存在價值,政府想要轉移民眾視線,打一打總是利多弊少的,反正死的都是基層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