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甸有多少緬甸媳婦
1. 有誰知道雲南那個位置跟緬甸挨到在啊,過緬甸要什麼證件啊
西雙版納的一個叫什麼洛的地方.挨著緬甸``要出境證才能出去``好象是只有雲南身份證的人才可以過去的.不知道現在這個規定修改了沒有哦~~~
2. 施甸縣有多少人口
人 口
33萬人
施甸縣隸屬於雲南省西部邊陲,怒江東岸,保山市南部,地處東經98°54′~99°21′、北緯24°16′~25°00'之間。東隔枯柯河與昌寧縣接壤,南以勐波羅為界與臨滄市為鄰,西隔怒江與龍陵縣相望,北連隆陽區。縣城距保山市政府60公里,距省會昆明市654公里。
3. 保山市有幾個區幾個縣
保山市轄隆陽區、施甸縣、龍陵縣、昌寧縣一區三縣。
1、隆陽區隸屬於雲南省保山市,地處怒江山脈尾部、高黎貢山山脈之中,鑲嵌於瀾滄江、怒江之間。
2、施甸縣為雲南省保山市下轄縣,位於雲南省西部邊陲,怒江東岸,保山市南部,東隔枯柯河與昌寧縣接壤,南以勐波羅為界與臨滄市為鄰,西隔怒江與龍陵縣相望,北連隆陽區。縣城距保山市政府60公里,距省會昆明市654公里。
3、龍陵縣位於雲南省西部,以東南西北為序,分別與施甸、永德、鎮康、緬甸、潞西、梁河、騰沖、隆陽相接壤。縣域東西最大距離64千米,南北最大跨度78千米,總面積2884平方千米。
4、昌寧縣,隸屬於雲南省保山市,位於雲南省西部,於1933年由保山永昌、順寧鳳慶析置設縣,取兩地名後一字為縣名。昌寧縣東連鳳慶縣,西接隆陽區和施甸縣,南與永德縣隔河相望,北鄰永平縣、漾濞彝族自治縣、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
4. 施甸縣有地方和緬甸接壤嗎
沒有,東隔枯柯河與昌寧縣接壤,南以勐波羅為界與臨滄地區為鄰,西隔怒江與龍陵縣相望,北連隆陽區。
5. 雲南省保山市有多少個縣
保山有三個縣,分別是:施甸縣、龍陵縣、昌寧縣四縣
保山市,古稱永昌,是雲南省下轄地級市,位於雲南省西南部。外與緬甸山水相連,國境線長167.78公里,內與大理、臨滄、怒江、德宏四州市毗鄰,國土面積19,637平方公里。轄隆陽區、施甸縣、騰沖市(縣級市)、龍陵縣、昌寧縣一區四縣,總人口246.8萬人(2010年)。
(5)施甸有多少緬甸媳婦擴展閱讀:
保山是雲南省下轄的地級市,位於雲南省西南部,外與緬甸山水相連,國境線長167.78公里,內與大理、臨滄、怒江、德宏四州市毗鄰,國土面積19,637平方公里;轄2個縣級區(隆陽區、高黎貢山旅遊度假區),1個縣級市(騰沖市),3個縣(施甸縣、龍陵縣、昌寧縣),2016年常住總人口259.7萬人。
保山有世居少數民族13種,是傣泰民族的發祥地,中國著名的僑鄉,有華僑、僑眷、歸僑28.9萬人。
南方絲綢古道、滇緬公路、史迪威公路穿境而過。2015年,保山市生產總值(GDP)551.96億元。
2017年12月,榮獲「中國最美文化生態旅遊城市」
2018年3月,命名保山市為國家衛生城市。
6. 雲南省保山市施甸縣由旺鎮的歷史
施甸縣由旺鎮轄街道、楊家、永福、坡腳、大庄、銀川、木榔、源珠、華興、中村、常村、四大庄、躲安、王家、嵐峰、大秧田16個村民委員會,164個村民小組,96個自然村。2003年末全鎮有10109戶,總人口39938人,其中農業人口37026人,佔全鎮總人口的92.7%。
由旺鎮位於施甸縣壩子北端,距縣城18公里,距保山城45公里,歷來是施甸縣經濟發展較快,集市貿易較為興旺,文化藝術較為繁榮的一個大鎮。由旺具有悠久的歷史,有新石器時代遺址,有始建於明朝年間的土主廟、西竺庵、太子寺、山耳寺等名勝古跡(圖二);有始建於光緒16年的由旺文筆塔(「文革」遭徹底毀壞,92年又恢復重);有組建於解放前後至今仍活躍在農村的農民滇劇團和花燈劇團。由旺,是施甸縣民間藝術較為豐富的一個鄉鎮,無論是造型藝術或是表演藝術都具有較為鮮明的地方特色,在縣內、市(區)內甚至省內都有一定的影響力。
從造型藝術上看,有泥塑、木雕、石刻、刺綉、編織、繪畫、染織、紙扎等。
泥塑、木雕、石刻、繪畫(圖三、四) 在由旺的土主廟、西竺庵、太子寺、山耳寺等古建築上都顯示了極高的工藝水平。明、清以來塑造的各種佛象栩栩如生,人物造型有鮮明的性格特點,文革期間遭到徹底毀壞,現又由群眾自願集資重新恢復。 由旺老年協會,利用做廟會的機會集資
十多萬元人民幣,對土主廟重新擴建,新建了具有古建築風格、雕龍刻鳳的長廊八格、古亭三座、龍山水池一個,並修平道路、接通電源,每當廟會期間,便舉行講書、洞經、吹打彈唱等民間文藝表演,吸引了不少外地和當地的遊客,成為人們閑暇時的旅遊點。
由旺文筆塔(圖五),由原正安皮革工業公司投資14萬元人民幣重新建造。外觀上保留了原來的風格,又超過了原塔的高度。內部是空心的,轉角樓梯一直通向頂層,通過瞭望孔可以觀賞到四周風光,使由旺這方風水寶地更加增輝美麗,為施甸旅遊增色加彩。
竹編業在由旺比較普遍,農戶利用農閑時編織提籃、背籮、竹籃、囤籮、碗籮、坦笆等到集市上出售。作為一種副業收入。這些編織器具製作精密,工藝水平較高,還銷售到外地倍受親睞。
染織業,自明、清、民國及解放初期,由旺都有私營的染房,備有染缸、晾曬場。用人工織制的土白布染成青布(黑布)、藍布、紅布、黃布等。也有少量的蠟染,染制的花布多用於被包、背腰等。染料從一種植物「甸葉」中提取。由於輕工業的飛速發展,各種色彩鮮艷的棉布、絲綢及化纖布的大量生產,老式染織業已不存在。
紙扎(圖六、七),在解放前和文革後較為時興,一般有紙人、紙馬、靈床、棺罩等。還有專供表演用的如大龍、小龍、仙鶴、旱船、跑驢等。首先用竹篾編制,後用棉的紙裱糊,用布綳制,再上各種顏料、色漆、清光漆等。製作精良、形象逼真,美觀大方,有較高的工藝水平和觀賞價值,反映出民間藝人的高超技藝。另外,還有用膠泥首先製成模子,再用棉紙層層裱糊,最後繪畫、上色、著漆而製作出來的「獅子頭」、「笑和尚」、「孫悟空」等面具,也是當地民間藝人的佳作。
由旺早在1929年便成立了「扶風社」,設置戲箱八個,購置服裝、道具價值二萬多大洋。先後到緬甸的果敢、耿馬及施甸壩八鄉地演出,很受群眾歡迎。由旺的群眾性文藝活動十分活躍,被世人冠以「滇戲之鄉」、「花燈之鄉」的美稱。多年來,無論是省或市組織的農民調演,凡是由由旺鎮出隊代表縣參加演出,大多獲獎。而縣內舉辦的文藝調演或大型群眾性文藝活動或其他節日活動,由旺從不缺席,演出的節目深受群眾歡迎,故而2000年3月由旺鎮被雲南省文化廳、保山行署命名為「雲南民間民族藝術之鄉」。
二、由旺花燈的基本情況
由旺不但歷史悠久、人傑地靈。還是滇西通往南亞的交通要道。由旺人民祖祖輩輩都有愛好和開展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化活動的傳統習慣。解放前就有滇劇、老花燈、花鼓、山歌、小調、唱八仙、洞經、耍龍等民間文藝的表演隊伍。
由旺鎮現有滇劇團隊二個,花燈隊十一個,洞經隊三個,龍隊十個(其中大龍二個隊),獅子隊48個,高蹺隊五個,矮蹺隊一個,八仙隊一個,秧歌隊二個(其中百人秧歌隊一個)、腰鼓隊二個。共85個表演隊伍活躍在各村各寨,其中由旺街道老年花燈隊、銀川青年花燈隊、銀川青年龍獅隊影響力較大,演出地點已外延至德宏、緬甸等地。
由旺,素有施甸縣「滇劇窩子」之稱。由旺財神廟戲台,建於清朝光緒年間(1875年)。台柱楹聯:「檀板譜新聲,千古英雄歸月膽;梨園傳舊事,一時子弟檀風流」。抗戰時期,71軍87師師長張紹勛撰楹聯:「真中假,假中真,上下五千年無非似此;虛若實,實若虛,縱橫數萬里盡屬如斯」。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建太平寺戲台。1963年銀川公社建蓋現代戲台一個,1970年銀川中學、由旺中學各建露天舞台一個,1980年由旺街北門建活動戲台一個。
民國十九年(1930),由旺的楊世昌、楊應昌兄弟二人出資組織「扶風社」,購買了全套戲裝。並於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到緬甸果剛縣土司及英國官貴蓋廳廳長家演出。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段林賓籌資成立銀川滇劇玩友班。
「扶風社」、「玩友班」兩劇團自成立後,不斷擴大,經常活動,同時注重培養新人。先後共演出傳統滇劇「秦香蓮」、「孔明弔孝」、「山伯訪友」、「五台會兄」等160多個劇目。自創滇劇「創業」、「第一炮」、「擁軍優屬」、「搶婆婆」等10個劇目。在長期的表演和編創過程中,他們對傳統的滇劇表演形式進行了大膽的創新。把清唱改為坐唱。代表劇目:《秦香蓮》,表演時,由樂手自打自唱,自拉自唱,四個樂手分別飾演包公、陳世美、秦香蓮、張龍、趙虎、王朝、馬漢七個角色,1981年代表地區參加省農民調演,式榮獲表演獎。由旺滇劇靠長輩藝人以教傳授,世代相傳積累,創造出獨具特色的民間鄉土文化。
由旺花燈是從老花燈(玩燈)發展演變而來的一種地方劇種。演出場地由一家一戶走上舞台演出。演出時增加故事情節、突出人物性格、明朗戲劇沖突,提高了藝術水平。由旺花燈的曲調始終保持著老花燈的基調,不斷地豐富曲牌、劇情。所以在演出時,劇情能抓住觀眾的心,曲調通俗易懂,幽雅動聽,深受廣大觀眾歡迎。
老花燈相傳起源於唐朝貞觀年間,是時,國泰民安。起初在正月初二至十五幾日中,人們自願組織起來進行說唱,自娛自樂。逐步發展成固定團體到親朋好友家或者有錢人家演唱,獲取一定的「彩頭」(錢物)。傳到皇宮後,皇帝李世民微服出宮觀看,十分贊賞,與民同樂,於是下旨全國大放花燈,演出范圍逐步擴大。從此,花燈這種自娛自樂形式也逐漸在全國流傳開來。
由旺的老花燈是隨著外來人員傳進來的。起初,較為簡單,抗日戰爭時期,中國遠征軍七十一軍八十八師二六四團進駐由旺,隨軍帶來中原花燈曲調及演唱技法,由旺花燈得以進一步完善。
起初,花燈演出,有固定時間,每年正月初二至十五日為花燈的表演日。正月初二「出燈」,先到財神廟或山神廟及寺院向神祈禱,唐二(賀彩人)先賀彩,花燈隊員演唱《參佛調》,然後才開始為期十四天的演出。正月十五過後,選一天「燒燈」,花燈隊員演唱《送王調》,以示一年的表演全部結束。如今,花燈表演已不受時間限制,全年中,各種節慶、私人家做壽或其它紅白喜事都可表演,只需在唱詞或服飾上稍做變化即可。
花燈的傳統調有:「參佛調」、「十二屬」、「猜花調」、「祝英台探梁山伯」、「農諳調」、「勸世文」、「二十四孝調子」、「送王調」等100多首。
花燈的演出,民國時期一般由一些文藝愛好者自發組織,有的以村寨為單位;有的由幾個玩友組成;有的由當地的開明紳士組織幾個村寨的文藝骨幹進行演出。
解放後,黨委、政府對民間傳統文化非常重視,1950年下半年成立秧歌隊,每年的年關、節日均由當地政府或群眾自發地組織文藝活動。以豐富人民群眾節日文化生活。
1951年由政府組織組織了「歌詠隊」。
1952年成立了「秧歌隊」,慶祝土地改革的勝利。
1954年成立了「由旺、銀川文化室」。
1955年成立了由旺「銀川俱樂部」。
1957年由旺組織了「玩友班」。
1958年中國人民解放軍保山軍分區命名「銀川公社民兵俱樂部」,並贈送月琴、笛子、板胡等樂器及各種演唱材料。
1966年至1976年成立「毛澤東思想宣傳隊」。
1977年1月成立「銀川公社文化站」。
1981年11月成立「由旺公社文化站」。
1981年8月銀川公社向浙江購買價值近萬元人民幣的古裝戲服及戲劇導具等。
由旺花燈隊自成立至今,經歷五十多個春秋,培養出花燈藝術人才六代近四百人。並向上級有關部門輸送專業人才數十人。先後共演出傳統花燈劇:「三訪親」、「鬧渡」、「狀元與乞丐」、「游春」、「勸賭」等五十多個劇目。大型歌劇:「洪湖赤衛隊」、「紅姐妹」、「紅嫂」、「白毛女」等,花燈劇移植「沙家浜」等。自創花燈劇「送子參軍」、「擁軍優屬」、「良種迷」、「爭婆婆」等六十多個(件)。除參加縣、地區文藝調演獲獎外。部分劇本刊登在《施甸文藝》、《保山地區劇目選》,雲南省戲劇編輯部編輯出版社90年出版的《紅紅的咖啡果》等刊物。
7. 雲南省施甸縣有多少年的歷史
很久了,都是一些不知道的歷史!
施甸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在縣境南部姚關蒜園村的小漢庄北側萬仞崗發掘出土的智人頭骨化石(稱姚關人),距今約8000年左右。從發現多處舊石器、新石器遺址所出土的大量石器、陶片及獸骨化石,表明距今約3500——4000年左右,古人類活動頻繁,各族先民在這塊上勞動、生息、繁衍。在姚關境內先後出土春秋戰國至東漢時期的青銅器,展示2000多年前,境內的人民從事原始農業、牧業和狩獵的場景,創造出了燦爛的史前文化。
據《雲南各族古代史略》文字記載,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就置了不韋縣,縣令陳立,屬益州郡;到南北朝(齊)(561-578年)時期置不建縣,隸永昌郡;元朝十一年(1274年)設石甸長官司,隸鎮康路;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更名施甸,隸永昌府;二十二年置施甸巡檢司;嘉靖十九年(1540年)置姚關守備道;清順治六年(1649年)設平彝州;十八年裁州並入保山縣;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設永昌府分防施甸巡政廳;民國元年(1912年)設施甸分治縣,二十一年裁撤分治縣。1950年設三、四、五、六、七區,屬保山縣;1962年12月1日,經國務院第123次會議批准設立施甸縣,隸屬德宏州;1963年12月改屬保山地區。
據族譜記載,我們的祖先大都居住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和江南一帶,在元、明、清三代充軍,經商和遷徒入境定居。夏、商、周時為哀牢部族所居,按雲南史學家之見,永昌濮即哀牢,故當時施甸歷史文化,可稱之「哀牢文化」,即布朗、彝等民族文化源。南沼統一雲南後,大量漢文化傳入,漢語與民族語言逐步釋同。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鄧子龍率兵3000南下,駐守姚關,築五關即大關、小關、里騷關、芭蕉關、茨竹關,軍民大規模開發建設,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融為一體。隨著佛教文化的傳入和中原文化結合,明代古建築、天王廟、玄帝觀、玉皇閣、武候祠、萬壽宮、戒月庵、財神廟、觀音寺等仿效內地,至民國時期多達110座。建築飛檐翹角,雕梁畫柱,風格具有濃郁的民族文化色彩。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永昌兵備副使朝廷偉開創施甸、姚關和木瓜榔三所社學。雍正十二年(1734年)保山知縣張福昶改設施甸文昌宮、姚關文昌宮、由旺玄帝觀3個義學館。光緒六年(1880年)由旺貢生李濟川和廩生孔繼勛創辦少保書院,貢生朱以仁創辦摩蒼書院;十年(1884年)施甸街陸家巷陳小園在施甸街開辦私塾,姚關大烏邑蔣文熾在大烏邑開辦私塾;三十一年(1905年)廢科舉,設施甸、姚關、由旺高等小學堂,1912年開辦第一所女子小學。民國13年(1924年)河北人戚福山率雜技班到由旺、銀川、施甸等地表演;17年(1928年)四川藝人梁文興到由旺龍井寺傳授滇劇打擊鑼鼓技藝;18年(1929年)貴州藝人范秉章到保場蕭祠,銀川木瓜榔傳授滇劇武打技藝;19年(1930年)由旺民間文藝表演團體扶風社成立,開始演出滇劇,並於民國25、29、31年三次出訪緬甸演出。民國28年秋,八鄉教育紳士段子勉及其他紳士在施甸街創辦甸陽中學,1950年1月1日改名潞江人民中學,並創辦第1期校刊《潞中學報》,8月,由旺區銀川建立秧歌隊和歌詠隊,1955年成立銀川農村俱樂部。1954年施甸街成立滇劇團,1963年1月建立施甸放映隊,8月5日建立縣文化館,25日建立縣新華書店;11月在銀川何家寺創辦第一所農業中學。1965年12月建立山區文藝工作隊,開展文藝演出、圖片展覽、放映幻燈、代售圖書等活動,1976年3月18日創辦教師進修學校,1977年1月建立銀川文化站,1978年3月15日創辦師范學校;1979年10月1日,縣電影院落成首映,1980年1月1日縣檔案館成立,9月7日建立縣圖書館,藏書2萬冊。1983年12月設立文化局,1995年成立縣文化體育局。1984年6月4—5日,縣城舉辦第一屆端陽花木展銷會;8月創辦高級職業中學,1986年8月,《大西南文學筆會》編輯部和正安皮革工業公司聯合舉辦首屆「雪蘭文學筆會」,10月30日縣首屆青年歌手調賽匯演開幕,石鼓山地面衛星接收站破土動工。各種外來文化和傳入與各類文化機構的建立,使施甸文化達到了空前的繁榮,不僅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能和文化知識,還帶來數千年培育而成的華夏文明與禮儀,遂使施甸告別了蠻荒狀態,逐步邁向文明、進步的新時代。
8. 中緬戰爭是哪年
中緬戰爭是1762年—1769年。
這場戰爭以1762年冬緬甸入侵中國雲南普洱地區,清軍自衛反擊為開端,以1769年11月16日雙方簽訂停戰合約收場。歷時7年,清朝雖然取得了緬甸名義上的臣服,但是並未能獲得戰爭的真正勝利且損失慘重。
時隔18年後,即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四月,緬甸國王孟雲為應付周邊暹羅等國的壓力,主動改善對華關系,派出使節奉表納貢,此事才結束。
清緬臨時和約的正式文本沒有保留下來,而雙方向各自國君稟報的內容又有出入,雙方戰後交涉還因此拖延了二十年。
(8)施甸有多少緬甸媳婦擴展閱讀
中緬戰爭的影響:
造成中南半島上的重大政局變動:清緬戰爭爆發的時候,緬甸正和它歷史上的死敵暹羅交戰,剛滅了暹羅就遇上清朝軍隊進攻。國內空虛的緬甸被迫只留下九千兵力駐扎暹羅,全軍歸國抵禦清朝進攻。暹羅的鄭信由此得以擊敗國內其他割據勢力,擊退緬兵,重建暹羅。
清緬戰爭造成中南半島上發生了一大變局,緬甸被戰爭削弱,暹羅得以復國。緬甸戰後十年主動求貢,重新被納入東亞朝貢體系。
一些參加過清緬戰爭的將領,目睹了部分緬兵所持火器威力之大,有感自身的火器技術落後。返回後曾上書乾隆皇帝,提議向西方購置先進的槍支,僱傭西方軍事技術人員,仿製槍支,增強自身國力。
但乾隆皇帝受「騎射乃建州之本」祖訓的影響,認為發展火器將會導致本來入關後因腐化導致騎射和冷兵器作戰技藝鬆弛的八旗軍依賴火器,其該方面技藝進一步鬆弛,所以未予以重視。
十八世紀中緬戰爭,總體而言,沒有勝利者。自稱十全老人的乾隆帝在晚年也承認,「五十多年八樁戰事,就征緬這樁不算成功。」但此戰造成東南亞一大變局,暹羅因此而復國;緬甸也重新認識到中國的力量,由此建立了與中國綿延二百多年的睦鄰關系。這又是當事者所始料不及的。
雖然清緬戰爭以緬甸入侵中國為開端,但卻是一場雙方以爭奪地區利益與霸權為目的的戰爭,戰爭以中緬議和、緬甸名義上對中國稱臣為結局,兩個國家都沒能達到自己的期望,清朝在這場戰爭中損失了大量兵員,耗費大量白銀,最終也沒能征服緬甸。
而當時在東南亞稱霸一方的緬甸也因為這場戰爭元氣大傷,整個國家的路線發生了變化,對泰國的吞並戰爭也因為清國的巨大軍事壓力由接近完成最終化為泡影,而這也是清國對緬戰爭對東南亞產生的深遠影響之一。
9. 有沒有去雲南緬甸那邊找對象相親的網站
雲南沒有緬甸縣,只有施甸縣。ynsd.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