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得了中國多少領土
⑴ 緬甸領地是中國的幾分之幾
緬甸領地約是中國的14分之1
⑵ 緬甸與中國邊境線歷史
196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由周恩來代表與緬甸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緬甸聯邦政府邊界條約》劃定兩國邊界,其中包括正式放棄對果敢的主權,讓予緬甸。
1960年,中國政府與緬甸政府經過友好協商,簽訂邊界條約,結果如下:
1)、北段:尖高山以北、「麥克馬洪線」以西的領土。
中國政府承認中國與緬甸的邊界線是「麥克馬洪線」,把尖高山以北的原來屬於中國的領土,約7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全部劃給緬甸了,只是把這個地區本來就屬於中國的片馬、崗房、古浪三個地方收回,約153平方公里的地區。
2)、中段:南畹河和瑞麗江匯合處的勐卯三角地區。
中國政府考慮到緬甸的兩個邦聯系的公路經過這個地區,如果中國政府把這個地區收回,讓緬甸的這二個邦的交通中斷,考慮到中國與緬甸的友好關系,這個地區全部劃給緬甸。
這是很滑稽的理由。
本來,大清皇朝時,就是這片土地的地主,雖然,大清政府被我們罵成最腐敗賣國的政府,但是,他們沒有失去原則,被迫出租那是萬不得已,但是,每年還有1000盧比的地租好收,現在到好,領導們嘴一張,250平方公里的領土就這樣送出去了。
香港也是被迫出租的,但是,我們在1997年收回來了,現在,這個被迫出租的地區,通過條約的方式永遠給出去了,沒有一點補償,就連那1000盧比的租金也沒了。
我們的政府的領導們還非常貼心,很擔心他們國家的二個邦的交通中斷,所以,才把這塊領土送給緬甸的。
3)、南段:阿佤山區,所謂「1941年線」問題。
中國承認「1941年線」,中國政府撤軍,只收回了南段班洪、班老轄區內「1941年線」割出來以東的一塊地區,大約為189平方公里。
⑶ 緬甸面積有多少
緬甸是南亞的一個小國家,和中國一個
省差不多,國土面積676578平方千米
,緬甸在中南半島的西部,位於西藏高
原和馬來半島之間。
⑷ 緬甸那麼小,是如何侵佔明朝十多萬平方公里領土的
緬甸原是中國領土,三國時諸葛亮討伐孟獲就是發生在這里。
緬甸一直是中國藩屬國,原為大理國節制,明朝封為南詔國,明代皇帝逃亡緬甸,被吳三桂捉住,絞死在馬嵬坡(今落馬坡)。
緬甸是清朝中期被英國佔領,後脫離中國宗主國,英國也藉此發動了兩次鴉片戰爭。
緬甸北部有個自治州,叫撣邦自治州,有四個特區:果敢、佤邦、撣人、克欽,是中國領土。二戰結束後,作為同盟國的英國歸還國民政府,而蔣介石一心發動內戰,拒絕接受。英國交付聯合國,聯合國託管緬甸至今。
緬甸有聯合國授權,可以無限託管,不歸還中國也是合法的。只是當地民眾要求回歸中國,並武裝抗拒,造成了半個世紀的內戰。
⑸ 緬甸人口和國土面積是多少
緬甸人口5458萬(2020年4月)。國土面積約為67萬平方公里。
人口管理局負責全國人口普查工作,收集人口數據,對全國各地區人口進行預估。為了開展國內外人口相關工作,人口管理局還與聯合國人口基金(UNFPA)進行合作。
從2014年的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得知,2014年3月29日晚上,緬甸全國總人口為5148.6253萬人。6年不到的時間內,緬甸人口增長了300多萬人。
地形地貌
緬甸面積約67.85萬平方公里,海岸線長3200公里。地勢北高南低。北、西、東為山脈環繞。北部為高山區,西部有那加丘陵和若開山脈,東部為撣邦高原。
靠近中國邊境的開卡博峰海拔5881米,為全國最高峰。西部山地和東部高原間為伊洛瓦底江沖積平原,地勢低平。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緬甸
⑹ 中國與印度和緬甸的爭議領土有多少
中印邊界由於沒有正式勘界,沒有確切的長度,通常說是1700多公里(但這是傳統習慣線的大約長度)。 中印邊界現在實際是四段,即:東段(藏南段)、亞東錫金段、中段、西段(阿克賽欽、巴里加斯段)。除了亞東錫金段外,其它三段都有邊界爭議。爭議地區面積總共約12.5萬平方公里。除去我們控制的西段,印度共佔領我9.2萬平方公里領土,相當於六個北京、一個浙江省、兩個半台灣省,比英阿爭奪的馬島大10倍,比日俄爭執的「北方四島」大20倍,為我國總領土的一百零一分之一。
⑺ 近代共有幾個國家割佔了中國領土割佔了哪裡
①英國
中英《南京條約》割香港島給英國;中英《北京條約》割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
②俄國
中俄《愛琿條約》割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6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給俄國;中俄《北京條約》割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的4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給俄國;《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割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44萬平方公里的領土給俄國;《中俄改訂條約》及以後五個勘界議定書,割中國西部7萬多平方公里的領土給俄國;
③中日《馬關條約》割遼東半島、台灣、澎湖列島及附屬島嶼給日本。
其餘的都是租借地 租界 勢力范圍,只是事實佔領,名義上主權仍是中國,都不是法律割讓
⑻ 緬甸的國土面積
緬甸應該是676578平方千米。
(英語:The Republic of the Union of Myanmar),簡稱緬甸(Myanmar)。是東南亞的一個國家,也是東南亞國家聯盟的成員國。西南臨安達曼海,西北與印度和孟加拉國為鄰,東北靠中國,東南接泰國與寮國,首都為內比都。
緬甸1044年形成統一國家,先後經歷了蒲甘王朝、東吁王朝和貢榜王朝。
1824年至1885年間英國先後發動了三次英緬戰爭並佔領了緬甸,1886年英國將緬甸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 [1
1948年1月脫離英聯邦宣布獨立,成立緬甸聯邦。1974年1月改稱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88年9月,以國防部長蘇貌為首的軍人接管政權。1988年9月改名為「緬甸聯邦」。2008年5月,新憲法規定實行總統制。2011年2月,緬甸國會選出吳登盛為緬甸第一任總統。2016年3月,緬甸聯邦議會選出吳廷覺為半個多世紀以來緬甸首位民選非軍人總統 [2] ,2018年3月,吳廷覺辭職。 [3]
緬甸是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以農業為主,從事農業的人口超過60%,農產品有稻米、小麥、甘蔗等等。
2021年2月1日,緬甸總統溫敏、國務資政昂山素季及一些民盟高級官員被軍方扣押。當前,緬甸多座城市出現大范圍通信中斷 [4] 。緬甸軍方發表聲明說,根據憲法條款,實施為期一年的緊急狀態 [5] 。4月16日,緬甸聯邦議會代表委員會宣布成立民族團結政府,溫敏任總統 [37] 。
軍事政府
⑼ 緬甸面積和中國哪個省
在元代以前的中國歷任政權眼中,西南邊陲都是陌生的迷霧地區。
相比於從漢朝時就納入中央管理體系的交趾郡(越南北部),如今已是我國領土一部分的雲貴高原西南地區卻長久地保持著一定的相對獨立性。
漢武帝曾在雲貴川及緬甸北部設置了益州這一行政單位,為天下第一大州。但很顯然,以成都為州治的益州,實際控制范圍也就是四川盆地南部了。跨越那裡的崇山峻嶺,以蠻王孟獲為代表的氏族部落領袖才是那裡的實際統治者。
益州雖大,但實際優質價值的還是四川盆地
廣大南部山區只求安穩便好
以至於蜀漢以益州爭天下,實在國小民弱▼
圖片
所以為了維護中央政權在西南邊陲的影響,歷代王朝都對西南地區實行一種獨特的管理體制——羈縻統治。這種政策在明代三宣六慰制度建立之後達到了高峰,其范圍囊括了整個緬甸、寮國北部和泰國北部地區。
從緬中行省到三宣六慰
中南半島現屬於緬甸的土地上,在歷史上長期是分散的城邦結構。直到公元11世紀,由緬族建立的蒲甘王國開始崛起。
蒲甘王國是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公元1057年以求取三藏經為名,蒲甘國王阿奴律陀攻取了孟族人的國家直通,這場戰爭也因此被稱為宗教戰爭。
蒲甘古都位於緬甸中部
周邊還有其他古都如阿瓦和曼德勒
這一沿伊洛瓦底江區域是緬甸的核心區▼
圖片
佔領直通之後,蒲甘王朝開始四面出擊,西越若開山脈將勢力范圍擴展到今天緬印邊境的地區,北方越過八莫把戰火燃到了大理城下,南將緬甸今天最南方的省份德林達依收入囊中,向東征服了湄南河西岸的泰人區域。
蒲甘王國的根據地在緬甸中部
其向外四面擴張奠定了緬甸國家的主要地理板塊▼
圖片
在恢弘的征服戰爭過程中,緬人也將上座部佛教傳到了每一處臣服他們的土地中。新生的蒲甘王朝似乎勢不可擋,其影響力甚至跨越大海,介入了斯里蘭卡政權和南印度邦國之間的戰爭。
雖然緬甸屬東南亞國家
但位於東南亞和南亞之間的過渡地帶
相比被山脈和叢林阻礙
⑽ 緬甸在歷史上以前是中國的領土嗎
不是,緬甸與中國歷史上只有過附庸關系。
1、蒲甘王朝時期
1271年,蒙古人忽必烈在中國北方建立元朝。元朝建立後,忽必烈多次遣使到蒲甘國招降,蒲甘國王不理會。1277年,元兵進攻八莫,因氣候炎熱退兵,而後元兵又多次進攻蒲甘國。
1279年,元滅南宋,國力大增。1287年,元兵自雲南地區進攻蒲甘國,蒲甘城破,蒲甘國成為元朝的藩屬,那羅梯訶波帝失去王位,他之後的蒲甘國王都是元朝傀儡。
元朝敗蒲甘國後,其領土就開始分裂。撣族乘機發展勢力,1368年於緬甸東部阿瓦(英文:Ara)建立阿瓦王國。而孟族也在緬甸南部發展勢力,建都於馬達班(Martaban),1369年遷都勃固,建立勃固王國。
二王國建立後南北交戰,緬甸境內四分五裂,各王邦部落或臣服於元明兩朝,或俯首於暹羅,延綿250餘年,直到16世紀30年代中國明朝萬曆年間。
2、東吁王朝時期
東吁同中國明朝關系密切。1635年遷都阿瓦後,又稱阿瓦。明朝於1424年(永樂二十二年)在底兀剌(即東吁)設宣慰使司。
1425年(洪熙元年)和1430年(宣德五年)東吁曾兩次遣使來中國訪問。1582( 萬曆十年)~1583年莽應里曾進犯雲南,被擊退。
1659年(清順治十六年),南明永曆帝逃亡到緬甸,緬甸無力抵禦吳三桂的進攻,只得引渡永曆帝以換取清軍的撤兵。
3、貢榜王朝時期
貢榜王朝為緬甸最後的王朝,雍籍牙創立,因此也稱為雍笈牙王朝。貢榜王朝不但統一全緬甸,也對外四處用兵擴張疆土。
18世紀末(中國清朝乾隆皇帝統治後期),清朝和緬甸兩國圍繞邊界地區的領土和資源控制權發生的一場戰爭(清緬戰爭)。這場戰爭最後以雙方簽訂合約收場。
(10)緬甸得了中國多少領土擴展閱讀:
清緬戰爭:
18世紀末清朝和緬甸貢榜王朝兩國圍繞邊境地區的領土和資源控制權爆發了一場戰爭。
這場戰爭以1762年冬緬甸入侵中國雲南普洱地區,清軍自衛反擊為開端,以1769年11月16日雙方簽訂停戰合約收場。
歷時7年,清朝雖然取得了緬甸名義上的臣服,但是並未能獲得戰爭的真正勝利。清朝緬甸雙方都損失慘重,在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中,對緬戰爭也是其中唯一存在較多爭議的一件。乾隆帝晚年時曾說過,「五十多年八樁戰事,就征緬這樁不算成功。」
一些參加過清緬戰爭的將領,目睹了部分緬兵所持火器威力之大,有感自身的火器技術落後。返回後曾上書乾隆帝,提議向西方購置先進的槍支,僱傭西方軍事技術人員,仿製槍支,增強自身國力。
但乾隆皇帝受「騎射乃建州之本」祖訓的影響,認為發展火器將會導致本來入關後因腐化導致騎射和冷兵器作戰技藝鬆弛的八旗軍依賴火器,其該方面技藝進一步鬆弛,所以未予以重視。
這場戰爭造成中南半島上的重大政局變動。清緬戰爭爆發時候,緬甸正和它歷史上的死敵暹羅交戰,剛滅了暹羅就遇上大清軍隊進攻。
國內空虛的緬甸被迫只留下九千兵力駐扎暹羅,全軍歸國抵禦清軍進攻。暹羅的鄭信由此得以擊敗國內其他割據勢力,擊退緬兵,重建暹羅。清緬戰爭造成中南半島上發生一大變局,緬甸被戰爭削弱,暹羅得以復國。
緬甸戰後十年主動求貢,重新被納入東亞朝貢體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緬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