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第三特區克欽邦是什麼民族
『壹』 緬甸克欽邦它們學的語言是緬甸語嗎
是的
請採納,謝謝
『貳』 緬甸克欽幫與克欽獨立軍有和區別是同-個嗎(不懂勿答)
克欽邦是緬甸克欽族所在邦面積佔全國百分之十三的領土面積,克欽獨立軍是克欽族武裝,政治願景是高度自治,進而可能獨立建國,後分裂成三支隊伍,其中一個還是叫獨立軍,現已顯敗勢,固定地盤只有幾千平方公里了,失敗已成定局,如今與三家未被承認的武裝組成聯軍打游擊騷擾老緬,希望促進與老緬談判,緬甸軍方並不理會,看來沒戲了。
『叄』 緬甸撣邦四個特區的詳細資料
果敢第一特區,地處緬北薩爾溫江東岸,面積約5200平方方公里,與我國雲南省臨滄地區的鎮康縣、滄源縣、耿馬縣以及保山地區的龍陵縣接壤,中緬國界線長達250公里。果敢被金三角人稱為是中緬邊境的「小澳門」。在果敢街上,賭博場所隨處可見。果敢的大街小巷經常是彩樂陣陣,鞭炮噼啪,一家接一家的賭場開張。在這里開賭 場,基本都得有本地政要支持,開一家賭場其實就如中國內地搞商貿城一樣,然後再把賭場各種賭桌、賭廳分拆出租給小商人來經營。
佤邦,即緬甸撣邦第二特區,在世界地圖上並沒有標出來,但在這個地球上,它確實奇特地存在著。它處於世人所稱的「金三角」腹地,是毗鄰中國、泰國和寮國的一個自治特區,由南北兩塊地盤組成。它是緬甸乃至東南亞最大的民族地方武裝佤邦聯合軍的控制區,是如今 「金三角」地區最大的罌粟、鴉片、冰毒和海洛因的產銷地。據有關資料顯示,僅海洛因的年產量就在130噸左右,那裡生產並流向全世界的毒品占整個「金三角」地區毒品總量的60%。這一毒源對當地和周邊國家及世界的危害甚巨,令世人震痛。
克欽邦第三特區即原緬共101軍區,是緬共中最晚組建的一個軍區,成員基本上的克欽族。這個軍區實際上只相當於一個旅級單位。下轄3個營和一個教導大隊,有正規兵力600人,總部設在中國騰沖境外的板瓦。司令丁英與副司令澤龍,原來均是克欽獨立軍的連長。1969年先後率部投奔緬共。丁英等權衡再三,看到緬共大勢已去,正式向外宣布與緬共決裂。成立了「克欽新民主獨立軍」,任司令兼地方最高行政長官,澤龍副之。 克欽族的武裝轄地,目前是原緬共四個特區中最為富裕的。緬甸這個貧窮國度最為珍貴的兩項寶藏就是「玉石」和「柚木」,而這兩項寶藏基本上全部集中在了景頗人武裝的轄地。碧綠的翡翠寶玉和金紅的百年柚木,自古以來在中國都屬於珍貴之物,於是在對中國頗為友好的原緬共「克欽族」特區特首的鼓勵和支持下,大批生性冒險敢作敢為的福建客商都蜂擁到了緬甸開礦和伐木。
緬甸撣邦第四特區即原緬共「八一五」軍區。是一個極為袖珍的「割據之地」。不僅人口在幾支地方民族武裝中最少,地理面積也是相對最小。於1989年4月19日宣告脫離緬共領導,率部成立了「緬甸撣邦東部民族民主同盟軍軍政委員會」,下設「軍事委員會」和「地方行政管理委員會」。「八一五」軍區司令林明賢任「主席」和同盟軍「司令」。原「八一五」的683、768旅被改編為369、911師,兵力3000餘人。至1996年底,「第四特區」控制區總面積為4952平方公里, 有9個行政區,500個自然村,16127戶,轄區內人口74022人。「第四特區」在數支割據武裝中,地盤如彈丸。又處於「夾縫」之中。
『肆』 果敢克欽於中國的什麼族有關系
克欽族是羌 族 南 逃 的一支後裔,和泰國的泰族一樣,原本生活在中國西南,由於H 人南 下而逃出中國。至今克欽族和泰族還有紀念乘舟躲避中原軍隊的「龍船節」。不過這是歷史上的克欽族。現在果敢的克欽族可不是這樣,通過兩次漢H,現在的克欽族早不是以前的克欽族了。
第一次漢H是明末清初永曆帝朱由榔帶去緬甸的南明余部,他們不願意降 清,就在緬甸果敢地區定居下來,和當地克欽族通婚混血,代表人物羅星漢。
第二次是G M D逃到緬甸的余部,他們也和當地人通婚,代表人物張蘇泉
所以搞得現在果敢克欽族基本用漢子(繁體)漢語。
果敢和平紀念碑:
以克欽族為代表的果敢地區對緬甸無論是政治上還是文化上根本沒有認同感。
而且果敢很少用緬甸的緬元,而主要用人民幣(博 彩業)
手機號也不用緬甸的,而是用雲南的。
好多和諧啊……
『伍』 緬甸克欽邦是不是就是佤邦
不是,佤邦以佤族為主,克欽邦以克欽族為主,兩個不是同個概念。
『陸』 克欽邦的民族宗教
克欽邦人口以克欽族為主體民族,約36萬,邦內還雜居有撣、傈僳、漢族、阿依、臘西、央宛、瑪魯、格堵、格蘭、摩些等少數民族,還有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的僑民。克欽族主要信仰是佛教和基督教。
中國少數民族景頗族和克欽族是同一民族。男人喜穿黑色對襟上衣,下穿圍布或短褲並配刀於身上。婦女一般穿黑色短衫和花圍裙。
『柒』 克欽族的簡介
緬甸的克欽族與中國的景頗族是同一民族,同族不同稱。中國境內的景頗族有12萬餘人,據20世紀70年代的統計,在緬甸的克欽族總數約56萬人。緬甸的克欽族主要要居住在克欽邦山區,瑞麗江流域、撣邦山區以及景棟地區,在印度阿薩姆邦那加西部山區也有少量克欽族居住。
克欽族屬蒙古人種東南亞分支,人體特徵與中國漢族相近,是一支與占緬人有著淵源關系的緬族親屬民族。「克欽」是他稱,自稱為「景頗」(意為「人」)或「班陽」。據考,緬甸的克欽族為外來遷徙民族。至今克欽族中仍有其祖先居住在「木轉省臘崩」(平坦的山頂)的傳說。相傳,克欽人的祖先大約在7世紀時開始由青藏高原東部沿橫斷山脈南遷。8世紀時已定居於高黎貢山一帶了。11世紀,他們沿恩梅開江,邁立開江逐漸遷入今緬甸境內。
克欽族進入緬甸境內之後,又分兩路向南遷移。一路從孫布拉蚌沿著南部山地遷移,爾後又向西南方向遷移,另一路則沿著三角地帶的山脈,從恩梅開江沿岸南下並逐漸定居下來。15世紀克欽族再次南遷,開始與緬族、撣族接觸,文化受到影響。
克欽族有4大支系:景頗、浪峨、載瓦、勒期。克欽族有自己的語言,克欽語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景頗語支。克欽語是緬語的親屬語言,語法與緬語一致度較高,基本詞彙中有50%與緬語一致。克欽語與古漢語在語法和詞彙方面也有明顯關系。克欽族中操景頗語者人數最多,操浪峨語者次之。景頗語是克欽族的通用語,有6種方言:普通景頗語、喀古景頗語、高伊景頗語、戶拱景頗語、督茵景頗語和騰乃景頗語。普通景頗語是克欽邦普遍使用的語言,也是學校的教學用語。
克欽文字為19世紀末美國浸禮教會傳教士首先創制,後幾經完善,現已固定成型。克欽族的傳統社會形式為村社制,其基層政權實質上仍為頭人、山官、土司所掌握。
克欽族是一個以農耕為主的民族。主要行業有農業、畜牧業、礦產和林產品開采業以及家庭手工業。克欽族的農業分為平原種植、雨季山坡早地種植和梯田種植3種,平原和梯田種植比較固定。主要作物為水稻、玉米、豆類、麥子、甘蔗等,雨季山坡旱地種植較為粗放,多以刀耕火種、輪歇丟荒的方式進行。主要作物為早稻、玉米以及套種的瓜果蔬菜。克欽族人飼養牛、豬、雞等動物。飼養的目的不是為了生計,而是為了婚喪嫁娶和敬神的需要。
克欽族人大多相信鬼神和萬物有靈,上層知識分子多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克欽人心地善良、性格強悍、豪爽倔強,有助人為樂的美德。
『捌』 緬甸克欽族是怎樣發源的
克欽族跨居緬、中、印三國,在中國叫景頗族,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景頗語支。景頗族發源於青藏高原東部,唐代的「裸形」、「尋傳」部落即其先民,公元960年,沿金沙江、怒江和恩梅開江南遷,到17世紀逐漸定居在今緬甸北部和雲南德宏地區。緬甸的克欽族有45萬人,分布在克欽邦。克欽族信奉神靈,所以會定期進行祭祀。在英國長期的殖民統治下,受英國軍隊影響,克欽族人會演奏蘇格蘭傳統風笛,會隨之而舞蹈,因此,在今天的克欽族節日活動中會有風笛的出現。
『玖』 緬甸撣邦第三特區的介紹
緬甸撣邦第三特區實為克欽邦第一特區,即原緬共人民軍101軍區是緬共中最晚組建的一個軍區,成員基本上的克欽族。國人有時會誤稱為緬甸撣邦第三特區或緬甸克欽邦第三特區,其實這是國人看到有撣邦第一特區(果敢是俗稱)、撣邦第二特區(佤邦)、撣邦第四特區後的誤解,正確名稱應該是克欽邦第一特區,首府板瓦。撣邦另有第三特區,俗稱「山地特區」,多為撣族,不在中緬邊界;撣邦還有第五、第六、第七特區。克欽邦共有第一、第二等個特區,無第三特區。
『拾』 克欽邦是不是果敢是不是明朝軍隊的後裔
這兩者不能等同。
克欽邦,是緬甸聯邦東北部的克欽族自治邦。首府在密支那。而果敢,全名緬甸撣邦第一特區,果敢位於緬甸東北部毗鄰中國雲南省,以果敢族為主體的自治區。首府老街市。
果敢曾為中國西南邊境少數民族的地域,明朝末年漢族人大量湧入雲南省。18世紀,一支漢人移民後裔受封為世襲果敢土司。19世紀末,果敢並入英屬印度,成為緬甸境內以華人為主體的土司縣。1959年緬甸廢除土司制度之後,當地直到1989年停戰才趨於穩定,成為今日的撣邦第一特區。
以下是果敢和緬甸克欽邦的相對位置圖(紅色為克欽邦,箭頭所指為果敢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