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葯在緬甸叫什麼
① 薯蕷與山葯的區別
山葯日常中經常見到,產地很多,它的質地雖然也比較的堅硬,但是沒有那麼密,雖然也能入葯,但是更多是作為一種食物來食用,並且切開之後,一段時間後切口處就變黃了。淮山主要產自於江蘇安徽附近,產地很固定,質地要更密一些,它主要是作為一種葯材,營養價值比較高,切開後切口不會輕易變黃。
山葯是什麼,山葯與淮山的區別
一、山葯是什麼
山葯屬於薯蕷科的一種植物,它還叫做山蕷、麻山葯、土薯、山薯蕷、白山葯、毛山葯、光山葯等,既可以做食材,也能用來入葯。它的形狀為圓柱形,比較的直,略微有些彎曲,長度大約15-30厘米左右,表面有縱向的溝痕,裡面呈現乳白色。山葯原產自亞洲,我國的栽培歷史悠久,現在主要分布在山西、山東、河南、陝西等地,喜歡生長在溫暖向陽的地方,栽培的土質需保持肥沃、排水好,害怕寒冷,耐不住霜凍。
山葯
二、山葯與淮山的區別
山葯日常中經常見到,它的產地很多,不同地區產出來的都可以叫做山葯。它的質地雖然也比較的堅硬,但是沒有那麼密,輕易能折斷。山葯雖然也能入葯,但是更多是作為一種食物來食用。將山葯切開之後,一段時間後就能看到切口處變黃了。
山葯
淮山主要產自於江蘇安徽附近,只有產自這個地區的才能叫做淮山。它的質地要更密一些,含有較多水分。它主要是作為一種葯材,營養價值比較高。將淮山切開後,能維持長時間的乳白色,不會輕易變黃。
淮山
② 山葯的別名是什麼,
山葯又叫薯芋、薯葯、延章、玉延等。我國食用山葯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就被譽為補虛佳品,備受稱贊。據現代葯學分析,山葯含有豐富的澱粉、蛋白素以及膽鹼、粘液質等成分。
③ 山葯還叫什麼
山葯也叫淮山,一般以產於河南新鄉地區者為佳(古稱懷慶府,即現河南焦作地區),稱為懷山葯。
④ 山葯吃起來有的緬有的不緬有什麼區別
有的緬有的不緬的原因是因為澱粉含量多少的關系,這和生長環境有關系,效果以淮山葯比較好
⑤ 山葯的別名是什麼
常用別名:淮山葯、薯蕷、薯葯。性味歸經:性平,味甘。歸脾、肺、腎經。營養成分:山葯含有多種氨基酸和糖蛋白、黏液質、胡蘿卜素、維生素B,、維生素巳2、維生素B3、膽鹼、澱粉酶、多酚氧化酶、維生素C等。
食療功效:山葯具有補脾養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的功效,腰椎骨質增生的患者尤為適宜食用。適用量:每日以100克左右為宜。小網路:山葯為多年生草本植物,莖蔓生,常帶紫色,塊根圓柱形,葉對生。
⑥ 緬甸大樹山葯多少錢一斤
緬甸大樹山葯50塊錢一斤,也有貴一些的,也有便宜一些的。
⑦ 圖片上的是什麼植物有點像木耳菜,可是桿子是紅色的,而且葉子不一樣,只是有點像。
紅梗落葵,其實就是木耳菜,蔓性草本,有紫莖、綠莖不同品種。
觀賞落葵一般為紫紅色莖葉, 淡紅色花朵和紫黑色果實、頗為可愛,適用於庭院、窗檯陽台和小型籬柵裝飾美化。
⑧ 山葯的英文名叫什麼,及食用方式
山葯的英文名叫Chinese yam,食用方式:塊莖可供蔬食。
山葯分布於朝鮮、日本和中國;在中國分布於河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貴州、雲南北部、四川、甘肅東部和陝西南部等地。生長於山坡、山谷林下,溪邊、路旁的灌叢中或雜草中。
塊莖為常用中葯「懷山葯」,塊莖富含澱粉,可供蔬食;入葯能清熱解毒、補脾胃虧損,治氣虛衰弱、消化不良、遺精、遺尿及無名腫毒等。
(8)山葯在緬甸叫什麼擴展閱讀
形態特徵:纏繞草質藤本。塊莖長圓柱形,垂直生長,長可達1米多,斷面干時白色。莖通常帶紫紅色,右旋,無毛。單葉,在莖下部的互生,中部以上的對生,很少3葉輪生。
葉片變異大,卵狀三角形至寬卵形或戟形,長3-9(-16)厘米,寬2-7(-14)厘米,頂端漸尖,基部深心形、寬心形或近截形,邊緣常3淺裂至3深裂,中裂片卵狀橢圓形至披針形,側裂片耳狀,圓形、近方形至長圓形;幼苗時一般葉片為寬卵形或卵圓形,基部深心形。葉腋內常有珠芽。雌雄異株。
⑨ 山葯是什麼
山葯又稱薯蕷、土薯、山薯蕷、懷山葯、淮山、白山葯,是《中華本草》收載的草葯,葯用來源為薯蕷科植物山葯乾燥根莖。 山葯具有滋養強壯,助消化,斂虛汗,止瀉之功效,主治脾虛腹瀉、肺虛咳嗽、糖尿病消渴、小便短頻、遺精、婦女帶下及消化不良的慢性腸炎。山葯最適宜與靈芝搭配服用,具有防治糖尿病的作用,山葯在食品業和加工業上大有發展前途。
葯品名稱
山葯
不良反應
一次吃得太多、容易脹悶、個別人有過敏反應
別名
懷山葯、山蕷、麻山葯、薯蕷。
劑型
片劑,常燉湯食用
是否處方葯
非處方葯
更多
葯源相關
史載
山葯原名薯蕷,唐代宗名李預,因避諱改為薯葯;北宋時因避宋英宗趙曙諱而更名山葯。河南懷慶府(今博愛,武陟,溫縣)所產最佳,謂之「懷山葯」。「懷山葯」曾在1914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展出,遂蜚聲中外,歷年來向英、美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本草綱目》說它有補中益氣,強筋健脾等滋補功效。
產地
山葯,作為葯食兩用的中葯材,受區域氣候特徵、地質特點、生長習性等因素的影響,具有不同的產地特徵。山葯主產地河南博愛、武陟、溫縣等地,山西、陝西、山東、河北、浙江、湖南、四川、雲南、貴州、廣西等地也有栽培。以廣西、河北、河南等地為主的幾大產地構成了國內主要山葯栽培區。
別名
薯蕷、土薯、山薯蕷、懷山葯、淮山、白山葯、水山葯、毛山葯、光山葯
來源
本品為薯蕷科植物薯蕷Dioscorea opposita Thunb. 的乾燥根莖。冬季莖葉枯萎後採挖,切去根頭,洗凈,除去外皮及須根,用硫黃熏後,乾燥;也有選擇肥大順直的乾燥山葯,置清水中,浸至無干心,悶透,用硫黃熏後,切齊兩端,用木板搓成圓柱狀,曬干,打光,習稱「光山葯」。
註:同屬植物野山葯Dioscorea japonica Thunb.野生於我國各地。其根亦作山葯入葯,功效類同。
製法
山葯:除去雜質,分開大小個,泡潤至透,切厚片,放於焙籠中烘乾(明代李中立著《本草原始》雲:「凡葯曬干者極多,古人何必獨加干字於山葯之上)。
麩炒山葯:取凈山葯片,照麩炒法(附錄Ⅱ D)炒至黃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