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和緬甸什麼時候進入中國的
A. 越南寮國柬埔寨緬甸原來是中國的領土嗎
寮國、柬埔寨和越南在不同歷史朝代名稱「象郡、交趾、安南、越南等」,歷史上,越南中北部長期為中國領土,968年正式脫離中國獨立建國,之後越南歷經多個封建王朝並不斷向南擴張,但歷朝歷代均為中國的藩屬國。19世紀中葉後逐漸淪為法國殖民地。1937年,越南實際獨立。
中國領土階段
前214年,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派大軍越過嶺南佔領今日越南北部和廣西、廣東、福建,征服當地的百越諸部族,秦朝在這一帶大量移民,設立了三個郡,其中越南北部歸屬於象郡管理。
前111年,漢武帝滅南越國,並在越南北部地方設立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實施直接的行政管理。在之後的一千多年時間里,交趾地區雖然屢有反抗,但是大體上一直受到中國古代政權各朝代(漢朝、東吳、晉朝、南朝、隋朝、唐朝、南漢和明)的直接管轄。
現在越南地圖,首都河內位置就是漢武帝時期在越南北部地方設立的交趾郡。
史記記載
《史記·五帝本紀》(摘錄)
帝顓頊高陽者,黃帝之孫而昌意之子也。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養材以任地,載時以象天,依鬼神以制義,治氣以教化,絜誠以祭祀。北至於幽陵,南至於交阯,西至於流沙,東至於蟠木。動靜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屬。
史記記載,黃帝之孫高陽時期【約公元前26世紀】,華夏民族就已經開發交阯,即現在的越南中北部。
註:顓頊(前2514~前2437,音專需zhuān
xū)中國歷史中的一位傳說人物,為五帝之一,系黃帝之孫,姬姓。相傳是黃帝子昌意的後裔(《山海經》、《國語·楚語》有此說),居帝丘(河南濮陽縣),號高陽氏。
B. 歷史上,東南亞各國,什麼緬甸、越南、泰國等,還有東亞的朝鮮、韓國等是不是都是中國的。
泰國古稱暹羅,應該說自古以來都是獨立的王國,只是在唐時就對大唐稱臣,理論上屬於唐的屬國,然後實際上不是。
緬甸也類似,古時實際上也不屬於我國領土。
越南則不同,漢時就有交趾郡,屬於我國固有領土。
五代十國期間南詔之亂時,交趾趁勢獨立。後來接受中國宋朝太祖冊封為交趾郡王,中國古代皇帝正式承認越南是自治的藩屬國而不再是直接管理的中國本土。
至於韓國、朝鮮,早在西漢初期,漢武帝滅衛滿朝鮮,將其國土分為四郡,分別為:樂浪郡、玄菟郡、真番郡、臨屯郡,合稱為「漢四郡」。到唐朝時,幾次征討高麗,說不上誰贏誰輸。之後,高麗作為我國的屬國幾乎直到清朝末年(當然後來基本上是名義上的)。
俄羅斯的話。。。那些領土很多是爭議,尼布楚之後,確定了一部分,清末又割讓一部分,後來又割讓一部分。。。其實說白了,領土這種東西取決於實力,拳頭大領土就是你的,歷史上的歸屬做不得准。。
C. 中國歷史有沒有將印度,越南,緬甸等東亞國征服過
印度的情況跟另外兩個不同。。。。因為今天的印度跟古印度,不是一回事。。。
印度在清朝以前,不是統一的國家,而是一個地區。。先後存在過一大堆國家,比如《西遊記》里的烏雞國,寶象國什麼的。。。。也先後被很多國家佔領過大片領土,比如波斯,吐蕃都曾經佔領過大半個印度地區。。但印度從來都沒有成為統一的國家。。
一直到清朝的時候,有一個叫莫卧兒帝國(或稱蒙兀兒國)。。。滅了這里的所有國家。。統一了印度。。。但莫卧兒帝國連屁股都還沒坐熱乎。。以英國,法國,葡萄牙為首的歐洲殖民國家(類似八國聯軍)便殺到了這里。。。滅掉了莫卧兒帝國。
又過了幾年,英國又趕跑了法國人和葡萄牙人。。。印度便成了英國的殖民地。。。一直到1947年,印度獨立,才變成了一個國家。
越南分別在隋朝,唐朝和明朝,這三個朝代的一段時期內曾屬於中國領土。。但在大多數時間,是以附屬國的狀態存在。。。緬甸跟越南情況類似。
D. 中國歷史有沒有將印度、越南、緬甸等東亞國征服過
這跟中國人對於「征服」二字的理解與西方人不同有關。
中國人尚孫子兵法,講究「不戰而屈人之兵」,「決勝於廟堂之上」,他們理解的大國就是萬國來使朝貢的「天朝上國」,戰略意義上的征服更多,至於真正的利益得到的有時比給予的更多。而西方他們講究的是利益上的征服,征服了不但要對方的臣服,更多的是剝奪了多少的利益。
印度與中國之間隔著一座喜馬拉雅山,還沙漠,出兵長途拔涉,得到的比花費得更多,所以在中國歷史上,更多隻是作為友好臨國,互通往來而已。
而越南、緬甸而在古時,一直是中國的屬國,年年向中國納貢,屬中國稱臣,中國有事需要兵力時,他們出兵而已。
至於西藏,唐時稱吐蕃,唐太宗將文成公主嫁於松贊干布,向吐蕃傳播先進技術,雖沒有稱臣,但是跟我們的屬國沒有什麼區別,宋時雖說國富民強,但是重文抑武,軍事實力不強,再加上周邊有遼、金、蒙古虎視睽睽,無力西顧,沒有辦法了。
最主要的是,還跟我們的國民性格有關。。。農耕民族相對於海上民族不夠開拓進取,相對馬上民族不夠驃悍,趨於平和保守。
E. 二戰勝利美國建議把越南,寮國,緬甸劃給中國
別YY了,二戰時期,美國提出的一條基本原則就是不搞新的領土變化,盡量維持戰前格局
緬甸是英國人的地盤,中緬甸和下緬甸都是英國人自己奪回來的;寮國和柬埔寨是法國的地盤
美國犯得上為了中國得罪這兩個盟友嗎?
看看當時受降的對象就清楚了,那幾塊地方的日軍都是向法國和英國投降的
唯一例外是越南北方,因為45年時候,越南北方被日本人劃到中國派遣軍管轄,所以向中國投降
F. 中國古代為沒有把緬甸、越南、朝鮮、等地納入中國版圖
有啊,南詔,安南,樂浪。只不過都丟了。然後一個個都「恭順」的很,皇帝的面子有了就不去征伐。朝鮮說要給中國養馬,明朝就把濟州島送出去了。
G. 緬甸寮國柬埔寨越南等曾經是中國領土嗎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英語:Socialist Republic of Vietnam,越南語:Cộng hòa Xã hội Chủ nghĩa Việt Nam),簡稱越南(Vietnam),是亞洲的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位於東南亞的中南半島東部,北與中國廣西、雲南接壤,西與寮國、柬埔寨交界,國土狹長,面積約33萬平方公里,緊鄰南海,海岸線長3260多公里,是以京族為主體的多民族國家。
歷史上,越南中北部長期為中國領土,968年正式脫離中國獨立建國,之後越南歷經多個封建王朝並不斷向南擴張,但歷朝歷代均為中國的藩屬國。19世紀中葉後逐漸淪為法國殖民地。1945年八月革命以後,胡志明宣布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國,1976年改名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1986年開始施行革新開放,2001年越共九大確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越南共產黨是該國唯一合法的執政黨。越南也是東南亞國家聯盟成員之一。
2016年3月31日,在越南首都河內,新當選的國會主席阮氏金銀在會議現場宣誓就職。越南第十三屆國會第十一次會議31日上午在首都河內舉行全體會議,選舉阮氏金銀為國會主席和國家選舉委員會主席。阮氏金銀是越南第一位女性國會主席,也是第一位躋身越南黨和國家最高領導層的女性。[1]
H. 緬甸在歷史上以前是中國的領土嗎
不是,緬甸與中國歷史上只有過附庸關系。
1、蒲甘王朝時期
1271年,蒙古人忽必烈在中國北方建立元朝。元朝建立後,忽必烈多次遣使到蒲甘國招降,蒲甘國王不理會。1277年,元兵進攻八莫,因氣候炎熱退兵,而後元兵又多次進攻蒲甘國。
1279年,元滅南宋,國力大增。1287年,元兵自雲南地區進攻蒲甘國,蒲甘城破,蒲甘國成為元朝的藩屬,那羅梯訶波帝失去王位,他之後的蒲甘國王都是元朝傀儡。
元朝敗蒲甘國後,其領土就開始分裂。撣族乘機發展勢力,1368年於緬甸東部阿瓦(英文:Ara)建立阿瓦王國。而孟族也在緬甸南部發展勢力,建都於馬達班(Martaban),1369年遷都勃固,建立勃固王國。
二王國建立後南北交戰,緬甸境內四分五裂,各王邦部落或臣服於元明兩朝,或俯首於暹羅,延綿250餘年,直到16世紀30年代中國明朝萬曆年間。
2、東吁王朝時期
東吁同中國明朝關系密切。1635年遷都阿瓦後,又稱阿瓦。明朝於1424年(永樂二十二年)在底兀剌(即東吁)設宣慰使司。
1425年(洪熙元年)和1430年(宣德五年)東吁曾兩次遣使來中國訪問。1582( 萬曆十年)~1583年莽應里曾進犯雲南,被擊退。
1659年(清順治十六年),南明永曆帝逃亡到緬甸,緬甸無力抵禦吳三桂的進攻,只得引渡永曆帝以換取清軍的撤兵。
3、貢榜王朝時期
貢榜王朝為緬甸最後的王朝,雍籍牙創立,因此也稱為雍笈牙王朝。貢榜王朝不但統一全緬甸,也對外四處用兵擴張疆土。
18世紀末(中國清朝乾隆皇帝統治後期),清朝和緬甸兩國圍繞邊界地區的領土和資源控制權發生的一場戰爭(清緬戰爭)。這場戰爭最後以雙方簽訂合約收場。
(8)越南和緬甸什麼時候進入中國的擴展閱讀:
清緬戰爭:
18世紀末清朝和緬甸貢榜王朝兩國圍繞邊境地區的領土和資源控制權爆發了一場戰爭。
這場戰爭以1762年冬緬甸入侵中國雲南普洱地區,清軍自衛反擊為開端,以1769年11月16日雙方簽訂停戰合約收場。
歷時7年,清朝雖然取得了緬甸名義上的臣服,但是並未能獲得戰爭的真正勝利。清朝緬甸雙方都損失慘重,在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中,對緬戰爭也是其中唯一存在較多爭議的一件。乾隆帝晚年時曾說過,「五十多年八樁戰事,就征緬這樁不算成功。」
一些參加過清緬戰爭的將領,目睹了部分緬兵所持火器威力之大,有感自身的火器技術落後。返回後曾上書乾隆帝,提議向西方購置先進的槍支,僱傭西方軍事技術人員,仿製槍支,增強自身國力。
但乾隆皇帝受「騎射乃建州之本」祖訓的影響,認為發展火器將會導致本來入關後因腐化導致騎射和冷兵器作戰技藝鬆弛的八旗軍依賴火器,其該方面技藝進一步鬆弛,所以未予以重視。
這場戰爭造成中南半島上的重大政局變動。清緬戰爭爆發時候,緬甸正和它歷史上的死敵暹羅交戰,剛滅了暹羅就遇上大清軍隊進攻。
國內空虛的緬甸被迫只留下九千兵力駐扎暹羅,全軍歸國抵禦清軍進攻。暹羅的鄭信由此得以擊敗國內其他割據勢力,擊退緬兵,重建暹羅。清緬戰爭造成中南半島上發生一大變局,緬甸被戰爭削弱,暹羅得以復國。
緬甸戰後十年主動求貢,重新被納入東亞朝貢體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緬甸
I. 越南寮國柬埔寨緬甸與中國歷史
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J. 泰國,越南,緬甸,朝鮮,韓國和中國有什麼關系(歷史文化,土地,軍事,民族)
中國與越南山川相連,唇齒相依,自古以來關系密切。兩國經歷過同志加兄弟的美好時光,也經歷過反目成仇的歲月,如今,中越關系雖早已走上正常化,但爭端和摩擦不斷,兄弟之情難再,網上關於越南的信息不少,但缺乏系統性,不才特地搜集資料,編輯成文<中越百年恩仇錄>,向大家再現中越百年的恩怨情仇。
越南古稱交趾、交州、安南,中國宋以前歷代王朝均設郡府管轄。五代後晉時,歸南漢政權管轄的交州發生變亂,愛州(今越南清化)牙將吳權出兵討平,公元 938年,吳權在海門鎮設伏邀擊,打敗南漢靜海軍節度使劉弘操,自立為王,這是安南獨立的濫觴。元末戰亂時,安南趁機從中國版圖脫幅,一度發兵攻入思明路永平寨,超越元代定界銅柱二百餘里,霸佔丘溫、如嶅、慶遠、淵、脫等五縣。洪武年間,明太祖朱元璋曾曉諭安南陳朝國王陳日焜,令將五縣之地返還思明土司,但陳朝此時由國相黎季犛掌權,他脅迫國王陳日焜,稱兵拒命。朱元璋以戰爭方息,重在安撫,不願再起干戈,於是置之不理,安南從此處於半獨立狀態。1407 年中國明朝出兵滅胡。在越南廣置府縣。越南又歸入中國統治。越南18世紀前,越南官方文字採用漢字及越南根據漢字創造的喃字。越南歷史記載一律採用漢字,越南以奉中國做宗主國為榮,尤其是公元1454年中國明朝皇帝正式冊封黎仁宗安南國王後,歷代新君執政,只有得到中國政府的冊封才能算是正統。作為中國的藩籬,越南統治者對中國稱安南國王,而對內則自稱大越皇帝。
19世紀法國天主教勢侵入越南。英法對華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法國開始武力侵佔越南南部(南圻,西方人稱為交砃支那),使越南南部六省淪為法國殖民地。接著就由西貢出發探測沿湄公河通往中國的航路,在發現湄公河的上游瀾滄江不適於航行後,即轉向越南北部(北圻,西方人稱為東京),企圖利用紅河作為入侵中國雲南的信道。1873年11月(同治十二年十月),法國派安鄴率軍百餘人侵襲並攻陷河內及其附近各地。越南國王阮福時請求當時駐扎在中越邊境保勝地方(今老街)的中國人劉永福率領的黑旗軍協助抵抗法軍侵略。同年12月,黑旗軍在河內城郊大敗法國,擊斃安鄴,法軍被迫退回越南南部。1874年3月15日,越南在法國侵略者的壓迫和訛詐下,在西貢簽訂了《越法和平同盟條約》,即第二次《西貢條約》,越南向法國開放紅河,並給予法國在越南北部通商等多種權益。 1875年5月25日,法國照會清政府,通告該約內容,意在爭取清政府的承認,從而排除在歷史上形成已久的中國在越南的影響。6月15日清政府復照,對該條約不予承認。
1882年3月,法國政府命交砃支那海軍司令李維業指揮侵略軍第二次侵犯越南北部,4月,侵佔河內城砦,進而以兵船溯紅河進行偵察,直到河內西北的山西附近。次年3月,又攻佔產煤基地鴻基和軍事要地南定。越南朝廷一再要求清政府速派軍應援。清政府鑒於形勢變化,命令滇桂兩省當局督飭邊外防軍扼要進扎,但強調「釁端不可自我而開」。5月19日,劉永福率黑旗軍在懷德府紙橋進行決戰,李維業及副司令盧眉以下三十餘名軍官、兩百餘名士兵被擊斃。法軍被迫退回河內。法國利用李維業之死,竭力煽動全面的侵越戰爭,除增援陸軍外,成立北越艦隊,調兵遣將,積極部署。8月間,法軍一面在北越加緊攻擊黑旗軍,一面以軍艦進攻越南中部,直逼越南都城順化。8月25日,迫使越南簽訂《順化條約》,取得了對越南的「保護權」。法國侵略者為實現對越南的殖民統治,及早達到據越南而侵入中國西南的目的,開始以全力來對付中國。中法之間正面沖突的危機日益逼近。
越南向法國屈服的《順化條約》簽訂後,中國成為法國佔有越南的惟一障礙。法國決定消除這一障礙,立即禁絕了越南與中國的一切關系,並強迫越南撤退包括黑旗軍在內的抗法軍。於是造成了與中國直接對峙的形勢。
法國首先想用外交方式達到其目的。9月15日,法國政府向中國提出一個解決越南問題的方案,即以劃出一個狹小的中立區的辦法使中國撤出駐越軍隊,承認法國對整個越南的殖民統治,並向法國開放雲南的蠻耗為商埠,為法國打開雲南門戶。方案為清政府拒絕,談判毫無結果。這時,鑒於中越兩國的特殊關系和法國侵越給中國造成的嚴重威脅,清朝統治集團內部以左宗棠、曾紀澤、張之洞為代表的主戰派,力促朝廷採取抗法方針;但掌握清政府外交、軍事實權的李鴻章卻一意主和。清朝最高決策機構舉棋不定,在軍事上,一面派軍隊出關援助越南,一面又再三訓令清軍不得主動向法軍出擊。在外交上,一面抗議法國侵略越南,一面又企圖通過談判或第三國的調停達成妥協。這種自相矛盾的舉措,大大便利了法國的侵略部署。10月25日,法國東京海域分艦隊司令孤拔受命為北越法軍統帥。12月初,決定向紅河三角洲中國軍隊防地發動攻擊。
中法戰爭是從1883年12月的山西之戰開始的。法國的軍事行動第一個目標確定為山西。山西的防軍主要是黑旗軍,同時也有七個營正規的桂軍和滇軍。法軍於14日發起攻擊,中國駐軍被迫實行了軍事抵抗。法軍依靠優勢的裝備,16日佔領山西。
1884年2月,米樂繼孤拔為法軍統帥,兵力增至一萬六千人,圖謀侵犯北寧,籌劃給中國軍隊更大的打擊,從而迫使清統治者完全屈服。時清政府在北寧一帶駐軍約四十營,但由於將帥昏庸怯懦,互不協調,軍紀廢弛,兵無鬥志。3月12日,法軍來攻,北寧失守;19日,太原失陷;4月12日,法軍進駐興化。法國利用軍事勝利的形勢,對越南和中國都展開了進一步的政治脅迫。6月,法國政府與越南訂立最後的保護條約。清廷得悉前線軍事挫敗的消息後,以撤換大批疆吏廷臣掩飾敗績。全面改組軍機處,恭親王等被黜退,以禮親王世鐸代之。貝勒(後為慶親王)奕迖主持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而實際大權操在醇親王(光緒帝生父)的手中。授權李鴻章與法國代表舉行和談。5月11日,李鴻章與法國代表福祿諾在天津簽訂了《中法會議簡明條約》(又稱《李福協議》)。主要內容是:中國同意法國與越南之間「所有已定與未定各條約」一概不加過問,亦即承認法國對越南的保護權;法國約明「應保全助護」中國與越南毗連的邊界,中國約明「將所駐北圻各防營即行調回邊界」;中國同意中越邊界開放通商,並約明將來與法國議定有關的商約稅則時,應使之「於法國商務極為有利」;本約簽訂後三個月內雙方派代表會議詳細條款。17日,福祿諾交給李鴻章一份節略,通告法國已派巴德諾為全權公使來華會議詳細條款,並單方面規定在越南北部全境向中國軍隊原駐地分期「接防」的日期。李鴻章沒有肯定同意這個規定,又沒有明確反對,亦未上報清朝中央政府。
6月23日,法軍突然到諒山附近的北黎(中國當時稱為觀音橋)地區「接防」,無理要求清軍立即退回中國境內。中國駐軍沒有接到撤軍命令,要求法軍稍事等待,法軍恃強前進,開槍打死清軍代表,炮擊清軍陣地。清軍被迫還擊,兩日交鋒,法軍死傷近百人,清軍傷亡尤重。這次事件史稱「北黎沖突」或「觀音橋事變」。法國以此為擴大戰爭的借口,照會清政府要求通飭駐越軍隊火速撤退,並賠償軍費兩億五千萬法郎(約合白銀三千八百萬兩),並威脅說,法國將佔領中國一兩個海口當作賠款的抵押。清政府雖然認為這是無理勒索,但仍派兩江總督曾國荃於7月下甸在上海與巴德諾談判,以求解決爭端。談判未有結果,法國重新訴諸武力。
法國派巴德諾與曾國荃進行談判的同時,繼續製造事端,再次挑起戰爭。從1884年5月《簡明條約》簽訂前後法軍攻擊基隆起,到1884年8月馬尾海戰結束為止,為中法戰爭第二階段,主要在中國東南沿海進行,越南北部陸上戰爭也在繼續。
法國將它在中國和越南的艦隊合成遠東艦隊,任命孤拔為統帥,乘機分別開進福州和基隆,一方面脅迫中國接受法國條件,一方面准備隨時發動攻擊,佔領這些口岸。8月5日,法艦轟擊基隆,強行登陸,中國軍隊在督辦台灣事務大臣劉銘傳統率下頑強抵抗,使法軍不得不退回海上待機再舉。隨後,法國議會授權政府「使用各種必要方法」使中國屈服,法國政府擬定新條件向中國勒索,要求賠款八千萬法郎,十年付清。清政府沒有接受。中法外交關系正式破裂。23日,法國以先期駛入福州馬江以內的優勢兵艦向中國船艦猛烈攻擊,中國水師倉卒應戰,頃刻間,戰艦十一艘或沉或傷,官兵殉難者近八百人。法艦又炮轟馬尾船廠(福州船政局),將其擊毀,並連日對馬尾至海口間的岸防設施大肆破壞後駛出閩江口,集結於馬祖澳。
福建海軍馬江慘敗,中國朝野震驚。在主戰輿論的壓力下,清政府被迫於8月26日正式對法宣戰。鑒於海上難以與敵爭鋒,在"牽敵以戰越為上策"的思想指導下,確立了東南沿海防禦、北圻陸路反攻的戰略方針。法軍則企圖東攻台北,西取諒山,據地為質,勒索賠款。10月初,法國遠東艦隊主力撲向台灣北部的基隆、滬尾(今淡水),守將劉銘傳撤出基隆之兵,使法軍輕易佔領基隆;但進犯滬尾的法軍受挫,敗回海上。此後台灣戰事呈膠著狀態,法國的戰略企圖未能全部實現 (見基隆滬尾之戰)。1885年1月,為打破法艦對台灣海峽的封鎖,南洋海軍派出"開濟"等5艦援台,孤拔親率7艦進行攔擊。2月底3月初,法艦為追殲中國援台艦只,侵入鎮海(今屬寧波)海面,浙江提督歐陽利見督率守軍利用預設海防工事頑強抗擊,擊退入侵之敵,取得鎮海之戰的勝利。
越南北圻戰場方面,東線清軍再次出關,一度克郎甲及其以北地區,旋即遭到法軍反攻,連戰失利,於1885年2月下旬全部退入廣西境內。再度入越的西線清軍在雲貴總督岑毓英的指揮下,發起宣光之戰,1884年12月~1885年3月,以主力圍攻宣光,頓兵堅城之下,未能破城,法軍援兵大至,不得已撤圍休整。 3月23日,滇軍和黑旗軍於臨洮附近大敗法軍,西線局勢才有起色。與此同時,東線清軍在幫辦廣西關外軍務老將馮子材的正確指揮下,依託鎮南關(今廣西友誼關)內關前隘附近有利地形和野戰防禦工事,於3月23~24日取得震驚中外的鎮南關大捷,扭轉了戰局。之後,東線清軍乘勝克復諒山,並向南挺進,前鋒進逼郎甲、船頭(今陸岸)一帶。
戰爭結局與中法議和中法戰爭中,雙方逐次增加兵力,法軍總兵力最多時約2萬餘人,武器裝備先進,特別在水面艦船方面居明顯優勢;清軍參戰兵力則達十餘萬人,但主要以陸軍為主,武器窳劣,冷兵器仍占相當比重。中國軍隊取得了數次作戰的勝利,特別是鎮南關大捷,沉重打擊了法國侵略者的囂張氣焰,發動此次戰爭的茹費理內閣被迫於3月31日辭職。然清政府未能充分利用當時的有利條件,發展大好形勢,反而採納李鴻章等人"乘勝即收"的主張,於4月4日與法國簽訂《停戰協定》,隨即強令前敵將領限期停戰撤兵。6月9日,李鴻章與法國公使巴德諾於天津簽訂屈辱的《中法新約》(即《中法會訂越南條約十款》)。清政府承認了法國與越南訂立的條約,放棄了對越南的宗主權。
至此,中國永遠失去了這個曾經的屬國。
中越百年恩仇錄之二——共同革命
19世紀末,法國已經把越南變成它的殖民地,除了橫征暴斂之外,又在越南加緊進行以掠奪為目的「開發」活動。廣大農村日益凋敝,廣大農民紛紛破產,淪為廉價勞動力,飽受著極其殘酷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
胡志明誕生和成長在越南民族危機日益深重的時代,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胡志明來到巴黎。探索救國的真理。
1920年12月,在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下,法國社會黨在都爾召開代表大會,社會黨發生分化,左翼社會黨人退出社會黨,成立了一個屬於第三國際的法國共產黨,胡志明認識到只有共產黨才是為各殖民地民族的解放而斗爭的黨,成為法國共產黨的首批黨員之一。
當時,在巴黎的中國黨、團組織,機關是合一的,領導機構也是統一的。總部設在巴黎南部義大利廣場附近的戈德弗魯瓦街17號一家旅館內,中國旅歐黨、團組織建立後,曾派人同法國共產黨、法國社會主義青年團聯系。法國的黨、團組織曾派人給中國同志做報告。法國共產黨組織和領導的、活動,也常常吸收中國同志參加。於是,就在這洋的交往活動中,胡志明與中國黨旅歐支部的負責人周恩來結下了深厚的戰斗友誼。1956年11月21日,胡志明主席在河內歡迎周恩來總理首次正式訪問越南的宴會上,曾當眾介紹周恩來說:「周恩來是我的兄弟,我們曾在一起共甘苦,一起做革命工作。他是我30多年來的親密戰友。」
1923年年底,胡志明從巴黎來到莫斯科,在東方大學學習,並進行理論研究二作。 在莫斯科期間,胡志明曾主編《中國和中國青年》一書。張太雷作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駐少共國際的代表,為胡志明撰寫這本書提供了許多關於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活動情況的文件和材料。
1924年底,胡志明離開莫斯科,來到中國的廣州。當時由於中國共產黨實行反帝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廣東成為全國革命的中心,成為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革命根據地。胡志明來到廣州的時候,正是以廣州為中心的中國革命搞得熱火朝天的時候,胡志明一面積極參加中國的大革命,一面通過多種渠道,領導著越南人民的斗爭。
在中國共產黨在廣東的組織的支持和幫助下,胡志明在廣州成立了越南青年革命同志會和舉辦特別政治訓練班,應胡志明的邀請,周恩來、張大雷、陳延年李富春、彭湃以及領導省港大的一些同志,曾到特別政治訓練班講課,當時周恩來是中共廣東區委常委,並兼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利用這個條件,胡志明在舉辦訓練班的同時,還挑選了一些優秀青年到黃埔軍校進修,在周恩來的直接領導下學習軍事、政治。其中一名學員回憶說:「那時候,中越兩國的革命者真是志同道合,親如兄弟。當時政治訓練班沒有飯堂,我們每天都來農講所吃飯,常常和中國同志一起唱『打倒列強,打倒列強,除軍閥,除軍閥』。」隨後,胡志明帶領學成的學員回國鬧革命。
胡志明根據共產國際的指示,於1929年10月由泰國赴香港,准備以共產國際東方部委員和東南亞司負責人的資格召議,將越南的三個共產主義組織統一成一個共產黨。在中國共產黨廣東省委在香港的秘密組織的幫助下,「統一會議」於1930年2月3日在香港九龍城舉行。在胡志明的直接領導下,各個共產主義組織的代表經過認真的討論和協商,最後一致同意把三個共產主義組織合並為一個無產階級政黨,取名為越南共產黨。
1939年9月1日,德國進攻波蘭,正式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9月3日,法國向德國宣戰。1940年9月22日,日本派兵攻打諒山,同時以 6000名軍隊在海防附近的塗山登陸。經過在越中邊境地區幾個小時的較量,越南總督戴古慌忙向日軍投降,接受日本對印度支那的控制。從此,越南的控制權易手。
1941年2月,越南人民的領袖胡志明回國,在高平省北坡建立印支共產黨中央的秘密指揮機關。在這里培訓幹部,發展組織,建立革命根據地,開展游擊戰爭。武元甲(後任越南武裝力量總司令)等人則繼續留在中國的廣西靖西,鞏固和發展越南革命的海外基地。
北坡游擊根據地,屬越南高平省河廣縣,與中國廣西靖西縣和那坡縣毗鄰。從30年代開始,越南革命分子黃國雲、黎廣波、陳山洪等,就在靖西、那坡縣越中邊境進行革命活動,結識了不少中國邊民,同他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依靠中國邊民的幫助,越南革命分子開辟了從北坡到中國廣西的若干條交通線。每一條交通線,都有中國邊民的家作為越南革命者的秘密聯絡點。
北坡游擊根據地1941年底成立了12個武裝工作隊,1941年2月、9月和1944年2月,相繼成立了越南救國軍3個中隊。1944年12月,成立了由游擊隊骨幹組成的越南解放軍宣傳隊,集中大部分武裝為成立主力部隊打好基礎。
1945年6月4日,越南救國軍與越南武裝宣傳隊合並為越南解放軍。在高平和北山開創了兩塊游擊根據地,高平革命根據地由胡志明、範文同、武元甲、黃文歡、武英等人領導。北山一武崖根據地由馮志堅、梁文芝和朱文晉等人領導。1943年,這兩塊根據地連成一片,為後來的解放區的誕生創造了條件。
1945年8月11日,日本帝國主義宣布無條件投降。越南人民總起義的客觀條件成熟了。從8月14日至18日,高平、北�、諒山、宣光、太原、安沛、富壽、北江、永安、福安、北寧、河東、山西、海陽、興安、建安、寧平、太平、清化、義安、河靜、廣義、慶和、美萩、沙瀝等省的城鄉軍民,紛紛舉行武裝起義,並先後奪取鄉、縣以至省一級的政權。8月16日,由武元甲指揮的一支解放軍從新潮出發,解放太原市。8月19日、23日和25日,河內、順化和西貢三大城市相繼解放,8月13日,阮氏王朝的末代皇帝保大被迫退位,把這個王朝統治的象徵——金印和鑲有五顆寶石的金劍交給越南臨時政府。
1945年9月2日,臨時政府宣布越南民主共和國的獨立。在河內巴亭廣場的50萬人慶祝大會上,胡志明主席宣讀了《獨立宣言》。就在同一天,中國政府接受了日本侵略者的投降。
在1945年7月26日的波茨坦會議上,同盟國美、英、蘇決定把印度支那分為兩個受降區,以便在日本投降後進來解除日本軍隊的武裝。北緯16度線以南由英軍負責;16度線以北則由蔣介石軍隊擔任。
在當時的越南土地上,有6萬多日本軍隊,而且還有新近開進來的20萬蔣介石的軍隊,5000名英印軍隊,與此同時,幾萬法國遠證軍也陸續開了進來,在印度支那吃了敗仗的幾千名法軍又被重新武裝起來,准備恢復對越南的統治權。
1946年2月28日,中法簽訂了協定。中方承認法國在印度支那的保護權,以換取法方把上海、漢口、廣州的租界和廣州灣交還中國。並把滇越鐵路轉賣給中國。
抗戰初期,越南政府為了維護國家主權,制止法國侵略,採取了以和求進的策略,與法國進行談判。1946年3月6日,越法雙方簽訂了「初步協定」;9月14 日,又簽訂了「臨時協定」,從而出現了近一年的緩和局面。但是,1946年12月19日下午,法軍開始向河內發動總攻擊。至此,法國已完全撕毀了和平協定,對越南發動了全面戰爭。
經過4年的戰爭,法軍始終無法消滅在深山中的越南遊擊隊,1949年9月,在中國的解放戰爭取得了決定性勝利的時候,胡志明主席派人來中國同中共中央直接聯系,並請求援助。後來,隨著中國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南下的勝利進軍,中越邊境的交通線終於建立起來了。
1950年1月14日,胡志明代表越南民主共和國政府發表聲明,庄嚴宣告:「越南民主共和國政府是越南全體人民唯一的合法政府。為了人民的普遍利益,越南民主共和國准備與任何願意在平等和互相尊重國家主權及領土的基礎上與之合作的政府建立外交關系,以謀共同保衛世界的和平與民主。」1月15日,越南民主共和國外交部長黃明鑒致函周恩來總理兼外長,宣布「承認毛澤東主席所領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決定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建立正式外交關系,並交換大使」。周恩來總理於1月18日復函越南外長黃明鑒,表示歡迎中越兩國建立外交關系。於是,中國成為第一個承認越南民主共和國的國家。
至此,中越兩國共同革命共同建國的階段結束,應該說,越南的獨立建國運動是和中國的大力協助分不開的,沒有中國,就沒有越南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