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雨季是什麼時間
① 緬甸河水什麼季節最少
從理論上來說,是一個水資源特別豐富的國家。受地理環境的影響,每年從印度洋、孟加拉灣方面吹來的西南季風,給這個金塔古國帶來了充沛的雨量。有人估計全緬各地平均年降雨量為80英寸(合2000毫米),按此計算,一年來緬甸全國降水量為1.34億立方米。如果和中國相比,中國全國各地平均年降雨量只有629毫米(mm),不到緬甸的三分之一,一年來全國降水量為6萬億立方米,是緬甸的4.5倍左右。但考慮到中國國土面積是緬甸的14倍之多,人口是緬甸的25倍,中國的人均水資源佔有量遠遠少於緬甸,是顯而易見了。
「既然這樣,怎麼今年夏天緬甸全國各地都鬧水荒,缺水飲用水呢?」有人可能結合目前的情況,提出這個疑問。
是的,緬甸每年獲得的雨水並不少,但這受制於兩個因素:一個是時間因素,一個是地理因素。
時間因素:降雨量都集中在雨季(陽歷6月至9月),其他季節雨量甚少。去年7、8月間緬甸各地不是鬧水災嗎?就是那充沛的雨量造成的。
地理因素:緬甸全國各地降雨量不均勻。臨海地區雨量特多,北部、東部山區雨量次之,中部地區雨量最少,有的地方甚至不到20英寸(500mm),被稱為「中部乾旱地區」。
有人以中國降雨量的標准來看緬甸,會認為年降雨量500mm也不算少,怎麼會是乾旱地區呢?中國北方地區降雨量都只有400mm呢!
這是忘記了「氣溫」這個條件。緬甸中部降雨量少,氣溫卻特別高,年水蒸發量遠遠高於年降雨量。例如最乾旱的馬奎省、曼德勒省,年水蒸發量達到1700mm—1900mm左右。一年降雨量不到600、700mm,卻蒸發那麼多毫米的水量,這些地方不幹旱還有哪些地方會乾旱呢?
但就是這些地區,去年7、8月間同樣鬧水災。所以有人不無遺憾地說:「如果能把去年7、8月間的那些大水留到今天,也就不會有今年4、5月乾旱的現象出現了。」
當然這是辦不到的,「流水無情」嘛。水總是要流動的,特別是要往低處流,往海里流,你要怎樣才能留住它呢?
「建水庫,修水壩。」有人可能會這樣提議。對,這是最好的留住水資源的一個方法。但就是這個方法,這幾年卻遭到很多人的反對、排斥、抗議。原因是水庫、水壩的修建「破壞了自然環境」、「影響生態」,甚至會使河流斷流、缺水雲雲。
真的是這樣嗎?人們應該冷靜地思考這個問題了。當然一些水庫、水壩修建的不合理,是會造成許多負面影響的。但如果修建得合理的話,仍是可以造福人類、造福大自然的。在這里就有一個具體的實例可說明之:目前緬甸最大的水壩——德班色(Tapanseik)水壩就緩解了當地的水荒現象。
據《緬甸之光》報5月14日報導,盡管今年各地都因厄爾尼諾現象大鬧水荒,但實皆省德班色水壩地區,由於有充沛的存水,因而當地的夏季農作物的收成都有了保障。該報上提出了許多縣區栽種夏作物面積的數字,有的地區夏作物的面積甚至超過了原定計劃——原因就是由於供水有保障。
如何合理利用上天賜給人們的豐富的水資源,避免以後再出現嚴重的水荒現象,是人們應該認真思考的一個課題了。
② 緬甸雨季是什麼時候
緬甸分上中下3部分,時間上由南到北:
下緬甸以仰光為中心雨季從4月10日左右開始,大概10月止
中緬甸以首都內比都為中心雨季從4月25日左右開始,大概10月止
上緬甸以曼德勒為中心雨季從5月10日左右開始,大概10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