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舞蹈叫什麼
1. 緬甸舞蹈的分類
緬甸舞蹈可分為兩大類:古代戲劇舞蹈是從緬甸傀儡戲、古典戲劇及阿迎舞等古典藝術中產生的。16世紀緬甸文壇上產生了「三十七神歌」後,在18世紀的貢榜王朝時,為每一神都編排了不同的舞蹈,形成了有系統的一整套神舞。通過民間的跳神、拜神活動的傳播,發展成為宮廷傀儡戲。後來,傀儡戲中的一些節目和各種傀儡角色的不同的舞蹈動作被大量移植到現代緬甸舞中。如拜神舞、仙人舞、撥羅舞、男女傀儡舞等。其中拜神舞改稱為宮女舞,成為現代緬甸戲劇舞蹈演出時沿用的開場節目,傀儡舞中「傀儡步」、「傀儡爬跳」等成為現代緬甸舞的基本動作 。
2. 緬甸木偶舞《列康克拉通》康的意思是
甘美拉。甘美拉在緬甸語中意為健康,美麗,列康克拉通是緬甸最負盛名的木偶舞蹈,列康克拉通是緬甸的一些少數民族用來歡迎最尊重的客人,才會使用的木偶舞蹈。
3. 傀儡舞是如何表演的
緬甸的傀儡舞是由人通過模仿傀儡的動作來表演的一種舞蹈。因為模仿對象是木偶,因此對舞蹈演員的動作柔韌性、協調性要求較高。此舞原為祭祀先祖的舞蹈,表達世人對逝者的思念,同時希望得到鬼神的庇佑。早期的傀儡戲則是以人手持提線,木偶由線牽引,演員通過擺動木偶進行劇情表演的。木偶高1米以上,最初,木偶身上有13根提線,後來發展到60多根。舞蹈表演時木偶的手指、關節、頭頸、眼睛、下頜、腳趾都可以隨意舞動,靈活逼真程度極高。據史料記載,到阿瓦王朝時期(公元1364—1555年),緬甸戲劇已形成獨特風格。緬甸古時唯木偶戲可搭高台演出,故又名「高戲」,15世紀已出現。緬甸木偶是牽線型的,一種說法是從中國南部傳入,另一種說法是貢榜王朝波道帕耶王時的劇務大臣吳多首創。傳統有28偶像,有動物、神仙及帝王將相等人物。初期僅有一白幕,無道具。操縱木偶者和演唱者由2人分擔。演出分三部分,首先表演開天闢地和動物舞蹈。其次表演宮中活動、王子公主相愛等。最後表演佛本生故事或自編劇目。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木偶舞台出現了女演員,偶像增多。魁梧奇偉的方相,就是最早的傀儡。傀儡最高可達一兩丈。在緬甸,可以搭台在皇宮演出,而人演戲只能在平地,高過皇帝是不可以的。於是從傀儡模仿人演變到人模仿傀儡,這在緬甸和泰國尤其常見。因此傀儡舞的發展也與時俱進。
緬甸傀儡劇至今仍保持著台前敬佛之禮儀,即在面對觀眾的場地中立一木竿,上纏椰枝、番櫻桃枝,另立一竹竿,上掛燈火,後側設一橫竿,上掛道具服飾,虛擬空間設置高僧寺院、金鑾寶殿、公主寢宮等,顯然受古代宗教傳統戲劇表演之影響。
傀儡戲中普遍伴以舞蹈表演或群眾性的歌舞活動。據《緬甸古典民間舞》記載:「緬甸舞蹈歷史悠久,具有古老的傳統,是從緬甸傀儡戲、古典戲劇及阿迎舞等古典藝術中產生的緬甸舞蹈歷史悠久,具有古老的傳統。」《三十七神舞》在祭祀這些神祇時,產生了神歌。《三十七神舞》就是在貢榜王朝中期產生了《三十七神歌》後,按每一神歌頌揚的神的身份、歷史和功績創作的舞蹈。由於《三十七神舞》舞藝高難,包括軟舞、健舞、技巧舞等。因此,現在農村的拜神儀式上,能表演完整的《三十七神舞》的神婆已屬罕見。」
一些專家學者認為,緬甸古典戲劇舞蹈與民間舞蹈都與緬甸戲劇文化有密切關系。16世紀,緬甸文壇上產生了《三十七神歌》後,在18世紀的貢榜王朝時,為每一位神都編排了不同的舞蹈,形成了有系統的整套娛神舞蹈。通過民間的跳神、拜神活動的傳播,發展成為宮廷傀儡戲。後來,傀儡戲中的一些節目和各種傀儡角色的不同的舞蹈動作被大量移植到現代緬甸舞中。如拜神舞、仙人舞、撥羅舞、男女傀儡舞等。其中拜神舞改稱為宮女舞,成為現代緬甸戲劇舞蹈演出時沿用的開場節目,傀儡舞中的「傀儡步」、「傀儡爬跳」等成為現代緬甸舞的基本動作。源自稻田勞作的古代鼓舞,源自佛教故事和傳統宗教的《三十七神舞》、《多耶耶舞》等,都是當代緬甸舞蹈的先河。
傀儡舞要求手腳造型對稱,以求與傀儡的造型形似;動作連綿不斷,休止節奏較少。舞姿從容、優雅,動作節奏利落,柔軟度高,尤其是對手型及手位的要求極為精準。舞者的發型叫水發。
4. 緬甸欽族有哪些傳統舞蹈
欽族人口約有46萬人,多數人聚居在緬甸西部的山地欽山山脈。欽族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欽語支,是隨藏緬語族南遷,較早進入緬甸的民族之一。幾經輾轉流徙,欽族於14—15世紀進入緬甸的西部山區,一部分遷到了印度阿薩姆地區。在欽邦南部的敏達鎮區和馬圖比鎮區一帶,婦女有文面的習俗,圖形因地區而異。欽族青年男女在談情說愛時,姑娘對於來訪的小夥子,用煙卷上的記號來含蓄地表達心意。
欽族的傳統樂器是牛皮鼓、竹筒作琴筒的胡琴、葫蘆嗩吶和銅鑼。欽族善於因時而異為歌譜配上詞,並即席同台合唱。欽族的傳統舞蹈很多,主要有:冰詠佩凱舞,表演此舞時,男女分開上場,分別表現舞蹈內容;松喜舞,表演此舞時,一男一女挽手而舞,節奏歡快,表達男女之間的情誼;藍環舞,此舞由數十個或者更多的少女圍圈而跳,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沙蘭舞,由治喪歌曲伴唱,表達哀思;達克難舞,此舞表現勇士尚武和好鬥的精神,充滿刀光劍影的戰場情節;切弗洛舞,節奏歡快,在竹竿之間跨步擺身。
5. 緬甸盾牌舞有哪些特色
在14世紀,在邦亞王朝和阿瓦王朝統治的中部地區出現了士兵邊唱邊跳執盾牌而舞的盾牌歌舞——「加欽」和「雅都」贊歌。盾牌舞源於蒲甘時期軍中的盾牌戰術,表現戰爭的場景和戰士的機智、勇猛。盾牌舞在古代的作用是鼓舞士氣,鼓舞軍中將士英勇殺敵。該舞蹈皆為男子所跳,舞蹈表演時,舞者身著古代軍服,手持盾牌和刺刀。動作乾脆有力,體現軍人的氣勢,同時還伴有口中的號令,猶如沙場練兵,整齊有力。緬甸舞蹈多表現女性的美和歡慶氣氛,但盾牌舞是具有緬甸民族特色的男子舞蹈,同時也是歷史較為悠久的舞蹈。
6. 緬甸舞蹈有幾種種類
緬甸舞蹈分古代戲劇舞蹈和民間舞蹈兩大類。古代戲劇舞蹈由兩方面因素構成,一是來源於佛教中的佛本生故事劇,另一部分則是來自暹羅的宮廷劇。
暹羅曾是古代泰國的一個地區,自古接受柬埔寨的影響。由於統治者的重視與支持,暹羅地區的舞蹈從動作到風格、韻律都遠遠超出古柬埔寨舞蹈。16世紀,緬甸收復暹羅,暹羅的宮廷舞蹈傳入緬甸。
7. 緬甸有哪些著名舞蹈
《巴漢的伯爵》
舞蹈取材於緬甸的古代故事。公元9世紀,有一座城鎮名為巴漢,位於緬甸四大江之一的新墩江畔。巴漢有一位伯爵以慈愛而出名,因此,在他去世後,出現了各種演出,以紀念這位伯爵。舞蹈向觀眾表現了巴漢伯爵富甲一方,聲名顯赫,但是行事公道,從不欺壓百姓,還幫助人們致富,擺脫貧困,用自己的金錢修建寺廟,普濟眾人,受到緬甸百姓的擁戴,並且將他的功績載入史冊,廣為傳唱的故事。
舞蹈具有一定的表演性和敘事性,動作具有表意性和抒情性,屬於緬甸的戲劇舞蹈。表演時,舞蹈演員身著傳統服飾,有詳細的角色扮演舞段,也有集中表現伯爵功績的舞段。舞蹈動作有固定的手部語言,注重眼神和手的路線。整個舞蹈雖然以敘事為主,但不拘泥於舞蹈情節的敘述性,在簡述情節的同時,更強調通過符合人物性格身份和具有舞蹈性的動作對人物情感進行抒發。在整個舞蹈的起承轉合之中,動作銜接巧妙,極富變化,體現了巴漢伯爵的慈愛,以及人民對他的擁護。演員的表演十分到位,因此舞蹈非常傳神,具有緬甸戲劇舞蹈的特色。
8. 緬甸舞蹈有哪些種類
緬甸的舞蹈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古老的傳統。具體可分為宮廷舞蹈、戲劇舞蹈和民間舞蹈。
宮廷舞蹈是受古代緬甸的古典戲劇、傀儡戲以及阿迎舞等傳統舞蹈的影響,由一代代緬甸舞人傳承與創造而形成的。大部分宮廷舞蹈取材於民俗舞蹈,進入宮廷後加以改編創作,具有造型精緻、儀態萬千、端莊神聖的特點。由於對舞蹈演員柔韌性、節奏感的特殊要求,因此舞蹈講究手、眼、身、步的相互協調,同時對節奏感和動律的把握又近乎完美。
戲劇舞蹈早期的功能是祭祀,包括祭祀佛祖、天神、先祖,所接觸的人群是緬甸皇室的達官顯貴,舞蹈要求嚴格,結構嚴謹,雍容華貴。其中有一部分舞蹈素材來源於緬甸的佛教聖經——《本聖經》。《本聖經》又稱《佛本生經傳》或《佛本生故事》,佛教僧人用於講經,警示人們行善去惡,在緬甸流傳十分廣泛。成書於公元前1世紀第4次佛教結集之時,開始以文字形式傳布於世,並傳播到所有信奉佛教的國家。以本生故事為題材的文學、繪畫、音樂、舞蹈等作品大量涌現,極大地促進了緬甸的文化發展,也為緬甸的戲劇舞蹈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從戲劇移植出來的舞蹈有傀儡舞、隱士舞、拜神舞、拔羅舞等。
緬甸是傳統的農業國家,緬甸國旗上的稻穗是稻文化的象徵,緬甸內陸地區的舞蹈具有農耕文化的特徵。緬甸南臨安達曼海,西南瀕孟加拉灣,沿海地區的人們的舞蹈又具有海洋文化的標志。緬甸的舞蹈因各民族的風俗禮教、生活習慣而異。民間舞蹈可直觀地體現各族人民的生活、喜好、審美、感情。緬甸民族眾多,風俗多樣,因此不同民族的婚喪嫁娶、慶賀豐登的歌舞形式各有不同。民間流行表現各種神獸圖騰的舞蹈。緬甸的民間舞蹈大都以鼓作為道具,用來慶賀豐收、舉辦婚嫁、喪事等活動。緬甸的民間舞蹈有祭祀神佛的油燈舞、瑞波大鼓舞、象腳鼓舞、背鼓舞、鈸舞、神舞、多那耶神獸舞等。它們大多產生於農事活動和宗教活動之中。
緬甸的舞蹈動作以精緻、靈敏、動靜相稱為特點。緬甸各民族的舞蹈各具特色,並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每逢喜慶節日,如緬族、撣族的潑水節,除專業團體的演出外,城鄉普遍舉行群眾性的歌舞比賽或慶祝表演活動。又如克欽族的木瑙盛會和克倫族過新年,村民都要通宵達旦地唱歌跳舞。緬甸的舞蹈歷史悠久,具有古老的傳統。自11世紀蒲甘王朝的阿奴律陀王在緬甸推崇佛教以來,被稱為「萬塔之城」的蒲甘,每建一塔即舉行歌舞儀式慶祝。
9. 緬甸民間舞蹈有什麼特點
緬甸民間舞蹈也豐富多彩,有長、短鼓舞和象腳鼓舞、背鼓等民間舞。民間舞蹈表演時,常把說、唱、舞結合在一起,有時加進一些雜技表演。民間舞蹈形式活潑,情緒熱烈。
10. 緬甸舞蹈有哪些特徵
一、舞蹈藝術特徵與風格
(一)傳統舞蹈
緬甸傳統舞蹈是從古典劇、羅摩劇、阿迎戲中派生的。古典舞劇表現佛陀前生修行的《本生經》的故事,具有下緬甸方型舞姿造型的獨特色彩。「羅摩」劇專演印度史詩《羅摩衍那》片段,受到古代暹羅舞的很多影響。其舞步舒緩,舞姿修長,含蘊秀逸,嫵媚動人。
緬甸傳統舞蹈具有非常嚴格和傳統的形式和內容,傳統舞蹈動作柔軟、優雅、細膩、精緻。緬甸是佛教國家,佛教供奉蓮花,表示聖潔之意,因此手指的動作是模仿蓮花的形狀,手指的開合模仿蓮花開放的盛狀。在訓練此舞蹈時,基本站姿:腳跟相對,兩腳腳尖寬約半尺,挺胸塌腰翹臀,手掌彎折放於腰後,肘部平行,目視前方。傳統舞蹈有非常嚴格的訓練體系,有40多個基本動作和步伐,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在舞蹈表演時強調眼睛、頭部的方向和身體的配合,同時腰部要求靈活,腿部和腳要保持固定距離,手、頭、腿、腳要相互平衡和協調。
宮廷舞蹈受古代緬甸的古典戲劇、傀儡戲以及阿迎舞等傳統的舞蹈影響,由一代代緬甸舞人傳承與創造而形成的。大部分的宮廷舞蹈取材於緬甸的民俗舞蹈,進入宮廷後加以改編創作,具有造型精確、儀態萬千、端莊神聖的特點。由於對舞蹈演員的柔韌性、節奏感有特殊要求,因此舞蹈講究手、眼、身、步的相互協調,同時對節奏感和動律的把握又有近乎完美的結構。
緬甸人大都是佛教徒,因此緬甸舞蹈與印度舞和泰舞中的特點較為相似,其最重要的三個特點是手指動作限制嚴格,動作雜技化,腳部動作有力。緬甸的傳統舞蹈的動作大多源自古代的傀儡戲,因此有些動作有逗趣、詼諧的感覺,但也有表現女性柔美溫婉的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