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緬甸遷都不向世界透露
Ⅰ 緬甸首都在哪裡遷都了何時為何
緬甸首都在內比都。是2005年從仰光前度到了內比都。
遷都的原因是:因為緬甸擔心緬甸可能會受到襲擊,特別是來自美國的襲擊。這樣的話,遠離海岸的地區更有戰略安全的優勢。
內比都(Naypyidaw),內比都位於緬甸中部的山區,距離仰光以北400公里,是緬甸2005年新定的首都。緬甸於2005年11月6日從仰光遷都,2006年軍人節正式宣布新都名為Nay Pyi Daw(皇家首都之意)。內比都位於彬馬那(平滿納、彬文那、賓馬拿,Pyinmana)西邊附近。
內比都原名彬馬那,彬馬那原為緬甸第三大城市,曾是緬甸民族英雄昂山將軍發動獨立戰爭的軍事要沖及共產游擊隊大本營,坐落在勃固山脈與本弄山脈之間錫塘河谷的狹長地帶,戰略地位重要。亦是前首都仰光與北方大城市曼德勒之間的一個山區貿易城鎮,突下令多個部門在2005年11月6日一天內搬遷。
Ⅱ 緬甸首都為什麼要內遷呢
為政治改革鋪路從政治上看,緬甸領導人把行政和軍事中心遷移當成應對未來的一步棋。仰光仍然是全國的經濟、文化中心,政府雖然搬離了仰光,但仰光軍區司令卻「按兵不動」。目前,緬甸國內的政治改革是一種趨勢。今年12月5日,緬甸將召開制憲國民代表大會,這意味著緬甸軍人政府2003年向國際社會承諾的民族和解路線圖「七步走」行動開始付諸實施。雖然這是在緬甸軍人政府主導下的政治改革,但通過制憲、全民選舉議會、議會選出政府,最終會組成一個民選的文官政府。分析人士認為,未來的民選政府很可能繼續定都仰光,在這個過程中,戰略中心和軍隊統帥部在彬馬那,和政府保持一定距離,這對政治改革有利。當然,議會和文官政府都放在彬馬那的可能性也不能完全排除。那樣的話,這次行動就是真正意義上的「遷都」了。緬甸將形成政治、軍事中心在中部山區,經濟、文化中心在南部沿海的格局。新的首都在一段時間內將基本上只能接受政府官員和公務員,而他們背後的多種政治勢力將被留在仰光,這無疑有助於保持軍方在未來政府中的影響力。以彬馬那為軍事和行政中心,從地緣上看,更便於控制緬甸全境的局勢。緬甸多山、多民族,軍隊統帥部和行政部門坐鎮中央,其力量覆蓋到一些偏遠地區的能力會得到加強。分析家們指出,這也許不是這次搬遷的動因,但搬遷的結果一定會產生這樣的影響。
Ⅲ 緬甸為什麼遷都啊
緬甸緣何要遷都?
一曰「威脅說」——認為緬甸的遷都是感受到外來的軍事威脅。自遷都的消息傳出之後,持這個「威脅說」觀點的人佔了大多數,而且諸多媒體指名道姓地點了美國的名。這也難怪,老美長期以來一直對緬甸軍政府的政權不滿,公然指稱緬甸軍政府是所謂「暴政」國家,而且公然扶持反政府的昂山索姬政權,公然干涉緬甸的內政。911事件之後,美國先後出兵阿富汗和伊拉克,世界上少有的幾個國家很擔心自己會是下一目標——伊朗、朝鮮、緬甸—為什麼呢?所謂「暴政前哨」嘛!緬甸現在的首都仰光接近孟加拉灣——美軍只要出一個艦隊就可以使這個首都受到滅頂之災——相比之下,在深山老林的彬馬那遠離海岸,在戰略上似乎就安全得多。2001年以來,美國不斷以毒品和人權問題向緬甸政府持續施壓,一度准備動武。大夥如果不健忘的話,應該記得2003年中國政府果斷地以緬甸國內形勢堪憂為由將中緬邊境的武警及時換成人民解放軍,美國才及時收手。從這一點,結合新首都易守難攻的地理特點,這個威脅說的市場自然廣大。
二曰「控制說」——認為緬甸政府北遷是想解決對北部少數民族地區的控制問題。其實,筆者認為,如果控制說成立的話,則並不是考慮少數民族地區的問題了——其實它與前面的「威脅說」一樣——也有防止現政府被顛覆的考量。由於長期以來外有老美為首的封鎖和制裁,內部實行軍政府統治下的高壓政策,致使緬甸政局少有我們今天的安定局面——不久前以及2003年都有所謂「政變」的傳言。大夥可以回憶一下,今年五月,仰光接連發生三起爆炸事件,造成近二百人死傷——而緬甸官方則一直認為幕後可能有美國的影子。而在歷史上,彬馬那也確實在緬甸抵抗英國殖民侵略的斗爭中起到過重要軍事作用。其次,北部所謂少數民族,緬甸政府確實也是沒有實際控制。拿緬甸撣幫第一特區來說吧,特區主席彭家聲當年曾率部下與緬共並肩,後由於厭倦征戰遂接受緬甸軍政府的和平方案——而這個方案的出台,正是緬甸當局無力「清剿」、而彭又難有其他作為的僵持局面下的結果。特區就是一個獨立的王國。緬甸軍政府如何控制?而緬甸政府本身的政策也是值得商榷的,這些所謂特區的居民,身份證並非緬甸的——而是特區政府頒發的——他們甚至連仰光都去不了!在這樣的歧視政策下,能不離心離德嗎?所以,這個特區至今仍保留著自己的武裝力量(盡管不是很多)。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說,緬甸政府或許也真有加強對北部地區實際控制的想法
緬甸新首都彬馬那離現在的首都仰光近四百公里,地處緬甸中部,是一個人口不足十萬的縣級小城,沒有什麼象樣的工業,主要經濟部門是農業、林業和畜牲業,屬於叢林山區。彬馬那城環山而建,背靠勃固山和本弄山,地理位置具有易守難攻的特點。目前,新首都與仰光已有鐵路和公路相連,行程大約七小時。彬馬那地處緬甸國土的中心地帶和戰略要地,從軍事和安全形度看,新首都更符合戰備的需要。歷史上,彬馬那曾經是緬甸民族英雄昂山發動獨立戰爭時的軍事要地,已故緬甸領導人奈溫將軍在此也建有別墅。
Ⅳ 緬甸遷都原因
鳳凰衛視11月8日消息 香港明報報道 緬甸軍政府周一宣布,已開始把多個政府部門從仰光遷往緬甸中部的山區,作為新的行政首都。新首都位置隱蔽,位於遠離海岸的深山叢林,分析家指緬甸軍政府此舉是想防範美國攻擊,及鞏固軍政府的政權。
新都彬馬那位處中央
新行政首都位於仰光以北400公里的「彬馬(文)那」(Pyinmana),原是仰光與北方大城市曼德勒之間的一個山區貿易城鎮。軍政府在事前毫無徵兆下,突下令多個部門在周日一天內搬遷。資訊部長覺山將軍周一才對外證實經已遷都。他說:「自獨立後,仰光一直是政府所在地,歷屆政府都選仰光為都。但由於現在形勢已變,緬甸力求發展成為現代國家,建設一個位處中央的首都已成必須。當局選擇彬那馬,是因為它位處中央,能快速到達全國各地。」他又說,有需要在「戰略位置」興建一個「指揮和控制中心」。
周日共有9個部門受命率先搬遷,據報包括外交部、內政部、商務部、電訊部、國家企劃及經濟發展部等。
新都的建設被列為「最高機密」。政府消息稱,新政府建築群位處一個山谷中,佔地約10平方公里,附近被山脈和茂密的樹林包圍,離最近的城鎮也有30公里。根據藍圖,它建成後將包括有總理官邸、議會大樓、機場、醫院、中型水力發電站、高爾夫球場、酒店,以及40幢各可容納500名官僚的大樓,供各部門使用。另還有一個軍事大樓,內設軍方總部和地堡。
分析家指出,緬甸軍政府是在3年前開始構思遷都的。緬甸軍政府一直擔心遭美國攻擊,九一一後美國先後出兵阿富汗和伊拉克,進一步加深了緬甸軍政府的憂慮。現時的首都仰光挨近孟加拉灣,相比之下,遠離海岸的彬馬那在戰略上就安全得多。
有利軍政府鞏固政權
另一仰光分析家則稱,遷都其實是軍政府全盤「政制改革」計劃的一環。自1962年開始統治緬甸的軍政府,近月稱推動「民主路線圖」,但外界一直質疑它根本不願放權。目前軍政府正舉行商討新憲法的會談,但分析家指出,即使在新憲誕生後出現民選政府,軍政府也未必願意交權,而新行政首都所在,更能確保它可緊握大權。
彬馬那位於緬甸的中心位置,軍政府機關搬遷至此,也令各路軍的將領更接近他們部署於撣邦、欽邦、克倫邦等地的軍隊。也有人認為,殖民時代的緬甸國王常會聽信術士意見而興建新宮殿,軍政府可能只是重復這做法。英國廣播公司則指出,無論軍政府動機為何,遷都已發出一個強烈信息--軍政府將使其權力更集中,鞏固政權的控制。
緬甸和中國的關系在歷史上一直非常密切,近代以來中國對緬甸的影響有增無減,無論什麼政府都必須要考慮和中國這個強大的鄰居保持良好的關系。目前在中緬邊界的4個特區中,緬甸政府的影響力遠比不上中國。
大家還記得去年中國要求關閉周邊境外地區的賭場嗎?緬甸特區內的賭場中國雲南相關部門協商一下就關閉了,原因很簡單,他們的水電煤氣通訊設施等等全部都是中國過去的,看到那邊的電信廣告寫著「國內長途XX元」不要以為是緬甸,那指的是中國。「中國移動」的營業廳就在那邊的大街上站著呢。
美國對緬甸軍政府不滿的表面原因是緬甸打擊毒品生產不力,大量的海洛因經過各種途徑進入美國市場。其實更深的意思是因為緬甸政府和中國的良好關系,可以說緬甸是中國在東南亞地區的一個特殊夥伴,軍事合作也比較密切。據傳有必要的話可以威脅到馬六甲海峽,美國人對這個海峽可是非常看重的,一直宣傳是一旦發生戰爭必須要控制的幾個咽喉之一。2001年以來美國就以毒品和人權問題向緬甸政府不斷施加壓力,局勢相當緊張一度准備動手,最後中國政府做出了一個舉動,讓美國的軍事機器停止了運轉。現在大家都知道當時中國政府把邊防武警換成了正規軍,老美也許擔心動手後的混亂局勢下,中國軍隊直接進入緬甸,進而更加便於控制緬甸的局面。
如果直接的軍事對抗,緬甸政府絕對不是美國的對手,現在想和美國搞好關系的代價太大,弄不好就是一個亞洲版本「巴拿馬」。相比之下,倒向中國的政策更有利些。為了保險起見,秘密的把首都搬遷到內地也不難理解了。
Ⅳ 仰光做了一百多年首都,為何緬甸要遷都至內比都
緬甸的面積大約67.65萬平方公里,面積廣闊,有5個陸上鄰國,分別是孟加拉國,印度,中國,寮國和泰國。緬甸西面靠海偏北是孟加拉灣,偏南是緬甸海,緬甸的地勢基本上是東高西低,東北部是撣邦高原,緬甸的首都仰光建都已經100多年。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可以帶動內地經濟,更快的發展,緩和全國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矛盾,也是沒什麼很難的,把行政中心先遷往新首都,至於其他的工作可以慢慢推進。
Ⅵ 緬甸定都仰光已經150年時間,後來為何要遷往閉塞荒涼的內比都
仰光仍然是緬甸最大的城市,重要的經濟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內比都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和仰光的差距還是很大的。2005年,緬甸宣布將首都從仰光遷至內比都,一個荒涼的內陸城市。當時也引起了外界的諸多困惑。那麼緬甸為什麼遷都呢?
(內比都原名賓馬納)
只是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內比都並沒有預想的那麼好,人口還沒有超過100萬。而且內比都是世界上最後一個手機之都,至今沒有國際航班服務。因為經濟水平低,沒有堵車,這個城市的落後比我們想像的還要誇張。外界看到內比都的時候,街道寬敞整潔,但是路上沒有車輛,甚至沒有幾個紅綠燈,周圍的建築工地都是灰塵。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內比都的現狀還是讓人很難和一個國家的首都聯繫上。
Ⅶ 緬甸首都從仰光遷到內比都的原因是什麼
至今,關於緬甸政府遷都的原因都是眾說紛紜,大致原因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
第一,緬甸遷都是為了加強對於邊遠地區的控制,以及促進國家現代化建設,這條原因也是緬甸政府對外的公開說法。
內比都與仰光相比,更加靠近國家地理中心,它是一座最靠近緬甸少數民族反政府武裝活動比較猖獗的城市,居中的地理位置,可以加強緬甸政府對於邊遠地區的控制,符合這個國家的長遠軍事發展戰略。
第二,有人認為緬甸遷都的真正原因,是為了躲避來自美軍或其他海上強敵的打擊威脅。就地理位置而言,瀕臨安達曼海的仰光不具備任何戰略防衛,非常容易遭受到來自於敵軍的直接打擊。內比都卻坐落在叢林山區,這里易守難攻的地形,可以幫助緬甸軍政府面對外敵攻擊。
近些年來,美軍對阿富汗、伊拉克動武的現狀,讓緬甸軍政府領導人非常忌憚美軍的突然入侵,所以緬甸當權者的安全思維,也就成為了緬甸遷都的原因所在。
第三,緬甸遷都是出於政治改革的需求。2003年8月,緬甸政府出台了「七步走」這一民主計劃,為了減弱軍隊干政的色彩,軍政府向國際社會一再保證將成功實施這一計劃。在現階段遷都計劃中,只有政府主要部門搬遷到了內比都,軍隊指揮機關則繼續留在仰光。
Ⅷ 緬甸為什麼要遷都
緬甸遷都的原因有四:
一:加強對邊遠地區的控制和促進國家現代化建設;
二:躲避未來可能發生的美軍的打擊;
三:適應國際裁軍的需要;
四:根據星象和風水為國家和軍隊乞求好運。
緬甸的新首都內比都(Naypyidaw),位於緬甸中部山區的彬馬那(平滿納、彬文那、賓馬拿,Pyinmana)西側,距離仰光以北400公里,附近被山脈和茂密的樹林包圍,更有利於安全防範與內部控制。
Ⅸ 為什麼緬甸要遷都
GOOGLE上現在已經把緬甸首都改成內比都。
緬甸閃電遷都主要是出於戰略考慮
1. 仰光離入海口太近,一旦發生戰事,緬甸軍政府將無法轉移,所以移到更靠內陸的內比都。
2. 緬甸北部與東部分裂勢力強大,少數民族多有武裝,所以此次遷都亦有震懾這些人的目的。
(此說法不太可信,但亦可以參考:傳言2003年美國曾派遣部隊在緬甸登陸,但是被該來的中國軍隊殲滅...這也是促使緬甸政府遷都的原因)
而且從2008年納爾吉斯超級大颶風看出,仰光並不是「那麼好」,相對來說內比都不會受到這種災害威脅。
另外內比都現在配套設施已經相當齊全,公路水平比仰光好很多,還有四車道高速公路連接仰光和內比都,手機信號亦好...還建造了和仰光Shwe Dagon大金塔一樣的金塔,可見軍政府這幫人已經開始開發內比都。
(去過內比都兩次...在緬甸兩年)
Ⅹ 緬甸遷都了
從本月初開始,緬甸政府開始遷都,國防部、外交部、衛生部等政府行政部門陸續從仰光遷往對外界來說還相當神秘的彬馬那新城。由於緬甸經濟條件有限,桌椅板凳和臉盆等小物品也要運走,所以很多東西只能用卡車運。草綠色軍用卡車車隊成為仰光—曼德勒東線公路上一道特別的風景線。預計整個搬遷工作要到12月中旬結束。
彬馬那新城坐落於緬甸中部的錫當河谷,距仰光約400公里。
錫當河谷地東西寬僅五六公里,算得上「自古華山一條路」。要想從陸路進入彬馬那,無論從仰光北上,還是從緬北南下,都必須首先進入這條狹長的山谷,因此彬馬那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相比之下,舊都仰光是海港城市,防範外來襲擊的能力要差很多。因此,盡管緬甸政府從未透露遷都的理由,但多數學者和媒體都認為主要是出於安全考慮。另外,仰光目前仍不時遭受停電之苦,稍有財力的家庭、公司均配有發電機;而彬馬那距緬甸最大的水力發電站僅18公里,擁有充足的電力供應,有媒體認為,這里更適於當作戰時的指揮中心。
緬甸新首都並非彬馬那老城,而是位於彬馬那老城以西10餘公里和東北方向15公里左右的兩處新城,分別為政府辦公區和軍部辦公區。彬馬那老城具有悠久的歷史,但面積、人口和城建水平現在只屬於緬甸的三流城鎮,不具備成為「首都」的實力。
記者早就想一睹新都容貌,半年前正好有機會去彬馬那以北的一個小鎮公幹,心想這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良機啊。經過7個多小時顛簸的行進,與久仰的彬馬那越來越近,心情分外激動。結果卻大失所望,在就要進入彬馬那的公路上停著四五輛軍車,路中間的橫桿上赫然寫著紅底白字的「Stop(停車)」,旁邊公告牌上寫的則是「請繞行」。記者上前詢問原委,被告知剛新建了一條繞城公路,過往車輛「可以不再進入彬馬那」;再問為何不能進城則答「無可奉告」。我們只好過城門而不入。所謂繞城公路是一條剛開通不久的半成品路,壓路機仍在工作,大段路面尚未鋪設石子,路況極差,汽車底盤經常被撞得叮咣作響。
近來在網上有一種誤傳,說緬甸將首都「遷入叢林」,其實彬馬那新城的環境並非如此。根據到過彬馬那官員的說法,彬馬那新城主建築群位於平緩的丘陵地帶,天氣晴朗時可望見群山輪廓。緬甸的官員們工作之餘欣賞一下落日下山,應該也是很好的放鬆吧。
在搬遷令正式下達之前,有關彬馬那新城的一切消息都屬於「國家最高機密」,即便政府的官員可能也不了解詳細情況。現在遷都的消息公開了,但彬馬那新城仍不對一切「閑雜人員」開放,除了奉命搬遷的政府工作人員可以進入外,城裡設有「特殊管轄區」,供一些商業和服務人員進入。
據協調搬遷工作的緬甸中層官員透露,緬甸早在2002年就開始動工修建彬馬那新城,計劃分三期建設,僅已完成的頭兩期工程就花費了5000多億緬元(約合4億美元)。宣布遷都前,工程一直秘密進行,參與建設的公司主要是具有政府和軍方背景的公司,也有一些政府信任的私人公司。按照原計劃,整個工程將於2006年前完成。
新城建有政府機構、機場、辦公樓、宿舍樓、醫院等建築,還有一座高爾夫球場。軍事區建有大量地下指揮所,據說一些建築地下部分深度要遠高
於地上部分高度。目前,已經有30餘座大樓完工,佔地面積最大的長180米,寬120米,較小的長120米,寬90米。此外,還有小型別墅供國家領導人居住。建築均為現代化風格,外牆顏色各異,基本沒有採用緬甸傳統花紋裝飾,以最大程度地向世人展示一座新城的面貌。從單套面積、裝潢和配套設施上看,新城的條件比仰光現有的政府機構要好得多。同時,參照一些外國首都的做法,規定辦公樓最多不超過3層,宿舍樓不超過4層,不建高層建築。
官方稱,這是為了避免破壞當地的自然風光,但有政治觀察家認為,其真實目的在於避免給可能來犯的敵方飛機提供明確的打擊目標。樓群不分辦公區和住宿區,以單位劃分。一些部門的宿舍樓距辦公樓步行僅10分鍾,非常方便。
城內道路多為雙向8車道的柏油馬路,而仰光目前最寬的道路僅為雙向6車道,有官員表示,新城的路況「比仰光好多了」。近期,仰光—彬馬那航線已經開通,緬甸公民單程票價僅1萬緬元(約合90元人民幣),鐵路部門也增開了仰光—彬馬那直達列車,票價從900緬元(約合8元人民幣)至1800緬元(約合16元人民幣)不等,非常方便。但現在的鐵路、航線都只是到老城。彬馬那機場擴建計劃已提上日程,據說為此有數座村莊需要搬遷。
彬馬那新城的生活狀況什麼樣,現在透露出來的消息很少。目前,這座按照容納10萬居民標准興建的城市,只住了數千人,居民主要是政府公務員。據政府官員介紹,由於彬馬那設施尚不齊全,部分宿舍樓的內裝修還沒有結束,因此有些人需要集體睡在會議室,也正因為如此,女公務員暫緩搬遷。一些協調搬遷工作的負責人經常往返於仰光與彬馬那之間,其他搬入新城的公務員明年1月之前不許回仰光。
由於新城尚未完工,容量有限,暫時不允許在職公務員攜帶家屬,很多公務員抵觸情緒較濃。據說搬遷令發布之初,軍方曾派兵包圍了農業部以防止不滿的職員集體反對搬遷。隨後政府發布內部命令,從宣布搬遷之日起禁止公務員辭職,違者判處3年監禁。
目前彬馬那的生活條件比較艱苦,因為大量蔬菜等生活用品需要陸路運輸,成本大增,兩三個人上中餐館小聚,幾盤菜就要10萬緬幣(約合900元人民幣)。另一大問題是水質問題,彬馬那新建了一個自來水廠,但現在發現水質達不到飲用水標准,只能作為生活用水,官員們都喝瓶裝礦泉水。現在城裡也有一些商店,有公交車,但數量很少。
在仰光,部分政府部門職員已搬遷完畢,一些部門開始銷毀不必帶走的文件,舊政府大院內常常冒出滾滾濃煙。面對人去樓空的政府機關,不少民眾擔心仰光會就此變成一座廢城,影響到自己的小本生意。不過,從目前來看,遷都並沒有對老百姓日常生活造成太大影響。一位仰光的人力車夫說:「首都在哪裡有什麼關系?只要國家不亂,我還有工作就行了。」
相比之下,遷都給一些需與政府打交道的公司帶來的影響很大。進出口貿易商擔心今後需要到彬馬那申請配額,那樣將直接導致成本增加,效率降低。很多在仰光的公司派代表興沖沖地跑到新城來考察,也想跟著搬過來,但發現這里生活條件跟不上,只好暫時擱置搬遷計劃。不過也有商人看好彬馬那新城的前景,表示准備搶先到那裡購置地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