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取經為什麼不去緬甸
㈠ 唐玄奘西天取經,為什麼不選擇往西南方向呢
2.貞觀元年,大唐並沒有和緬甸那時候叫驃國,大概是唐貞元年間建交的吧,這個是我猜的,所以唐玄奘肯定是通過不了,此外西南叢林是非常可怕的,猛獸毒蟲天然的瘴氣等等。而且那時候南方還是一片蠻荒,知道宋朝我們看到那些被貶到南方去的詩人詞人的現狀就知道了。所以,往南走並不一定比走現成的絲綢之路要簡單多少。
㈡ 唐僧取經時,不走中南半島反繞西走遠路,這是為什麼
因為唐僧取經的時候對他來說就有一條路線可以走,只能經過這條路線才能到達西天取經,所以說這是他的唯一的一條道路,可以選擇。
㈢ 唐僧取經為什麼不從緬甸到印度
首先,玄奘當年去的西天,是古印度,現在的巴基斯坦境內,具體地點是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西北約五十公里處的一座普通的小城——塔克西拉。
從西安經河西走廊到塔克西拉方便,還是南下繞道進入連民國時期中國遠征軍去了都損失巨大的緬甸叢林更方便一些呢?
㈣ 歷史上,唐僧去古印度取經繞道西域,卻不走中南半島或海路是什麼原因
因為古代海陸運輸並不發達,沒有適宜的船隻。在古代陸路運輸比較成熟,海陸運輸還並不完善,船隻水平不高,所以沒有選擇不走中南半島或海路。
㈤ 唐玄奘西天取經,為什麼會從貧瘠的西域走呢
《西遊記》有雲:「禮上大唐君,西方有妙文。程途十萬八千里,大乘進殷勤。此經回上國,能超鬼出群。」身為四大名著之一的長篇小說《西遊記》,描寫了唐僧在三個徒弟的保護之下,歷盡十八萬千里艱辛,與九九八十一難,最終如願到達西天取得真經的故事。
藝術來源於現實,其實吳承恩所作的《西遊記》,其中的唐僧在歷史上是確有其人,那就是唐代高僧玄奘法師,他也的確從長安出發去往西天,也就是印度取經鑽研佛學。其實從長安到印度的距離,並沒有十萬八千里,但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依靠雙腳從長安走到印度,也是一項令人難以想像的艱苦工程。值得一提的是,長安到印度的直線距離不過2000多公里,而玄奘法師並未走這條路,他先向西北西域之地繞了個大彎,再向南跋涉到達了印度。玄奘法師為何不走捷徑,反而繞了這么遠的路呢?
「蜀身毒道」在隋唐時期,已經變成了十分危險的道路
隋、唐王朝在雲南,均沒有設置管理機構,更沒有向西漢一樣,在蜀身毒道沿途,設立強有力的控制、保障據點。公元548年,南北朝發生「侯景之亂」,寧州刺史為了平定亂事,帶走了原本駐扎在雲南的部隊前往中原。此後在雲南地區,再也沒有中原官員,到寧州雲南任職的記錄,雲南也慢慢被爨氏控制。以致於到了玄奘法師身處的唐朝初年,蜀身毒道上幾個官方控制的據點,已經荒廢了多年。
雲貴高原地勢落差很大,從蜀地進入雲南的官道,修起來頗為不易,加上雲南內部各個土著勢力犬牙交錯,還有很多尚未開化的蠻夷部落,所以除了大批結隊而行的官軍,普通人獨身一人,是不敢走這條風險性很大的道路的。玄奘法師早年曾在蜀地生活過,對於蜀身毒道定是十分了解,雖然這條道路距離印度最近,但是一路上的不確定風險太高,迫使他最終放棄了這條捷徑,畢竟活著才有「輸出」,萬一死在半道上,還談何取經大業?
㈥ 唐僧取經為何一定要去西天``
唐僧本是金蟬子轉世,西天如來佛祖門下第二大弟子,地位比經常出場的觀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還要高。金蟬子既是如來佛祖第二大弟子,為何放著無比崇高尊貴的地位不享,偏偏要轉世投胎做凡人呢?做凡人也就罷了,為何又要千辛萬苦歷盡磨難西天取經呢?這還要從如來佛祖某一次開壇講經說起……話說這一天,西天如來佛祖蓮台高坐,正在給眾弟子們講經說法,下面八菩薩、四金剛、五百阿羅、三千揭諦、十一大曜、十八伽藍都在認真聽講,有的還不住筆的做筆記。尤其是二徒弟金蟬子,一邊聽講一邊不住的點頭,似乎對老師如來佛祖的課程感受頗深。如來佛祖對金蟬子挺滿意,到底是二弟子,領悟的就是快。再仔細一看,才發現根本不是那麼回事,金蟬子哪裡是在點頭,分明是在打瞌睡嘛。如來佛祖當時氣就上來了,這還了得,分明是不把為師放在眼裡啊!尤其是當著這么多同學的面,不給他點顏色看看也體現不出為師的尊嚴。罰站、停課、寫檢討,這些都太小兒科,神仙最慣用的處罰方式似乎就是貶下凡間。得了,如來佛祖大筆一揮,將二徒弟金蟬子貶下凡間,做了一個肉眼凡胎的俗人。要說金蟬子投胎的運氣也比豬八戒好不到哪去,豬八戒雖錯投了豬胎,但法力還在,對於天庭的記憶一點也沒有散失。反觀金蟬子,雖說投胎到了官宦家庭,但其法力已完全喪失,對於前生的記憶也完全散失。也該著金蟬子倒霉,他投到娘胎里還沒生下來,父親陳光蕊就被賊人暗殺了,母親殷溫嬌也被賊人強行霸佔。失身賊人,丈夫遇害,面對突如其來的打擊,殷溫嬌想到了死,但是考慮到肚子里的孩子,她忍辱負重活了下去。或許正應了那句詩:千古艱難惟一死,傷心豈獨殷夫人。厄運自金蟬子投胎那天起,就籠罩在他生身父母頭上。小唐僧剛一降生,為躲避賊人傷害,母親殷夫人就把他放在小木板上順江流下,故而唐僧小名「江流兒」。順江而下的小唐僧及時被金山寺長老法明和尚收留,江流兒從降生那天起就做了和尚,豈料這和尚一做竟是直到永遠。唐僧自小出家在金山寺,直到一十八歲。說起唐僧出家的金山寺,大家可能不陌生,《水滸傳》里有「張順夜伏金山寺」一段書,《白蛇傳》里的金山寺則名氣更大,著名的「水漫金山」便事發於此。在中國古典文學小說里,金山寺大約是中華大地眾多寺院中知名度最高的一個,古典小說《金瓶梅》、《聊齋志異》、《三言兩拍》等都有關於金山寺的記載或描寫。少林寺名聲鵲起後來居上,大約也沾了不少金庸、古龍、梁羽生等現代武俠大師的光。總之金山寺在古代是一座知名度相當高的寺院,這一點沒有疑義,金山寺在當時全國的地位,大概相當於現在的清華北大在全國大學中的地位。唐僧在金山寺出家一十八年,想必也會學到一些佛家的真東西,這為其後來上京城出家奠定了堅實的專業基礎。有句話叫「惡有惡報,善有善報。」唐僧一家雖歷經磨難,但終歸落了個大團圓結局。殷溫嬌、唐僧母子相認,老爸陳光蕊起死回生,並調入中央任職。稍有美中不足的是,由於當時的封建倫理觀念,殷夫人到底還是從容自盡了。關於唐僧的家世,我們還要補充一點:唐僧的父親叫陳光蕊,唐貞觀十三年的新科狀元;唐僧的奶奶姓張,具體名字不詳;唐僧的母親姓殷名溫嬌,外公便是當時的宰相殷開山。當然,上面所說僅指小說《西遊記》里的唐僧,不作為歷史依據。《西遊記》是小說,既是小說,那麼就不免要虛構一些東西,比如金蟬子這個人,在佛教中幾乎沒有記載,吳老先生硬生生將其安排成了如來手下第二大弟子。吳老先生是文人,不是專業鑽研佛教的學者,故而我們不能通過《西遊記》去了解佛教,就好比我們不能拿《三國演義》去了解三國正史一樣。《西遊記》這部小說的主線便是唐僧取經,那麼唐僧為什麼要去西天取經呢?單從《西遊記》這本書上分析,唐僧西天取經有兩大因素使然:一是內因,一是外因。先說內因。前面已經提到,唐僧的前身本是如來佛祖的二徒弟金蟬子,只因為金蟬子上課不好好聽講才被貶下凡間。如金蟬子這號身份的神仙,被貶下凡只是暫時的,早晚還得回到如來佛祖身邊。金蟬子下凡就好比是高層幹部到農村體驗生活,在基層鍛煉幾年,干出一點成績,遲早還是要回原單位的,甚至更上一層樓,下基層其實是為升遷打基礎。金蟬子也一樣,他若要重新回到如來佛祖身邊,就得在凡間吃一些苦頭、干出一些成績,否則如來也沒理由提拔他回靈山呀。對於金蟬子的回歸與提拔問題,老領導如來佛祖安排的還是很妥當很周全的。金蟬子被貶下凡間以後,馬上就被賦予了西天取經的重任,對於取經的人選如來沒有明說,但主管取經事務的觀世音菩薩自然揣摩透了如來的心思,他去大唐物色取經人選,很自然地就選中了金蟬子轉世的唐僧。從「取經八十一難」也可看出,唐僧取經顯然是佛祖事先擬定好的(八十一難自金蟬子遭貶開始,至通天河落水而止)。西天取經一成功,金蟬子就有了足夠的理由和借口重返靈山了。取經的路很長,有十萬八千里;取經路上妖精也很多,僅比較正規一點的就有百十個。雖然取經之路遠且難,但是大夥心裡都有數,唐僧取經必然會成功,因為這只是金蟬子重返佛界的一種形式。況且如來還派出了自己的得意弟子觀世音菩薩專職處理這件事,觀音菩薩倒也盡心盡力,每當唐僧有難,他老人家都是身先士卒第一個出頭。為了唐僧西天路上不寂寞,還給他物色了三個徒弟和一副腳力,並且這三個徒弟都曾經在天庭上任過職,都有天宮大學的文憑,那副腳力竟也是具有正宗海龍血統的白龍。唐僧取經成功後,觀世音菩薩曾鄭重其事向如來道:「弟子當年領金旨向東土尋取經之人,今已成功……准弟子繳還金旨。」如來大喜道:「所言甚當,准繳金旨。」看來在唐僧取經這件事上,如來佛祖完全是當作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來抓的。唐僧取經只不過是金蟬子重返靈山的一個必由之路。接下來我們再說外因。唐王李世民「地府還魂」以後,受十代閻君囑托,要辦一次「水陸大會」還願。大會的主持人選誰呢?眾僧人推薦了當時還很年輕的金山寺和尚陳玄奘(也就是唐僧)。我們說唐朝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個高峰,當時出家的和尚比比皆是,為何會單單選中陳玄奘呢?書上的說法是陳玄奘乃一名極有德行的高僧,「一心不愛榮華,只喜修持寂滅。根源又好,德行又高,千經萬典無所不通,佛號仙音無所不會。」故而入選。筆者以為,這只是表象,年紀輕輕的唐僧能有多少德行?陳玄奘入選「水陸大會」主持人還有更重要的一個原因:他有著極不尋常的家庭背景。首先唐僧的外公是當朝宰相殷開山,父親是當朝大學士陳光蕊;其次唐僧的出家地點是極富盛名的金山寺,出家人眼裡的金山寺,就好比大學生眼裡的清華北大。朝廷放著有如此家庭背景和學業背景的和尚不用,又能用誰呢?唐太宗派魏徵、蕭髃、張道源選拔「水陸大會」主持人,這三位都是殷開山的同事,裡面暗箱操作的可能性估計很大。唐僧主持「水陸大會」極有可能是外公殷開山、父親陳光蕊暗箱操作的結果,目的當然是給唐僧尋一個鍍金和表現的機會。主持「水陸大會」的唐僧就不再是地方上的和尚了,搖身一變成了京城的和尚,皇帝身邊的御僧。觀音菩薩的出現改變了唐僧的人生,一面袈裟、一桿錫杖,勾起了李世民對西天佛祖的嚮往,在觀世音菩薩循循善誘之下,唐王李世民一門心思要派和尚西天取經,作為「水陸大會」的主持人,唐僧無疑成了首選。李世民將唐僧封為「御弟」的那一刻,已經註定了唐僧已沒有回頭路,只能一路向西,向西,再向西,直到西天為止。然而人算不如天算,陳光蕊有意讓外孫主持「水陸大會」,但絕無打發他去西天取經的意思,在凡人眼裡,西天取經無異於上西天,有去無回的勾當。作為外公的殷開山和作為父親的陳光蕊,自然不希望自己的親生骨肉去冒這份險,然而皇帝的聖旨也下了,御弟也封了,金口玉言,再沒有更改的可能。兩個長輩只能眼睜睜看著親生孩子一路西去了。最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唐僧離開長安一路西去,皇帝李世民尚情深意重直送出城外,浩浩盪盪的送行人群中獨不見老爸陳光蕊的影子,其中緣由誰又能說得清……
㈦ 玄奘為什麼去取經,玄奘為什麼不走雲南
玄奘就名正言順地寫出呈文,上報朝廷有關部門,批准後,才能啟行。但是,是玄奘沒有預料到的是,唐朝自立國之日起,嚴設關防,明令禁止出國。凡查出偷越國境者一律從重處罰。所以,玄奘的出國呈文,猶如石沉大海,玄奘的夥伴們,在極度失望之後,遂即散夥,各奔前程;唯獨玄奘,矢志不移,壯心更堅,他決定明途不行走暗道,所以才沒有走雲南~
㈧ 唐僧取經為什麼不走緬甸去印度
走緬甸要過雲南,當時那裡還是奴隸制,掠漢人為奴的習俗一直持續到解放前
唐僧根本走不通
㈨ 玄奘到天竺取經,為何要到西邊去西邊滿是沙漠,雪山,還有盜賊。為何不取道南方
這個問題要結合當時的歷史環境來回答~~
不知道你是否知道玄奘取經其實是偷渡(即偷越國境線)去的天竺。因為當時唐朝政府封鎖國境線,禁止沒有許可離開唐朝疆域,而玄奘當時只是個小人物,根本不可能得到許可,所以玄奘選擇向西行進,因為西邊如你所說基本屬於人類難以生存,唐朝在那裡也只有幾個哨所,玄奘向西可是過了沙漠的!所以不存在被發現偷越國境線被帶回去的可能性(如果玄奘從南邊向天竺前進,那麼南方很繁華的~~發現你偷越國境線,直接把你逮回來,你就算跑到印度,憑借唐朝的實力,印度也不會拚死庇護玄奘這個什麼關系、實力都沒有的窮和尚,至於越南、緬甸~~~你看看玄奘西行路線圖。。。當時就沒有這兩個國家,你看西遊記唐僧到這里蓋章到那裡蓋章,其實那都是唐朝境內少數民族)所以我推測玄奘走西邊的理由是躲避南方的繁華帶來的無孔不入的監視,從南方過去容易,被逮回來也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