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先祖怎麼刷新
❶ 緬甸話和中國話一樣嗎
不一樣-但是屬同一語系。
1、緬甸語是緬甸的官方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緬語支。主要分布於伊洛瓦底江流域和三角洲地區。使用人口約2800萬,在泰國、孟加拉、美國等也有少量分布。仰光(Yangon)話是現代緬甸語的標准語。緬甸語既然是緬甸的官方語言,這就說明了緬甸語翻譯在實際工作和生活中使用還是有一定的比例的。緬甸語由於使用人口眾多,歷史悠久,又有極為豐富的文字記載,在漢藏語系語言中除了漢語、藏語外緬甸語也是一種重要的語言。對研究漢藏語系諸民族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等具有重要意義。
2、1999年,一個生物學家介紹分子人類學家們關於東亞人群起源的最新觀點。在這篇文章中,遺傳學者用DNA證實,東亞人群是距今4萬年左右由非洲遷徙而來,然後從南向北遷徙分化,最後形成東亞大地豐富的的民族。而此前,學界的普遍看法是,東亞現代人是由本土直立人、智人連續進化而來。「同源」、「自南向北」這兩個來自DNA的結論,居然和之前語言學界的那個東亞語言同源的假設一致。隨後不久,一篇從分子人類學角度更加詳細地論述東亞人群起源和遷徙的論文出現了。在這篇文章中,學者們認為,東亞族群的祖先最初達到了東亞南部,在約20000到40000年前開始分化,一支自越南進入中國,並沿海岸線向北,成為百越和東夷的先祖,其中一個亞群在北部灣一帶就轉而南下,最終成為南島語族的先祖。而另一支則自雲南穿過四川一直到達黃河中上游盆地,成為漢藏羌的祖先。其中一個亞群在約8000-6000年左右向東向南擴展,最終成為華夏族群的先祖。而另外的一些亞群則調頭向西南發展,最終成為藏緬語族的祖先。盡管這個來自基因的遷徙路線也僅僅是一個草圖,但那些在語言學界長期懸而未決的難題似乎都能得到合理解釋了。那麼漢語呢?那支從古漢藏羌分化而出,沿黃河流域而下的亞群所講的語言就是上古的漢語嗎?顯然沒那麼簡單。還記得有一支沿南中國沿海一直上行達到山東的族群嗎,他們成為東夷部落的先祖,而東夷部落的一部分沿黃河流域上行。最終,兩個族群在中原地區遭遇,在這其間,甚至還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從南方北上而來的部分苗瑤族群,以及從北方南下而來的部分阿爾泰語系的族群,他們征戰並相互融合,無論是族群還是語言。語言學者李葆嘉是這樣描述這個復雜的過程的,「原始的華夏漢語就是一種伴隨著多種文化撞擊整合為強大中原文明的歷史互動過程中,所產生的多元性,層疊性混合語言。」而這就是為什麼語言學家們在漢語中,既能與藏緬,又能與苗瑤、侗台、甚至與南島、阿爾泰都找到親緣關系的原因。
所以說緬甸語和漢語可能是同源,但很早就各自分化發展了。
❷ 傣族的祖先,起初在哪點
傣族源於怒江、瀾滄江中上游地區的哀牢人。
哀牢人是雲貴高原地區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在哀牢人活動的怒江、瀾滄江中上游一帶,出土了數量眾多的古遺址,其中的「蒲縹人」遺址,經鑒定至少有8000多年的歷史。
公元前五世紀左右,哀牢人在瀾滄江、怒江中上游地區創立了達光王國。公元前二世紀末,達光王國開始與漢朝接觸,因當時的達光王叫「哀牢」,漢朝開始把達光王國稱作「哀牢國」。在這之前,漢朝只能通過滇國居民了解到哀牢人,因哀牢人善騎大象,生活環境又與漢朝南方的「百越」諸民族相似,被漢朝草率地歸為「百越」一類的民族,把哀牢人稱作「滇越」,把達光(哀牢)王國稱作「乘象國」。
公元一世紀開始,位於達光王國東面的滇國與其宗主國(漢朝)沖突不斷,大量滇國居民湧入哀牢境內,哀牢人吸收融合了滇人及滇文化後,初步形成最早的傣族雛形。
❸ 緬族的祖先在中國還是印度
緬族來源於中國。
緬族起源於古代氐羌集團,是中國古代羌人部落的南下分支。西漢至隋唐時期生活在川藏甘交界地帶及其以南地區的白狼羌是最初的原始緬人。白狼羌為戰國前後南下的氂牛羌部落的一支,分布在今川兩一帶,歷史上曾多次慕義歸化內屬,且曾獨立立國。東漢初年起,白狼羌就與中原王朝有過聯系。隋唐時白狼(羌)為吐蕃所滅,「其地沒於吐著」。唐善戰爭使得白狼人從7世紀中葉起便開始了其流離失所的生活。白狼人或內遷中原,或臣服吐蕃,或南逃滇中。內遷和臣服者最終均為漢藏兩族所同化,南逃滇中的白狼人在洱海一帶生活了約半個世紀後,由於蒙舍詔的統一入詔行動和唐與南詔的天寶大戰而無法安生,於8世紀初繼續南下,沿伊洛瓦底江、薩爾溫江、太平江、瑞麗江河谷通道於9世紀前後進入緬甸境內。
❹ 緬甸有哪些顧忌,因何一直沒能把果敢真正劃入版圖
我們總說中國地大物博,可中國歷代疆域到底有多廣,邊境線到底有多長,卻鮮有人能說得清。
總是覆蓋著少數民族神秘面紗的西南地區,就更是讓人摸不清頭腦。可越是神秘的地方對人就越有吸引力,所以今天我們要去探索的,便是西南一處名為"科干山"的地方。
而於果敢而言,飄搖百年,身處群山,未來的路也是布滿荊棘。作為緬甸近鄰的中國,也只能期待果敢能以適合它的姿態去迎接更美好的未來。
❺ 佤邦祖先到底是緬甸的還是中國的
都不是,是當地的土著坐地戶,正好被中緬給分開了。佤族是跨國境而居的民族。國內主要分布於雲南省的滄源佤族自治縣、西盟佤族自治縣及雙江、耿馬、瀾滄、孟連等縣,滄源和西盟兩縣是佤族主要聚居縣。據2000年雲南省人口普查統計,雲南境內的佤族有人口38.3萬多;國外主要分布於緬甸,人口比國內多一些。佤族居住的地區,山嶺重疊,平地極少,故又稱阿佤山。
中國的民族學研究者多數認為,佤族是現今雲南南部的土著居民或最早居民,是古「濮」人的一支。在史書的記載中,漢朝所稱的「閩濮」、 「裸濮」唐朝所稱的「望蠻」、「望苴子」,明清所稱的「哈杜」、「哈喇」、「哈瓦」、「卡佤」等,指的都是佤族。
❻ 緬甸國家的緬族和佤族同是一個祖先嗎
這兩個種族不是同一個主線。
❼ 元代中國與緬國有什麼文化交流
公元13世紀後半葉,元朝與緬甸之間發生過三次較大的戰爭:第一次是在1277年,第二次是在1283年至1287年,第三次則是在1300年。戰後,中緬兩國官方的聯系逐漸增多,據統計,整個元代,緬甸至少有13次遣使入元,而元朝也曾派人6次出使緬甸。政治上聯系的加強,很自然地促進了兩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中國的歷法、習俗等都曾傳人緬甸,並對緬甸農業生產的發展產生過影響。直到今天,緬歷的節氣,仍與中國的農歷相類似,同時也有閏年,緬語稱「瓦塔聶」。同樣,緬甸新年的潑水節也盛行於中國雲南西雙版納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一帶。節日期間,人們相互潑水祝福,並進行拜佛、賽龍舟等活動。潑水節同兩國的歷法、農業節令密切關聯,反映了兩國勞動人民在春耕農忙前的歡快心情;同時,潑水又含有灑水洗塵、免禍消災和助天降雨、祈望豐收的寓意。
公元1285年,元朝大軍壓境,緬王便派遣高僧信第達巴茂克為使節,前往大都(今北京)與元議和。由於信第達巴茂克是德高望重的佛教領袖,又有外交才能,終於用佛教教義說服了虔誠的佛教信徒——元朝皇帝忽必烈中止對緬國用兵,取得了外交上的勝利。回國後,因其出使有功,緬王降旨,賜給他水旱地各400畝以及耕畜和農奴。信第達巴茂克把這些賜予作為功德全部捐給了敏格拉悉提佛塔(亦稱吉祥塔),並將出使中國的詳細情況,鐫(juàn)刻在《信第達巴茂克碑銘》上。碑文中,中國被稱為「德盧」,「德盧」是蒙古語「達嚕嘎」亦名「達魯花赤」(即治民官吏)的對音。從此,「德盧」也就成了中國和中國人的專稱。
在《信第達巴茂克碑銘》的記載中,還提到公元1286年,元世租忽必烈派他的王子雪雪的斤率大軍進入緬甸時,曾帶有一個龐大的僧侶使團(由70多個寺廟的僧侶組成),入緬後駐於太公城。看來,忽必烈是深知緬甸國情的:一個信奉佛教的國家,光靠軍事力量並不能征服民心,所以他想用宗教的力量去征服緬甸的佛教信徒。而緬王選派高僧信第達巴茂克為出使中國進行和談的首席代表,也是想利用佛教教義達到和談的目的。結果,雙方都取得了勝利,這是兩國將佛教文化應用於軍事和外交的罕見範例。當時隨使團人緬的,也有西藏的喇嘛教徒,至今緬文中的「喇嘛」一詞,就是元代從中國傳人的。
元代統治者對於商業和對外貿易的重視程度,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朝代。元代航海家汪大淵在他的《島夷志略》中,對元朝與緬甸之間的海上貿易情況,有比較詳細的記述:來自福建泉州等地的中國海船在下緬甸的一些海港城市停泊並從事貿易活動,以中國絲綢、瓷器、樂器、金銀、銅鐵換取緬甸的象牙、胡椒、稻米等特產。由於到該地經商較易獲利,且可在那裡較為安定地生活下去,所以「販其地者,十去九不還也」。這些留在緬甸的中國人與當地人雜居一處,婚娶繁衍,是為緬甸華僑的先祖。當然,他們也就成了漢文化的傳播者。至今,緬語中仍有許多漢語借詞,如筷子、豆腐、油炸鬼(油條)、荔枝、帆船、舢版等,多是用福建音拼寫而成的。
❽ 緬甸人的祖先是蒙古人嗎
緬甸人的祖先是蒙古人。
緬族屬蒙古人種,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緬語支,起源於中國西北地區,是羌族的一個支系。緬族人屬蒙古人種東南亞分支,個頭不高,膚色呈棕色,講緬語。緬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緬語支,有7種方言,各方言間差別不大,可以相互通話。緬語通行緬甸全國,是緬甸的國語。
家庭習俗
婚姻和家庭是構成人類社會的基本因素。家庭是社會的基礎,通過婚姻而確立。干百年來,緬族社會經歷了母系制、母父共制、父系制三個發展階段。婚姻由原始的群婚、轉房婚發展到一夫一妻制。
緬族人在11世紀接受佛教和印度摩奴法典精神後,父權發展異常迅速。緬族家庭嚴格地實行一夫一妻制。丈夫為一家之長,負責家庭的生計等重大事項。妻子主內,負責家務勞作,撫養幼兒。同時也要承擔一定的養家責任。
一般來說緬人社會中男女地位平等。婦女可在社會中擔任公職,上管一方行政。她也是獨立社會的人,有婚戀的自由,有平等繼承家庭財產的自由。
丈夫去世時,妻子可繼承財產,接替丈夫的位置,負責整個家庭的生計,對兒女的婚姻大事等有決定權。
❾ 刷新 翻看 我 緬甸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吃的,住的。穿的,包括禮節來說跟國內都有很多區別
❿ 果敢人使用的為什麼是漢字
果敢人使用漢字,是因為他們是地地道道的漢族人。他們的先祖是明朝末年隨朱氏桂王逃到緬甸的一支武裝力量。由於後來桂王遭吳三桂毒手,清朝又已被明朝代之,這些移民無法返回而在緬甸果敢定居。
漢文字是中華民族的的根,文化傳承的載體。果敢人就是中國漢族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保護弘揚中華文化,漢人不用漢字,何以叫漢人。於上世紀五十年代新中國解放後不久,迫於形勢需要把江心坡至果敢劃歸緬甸。從此,江心坡,撣邦等華夏故地離開祖國留在外邦而民(克欽,佤族,漢)族心繫故國不斷,心繫中國不變,不斷文字,民族根不斷,果敢在2008年汶川地震向內地捐款。漢族在緬甸被迫改為果敢族,名字如何改變,改變不了華夏子孫的身份與尊嚴。歷史有些遺憾,果敢人採用雲南電話號碼,內地教材,與緬甸政府戰亂時逃到雲南邊境一側,樹起五星紅旗。生命危難時,只有母親懷抱才有溫暖。心向中國,這就果敢為什麼使用漢字由來。